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他們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翻開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就被扉頁上的這番話,深深的打動著,初次讀到這段話,並沒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內涵,但它的確給人留下了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我用心品讀了這本書。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強調要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儘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既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

就化學教學而言,要學好化學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化學無處不在,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因此,化學教學中需重視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化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其次,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親身實踐學習化學;再次,給學生化學活動的自由度,充分展示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化學學習,並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髮展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這種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2

關於生本教育早在報刊中看到,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理想的教育,迴歸教育的本質。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隨筆,讀來更印證了自己前面的激動,真正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聯想到現在學校課堂教學的迷茫,無異於一盞明燈照亮前方,迫切的學習,查閱各種有關資料,也買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閱,隨著讀的深入,就有著更多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體現這各種新的理念,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轉變中,但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徹底的變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不僅是口號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了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書中講到: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整體感悟。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學生體現出來的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總和的高素質令人讚歎,這都是落實生本教育的結果。

這些成果的背後,不單是理念方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教師培訓等等,總和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認識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學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學習,課堂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實驗教師的培養培訓。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也越來越感到我們自己的許多做法也正在體現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堅定開展試驗的決心,讓我們的思想理念首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新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認識;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3

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到現在已經儘快3年了,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學校開展了關於生本理念的理論學習,也嘗試著相應的生本課堂模式,但現在想一想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問題。在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認識。《諦聽教育的春天》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死板教條的搬用某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領悟其中的“精髓”,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通過假期的學習,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過去實踐中的“生本課堂”,自己對“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

“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其本質來說還是體現出了郭思樂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麼學生的潛能怎樣才能得到發覺,並且還能使其繼續發揮其功效呢?其實學生的潛能的發覺全都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承認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樂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於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於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階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

現在再反觀自己的生本課堂,再回想自己的教學,實在有些慚愧。原來教學時每次都害怕學生們聽不懂,於是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後來在開展生本課堂後,也開始模仿去做。開闢小組交流,小組展示等。然而不知怎麼回事,這樣的課堂中

孩子們仍然不能調動。學生慢慢的已經厭煩了這種形式的課堂,上課不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裡聽,就是躲在一邊玩,不會參與到學習中來。現在想想問題在於只學會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沒能領悟到其真正的內涵,即便是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節,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走個過場,並沒有真正落實合作學習,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不會很高。這樣的課堂肯定會給教師產生一種在課堂上無能為力的感覺,學生累老師也累。

通過本次學習,瞭解到“生本教育”其實是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的開,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而興趣會是最好的老師!

後來由查閱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比如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感覺到,首先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確必須要改變方式。在我以前的課堂中,每一節的上課內容是不會預先告訴學生的,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因為我覺得如果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可是這樣做的話呢,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後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就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生本教育中的國小語文教學基本思路是:“早識字,大閱讀,大感悟,以閱讀為中心,推動聽、說、讀、寫。意義識字,推進閱讀,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說,以讀引寫,全面提高。”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後的寫做鋪墊的。由此可見,生本教育其實恰恰利用和學生“生命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但是我認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從思想上去理解它,內化它。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內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時,一定會收穫教育的春天。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4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粗淺的認識。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國小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更看重的應該是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裡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覆覆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後,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三、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

書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闡明瞭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毛估估的智慧,講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通過目測來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後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長,長大後論斤稱重。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物件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事實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自然的成長,我們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對他們的成長我們做了太多自以為有效果的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這樣總結:“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不會為了放心而天天稱重驚擾它。”同樣,對於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我們不必質疑,讓學生自由地生長髮展,到了收穫的時節,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綴滿枝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學生思維的活躍,激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展,如同農民手下的小豬自然地生活、生長。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現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學生。它不會為了某種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驅遣學生。比如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學生超時運作,以損害學生為代價取得我們認為可以得到的成績。雖然我們並沒有惡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對分數的“善意”。單獨的追求分數會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們太注重分數,最後常常連好分數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們要比別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首詩樣的文章來結束我的發言。

社會意識當中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

在教育者的意識當中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

這種社會意識讓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氣沖天的優越感,讓大多數人傷了心。

這種教育者的意識讓一小部分學生有了“王候將相有種”的自信,讓大多數學生喪失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情。

對人的積極認識與評價可以成就人,對人的消極認識和評價可以毀滅人,自然億萬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觀的東西,當主觀遇上客觀,究竟該向右走,還是向左走?自然對人的孕育還在默默的繼續。

她不說一句話,我們能領會嗎?師本走了,生本來了,教育自然的春天還遠嗎?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5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可它成為我們的教育思想了嗎?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展的追求”的教育。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所以生本的課堂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課堂上老師說得少,學生就說得多,老師做得少,只是引導學生觀察、活動、閱讀、思考,學生從中感悟了,就形成他們頭腦中穩定的精神財富。一切相信學生,高度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老師是依託學生資源,喚醒學生,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學生成為教育真正的主人,課堂成了學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臺,這不正是教師職業意義之所在嗎?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發展,他的收穫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6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鬆;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裡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裡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豔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裡並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後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後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並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物件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展,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並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麼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於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於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於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階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諦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澱之後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捨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於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7

學習,尤其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後的學習,是每個人職業生涯中的大事,這樣的學習是我們職業(專業)成長說不可缺少的。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伴隨著不斷的困惑和疑慮。這些困惑和疑慮,有些事我們經過自己的思考努力可以解決的,有些則是我們不能解決的,甚至我們的同事、前輩也不能解決。那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只有一個途徑——學習,以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對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從經典的教育論著中汲取營養,以這些營養來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進而解決我們職業生涯中的困惑和疑慮。

業餘時間我閱讀了朱永新教授的理論專著:《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內容豐富,知識全面,是朱永新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許多見解都是針對現實教育生活中的問題提出的,以及發達國家有關教育的具體的政策和做法,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但是這本書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我感覺總的來說作用不大,尤其是不能解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的問題,書中提到的只是一些教育的理想,理想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甚至和現實是背離的,所以對於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遇到的困惑的解決時沒有多大的作用的。在這裡我不是說我做到了“我心中理想的教師”的要求,只是我感覺作為教育來說,他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尤其是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不是每個教師自身能決定的,這要取決於整個中國大的教育環境。中國現在大學聯考制度不變,教師,尤其是高中的任課教師,就只能踏踏實實地搞應試教育。用簡單的學習擠佔學生的時間,擠佔學生的休息時間,擠佔學生的玩耍時間,讓學生在宿舍、教室和餐廳三點一線之間奔忙,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分,為了考試中學生的分數能高一點,在學生的生命力除了分,其他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該想,但是正是這些分,給學生造成了多大壓力,每次考試後,看著那些成績下降的學生,他們苦悶,他們情緒低落,甚至痛苦失聲,我能做的是什麼嫩,只能好意安慰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的心情好受一些,緩解一下他們的壓力。但是安慰之後,一轉身,我就又開始給他們壓力,上課提問他們,不會了抄寫10遍,我會繼續給他們髮捲子,催他們及時交作業。不光是我,每個老師都是這樣在做,誰也不會心慈手軟的,看看我們祖國的花朵吧,一個個十七八歲的生命,本應該是活潑的生機勃勃的生命,一個個變得老氣十足,小老頭(太婆)似的,我看著他們的樣子,一陣陣心痛,但是我沒有辦法,心痛得只想丟下手中的粉筆,心痛得甚至不想幹教師,但是我知道,即使我離開講臺,還會有人補上,別人可能比我做得更過火。所以,我還是不能走,我要留下來,我要想辦法,讓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學得快樂點,讓他們的成長不只伴隨著壓力,不只伴隨著永遠也捨棄不掉的分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想讓他們知道,他們因為分數下降帶來的痛苦,我願和他們一起承受。只要我的存在,能讓他們的痛苦減輕一點,能讓他們成長得相對快樂一點,我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應該讓那些制定教育政策的人看,應該讓他們多看,以儘快改革當前的這吃人的教育體制,解放我們的孩子,解放我們每一個教師,讓我們都從考試分數的夢魘中走出來,去迎接教育生活的春天,我們都能看著孩子們想快樂的小鳥,飛翔在潔淨的藍天白雲之下,飛翔在春花爛漫中,飛翔在快樂的學生生涯。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8

開學四天了,每天備課,上課,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種情緒。每日課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中,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種自我反思在自己的範圍內太封閉,但是我還要向老教師們去學習優秀的經驗。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師在書中說“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是啊,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愛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對於“放手”這個詞的理解,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教師要把握大的方向,並給予指導。

俗話說:“多讀書心中有主,多寫筆下就生花。”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選擇一種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和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出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9

當在同事那裡看到這本書時,名字很吸引我。為什麼浪漫的象徵“玫瑰”,和在別人眼裡嚴肅的職業“教育”,聯絡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卻怎麼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動了。心靈雞湯不過如此吧!

在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小字:“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過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長,我在寫”之外,這本書有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 ”寫了作者的教學隨感反思並就學生和自己身上引發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與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見聞,並對中國和日本教育的進行了對比而產生了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博覽群書的讀後感。

書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滿陽光》,文章裡的每個字都能觸動自己的心,不忍割捨就全部抄寫到讀書筆記中永遠保留著。開頭是這樣的,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的系列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滾燙於心,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如新課程改革在給我們帶來了契機的同時,也隨之會伴隨著許多問題的出現,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出現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所有的探索者手牽手,朝前走。“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懂得關懷,獲得朋友;懂得開心,獲得輕鬆;懂得遺忘,獲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滿陽光。願你我的心中都如竇老師所寫,在彼此的心中盛滿陽光。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0

古人說:“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想到,自從我讀了一些有關教育類的書籍,還真在書中找到了黃金,也給自己充了很多的電,教育教學中也有了很多的教育理論支撐。日前,我又讀了朱永新老師寫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讓自己有了一種重生的感覺。

作者對心目中的理想學校、理想教師、理想校長、理想學生、理想父母的描述,揭示了現代化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應具有的素質。這種切近實際教育從中找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讀後使人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應該是我們永恆的理想。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通讀全書,對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這一席話讓我回味無窮。由於長期處在緊張和繁忙中,對新鮮感、榮譽感在時間的沖刷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麻木、疲勞。夢想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沒有了夢想,怎麼會有前進的動力呢?沒有前進的動力,哪會有工作的創新呢?

“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造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朱老師的這幾句話猶如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的不足予以糾正,為我今天的奮鬥指明瞭方向。我作為一個光榮的人民教師首先就要熱愛這項事業,對教育充滿激情。教師要不斷學習,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活水源,使學生酣暢淋漓地學習。教師教育的物件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單純的,可愛的孩子。我要始終保持一顆童心,時刻關心他們,同時我還要做一名關注社會、有責任感的教師。教師教育祖國的未來,意義重大。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點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斷前行。二要有豐富的學識。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學生更有所學、有所獲!

另外書中的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我不由得按著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發現我離這樣的要求相距甚遠。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1

第一次接觸祁智主編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就被該書淡雅的封面吸引住了,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麼?我們該怎樣剝開教育的責任?引發思考的書名,立刻激發了我強烈的閱讀興趣。

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教“責任”的書籍,讀著讀著,我欲罷不能,被書中詩意的語言、簡潔的插畫、深刻的哲思、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打動。閱讀後,我把她悉心珍藏起來,有待經常翻閱,反覆咀嚼。

本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

她是一首振聾發聵的播種機。“教育充滿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我們要精心呵護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受教育者;“說到底,教育的責任,就是教師的良心”,喚醒了每一位教師的良知;“一個都不能少,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愛的光芒播撒到每一個角落;“教育者有責任讓教育成為一種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饋贈……

她是一臺細緻入微的顯微鏡。教育的細節常常被我們忽視,這本書帶我們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吹落灰塵,教育的責任漸漸清晰起來。可能是試卷上的小小提示語,可能是課堂上的一次發言點評,可能是教師的一個眼神,可能是一處文字的解讀……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於細微處見真情,於細節處明真諦。

她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掃描器。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這些故事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歷歷在目。故事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從縱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現狀。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教育行為有這麼多弊病;原來,我們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還做了一些“偽責任”的事情。家庭作業究竟是誰的責任?抄詞作業合適嗎?我們需要“狼性教育”嗎?放假真是“假放”嗎?過度的“關心”真的會給學生帶來了無形的枷鎖嗎?全書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會讓我們不斷地追問。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讓我不斷地反思當下的教育行為,過一種更有質量、有責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師與家長的責任何在?這是本書關注的主要問題。書中通過教育中種種習以為常的現象,揭示當前教育的真正責任。這本書像一位精神導師,為迷失的人們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違的朋友,真誠地言說教育的感悟。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2

這個暑假,學校發給老師們人手一本教育專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一看書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沒有用的》,心裡充滿了疑惑,急切地想把書看完。

這本書的書題“教育是沒有用的”,其實這裡的“教育”所指的是“傳統教育”,並不是指所有的教育。他對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批評,繼而提出了新的適合學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當今教育的困惑,即學生的厭學。接著指出導致當前中國學生厭學的三個非體制原因。後面幾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學案例闡明他的教育觀點和方法。主要是教育者從生命發展規律出發,怎樣用心靈引導孩子的心靈,激發生命本來的潛能,讓孩子主動學習。

對於“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這一點,我是有深切的感受。中國傳統教育有個特點就是“說教”,一提到這個詞,大家腦袋裡就浮現一個畫面:長輩在訓斥,晚輩唯唯諾諾地聽,完全沒有平等。現在有一部分家長、老師有所覺悟,但整體上還是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學生沒有平等話語權。

其實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要從改變他的內心開始。比如有些人沉迷網路,那樣連續上網真的很辛苦,但是他們自己不覺得。如果單位要他多加班,他會覺得特別累,因為他心裡不平衡。所以如何讓學生不是為了父母讀書,而是自己要讀,還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7月31日,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學家錢偉長逝世,又引發了去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辭世後社會發出的感嘆“為什麼現在就培養不出上世紀那樣的人才?”確實,不論社會、家庭的條件,還是各方面對教育的重視,應該說現在都是出人才的時代。中國科學界的“三錢”(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和國學界的“兩錢”(錢鍾書、錢仲聯)的成就,都是“一心評古今文章、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複合型人才”。 錢偉長進入清華讀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國,他說我要學造飛機大炮,轉學物理,終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師。基於自己的成材經驗,錢偉長提出推倒“四道牆”,即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破師生之間的牆,破科系之間的牆,破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

現在的教育,學生從小就不是自主讀書,一切都是家長、老師、升學安排好了,全以功利為目的。英語是任何升學、晉級都必須的,所以全社會都來學英語。3歲就被父母送到培訓機構學英語的孩子比比皆是,還有更小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老師給他上課。有的學生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覺得不知道還能幹什麼。這樣學習方式培養的學生,還能指望他能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啊?中國的教育每個人都被卡死了,容不得你動彈的。卡在最底下的是學生,他只能每天在學校、家、培訓班這些地方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作業。很小的年齡就說沒時間,有時有點自己的愛好,卻因為時間原因只能忍痛割愛。

確實,教育是沒有用的,這種不顧學生的感受、不能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教育不光是沒有用,還是有害的。它不知道打擊了多少學生的自尊心;不知道毀掉了多少學生的想象力;不知道磨滅了多少學生的學習熱情;……

可是怎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傑出的學生,才能提高中國的創新競爭力呢?這個問題牽涉的面太廣了。20xx年溫總理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據說溫總理20xx年拿這個問題請教國內最有名的六所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的回答是: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這種回答其實是不能讓錢老和總理滿意的。

確實,以前的大學就做大做強了?以前的基礎教育的教師就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了?我看就是所謂的“做大做強”,什麼都是急功近利,害了教育,害了國家。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藝術教師,看了教育的太多問題也無能為力,只能在我能把握的課堂,在我面對的學生盡綿薄之力。那麼以後我要做哪些思考和改變呢?

文章提出“家庭教育的無效,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學校教育的低效,也來自老師們的耳提面命。”確實,要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改錯的時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也犯過不少錯,有的現在想來真是可笑,幸虧沒有老師和家長看見。如果像現在,整體生活在老師和父母的眼皮底下,還不知道會認為,是個思想品德多不好的孩子。很多問題是有年齡階段的,孩子所犯的毛病是相同的。這些問題會像小河不停地流一樣,過段時間一看,問題沒有了。

我們總是很急躁,急於把學生都培養成各方面優秀的學生。其實我們自己中學時,就學過孔子的教育名言“因材施教”,可是真正用於教育的又有幾人?你瞭解自己的學生嗎?你尊重他們的思想嗎?我自己都覺得自從當上老師後,越來越喜歡說,有了兒子後,更是變本加厲,每天都演練“苦口婆心”這個成語。這一年來,我也思考了很多。想一想,學生每天在家裡聽家長教育,到學校聽老師教育,還有上課外班的時間,也是不停地塞。所以一定要留給孩子時間好空間,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在一起,他們自然會開展遊戲,互相交流,在活動中會提高課堂學習中學習不到的能力。

以後我盡力要留給孩子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是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希望我的教育能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不要辱沒了“老師”這個神聖的稱呼。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3

暑假期間,認真閱讀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此書為我這個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線上的人指明瞭奔跑的方向,以下兩點感觸頗深。

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為中,評價是一項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別小心的事情,因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為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評價”尤其是“非正式表揚”的運用在教育教學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貴校長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位領導,他常常在你做了一點什麼事情之後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於被業內人士私下敬佩地稱為“大拇指領導”。你的一項變革、一點經驗,甚至一篇文章、一次發言,都有可能獲得他“大拇指”的肯定。雖說是沒有任何獎金、證書的表揚,卻激勵著大家不斷前行。事實上,這樣的 “非正式表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運用。書寫生字時對學生個別筆畫的肯定,朗讀課文時對學生情感把握的褒獎,思考獨到時及時的鼓勵,都時時鼓舞著孩子們,激勵著孩子們。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為每一位孩子過不一樣的生日。他和家長們一起,收集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讓班裡其他孩子通過各種形式為他留言送祝福。還會親手寫一張賀卡,將自己的愛都寫在了上面。不管過程怎樣,相信這份真情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嘗試著選取真實、可信的一點,讓“非正式表揚”的潛能無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學生初入學時的不知所措、不適應,他們表現出更多一倍的擔心和焦慮,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留空間。這樣做,看似避免了無措的發生,其實只是將這樣的不適應、不成熟的狀態延遲而已。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始終不給予孩子獨自行走的機會,那他將永遠也無法長大。如自然也就喪失了培養他們自主、自立的機會。

我想最困擾老師們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了,而“電梯”一詞最近一直是熱門搜尋詞彙,這本書中就有這麼一個關於“電梯”的小案例:有些學校在屢禁學生乘坐電梯而不見效的情況下,在電梯上裝上了限乘裝置,只有持有刷卡許可權的老師才能乘坐。硬體設施一改,似乎解決了長期以來讓學校擔憂的安全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李希貴校長說,如果我們不能在乘梯和禁梯這一矛盾衝突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使用資源,不讓學生從內心明白在一個團隊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了,他們將仍然是令人頭疼的一群。試想,這樣的生命體驗怎麼能捨棄,很多能力的培養都在是問題中發展,在錯誤裡成長起來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們怎能錯過!

不管是“非正式表揚”還是“學會放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發現他們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引導,感受他們的需求,適時地幫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長的力量。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4

讀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尤其是在全國推行的六大習慣,我更覺得非常全面。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存在著一種線性關係,人格決定了人的發展發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麼需要找到門和把手,否則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

養成教育課題組經過三年的論證最終確定以下六大習慣向全國推廣: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認為: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績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一個人成績再好,就算考上大學了,沒有一個好習慣,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嗎?能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校園裡取得更大的收穫嗎?進入社會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創出一番事業嗎?有一句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成績只是“芝麻”,而好的習慣才是“西瓜”。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知道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莎士比亞說:“性格即是命運,心態主宰你的成敗,氣質影響你的力量,

習慣形成你的能量。”用行動培養習慣,用習慣收穫性格,而性格會照亮你的人生。

俗話說的好: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人的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齊白石老先生說:“養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無法改變,但可以用好的習慣來替代。成功很簡單,只要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養成習慣,如此而已。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5

翻閱當代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他們仰望星空,勾畫美好的教育願景,同時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努力地為學生的成長奠基,並竭力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翻閱著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著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就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態》,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浮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

為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著學生。在她的眼裡,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物件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棄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著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是責任,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6

這個假期,我懷著對名師的崇敬,讀完了竇桂梅老師寫的《玫瑰與教育》,乍看題目,還以為是教育教學理論,其實不然,這是竇老師平時的一些雜感,有的是寫在網上的一些隨筆,書中的內容有的是與教育有關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讀後感。讀完這本書,好象更瞭解她了,書中對我最有益的莫過於她有關教學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就是竇桂梅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她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緩緩流淌出的是慈母對女兒的疼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領導對下屬的期待;智者對朋友的友愛。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

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我在成長,我在寫。”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這話一點都不錯,我認為,這門藝術的關鍵就是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而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是掌握這門藝術的訣竅,更重要的是掌握愛的藝術。

有些老師常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好話聽不進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沒良心;也有些老師總是常常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於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皁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其實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的話是否撥動了學生的心絃,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欣然接受。其實,這是教師情感教育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缺乏了“愛”,更缺乏了“愛”的藝術性。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學生調皮、不聽話時,我們就對他們嚴加管教,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動輒批評,甚至有時大發雷霆。很快,學生確實“老實”了,也許我們還會暗暗自喜,但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學生只是迫於你的權威,嘴巴不敢說,內心卻不服氣。 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心底裡關心愛護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細心和同情心,這樣,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作為老師,我認為,對學生要從心底裡拿出全部的愛心,愛得質樸,愛得自然,但是,這還是不夠的,要想使愛獨具魅力,還必須順應童心,別具匠心,震撼人心,講求愛的藝術。我想,這才是我們畢生所追求的東西。

有這樣的名師,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欽佩竇桂梅老師的同時,我作為一個國小教師,就應該學習她的教學方法和精神,從她的身上得到對我的身心和教學工作有利的東西。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因為真,所以愛。在她的眼裡,教育本身就是開不敗的玫瑰花。

在教學中,能成為驕人玫瑰的畢竟是少數,但只要我們善於自我“澆灌”,善於自我“反思”,我相信我們也一樣能夠激情綻放,留一縷芬芳在教育的這片園地裡!讓我們都來做一朵綻放在那校園裡的玫瑰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7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中《人的教育》一書。本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分別論述了學前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這本書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對我們國小教育有很多的啟示。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理念。

在本書中,福祿培爾闡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後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福祿培爾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齡範圍劃分為幼兒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學生期(少年後期)三大發展階段。在他看來,受教育的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必然會按照自己的使命顯示出自己必須實現的各種功能。學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書中寫到:“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不管這未來生活是純潔的還是汙濁的,是溫和的還是粗暴的,是勤勞的還是怠惰的……他(她)將來對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對社會和人類、自然和上帝的關係,按照兒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稟賦,主要取決與他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生活方式。”如果兒童在這一年齡段遭到傷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遭到損害,那麼他必須付出最大的艱辛和努力才能成長為強健的人,必須克服最大的困難在其朝著這一方向發展和訓練的道路上避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學前教育有機地列入整個人的教育的過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開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我覺得作為兒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給美好人生造成傷害,給人生成長造成障礙。

對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教學中一定要順應少兒的天性,耐心的指導,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兒童。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計保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援,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書中還說道,遊戲在學前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這對於我們國小教育來說,遊戲也是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因為遊戲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遊戲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忍不拔的堅持遊戲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能幹的、堅忍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祿培爾為了讓兒童開展遊戲和其他活動,設計出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統一到多樣、循序漸進、合乎邏輯聯絡的遊戲和作業體系以及配套活動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這套教具對發展兒童的智力和創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裡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開展更多的興趣活動,讓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引導他們做有意義的事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福祿培爾作為歷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學說的重大價值早為外國教育界人士所重視。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體系,不僅需要研究我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我國教育的經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借鑑外國教育的經念。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響,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很有指導性,非常值得一讀。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8

近來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專著——《玫瑰與教育》。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為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為她如此年輕就評為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傑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國小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背後執著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澱學養。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她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玫瑰與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為生命奠基》、《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閱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我在成長,我在寫。”(竇桂梅語)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於學識膽略,在於礪志勤懇,在於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鬥,去獲得一種穩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於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竇桂梅老師將永遠激勵著我不斷前進!感謝《玫瑰與教育》!感謝竇桂梅老師!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19

靜靜地品讀於漪先生《教育的姿態》,其實這本書中並沒有專門論及“教育的姿態”這個話題,但“椎心的憂思

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章節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動于于漪先生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裡行間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歸“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發展的誠意。

柏拉圖曾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話說:“教育是從一個洞穴中把囚徒的靈魂引出來往上升,達到真實之境界。”我想這是對教育對神聖的定義,這會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肅然起敬。前幾天在廣州參加生命教育的培訓,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態》,於漪先生也說:“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是啊,曾經的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卻並沒有那麼的“神聖不可犯”,不誇張的說教師成了“高危”職業,我們甚至在自己的權益被侵害時也無法得到合理的維權,我們有了些許抱怨,我們開始對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現問題而無法救贖的的孩子感到無力與迷茫,我們開始思考真的是“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嗎?

在機場,我和從事學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師閒聊,說起了班裡滿是負能量令我擔憂的小高,他的一句話卻讓我醍醐灌頂,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師說:“所有的心理輔導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實道理都懂,但當身處困境時,我們更多的是希望能尋求到救贖,在面對的“小高”這個特殊的個體時,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立竿見影,找到一種特效藥去救贖這顆孤獨的靈魂,但此刻經郭老師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於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態》中寫到:“教育本是細水長流的事業,最忌諱急功近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我們看西南聯大,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時候,培養出了許多人才,幾十年後,現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聯大走出來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種子撒下去,明天就長出來,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來就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廣州買的特產拿了一些給小高,我塞進她的口袋假裝隨意的說:“張老師去廣州出差,給你帶了點吃的。你記得帶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課吧!”看的出來,孩子滿是疑惑,但我卻什麼也沒有說破,就如於漪先生說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開啟學生的心門,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無法教心”。小高這個個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將自己的心門封閉了起來,誰都走不進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從微小的地方入手。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罷,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希望在細水長流的時光裡,我能收穫到小高對我的信任,慢慢開啟心門。但在這裡我們需要切忌的是,於漪老師所說的“細水長流”是指有教育行為的循循善誘而並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靜待花開。於漪老師認為,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所以我們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內心是封閉起來的,如果我們靜待花開那或許在她還不太成熟的自我認識中會扭曲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一些暖心的行為讓她對這個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許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麼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靈深處耕耘,或許今天還不能收穫,但一天天的積累,一次次的努力,一點點的引導,總會讓有些讓我驚喜的,比如昨天課堂上她那認真的模樣,比如她那嘴角揚起的笑……此刻,我堅定地認為:“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為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教師唯有用一顆“愛生”之心掌握其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我想走近於漪先生,細讀《教育的姿態》讓我們更加堅定“用心耕耘,以期收穫”的教育理想。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願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於漪先生那樣,在教育這條道路上永遠保持行走的姿態。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20

十月的讀書計劃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我加入敘事者的時間比較短,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月底了,很快從網上購得,馬上開始閱讀。

從前言開始,就能感受到一位從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師的赤誠之心,她對孩子的愛是熱烈的,是深沉的。始終以學生為本,是於老師的教育理念。這在今天也是極力倡導的。

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大愛與無私。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普遍面臨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溫暖孩子的心靈,點亮孩子的心燈。一棵小樹尚且需要修枝剪葉,才能茁壯成長,何況是一個人呢?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七年級上學期時,一天中午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學生過來找我,“老師,我丟了20元錢”,“哦,是嗎?怎麼回事?是不是你忘記放在哪裡了?”“不是的,我懷疑是小美偷的”。我心裡一驚,不會吧?這個學生很文靜,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氣色的說,“不要亂說,我相信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先回去上課,我會給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幾個同學瞭解情況,小美家裡比較困難,平時很節儉的,這兩天突然大方了,買了不少零食吃。我心裡已經大題有數了,但是我沒有去找她當面交流,而是放出風聲說,錢找到了。我觀察小美的變化,剛開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後來她低下頭想了好久,像是下決心似的。我知道她會來找我的。果然,一個課間,她來到辦公室找我,“老師,我撿到了10元錢”“哦,是嗎?在哪裡撿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值得大家學習!”我看到小美的臉紅紅的,她的內心一定是糾結了好久的,不過總算戰勝了自己!我在心裡暗暗祝福這個孩子。雖然我搭上了10元錢,但是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這才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不光需要參天大樹,同樣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21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著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著學生,痴迷著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著自己,也勉勵著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說,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裡。“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為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眾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著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 “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為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裡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說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階而高階”,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溫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閱讀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著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範文 篇22

朱永新是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他著有《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著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進的目標。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說“砌磚”,一個說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說:“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著,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著孩子的快樂,煩惱著孩子的煩惱,幸福著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為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為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為學生在乎!隨著新課改的到來,我不禁產生困惑:如何上好數學課?帶著困惑,我樂此不疲地追尋著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為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二、認真是我工作的態度。

回首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個詞概括我的工作態度,那就是認真。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這無疑要求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語文?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臺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臺了,膽子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為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裡,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

三、學習是我進步的階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路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群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說:“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照耀著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利用網路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資訊。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人教論壇,在那兒碰到了很多優秀敬業的老師,他們和我一樣年輕,卻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無疑給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閱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著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向孩子學習,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我經常抱著一顆非常年輕的心,與他們溝通,去理解他們,才贏得了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臺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積攢,我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如果信念可以堆積,我們將樹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jiaoyu/9z4w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