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2023大學心得體會十篇

2023大學心得體會十篇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1

我這次回家藉著時間充裕把《大學》好好地品味了一番。裡面確實有很多大道理,但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說的“格物”。為什麼這個能讓我印象最深呢?在這我先賣個關子。先給大家介紹介紹下《大學》吧!

2023大學心得體會十篇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並使之融為一體的典範。《大學》的主要內容,就是“三大綱領”,“八條要目”。而這三大綱領是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裡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條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細分為:則格物致知屬“窮理”的功夫,誠意、正心屬“正心”的功夫,窮理又是正心的基礎。而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全書的總綱。在書裡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學》的作者認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懂得了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實現的目標,然後才能有確定的方向;有了確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靜不亂;心靜不亂,然後才能做到神思安穩;神思安穩,然後才能認真考慮;考慮周到以後,才能有所收穫。我們為人處事,如果能夠抓住綱領,明確事物的本末先後,那就是懂得“大學”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這樣,有了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奮鬥起來就不會迷失方向,精神抖擻,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紹完《大學》那就開始說說什麼是格物吧!要說什麼是格物就要說說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學前半部分“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說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你看看這是不是跟我們《馬克思原理》所學的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啊?說實話看這格物確實有些不怎麼明白,但一說到實踐那就沒問題了!這其實就想告訴我們要真正的學到知識不僅僅是看書本的內容。僅僅是書本的是絕對不夠的,還有在社會中的知識!並且你在生活會更加理解書本里所講地知識,使書本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要知道書本的知識原本就是先人在社會格物後寫在書上以此傳給後人的!永遠只知道書本里的知識那就只是書呆子。書呆子也許會風光一時但他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因為他只知道知識無法將知識放出來來為人類服務。你說不會應用有什麼用?說到這我就想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認為我們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樣死讀書,社會不需要那樣的人。我們在大學是學的是一種思維,一種大學生的思維!大學不是僅僅在學一種技能,那是技校的學生的任務。如果我們只是在學書本的,學一種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職業技術學生!那我們的區別是什麼?所以說要去社會中認識來以此來得到一種思考!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2

大學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貴的時光.在這四年內,我遵守校紀校規,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政治上要求進步;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鑽研專業知識。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秀;班委工作認真負責,關心同學,熱愛集體。有奉獻精神, 誠實守信,熱心待人,勇於挑戰自我。不足是專業知識需要更進一步提高,應該更廣泛地擴充套件知識面。今後我一定發揚刻苦耐勞精神,克服不足,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ChinaDaily的校園代理,提高了工作能力,積累了很多工作經驗. 並且,在以後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的優良習慣,我相信會有更大提高。

在工作上,對工作熱情,任勞任怨,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同學團結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學生幹部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促進了團隊溝通與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點是誠實守信,熱心待人,勇於挑戰自我,時間觀念強,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作風。我崇尚質樸的生活.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來與人相處甚是融洽.敢於拼搏,刻苦耐勞將伴隨我迎接未來新挑戰.

四年的大學生活,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的大學畢業生自我鑑定範文於此,在這即將揮手告別美好大學生活、踏上社會征途的時候,我整軍待發,將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心、高度的責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峰。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3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為國民教育的“國小”“中學”“大學”的“大學”。《大學》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學》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書中既教給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齊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階層講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顧我國五千年曆朝歷代,下從平民上至國君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無不證明《大學》講述的道理非常準確。哪個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個興國之君不以愛民為本?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並想盡早實現自己的理想,認真學習和研讀一下《大學》,並按照《大學》所說的原則修煉自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4

很榮幸成為錦城學院學子中的一員,在開學典禮上鄒校長為我們講述了作為一名錦城學子的擔當與責任。

如今我們作為一名錦城學子就應當融入錦城、熱愛錦城,去深入瞭解她的理念。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首先學會做人,本著“做人第一,能理至上”的真理,做到追求事實,追求真理,追求至善;努力培養吃苦耐勞意志訓練、職業素質能力訓練,培養好我們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我們更要作風優良同廣大學子共同營造一個自由探索、沉靜嚴謹、積極向上、互助合作、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共同創設刻苦奮鬥、嚴肅認真、和諧寬鬆、積極向上、包容失敗的優良校風。我們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學業當中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同學共同進步。我們要自覺接受錦城教育,與學校共振共鳴、形成合力,與學校共進步。

我們有著許多的優秀的學長,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各行各地都有著錦城學子的足跡,他們都是錦城人的驕傲,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激勵著我們前進,他們的成功不僅是錦城的驕傲更是社會的驕傲,雖然我們的起點不夠高,但是皇天終將不負有心人。“學而時習,頌聲滿園;揚志篤行,意氣盈軒;孜孜數載,創新求變;報國利民,前程似錦”,學長們的今天終將是我們的明天,錦城學子一代更比一代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們的人生大有可為,大有希望,大有前途!我相信今天我為錦城感到驕傲,明天錦城將為我感到自豪!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5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名著,可謂是國之瑰寶。而我們學校為了引導我們從國學經典中領悟國學精髓,就安排了我們去讀《大學》這本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當物質極度豐富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轉”,越來越關注物質的重要性。技術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對於儒家孔孟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先賢明見,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的確有重新認識、深思的必要。

提出“講文明”“以德治國”。要以德治國,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學四書。學習四書的宗旨是崇德辯惑,使同志們從困惑中走出來,把儒學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學以致用,進而達到大學之道的要求——明明德、親民、至於至善。

古語說,“知人先知己”,就是說人應該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該前則前,該後則後,前後不能顛倒。安份守己,按層次、級別盡職盡責,不越軌,不越級,不犯上作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工作、生活當中,就會安定團結,興旺發達。

智中出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做到克己復禮,誠於中,形於外。禮中出義(勇),義中生仁。仁、義、禮、智總歸一信(五德)。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提高,敢於攀登。一生無怨無悔,不半途而費,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聖。

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為本。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學》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義氣,對長輩要盡孝,對身邊的人仁慈。還了解了許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飽眼福。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令我終身難忘!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6

寥寥數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雲:“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於學習、敏於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面對資訊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家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後,我們要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鍊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著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7

夏天的匆匆離去,也伴隨的秋日向我們走來,正當九月,又是開學季,我來到了成都錦城學院。今天開學典禮,我們的校長已經八十歲高齡,但他依然站在了主席臺上激勵著我們這一屆新生。

鄒校長首先提到了錦城學院的辦學歷程,鄒爺爺作為老一批的四川教育事業建設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讓我瞭解到了錦城學院的誕生,也知道了作為一所高校在建設中付出的努力。我很榮幸來到錦城學院。後來提到了我們新一屆學子的任務,我對學校提出的三大教育印象尤為深刻,即三講三心,一體兩翼,三練三創。因為教育體系的設計,也讓我們的學習有了計劃,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思考。我也相信通過一種新型模式的培養,我們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後校長向我們介紹了一大批從錦城學院走出去的學長學姐們,也讓我們知道錦城是一個真正培養人才的地方,其中提到的楊磊學長,是最早的一屆畢業生,作為錦城先行者,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憑藉自己的努力收穫了自己的事業,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他們,錦城發展愈發進步。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8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題記

手捧《大學》,感慨於經典的魅力,感動於傅老廣博的註解。無論正文,還是註解,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著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著這些經典,接受著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為自己的國家、為那些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為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願者、出租司機、建築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眾平臺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譭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援一些反對勢力,活脫脫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看到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為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為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製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為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於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並不衝突,但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為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9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目標,然後為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穫。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2023大學心得體會 篇10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聖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鑽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麼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苟。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後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敘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並且引經據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懷著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

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過我教育後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裡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說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說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jingxuan/xzxo6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