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通用6篇)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通用6篇)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1

聆聽了康麗穎院長和張爽院長共同主講的20xx年家庭教育公開課第7期“做好家庭教育規劃,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教育公開課,受益匪淺、收穫頗多。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所能勝任的,而要與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通用6篇)

一、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者。

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在孩子成長的點滴的過程中,父母要捨得投入時間精力、學會樂於擔當。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我們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教育是一場盛大的修行,更是一次靈魂的旅行,我們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

二、以身作則,靜待花開,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傾聽者。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孩子的'教育,第一負責人應該是家長,而且最瞭解孩子的也是家長。因此家長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時間陪伴孩子,及時掌握孩子的情況,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最好的父母,就是參與孩子生命的成長!聆聽孩子每一次生命拔節的聲音。

三、因愛攜手,為愛同行,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

給孩子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首先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從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讓孩子做家裡的小主人,多和孩子交心談心從而真正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傾聽者、支持者、陪伴者!

父母家庭教育過程中要以穩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來影響孩子,要給孩子提供有價值、有溫度、有意義的現實生活,朝著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方向發展。

四、尊重孩子,賞識孩子,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守望者。

家長與孩子共同做好人生規劃,要善於挖掘孩子的優勢,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問題和短板,學會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培育孩子的潛能,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獨特和閃光點。父母應多給予孩子鼓勵、肯定。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同時,在孩子的成長與變化中家長也將不斷地自我修正,同孩子共成長,用愛和尊重為孩子保駕護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一朵花從種子到開花要經歷長期的過程,一個孩子的成長也是同理。教育孩子,培養孩子,任重而道遠。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每一位家長在今後不斷加強學習,守望成長,靜待花開!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2

家庭教育公開課,學習朱永新、李文道倆位專家的講解,在以下方面受益匪淺,總結如下。

首先,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要有意識地觀察、看見自己孩子的個體實際情況,成為“研究自己孩子的專家”,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孩子和自己的美好相遇,收穫內心的平靜和幸福感,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隱私。孩子是獨立個體,青春期孩子更是有強烈的獨立需求。由於自身成長體驗和時代背景,年少時的自己並沒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故而在父母私拆信件並沒有引起自己的'不快;現在,自己的孩子對隱私和獨立的需求,自己經常是遲鈍和意識不到的,這方面需要注意和真誠溝通。另外,應該經常有意識地換位思考,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做到共情,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因為家更應該是講情、包容情緒的場所

最後,遵循家庭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是鮮活的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體驗教育,通過豐富、具體的日常活動來實現,相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情感化,更具有包容性。

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規律性和個體差異性,需要家長不斷學習更新才能跟進,感謝這個時代,能為家長賦能,與孩子共同進步。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7

這一期家庭教育公開課,主要是圍繞“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這一話題展開,我也認識到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指導著我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家長容易產生一個狹隘的觀念,就是孩子教育的中心是在學校,這樣的觀念干擾著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造成了比較低下的效果。自從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對家庭教育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專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是有階段性、規律性和個體差異性的,只有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超越孩子的發展階段揠苗助長,或者一直把孩子當作長不大的兒童哄著教養,或者總是用“鄰居家的孩子”來攀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都會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我深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我們家哥哥讀六年級,妹妹四年級,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無論是學習需求還是生活需求,都是不同的。經過講座的指導,我明確知道家庭教育的規律是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和個性,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和生活情境。因此我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主動參與的,對於哥哥的培養,是發展堅強、勇敢的品質,妹妹的培養上,是發揚妹妹愛跳舞的特長,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不同的發展。

此外,要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長還要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積極發揮榜樣的作用,與學校、社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發揮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希望我們作為家長也能多吸收理論知識,做一名有智慧的家長。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3

在寒假到來之前,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假期會是有史以來最長的寒假。孩子和家長第一次在快點結束假期、趕緊開學這件事上達成共識,因為這個加長版的寒假對於大家來說著實是一種煎熬。因為大家現在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過起了宅家生活。

但就我們家來說,情況其實還好,雖然日常生活沒有上班和上學的時候那麼規律,但是每天24小時都在一起的日子,還是有很多歡樂和值得珍惜的片段。結合今天專家的意見和經驗,我也談談這個假期我們家家庭教育的一些成果。

都說玩是孩子的天性,一點兒沒錯。才剛放假,得知不用去學校了,孩子就很高興,想到處去玩。可是外面病毒肆意橫行,出門去玩是不可能的事,但又要給她一個合理的解釋。多虧了我們群裡的一位家長,分享了一個非常好的帖子,作者從孩子們的視角用繪本的形式生動地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件事說得十分清楚。我就把繪本分享給孩子了,她看了之後向我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為什麼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什麼時候能安全地出去玩?她還教我該怎樣正確的洗手。最後她說:“在幼兒園裡,老師就是這麼教我們的。”我聽了深感欣慰。自此以後,她不再主動要求帶她出去玩,出門採購前還會叮囑我們要帶好口罩,但是她偶爾會問病毒什麼時候會被消滅,而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孩子的世界裡,吃飯,睡覺,做家務,任何事情都是跟玩分不開的,那就邊玩邊生活吧。現在的孩子,吃飯成了很難的問題,我家孩子吃得好不好,完全取決於心情,於是我就想出了一招:吃飯挑戰賽,第一名隨機給個小獎勵。這下子有動力了,還主動跟爸爸比起賽來,問題成功解決。

都說疫情期間,全民變成了廚師。出門採購回來,在家閉關一星期,所有吃的都靠自己動手做,我就可以帶小朋友一起做。於是我們一起洗菜、做湯圓、煮奶茶、擺餐具,穿上廚師服,當上小廚師,小廚房從學校搬回到了家裡。孩子有事做了,也有得玩兒了,還學到了生活技能,不亦樂乎。最重要的是,孩子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不易,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珍惜食物,懂得感恩。

然後說說睡覺。生活需要儀式感,睡覺也不例外。每天睡覺之前都有一套複雜而嚴謹的流程:睡前運動(瑜伽)、睡前遊戲、睡前故事。宅家容易變胖,於是我做起了瑜伽,沒想到孩子卻把這當成了她的'體育課,總要來跟我湊個熱鬧。最近還學會了前滾翻,開心極了,睡前要給我表演幾遍才肯躺下。還有睡前故事,現在換她來給我講了,甚是欣慰。

那最重要的遊戲該怎麼辦呢,那可是嚴肅而神聖的環節,車輪戰。我和孩子爸爸說好了,一個人陪玩一個遊戲。搭積木,剪紙,畫畫,玩彩泥,一個都不能少,除了孩子一個人完成的部分,都要跟她一起玩。於是我有了泥塑作品、剪紙作品。最終孩子開心了,我們也就舒服了。

專家說得最好的一個地方就是:家庭教育就是親子間的互動。在生活的瑣碎當中就能夠教會孩子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方法,我非常認同。教育也不僅僅是一板一眼的課堂,家庭教育就是融入生活的細微,從小地方,學會大知識。希望疫情早點結束,早點出門去呼吸更新鮮的空氣。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4

每個人的童年都非常的寶貴和短暫,我作為家長有時回顧自己的童年,往往那份記憶已經非常的糢糊了,但長大後很多的習慣和認知都是在那段時間學習來的。古話也常說“三歲看到老”。現在以身為人母,我也是儘可能的努力讓孩子在這個寶貴並短暫的童年中多學習些良好生活的習慣,多感受一些大自然的美麗,和多獲取一些獨立生活的'技能。

在此和各位家長交流下我的育兒心得,如有不足也請各位家長見諒。

讀萬卷書是提升思想認識的深度,那行萬里路就是開闊你視野的廣度。海明威曾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在平時的生活時間裡,我們一般都會利用空閒的時間帶孩子到處走走,通過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讓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感受自然,人文,動物等。讓孩子在大自然中觀察不同的植物和樹木,儘可能把他看到未知的植物通過一些軟體和自己的知識告訴孩子。加深了孩子的知識庫的同時,他的自信心也會提升很多。這樣他就會更熱愛和親近大自然,會去保護大自然和懂的珍惜一草一木。

通過遊玩讓孩子在人群中,社會中嘗試自主開口,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此舉個小例子,有時候問路可以嘗試鼓勵讓孩子去問,家長作為輔助在一旁協助。當他感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後,一是要感謝別人,學會感恩。同時孩子也會懂得將來當自己有了能力後也應該張開雙臂幫助別人。

在童年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不僅讓孩子吸收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還感受到了自然得美,社會得愛,讓這個短暫得童年變得更有意義,為未來的成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家庭教育公開課,學習倆位專家的講解,在以下方面受益匪淺,總結如下。

首先,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要有意識地觀察、看見自己孩子的個體實際情況,成為“研究自己孩子的專家”,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孩子和自己的美好相遇,收穫內心的平靜和幸福感,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隱私。孩子是獨立個體,青春期孩子更是有強烈的獨立需求。由於自身成長體驗和時代背景,年少時的自己並沒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故而在父母私拆信件並沒有引起自己的不快;現在,自己的孩子對隱私和獨立的需求,自己經常是遲鈍和意識不到的,這方面需要注意和真誠溝通。另外,應該經常有意識地換位思考,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做到共情,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因為家更應該是講情、包容情緒的場所。

最後,遵循家庭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是鮮活的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體驗教育,通過豐富、具體的日常活動來實現,相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情感化,更具有包容性。

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規律性和個體差異性,需要家長不斷學習更新才能跟進,感謝這個時代,能為家長賦能,與孩子共同進步。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5

今天應學校要求觀看了有關雙減的家庭公開視訊課,初步瞭解到什麼是“雙減”為什麼要“雙減”。正如張教授所言,家長應該是教育的終身的學習者和實踐者,做家長從來都是一門大學問。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家庭的薰陶。陪伴是責任,教養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第一次聽說國家立法出臺了《家庭教育促進法》,把帶娃教育由舊時期的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聆聽兩位教育專家深入淺出地解讀,有一些頓悟:新時代的家長們不僅要依法帶娃,還得科學帶娃,幫助孩子樹立理性的成才觀,將其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即教育遵守的底線,一是為了健康,二是為了心理,三是為了人格。這也是家校協同教育的終極目標。

薛教授明確地羅列了我們對家庭教育的誤解,在大部分人看來,所謂的家庭教育,就應該是家長“教”孩子怎樣。實際上,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家長的`大包大攬式的包辦代替,也不是花費鉅額輔導費用砸在補課班上的經濟支援,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更多數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品格教育。

學校順應雙減政策,切實減輕孩子的課後負擔,保護孩子的休息權,合理安排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陶行知說過,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兩位教授進一步幫助我們瞭解到孩子學習的本質,以及家長如何更高效地培養孩子的各項品格,所謂知其源更要知其所以緣。學習迴歸課堂,孩子愛玩樂是天性,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進行有計劃地引導和監督。孩子學習的意願,學習的興趣,自控能力,學習的方法是制約孩子成績的關鍵,這也就是孩子學習的本質。而這些方面絕大部分要歸因到家庭教育當中。要讓孩子有學習意願,父母就應該開啟孩子興趣、好奇、夢想和自信的幾扇大門,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只有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有了學習意願,有了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成就感,再加上能夠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基本上學習成績就不會差。同進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瞭解各種社會分工,多看一些名人傳記,勵志文章、電影、視訊。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同時增加書籍的廣度,以便開闊孩子的視野,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可以的話,讓孩子多體驗體驗生活。父母要想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好的教育,就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家長也應帶著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與家庭事務分工,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庭生活,從而對家庭產生責任感和歸屬感。

家長唯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啟蒙和引領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習內驅力、情緒自控力、習慣自控力、學習競爭力以及學習抗逆力,這每一項能力,都需要每一位家長從零開始,付諸終身學習的行動力。

家校共育老師學習心得 篇6

20__年的新年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不僅家長推遲了上班,而且學校也推遲了開學時間,讓這個寒假變得特別的長。而恰恰是這段難得的居家時間使得我們暫時放下了緊張的工作,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有的家長會抱怨:孩子生活規律被打亂,起居無時;只吃不動,體質下降;無所事事,沉迷手機網路遊戲電視......但是在這個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家庭環境中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首先,我認為這次的疫情其實正是給孩子上一堂生活大課的契機,這些都是教科書中無法直接教給孩子的,所以我決定充分地利用這次的疫情讓孩子在真實情景中學會思考。我指導孩子科學,有計劃地制定一個居家學習生活的計劃表,其中每日必須安排定量的時間來觀看時事新聞,瞭解中國和世界的疫情發展情況以及各行各業的“逆行者”們如何守護人民和國家的。通過觀看這些獨具新聞視角的報道讓孩子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懷有感恩之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意義不去侷限,也不去放縱,我想這也許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吧。

其次,雖然疫情推遲了上班時間,但卻也讓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享受孩子的每個進步!如何才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我認為親子共讀正是以書為媒,潤物無聲的一種絕佳的'陪伴方式。通過共讀一本好書,我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同時通過分享讀書的感想可以更好地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寒假之初我就特意為孩子準備好了《小王子》一書,雖然孩子之前已經閱讀過了這本書,也看過了這部動畫電影,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拜讀了張泉靈和康輝兩位老師關於《小王子》一書的分享心得,瞭解到了這本書其實不僅僅是寫給孩子的書,更是一本寫給大人的書,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決定在這個寒假選擇《小王子》這本書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

我沒有選擇一氣呵成一次性的讀完整本書,而是選擇在每天的清晨和孩子伴隨著泉靈老師的解讀來共同誦讀一小段情節,讀完後,我們兩會相互談一談自己對這一段的理解和感想。這樣,通過每天反覆的親子閱讀,孩子對《小王子》這本書有了新的理解,他在漫遊於宇宙中的小王子身上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從玫瑰和狐狸身上學到了愛的意義,這些都是他之前閱讀不曾感受到的高度和深度,而我通過閱讀這本書則懂得了什麼才是對孩子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收穫到了與孩子親子相處的一些原則。

是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再多的錢也是彌補不了的!而陪伴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包括親子閱讀,親子游戲,親子實踐.....只要我們多點耐心,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和諧地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成長,我們終會收穫“你陪我慢慢長大,我陪你慢慢變老”的美好畫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xuexi/63ld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