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觀看焦裕祿有感

觀看焦裕祿有感

焦裕祿同志是黨的好黨員,人民的好公僕,縣委書記和廣大幹部的好榜樣。上世紀60年代初,焦裕祿同志任蘭考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與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作鬥爭,奮力改變蘭考的貧困面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焦裕祿精神不僅在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大歷史作用,對於我們在新形勢下加強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優良作風、推動科學發展更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觀看焦裕祿有感

開封是焦裕祿同志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在焦裕祿同志逝世45週年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xx同志親臨蘭考,緬懷焦裕祿同志,就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把蘭考縣作為全省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聯絡點,並在蘭考作了弘揚焦裕祿精神、推進科學發展的專題輔導報告。這對我們在新形勢下弘揚焦裕祿精神、推進三個跨越、加快開封復興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們要帶頭深入學習、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切實加強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良好作風,並以此為動力,推動開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跨越發展,以黨性的新加強,作風的新轉變,科學發展的新成就來更好地紀念焦裕祿同志。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推動科學發展,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焦裕祿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焦裕祿同志堅持把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同腳踏實地建設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帶領蘭考人民發展生產,使人民群眾儘快擺脫貧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在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貧窮不是焦裕祿精神,落後不是焦裕祿精神,發展慢也不是焦裕祿精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靠改革消除弊端,靠開放聚集資本,靠發展解決問題,靠實力贏得尊重。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視落後為恥辱,勇擔奮起直追的責任;視困難為考驗,增強敢於“亮劍”的勇氣,大膽探索加快發展的新途徑。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470天,創造出了非凡的業績。我們要有一種等不得、坐不住的現實緊迫感和不發展、發展慢就對不住焦裕祿同志的歷史責任感,只爭朝夕,負重拼搏,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幹勁,為實現開封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奮鬥。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 推動科學發展,就要牢固樹立宗旨觀念,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是黨性的集中體現,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面對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我們要有焦裕祿式的境界、情懷、風範,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不要等到人民群眾最後找到自己反映強烈到自己過不去了才不得不應付一下,或者是上級敲打下來了,感到有壓力了才去解決,而是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就像自身遇到了困難和自己的家庭、親人遇到了困難一樣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在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上要把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上要更加深入、紮實、具體而決不能作秀;要明白我們為群眾辦事,群眾就會為我們鼓勁的道理,把黨委、政府所作所為告訴人民群眾,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通過幹部下訪、面對面做工作等形式,更好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動員群眾、引導群眾,為科學發展彙集力量。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 推動科學發展,就要始終牢記“兩個務必”,艱苦創業,自強不息,以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奮鬥。艱苦奮鬥,顧名思義,一是艱苦,二是奮鬥。艱苦就是不怕髒、不怕累,不比闊氣、講排場。奮鬥就是要圍繞著一個更高的目標,充滿激情地幹工作。應該說我們的多數幹部是具有艱苦奮鬥精神的,xx年黃河蘭考段的抗洪搶險,大家一身泥一身水,不叫苦不叫累,連續作戰一個多月,直到把決口堵上,把月牙堤鞏固住。在企業改制時,我們工作組的同志也有在廠裡喝不上水、吃不上飯的,同志們堅持工作直至勝利完成任務。但這只是特殊情況下,一般地說我們現在的工作條件比焦裕祿當年靠自行車和“鐵腳板”走村串戶、吃“百家飯”的時代已經很優越了,但是奢靡之風也產生了,一些同志工作標準低,不思進取,滿足於一般化、過得去,有的甚至熱衷於有車坐、有酒喝就行。這些都是奮鬥精神缺失的表現。黨風影響政風民風。一個地方黨風正,黨員幹部帶頭艱苦奮鬥,這個地方的發展環境就好,人民群眾創業發展的氛圍就濃厚,經濟社會就繁榮發展。反之,如果黨員幹部中奢靡之風盛行,講享受、圖安逸,這個地方也不可能有大的發展。艱苦奮鬥既是一種崇高的節操,又是一種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的巨大力量。當前開封市綜合實力仍很薄弱,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我們更應該大力提倡和身體力行艱苦奮鬥之風,只有與全市人民同甘共苦,才能更好地取信於民,凝聚人心,從而團結帶領人民實現開封又好又快跨越發展。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 推動科學發展,就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倡導以實為先,行勝於言,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這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際運用。推動科學發展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就是要堅持從開封的實際出發,不斷地解放思想,科學分析市情,清醒地認識成績與差距,優勢與劣勢,挑戰與機遇,確立科學的發展目標和正確的發展思路,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努力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從全市的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們之所以在發展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去年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從根本上看,是我們弘揚焦裕祿精神,自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地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的結果。例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堅持從開封實際出發,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優化環境,發展民營,採取三步並作一步走的辦法,使一批國有骨幹企業通過改制煥發了生機,一批新興的企業迅速建成。確立文化強市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打造汴西新區新引擎,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具有開封特色,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而且顯示了壯麗的發展前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的一大法寶,無論是一個地區的發展,還是一個企業的發展,都要自覺運用好這個法寶。要大力倡導以實為先、行勝於言的精神,把思想解放的成果體現在心無旁騖幹事業、認認真真抓工作、紮紮實實謀發展上來。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 推動科學發展,就要始終保持一種敢做善成的勇氣,不怕矛盾複雜,不怕任務艱鉅,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市九次黨代會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大力弘揚幹成事的作風,我們評價幹部的標準就是要求德才兼備、幹成事。這是因為幹成事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期望,同時也只有在幹成事的過程當中我們才能發現矛盾、破解矛盾,在幹成事的過程當中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在幹成事的過程當中鍛鍊隊伍、培養幹部。幹成事的過程就是一個迎難而上、知難而進,不斷化解矛盾、克服困難的過程。回顧近年來我們走過的溝溝坎坎,可以說沒有一個專案,沒有一項改革,沒有一件事,是很容易就能幹成的。幹成事要有正確的思路、科學的決策、良好的機制、濃厚的氛圍、得力的幹部。幹成事關鍵是要有一種良好的作風。一是要有“繡花工”的精神,一針一針地繡,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抓。大而化之,籠而統之,幹不成事。二是要有“推土機”的精神,萬事開頭難,要有一股勇氣和闖勁,越是困難大,越要決心大、馬力大,把困難當作對自己的考驗,把克服困難當作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樂。三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科學的決策,再加上這三種精神,任何困難都能戰而勝之。

學習焦裕祿,加強黨性修養, 推動科學發展,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清正廉潔,敬業奉獻,講操守、樹形象、聚人心,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奮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把人生的價值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緊密聯絡起來,把全部心思用在幹事和創業上。領導幹部的廉潔和操守問題絕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也不僅僅關係領導幹部的家庭親友,而是從某種意義上關係到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發展大局。領導幹部要有凝聚力和威信,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當前腐蝕與反腐蝕的鬥爭非常激烈,領導幹部稍有不慎就會被拉下水。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一定要慎微,從小事做起,嚴守黨的紀律,要經常想一想焦裕祿同志教育子女不看白戲的故事,築牢思想防線;一定要慎獨,始終記住“頭上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要慎初,謹防“溫水效應”,時刻繃緊拒腐防變這根弦。

在全市持久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弘揚焦裕祿精神、講黨性修養、樹良好作風、促科學發展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焦裕祿精神發祥地的優勢,更加自覺地學習貫徹中紀委三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xx、徐光春同志重要講話,與當前我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有機結合起來,在把握精神實質和不斷賦予焦裕祿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上更加主動自覺,在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加強黨的建設上更加深入紮實,在解決黨性黨風突出問題和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保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良好勢頭上更加富有成效,爭做弘揚焦裕祿精神、加強黨性修養、推動科學發展的模範和表率。

標籤: 有感 焦裕祿 觀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zhuanti/redian/0e8g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