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 篇1

學生黨支部應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今年工作的龍頭任務,嚴格按照部署要求開展學習教育,從守紀律、講政治、敢擔當三個方面著力,抓細抓實,務求實效。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精選3篇)

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將使全體學生黨員都能夠得到黨的經常性教育,有助於學生黨員持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不斷深化對國情、黨情的深刻了解,牢固樹立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和宗旨意識,進而帶動廣大學生積極踴躍地把青春活力投入學習科研,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第一,以守紀律為前提,組織學生黨員認真學習黨章黨規,深入領會各項規章制度的內容,明確做合格黨員的標準和條件,掌握廉潔自律準則以及各類違紀行為的情形和處分規定。可以定期組織閉卷考試以檢測學習效果,定期到普通學生中瞭解黨員的日常表現,堅持標尺和底線,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一名黨員身上,實現學生黨員都能守紀律、講規矩、明底線、知敬畏。

第二,以講政治為方向,紮實開展習系列重要講話學習活動,重點學習領會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發展理念等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輔導報告、政研沙龍、心得徵文、理論宣講等形式抓好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強化學生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實現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

第三,以敢擔當為重點,著力解決部分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模糊、黨的意識淡化等問題。可以通過政策宣講實踐團、支部委員講黨課、黨員亮身份、黨員聯絡宿舍、黨員與學習困難學生“一對一”幫扶、黨員先鋒論壇等活動,深入引導和督促學生黨員把正確的理想追求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在學習科研中切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真正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愛黨、在黨護黨、在黨為黨。

當然,學生黨支部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困難,例如很難邀請到黨建專家作輔導報告,複雜的意識形態環境容易造成學生黨員思想上的困擾,拓展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平臺的能力不足等。因此,建議學校黨委定期為學生黨員舉辦輔導報告會,選拔一批黨性強、素質高的教師黨員擔任學生黨支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指導教師,與有關機構合作建設學生黨員學習教育實踐基地。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 篇2

新學期開始我非常榮幸的參加黨員學習,在八次黨課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全面的學習了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是如何不斷完善自己,體現自身的先進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巨大成績,在進入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今天,依然是中國不可動搖的執政黨,歸功於多方面原因。這是我這次黨員學習的重大收穫。我現在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的崇高理想,通過學習我深刻了解一個合格共產黨員必須時刻保持先進性。下面我談一下我對黨員保持先進性的理解:

一、黨員要保持先進性,首先要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本,這是我們黨的性質和指導思想所決定的。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永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自覺地加強思想改造,真正理解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紮紮實實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第二,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模範地履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努力做到求真務實。第三,要善於學習,掌握工作的本領。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實踐本領,善於在工作中開拓創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見解。二、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就要堅持學習,樹立正確人生觀。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共產黨員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文化,學習科學技術,才能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業務能力;只有通過學習政治理論,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卓越的領導能力,防腐拒變的能力。

三、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就要身先士卒,處處起表率作用。

在xx大報告中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要體現時代的要求,做到: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帶頭執行黨和國家現階段的各項政策,勇於開拓,積極進取,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當前的正處在經濟體制的轉換過程中,這就就更要求我們的黨員要發揮榜樣的作用,衝鋒陷陣,吃苦在前,處處起表率作用。

四、黨員要保持進行先進性,就要克勤克儉,生活上嚴要求。

古人有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然而在物質世界如此豐厚的今天,我們共產黨人作為先進分子更應繼承先賢的優良品質,保持高尚的情操。

通過這次黨課的學習,讓我充分了體會到我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我人生中這個崇高的理想我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但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在今後的學習時間裡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中國共產黨,努力向黨組織靠攏。同時我也會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信念,勤於學習,敢於創新,甘於奉獻。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為實現共產主義偉大是大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學生支部工作心得體會 篇3

現在大家基本公認,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曾經先後兼任過三個村的支部書記,下面就如何組織農民問題,談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先講三件小事:

1、94年5月中旬,我到**鄉百合村兼任村支部書記,該村是個癱瘓村,因與鄰村鬧土地官司,人心渙散,治安混亂。當時正是農民點花生和種西瓜的季節,由於天氣持續乾旱無雨,農民花生點種不上,種西瓜都是用桶拉水,村裡的電也停了好長時間,農民累一天,還得摸黑吃飯,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帶領村幹部首先疏通了線路,接著解決水的問題。我召開村組幹部會問大家怎麼辦,大家一致的意見是打井。時不我待,聯絡打井隊,分組召開群眾大會,村組幹部忙乎起來,短短十天時間三個組打了37眼塑料管(家民稱之為對口抽)井,這些井不僅解了當時群眾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以後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村組幹部的威信因此大增,群眾見到我對我感謝得不得了,說我們給村裡辦了件大好事。

2、96年我到**鄉大胖村兼任村支書,當時主要是負責組建兩委班子,班子建成後想為群眾辦點實事,辦點啥事呢?在與村民的接觸中我瞭解到群眾對村北村西的地很頭痛,主要是這些地緊臨兩條大河,鹼性大、溼度大,種啥啥不成,雨水稍大就淹,群眾罵之滷孫地。我注意向群眾討教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人說用電廠生產的那種化肥效果不錯,有人說北地不知是誰種塊水稻長勢不錯。我直觀上感到種水稻是條路,找到該農戶經過算帳比較,種水稻效益還真不錯,於是我們就號召群眾種水稻,二三年後這些地還真的全種上了水稻。

3、**鄉是汴梁西瓜的主產區,西瓜是該鄉的支柱產業,全國有名的開封西瓜批發市場就在該鄉境內。該鄉王莊村委後沙灘村群眾,96年自己兌錢聘請外地農民技術員學習溫棚育苗和西瓜嫁接技術,僅二三年時間,該村就成了全縣有名的西瓜生產先進村,西瓜生產收入大幅度增加,還為我們鄉政府連續二三年爭得了現場會。

由於我愛好哲學思考,這些成功的經驗,加之失敗的教訓,通過反覆比較,使我逐漸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幹工作辦事情必須照唯辯證法規律辦事。所謂規律,實質上就是事物之間的先後順序和必然聯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簡單到複雜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必須遵循的規律。照此規律辦事,事情可自然而成,違背此規律,輕者,難免出現矛盾和問題,重者,超越規律的極限,就會失敗。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百合打井的事。我們在百合成功地組織群眾打井,我反覆思考的問題是:打了37眼井,鄉村沒有拿一分錢,都是群眾自己拿的錢,幹部僅組織組織,群眾就那樣對我們感恩,而我們有時乾的事,就是不讓群眾拿一分錢,群眾不僅不領情,反而罵娘,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當然首先是個態度問題,即是不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今天我不談這個問題,我要談的是,就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如果不照規律辦事,也未必能把事情辦好,未必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我們為農民群眾辦事,一定要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但是,農民群眾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有大小之分和高低之別,照辯證法規律辦事,就是先滿足小需要,再滿足大需要,先滿足低層次需要,再滿足高層次需要,就是先急後緩。我們組織百合群眾打井,所以能把群眾組織起來,所以能贏得群眾的心,就是因為我們急群眾所急,幹群眾所需。群眾當時最急的事就是如何保住西瓜苗,如何點上花生,因為季節不等人啊!對於廣大農民群眾來說,當時沒有比這個事更急的事了,解決了這個事,就是為農民解燃眉之急。所以我們的號召不僅很快得到了群眾響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假如說我們當時辦的事,不是組織群眾打井,而是組織群眾挖河、墊路或搞高科技農業結構調整,很可能是幹部累的不輕,農民不領情,事情最後反而以失敗而告終。現在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深深感到,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和聯合起來是農村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是農民擺脫弱勢地位的關鍵,是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關鍵,我認為,這裡重要的是一定要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要深入農民群眾,瞭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這樣幫助農民,才是把癢撓到了正地方,農民才高興,才會跟我們走。當領導的都希望能一呼百諾,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唯有順民心、合民意,幹群眾所需,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有時農民的需要可能很小、很土、很低、很簡單,身處上層的領導往往看不起農民的這些需要,認為這些需要是早已過時的東西,是落後的東西。其實,辯證法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小事、低階階段的事和簡單的事都是事物運動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只有首先滿足農民的這些需要,大的、洋的、高階的需要才容易實現。否則,小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還沒有滿足,就硬向農民注入大的、高階的東西,就很可能敗事。我常想,國民黨統治時期一些熱心鄉村建設的知識分子到鄉村搞試驗,為什麼總是得不到農民的響應,而毛主席領導搞的土地革命卻讓農民自願捐糧賣命,組成一個銅牆鐵壁,還不是因為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夢寐以求的對土地的需要?現在我們組織農民辦工業、搞高科技農業,農民都不積極響應,我們總是埋怨農民沒文化、素質低,組織紀律觀念差,而很少考慮我們乾的事是否符合農民需要。農業、農村、農民就是這麼一個狀況,從這個實際出發去定目標幹事情,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還拿打井這個事來說,群眾打的是塑料管井,上級實際上並不主張打這種井,認為這種井檔次低(也許還有其它科學上的原因)。現在看來,這種井最符合生產責任制和農民的資金情況,最符合農民的需要。如果我們當時組織打標準化的石管井,很可能就組織不起來,因為農民不僅資金上有問題,而且石管井管的面積大,打在誰的地裡也成問題。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不能解群眾的燃眉之急。現在我們那個地方遍地打的都是這種井,這表明這種井符合當地農民的實際情況。通過打井這件事我還認識到,為群眾辦實事,幹部的牽頭組織很重要。

當時我問農民,你們既然這麼需要打井,為什麼不自己打呢?他們回答說,我自己出錢打一眼井,你不叫誰用呀?不叫誰用得罪誰,叫用吧,自己掏錢打的井叫別人用,實在有點肚痛。你看,農民就是這麼一個覺悟水平,我們作決策辦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毛主席總結大躍進的失誤時有一段話,他說:“一定要每時每刻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凡是違背這兩條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敗”。 這段話同樣適合於今天,我感覺甚至就是對今天的人們說的。我們在農村組織農民搞這事搞那事失敗的原因,難道不就是因為違背了這兩條嗎?今天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條: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資金技術情況,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gongzuofanwen/dqy3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