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一(上)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一(上)

★★★★★篇名釋: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一(上)

1、 前部為黃帝向雷公親傳十二正經及任脈、督脈、衝脈理論,主論十五經之循行途徑、相關病態、脈動虛實判斷標誌及相關治則,是為經之論;

2、 中部為黃帝向雷公親傳絡脈論,主論十五經別絡之臨界穴、虛實病態和治則,是為絡之論;

3、 後部對經絡未盡之義逐條作出解論。本篇既有正論,又有解論;前有經論,後有絡論,系統而完整,故此名篇《經絡論》。

‖LS10—L0101→D0417‖→‖SW57‖LS10-L0101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

雷公請教黃帝說:《禁服》說道:凡涉針刺之理,以經脈作為開始;營氣所行途徑,有脈度標準衡量;在內五臟有次,在外六腑有別,希望全面學習這些理論。

D0101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黃帝說:人形始生時,先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然後腦髓生成。骨骼為身體支架,血管為血液行營,筋膜為身體剛筋,肌肉為身體牆壁,面板緊緻繼而毛髮生長。穀物進入胃內,血管已經暢通,血氣就能循行。

L0201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雷公說:希望詳盡聽聽經脈始生之理論。

D0201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黃帝說:經脈論,是能夠判斷死生、處置百病、調理虛實之理論,不可不通!手太陰肺經之血管,起源於胃之中焦,向下連絡大腸,返回沿著胃上口,上行至膈膜,歸屬肺臟;從肺系橫向穿出腋下,向下沿上臂入內,流至手少陰、手心主之前,下行至肘內,沿手臂內側上行至掌後高骨下沿,注入寸口,上魚際,沿魚際自拇指之端流出;其分支,從手腕後從食指內側直出,自食指指尖流出。

D0202【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臂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臂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肺經異動,就病肺部脹滿、喘咳嘭嘭有聲、缺盆內痛,嚴重的就會蔓延到兩手而目眩,這就是臂厥。以下是肺臟生病主要症狀:咳嗽、上氣而喘、口渴、煩心、胸滿、手臂內側前端痛、其掌心發熱。肺氣旺盛有餘,就會肩臂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頻繁而呵欠;肺氣虛,就會肩臂痛、發寒、氣少不足以息、尿色異常。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寸口脈動頻率大於人迎三倍;氣虛之標誌,就是寸口脈動頻率反小於人迎。

D0203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手陽明大腸經之血管,起源於食指指尖,沿食指上沿,自合谷穴兩骨之間流出,向上流入兩筋之內,沿手臂上端,流入肘部外側,上行至上臂外側前端,上行肩部,從肩胛骨前沿流出,向上自大椎骨交會處上部流出,向下流入缺盆,連絡肺臟,下行至膈膜,歸屬大腸;另一分支,從缺盆上行頸部,貫穿頰部,流入下齒內,返流於口兩邊,交會於人中,左脈朝右走,右脈朝左走,上至鼻孔兩邊。

D0204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陽明大腸經異動,就病牙痛、頸腫。以下是津液病主要症狀:眼黃、口乾、鼻塞、流鼻血、喉痺、肩前上臂痛、食指痛而不起作用。大腸邪氣有餘,就會正當經脈所過之處,熱而腫;大腸正氣虛,就會寒慄不止。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大於寸口三倍;氣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反少於寸口。

D0205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陽明胃經之血管,起源於鼻樑凹陷處,從兩旁納入太陽經脈,下行沿鼻外部,流入上齒內,返流於口兩邊,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進而退轉,沿下頜之後下部,從大迎穴出,沿牙床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沿髮際,到前額發下眉上處;另一分支,從大迎穴前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嚨流入缺盆,下貫膈膜,歸屬胃,連絡脾臟;其直下分支,從缺盆下行乳部內側,下行肚臍兩邊,進入腹街內;另一分支,起源於胃口,向下沿腹內,下行至腹街內會合,以下行髀關穴,抵達伏兔穴,下行至膝蓋內,向下沿小腿外沿,下行至足背,流入足中趾內側;其分支,從下沿三寸處(6.9釐米)分別,下行流入足中趾外側;另一分支,離開足背,流入足大趾附近,自大趾之端流出。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zhuanti/redian/l0y8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