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分桃子評課稿(精選13篇)

分桃子評課稿(精選13篇)

分桃子評課稿 篇1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所以,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要在童話故事裡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後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願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桃子評課稿(精選13篇)

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著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分桃子評課稿 篇2

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中,利用遠端資源創設以下幾個情境。

1.問題情境,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和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國小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如從開始的扮演猴子媽媽為兩個猴子分8個桃子,拓展為如何為2 個猴子分6朵小紅花,再拓展為如何將6朵小紅花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以及創設了嘗試平分12個小朋友的數學遊戲,使全班學生的情趣盎然,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什麼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的不同分法,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讓學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生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為學生努力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學生的傾聽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

分桃子評課稿 篇3

聽了X老師的《分桃子》一課。從課前、課中、課後來看,X老師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X老師的課“一路順暢”,師生配合也非常默契。在評課過程中,有人說這節課上的好,當然也有人談了自己對這節課學習體會,還有的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例項,提出了自己在現實中的困惑。如人民路的楊老師認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列豎式時出現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錯誤,不象X老師這節課“完整無缺”。如龍獅中心學校的康娜老師,她認為:老師在講例1時,也就是X老師在教學生48÷2時先用口算,再引導學生如何用豎式正確書寫。康老師覺得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這個“關節點”上,要質疑“加法、減法和乘法為什麼在用豎式計算時,它們都是從低位到高位,而除法在用豎式計算時為什麼是從高位到低位?”我覺得大家對這次研討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大家不僅說得多,更說的深。下面就本節課的學習,我也想談兩點個人見解。

一、情境的利用

情境教學,對於國小生來說至關重要,它在教學中常常起引導作用,能調動學生學習情感。本節課X老師抓住了國小生學習興趣特點,通過情境法匯入新課。如例一和例二,X老師利用學生喜愛的“猴子”為“主角”,緊扣學生注意力。可我覺得,“猴子”雖是本節課的“主角”,但本節課的真正主角還是我們的學生,真正要唱的內容不是分桃子,而是讓學生明白“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例一是讓學生從口算中感受除法豎式的“形成”,一是教師想讓學生明白“48÷2”商的首位為什麼在十位,而不是在個位?二是讓學生明白除法為什麼從高位到低位依次進行?為什麼商2與除數2相乘的積要寫在十位上與4對齊,而不是與8對齊?針對這一習列問號,X老師讓學生在“遊戲”中自己感悟。在這裡我覺得X老師的想法是好的,她想通過三個孩子上臺“表演”,通過四個孩子上臺表演,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明白“先分什麼,後分什麼。”這種層次分明的“情境教學法”的確能讓學生感知除法豎式的形成過程。對於例二,X老師還是用同一種方法來引導學生明白豎式中的“4-3”餘“1”的過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雖提到這個“1”,也許是感覺時間有些不足,結果自己丟擲問題後,沒有來得及“處理”,就急急忙忙地讓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練習,這是教師的一次不該有的缺失。做為課堂中的一個“生成”,要說就要解決,否則就不說。

二、抽象的背後

抽象背後是具象。本節課X老師的出發點非常好,她是想通過實物操作讓學生明白除法豎式的算理。如讓學生上臺分小棒子的過程。X老師通過學生對小棒子的”分解“,及前面學生已掌握的表內除法,即口算除法,然後過渡到今天老師所要傳授的`新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可見在讓學生感悟除法豎式算理之前,老師用一個個“具象”做鋪墊。由於學生才三年級,從具象到抽象,這是一個非常難的難點。大家都知道,國小生對空間幾何是一個盲區,對數的抽象同樣是一個盲區。幾何整體來說它還有個圖形實物做”視角“,對於沒有情境的純數來說,這種算式的出現,學生就是很難自我感悟。這就好比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錢的認知是一樣的,學前班的小朋友都會花錢,可是當錢變成一個個數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學生書寫時不是這裡錯了,就是那裡錯了。原因就是學生缺乏“數感”。總之,當數離開它應有的”情境“,而變成一個純數後,學生往往就無法理解這個數的真正含義。

綜上所述,X老師這節課整體還是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學生,值得我傾聽與學習。

分桃子評課稿 篇4

上《分桃子》這一課時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要在童話故事裡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後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願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孩子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教學中我自己認為做得不好的有該放手時不夠放手。

我知道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但在上課時卻還是不敢太放手。另外教師引導還不夠及時到位。在學生研究過程中,要及時瞭解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解決,這一點也是我今後最需要提高的。

分桃子評課稿 篇5

國小筆算除法歷來是國小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容易出現多種問題。教材總安排的兩個例題是“48÷2”和“48÷3”,對於第一道例題,學生在第一單元的口算中已學習過,所以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馬上能口算答案24。如果直接讓孩子們先口算再筆算,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因此我在課堂一開始便創設“幫猴王分三組桃子”的情境,讓孩子們覺得口算很難算出,得出筆算的必要性,然後再從簡單入手分析筆算除法算理。

抓住孩子們好勝心理,先讓他們試算,得出三種演算法,尤其是第二種演算法最多,正確的演算法最少的情況,教師再逐一對他們的演算法進行點評,確定第三種方法才正確,然後抓住學生心理進行算理探究,以擺小棒為腳手架,理解筆算算理。

然後再引入例2“48÷3”,讓孩子們在對比中發現,第一題,4能除以2,但是這道題目4不能整除3,回到生活原型,來理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課件的直觀性,突破這個難點。

本堂課,以教師引導為主,適時讓學生嘗試,利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來理解算理,注重規範書寫格式,同時對教材的內容合理進行安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內容留在下一節課來學習,給予學生更多時間來掌握基礎的.計算技能。

當然,本堂課在注重演算法優化的同時,演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分桃子評課稿 篇6

今天教學了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於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並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2)2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3)豎式中的第二個3、18分別表示什麼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運用已有知識(有餘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3、18分別是怎麼得來的,表示什麼?

缺點: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節課有兩次比較。其一:本次教學是以有餘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餘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其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演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他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他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沒有讓學生進行及時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後教學中要發揮扮演的作用,加強豎式寫法的指導。

分桃子評課稿 篇7

今天上完了公開課,靜下心來回憶一下整個教學過程,可謂有喜有憂。

《分桃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在學生已掌握百以內的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為進一步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奠定基礎。本節課的內容呈現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結整節課,優點主要概括為以下三點:

1、以分桃情境為主線,貫穿整節課堂。這節課的設計以“分桃子”為主線索,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練習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用主線索以故事的形式來呈現,將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置於充滿童趣的“小侯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開教學,變無趣為有趣,體現了愉快教學的思想。

2、重視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提高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動手操作,培養探索能力。在自主探究、理解演算法這個環節中在這一大環節中我基本上是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在過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體驗、直觀感知。學生通過擺小棒來體驗分法,這樣達到對“48÷2”的直觀認識。第二,小組合作、探討演算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的作用,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並從中擇優,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1、動手操作環節的設定不夠細緻,課前預設不到位,從而意圖體現不充分。可再設計為學生試擺,教師示範擺,學生再擺。讓全體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感知,以突破教學難點,即除法豎式要從高位除起。

2、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不夠,學生參與積極度不高。縱觀整堂課,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活動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動的時間如何控制?這些還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待加強的地方。

3、由於時間的緊迫,所以在歸納算理時,我過份包辦,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師再適時作出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本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整節課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特點,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分桃子評課稿 篇8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新課程提倡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學習的必要性,進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和樂學、好學的動力。本課教學,把分一分的第2題變一變,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寶寶家可能請來了幾隻小貓?每隻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隻小貓分到幾條?為學生創設了充滿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思考、活動、合作的空間,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運用平均分的知識,分筷子、分鉛筆、分氣球,並要求學生回去之後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近感,促進自我發展,讓學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預設與生成,是教師行為生成轉變的'結果。

正確目標的預設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我抓住被除數是12,除數和商不唯一的特點,把書本第32頁分一分的第二小題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爸爸它們釣了12條魚,要給每隻小貓分得一樣多。可能請來幾隻小貓?每隻小貓分幾條?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設兩種情況引導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請來幾隻小貓的話音未落,學生就說:可能請來4只。這是意外的教學資源,我便放手交給孩子們,把學生的資源變成教學資源,較好地達到了預設目標。

分桃子評課稿 篇9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即分一分的實踐活動),經歷從“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收穫與不足。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這節課一開始,我以故事引出問題:猴媽媽要把8個桃子全部分給他的兩個猴寶寶,有幾種分法?請大家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學生很願意動手分),通過全班交流,列出各種分法。接著問: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兩個猴寶寶都滿意?說出你的想法。(每個猴寶寶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認識既不發生於主體,也不發生於客體,而發生於聯絡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活動之中。“平均分”的認識,是國小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我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隨意分”到“分到同樣多。” 在參與這些操作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體驗理解了數學知識,即“平均分”的認識。

3、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在“小貓分魚”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幫助小貓解決“12條魚,4只小貓想分到同樣多的魚,每隻小貓分到幾條呢?”小組4位同學分別扮演4只小貓、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分好後,派代表彙報是怎麼分的,(即交流分的過程,說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麼結果。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後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爭取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為成為優秀的數學老師而努力。

分桃子評課稿 篇10

國小筆算除法歷來是國小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容易出現多種問題。教材總安排的兩個例題是“68÷2”和“68÷3”.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兩位數除一位數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聯絡起來。

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筆算除法的順序:我們分桃子的時候,第一次先分6籃,每個猴子得3籃,在豎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6,6個十除以2得3個十,把3寫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數2去乘3個十,積是6個十,寫在68的十位的下面,6-6=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再分8個,在豎式中8要落下來繼續除, 8除以2得4,每個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再用除數2去乘4,積是8,表示從被除數裡又分掉的數,寫在落下來的被除數8的下面,8減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學生解決問題,掌握演算法之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比較、置疑,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同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有了第一個算式作為基礎,然後再引入例2“68÷3”,讓孩子們在對比中發現,第一題,4能除以2,但是這道題目8不能整除3,回到生活原型,來理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課件的直觀性,突破這個難點。

本堂課,以教師引導為主,適時讓學生嘗試,利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來理解算理,注重規範書寫格式,同時對教材的內容合理進行安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內容本節課沒有完成只有留在下一節課來學習,同時也能給學生更多時間來掌握基礎的計算技能。

當然,本堂課在注重演算法優化的同時,演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分桃子評課稿 篇11

《分桃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分一分與除法”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包括:1、平均分物體時出現的不同情況;2、理解分得同樣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餘。

新課程改革告訴我們,讓生活真正走進課堂,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自己動手動腦,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填一填等,從現實生活中豐富生動的活動中去感知,才能幫助他們體驗平均分,從而在腦海中建立起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絡,才能真正體會除法的意義。

一、通過故事吸引,創設情景,在活潑的氣氛中引發興趣

孩子從小是聽著講故事長大的。我根據主題圖從童話故事“猴寶寶分桃子”匯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中,提出問題“小猴菲菲和豆豆他們可能吃到幾個桃子呢?”激發學生思維。並以此為情節,對各環節進行串聯,適應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孩子們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為學生主動探索創設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作為主體的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體會了“一樣多”“平均分”的含義,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加深了對“平均分”的體驗和感悟,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新課程提倡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學習的必要性,進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和樂學、好學的動力。本課教學,把“分一分”的'第2題變一變,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寶寶家可能請來了幾隻小貓?每隻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隻小貓分到幾條?”為學生創設了充滿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思考、活動、合作的空間,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運用“平均分”的知識,分筷子、分鉛筆、分氣球,並要求學生回去之後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近感,促進自我發展,讓學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四、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能力的形成

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品質,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孩子們完全是一種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鬆的。例如“我們準備好上課了嗎?”“我們就按志晟說的‘可能請來4只小貓’,請你用小棒代替魚分一分。”……老師溫馨的話語、寬鬆的教學環境,保證了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暢所欲言,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才有“如果請來24只貓,只有12條魚,我有辦法。把每條魚切成一半,每隻貓都分得了半條。”、“請來48只貓,只有12條魚,每隻貓分到四分之一條”的精彩話語。

“把12條魚。分給3只貓,每隻分得一樣多。”有一個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臺分一分,結果分了好久也沒分出來,分來分去,總有一隻小貓分的不一樣,原來小魚都粘到一塊去了。“如果不是磁鐵把小魚粘到了一塊,相信你也是聰明的小猴。”老師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給了孩子莫大的鼓勵。

本節課中,恰當地結合教學內容和每一項教學活動,抓住有利時機,滲透愛勞動、愛運動、敬老等品德教育,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既鼓勵了表現好的學生,又保護了表現差的學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的系統工程滲透到了教學的各個角落。

五、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

“預設”與“生成”,是教師行為生成轉變的結果。正確目標的預設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我抓住“被除數是12,除數和商不唯一”的特點,把書本第32頁“分一分”的第二小題變成了一道開放題:“猴爸爸它們釣了12條魚,要給每隻小貓分得一樣多。可能請來幾隻小貓?每隻小貓分幾條?”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設兩種情況引導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請來幾隻小貓”的話音未落,志晟就說:“可能請來4只。”這是意外的教學資源,我便放手交給孩子們,把學生的資源變成教學資源,較好地達到了預設目標。

分桃子評課稿 篇12

《分桃子》是“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課主要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剩餘的個數小於份數。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著我又讓學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動手分一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樣多的理解並不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這樣的體驗,這就要靠我們老師怎樣去引導,才能使學生對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徹的理解。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樣多,這樣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學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沒有很好的利用小棒進行分一分,有個別學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樣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沒有去分,個別學生還拿著小棒在玩。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這節課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動貫穿整個過程,小猴分完桃子後,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和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讓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充分感知分的過程。

在教學中應要多關注學生,及時的與學生進行交流,隨時瞭解課堂中的學生狀態,並做好調整。在學生動手過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學生的傾聽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分桃子評課稿 篇13

《分桃子》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創設了許多分一分的情景,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來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時,我首先創設了一個情景,猴子媽媽帶回8個桃子,要分給兩隻小猴子吃,問每隻小猴子可能分到幾個桃子?孩子們表現的很積極,各自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孩子都認為應該是每隻小猴分4個桃子 ,可是班裡一向有主見的李文浩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猴子哥哥應該分3個,弟弟分5個。正好為其他學生平均分造成的衝突。這時候有學生馬上在下面說,那樣不公平。我故意疑惑的問:“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說,就不平均了。說的正中下懷 ,由此我引出了“平均分”這個概念,並再一次讓學生兩人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將8個桃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並進行全班彙報,說出自己分的方法。有的孩子一個一個分,有的孩子兩個兩個分,有的孩子先分三個再把剩下的兩個各分一個,這時候,我正想總結孩子們的分法,機靈的胡潤航說他和別人的不同,他只分了一次就分好了。班裡的孩子們都好奇的看著他,只見他不慌不忙的站起來說,他是想2×4=8,用乘法來想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心想:“這個問題我該怎麼解決呢?是深入下去解釋還是一帶而過呢?”這時候愛問問題的陳陽舉手問了,2和4是怎麼來的呢?我靈機一動,就請他們自己來解答這個問題吧。於是我笑著說:“是啊,胡潤航的這個算式怎麼來的呢,你能擺擺小棒,自己找找2、4、8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嗎?”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話音落下,孩子們拿出小棒開始擺起來,過了一會兒,陳陽高興的舉起了手,說老師我知道了。我示意他等等,當大部分孩子有了自己的答案時,我請他來介紹自己的發現,他說:“通過擺小棒,他發現2是兩隻小猴子,8是桃子的總數,4正好就是兩隻小猴子分得的桃子。”其它的孩子似乎也有同樣的發現,都鼓掌表示同意。最後胡潤航說:“分桃子的時候他先數出了桃子的個數,然後想2和幾相乘等於8就知道每隻小猴分幾個了”。“剛才同學們都想出了這麼多的分法,我們在實際的分一分時,你想選擇哪一種分法呢?”我趁熱打鐵想讓孩子們從幾種分法中優化出一種來。結果,大部分孩子都認為用乘法來想更加的簡單。

本節課在這節課中,孩子們通過動手分一分,說一說學生直觀感受到“同樣多”“一樣多”和“平均分”,並初步掌握了要分得“同樣多”、“一樣多”的方法。 但是因為前面分桃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的時間用的比較多 ,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

這個問題在上北師大教材時,一直深有體會,當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時,往往會遭遇知識技能目標與發展性目標難以兩全的兩難境地,對此,我們該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才能在落實知識技能目標的基礎上拓展發展性領域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wenmi/xinwen/4jjr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