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精選10篇)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精選10篇)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1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精選10篇)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對於這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於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援,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學校應該教什麼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於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物件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物件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麼,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鬆,態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絕對不是隻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夥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2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麼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並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反覆地把這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學生家長(這裡指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裡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隻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裡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係。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巴普羅也有一句話證實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他的這句話具有片面性,他是這樣認為的:“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為兒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於一切。”他在這句話中只講了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在兒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

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我這裡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學校六年級有一個男生名叫,在上幾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很好的,然而這兩年由於父母離婚,雙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問孩子的事,把一個孩子丟在親戚家。這孩子由於受父母的影響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薰陶”,已經染上了一些惡習。父母不在跟前,作為親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嚴,倒至這孩子經常逃學,即使來到學校上課也不認真學習,不是上課搗亂就是找同學打架,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對他無招可用,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刀槍不入”了,這難道不與他的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嗎?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3

有人說:“體育教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一介武夫而已”。雖說此話有失偏頗,但也折射出部分體育教師的不足之處——有勇無謀。可見傳統的體育教師文化修為不高,只是以“教師文人隊伍中的一個武人”的形象存在著,顯得孔武有餘而文修不足,這也正是制約我們體育教師進一步發展的一大瓶頸。體育教師要想進一步發展,要想文武兼備,要想成為“有為”之人,讀書就是最好途徑之一。但真正能靜下心來讀書的體育教師為數不多,養成讀書好習慣的體育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多讀書、讀好書”對我們體育教師來說已是迫在眉睫。

一、為什麼要讀書

1.體育教學的需要。

體育教師的最基本職責就是進行體育教學,讓學生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寬,教學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現代教學理念和先進教學方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傳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術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充實基本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用一弘源源不斷的泉水去“傳道、授業、解惑”。

2.運動訓練的需要。

學校運動訓練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體現體育教師價值的主要平臺,抓好學校運動隊成績離不開體育教師系統、科學的運動訓練理論的指導。體育教師必須不斷“充電”、“補缺”,更新訓練觀念,夯實運動訓練理論功底,強化專業能力,提高訓練水平,實現從“體育師傅”到“研究型教師”的轉換。

3.教育科研的需要。

大量事實證明,教育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線體育教師有的是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但最缺乏的就是把這些實踐經驗綜合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方法和能力,許多體育教師一生始終處於教學技能型的“教書匠”位置,我們只有不斷讀書,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從書中獲取教育科研的知識和方法,積極從事體育教育科研,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才能成為理論型的優秀體育教師。

4.示範引領的需要。

體育教師是培養人、塑造人的職業,體育教師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及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的素質。

5.職業幸福的需要。

如果體育老師能在繁忙工作之餘,凝心靜氣地閱讀高品位的書籍,那麼還能擺脫浮躁與焦慮,皈依於教育的家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提高職業的幸福感。

二、應該讀什麼書

清代詩人袁枚有詩云:“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現如今出版物如此豐富,還真得用一雙秋水洗過的慧眼來選擇書籍。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五類書必讀:

第一類:體育專業類。

這是體育教師閱讀的重點,旨在於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涵養,提升教學智慧,發展專業水平。可閱讀的書有:1.學術期刊:對我們中國小體育教學有影響力的專業刊物,如《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體育師友》;2.專業書籍:如《體育教學論》、《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等相關體育教育教學專著。

第二類:教育理論類。

如《教育學》、《普通心理學》、《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學方法應用指導》、《走進新課程》等及相關教育科研類書籍,可以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教學視野,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視角來解讀和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三類:中外名著類。

如國學經典《論語》、《資治通鑑》、國外的《紅與黑》、《茶花女》等,旨在提高體育教師的文學素養,汲取人類文化的精華。

第四類:生活休閒類。

如《讀者》、《青年文摘》、《教師博覽》等。課餘飯後讀上15分鐘,既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又可以減輕工作壓力、緩解身心疲勞,有時還能成為信手拈來的課堂教學資源。

第五類:網路部落格類。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子網路的飛速發展,讀書也已進入到網路時代,一些教育教學類網站、教育專家的部落格都是我們學習的好去處。例如《中國學校體育部落格圈》、《中國體育教師網》、《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這些網站內的許多精品博文值得我們細細研讀。

三、應該怎樣讀書

1.要學會泛讀與精讀

泛讀是為博取,古人亦有“真”讀(即精讀)、“翻書”(略讀)一說。從量變才能到質變,讀書也一樣,先有量,後有質!書要多讀,才能夠博大精深。魯迅就對青年提出讀書應廣泛的建議。他認為,愛讀書的青年,大可以讀讀本業以外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有所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看理科書,互通有無,相互借鑑,融會貫通,才能最終博大精深。

精讀是為鑽研,莊子曰“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俟無涯,殆矣!”意思是說,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它告訴我們不可能什麼都精通,由於我們的時間和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側重點!只有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合理地分配讀書,著重專注於某個領域,才能夠有所突破。

2.要學會邊讀邊做筆記。

魯迅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在讀書的同時作一些記錄,最好能夠用各種顏色筆標註書中的精彩內容,諸如:用紅色表示最體育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有人說:“體育教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一介武夫而已”。雖說此話有失偏頗,但也折射出部分體育教師的不足之處——有勇無謀。可見傳統的體育教師文化修為不高,只是以“教師文人隊伍中的一個武人”的形象存在著,顯得孔武有餘而文修不足,這也正是制約我們體育教師進一步發展的一大瓶頸。體育教師要想進一步發展,要想文武兼備,要想成為“有為”之人,讀書就是最好途徑之一。但真正能靜下心來讀書的體育教師為數不多,養成讀書好習慣的體育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多讀書、讀好書”對我們體育教師來說已是迫在眉睫。

3.要學會邊讀邊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佔有知識、獲取知識;思,是思考,分析問題,發現疑難,加以解決。不學,思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不思,學就失去了目的,只能陳陳相因,無所進步。朱熹講,“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可見讀書是反思的前提,反思是讀書的發展,反思是實現讀書價值的過程,學習中不要盲目迷信權威,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多反思,就能把書本知識與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敢於提出質疑,敢於思考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把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把書中知識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4.要學會不間斷地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課後,一位聽課的老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在這節課上,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呢?不止是一個小時吧!”、“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那位教師說。“終生都在準備這節課?那是怎樣的準備?” “這就是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做為一名教師,用15分鐘的時間準備了一堂精彩的公開課,他道出了“功夫在詩外”的奧祕。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體育老師,也應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書籍是別人成功的精華,有別人許多年奮鬥的經驗,“多讀書,讀好書”,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少走許多彎路,可以踩在別人的肩膀上更快更好地走向成功。讓我們的體育教師多些書卷氣,個個成為“文武兼備、剛柔相濟”的專家型體育教師,享受職業快樂,美麗幸福人生。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4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例項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獵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強身是重要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更要強調“強心”。我是一名體育教師,鍛鍊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是體育教學的目標,然而,作為體育教師更要在教學思想上和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教育,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在一次籃球運球的接力比賽中,女同學小林體型較胖,運球速度較慢,但和她一組的同學並沒有嫌棄她。比賽還沒有開始,隊友們就給她出主意:小林,要運穩不掉球就行了!你別急,心一慌球就不聽你話了„„比賽開始了,小林小心地運著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彎道處也很平穩,而此時,我也開始帶領同學們為小林加油,在同學們的鼓勵聲中,小林只掉過一次球,而且還很快撿回來了,一圈下來,小林只落後對手五、六米。在後面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組最終取得了勝利。小林獲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援,不善運動的小林在體育課上總是積極訓練,從不感到自卑,運動能力和體質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我們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5

讀了《教學勇氣》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後,我有三個問題要問自己,我要求自己必須聽到靈魂最深處的回答:

一、作為老師,你的“恐懼”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我沉思,我的靈魂也沉思,然後,我聽到我的靈魂在說話:

我恐懼我不能勝任教學工作。事實上,我對自己的表現嚴重不滿——雖然我因為恐懼同事的鄙視,從未說過這樣的話。首先,我覺得自己的課堂並不是多麼精彩,甚至十分拙劣;教材、《練習冊》中的一些問題,我也不能確切地說出令自己十分滿意的答案,出錯的也有過幾次,我為此不知自責了多少次、慚愧了多少次;第二,學生的考試成績我也不是很滿意,多次考試只居於中流,沒有突破;第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被繁雜的事務纏身,疲於奔命,僅僅能夠完成學校下達的各項任務,工作毫無特色,更勿論班主任工作藝術。

我還恐懼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家長對我工作的不認可,如果我無法在他們的眼裡看到肯定的、尊重的眼光,我就會有挫敗感,認為辛勤的付出全是白費。

每到一個開學季,我心中總會開始焦慮,甚至於一想到開學就寢食難安。以前,我總以為這是工作倦怠的表現,讀了《教學勇氣》後,我確認這是一種恐懼心理,對工作、對學生、對社會評價的恐懼。

二、你為什麼會有如此多、如此深的恐懼?

說到底是因為自己不願做一個得過且過的人,正如帕克·帕爾默博士說的那樣,這種恐懼是我關注自己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這種恐懼堅定了我的信心去冒這個凡是出色教學都需要的風險。這也正是帕爾默所說的恐懼的“健康”一面。

但是,要讓恐懼真正發揮出健康的作用,就必就須擺脫其自我封閉、無動於衷的方面。

三、面對恐懼,你該怎麼辦?

以前,我的辦法就是迴避:或者死死地壓抑在心底,或者分散注意力、暫時不去想它。可是,後果很嚴重,心態越來越消極,垂頭散氣、意志消沉;人前強顏歡笑,心中備受摧殘。

現在,我不再這樣做了,因為我已經獲得了那麼一點點的“教學勇氣”。

告訴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同感、誠實我的教學恐懼。我要和我最要好的同事聊聊這個話題:我親愛的朋友,我是如此擔憂,我擔憂新學期我的學生成績沒有提高、我擔憂我的班級積分排名落後、我擔憂我不能很好的和咱們的新同事相處,你說說我該怎麼辦?我相信這番談話會讓我釋放一些壓力,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同樣的感受,或許,他們經過思考,已有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告訴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在好奇和希望中前行。雖然我有各種擔憂,但是我很願意接受新的教學任務,我願意嘗試,也許我的班級就會發生改變,要是沒有了這個嘗試的機會,那不是更加的遺憾嗎?

告訴自己,我不再害怕,去思考突破的方向,針對我的恐懼逐條找到解決的方法。實在解決不掉的,就珍惜自己的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慢慢尋找答案吧。

有了解決的途徑,成竹在胸,心中的壓力就會小了很多。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6

在歷經了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這本書,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讀著書,就好象在讀自己,真的觸動了自己的內心。因為這麼長時間來,總覺得自己的靈魂是孤獨的。而書中的內容正是把這種教師的內心提到了討論的層面上來。

的確如此,近幾年,隨著年齡、閱歷、經驗的增長,在我們的教學中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困惑,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經常覺得我在課堂上很多學生一點聽課的心思也沒有,在下面做小動作或者說話,嚴重挫傷了我的教學的積極性。讀了這本書後,我發覺我課堂行為缺乏一些教學機智,我的教學缺少心與心的交流,這是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學生無心聽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教學勇氣》教會了我們如何將自己的心開啟,如何用心地去上好每一堂課。

帕爾默在這本書裡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麼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於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後,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於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讀了這本書,我真正認識到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教學就是人與人的心靈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樂的事。

曾經看過中國臺灣作家張曉風的一篇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文章字字句句從作家的心底湧出來,重重地砸在我心上。今天,家長把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交給了我,多年以後,我能還他(她)一個怎樣的孩子?在讀了《教學勇氣》之後,我牢牢記住了帕爾默告誡我們的一句話: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師的真心真我,學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師心靈之陽光,教師也迫切需要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重振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

我要努力朝書中所說的前進,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釋放和安放的地方,讓自己在享受教學的過程中保持純淨、健康的心靈!我會繼續閱讀,繼續品味,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7

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所以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互動,最近,我看了《好用的英語教學遊戲》這本書,書裡提供大量課堂遊戲指令用語,以及典型的遊戲教學例項,讓我受益匪淺。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特徵有選擇、有變化的使用書中的一些遊戲,並以這些活動為載體,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不再顯得沉悶乏味。例如,在複習人身體各部位名稱時,我先採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每組學生儘可能多地寫下知道的單詞,看哪組同學寫的有多又準確。之後,我加入“聽口令、做動作”遊戲,如“Touch your head, Wave your arm, Shake your hands”等。學生在遊戲中必須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動作,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讓學生記住了單詞和短語。

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記憶、理解、書寫,更重要地是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對於我們職業學生來說,這一點比較難。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缺乏自信,不敢開口,更別說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應用了。在“Speaking”和“Real skill”的課堂教學中使用“角色扮演”遊戲,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接近生活、輕鬆愉快的環境,讓他們有了表達的慾望。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也促進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提高了課堂任務的趣味性、互動性和有效性。

“開卷有益”,我相信,只要我們老師多去閱讀,多去學習,多去總結,多為學生考慮,多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那麼,教與學的“雙贏”局面一定能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8

把教學遊戲巧妙地穿插進英語課堂教學中去會使得國小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持久,使國小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

1.遊戲能使複習變得生動有趣。比如我們學了一系列食物以後,安排老師拿一種食物,學生說出來這樣的環節,反覆幾次,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減弱,。這時,老師安排遊戲 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 等,學生的積極性就被重新激起,一隻只小手又會爭先恐後地舉起。

2.遊戲匯入是個相當快捷、有效的方法,能讓學生從思想上儘快進入英語課堂。我經常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等簡單遊戲,但要具有檢查性質。學生在玩遊戲的同時,既複習了舊知識,情感上又得到了體驗,而通過這些舊知識的複習,我們自然過度到新知識的傳授,以舊帶新,一舉兩得。

3. 當學生出現“無聊”“困惑”的情緒時,遊戲可解“燃眉之急”。中高年級的學生會遇到背單詞,記單詞的難題。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學生的興趣也會逐漸減弱。此時,如果能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促使他們主動背單詞,對他們今後的英語學習,無疑是一種莫大的幫助。尋找共同點、單詞接龍等遊戲,既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又能提高他們課後記單詞的興趣。

有些遊戲的可用性很強,像copy不走樣等遊戲,無論什麼內容,都能套用。但有些遊戲,卻不是什麼內容都合適的。作為教師要學會使用最恰當的遊戲。Flash and guess這樣的遊戲僅適合單詞教學,而不適合鞏固句型。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遊戲的口味也不同,我們要學會投其所好。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趣味性強點的,像copy 不走樣,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能引起他們參與的慾望。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喜歡探索型的遊戲,比如bingo,加減運算對抗賽就很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9

一、蔡林森簡介

“鄉村教育家”。曾獲揚州市十佳教師、江蘇省中學特級教師、江蘇省首屆名校長 等榮譽稱號。創立“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內容特點

一、“先學”,即學生看書(讀書)、檢測;二、“後教”,即學生更正、學生討論、最後教師點撥;三、“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有一個輔助環節(1分鐘左右)。輔助環節包括:板書課題、出示目標、自學指導。輔助環節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橋”,主要環節好像高速公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給了老師們具體的操作方法,讓中、國小各學科老師靈活運用,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教學生學,讓學生髮揮好主體作用,很快通過“引橋”,賓士在自學的快車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例如

數學、常識課採用“四個一”的教學模式,即看一看(學生看例題)、做一做(學生仿例題,做習題)、議一議(學生更正、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練一練(學生當堂完成作業);語文課採用“幾個比”的教學模式,即比讀書、比認字、比寫字、比說話、比當堂完成作業,每一個“比”都是一次“先學後教”。

三、讀後感

課堂學習緊張、高效,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真正地實現了“減負提質”。

給學生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可捫心自問,學生“減負”了嗎?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很大一個原因正是低效的課堂。課內不夠課外補是很多老師的“法寶”。課堂上老師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對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課本上所有的內容面面俱到地講一遍,就感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個知識點。這種不注重實效地“滿堂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教師惟恐達不到教學目標,就給學生布置海量的課外作業。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將“減負”真正落到實處,潛心打造“45分鐘高效課堂”。學習的全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學完成,教師由原來的講授者變成了組織者。從前輔助性的課前課後練習被轉移到了課堂,每節課當堂訓練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訓練成了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動手中接受和運用新知識。作業當堂完成,課後自然無需作業,真正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當然,我們無論學習了哪些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適時適度的來使用;不是今天我們學了了先學後教,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堂、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使用“先學後教”,正所謂“教無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學後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構建高效課堂”的模式,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來嘗試。

教學專著讀書心得 篇10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情懷。堅持讀書是每一個老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於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學習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進專業發展。

近段時間,讀了蔡林森的《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收穫頗多,這也為作為新老師的我,在教育行業內的起步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讓我收穫頗多。

書的開篇就記錄了蔡林森的成長曆程,從蔡老師的一生經歷中,不難看出他是從艱苦生活中歷練出的一把寶劍,才能說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學會學習、吃苦才能當好老師······”這樣具有感染力的話,讓我們每個讀者,都能從蔡老師的艱苦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真正做到“甜從苦中來”。作為八零後的我,對於老一輩經歷過的那些滄桑歲月多數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難理解的,但是讀過蔡老師的書後,我在意的似乎已經不是當時的社會有多慘淡,又多麼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對蔡林森老師那種面對艱難困苦仍然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品質的敬佩。我想,正是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更有發言權,這也讓蔡老師精心研究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更具說服力吧。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教學模式,是一種課堂教學結構,也是一種教學法。它包括三個主要環節:一、“先學”,即學生看書、檢測;二、“後教”,即學生更正,學生討論,最後教師點撥;三、“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又一個輔助環節(一分鐘左右)。輔導環節包括:板書課題、出示目標、自學指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給了我們基層老師們具體的操作方法,我們老師能夠靈活運用,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教學生學,讓學生髮揮好主體作用,很快的賓士在自學的快車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種課堂結構的實質實際上就是:全過程學生自學。

自古以來,教師講、學生聽的這種模式幾乎已經成為教育定式。社會需要發展,就需要教育的不斷更新,所以這種固有的模式也在逐步改進。但是這樣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短期內想要轉變為有學生學,老師點撥的方式,似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蔡林森老師的這一本新書,完全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像我們宣告了,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既能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絕對優勢,也能讓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的過程中自身得到不斷的提高。真正的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學生為本,老師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轉變,由“匠”轉變成了“師”,真正突破了固有教學模式的禁錮。

作於一名新教師的我,在教學方面難免會落於之前的固有教學模式,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以前我上課習慣於滿堂灌,一節課45分鐘只顧自己不停地講,同學們呢,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交頭接耳,沒有一點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很差,我很是苦惱。但是,讀了蔡老師的新書後,我開始反思,在以後的課堂中,我嘗試著運用蔡林森老師創造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儘量讓自己少講一些,留給學生的時間多一些,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來了,且真正實現了“讓課堂迴歸於學生”的教學理念。從此上課我輕鬆了很多,學生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一學期後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

書讀多了,我們的認識就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爍這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奇蹟。讀了蔡林森老師的《教學革命》這本書後,我對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作後盾,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一場教學革命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xinde/dushu/epjg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