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校長演講稿 >

十二月校長會發言材料

十二月校長會發言材料

一、教學常規檢查反饋

十二月校長會發言材料

12月中、下旬,中心國中根據工作安排對全鎮中國小進行了常規工作檢查。這次檢查內容上關注上學年檢查中存在的薄弱問題,物件上突出對管理者的管理行為過程進行檢查,為了幫助各校在教學常規管理中不斷改進、提高教學常規水平與質量,現將檢查情況彙總如下:

(一)、常規管理要求得到實施和創新

1、能著眼於學校的發展,為提升辦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制定了學校工作計劃。各學科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聯絡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計劃。

2、能以人為本,抓住高效課堂建設這一契機,著眼於教師素質的整體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轉變教育觀和人才觀。如各校都制定了較為詳實的方案,特別是垌冢中學高效課堂啟動迅速。

3、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方案,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垌冢中學、五一國小、垌冢國小活動開展紮實。

4、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教案的撰寫能以課改理念為指導,在規範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如垌冢中學七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導學案的編寫體現了集體備課的智慧。

5、在實施素質教育時,既關心學困生的幫扶教育又注重學有餘力生的培優工作,做到幫困、提優有計劃、有措施、有跟蹤、有實效。

6、校教研組織機構有所完善,有自下而上的教研製度。有組織地開展高效課堂等專業知識的學習。

7、在教學質量監控上各校有具體的措施和制度。

8、各校堅持每月一次常規檢查,注重檢查結果的運用。常規檢查反饋後,各學校都能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找出不足之處,及時整改,大大提高了教師工作熱情,使學校教育教學常規工作開展有條不紊。

9、教師課堂教學水平,課堂效率有所提高。大多數教師教學準備充分,能做到先備課,後進課堂;在第二階段的檢查中,一共聽了23節隨堂課,其中優秀課8節,良好課12節,中等課3節。

10、絕大多數校級領導能夠深入教學一線,對教學和教研活動實施監管,促進教風和教學質量的良性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校長們都能親自執教主線科目。第二、積極聽課、評課。檢查中發現有的校長及領導聽課達7節。第三、實行蹲點制度。校長們融入教研組或備課組,與老師們一起商討教學問題;多數學校的蹲點制度、分工、記錄齊全;蹲點的方式多樣:蹲點教研組(學科組)、班級。

11、各類資料存檔比較齊全、整理比較規範。這次檢查的資料主要包括計劃和管理制度、活動記錄、儀器裝置使用記錄等。各類資料存檔比較齊全、整理比較規範,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學校是:五一國小。

12、全面落實特色活動。檢查材料的結果表明:每個學校都能按要求成立體育、藝術興趣小組,如五一的民樂、第二課堂的開展,垌冢中學的多項興趣小組活動,有合理的活動制度、安排、訓練計劃。

垌冢國小書香校園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開展較好。

(二)、學校深層管理與探究性的特色管理不明顯

1、沒有根據新理念制訂定新的課堂評價標準,督查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很好的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難以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

2、沒能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制訂出富有學校特色、適合學校管理和發展要求的師、生評價方案。應在評價內容、方法之間、過程評價與綜合評價之間建立必要的連結,提升了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效能。

3、有部分教師對課改理念的認識是清楚的,教學模式簡單化、單一化,如教學過程中尚未轉變單一的一問一答的教師中心模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方面僅侷限於形式上的認同,而觀念上的理解運用還有待加強提高。

4、充分合理地使用現有的教學儀器和裝置不夠,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培養學生能力的發展明顯不足,特別是新時期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力度不夠。

5、各校要加強日常集體備課活動的組織開展,注重教研活動的形式與實效的統一,堅決杜絕部分教師不假思索地抄襲網際網路上下載的教案。

6、對常規管理的要求,學習研究不夠,材料的整理、歸檔不夠科學、規範化化,還存弊端。

7、學校管理過程材料明顯不足。學校在開展日常教學常規管理時,缺乏記錄材料或記錄不全,不能充分發揮管理、檢查、促進、提高的績效。

8、個別校級領導沒有深入教學。具體表現在:聽課量沒有達到規定的節數;不能按要求調閱;蹲點雖然有制度、分工、記錄,但是沒有蹲點效果的獨立體現;脫離教師,沒有與教師深入交流、瞭解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動態,未能及時解決教師各方面的困難與困惑。

9、少數教師缺少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具體表現在三類教師:第一類是年輕教師,工作不安心,在業務上不能虛心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第二類是中年教師,雖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是固步自封,不願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第三類是年齡偏大一點的教師,以年齡大、學校的元老自居,在工作期間存在養老的心態,經常在學校領導面前說自己體弱多病,要求減少工作量,放低工作標準,不能在崗一天,奉獻一天。

9、常規要求不夠嚴格:一是個別教師教學常規流於形式、走過場;致使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二是少數領導教師聽課達不到規定要求,有的教師只聽課,不認真評課,僅留於形式和完成任務,甚至個別教師照抄他人聽課記錄。個別學校教研工作流於形式,應付檢查,沒有做到理論聯絡實際。三是個別教師不按要求備課,仍然是照抄照搬教案,教案中沒有根據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再創造。

10、執行常規力度不夠:一是個別教師不認真鑽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駕馭課堂的能力低,課堂教學效率不高。二是個別教師作業批改不認真、不細緻。有的未更正學生作業錯誤,以問號代替;有的作文無眉批尾批,無激勵性評語;有的無等級評價;有的不按要求指導學生更正錯題。

11、班隊管理不夠細化:一是部分班級注重管理,但不注意記錄;二是部分班級提供的檢查材料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三是個別教師把每週一節的少(團)隊課佔用。

(三)、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建議

1、及時加強整改。各校應認真對檢查組反饋時提出的整改意見深入剖析,查詢原因和對策,並一一整改到位。

2、重視過程管理。各校要認真落實過程管理,不斷提高常規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大對教師教學常規工作的檢查和評價,每次檢查要有優劣評價,要做到對評價結果的跟蹤管理,促使教師常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到及時改進。將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主動學習,樂於學習。其次,培養學生掌握最優的學習方法,使其會學。一是明確學科特點;二是指導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聽課的方法,解決悠閒聽課、低頭聽課、袖手學習、機械記憶的不良現象;三是指導學生學會記筆記;四是有糾錯本,把錯題及時寫入糾錯本,並經常翻閱;五是增強學生的做題規範意識。

4、認真抓好教研工作。各校要認真開展好教研活動,並做到理論聯絡實際,真正起到“搞活教研、促進教改、提高質量”的目的。同時教師之間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5、加強家訪工作。對在校思想不穩定、學習滯後、違反紀律的學生要經常進行家訪,瞭解學生思想動向,積極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共同教育好每一個學生。

6、加快高效課堂的推進力度。

請各校認真對照反饋內容,及時改進教學常規管理方法,提升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水平,積極構建有學校特色的符合新課改理念的管理體系,為培植學校特色服務。

二、高效課堂建設的問題和建議

(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一是備課中的問題

1、沒有進行高質量的“一次備課”。

教師自己沒有備課,沒有思考,連一道習題都沒有做,就拿著別人編寫的“導學案”上課,他們對教學任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熟悉,教學過程欠思考,教學方法未掌握,怎麼能取代老師發揮引導路程、把握方向、激發興趣、正確評判的作用呢?再說,再好的“教學案”也要適合自己班級的學情,也要根據任課老師個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學有效地實施到教學中去。

2、導學案的編寫不能保證質量。

由個別教師輪流編寫的“導學案”不一定能夠保證質量。因為教師的水平有差異,缺少教學經驗的教師有時竭盡全力拿出來的“導學案”也許目標、重點定位不當,內容深淺把握不準,問題設計缺少邏輯性、層次感等。有的教師教學水平高,經驗也豐富,但是由於責任心、事業心不強,會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師水平高,責任心也強,但是由於“忙”,也有可能應付了事。

高質量的“一次備課”是“二次備課”、“集體備課”編寫“導學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有效的“一次備課”,後面的所有環節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無效的。

二是作業中的問題

1、批改目的不明。其片面性表現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認定為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作業的完成的數量掩蓋了作業本身的質量、數量、完成時間等因素對學生作業的影響,更無視學生通過作業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學輕練。學的時間過長,而用於訓練的作業主要在課內,量很少,時間很短,導致重學輕練。“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因為“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寬鬆。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來很美”:滿足了學生多層次的需求,不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揹負過重的壓力,著重於訓練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1)削弱了學生與學習上的困難作鬥爭的信心和勇氣,見到困難就放棄,碰上“敵人”就“投降”,養成不完成任務的壞習慣。(2)“對學”、“群學”形同虛設。正因為中下等學生學習有困難,差生才熱望優生解疑,優生才有機會施以援手。如果允許有差別地完成學習任務,那麼差生不練,優生不幫就變成理所應當。(3)因為部分學生、部分題目沒有做,展示時,沒有解題體驗的學生必然沒有參與的熱情,參與了也昏天黑地,浪費時間。

4、追求結果,放棄過程。把批改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知道答題的結果。有時索性採用發放答案的做法,使學生產生依賴思想,不願意深入鑽研,也不會另闢蹊徑,多角度解題,創造性、求知慾受到壓制。用預設的結果,壓縮了學生奮力登攀的時間和空間,為有惰性的學生“抄答案”提供了條件。

三是批改中的問題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沒有記錄,缺少思考,作業反饋時一是憑自己批改時的粗淺印象傳遞一下答題情況,表揚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批評幾個不太認真的學生,隨後就進入“講評”階段。由於批改時沒有分清重點題、一般題,講評時只好從頭到尾,一題不拉地組織點評,使講評重點不突出。又由於沒有記錄犯有典型錯誤的學生名單,提問時往往盲目隨意,有時會導致被提問的學生答案全部正確,或犯的是個別性錯誤而產生講評低效現象。更由於批改時沒有深入思考,想當然地評析,使評析達不到揭示原因、規律、方法的深度。

2、機械呆板。一個教學行為是否重要和必要,必須站在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斷。站不對角度,批改往往變成僵死的、無活力的教學行為。例如不管作業量多少,批改難度如何,批改時間是否足夠……強調“有發必收”、“有收必批”。結果一是以大量的、機械性的批改時間,擠佔了教師的備課、選題、編練習、個別輔導的時間,導致有的教師以“集體備課”、“二次備課”為名,拿著別人的編寫的教案倉促上陣,上課時只能“灌輸”結論,並穿插一些空話、廢話、普通話。有的教師編寫練習時忽視“先做”和挑選,“撿到籃裡就是菜”,讓學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數量多而收效低的“作業”,隱形浪費了學生的作業時間和教師的批改時間,上課的點評時間。而且教師一天到晚,為這樣的低效勞動而忙忙碌碌,甚至疲於奔命。

3、目標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從總體上了解學生每道題的正確率,以尋找講評的重點;二是尋找學生的錯誤型別,以便探究其錯誤的原因和避免錯誤的辦法。但是,在某些教師的操作中,批改的重點不是放在題目上,二是放在評點學生的學習態度上,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盡力完成”。就學生的得益角度看,這樣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義,沒有學識與能力提高的意義,也就是說在“三維目標”中只落實了“情意目標”,其餘兩個目標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批改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四是展示中的問題

1、展示的內容缺少選擇性。“導學案”中的內容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個別不理解的。展示應該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數同學都有教訓值得吸取,有規律方法值得總結的題目拿出來展示,才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師對學生的自學情況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無法選擇,只好“由課代表臨時指定各小組展示導學案的不同內容”,導致每道題都必須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這樣就出現了低效現象:只有個別學生錯誤的題,(甚至全班無誤的題)也要展示,結果多數同學“陪綁”,浪費了時間。

2、展示代表的選擇沒有針對性。參加展示的學生理應是代表了某題的某種錯誤型別的一個或幾個學生,這種展示才對具有同類錯誤的學生具有教學作用。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教師“兩眼漆黑”,只好課上各小組組長指定代表進行課堂展示。組長盲目指定的結果,就有可能會出現該生展示的內容100%的正確,做錯的學生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做錯該題,讓參與展示的多數學生浪費時間。也有的展示是隻請差生,這樣做,沒有學習困難的“優生”受害最深,長此以往會出現“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說,展示代表固定請差生,有可能導致其它學生不認真完成“導學案”。

3、展示的重點內容不突出。展示時應該採用“要題入手展示法”,將最重要的題最先展示處理,以確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師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順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時間,有可能導致次要題化時太多,而重要題沒有足夠的展示時間。

4、展示的方式單一性。不能把黑板展示作為唯一的展示方式。展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多媒體螢幕展示,只要把典型習題在投影儀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學習小組內容交換習題展示,就可以達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賴;學習小組以討論方式口頭展示;師生之間以問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於展示由學生完成的,學生的水平決定了展示層次的膚淺,即使有了其它學生的幫助,恐怕也達不到揭示錯誤原因並總結解題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須依靠老師啟發、引導、解析。假如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學習者”,又沒有認真備課,學生的解題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不能得到保證。

五是歸納中的問題

一是缺乏“歸納”的意識。在基礎年級的新課教學中,有的老師課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組教了一塊又一塊,專題教了一個又一個,由於沒有“歸納”,學生不知道專題、板塊、課文之間的區別與聯絡,諸多文字在頭腦裡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識,凌亂的方法、殘破的觀點……因而何談形成運用、創新能力?在解題能力指導時,老師只滿足於回答“答案是什麼?”“為什麼是這個答案?”而不去深究錯誤的原因和滿分的方法,何談形成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是使用“演繹法”。有的教師也知道“歸納”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一味追求結論及其原因,屬於低效或無效教育。但是他們採用的方法卻是與“歸納法”相對的“演繹法”,即先把規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發資料的方式“灌輸”給學生,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往往造成學科理論與學生學習實際的脫節。

第三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後,教師往往把應該由學生完成的總結、歸納、反思的機會剝奪掉,代之以教師自己的“歸納”,其理由是“學生答不到點子上”,“完不成教學任務”,“浪費時間”……這其實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教學的變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於求成。似乎某些規律、方法的歸納,一次就必須系統、全面、正確,以後就一勞永逸。不知道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這個道理。於是片面追求“歸納”完美,造成脫離學生認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教師的歸納即使系統、正確、全面,即使能讓學生倒背如流,畢竟屬於“體外迴圈”,不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題型、新情景面前“乾瞪眼”。

正確的做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肯定學生的階段性進步,分階段、分層次地引領學生逐步形成對規律、方法的正確認識。要讓“學生歸納法”滲透到所有的教學環節中。從時間角度看,要組織學生每節、每週、每月、每學期、每階段都實施歸納。從學習形式而言,課堂上要通過提問、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歸納、反思。學生個體的歸納反思的結論,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形成思維“碰撞”,激發思維“火花”,在辯解中凸顯正確。也可以通過教師板書讓學生辨析,還可以通過記錄,讓學生加深印象。學生作業中要留有歸納反思的指定空間,迫使學生養成歸納反思的習慣。當然歸納的任務必須具體明確,學生才好操作,教師才好評點。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大容量、高效率”的新課堂中非常重要,通過共同學習,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最終實現個人和集體雙贏。

作為高效課堂的小組合作式學習是否高效基於小組的結構,為了讓學生學習由被動變得主動,由強制變成自制,就要以構建優秀的學習型集體,優化小組成員結構,合理安排小組人數,明確小組成員職責,具體做法是:

步驟一:建組------確定小組人數和小組成員

第一環:確定小組成員。①合作學習小組通常由6名學生組成,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的性別、學業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等方面有著合理的差異,使每個小組成為全班的縮影或截面。② 將小組成員按成績劃分為 aa 、 bb 、 cc 三個層次,每個同學的程式碼便是 a1 、 a2 、b1、 b2 、 c1 、 c2。有利於實現“ a 教 b、b 教 c、a 拓展”的分層次學習理念,提高小組交流的有效性,也便於教師抽查同一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③選一名成績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全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其他5名擔任學科組長,這樣可以增強小組成員參與小組管理的意識,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感覺到“我很重要”,為小組發展貢獻力量。④小組內再兩兩結對,互幫互助,對於對之間互相合作,互相競爭。

注意:以往的“分組學習”出現的現象是成績好的將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而那些後進生則在那等吃現成的,最後抄抄作業完事,到頭來什麼都沒學會。而且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後果。“小組合作”則是以每一個成員的積極參與為基礎,特別是後進生,他們的理解,他們的認識代表了整個小組的水平。

步驟二:建魂------確定小組名稱和小組精神

第二環:制定組名組訓。讓每個成員集思廣益、共同磋商,為小組取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的、響亮的名字,並用組訓來做詮釋。同學們在小組中自我激勵,互相提醒,充分表現出小主人翁的積極性,不僅促進了小組的發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無聲教育。

第三環:形成組規班規。在班級同學的充分討論下,形成班規(組規),制定相應獎懲措施,小組間(或者組內)相互監督、共同遵守,這是小組合作的保障。

在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程式是:發放導學案→課前預習(根據導學案的目標導引,小組成員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的基礎知識部分)→組內自主展示,結對互助(解決預習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小組交流討論(解決預習中存在的難題)→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合作探究部分的內容,抓準重點,突破難點)→小組展示(根據老師指定的內容或抽籤確定的內容,各小組的代表將展示的內容寫在教室四周黑板上劃定的小組展示區域內,小組代表輪流講解各小組的展示內容,各小組認真傾聽該小組的講解)→組間糾錯(其它小組指出展示小組展示中錯誤,展示代表即時更正,有錯誤的同學在導學案上用紅筆更正)→小組對抗質疑(展示小組與其它小組互相提問並解答問題)→課堂檢測。

小組導學的前提是在目標導引之下的小組成員的自主學習--課前預習,通過課前預習,完成組員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在自主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難題將在小組合作中被層層化解,揭開“廬山的真面目”;小組合作學習一是通過結對互助,小組交流解決自主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解決基礎知識部分存在的問題);二是通過組內合作解決合作探究中的部分問題;三是小組展示發現小組內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四是通過組建糾錯和對抗質疑,抓住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通過自主學習、結對互助、小組交流、小組展示、糾錯質疑等一系列活動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表達、思維,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並非“閒人”一個,教師的作用是“導評”。(1)引導學生學習,課前教師精心編制導學案,讓學生知道學什麼(看什麼?做什麼?);(2)組織並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小組成員知道在小組內幹什麼,怎麼幹;(3)答疑解惑,解答學生在一系列小組活動中始終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予以指導和點撥;(4)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激勵性的評價。

第四環:建立評價機制。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及時記錄每名學生的課堂表現,並給予加分量化評價,可以有效的形成學生間的競爭。評價過程中要保證全面性和公平性。

第五環:評價結果的應用,健全激勵機制。空泛的評價難以保障小組競爭的長效性。評價結果及時公佈,每週評出小組學習中的班級之星,定期表彰,動態推進,這樣更易形成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長久動力。

(三)高效課堂模式不可一刀切

科目不同,每一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同;課型不同(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實驗課),模式的環節不同。

(四)領導督查持之以恆

推門聽課、調閱經常,集體備課、交流研討課經常;階段小結經常。

三、近段主要工作

1、體質健康資料上報本週完成。

2、各校結合高效課堂下的比教學活動的開展。

3、垌冢中學籃球賽的組隊訓練。

4、太極拳推行的程序要加快錄影評比的時間為11-12月。

5、中國小合唱。目前已經組隊,要開展訓練,錄影評比的時間為12月。

6、積極參加德育先進單位評選,評選時間:年底。

7、積極參加教研先進單位評選,評選時間:年底。

8、新教師的幫帶、薄弱學科的提升。

9、12月進行幼兒園評級定等申報。

10、五一國小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建立和德育課題研究要加快進度。

11、12月15日高效課堂觀摩課活動。

12、期中複習備考。

標籤: 發言 校長 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yanjiang/xiaozhang/j6wq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