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我認為孔子的教育作用觀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開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種形式”、“孔子之努力於教育,也就是為培養自己的實力,作為政治資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基於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他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這些思想又比奴隸制時代前進了一大步。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作者在書中指出,“注重啟發民智,使當時學術下庶人,把文化教育從‘官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有極大的進步作用”。書中認為,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是孔子對“學”的分類,並認為孔子的這一思想否定了人人都能學習向上的普遍性,是不正確的。而孔子對於“教”的態度,則是主張“有教無類”。他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精神,是我國教育史上寶貴的傳統。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對世界教育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這樣評價孔子:“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世人亦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文化聖人”。他的德育思想長期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著我們去研究和重視。

一、孔子教育理論的核心

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論的核心。《論語》一書記載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實踐。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為根本。

“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規範,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範疇。“仁”的含義,《論語》中多次提到,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等。“仁”為眾德之首,而作為最高準則,孔子的“仁”學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範疇。《論語·憲問》中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從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屬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絕對不行的,從而“仁”成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觀的道德修養。依孔子之見,“仁”是天賦道德,故小人中不會有仁人,君子當都是仁者。然而,現實卻會有相悖現象,所以能否達到“仁”又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所以,孔子又談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等。從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從主觀願望出發,以求達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標準和目標。

“孝”和“悌”是孔子處理家庭關係的道德規範。“孝”是父子之間的愛,“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孔子“仁”的學說,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今天的這種三位一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這也正是我們德育的首要目標。

二、孔子的德育實踐

孔子強調德育,並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實施德育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培養學生的道德知識。孔子在認識論方面雖然承認有“生知”、“學知”,但他更重視“學知”。其本人也承認:“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並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其大半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並認為首先要有豐富的道德知識,才能分辨善惡、是非、榮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謂“知者不惑”(《論語·子罕》),“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才能把遵守規範視為內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樂,是所謂“知者樂”(《論語·雍也》)。孔子亦強調知德的重要性,“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二,孔子強調道德信念與意志的培養。人不僅要知德,而且還要把它轉化為道德信念,才能樂之不苦,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必要時要為道德而獻身,即“志士仁人,無求生而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孔子還認為,一個人首先要有為實現理想而百折不撓的意志,方能為學修德,他自身的德育歷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更要求學生要經得起艱苦的錘鍊,“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道德的成長,必須克服內外障礙與困難,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是絕對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的。

第三,孔子強調“行”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歸結,“的”不能離開“行”。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孔子的德育過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過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是聽其說,而是看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話,則意味著德育的失敗。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將知行合一並納入德育過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點和優良傳統,對我們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畢生的德育實踐中,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恆。孔子在德育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並且要立志有恆,進行百折不撓的意志鍛鍊。故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不應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廢,悔恨終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善人,無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論語·述而》)孔子為宣傳自己的學說,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毅然選擇苦難之路,一生不變。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視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孔子言傳身教,要求別人做到時,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學生必然也會做的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優秀呢?“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孔子主張先做後說,或者言出必行,視為“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第三,揚棄。道德的規範就是公共的社會契約,德育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過程。人要修德、講學,否則,會令人擔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有錯非但要不怕別人知道,而且要決心改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他反對有過錯而不改的做法,“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論語·衛靈公》)。他有特別強調尋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不斷地自我監督與反省,“克己復禮以為仁”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同時要勇於自我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論語·顏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對別人的良性發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這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修養,對我們今天加強自身之修為,實施德育之目標計劃仍為良策。

第四,愛生。今天講求遵守師德,不體罰學生,其意無外乎是愛生。故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對待學生,坦率真誠,主張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與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被剁成肉泥,孔子聞耗,在院子裡仰天慟哭,其情動天地。孔子愛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愛。他去世後,學生們為其守墳三年,而子路還是不肯離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與啟示

孔子生活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動盪時期,孔子以其豐富的德育思想和畢生的實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局面,為後人披荊斬棘,殺出了一條德育的道路。他以淵博的文化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養出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這在當時和以後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成為“萬世師表”。這是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思想家都不曾有過的歷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時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們可以批判地繼承,並進行發展,吸收借鑑先進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從而推動學校德育的開展和深化。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在吸收傳統道德精華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我學習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現代價值感觸很深。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

一.要做學問,先學做人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的宗旨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我國第三次全教會再次強調素質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備做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責任感、精神、觀念等。首先我們要善於發現和樹立品德高尚的榜樣,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學生,從而實現教育的目標。其次,要從立身、行事和處世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基礎性道德,然後根據思想形式形成處世之道。再次,注重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養,教育學生學習並實踐孔子仁愛、禮儀、忠恕、明智、誠信的修身內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後,理論結合實際,把孔子的仁愛和誠信等思想應用於實踐之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二.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光輝的思想,應該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總結。他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地域,不分賢愚,只要虛心向學,他一律諄諄進而教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孔子的稱頌,也是孔子高尚師德的主要內容。孔子經常以此來要求自己。當他的學生以“聖”和“仁”來稱讚他時,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孔子教育學生,不但誨人不倦,而且毫無隱瞞,因而贏得學生們對他的無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在教育教學方面,孔子有許多發明創造。其中有些創見即使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來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義。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就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 由於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這樣,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有說得,學有所長,他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四.學思並重,傳習結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學”理解為一個整體,主張“教”“學”並重。他不僅總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而且還提出了一些學習原則和學習方法。學思並重,傳習結合便是其中重要內容。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有人曾經這樣說,兒童沒有閱讀,他的人生經歷一定會有欠缺,通過閱讀帶來的啟發,能解決孩子視野和品格的問題。無疑,對於兒童閱讀的重視,現在正是遍佈全世界的一種潮流。

與兒子一起讀書,在親子共讀的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古小的親子共讀活動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創造了閱讀的氛圍。和孩子一起讀書時,在母子間親情濃郁的互動氛圍感染下,不經意間我們就會融入到一個充滿新奇的故事海洋中,陶醉之餘,我不得不驚歎,原來陪孩子看書、閱讀、講故事已可以這般生動、趣味而富有寓意!

孩子今年上二年級,已讀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楊紅纓的二十多本兒童文學讀物等等,現在讀書的興趣正在增加。幾乎有字的東西都能引想他的興趣:到老師那去學鋼琴,休息之餘,他會拿著《讀者》和《鋼琴藝術》等雜誌在那看,中午吃飯時,他會不自覺地看墊在桌子上的報紙,並給我講他看到的新鮮東西。現在對孩子來講,讀書就是一種像吃飯、玩耍一樣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完成的硬性作業。

從暑假到現在我們又讀了許多童話書,有張秋生的,有孫幼軍等人的,他們的書都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寓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

好的讀書習慣養成,是對孩子在以後人生路上獨自探索開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在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間,會一直照亮他腳下的道路。讀書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性情,德潤人心,沿著書籍構成的階梯,學做人,學做事,攀上一個又一個科學的高峰。

希望自己與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道路上一起扶持,一起成長!

孔子德育思想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篇文章,心裡十分激動。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艱難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讚揚了他們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著重慶上空。小姑娘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也因受到特務的追蹤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那樣驚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夠幫著或替大人做事。這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來說該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當我讀到小姑娘獨自一人上山,到鄉公所樓上打點話給媽媽請大夫,遇到作者後,平靜地回答了作者的問話這一段時,我感到她是多麼地勇敢,鎮定啊!正因為她堅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總有一天父親會回來的,到那一天,人民群眾就可以翻身做主人了,大家的生活就會好了。所以,她有這種勇氣,有這種膽量!

在讀到作者問她吃過東西了嗎?鍋裡是什麼?她笑著回答:“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時,我的心裡感到一陣酸楚。年夜,這是多麼誘人的時刻呀!我已經度過了13個年夜。每當這時,我不僅能夠受到父母的疼愛,全家人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餃子,還觀看五光十色的煙花,傾聽著闢辟啪啪的鞭炮聲。我感到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我的心裡別提有多美了!可是這些東西對這位小姑娘來說卻一樣也沒有,她的母親被打傷,父親出走而不知下落,過年只能吃紅薯稀飯。然而,她仍充滿著樂觀精神。這是一個多麼堅強,多麼了不起的姑娘啊!

抗戰期間的鬥爭是殘酷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通過本文的學習,我更深深地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為祖國的繁榮而學習呢?

我們要攀登科學的高峰,就需要勇氣,需要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學習更多的知識。我願做一個像小姑娘那樣的人,以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dushu/mqgo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