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3篇)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3篇)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

今天我讀了《神筆馬良》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從前有個孩子叫馬良,他特別愛畫畫,可因為家裡非常窮,連一支筆都買不起。一天,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畫師正給大官畫畫,馬良看得出神,不知不覺得走了進去。可他們卻把馬良趕了出來,馬良氣呼呼地說:“我偏不信窮娃子就不能學畫畫?”。從此馬良下了決心想要學畫畫。因為沒有筆,他就用樹根和草枝在沙地和河灘上畫。後來,他畫什麼就像什麼。一天晚上,有一位神仙老爺爺出現在他面前,送給他一支筆。並交待馬良要給窮人畫畫。馬良立刻拿起筆在牆上畫了一隻大公雞。奇怪,公雞活了!原來這是一隻神筆。後來,馬良就專門幫助窮苦人家畫他們需要的東西,人們都非常感謝他。不久,被官府知道了,就把馬良抓了過去,讓馬良畫金子。可馬良畫了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大海中央畫了一座金山。大官們急忙讓馬良畫了一隻大船,大官們都帶著官兵上船去運金子。可馬良又畫起了很大很大的風,風越來越大,最後把官兵們都淹死在大海里。馬良又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給窮人畫畫。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3篇)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善良,用自己的能力盡力去幫助別人。同時,也從馬良身上學到了不怕困難,同壞人鬥爭到底的勇氣。今後,我要用我的愛心和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幸福自己。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2

寒假裡,我讀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有一本名叫《神筆馬良》的書我特別喜歡,讀過之後,有以下幾點感觸:

第一,馬良非常地熱愛藝術。

他很喜歡畫畫,因為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生活貧困,以打柴、割草為生,連一支畫畫的筆都買不起,可是這絲毫不減他畫畫的興趣和決心,沒有筆就用樹枝來代替,他照樣畫得畫栩栩如生,象模象樣,他在地上畫一隻兔子,天空就有老鷹在打轉,他在山上畫一隻熊,嚇得牛群再也不敢上山吃草。

第二,馬良心地善良,樂以助人。

有一天,一個白鬍須的老人得知馬良喜歡畫畫,就送給了他一支筆,這筆可神啦!畫出來的東西居然可以變活,馬良就用這支神筆專門為窮人畫畫,窮人需要什麼,就幫他們畫什麼,大大地改善了窮人的生活,他還給孩子們畫文房四寶,好讓他們可以讀書寫字。

第三,馬良是非分明,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有人在野外抓來一隻花豹,要馬良幫他畫一個大籠子,馬良說應該讓花豹自由地生活在大山裡,不應該將它關起來,我堅決不畫籠子,我只畫那些窮人所需要的東西。

第四,馬良充滿智慧,很有正義感,不怕與惡勢力做鬥爭。

有一個財迷心巧的皇帝把馬良抓來,要他畫聚寶盆,搖錢樹,或者金山銀山,好讓自己有更多的財產,馬良得知皇帝完全不管百姓急苦,又貪財,於是決定給皇帝一個深痛的教訓,他拿起神筆在牆上畫了一片海,在海上畫了一座巨大的金山,然後又畫了一條大船,皇帝看了高興極了,帶著侍從迫不及待地上了船要去搬運金子,馬良開始畫風了,他不停地畫呀畫,畫呀畫,風越來越大,越來越猛了,猛獸般的巨浪向船用力地衝擊,最後把船掀翻了,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捲入大海,全都被淹死了,海面上什麼也看不到了。

後來,馬良又回到了窮人的隊伍中,繼續為他們畫畫。

馬良的故事真感人,他對藝術的追求,樂以助人的品德和充滿正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3

提起“馬良”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擁有一支神奇的筆,專為窮人畫畫。要什麼就畫什麼,畫什麼就有什麼。

《神筆馬良》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窮孩子馬良酷愛畫畫,可大官和畫師不讓窮娃子畫,他就用心學畫畫,見到什麼就畫什麼。也許馬良的勤奮好學感到了神仙。一天晚上一個白鬍子老爺爺出現了,他給馬良一支筆。馬良在牆上畫了一隻公雞,公雞從牆上飛下來,跳到視窗,“喔喔”地叫起來。原來老爺爺給他的是一支神筆。從此,馬良天天給窮人畫畫。大官知道馬良有支神筆後就抓了馬良要他畫金子,馬良用自己的智慧畫了大海、金山和大船,貪得無厭的大官坐大船去運金子了,馬良就用神筆畫大風。結果,船翻了,大官死了,馬良又給窮人畫畫去了。

讀完這個神話故事,我的腦海裡不時浮現出馬良揮筆為窮人畫畫的情景,我真羨慕他有一支神筆。如果我也有支神筆那多好呀!我要畫出一幢幢樓房,一張張課桌椅,一本本書,讓貧困山區的小朋友都能和我們一樣上學讀書。我還要為雙目失明的人畫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重見光明。我要畫上一棵棵大樹、一盆盆鮮花、一片片草地、一條條清澈的小河,讓我們的地球更潔淨、美麗。我還要畫上一群群和平鵒,讓它們飛向炮火連天的伊拉克,讓戰爭遠離他們。我還要畫藥品、飲用水、食物運往伊拉克,讓無家可歸的人重建家園

如果世界上真有神筆,那會不會是件好事呢?我又深思起來,萬一有些人用神筆畫自己的想要的東西,那就不用勞動,成懶漢了;還有些貪得無厭的人整天為自己畫金銀財寶,還不滿足;還有的人用神筆幹壞事那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呢?

看來,《神筆馬良》終究還是個神話故事,他用神筆教育我們要多幫助窮人,懲罰壞蛋。還教育我們人不能太貪,不然不會有好下場。

擁有一支神筆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但願我們能用勤勞的雙手、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一個個願望。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4

《神筆馬良》是一個很有趣的童話故事,馬良這個人物形象描寫得細膩生動,深受兒童讀者的喜歡。他勤奮好學,不怕困難,勇敢機智的個性值得廣大兒童學習和模仿,所以我覺得這篇童話很值得兒童閱讀和學習。

當今社會中,廣大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關愛有加,捨不得讓他們吃苦。所以很多兒童都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受不起風吹雨打,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就打退堂鼓。但是故事中的馬良就不一樣了,他給兒童一個嶄新的形象,他是那麼堅強,不怕苦不怕累,而且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的精神更是因該值得兒童學習的。他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家裡窮而北老師唾罵,他沒有放棄自己想學畫畫的決心,他認為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學好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且也用行動證明了他也可以學得很好。從他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熱愛畫畫的小男孩,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他是那麼努力,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因此才有他後來的成就。

但是相比之下,那些險惡的人們也給了孩子們教育,讓他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也是存在惡勢力的。但是馬良面對他們的時候卻是勇敢的,那種不屈服,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更值得兒童去學習。故事的結局是頗有戲劇性的,但是總的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結局,馬良用他的才識和聰明智慧戰勝了惡勢力,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5

今天我讀了神筆馬良這本書,這本書深深地吸引我。這本書主要寫有個男孩名叫馬良,他喜歡畫畫,因為家裡窮買不起筆,只能用樹枝在泥土畫畫。一天晚上,馬良幹完活回家休息,突然一位老爺爺出現在馬良前面,老爺爺遞給馬良一隻神筆,讓馬良給窮人畫畫。馬良以為是夢,醒來後手裡真的拿著老爺爺給他的筆。馬良每天給窮人畫畫,人們都很喜歡他。

不久,大官知道馬良有隻神筆,就把馬良抓過來叫馬良畫搖錢樹,馬良不肯。於是他畫了一片大海,在海里畫了一座金山。大官說:“畫一艘船去運金子。”馬良畫了一艘船,大官上了船,船慢慢地向金山開去。大官嫌太慢,大官對馬良說:“畫點風。”馬良加幾筆粗大的風,船被吹得東倒西歪。船翻了,大官被淹死了。馬良仍然和以前一樣善良、一樣勇敢、一樣樂於助人。

我們應該像馬良一樣善良、一樣勇敢、正直,有樂於助人的精神,馬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會給買不起車的窮人畫車,讓他們不會走路太累。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會給買不起學習用品的小朋友,畫很多學習用品讓他們好好學習。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村裡的小朋友畫很多電視機,讓他們看電視。馬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馬良是我們學習的指路燈。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6

談起“讀書”,沒有人會否認它的必要性,因為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但這也僅僅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而已。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典故――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自幼飽讀兵書,講起軍事上的策略,就連他的老父,那個八大名將之一的趙奢,也都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趙括的軍事實戰經驗卻極其匱乏。不過趙王很欣賞他對兵法的瞭解,於是在他的父親過世後,將兵權交給了趙括,讓他帶領趙國的大軍同另一位秦國的名將白起一戰,趙括自以為自己此戰必勝,就立下軍令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與身經百戰的白起相戰,註定會失敗,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趙括的家族也差點滿門被滅。

是啊,趙括他自幼讀兵書,對於書中的知識他父親也甘拜下風,但是他上了戰場卻不堪一擊。可見,讀書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實踐卻是必需的。

其實,古人一直在提醒我們,實踐要遠比讀書重要。劉彝,宋朝的水利專家,提出了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主張。明朝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為了實踐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而跋涉過千山萬水,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課程中,教師不光只教授知識,還會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課的實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對於我們而言,不光要讀課本,更要去實踐,因為實踐是另一種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是對書本知識的轉化。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前人的經驗,我們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麼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突破,達到一種更高、更遠、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讀書,更要實踐;要學習,更要深思,才能有所收穫。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7

近幾日,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綠山牆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安妮雪莉的孤兒被住在綠山牆的馬修.瑪麗拉兄妹倆收養了。安妮是一個生來就愛幻想、很樂觀的小女孩,她也常常因為自己的愛說話而被大人們討厭。但馬修卻特別喜歡這個小女孩。處處對她關懷備至。安妮在綠山牆生活得很快樂,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戴安娜.巴里是安妮最要好的朋友。書中最後還寫到了安妮長大後在女王學校獲得了艾佛裡獎學金,還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是為了照顧生病的瑪麗拉,安妮不得不放棄了學業,留在了綠山牆教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慨真的很深。安妮的樂觀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媽媽總說小小年紀的我臉上怎麼那麼少笑容,我也承認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件小小的事而愁容滿面。比如有時考試時,等老師發下試卷,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全是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的,我就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會那麼粗心,從而一整天都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中,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

但是現在,安妮教會了我要學會樂觀面對生活。書中安妮一直都在因為自己的紅頭髮而不開心,她最受不了別人說她的紅頭髮。但是後來林德太太和安妮說,她的一個朋友小時候也是紅頭髮,後來長大了,頭髮也漸漸地變成了棕色,很漂亮。安妮聽了,可高興了,一瞬間就把紅頭髮給她帶來的煩惱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她的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我,我為我以前的錯誤做法感到羞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只有多讀經典名著,多接觸經典人物,我們的情操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洗禮,我們就可以從中汲取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精髓,真正做一個樂觀、積極、奮進的生活強者!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8

剛剛把餘華寫的"活著"看完了,是在手機上看的,利用工作空餘時間偷偷看完的。雖然沒有雙手捧著書看的感覺好,但是還是深深被這本書感動著。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講述著故事。整個小說圍繞著福根一家人展開的。

背景是解放前解放後以及那段時間。本來是小地主的福根由於年輕的年少無知,沉迷於嫖妓和賭博把家底都輸光了。最後只能淪落為苦農民,從頭開始學如何種田。讓我尤為感動的是他的妻子--家珍。這個女人不管他的男人以前是如何對她拳打腳踢,對別的女人勾三搭四,她始終都是不離不棄。

就算是福根破產後,她還是不顧父母的反對,繼續跟著老公過苦日子。值得欣慰的是福根後來終於覺醒過來,不再去幹那些風流快活的勾當,而是專心種田養家,照顧妻兒。他們的生活雖然拮据但卻是幸福的。他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使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脆弱;福根是多麼堅強的一個人啊!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該好好的活著。悲傷過後還要過日子。不能老是活在痛苦裡,生活本來就是變幻莫測的,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們活著的人更應該好好珍惜當下。即使身邊的人走了也不要永遠沉寂於悲痛。

以前的我很無法接受自己也會變老的事實。可是現在我覺得人只要過得開心,不管哪個階段都是不可畏懼的。最重要的是你身邊的人對你的態度始終如一。每個人生階段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不是嗎?就算以後遇到多麼不順心的事情,只要想想福根就會覺得充滿了動力。

人活著就是要吃飽飯,而了吃飯而努力奮鬥著。當然還要有物質生活以外的享受。我甚至覺得精神食糧比物質來的重要。我們心裡只要充滿愛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好好愛身邊你愛的和愛你的人吧。珍惜珍惜再珍惜!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9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1820__年1820年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以後、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當我讀完這部鉅著,我的心情卻變得無比沉重,思緒萬千。曾幾何時,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和平之花已悄然怒放。然而,在人類極度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有的國家卻全然不顧地選擇了戰爭。

20__年3月,戰爭的火焰又再一次被點燃。利比亞政府和_武裝在境內發生多次火力對抗。_武裝多次向卡扎菲住所發動襲擊,造成許多平民喪身,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由於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在境內的石油因戰火而停產,導致利比亞淪為眾矢之的。同時,北約為了控制珍貴的石油資源,頻繁地派遣直升機轟炸利比亞。炸彈就像馬蜂一樣傾巢而出,蟄得人們遍體鱗傷。可他們可曾想過利比亞的孩子們。他們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卻把孩子們拋在腦後。他們永遠也不知道那轟轟的炸彈聲響,會給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帶來多大的傷害。這創傷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痊癒!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走出戰爭的陰霾!

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已經蕩然無存。清晰地記得,槍林彈雨中的一個小男孩,它雙手拖住下巴,痴痴地蹲坐在一個樹樁上面,眼睛裡早已失去了昔日理想的光芒,流露出無限的恐懼和痛苦。原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的童年,而此時它彷彿只剩下了一架行屍走肉的軀殼,眼裡的淚水早已流乾。“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他們的“王師”到底在哪裡呢?

戰爭是一個能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唯有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以和平共處,才能讓它永遠消失,和平之花才能重新綻放。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世界上的孩子不再受傷害,我們在這裡高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這個週末,我讀了一本書,叫《綠山牆的安妮》。

這本是講述了綠山牆農舍的卡思伯特兄妹決定領養一個男孩,幫著做田裡的農活。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孤兒院送來了一個愛幻想、喋喋不休的紅髮孩,一個小精靈。這個小精靈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閉塞的農舍鄉村。這個紅髮小精靈般的女孩叫安妮,天性活潑樂觀,想像力極為豐富。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鬧了不少笑話,但她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她贏得了友誼和真摯的愛。她愛生活、愛自然、愛周圍的每一個人。這種愛使她隨時得到回報,因而生活得快樂充實、生氣蓬勃。人生世間,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這少女純真的愛。安妮最拿手的就是夢想,她夢想遠大的成功,也夢想祕密的白馬王子。但她不像別人,長大了就把夢想丟進垃圾筒裡,而是將它變成了對平庸現實的包容和超越。她聰明而勤奮,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但為了照顧瑪莉拉,她又放棄了學業。令人十分感動。

安妮生性樂觀,儘管總是喋喋不休,還愛幻想,但是她的天真讓我感到無比可愛——把止痛藥當作香草漿加在蛋糕裡;臭罵林德太太;因為“胡蘿蔔”這個外號與班上最帥的男孩鬧彆扭……安妮的童真無邪令我哈哈大笑。

安妮長得並不漂亮——紅頭髮、還有滿臉的雀斑,但是安妮有著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她愛幻想,一切平凡的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妙趣橫生。雖然她在1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雖然她在孤兒院裡沒有朋友,雖然她生來並不美……但是上帝很公平,賜予了安妮生性樂觀、愛幻想……

我們應該向安妮學習,學習安妮的執著;學習安妮的純潔;學習安妮擁有一顆純潔無瑕的心靈。

大家一起向安妮學習吧!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先聽我講一個故事:1934年的白洋澱,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老鍾犧牲了,嘎子隻身上縣城找傳說中的羅金保,打鬼子替奶奶報仇。於是。他認識了許多小夥伴,英子,佟樂,胖墩。四個人找八路,深入鬼子司令部。最後,終於消滅了在白洋澱的全部敵人,並活捉了鬼子的頭兒齋藤。

沒錯,這就是小兵張嘎裡的故事了。初讀完這本書,心裡真是激動萬分。嘎子這位有勇有謀的少年,真叫人佩服!在敵人的刀槍前,他鎮定自若;在面對賣國賊,更是義憤填膺。他做了許多中國人應該做的事,也做了許多中國人不敢做的事。正因為有了他,八路軍才順利將鬼子趕了出去。

從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中出來,又不禁想起了我們自己,跟小兵張嘎比起來,我認為我們是幸福多了,有爸爸媽媽呵護,還有飽滿的精神食糧。可是不知為啥,總有那麼一些人,身上長滿了刺。他們叛逆,反抗師長。反抗家長。曾經是祖國的榮耀,現在,卻成了悲哀麼?

諾貝爾獎是國際上的最高榮譽獎章。然而這個獎創辦也有那麼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一箇中國人呢?中國人口數十億,難道連一個天才也沒有?是時代在進步,還是我們在退步?

苦難中出英雄。若是凡是事不經努力,任何事也辦不成。若是張嘎子出生於我們這個年代,也許一切會不同。憑著嘎子的那股勁,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鑽入學問,二是成為老師家長都束手無策的問題青年。兩者看是距離遙遠,但其實只有一念之差,就在於你想不想努力。

說實話,我們不可能成為像張嘎子那樣的人。但其實只要我們努力,一樣可以讓國家強大。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說不定,下一個諾貝爾獎,就是我們中國少年!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女人的悲劇。她很可憐,因為她是受害者,她也很可恨,因為她同樣也是害人者。在她的頭上有兩把金鎖壓制著她,對她來說既是財富又是桎梏,一是金錢,二是權勢。

她本該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在那樣的年代中,想要把握自己的命運談何容易?一條命不過多少錢財便可換去,人與人之間充滿的只是銅臭味的交易!

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只是這身份便可料到她的悲慘結局了,因為她被迫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的丈夫是個從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是“沒一點人氣”的,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她那個只知道攀附權貴的哥哥,七巧本出身平民,但突然地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這注定就是一個悲劇!

嫁入姜家後,她處處遭到排擠和冷眼,在這個家族中,她的地位是很低劣的,大家都瞧不起她,都對她冷言閒語。其實七巧自己也知道很多人瞧不起她,因此和新來的人分外親熱些,“倚在蘭仙的椅背上問長問短,攜著她的手左看右看,誇讚了一會兒她的指甲”,最後也只鬧得自覺無趣。

哪怕這樣,在七巧的骨子裡還是嚮往幸福的,因為她曾經是那樣大膽地追求著她的小叔子季澤,但也因此弄得聲名狼藉,而季澤也因她這樣的不好的名聲而不敢沾染,她所期盼的幸福最終還是喪失了,徹底地喪失了。她現在唯一所求的便是獨立,真正的獨立!

後來老爺和丈夫相繼死後,她終於脫離了這個封建家族,沒有往日那樣的壓抑,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她的後半生依舊是不如意的,當時那個她曾託以愛情夢想的小叔子來找她,但她知道他只是為了她的錢,並不是她的愛情。表面上她是如此耀眼,可是誰又懂得她內心的蒼涼?她實在是氣不過,於是便將心中的苦悶都發洩在了她的兒女的身上,因為此時的她已經不對愛情抱有任何幻想,有的只是妒忌,只是怨恨,於是便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以祭奠她已消逝的夢想。最終她逼死了自己的兒媳,拆散了自己的女兒與準女婿,她讓她的子女們都成為了她病態心理的犧牲品。

《金鎖記》寫的是一個關注人性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性受到壓抑甚至因此而扭曲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痛斥,沒有反抗,只是按照順序這樣寫了下來,卻滿滿地溢著蒼涼與悲哀。

對於七巧,我是又愛又恨,因為她曾經也是一個敢愛敢恨,充滿夢想的女子,但是她也是一個乍富,虛榮,鞭笞情慾的魔婦,她不是別的,只是一個放在封建禮教和拜金主義供臺上血淋淋的祭品!她的悲劇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那種潛在的蒼涼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然而這種蒼涼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那樣的曹七巧,那樣的命運,回味無窮,讓人難以釋懷。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邊城,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為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為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著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為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為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是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公館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少年看上自悲的傭女,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就更命苦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然被她青春美麗與溫柔所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麼能夠和她廝守一生?他為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地離去。原以為故事結束了,誰知道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到一起,錯綜複雜的關心又上演了,簡直是一團糟。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這樣的故事幾乎是經久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的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被無聲無息的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約半年的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裡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裡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巨集遠的意義,一本書,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她的皮鞋高底尖觸著磚路,發出清響,於是他驟然生動起來。她會帶來半枯的槐樹的新葉,她會帶來紫白的藤花……這一切濃密的愛意都是要慢慢溢位來的羞澀呀!

“莫非她翻車了麼?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麼?……”涓生的思念被子君牽扯著,是極度的害怕失去讓這年輕的腦袋裝滿了恐懼。只有子君安然無恙出現在他面前,他的心才得以恢復平靜。

那比涓生更透徹,更堅強的衝破封建舊枷鎖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一遍又一遍迴響在他的耳邊。這是他們長期沉默對視,對視之後的歡聲交談所產生的共鳴。純真的愛戀就以一次純真的告白開始了……

子君那時是大膽而不顧一切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灼灼注目下,她依舊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大膽地同居了,為著他們所預見的新時代的曙光。和熟人了斷來往,和叔子切斷干係,不理會“雪花膏”之類,與油雞們,阿隨在院子裡開始嶄新的生活。一切似乎趨於穩定。

然而他們之間突破了隔膜的瞭解讓涓生覺著新生了一層隔膜。

生活依舊繼續,生活卻也開始磨滅,一點點磨滅他們鑄造的小幸福。導火索便是局裡寄來的一封信。雪花膏的添油加醋促成了涓生的失業,失業帶來了涓生的害怕和恐慌。“那算什麼。哼,我們幹新的。我們……”即便過分勞累的子君表現了毫不在乎的語氣,可是涓生自己也體會到了,他們倆都受到了打擊。“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也會受很深的影響。”涓生那時在心底竊竊嘲笑子君,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他反覆對自己說他這隻禽鳥總要脫出牢籠,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他還未忘卻他的翅子的扇動。

子君勞累,子君也越來越冷寂。可是在那個年代,她拋棄了自己的家庭,跟隨涓生,如今又遭受這樣的打擊,誰能沒有情緒上的波動?她也每天只能在油雞,阿隨,飯菜之間來回。涓生選擇了逃避,逃避“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位置,逃避子君每日催他吃的相對無言的飯菜,逃去圖書館,去感受“沒有熱氣的火爐的溫度”,去進行他的翻譯工作。阿隨也被他丟棄,日子清淨了麼?不,磨滅剛進入高潮。

他告訴自己:他快要將人生的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他們幸福的小家成了他心中冰冷冷的地,子君對他溫情的眼神增加了他的苦痛,他覺著是子君槌著他的衣角,成為他前進的累贅。他知道,自己已經不愛子君了。

在子君勇敢的追問下,他終於說出了!“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吧: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於是,他就這麼把子君丟棄在黑暗的角落裡,決心一個人獨自前行了。他認為的子君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真是太荒謬了!子君,只是一個弱女子,除了在家裡和官太太為油雞的事暗鬥,除了在家料理家務,她還能去哪,找到自己謀生的出路?

然而子君還是默然離去,隻言片語都未留下,只是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放在了茶桌上,用手絹穩妥包好的僅有的財富,全數交付涓生。

子君死了,不知何時死的,不知怎麼死的,不知死在哪裡……

涓生連懺悔都是讓人憎恨不已,他決意如果重來,他將選擇永遠欺騙子君,讓遺忘和謊言做他的前導。他將騙子君,自己還愛她。可是,這樣的謊言,實在更是殘忍不已。

我無法理解涓生這樣的人。既是最初有帶領子君逃出封建枷鎖的勇氣,卻讓這勇氣被生活所泯滅。他們曾經的純真的愛被生活物質的缺乏烙上不乾淨的印子,真是可笑。

半枯的老槐樹還在,紫藤花也還在,可是生機不在,愛情不在,昔人不在……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可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夢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能夠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裡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齊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十分崇敬蒙太尼裡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裡對自我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裡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裡神甫不僅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裡,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可是是一尊用榔頭就能夠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僅有自我。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明白,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裡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裡是看著自我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我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能夠理解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理解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裡,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裡不懂,一向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我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裡僅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裡,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應對天堂抑或地獄裡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我的信仰嗎你會後悔,必須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我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當站在一齊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可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著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義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最終,他又回到了義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而正當她明白他還活著,她能夠釋然,她能夠漸漸忘記自我以往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感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可是,正是因為著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杯具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當是最終牛虻留給愛人瓊瑪的遺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張愛玲不僅是一個天才作家,還是一個慧心獨具的服飾設計師,她用自己對服裝的獨到見解,改良了中國的旗袍,引領了時尚的潮流。她的藝術審美眼光非常超前,所以她極其注重她筆下人物的穿著打扮,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她筆下的人物形象的服裝飾品非常契合人物的性格,甚至與故事的發展脈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通過那些服飾,可以看清一個人、看透一個故事,甚至明晰整部作品所蘊涵的深意。通過服飾,我們也能看清張愛玲心中的女性形象。

以《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為例,來探尋一下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服飾與女人。將故事中的曹七巧與白流蘇對比可知,她們都是一個以年輕的身體換取一個物質上可靠的將來。曹七巧嫁給了軟骨病人,戴上了“金鎖”,金錢對於她來說是讓她安心生活的靠山,但更是將她身心禁錮,不得自由的枷鎖,她本來年輕的、富於情感的心逐漸枯萎,變成了一片荒地,一口枯井,一個怎麼填也填不滿的溝壑。她“永遠不能填滿心裡的饑荒”,那黃金枷鎖不僅封鎖了自己,還用那“沉重地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正如傅雷先生評價《金鎖記》是所說的:“的作用,很少像在這件作品裡那麼重要。”愛情在一個人身上不得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債。”其實這樣的評價是再適合曹七巧不過的了。

文章中可以看出,《金鎖記》是在時間上展現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子是怎樣變成一個害人害己的“瘋子”的。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曹七巧三十年來的服飾變化看得很清楚。

曹七巧第一次出現在讀者眼前時,是這樣的的裝扮:

“(曹七巧)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了腰,窄窄的胸口裡垂下一條雪青洋縐綢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香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

曹七巧是一個很喜歡打扮且善於打扮自己的人,她看見家中女眷臉上“擦的猴子屁股似的”,“她猜是北邊規矩”,覺得“鄉氣”。七巧衣衫上的“線香滾”也是當時時髦的滾邊方法:在衣服的邊緣窄窄地滾上一條邊,取代了早年曾經大為流行的“大鑲大滾”。服飾的顏色有銀紅、蔥白、雪青、閃藍如意,色彩的精心搭配既明朗又富於層次感,衣衫的主體顏色銀紅透紅年輕女性的心底的溫情來。曹七巧剛嫁到姜家幾年,有了兩個孩子,軟骨病的丈夫使她對婚姻極端失望。然而,越是感情匱乏,就越是需要情感的溫暖。她愛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澤,認為“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只要看見他,就總是“不由自主地”要接近他,但季澤“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裡的人”,對她若即若離,結果曹七巧對季澤的厭惡。此時的七巧是情感上的匱乏者,她的痛苦是想愛而不能愛,同時她又是的奴隸,她的內心空虛而焦急,需要很多很多的愛來填滿。

十年後,守了寡的七巧終於迎來了她嫁到姜家後“一切幻想的集中點”——分家的日子,這一天,她的穿著是這樣的:

“七巧穿著白香雲紗衫,黑裙子,然而她臉上像抹了胭脂似的,從那抹紅了的眼圈兒到燒熱的顴骨。”

她穿的和素淨,白衣黑裙,孝服似的,但內心的焦急和興奮並未被掩飾住,從那抹了胭脂似的臉上流露出來。這一時期,七巧對愛情的狂想轉化為對金錢的渴望,服飾也從鮮明豔麗轉變為肅穆森然。這一次,她以肅穆的裝束出現在眾人眼前,既要讓別人從她的肅穆中感受到她的爭取的力量,又要用這種肅穆來堅定自己的決心:一定要不遺餘力地獲取金錢。除了金錢之外,她真的變得一無所有了。親情、愛情如潮水般退去,蒼白堅硬的岩石露了出來,此後,她的心徹底變成了白色的荒漠,在自己冰冷的家中一分一秒地度過漫長的歲月。

長期的情感上的匱乏和壓抑終於使七巧變成了一個古怪、乖戾、的“瘋人”。小說中有兩處用“瘋人”二字來形容老年時期的七巧:“七巧有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她出現在女兒的未婚夫童世舫眼前的裝扮,尤其像個瘋子:

“世舫回過頭去,只見門口揹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臉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團龍宮織鍛袍,雙手捧著大紅熱水袋,身旁夾持著兩個高大的女僕。門外日色昏黃,樓梯上鋪著湖綠花格子漆步地衣,一級一級上去,通入沒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人——無緣無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此時,七巧是自己家的主人,財富的擁有者和絕對控制者,但這個家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團黑暗之中,黑暗腐蝕著她日漸孤獨的靈魂,也讓她們的女兒都成了不健康的人。她的家是“一級一級沒有光的所在”,一個陰鬱的、黑暗的、沒有光明、沒有夢想、沒有希望的地方。七巧的服飾變化正是她一生的寫照:顏色上,由紅到白道黑,色彩從鮮豔到灰暗;款式上,從年輕時的明朗、時尚,到老年時的肅穆森然,暗示著她的生命一點一點地變得枯萎、灰暗。

通過《金鎖記》,我們可以看到張愛玲對人物服飾的細膩描繪。一個女人,服裝是的掩飾亦是最顯露的情緒,一部離不開女人的小說,同樣也離不開服飾的渲染。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來湘已經一年了,除了長沙其餘地方都沒有過多的遊覽,剛好趁著這個暑假就想去湖南的各個角落好好玩玩,在省圖書館,又一次拿起了沈從文的文章,再一次被《邊城》吸引了.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

另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安妮日記是由安妮·弗蘭克寫的,是一本世界名著,安妮·弗蘭克曾被世界人民稱作——永遠的天使。她也是們最崇拜的作家。

一到家,我立刻打開了包裝,抓起《安妮日記》就看了起來。我從“譯者”、“前言”開始看,一口氣一頁一頁地讀下去。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講:安妮一家都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佔領了她的祖國荷蘭。法西斯在荷蘭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她們全家躲進了一座樓房的“後屋”,他們在裡面生存了25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裡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他開始動腦筋思考,逐漸成長為一個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被蓋世太保搜捕到了,送去了“集中營”關押。

大家為了紀念安妮·弗蘭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和這部電影,造了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館。

現在,看了我介紹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大家一定也喜歡上了這本書了吧,也很想讀它了吧!找個機會一定要讀一讀哦!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21

讀-往事-莫里斯.葛雷茲曼 儘管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但我還是和它產生了共鳴。主人公是位十歲的波蘭猶太孩子,名叫菲利克斯,全書幾乎都是菲利克斯在講述故事,他用一雙單純的眼睛記錄了硝煙戰火中逃亡的全部過程;他擁有兒童純真的心靈和思維方式,卻承受著二戰時代悲慘和恐慌的命運。菲利克斯和塞爾達之間的愛與友誼,他們的樂觀精神和想象力,還有他們的守護者巴尼,它的勇敢和善良都是我們人類最珍貴的品質。而在黑暗的年代的威脅下,這些品質尤顯得更珍貴。

故事來到二戰的歐洲,全文幾乎是主角-小男孩菲利克斯的喃喃自語,他用一雙純真的眼睛在炮火中分崩離析的世界,他的情緒在幾億人類面前顯得如此的渺小,然而,作者卻妙筆生花,在方寸之間展開了一個舞臺世界,我在他的大時代悲慘的命運中漂浮不定,每遇險境都讓人屏息,每一次脫險又不經讓人為之振臂高呼。一邊在菲利克斯看上去充滿無比希望的世界裡一起冒險,但卻能深深感受到現實的殘酷無情,有一雙叫做命運的大手,分分鐘能把這個小男孩給撕成碎片。然而在這種非常危險的環境下,菲利克斯面對這個黑暗而又血腥的世界,卻是充滿了最美好的期盼。我不由得驚歎,作者莫里斯·葛雷茲曼充分掌握了描寫故事的精髓,讓悲痛與笑聲不再分離,每一段文字,都讀起來太美好

了,彷彿一枚讓人都不敢用力撫摩的水晶羽毛,每得讓人動容,讓人流淚。

從小被父母送到孤兒院,在某一天,一個好心人給他送去了一整根的蘿蔔,這可夠那時候六十幾個孩子,十一位修女,還有一位神父分的一杯羮。而這卻讓菲利克斯以為是自己的父母來接自己回家的福利,從此故事開始了,菲利克斯在等待很久之後,父母都沒來接自己,於是他自己一個人踏上了尋找父母的旅程。他一個人穿過清涼舒爽的綠色森林,只帶了一本筆記本出門,但是他是幸運的,途中找到了吃的,穿的,而這一路支撐著他不斷去尋找希望的支柱是他對父母期望,他非常想找到自己的父母,和他們相聚。而這時候,不幸的是德國的領導人,和追隨他的納粹軍隊,正試圖毀滅全歐洲的猶太人。這一路,他就了一個父母被納粹殺害的女孩塞爾達,兩個人從此開始了一段艱苦了路途,在遇到決定生死的困難時,遇到了好心人巴尼,到最後選擇從駛往危險境地的火車上與兩個同伴跳下火車,幸運的活了下來,而另一段艱苦的旅程也即將開始。 菲利克斯他那轟轟烈烈、充滿傳奇的人生和慘烈、黑暗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但他心中充滿最美好的期待,我們應該銘記那些在危難時期對菲利克斯伸出援手的好心人,甚至是那些曾經照顧她的修女,隱隱的,我感覺到菲利克斯的堅定和拯救受難人類的願望站在了一起。菲利克斯在恐懼和快樂中生存,他飽受絕望和

悲哀之苦,但他沒有失去希望和未來,就像巴頓說的:“每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應該至少擁有一次快樂”。

菲利克斯懷著夢想,懷著希望,也滿懷期待,用自己寫的故事、行動和信念幫助了與他同樣遭受殺戮和苦難的猶太兒童。其實,菲利克斯的勇毅和責任感,連同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一起,在為我們做著莊重的、生命關懷的悲憫洗禮。這世上還有無數像菲利克斯一樣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並非是歷史上的英雄或者偉人,但他們對我們來說卻同樣重要。平凡普通的菲利克斯不再是默默無聞的猶太孩子。

是啊,我們都應該從中學到菲利克斯那種對生活充滿希望,對襲來的磨難想盡一切辦法去應對;想盡一切可能辦法去逃生,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樂觀的面對自己所遇到了一切,即使現實是多麼的殘酷……裡面有一句話:每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應該至少擁有一次快樂,是啊,儘管我們生活帶給了我們很多的不快樂,但每一次的快樂帶給我們的都是最珍貴,最難得的。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22

關於《目送》,源於一段寫在該書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乍然覺得那會是一部多麼哀傷的作品,試想我們的一生將會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還是“被目送”,總是會透露淡淡的離別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這些文章,寫親情、友情、愛情、人情、心情,總之是充滿了一個“情”字。有感情浸潤的文字總是迷人的,透露著靈性。、《目送》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讀完之後我釋然了,我們不停地目送悲歡離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無常,才能不斷成長,這就是人生。學會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斷目送中長大成熟,從“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歡《回家》,寫的是作者的母親,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鄉的思念。家,是什麼樣的地方?作為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為終身伴侶,兩個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個郵政區號、不是一個地址,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一段有著溫暖而安心的記憶的時光。就算人會一個一個走,但家還是會在那,駐足我們心中的一個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們還是會認得,家的樣子。

我至今還會跟我的朋友們說,我讀大學的時候一天一個電話往家打,不為什麼,也沒什麼事,就是想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爸媽,他們都笑了,說“有病,沒事打什麼電話”,其實那是一種對家的牽掛和依賴。“兒行千里母擔憂”,從沒離開過家,爸媽習慣了我在身邊,一旦他們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們會不習慣。若干年後在整理爸爸的東西時,我發現他儲存著我大學四年來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賀卡甚至學校寄回的成績單……

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就可以了,無論愛你的、你愛的,當所有的風景都看透,他們會陪你看細水長流。

神筆馬良讀書心得感想 篇23

讀了課文《凡卡》,我不禁為課文一邊記敘凡卡給爺爺寫信的事情,一邊通過這封信講述凡卡的悲慘遭遇的獨特寫法拍案叫絕,又同情凡卡,他在當學徒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制度的腐朽黑暗。

“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麵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麵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小搖籃。”凡卡的生活很悲慘,每天就吃一點兒麵包和稀粥,只能睡在過道里,還要給孩子搖搖籃,還得捱打。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得十分幸福。相比凡卡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比。但還有很多人還不滿足這樣的生活,仍抱怨連連。凡卡只剩爺爺一個親人,每天還得捱打、捱餓、挨凍,多可憐呀!“……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凡卡在鞋匠那兒幹活,卻沒有一雙鞋!

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想起自己,家裡一年買6雙鞋以上,有一點損壞就不要了。此時我彷彿看見凡卡光著腳跪在地上向爺爺哭訴。可憐的凡卡!雖然他無法享受與擁有我們這樣的生活,但凡卡還是渴望回到爺爺身邊。因為爺爺是他唯一的親人,只有與他在一起,才會感到幸福。

和凡卡當學徒時的生活比較。我們是那麼幸福,可我們還在抱怨不幸福,此時有拿凡卡來對比麼?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幸福,好好愛著自己的親人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dushu/nqyy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