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由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第一次把“音樂創造”作為四個內容標準之一,這樣的拓展表明了新課程標準對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視。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大力開展音樂創作教學,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重要手段,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社會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是國小音樂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一、破除音樂創作的神祕感

古今中外,許多感人至深的音樂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艱苦的腦力勞動中創作出來的。所以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國小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學習範圍。然而,中國小生並非沒有音樂創作的願望和能力,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能寫作文、會自由繪畫的兒童不能創作出自己的旋律和節奏。中國小音樂教學不以培養作曲家為教學目標,學生只要能通過創作實踐獲得體驗,從而加深對音樂美的理解,也就達到了目的。

國小生是具有音樂創作能力的,關鍵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慾望,從而破除他們對創作的神祕感、恐懼感。首先,要使學生相信自己具有創作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用大量的事實鼓勵學生,使他們從原有的思想束縛中解脫出來。其次,在創作實踐中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使他們在實踐中看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教師也要盡力發現學生在創作上每一個細小的閃光點,適當給予讚揚。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創作出較為流暢自然、相對比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讀學生作文中的範文一樣,在課堂上予以吟唱、分析。這樣,學生必然會增強信心、提高興趣,獲得成功的樂趣。

二、將創作教學融合於其他音樂教學領域當中

音樂作品體現著音樂創作的一般規律,以作品為載體,在欣賞教學、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中,處處都可以滲透音樂創作的知識和技能。

如在欣賞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作品中使用的被稱為“合尾”的傳統作曲技法,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之後,給出一個旋律片斷,要求每個同學(或分小組)創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斷做結束句,嘗試“合尾”的創作手法。這種探究、體驗的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將創作實踐融合於欣賞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學唱《送別》這首歌曲的時候,可以選用歌曲第一樂段來講解樂匯、樂節、樂段、半終止、完全終止等作曲知識。在這個樂段裡,可以讓學生知道:第一樂句的第一樂節與第二樂句的第一樂節是採用變化重複的手法寫成的,第一樂句的第一樂匯與第二樂匯是採用模仿的方法寫成的。在結合經典例項學習了這些音樂結構知識之後,學生在創作中就可以嘗試運用。

三、創作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

創作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作活動的設計要適合學生生理、心理髮展水平,適應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創作教學要隨著不同的年齡和年級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難度。假如學生們感到這種創作很難做到或很難做好,就會產生消極畏懼情緒,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特別是在國小中、低年級,教師應設定一些引數,確立一個適合學生能力的既定框架,從而保證學生不至於無從下手。常見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節奏單詞(節奏元素)編寫節奏短句,並藉助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不同的情緒。2.節奏填空練習。3.為樂句選擇終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穩定音與非穩定音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規律。4.給出旋律問句,創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適當的旋律線。6.引導學生為簡短歌詞或日常生活用語編寫旋律。7.模仿經典作品片斷創作等等。

四、創作教學要注重創作的“過程”,不應過分看重創作的“成果”

中國小音樂課上的創作教學,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作能力,由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技能基礎,決定了他們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學生作品的優劣和水平的高低作為創作教學質量的依據。我們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們的創作,而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作品。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是評價創作教學是否獲得成效的主要依據。例如:《閃爍的小星》是一節國小高年級以學習音樂創作為主的綜合課,該課教學過程大體分為三個環節:匯入環節,引導聆聽、分析《閃爍的小星主題變奏曲》,使學生初步理解什麼是變奏曲;探究環節,通過對《閃爍的小星主題變奏曲》分段聆聽、討論、歸納,使學生知道幾種常見的變奏手法;應用(遷移)環節,以學習過的歌曲《小松樹》旋律為主題,進行變奏曲的創作練習。學生在嘗試創作過程中模仿運用了《閃爍的小星主題變奏曲》中的變奏手法,體驗到了創作的快樂,加深了對變奏曲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他們在課堂上創作的關於《小松樹》的變奏不可能達到出版、發表的水平,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體現。

新課程改革將音樂創作納入音樂教育之中,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學習領域,這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大發展。音樂創作教學是極具探索價值的教學活動,也是教學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期待著更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的成果出現,為促進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2

豎笛進課堂的教學,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的我已經嘗試了5年。雖然也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但還是覺得自己在豎笛教學上還是欠缺理論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帶著這份求知的心,我非常榮幸參加了20xx年10月9日—14日在上海舉行的“全國中國小器樂教學展示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和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多種學術交流形式,推動我國中國小音樂教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拓展中國小師生的樂器教學空間。

這次學習主要分幾個方面:觀摩精彩的8節器樂教學展示課、音樂會、專家報告與點評和參觀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學成果展示與學習的絕佳機會,讓我對器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受益匪淺。

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談一談這次學習的感受。

一、從課堂教學展示中,感受教師的音樂素養。

(一)研討活動注重教師綜合實力的展示。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深深感受到,音樂教師的綜合實力的重要性。這次授課的老師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綜合素質很好,無論是器樂演奏、鋼琴伴奏還是歌唱表演都彰顯了教師自身的教學專長。印象深刻的有天津的老師,他在給學生電子琴伴奏彈得讓在座的學生和聽課老師如此如醉。哈爾濱市安廣國小的呂萍萍老師執教的豎笛吹奏《牧場上的家》,她的教態自然大方,整節課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師生配合非常默契,充分展示了教師紮實的課堂基本功。廣州市第三中學的黎長學老師執教的《土家族打溜子》,課堂輕鬆愉快,教師語言幽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來臺下聽課老師一陣陣掌聲……。最有感觸的是上海市中國小的學生們,他們的器樂基本功都非常的紮實,如上海建平中學的口琴、上海閘北區第三國小的口風琴。上海的器樂教學是我們看齊的方向。

(二)通過本次研討活動,我深深感受到:教師要給自己制定繼續教育的計劃。在這些優質課的示範引領下,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計劃,做到有方向有目標,發現自身的優勢,多研究、勤思考、上好課,朝自己確定的目標邁進,既有大目標也有小目標,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在音樂教學中與新課改同行。

二、從專家的報告中,感受如何進行器樂教學。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吳斌對全國的中國小音樂教育工作者圍繞新的課程標準中“器樂教學的性質、目標、內容、特點、問題”等大家關注的、疑惑的問題在專題報告中進行了解答,他指出器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合奏為主要教學形式;以課堂樂器(打擊樂器、豎笛、口琴、口風琴等)為主要學習器具;學習演奏的初步技能,參與各種演奏活動;要和識譜、演唱、欣賞、編創教學有機聯絡。並特別點出器樂教學中大家關心的問題,如樂器購置、安全與衛生、教師技能、培訓、樂器質量等進行了深層次的闡述,讓我深層次地領會了器樂教學的重要性,理清了樂器教學和器樂教學的區分,收穫了關於器樂教學中的教學智慧,既有實踐方面的研討又有了理論方面的昇華。

上海市打擊樂協會培訓部主任鄒文灝——《打擊樂的魅力——打擊樂在中國小課堂教學中的可行性報告》,結合他在實際教學中的案例分析講解,又讓他所執教的學生行進樂團進行現場表演,樂團中孩子的年齡從5至16歲,他們在表演中的那份自信、熱情和對音樂的投入,讓在座的老師們折服,也讓我深刻懂得器樂啟蒙教學中節奏的穩定在打擊樂團中的重要性。

來自中國臺灣台南科技大學教授黃淵泉的報告《豎笛的演奏與教學》,黃博士介紹,中國臺灣的每所學校都推行木笛進課堂,並擁有較強的木笛教師隊伍,各種木笛合奏團體也很多,演奏水準較高。相比之下,國內在這方面則起步較晚,教學和演出中存在的問題也較多。黃教授對我國師生的豎笛演奏指法提出的建議,頗具建設性。他還現場指導了來自廣州的一個教師豎笛樂團,從律學的角度,對豎笛演奏中的音準問題提出了細緻的要求,給我們很多啟示。黃教授語言幽默,風趣,和大家分享他的教育成果,讓老師們聽的意猶未盡。

本次活動在專家的指導下,使每位教師體會到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昇華過程。作為幸運的我更應該在聽課中學習,在輔導中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中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結合即將出臺的《音樂新課程標準修訂版》,進一步錘鍊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在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計算機教學集文字、圖形影象、聲音、動畫、影視等資訊為一體,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內容與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在“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新課標思路的影響下,以強烈的真實感和直觀表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注意的持續,並通過人機互動操作,改變普通的接受性學習,倡導接受、體驗、發現、探究和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向創造意識轉變,從而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在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師的教學效果也難盡人意,而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資訊,則能自然的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的力度、節奏,體會音樂的意境。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裡產生種種豐富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定會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在欣賞管絃樂合奏曲《驚愕》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瞭解樂曲裡面的各種樂器的形狀結構和音色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別插播每一種樂器演奏的MIDI音樂片段,然後利用電腦展示每種樂器的圖片給學生看,使學生對每種樂器從形狀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的去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在欣賞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佔百分之六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媒體欣賞音樂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生對於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訊等多媒體綜合資訊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 在欣賞課中的應用

長期以來,欣賞課的教學模式變化不大,教師往往採取先介紹作者、背景、樂器、然後就是聽賞每一段後分析情感這個方法,所以,對於學生來說,在上課的時候還能勉強聽,到課後能說出點東西來的還不多見。那麼,我們能不能試著運用探究發現式的方法來學習呢?即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活動,特別是在進行瀏覽性欣賞與增大課堂容量的教學活動中。如在課例《漁舟唱晚》的教學中,教師在欣賞了本課曲目後有讓學生欣賞了不同風格的作品,在教師舉例使學生感受了音樂中的動與靜之後,學生便根據自己的音樂體驗,在因特網上搜尋以動為主的音樂以及以靜為主的樂曲,同時將自己的收整合果展示給全班欣賞。這樣,不僅即時反饋了學生對靜的理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能力,也使學生從一個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一個主動學習者,更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欣賞了許許多多的曲目,使課堂容量在不知不覺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學生上網搜尋曲目時,必須指定網站並指定內容。如:古典音樂。由於學生平時上網聽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個網站隨手可揀的也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素質良莠不齊。為了確保讓學生欣賞精品音樂,唯有指定範圍。這樣同時能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另外,在欣賞課中,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視聽相結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樂配上了很生硬畫面。這樣不僅歪曲了音樂,同時更扼殺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感受、體會。所以,千萬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視聽教學模式而給音樂配上了很生硬畫面。

資訊科技在音樂學科中的運用的確給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我們既要用好資訊科技,又要注意資訊科技可能給教學帶來的弊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創新人才,更需要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思路,不斷學習琢磨,才能在長期的學習、使用資訊科技這個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時正確的把握好“度”使之為教學的最優化服務,以此實現教育的目的與任務,是音樂教學流光溢彩。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新一論課改對教育現代化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在校園多媒體硬體建設迅速發展的前提下,軟體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及管理成為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瓶頸。

本文所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包括電子備課庫、課件庫、題庫、案例庫、學籍成績庫、科研成果庫、學生學習社群、教師學習資源庫等。一所學校若具有完備的校園網、校園閉路電視系統、校園廣播系統和多媒體教室,但配套軟體資源缺乏或管理不善,會導致裝置使用率低下,造成極大的浪費。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接受數字化學習生活體驗,提高學習興趣,學會主動學習;把教師從傳統的、低效的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與學,提升專業化水平。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方法。

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必須發動學校各個職能部門和廣大教師積極參與,不能依靠少數人。資源庫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隨時充實和更新,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建設的總思路是把任務分解到各年級備課組,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資源的積累,按備課組——教研組——教務處——網管中心的順序逐級驗收上傳,由網管中心負責技術處理。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管理。

科學管理是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應用效率的保證。為了有序地進行資源庫的建設和管理,應該成立領導小組、管理小組、資源開發小組,各司其職,並建立各種合理的制度,完善教師培訓體系。

教學資源庫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要幫助教師瞭解網路資源的特點、組織形式以及應用網路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途徑,要加強培訓,使教師掌握通過網路共享教學資源的方法和課件製作技術,並能熟練運用電子備課系統進行教學設計,有效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路教學。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新的系統、新的技術將層出不窮,因此對教師的培訓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學校有必要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滿足教師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資源門類繁多,我們可以成熟一塊上一塊,不求快而求精,不求全而求特色,切忌形式主義,關鍵在於實用。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中,領導的重視和正確引導會起到決定作用,引入考核制度則是有待繼續探索的問題。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理念是目標為中心、有效教學、一切為了達標,它的本質特徵是目標準、方法活、效率高,基本模式是組織教學—認定目標—教學達標—達標測評,具體模式和方法靈活多樣。基於目標教學理論的當堂達標教學,以其鮮明的特徵和實踐成效受到廣泛關注,成為農村中國小教學改革園地裡的一束奇葩。

一、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理念

當堂達標教學是一種大面積提高中國小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堂達標教學是一種教學理想和追求,我們堅信“追求盡善盡美但沒有做到要比追求一般的標準而做到了好得多。”

(一)目標為核心。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方向和靈魂,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把“明確教學目標”作為實現其“教學最優化”的首要條件。當堂達標教學將教學目標放在核心地位,一切從課堂教學目標出發,以達成目標為止。

(二)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在於提高效率。“克服教學過程中的‘少’‘慢’‘差’‘費’現象,追求教學的高效率,是自古以來的教學理想。幾乎每一位教育學家都對此進行過自己的論述,提出了種種的教學模式、原則或方法體系。”當堂達標教學以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準繩,追求高效教學,避免低效乃至無效教學。

(三)一切為了達標。教學目標就是師生教學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要最大可能地減少一切與學生學習無關的活動,刪除無效教學環節,教師為達標而教,學生為達標而學,一切為實現“教達標、學達標、教學堂堂都達標”而努力。

二、當堂達標教學的主要特徵

“為了使老師們清晰準確地把握當堂達標教學的實質,課題組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目標準、方法活、效率高’,成為當堂達標教學的三大法寶。”“目標準、方法活、效率高”是當堂達標教學的本質特徵:新授課,即教學目標準,教學方法活,教學效率高;複習課,即複習目標準,複習方法活,複習效率高;講評課、實驗課亦然。

(一)目標明確。當堂達標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學目標,目標準確是第一要素。當堂達標教學的核心策略是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讓學生咬定學習目標不放鬆。否則,課堂教學偏離了教學目標,事倍功半。

(二)方法靈活。當堂達標教學模式的精髓在於當堂達標,在基本模式基礎上,具體教學方法可謂“百花齊放”,如國小“快樂教學,當堂達標”“引導發現,當堂達標”和國中“先學後教,當堂達標”“自學輔導,當堂達標”等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方法。

(三)高效輕負。當堂達標教學追求在課堂上基本達標,讓儘量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礎知識、最大限度地進行基本技能和能力訓練、最大限度地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具體到每節課上,要有一定的達標檢測時間,並依據學生的達標情況進行反饋矯正。實踐證明,當堂達標教學徹底打破了滿堂灌現象,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同時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四)以學為主。當堂達標教學改善了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了學習主旋律,讓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接受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切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適應性強。無論是城鄉國小、國中,還是高中;無論是語數英,還是政史地、理化生;無論是新授課,還是複習課、講評課……都可以運用當堂達標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當堂達標教學改變了農村中國小“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複習鞏固、佈置作業”等單一的課堂教學結構,初步形成了新的教學基本模式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系。

(一)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模式。在課題研究實踐基礎上,我們提煉出了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模式:組織教學——認定目標——教學達標——達標測評。

1、組織教學重在簡潔。組織教學是前提。無論採取什麼方法,都要針對教學目標匯入新課,儘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習興趣,進入教學情境,有條不紊地教與學。

2、認定目標重在靈活。認定目標是基礎環節。結合教學實際,可以口授、板書,也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儀、小黑板等手段靈活展示三維教學目標,師生共同認定(以學生為主)。

3、教學達標重在學習。教學達標是核心環節。教學達標要突出學習主旋律,靈活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學習方式;依據以學定教和以學為主的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有效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做到教為學服務、師為生服務,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努力完成教學達標任務。

4、達標測評重在實效。達標測評是關鍵環節。通過當堂達標測評,及時反饋學情。達標檢測題提倡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可以是課本上的練習題目,也可以是教師編寫的達標訓練題目,核心在於檢測教學實效、反饋學情。

(二)當堂達標教學的基本方法體系。在基本模式基礎上,廣大教師結合國小、國中學段及學科教學實際,廣泛借鑑各種有效的中國小教學方法,創立了“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精講精練,當堂達標”等20多種當堂達標教學方法體系。本文僅以國中語文“先學後教,當堂達標”和國中數學“講練結合,當堂達標”為例,對具體方法進行簡單分析。

1、國中語文“先學後教,當堂達標”基本程式:組織教學——揭示目標——自學指導——自主學習——點撥釋疑——達標測評,其中,“自學指導——自主學習——點撥釋疑”等三步構成“教學達標”環節。

(1)組織教學。

形式:教師簡潔地組織教學。

目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注意:組織教學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和任務,切忌“拖泥帶水”。

(2)揭示目標。

形式:口述,或用小黑板、多媒體出示,師生共同認定目標。

目的: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注意: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準確地制定教學目標。

(3)自學指導。

形式:可用小黑板、多媒體等手段將自學提綱展示給學生。

目的:讓學生明確自學什麼,怎麼學,用多長時間,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等。

注意:明確自學的內容;明確自學的方法,如怎麼看書,重點理解什麼;明確自學後達到的要求,如用多長時間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式檢測等。

(4)自主學習。

形式:學生按照自學提綱進行自學。

目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初步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品質和能力。

注意: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要準確掌握學情,及時表揚自學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重點關注學困生。

(5)點撥釋疑。

形式:學生在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先在小組內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全班共同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教師點撥釋疑。

目的: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注意:建立學習小組,使之成為實施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主要形式和途徑。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6)達標測評。

操作:出示達標檢測題,分必做題和選做題。

目的:通過做檢測題,掌握學生達標情況,為矯正教學服務。

注意:當堂達標檢測題要做到典型、適度和適量;要低起點、多層次;要利於對學困生的及時輔導。

2、國中數學“講練結合,當堂達標”基本程式:組織教學——出示目標——學生自學——教師精講——當堂訓練——達標測評,其中,“學生自學——教師精講——當堂訓練”等三步構成“教學達標”環節。

(1)組織教學。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簡明扼要地組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2)出示目標。師生共同認定教學目標,讓學生總體把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要求,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3)學生自學。一是佈置自學任務。要明確自學要求,使學生自學有的放矢;自學任務要由易到難,有利於自學,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二是學生自學。學生根據具體要求選擇適當方法完成自學任務,在其自學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及時掌握學情。

(4)教師精講。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學生已經學懂了的問題不講,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重點講解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儘量地多讓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當堂訓練。根據學生出現的疑難問題,有的放矢地出示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和能力。

(6)達標測評。學生完成達標檢測題後,教師應儘量及時批改,以及時得到學情反饋,隨時解決學生在檢測中出現的典型問題,讓儘量多的學生當堂達標。

提示:其中“學生自學、教師精講和當堂訓練”三個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儘量使用小迴圈,避免自學任務過多過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當然,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侷限性,我們不能受一種具體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束縛,必須揚長避短、靈活應用,實現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理想。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6

20_年10月,我有幸成了鎮海區數字化學習中心的一名學員,學習主要網上學習模式,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不但接受了這種嶄新的學習模式,更是喜歡上了這種學習模式。登入區社群教育網的數字化學習中心,開啟功能列表中的學習主頁,我應學習的各項內容和學習要求就映入眼簾。單擊各項內容,進入我的課程主頁,遠端培訓——課程學習平臺便把學習告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各項課程都講了學習要求,這些功能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引領我一步步地學習下去,課件點播:讓我坐在辦公室就能聆聽方方面面的知識,如禮儀接待、衛生保健、幼兒教育等知識。

我特別欣賞這種數字化教育形式,應為以往無論是進修函授,還是培訓考核,都是要很死板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老師認真點的就劃點重點內容,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下,應付考試就算完事,學員到底掌握多少,大概也只有自己心中有數。假如碰到老師不劃重點,學員們複習就只能大海里撈針,考試更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各人靠運氣。這些形式的考試,有的是勞民傷財,有的是滋生僥倖心理,能夠真正收到成效的寥寥無幾。而現在這種專題線上視訊都各具特色,對我來說,既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又具有借鑑意義。語言魅力,形式上的審美性、思想上的啟迪性、風格上的靈活性,特色明顯,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妙語連珠。既受到心靈上的啟迪,又獲得美感上的享受。我的網上學習生活雖然還只有短短一個月,但在學習過程中,我不但學到了課程知識,無形中,我對計算機以及網路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還學會了不少專業知識,給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原來是抱著好玩的想法才走進數字化學習生活的,沒想到得到很多收穫更有太多意外。我現在很喜歡數字化學習,我覺得數字化學習是我終生學習的最佳選擇,雖然學習有許多許多的途徑和方法,但數字化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全球共享,虛擬課堂、虛擬學校的出現,現代遠端教育的興起,使學習不侷限在學校、家庭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際網路進入數字化的虛擬學校裡學習。從時間上說,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不能獲得夠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人類將從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所以,數字化學習要求學習者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資訊時代,個體的學習將是終身的',個體的終身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社會和工作的需求,確定繼續學習的目標,並有意識地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當然,這要求教育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即教育的內涵和功能、培養目標、內容和途徑要轉向為人們終身學習提供條件。

對我來說,網上學習生活還僅僅是開始,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堅信:我將收穫更多,學習也會更輕鬆。當我遇到問題或是煩惱時,我就會開啟它,這裡會為你排憂解難,讓你忘記煩惱;會讓你感到集體的溫暖;會讓你體會到各地同仁真摯的友誼。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7

一年級數學課本從形式上也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緊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更廣泛的發揮空間,應該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能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要兼顧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本來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是學好數學的根本。對於剛升入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接受到了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數一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數人數、桌子等,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都有哪些數。還讓學生說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說得多、說得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生永遠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增強學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例如,在上《認識鐘錶》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鐘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1號起床的時間是7:00,2號將時針和分針撥到該時位置,讓學生變換著來演示。這樣,學生既能準確認識了時間,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裡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著,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8

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最頭疼的當然是作文教學。那麼,該如何決解教學中的難題呢?

首先,老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喜歡讀書,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作文觀,把寫好一篇作文當作是他們學好語文的最終體現。就此,我們只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加以經常的強調和貫穿即可。

其次,我們一定要堅持上好作文課。作文課時在語文教學中佔較大比例,時間充裕。在這些時間裡,我們一定要教給學生一些作文基礎知識、作文技巧、寫作步驟、修辭手法等常識。上作文課對我們來說並不難,難的是要始終如一,毫不懈怠地完成工作任務。不能對學生灰心,對作文課採取可有可無的態度,任意讓學生隨便寫作。作文課至關重要,不然,其他語文課即使生花,又有何用。

再次,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農村學生各方面素質及知識本來就欠缺,要讓他們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著實很難,不多加訓練、培養、提醒,無疑是趕鴨子上架。如果我們能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而且能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那麼,這一切就顯得非常容易。筆者的新嘗試有如下幾點,經過長期運用,收到了一定效果,現分述如下。

1、盡力讓學生自己寫作,並且要求按照正確的寫作步驟進行。禁止抄襲。題目佈置下去以後,老師作一些指導,例如幫助審題,確定寫作體裁範疇,引領寫作思路,喚起記憶,提出寫作要求等。然後留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學生可以自己找一些範文學習,但決不允許抄襲整篇作文或某段某部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逼出來的,在這一環節中不能嫌浪費時間,一定要耐心細緻,一定要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完成作文。一定要讓學生先列出寫作提綱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叫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示範口述,教師亦口頭指導修改。

2、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能使作文更加趨於完美成熟,雖然國小語文教學中沒有這部分內容,但是為了讓學生作文更好的完成,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教給他們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號的使用,修改步驟:標點符號、用詞造句、段落詳略、主題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後就開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換修改,對個別學生要進行適當的指導提醒或當面修改批點。

3、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批改重寫作文。往往教師的批改對於學生來說沒有多大意義,他們認為老師一批閱任務就算完成,好壞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正因為如此,學生作文水平一直沒有提高,我們的工作大多白費,所以,我們有必要讓一些作文很不成功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批閱再次重寫,再批,做到及時反潰

4、聯絡教本精典課文或學生成功作文講解寫作技巧。在這一環節中,我們注意要尋找離學生生活貼近,情感相通的範文進行講解,講解內容不能過細過深,應從大處著眼,先說說人家怎樣結構段落,怎樣開頭結尾,怎樣設定詳略,怎樣提煉中心,再說說人家怎樣準確運用動詞、形容詞,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用了那些修辭手法等。而後重點強調我們應該吸收那些優點。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9

數字化教學簡單的說就是指在教學中充分應用和發揮現代數字教學載體的作用,利用多媒體裝置和課堂教學軟體來展開教學。數字化教學並不是指現代化數字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上的簡單套用,而是從根本上利用數字教學載體,改革教學思路,重新設計教學模式,通過數字化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

首先,數字化教學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思想,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知識要點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採用適當的數字教學載體開展教學,把數字化教學與課程緊密的結合起來。把幾個相關的知識點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組,以一個數字教學載體展現出來,既有利於學生的直觀認識,也有利於教學內容的展開,既將數字教學融入課程,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第二,數字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數字技術。在課件準備中,充分使用視訊,動畫,聲音等多媒體資訊,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軟體,並能利用數字技術開發系列課件,開發教學軟體等。

第三,在課外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利用網路平臺開展網路教學,實現資源共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還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資訊化技術,把例如部落格,微薄等載體作為交流平臺,充分使用智慧移動終端,促進學生的學習。數字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一直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處在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而在數字的教學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主動學習才是最好的教學模式。在數字化教學中,多媒體資訊的引入,使學生對問題有了直接的認識,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提高了,更願意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重新設計過的教學模組,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教學軟體的引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外的數字資源平臺,為學生的課後複習與課外自學提供了條件,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傳統教學方法手段中的一些優點,也應該繼承下來,與數字化教學結合起來更好的開展教學。比如,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ppt課件,動畫視訊的時候,適當的講解輔助適量的板書,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需要充分結合起來的。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作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如何讓孩子願寫、愛寫,激發學生想拿起筆一睹為快的激情,確實是作文指導課上要解決的重點,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感覺比較頭疼和困惑的事情。這一次聽了名師們上的幾節作文課,讓我茅塞頓開: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低年級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最為重要,這裡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內心真情及激發寫作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也應“趣”字當前。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學習興趣在鞏固和鼓舞兒童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起著重要作用。戴建榮老師執教的詩話作文《春天的歌》,讓我感受到了習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戴老師的課堂充滿著“樂”趣。

本次觀摩會給我最大的驚喜是欣賞到了戴建榮老師的“詩話作文”教學藝術。這節以唱唐詩《春曉》開場的二年級習作指導課《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麗的詩,更像一首歡快動聽的歌。最令人歎服的是戴建榮老師豐富多變的體態語——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感覺妙不可言。課前匯入聊天時,戴老師和和小朋友們“兩兩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輕鬆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在指導習作時,戴老師注意啟用學生思維,喚醒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沉澱,為學生順暢、豐富的表達鋪路搭橋。以吟誦古詩《春曉》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習作的源泉,花、鳥、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筆下的主角。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的視角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大自然。在輕鬆的交談中,學生們感受《春天的歌》的習作內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鮮活、美麗而動人。學生頓時解決了“無米之炊”的困擾,他們也愛說樂寫了。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師在課的開始就激發起學生說、寫的慾望,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中,積極交流、敢於表達。課堂上,戴老師善於組織語言,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從而促使他們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扮演著小蝌蚪快樂地穿梭在課堂上,“春天隨著我小蝌蚪遊起來咯!”戴老師在詩話作文的課堂上說道。她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不拘泥一格,與孩子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很貼近。然而除了貼近之外,他巧妙的運用字詞讓語言更具有語文味也是讓我欽佩的。有了語言的表率,學生們也隨之模仿,一個可愛的女生說:“春天隨著我楊柳飄起來咯!”另一個說道:“春天隨著我迎春花開起來咯!”原來學生們生動的語言也可以這樣自然而然的“信手拈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使他們高高興興地說,快快樂樂地寫。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場,大家自始至終臉上都掛著快樂的微笑。

二、 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於永正老師上的《把作文寫得有聲有色》一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一看錄象。

(播放的是一段沒有聲音的錄象,讓學生進行地觀看、體驗。並交流,重點讓學生髮現其中出現的事物,並感受這個無聲的世界。)

二)再次觀看錄象。

(這一次的錄象,教師加入了音樂,使之與前面的錄象作比較,觀察的重點放在了聽力上,並引導學生在不自覺中進行前後片段感受的比較中。) (以此為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感受聲色兼備的重要性。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將自己聽到的小鳥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鳥“撲啦”、青蛙“呱呱”等景中聲友情有趣地描摹出來。)

三)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存在的有聲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閱讀卡片三:

1、轟隆隆 呼呼 嘩啦嘩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嗚嗚 啪 撲哧

五)、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

(選取上面呈現的三種材料中的一種,進行象聲詞的片段練習。) 作文教學指導中最關鍵的便是內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給學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將思維框死。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能鮮明地看到了於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層次、習作性格,進行了有意義的內容開掘和分層教學:

第一層次:描繪教師呈現給大家的風景材料。這是一種觀察寫作的方法,學生只需將現場看到的、聽到的描繪即可,由於有著新鮮的體驗,寫來不費力氣,適合於習作能力一般的學生。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聲色兼備的場面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一種回憶,將學生對內容的開掘以“聲色具備”為要求,在自己的記憶倉庫中搜腸刮肚,既使學生內容的面上有拓寬,又啟動了學生根據某一限制組織素材的能力訓練,

這適合於有一定習作基礎,並且願給自己增加難度,喜歡寫出自己個性的學生。 第三層次:出示了三組象聲詞,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無關的詞語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好想象的年齡特點,使他們躍躍欲試地要進行創造性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去虛構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為是扣著這幾個象聲詞進行故事或生活場景的創造,在文中象聲詞的用法肯定會更妙,會在文中起到關鍵作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較之前兩種方式的運用,一定會更到位。

於教師在一個片段訓練裡就給予學生這麼大的內容空間,這在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中還是非常少見的。可見於老師在設計此三維時考慮的周詳,對學生特點把握的準。

三、作文是一種高尚的智力遊戲

賈志敏老師曾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作文,是一種遊戲。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們邊玩邊寫,在遊戲中學寫作文,讓遊戲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現,學生就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

通過遊戲作文教學設計活動,我們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學素材,但怎樣讓遊戲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學生真正樂於傾訴,張化萬老師給我們帶來了有效的教學理念。《第三隻眼》是張老師為我們展現的一堂遊戲作文指導課。

上課伊始,張老師始終把玩和寫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記得課初張老師說“我們每個人有三隻眼睛”的時候,有好幾個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啊!”的驚歎,張老師馬上問:“啊”是什麼意思?剛才老師在說“我們每個人有第三隻眼睛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寫下來。學生對於人有第三隻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張老師就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時地記錄下來,抓住瞬間感受,及時書寫,這真實地反映學生此刻的心理。寫自己心裡所想,學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實,既給了這篇作文一個很好的開頭,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寫”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實流露。

課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張老師把重點部分有意的讓學生進行定格觀察,強化印象。如,“嘗白醋片斷”,張老師不僅多次讓學生嘗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讓學生注意臺上同學嘗醋的表情、動作、語言。然後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形?”幾個學生興致勃勃地說了以後,張老師就指導寫遊戲的重點部分。由於好多學生剛才沒有盡興地講,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寫給其他同學看。曾記得我以前教高年級時,也上過類似的遊戲作文指導課。但授課過程大都是先玩,再回憶玩的經過以及自己的心理體驗,最後指導寫作。每次學生的在玩的時候都是很盡興的,可一聽到要寫作文卻都是唉聲嘆氣,可在張老師的課堂中我看到的是學生饒有興趣地寫,沒有絲毫的無奈。我想,這可能都歸功於張老師把遊戲與寫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感覺到寫片斷似乎也是一種遊戲似的。而且剛才玩得痛快的遊戲經過還是歷歷在目的,所以下筆也就順暢了。

張老師的授課中令我印象深刻還有他對學生作文中肯的講評。課堂中,張老師總是把寫得較好的片斷讀上幾遍,並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麼寫得好?在重點部分的寫作評改中,張老師則採用了同座互換作文進行評改。並要求同學冷靜地看,冷靜地改。我記得在這時的評改中,張老師說了一句這樣話:“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連一個好詞也找不到,那說明你不僅沒有第三隻眼,連你臉上的兩隻眼都沒有多少作用。” 這說明張老師讓學生善於去發現別人閃亮點,這是學生對被改習作的學生的一種鼓勵。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地被激發起來了。在《第三隻眼》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高興的氛圍中,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寫作中,他們的情緒始終是高漲的。張老師把遊戲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維於遊戲之中,順其自然地進行寫作訓練,順應了學生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風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天的聽課,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作為一線教師,就得刻苦專研教育教學,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遊刃有餘。所以在暑假裡學習了《有效教育教學理論》。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課堂質量,解決負擔輕質量低、負擔重質量低、負擔重質量高的問題,通過教師水平達到負擔輕質量高的教育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

有效教學,通俗地說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穫、提高和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厭學到樂學。

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樂學且有收穫呢?以下幾點體會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教師要“活用”材教。我們在解讀教材時要有課程意識和教材意識,撰寫時要有目標意識和年段意識,上課時要有生本意識和訓練意識。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如此“活用”教材還會怕學生不樂學嗎?

二、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眾所周知,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思考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掌握、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足夠的瞭解的基礎上,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慮到課堂上學生可能的發言,可能遇到的困難,對課堂有足夠的預測。有備而來,有備無患,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實現教學預設而越俎代皰。

三、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積極的態度傳達給學生,進而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時又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資訊和網路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資訊的收集、處理、整合、儲存、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裝置,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執行效率,擴充套件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資訊化,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這學期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我從中受益頗多。我校重點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現代化入手,強化學校數字化校園建立工作,以資訊化推動我校教育現代化。建立過程中我們重視硬體的投入,重視人員的配備,重視裝置的管理,重視效益的發揮,使我校的數字化校園建立初具規模。

生活在數字化的年代,我們不能被動保持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更不可以落後於先進的技術。作為一位教師,如何駕馭課堂,以及上好每一節課,關鍵在於對教材的研究和挖掘,對新課標的理解,對新世紀培養人才的要求的理解,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乎時代要求的人才。

器樂教學運用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作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如何讓孩子願寫、愛寫,激發學生想拿起筆一睹為快的激情,確實是作文指導課上要解決的重點,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感覺比較頭疼和困惑的事情。這一次聽了名師們上的幾節作文課,讓我茅塞頓開: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低年級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最為重要,這裡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內心真情及激發寫作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也應“趣”字當前。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學習興趣在鞏固和鼓舞兒童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起著重要作用。戴建榮老師執教的詩話作文《春天的歌》,讓我感受到了習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戴老師的課堂充滿著“樂”趣。

本次觀摩會給我最大的驚喜是欣賞到了戴建榮老師的“詩話作文”教學藝術。這節以唱唐詩《春曉》開場的二年級習作指導課《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麗的詩,更像一首歡快動聽的歌。最令人歎服的是戴建榮老師豐富多變的體態語——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感覺妙不可言。課前匯入聊天時,戴老師和和小朋友們“兩兩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輕鬆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在指導習作時,戴老師注意啟用學生思維,喚醒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沉澱,為學生順暢、豐富的表達鋪路搭橋。以吟誦古詩《春曉》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習作的源泉,花、鳥、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筆下的主角。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的視角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大自然。在輕鬆的交談中,學生們感受《春天的歌》的習作內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鮮活、美麗而動人。學生頓時解決了“無米之炊”的困擾,他們也愛說樂寫了。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師在課的開始就激發起學生說、寫的慾望,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中,積極交流、敢於表達。課堂上,戴老師善於組織語言,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從而促使他們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扮演著小蝌蚪快樂地穿梭在課堂上,“春天隨著我小蝌蚪遊起來咯!”戴老師在詩話作文的課堂上說道。她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不拘泥一格,與孩子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很貼近。然而除了貼近之外,他巧妙的運用字詞讓語言更具有語文味也是讓我欽佩的。有了語言的表率,學生們也隨之模仿,一個可愛的女生說:“春天隨著我楊柳飄起來咯!”另一個說道:“春天隨著我迎春花開起來咯!”原來學生們生動的語言也可以這樣自然而然的“信手拈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使他們高高興興地說,快快樂樂地寫。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場,大家自始至終臉上都掛著快樂的微笑。

二、 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於永正老師上的《把作文寫得有聲有色》一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一看錄象。

(播放的是一段沒有聲音的錄象,讓學生進行地觀看、體驗。並交流,重點讓學生髮現其中出現的事物,並感受這個無聲的世界。)

二)再次觀看錄象。

(這一次的錄象,教師加入了音樂,使之與前面的錄象作比較,觀察的重點放在了聽力上,並引導學生在不自覺中進行前後片段感受的比較中。) (以此為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感受聲色兼備的重要性。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將自己聽到的小鳥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鳥“撲啦”、青蛙“呱呱”等景中聲友情有趣地描摹出來。)

三)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存在的有聲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閱讀卡片三:

1、轟隆隆 呼呼 嘩啦嘩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嗚嗚 啪 撲哧

五)、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

(選取上面呈現的三種材料中的一種,進行象聲詞的片段練習。) 作文教學指導中最關鍵的便是內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給學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將思維框死。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能鮮明地看到了於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層次、習作性格,進行了有意義的內容開掘和分層教學:

第一層次:描繪教師呈現給大家的風景材料。這是一種觀察寫作的方法,學生只需將現場看到的、聽到的描繪即可,由於有著新鮮的體驗,寫來不費力氣,適合於習作能力一般的學生。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聲色兼備的場面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一種回憶,將學生對內容的開掘以“聲色具備”為要求,在自己的記憶倉庫中搜腸刮肚,既使學生內容的面上有拓寬,又啟動了學生根據某一限制組織素材的能力訓練,

這適合於有一定習作基礎,並且願給自己增加難度,喜歡寫出自己個性的學生。 第三層次:出示了三組象聲詞,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無關的詞語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好想象的年齡特點,使他們躍躍欲試地要進行創造性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去虛構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為是扣著這幾個象聲詞進行故事或生活場景的創造,在文中象聲詞的用法肯定會更妙,會在文中起到關鍵作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較之前兩種方式的運用,一定會更到位。

於教師在一個片段訓練裡就給予學生這麼大的內容空間,這在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中還是非常少見的。可見於老師在設計此三維時考慮的周詳,對學生特點把握的準。

三、作文是一種高尚的智力遊戲

賈志敏老師曾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作文,是一種遊戲。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們邊玩邊寫,在遊戲中學寫作文,讓遊戲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現,學生就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

通過遊戲作文教學設計活動,我們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學素材,但怎樣讓遊戲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學生真正樂於傾訴,張化萬老師給我們帶來了有效的教學理念。《第三隻眼》是張老師為我們展現的一堂遊戲作文指導課。

上課伊始,張老師始終把玩和寫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記得課初張老師說“我們每個人有三隻眼睛”的時候,有好幾個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啊!”的驚歎,張老師馬上問:“啊”是什麼意思?剛才老師在說“我們每個人有第三隻眼睛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寫下來。學生對於人有第三隻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張老師就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時地記錄下來,抓住瞬間感受,及時書寫,這真實地反映學生此刻的心理。寫自己心裡所想,學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實,既給了這篇作文一個很好的開頭,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寫”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實流露。

課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張老師把重點部分有意的讓學生進行定格觀察,強化印象。如,“嘗白醋片斷”,張老師不僅多次讓學生嘗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讓學生注意臺上同學嘗醋的表情、動作、語言。然後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形?”幾個學生興致勃勃地說了以後,張老師就指導寫遊戲的重點部分。由於好多學生剛才沒有盡興地講,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寫給其他同學看。曾記得我以前教高年級時,也上過類似的遊戲作文指導課。但授課過程大都是先玩,再回憶玩的經過以及自己的心理體驗,最後指導寫作。每次學生的在玩的時候都是很盡興的,可一聽到要寫作文卻都是唉聲嘆氣,可在張老師的課堂中我看到的是學生饒有興趣地寫,沒有絲毫的無奈。我想,這可能都歸功於張老師把遊戲與寫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感覺到寫片斷似乎也是一種遊戲似的。而且剛才玩得痛快的遊戲經過還是歷歷在目的,所以下筆也就順暢了。

張老師的授課中令我印象深刻還有他對學生作文中肯的講評。課堂中,張老師總是把寫得較好的片斷讀上幾遍,並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麼寫得好?在重點部分的寫作評改中,張老師則採用了同座互換作文進行評改。並要求同學冷靜地看,冷靜地改。我記得在這時的評改中,張老師說了一句這樣話:“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連一個好詞也找不到,那說明你不僅沒有第三隻眼,連你臉上的兩隻眼都沒有多少作用。” 這說明張老師讓學生善於去發現別人閃亮點,這是學生對被改習作的學生的一種鼓勵。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地被激發起來了。在《第三隻眼》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高興的氛圍中,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寫作中,他們的情緒始終是高漲的。張老師把遊戲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維於遊戲之中,順其自然地進行寫作訓練,順應了學生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風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天的聽課,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xuexi/gww6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