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對物流業及其發展經濟機理的再認識

對物流業及其發展經濟機理的再認識

我國引入物流概念並加以發展與實踐已有20多年之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學術理論界對物流的認識仍未能達成一致,存在一些偏差,在物流發展實踐上也存在著政策導向不明、行業盲目發展、運作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這與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實踐是不協調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國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可見,如何從認識本源上準確定位物流業的內涵、本質、內容及其發展規律是有效促進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

對物流業及其發展經濟機理的再認識

1 對物流內涵的爭議

內涵是形成概念的基礎。目前學術界在對物流內涵的認識上主要有三種觀點:

1.1物流是一個產業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物流是一個由運輸、倉儲、搬運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服務等活動構成的完整的產業系統。而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等生產要素,再通過產業系統自身的技術經濟特性的組合和產業運作,最終形成產業的輸出。由此所匯出的物流業發展的理念應該是“增長”,即追求高投入與高產出,力爭把產業做強做大。

1.2物流是一個服務體系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物流是國民經濟派生的產物,是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的輔助服務體系,其核心任務是以最低的成本為工商企業提供最優質的物流服務。因此,物流發展的理念應該是儘量完善物流服務,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進而獲取足夠多的收益。

1.3物流是專用技術體系及組織方式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物流的本質是通過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或者作為供應鏈管理過程的一部分,對物的流動,包括採購過程中物的流動、生產過程中物的流動、銷售過程中物的流動、逆向物流物的流動的各個作業環節(即包裝、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和資訊交換等)進行有機整合,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物的流動過程中的費用,保證及時、快速、安全地送達目的地,提供最良好的服務,以滿足使用者獲得最大利潤和擁有最大競爭力,即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要求1。因此,物流作為管理物的流動的專門技術體系和組織方式,其發展的理念應該是不斷提高技術的專門化水平與物流組織水平,以謀求自身的獲利空間。

2 對物流業的再認識

上述觀點基於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角度所提出,具有各自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本文無意去否定他人見解,只想力求闡述清楚自己對物流業的幾點認識。

2.1 物流屬於產業界定的範疇

“物流是不是產業”一直是業界和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反對者認為物流系統中的諸多環節,如運輸、倉儲等,已是既定的產業存在,如果界定物流也是產業,將會導致產業邊界的混亂與模糊,人為地無限擴大物流研究的範疇,這不僅不利於物流的發展,也不利於原有產業的發展。而且,如果物流是一個產業,則產業發展“增長”的理念與物流的現實目標相佐,因為物流追求的根本目標在於最大限度地節約物流耗費,在滿足服務物件需求的前提下,物流業產值不增長是最佳的,即使增長也是不得已。與此同時,更多的人則從對產業屬性和需求本源的分析出發,認為物流是一個獨立的產業,甚至有的專家認為“物流產業能不能算作一個獨立的產業”是一個偽問題(王佐,2003)。筆者的認識傾向於後者,認為物流屬於產業界定的範疇,同時還想進一步從產業界定和產業構成的規定性要求的角度對此觀點加以詮釋。

產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同一性質,承擔一定社會經濟功能的生產或其它經濟社會活動單元構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社會影響的組織結構體系,構成產業須有三個規定性,即規模規定性、職業化規定性和社會功能規定性2。首先,從規模上看。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和美國美智管理諮詢公司2002年初對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進行的聯合調查:2001年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估計約為400億元人民幣3。2003年這一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600億元人民幣,且正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張志剛,2004)。同時,中國物流資訊中心2004年初的統計顯示:2003年中國內地社會物流總值近3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高於同期GDP增速約兩倍;每一單位GDP的物流需求係數擴大到1:2.5(1991年該係數為1:1.4)。可見,我國物流業不僅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快速上升的物流服務需求將進一步拓展物流業的發展空間。再次,從職業化程度看。職業化是指社會中已經形成了專門從事某一產業活動的職業人員。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於2001年正式啟動,目前全國近90多所大學設定或恢復了物流相關專業,在校生5 000人左右,並且還在繼續擴大物流專業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物流師國家職業標準已經制定併發布,同時高階物流師、物流師和助理物流師的培訓、考試和認證工作也正在全面展開;在職人員的物流知識和物流技術的培訓工作進一步深入,培訓形式多樣,受訓群體不斷擴大。可見,我國物流產業正在走向職業化。最後,從物流的社會功能看。物流業的發展實踐雄辯地證明了物流不僅能夠通過運輸、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資訊服務等功能性活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引導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佈局,並創造產業增加值,拉動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2003年物流業實現增加值7 8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0%以上,已經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穩定因素。因此,物流屬於產業界定的範疇,我們應該按照發展產業的思路來研究和推進物流業的發展。

2.2 對物流業內容的界定要堅持動態的原則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物流的運作平臺會發生演進式的變化,物流業的內容隨之不斷豐富。例如,由於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和汽車製造技術的革新,高速公路快速貨運已逐漸為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的製造企業所使用,也成為高質量物流服務的重要內容;再如綠色物流、電子物流等概念的提出,都是物流業內容的一種延伸。因此,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物流業會被賦予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即便在同一時期,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考量角度,也會對物流產生不同的理解,可以說,任何試圖靜態地準確地界定物流業內容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

筆者認為,對物流業內容的界定不在於它外在的具體業務形式,而在於它是否是物流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個動態界定的概念。在具體界定時,要對比把握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是否與物的流動過程有關;

·是否與物的流動過程中的其他業務環節相關,即業務的有機性;

·是否具有專項服務的功能,並提供實際的服務。

例如,在傳統的社會分工中,產品、商品的包裝通常是生產或銷售過程的附屬環節,在領域劃分上分別歸為生產活動或銷售活動,但在現代物流系統中,產品或商品的包裝已經成為物流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大型的物流園區中,工商、稅務、海關、檢驗檢疫等政府管理職能部門紛紛入駐,從業務關聯性來看,它們形成了物流鏈的具體環節,已與物流系統融為一體,是物流業內容的組成部分,但這並不表明這些職能部門的業務均屬於物流業的範疇,當它們不與物流過程結合在一起時,則不具有物流業的特徵。因此,從靜態的角度去界定物流業的內容是不科學的。反過來,以動態的原則來界定物流業,對物流系統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換句話說,物流系統應該拓展哪些業務,應該配置哪些設施,應該從物流服務物件的需要和物流系統的內在聯絡出發加以考慮,而不是判斷它是否屬於物流業的範疇。

2.3 物流發展的主旋律永遠是整體最優

臺灣學術界對“Logistics”一詞一直存在著兩種譯法,即“物流”與“運籌”,後者認為研究物流的核心就是通過“運籌”尋求物流系統的最優化。這種觀點不無道理,物流是個系統化的概念,尋求系統最優或整體最優是其必然的邏輯起點。首先,從物流系統本身來看,物流是為物的流動及以物的流動過程為主線建立起來的、相互關聯的業務系統,強調物流系統各環節的通力協作,以充分合理利用現有物流資源謀求物流服務數量和質量的最優化,這就是資源整合的優勢。相反,如果物流系統的運作目標是區域性最優,那麼就單個業務環節而言,如運輸或倉儲等,服務可能做到最好、最經濟,但各環節之間由於缺乏最優化的配置與協作,會導致高連線成本和低運作效率,最終所謂區域性最優的簡單加總所獲得的效益必然小於整體最優的結果。其次,從物流發展的內在機理來看,物流的動力源頭是系統整體優化所帶來的使用者價值的最大化。因此,物流發展不能立足於自身,必須立足於服務物件的利益空間尋求發展,即為使用者創造利益空間,以對方獲取利益為出發點來確定自身的收益水平。從此角度出發,物流的整體優化不僅是物流系統本身的整體優化,更重要的是物流使用者價值創造系統的整體優化,這也是目前物流理論研究應該把握的一個方向。

整體最優的實現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從大的方面說,包括時間上的優化與空間上的優化。而“優”的標準並不在時間與空間本身,而在於與時間空間相聯絡的利益總量:只要整合後實現的利益總量大於整合前的利益總量,則意味著優化,否則不優。

3 對物流業發展經濟機理的再認識

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是理性的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必須依賴利益的支撐。所謂經濟機理,就是指物流業發展與經濟支撐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說能夠為物流業發展提供經濟支撐的途徑與方式。目前對此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識,即挖掘“第三方利潤源”是發展物流業的根本立足點,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從什麼途徑以什麼方式來挖掘“第三方利潤源“。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簡要認識:

首先,物流業發展賴以依託的利益空間是區域性可接受與整體最優之間的利益差額,只要這一利益差額能在物流鏈相關利益主體之間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使它們各自都得到自己可以接受的利益,都有利可圖,物流業即可獲得發展。

其次,從形成的途徑來看,物流業的利益源主要來自於六大方面的效益,即時間效益、空間效益、專業化效益、規模效益、工藝效益和系統化效益等。

最後,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優化”,從大的方面說,包括時間上的優化與空間上的優化。而可能產生物流優化效果的服務形式和內容千差萬別,如採購方案的優化(包括採購點的優化、採購方式的優化、採購時間的優化、採購批量的優化等)、運輸優化(包括線路優化、時間優化、方式優化等)、生產組織方式優化(如在便捷的物流服務系統支援下許多廠家都採用了“即時生產製”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優化、業務組合優化、合作伙伴重組、銷售網路優化、銷售方式優化、供貨組織優化等等。

4 幾點啟示

通過對物流業及其發展經濟機理的再認識,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重要啟示:在發展理念上,物流業強調的是整體最優,而不是區域性最優;物流業發展的基本方式是物流環節的整合,而不是業務環節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置換;物流業必須圍繞物的移動過程來建立業務系統,而不宜追求具體的業務形式;能否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促進物流業的發展,關鍵在於物流系統的組織層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在於業務層;拓展物流服務的著眼點在於對服務物件需求的分析,而不是自身的供給能力。

標籤: 物流業 機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zhuanti/redian/9dlw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