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精選7篇)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精選7篇)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1

(今天開始我從民法入手,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各科目的學習方法,所謂一定順序其實是我建議大家各部分的複習順序。雖然一些內容在其他地方也發表過,不過全部是原創的,大家參考學習吧)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精選7篇)

民法被稱為萬法之母,同時也是和我們的生活最為貼近,接觸最多,而且比較容易理解的部門法。從今年的分值來看,民法的分值佔第三卷的1/3稍多,雖然比起以往分值所有下降,但佔的分值還是很大,而且第四卷中至少要有一道民法題,所以必須非常重視。

我一般建議參加司法考試的同學先從民法入手開始複習,而不要從法理入手。之所這樣,因為法理雖然蘊涵萬法之基理,但對初學者來說過於晦澀,容易一下就被法理打敗,喪失學習的興趣。如果從民法開始,由於民法容易理解,而且比較有趣,結合一定的案例還能解決一些身邊的實際問題,較容易激發學習熱情。加上民法本身也包含一定的法理,在看民法的過程中,一些法理的抽象知識變得具體豐滿,回頭再看法理就輕鬆一些。

民法光看法條是不夠的,加上今年司法考試的趨勢也開始重視法條背後蘊藏的法理,所以民法在看法條的同時也必須看相關民法理論(教材型的複習書)。現時,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民法典,複習的時候要學習《民法通則》(包括《民通意見》)、《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

其中《民法通則》最早施行,其中的一些法條早被《民通意見》、《合同法》、《擔保法》等補充或修訂,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不然浪費了時間在一些已經廢止的法條上。這裡建議大家購買法條的時候買整理過的法條書(如葵花高階的法條評述部分),而不是簡單羅列法條的法條集,切記!

《合同法》部分則是民法中比例最大的,佔1/3以上。合同法分總則和分則,總則部分大家要重視理論,分則部分則把重心放在法條上。《擔保法》學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擔保法解釋》,因為後者將前者的許多內容進行了補充甚至修改,所以複習的時候遇到衝突,以《擔保法解釋》為準。《擔保法》比較難,而且所佔分值相對較少,一些實在無法理解的內容,建議適當捨棄。20xx年考試很可能涉及《物權法》,是新法而且比較重要,會有許多新考點,從考試規律來說,新法的難度低、分值高(相對自身所佔民法比例而言),必須非常重視。

在民法中,也有類似於經濟法那樣較重視法條,而理論涉及較少的內容,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繼承法》。它們都以考察法條和司法解釋為重。以歷年真題來看,智慧財產權部分的分數是:《著作權法》大於《專利法》大於《商標法》,近兩年則出現《專利法》遠高於《著作權法》的情形。難度則是《專利法》和《商標法》大於《著作權法》。所以建議複習重點放在《著作權法》和《專利法》。《婚姻法》和《繼承法》分值不高,但內容不多、難度不高,建議認真掌握。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2

雖然自己學的不是法律專業,但一直對法律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也是我選修民法的主要原因。經過了一個學期對民法的學習,自己收穫良多。雖然之前也選修過商法,但我覺得這次民法學習讓我收穫更多。之前老師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我覺得很悶也提高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而民法老師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讓我眼前一亮,深受啟發;

讓我找到了學好法律這門龐大學科的方法。原來法律學習還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的,讓本來就無味的法律學習變得活躍起來,使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並在這個過程中受益。雖然上課時間是在週末,但由於這個原因我基本上都有去上了,但有點遺憾的是沒上過講臺發言。

先把要掌握的法律知識過一遍,然後讓學生根據已其本掌握的知識對現實生活發生過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並做成演示檔案以作報告的形式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既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反作用於現實生活,現學現用,鞏固理論知識;同時也鍛鍊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的精神,使我們的學習成果得到老師和同學肯定,這其實是一種享受學習的過程,大大提高了我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我覺得這種學習方法比較適合我,我也看得出老師為了搞好這個教學付出了很多,盡心盡力,真的能讓我們學有所獲正如老師所說的。在這裡我要趁這個機會對老師您說聲謝謝,“老師,謝謝您!”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3

民法典中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條款與規則,不僅是為了規範、約束,更是為了推動我國方興未艾的網際網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網際網路早已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塑造著人際互動的基本模式,中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敏銳捕捉到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遷,並在多個方面予以迴應。也正因此,中國民法典被視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一部標誌性民法典,將在世界民法典編纂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網際網路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無紙化”“電子化”模式普及,在社會經濟交往中得到廣泛應用。對此,民法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範。比如,在網路上進行交易或簽訂電子合同時,什麼時候可以被認定為訂立了一個合同?網路上哪些行為被視為有法律約束力的要約,哪些被視為承諾?以線上方式交付標的物,在什麼時間節點被認為完成交付?這些問題在民法典中都能找到法律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法典為線上經濟交往提供了一套較完整的法律規則,將有效降低線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電子商務等業態的發展。

網際網路也催生了平臺經濟的興起,許多網際網路平臺開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樞紐作用。面對平臺這種新型市場主體,民法典給予了足夠關注。在20__年制定的侵權責任法中,只有一個條文涉及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問題;而在民法典中,則發展出相對完備的平臺責任條款群,包括廣為人知的“通知刪除規則”,也被更加詳細的“通知與反通知規則”所取代。民法典中的平臺責任條款搭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圍繞平臺產生的各類權益侵害,都可在這一制度框架下獲得救濟,平臺經濟也必將藉此駛上更加規範、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快車道。

網際網路時代,人的社會活動進一步“線上化”,使得人格權、財產權等呈現出新的特徵、新的變化。比如,每一位網民都可能擁有的“網名”,成為人的社會性人格形象的重要載體之一,民法典因此將網名納入保護範圍。對於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新的財產現象,民法典富有創見地將網路虛擬財產、資料等設定為一個立法層面上的概念。可以期待,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民法典相關規定為基礎,有望發展出一套全新的網際網路時代的財產法體系。

還需特別強調的是,加大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力度,也是民法典的一個重點和亮點。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是個全球性問題,很多國家通過制定單獨的個人資訊保護專門法律來回應這一需求,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立法安排。即便如此,我國民法典仍然從民法的角度,對作為個體私人法益性質的個人資訊法益給予了充分關注。可以說,伴隨民法典的頒佈實施,我國在法律層面對個人資訊的保護將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民法典所展現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深刻烙印,與中國資訊科技產業的長足發展密切相關。民法典中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條款與規則,不僅是為了規範、約束,更是為了推動我國方興未艾的網際網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相信隨著民法典的施行,一個穩定、可預期的法律制度環境將日趨完善,中國的數字化、資訊化腳步將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4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於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終於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背後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民法典》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遊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瞭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民法典》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遊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瞭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堅持問題導向。而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自然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瞭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體現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夠真正用來解決和調節現實生活中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迴應社會關切。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5

在中國古代,禮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調整著人與人、人與天地宇宙的關係。禮與法的相互滲透與結合又構成了中華法系和中華法文化最本質的特徵。禮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多重內涵、多層面意義的術語和概念。在制度層面,禮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各種行為規範的總和,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婚喪嫁娶、宗教祭祀各個方面;在道德、倫理的層面,禮是封建貴族階層內部用來調整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宗族、群體之間關係的一整套倫理原則或規範;在文化或意識形態層面,禮是傳統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

在中國古代,禮的宗旨不僅是立法的指導、執法的原則,而且許多禮的節文字身就是法的規範。即所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古代社會中有關訴訟、宗族、婚姻、繼承、身份及行政等有關方面的法律,也都與禮制有密切的聯絡。法律是禮治下的法律,禮指導著法律的制定,禮本身所具備的道德規範意義使得在禮的統領下,道德和法律共同肩負起維繫社會秩序的使命。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認為法治與德治就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作為中華法系的典範,唐律的許多具體制度和原則,都是禮法結合、德法共治的體現,亦為具有鮮明中華法文化特色的法律成果。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法典的頒佈,正體現了新時代的“隆禮重法”、德法兼治。總則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上升到法律層面,既傳承中華法系的文化氣質,又彰顯今日中國的精神風貌,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指導著我們今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總體方向。第四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六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法律條文的字裡行間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透露出中國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文化底蘊。

民法典的誕生,充分體現了在不忘本來中面向未來,在吸收外來中推陳出新,昭示了中華法文化復興的方向。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6

民法典正式頒佈已經進入倒計時狀態。這在我國的民事司法體系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那麼,民法典的頒佈會給婚姻家事領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本部民法典頒佈生效以後,訴訟離婚的難度將會進一步增加,法官判離會更加審慎,訴訟週期會變得更長。其中冷靜期的設定,意在讓雙方強化經營的意識,更加冷靜理智的對待婚姻當中的矛盾。筆者提醒大家,遇到婚姻中的小“病”小“傷”不要輕易棄療,要雙方配合、耐心修復婚姻系統的防火牆。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是一場兩人共同成長彼此扶持的旅程,不在於配置多豪華,路線多奇幻,關鍵在互相配合、一致行動、在取經的路上共同戰鬥,最終斬妖除魔、修成正果。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誤解彼此的方向,看不懂對方的訊號,經歷各種心傷。別怕,這些坎坷都將見證你破繭成蝶的成長。當你看到一路走來自己的成長、對方的成長,你們婚姻之樹由青青幼苗變得果實累累,一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時過境遷,生活變化反映社會發展,生活進步得益於科技發展,民法典為中國創新創造保障開路。民法典也是市場經濟基本法,伴隨著民法典的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製度優越性不斷顯現,“中國名片”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中國車、中國橋、中國路等“中國奇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創造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一躍而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果來之不易,其中和諧安定、科學規範、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是關鍵,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體現,為中國創新創造提供了不斷成長壯大的優渥環境。“小明”的成長記錄中國法治改革歷程,彰顯“中國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護的人民情懷!

民法分論學習心得 篇7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佈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文章深刻解讀了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對民法典的宣傳和實施提出了明確指示,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民法典之“筆”聚合“史”“時”“勢”,揮毫間,格韻千秋、與時相偕、筆意飛揚,擎舉“人民至上”的理念落筆著墨,以“迴應人民所呼所盼”運筆縱橫,對準“民眾關切的社會焦點”筆鋒直入,將“筆意”與“筆法”合融,飛墨走筆間,盡顯“神形意”之美,鋪展開中國之治的氣度和力量。

民法典,以蒼勁雄渾之筆繪“神”,勾畫出民族文化的“韻律美”。文章中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至今的民族文化“韻律”正是民法典的價值立向,民法典以蒼勁雄渾之筆書寫了強烈的社會價值和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法典的第一條,也是整部法典的價值倚靠,24字基本內容貫穿了整部法典,融入了法典細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蘊含於民法典之中的“神韻”,在上下五千年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滋養下,傳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民法典注入了“精氣神”。比如“人格權”的獨立成編,體現了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要義;比如“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體現了社會和諧穩定的要義;比如知識產權制度,就是通過對個人權利的保護,鼓勵社會大眾靠智慧和雙手去創造財富……從情理和價值出發解讀民法典的邏輯,我們會發現,每一條規定都是對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的弘揚,每一頁內容都充分發揮了司法的指引和示範功能,充分體現了民法典鮮明的民族文化特性,每一筆都生動彰顯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氣。

民法典,以細實嚴謹之筆繪“形”,提煉出中國方案的“時代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法典。過去我們所使用的單行法,多是在不同時期制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單行法之間表述和概念上的衝突和矛盾日益凸顯,無法滿足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需要。民法典則緊扣時代脈搏,是繼往開來的鴻篇鉅製,對單行法中所缺乏的時代特徵進行了填充完善,對單行法中在同一問題上的分歧表述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定,嚴謹的系統、科學的設計、精準的表達,讓時代精神在法治篇章中落地生根,為民法典注入了強大生命力。民法典的編撰與時代同頻共振,是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面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民法典從社會發展規律出發,以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規定給出“標準答案”,從物權編的誠信導向機制到合同訂立的失信懲戒機制,再到“人格權”和“侵權責任”的獨立成編,為世界的法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民法典的時代精神還體現在民法典的實施上,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和充實民法典的內容,讓民法典成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彰顯中國現代化治理的“大智慧”和“時代美”。

民法典,以氣韻生動之筆繪“意”,描繪出制度文明的“高光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載體。民法典的制度文明主要體現在它的內容上,很多規定直接涉及公民與法人的權利和義務關係。民法典從“法”到“典”,看似是“一字之跨”,實際上其編撰過程經過了不懈的探索和反覆的斟酌,經過了紮實的分析和深層的研究,經過了前期大量的理論準備和成熟的經驗醞釀,五易其稿,終於在群策群力下孕育而生。民法典共有7編和附則,1260個法條,每一條都立足民生最關切,緊貼社會生活實際,深剖社會熱點、難點“小切口”,從現象之“標”深入,從問題之“源”透視,最後落腳於治理之“本”,其內容準且精,其功能好用且管用,凝聚了廣泛共識,是人民意願的集中表達,標註了制度文明的新高度。民法典中是一部系統的法典,集民法之大成,集民眾之智慧,集治理之效能,這“一字之跨”其實是向更加公平正義的制度文明跨進,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躍升,這“一字之跨”繪出的是制度文明的“高光美”。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為民之法典,是積微之大政,是我國法治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推力,汲取了優秀民族文化之“神彩”,融入了鮮明時代特徵之“形態”,彰顯了深厚的人文關懷之“意蘊”,以“巨筆”揮毫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鴻篇鉅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xuexi/30edz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