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3篇)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3篇)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

首先我非常高興並肯定地說:本次毛概暑期社會實踐獲得圓滿成功!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3篇)

關於“南京市大學生兼職中介”的調查終於在兩個人齊心協力的努力下結束了,為了很好地完成本次社會實踐,我們倆決定七月份申請留校。能夠頂著如此酷熱的天氣成功完成每一份調查報告,我感到無比的成就感,短短的一個月,因為用心過、付出過,所以是難忘的,自己無形中也成長了許多。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僅有的一個多月時間,我們決定在6月25號到7月15號這20 天分頭親自到各高校進行原始資料的收集。因為這20 天正好是我們學校已經放假,而其他學校還大多未放假,6所高校的大學生都還聚集在南京市內,調查的物件容易定位,從而資料的來源更廣泛,並且更加貼切可靠。剩下的15天就用來在宿舍通過網路問卷來補充前期的實地考察問卷,並將最終得到的資料進行耐心的統計和分析,通過畫各種資料表格,結合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大學生兼職被騙財騙力)得出本次社會調查的最終結果。

這次調研不僅讓我瞭解到目前南京市大學生兼職中介的可信度和被信任度,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了齊心協力的重要性。雖然此次社會調查活動我們組成員只有兩個人,但是正因為只是兩個人,那種團結協作、相濡以沫的精神才真正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人少,我們花了比別人更多是時間,也比他們收穫得更多,在為別的大學生創造良好鍛鍊機會的同時,同樣作為一名大學生,也給了自己一個非常好的鍛鍊的機會!

這一路走來,收穫頗多,很多感悟將是我今後生活中的“良師益友”,悉心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團隊意識。我和另外一個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她是江蘇人,我是貴州人,我對老師所說的國小生中午不吃午飯有親身的體會)我們一起工作學習,團隊意識是無比重要的。一個人做這種分析性的課題,難免帶有較大的主觀因素,但兩個人合作,就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結論,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溝通交流。不僅是我和另一個調查的同學要恰當的進行溝通交流,在邀請調查物件填寫問卷的時候更需要適當的溝通交流,才能保證資料分別在質和量兩方面的可靠性。

三、注重細節。“細節決定成敗”,這種通過資料得出結論的方法,一定要用心。因為資料的獲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在處理和分析的過程中就需要更加仔細小心。並且從始至終的過程是一個繁雜、甚至有些凌亂的過程,必須有詳細的計劃才能順利完成(該計劃我們兩個人花了一天時間來完成)。

當然,一個暑假學到的並不侷限於以上幾點,在為本次毛概暑期社會實踐取得成功而高興的同時,我也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大學生,不應該只侷限於這種“針對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要逐漸過度到“遇到突發問題,也能應對問題”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早晚來往於南京市六大高校之間,遇到的困難和收穫的喜悅各半,然而最後的一個“悟”字作結,讓我獲益良多!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

或許大多數人都認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應該是一門文科生的必修課,理科生的選修課。對於我們理科生來說,它的上課氛圍和課程內容也一定是枯燥乏味,無聊之至的。可······貌似我在大多數人之外。實話說,國中和高中,我的文科成績都遠遠的高於理科成績,對文科各門功課的感興趣程度,也遠遠大於理科,尤其是歷史。可最終,介於各種原因之下,我選修了理科。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的。

我是不喜歡那些上課只是說一些籠統的理論概念的老師的,更不喜歡他們的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聽著名字都知道上課內容肯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就以為“毛概”課會像馬克思之類的課程那樣通篇的理論體系讓我一頭霧水,或是如同黨課那樣沉重又枯燥,讓人嚴肅無比。但是,沒想到的是,老師的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而且講的內容又不僅僅限於課本里的知識,概念,更令我欣喜的是,老師竟然合理的把課程內容與我最喜歡的歷史結合在了一起,讓我不但不排斥本來枯燥無味的政治課,反而超級喜歡了起來。

“3分鐘新聞播報”一種新型的開課儀式,每次開課都會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活動。它不僅讓我們每位同學,大大瞭解了本週內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件,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討時事新聞,充分表達自己在某些事件上的觀點的機會。更讓我們懂得,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應該更多更全面的攝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資訊,只有瞭解世界,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與此同時,這種新型的上課模式,也大大的調動了,大家上課的熱情,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政治課,變得活躍無比,有趣無比。 以前看到過這麼一句話:“老師是知識化身,是生活的典範。”所以如果老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學技巧,並且知識淵博的話,課堂自然不會太冷清。很幸運的是,我正碰到了這麼一位老師,何老師用自己豐富的學科知識和多彩的生活經歷點亮了我們的課堂,也給予了我深刻的影響和啟迪。

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體系有了更深入地瞭解,發現了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艱難,並且瞭解到了社會主義對於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遠遠勝出的,為何表象上的中國步入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原因也開始慢慢能夠理解。從而更加熱愛我的祖國,也更加堅定了我要入黨的決心和信心,獲得了自身價值觀的認識。

毛概實踐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3

彌爾頓說,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的確,看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個高尚而偉大的人談話。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使人的境界更高一層。本學期所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何嘗不是這樣一本書呢?

經過毛概老師一學期生動形象的講解,這樣一本看名字就無聊透頂的書也變得有趣許多。在毛概課上我不由得積極回答問題,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喜歡中國的歷史,喜歡毛概課,喜歡毛概老師。

我這個人看書有個怪癖,就是讀書一定要從頭讀到尾,一個字也不放過。翻開毛概書,我開始讀前言,讀到最後,我瞭解到毛概課要掌握的重點,即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上下功夫,尤其要深刻理解貫穿於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精髓和靈魂,掌握體現在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馬克思立場、觀點和看法。看到這無疑是告訴我學習的方向,為此我開心不已。每次上課前我都要看看這段話,每節課過後我都對他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來說說這學期的收穫。

首先必須要提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作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各部分內容又是隨著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的。所以在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下,毛澤東思想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被人們運用於各個領域,起著不可替代的領導作用。 毛澤東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個方面的內容以及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三個活的靈魂。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建設的科學指南,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毛澤東思想深深紮根於中國沃土之中,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過程,也是近現代中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發展的學說。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

既然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的發展起到這麼大的作用,但是毛澤東晚年卻錯誤的發動了“十年文革”,這十年無疑是中國歷史的倒退。那麼我們如何科學的評價毛澤東呢? 經過本學期的學習,我瞭解到,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的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締造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人們對如何讓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毛澤東晚年特別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金無足赤人,人無完人,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額,錯誤是第二位的。

在我看來,毛澤東思想要想經久不衰,在保留自身優秀成分的基礎上,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以此豐富和發展他的內涵。

說完毛澤東思想後,我們來說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將從其提出的背景,科學內涵,主要內容,歷史地位來論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並汲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xx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界定,指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從時間講,這個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以來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統稱;從空間講,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的整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jingxuan/n3j4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