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

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我在設計上下了功夫。從字詞的預熱、環境的把握、情節的切入、語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讀到文字的感悟與拓展,無不留下我精心設計的心血。我先是熟讀文字,以至成誦。其間,發現了三個可以帶動全文教學的點:一是文中用了52個“一”。細品之,我把它概括為“一個綽號藏奇絕”、“一個傳說話奇絕”、“一段實錄證奇絕”、“一襲黑衣襯奇絕”、“一手絕活寫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二是文中幾個跟黑衣白點的中心情節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這個詞也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在設定教學環節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節都以學生的學情為設計的中國。

整體教學設計便基於此展開。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複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情節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然而,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範圍內旁延擴充套件)、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恆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來彌補這一點,然而正如專家點評,這“只是對課文的一個延伸”,“給課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讓課堂就此結束”,“未關注刷子李們的苦難生活”。是的,課堂因此沒有生命的超級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於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字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補的課程!

此外,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字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用多媒體上了豐子愷先生的《竹影》這一課,感覺還不錯。這是教研組組織的一次聽課活動,並且也是我第一次運用多媒體上的一節公開課。

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我用的是簡報,我先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上下載了課件,但是,很多不符合我的教學思路,我以一個課件為基礎,對課件做了整合,去掉了作者的一些漫畫,而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加入了“教學目標”,“預習檢測”等部分,原課件的試題和答案是在一張幻燈片上,我做了一些修改,讓答案可以隨時為我所用。講課結束,我又加入了“隨堂檢測”部分,這樣,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課件就形成了。由於準備充分,學生配合也很好,所以整體效果不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以下感悟收穫

1、對於下載的課件,要學會整合,一定要讓課件符合自己的教學思路。

2、課堂運用中,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比如課堂上,品味語言部分還有一張幻燈片是教師示範,但是當時沒有展示,我及時把這一張跳過了,不影響其他的環節。

3、學生要有充分的預習,課堂上才能出效率。六班學生預習不充分,學習效果就不如五班效果好。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3

這一課的重點是z、c、s的發音與zi、ci、si的整體認讀以及認識5個生字,而我上的這堂課的課時目標是學會zi、ci、si 3個整體認讀音節及它們的四聲;認讀5個生字,會讀兒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感受學習與勞動的快樂。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戴帽子”遊戲,讓學生輕鬆地掌握其四聲。然而不足之處頗多:1、由於常規訓練不到位,教師花費太多時間於維持課堂紀律,導致課堂任務沒完成;2、四聲的表掉學習應該先明確標調方法再請學生上講臺標出聲調;3、整體認讀音節的學習應該與聲母相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4、在講解發音技巧時,可多采用幾種比較直觀形象的方法,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4、多給時間讓學生讀,多種形式的讀;5.在看圖說話環節,是讓學生拼拼音說話而不是讓學生猜也不是靠教師引導,而是拼出來。

教師應該多研讀教材,看透教參,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該更富於趣味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需要教師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中休息做遊戲環節,可將學習內容融合到遊戲之中,使學生在休息遊戲時也能學到或鞏固知識,寓學於玩,激發學習興趣。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4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字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為: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著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字的三維目標定位為: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5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為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為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為凡卡很堅強,你認為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為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裡還隱藏著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為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為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著,不斷地感動著……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6

《角的度量》學生學的效果並沒有預想的好,因為之前看過關於如何教量角器這一部分教學的內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裡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 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 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7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說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說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絡作者的生平經歷,說說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巨集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裡,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字,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字。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裡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字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說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說明潭小;有的說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說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說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說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字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說“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說“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說“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說“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說。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字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說,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脫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

努力改進中。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9

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

由此,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線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線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一、為了提高實驗效果,我要求學生課前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預習:

1、串聯電路、並聯電路連線的特點是什麼?

2、為了防止接錯,自己先擬訂一個接線順序,在接線過程中為什麼開關應是斷開的,並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點學實驗習慣,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把實驗桌上的器材與所做實驗的電路圖中的器材對照,檢查器材是否夠用。

2、搞清使用的電源是什麼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弄清如何接線。

3、想一想,燈座、開關應如何連線?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才不致被擠出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於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草不至於被擠出來,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部分學生操作沒能按要求去操作,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影響了實驗效果。

2、分學生連線好電路後,急於觀察實驗現象,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就閉合了開關導致有短路現象的發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操作會更完美更美好,同時,我也會應課改的要求,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種單項素質的訓練和提高,有要著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這樣,教學過程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1

一、令人欣喜之處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痴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裡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裡?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裡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2

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著向同學敘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

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裡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閱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

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閱讀,特別是閱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閱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閱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匯入方面相對來說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匯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匯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匯入。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3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湖南鄉土風味的兒童歌曲。餘慧作詞,潘正寧作曲,歌詞用樸實的語言,將天真可愛的孩子給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為2/4拍子,五聲羽調式,非方整性的一段體結構。旋律明快而有親切感,表現了兒童熱情、活潑的性格特點,展示了祖孫三代歡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的感人情景。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學會<<好娃娃>>這首歌,並用親切、甜美的聲音進行演唱。

2.能大膽地嘗試表演歌曲中各種人物的動態及情感,積極與同學合作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長輩,待人有禮貌,在家裡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

我第一次嘗試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這種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幾個環節:欣賞歌曲,學唱歌曲,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課上,學生已經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學習目標1,同時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禮貌,做一個好娃娃。

這節課的不足地方是在音樂戲劇表演這塊完成地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原因是自己準備不充分,頭飾不夠,佈置家的環境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表演的動力。

評價過於潦草。沒有發揮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創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加強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4

本篇課文生字詞較多,預習顯得尤為重要。課文內容時代久遠,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聞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

朗讀的效果較好,通過朗讀,讓學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但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把握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本課設計了圈點批註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品味,並通過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為學生留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感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的空間,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體現個性化閱讀。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絡的討論題,目的是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髮言比想象中的還要踴躍,不斷有新的亮點產生,把這堂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匯入的設計,我進行了三四次的設計。一是採取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學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過的,如果讓一位學生講下來,可能匯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鐘,從時間上不划算,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二是老師直接匯入,“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來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事後想到這既然是堂公開課,怎樣讓學生和聽課老師迅速進入狀態,還是讓老師講個故事好些(譚君的建議)。這樣決定下來,我在一個班就以“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匯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說出來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在賽課的前兩天,陳君告訴我有個好故事,陳元方十一歲時也有個巧妙應答的故事,與本課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教師講《元方善對》的故事。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說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說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本堂課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學生主宰課堂。從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通假字,小組合作學習,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到學生分角色讀,學生表演,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到課內到課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由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辯論,在情感價值觀的體驗方面由誠信到寬容,由做人到處世……回想起譚局長(玉蘭)的一句話“課堂要讓學生‘亂’起來”!真是無不道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課事倍功半。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學生齊讀後,老師的掌聲有點突兀的感覺;二是學生精彩的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分角色朗讀不自然;三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仍然是個迷。

刷子李的教學反思 篇16

昨天,我備這一課時,看教參上的教案很空洞,看我收藏的課件傳達不出重要的內容,倍速還可以。

在8.2班上課時,我就領著大家看倍速中的名家批註(我一向認為看名家批註有利於培養學生寫作文和批改作文),然後課文結構、寫作特點、如何評價魯莊公這個人物、魯國以少勝多功在於誰?課後,我想學生是把知識掌握住了,但總有點“填鴨”的感覺。一套新的方案在我的大腦裡逐漸明晰起來。

在8.1班上課時,我就給學生時間自己看倍速,並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批註勾畫出來。學生看完倍速後,我問:“這篇文章裡的人物都有誰?”學生說:“有曹劌、魯莊公和鄉人。”我又問:“用一個字概括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你會用那個字?”學生說:“鄙。”我追問:“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鄙,並簡析一下。”文中寫魯莊公鄙的地方很多,學生這個說了,那個說,課堂氣氛高漲起來。我的第二個大問題是:“用兩個字概括曹劌這個人物形象,你會用哪兩個字?”學生搶著說:“遠謀。”我又問:“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劌有遠謀?”學生這個說了,那個補充。但學生唯獨沒有提到曹劌和鄉人的對話。我說:“文中還有一個人物——鄉人,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曹劌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說:“由鄉人的不愛國反襯了曹劌的愛國。”還有的學生說:“也能看出曹劌有遠謀,因為曹劌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條件是民心、勇氣和準確判斷敵情。”至此,人物形象就再現出來了:魯莊公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曹劌是一個愛國、愛民,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我問:“作者為了塑造曹劌這個人物用了什麼手法?”同學們說:“用了對比,用魯莊公和鄉人反襯曹劌。”我又問:“作者為了塑造曹劌這個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同學很快答:“語言。”我問第二段中的“下、視、登、望”的詞性是什麼?同學們說:“是動詞。”這兒運用的描寫方法是什麼呢?“動作描寫。”同學們脫口而出。

我說:“同學們,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曹劌都論了戰爭的哪些方面?”同學們說:“戰前準備、戰爭經過和勝利原因。”我問:“戰爭雙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同學們搖頭。“齊國的元帥是誰?”同學們又搖頭。“雙方兵力損失多少?”同學們仍搖頭。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哦,原來是為了再現曹劌這個人物形象。

最後,我做了個小結:“《左傳》既善於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又善於描寫複雜的戰爭。至此,文章主要的知識架構就顯露出來了。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shuxin/jiantao/x00o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