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9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9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9篇)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本學期即將結束,我對這一學期教學進行反思。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對於一件歷史事件我們的教材交待得很簡單而且不是很連貫,比如,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經常具有跳躍性,學生就會問“這一期間孫中山做什麼去了?”如果我們適當的補充一些歷史事件,比如孫中山的“第二次護法運動”,不但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補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內容的連貫性。

其次,與時事相聯絡。今天是歷史的延續,我們可以在今天找到歷史的影子,比如,香港問題,我們可以把它與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及後來的瓜分狂潮聯絡起來;我們還可以把日本侵略中國臺灣、“大陸政策”與今天中國臺灣問題結合起來。總之,我們可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

第三,比較式學習。學生對近代史中頻繁的戰爭的分析能力不夠,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那麼多的條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戰爭這一類歷史事件放在一起,讓學生從中找到相同之處。比如,我在講授《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我把甲午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美伊戰爭放在一起比較著學,使學生認識到一場戰爭的爆發它需要交戰雙方原因、國際環境、導火線等幾個方面的原因。通過比較使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而且可以加強原有知識的記憶。

第四,複習的時候選取好的線索。我在進行《屈辱、抗爭和探索》的設計時,選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分中國近代史為平行的兩部分,即屈辱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和抗爭、探索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編織一張知識網。縱向看,是戰爭、條約、民族資本主發展、思想探索等幾個專題;橫向看,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從民族危機到思變、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等一系列變化的內在聯絡。

第五,能力提升與方法指導。學習歷史不應該停留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上,更應該學會評價歷史事件,比如新文化運動,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隨意評價,然後指導學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評價可以分三步:(1)是什麼;(2)積極作用;(3)消極作用。然後再讓學生對某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比如分析李鴻章,我們應該對學生強調:(1)不要受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影響;(2)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要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論經驗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積極驗證。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誌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裡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階趣味。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3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4

《石榴》一課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後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 “馳名中外”是什麼意思,你能換個詞語嗎?

學生立刻想到“世界聞名”和“舉世聞名”。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於是,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逐步瞭解了那裡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裡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接著讓學生逐段朗讀,體會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學習課文最後一節時,我出示石榴實物,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本課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著,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嚐,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加深朗讀。在學完這一節後,我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中描寫石榴果的順序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然後仿照這一節的寫法寫下來,同學們因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寫得都不錯。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5

我請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段,說說恩科西的悲慘遭遇表現在幾個方面,學生們在朗讀課文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悲慘表現在三個方面:1、生下來就攜帶艾滋病病毒,註定了即將死亡的命運;2、在年幼(4歲時)時失去了母親,缺少親情;3、受到別人的歧視、冷落,無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生們在總結時對恩科西充滿了同情,想想自己吧,年齡與自己差不多的恩科西是多麼的可憐!

學習第三段,我請學生讀書思考:“文中從哪兒看出恩科西是艾滋病的小鬥士?為什麼?”學生們邊默讀邊畫出相關的語句,並作了批註。我又請學生相互討論發表看法,學生們總結出“熱愛生命、坦然面對、頑強鬥爭、關心他人、夢想未來”幾點。我請學生用上這些詞以總分總的形式說一段話,學生說:“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他十分熱愛生命,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一邊與艾滋病病魔頑強鬥爭,一邊關心其他的艾滋病患者,同時他還夢想著美好的未來。他真是名副其實的小鬥士!”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最近,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閱讀活動,閱讀故事《狐狸與烏鴉》。一開始,我讓孩子們欣賞色彩鮮豔的故事書封面:叢林裡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樹旁有兩隻可愛的小動物。這一畫面令孩子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說:“小朋友們看了美麗的封面,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嚷開了:“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它們面對面的,在說些什麼呢?”“它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他們觀察分析畫面,想像一些故事情節,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理解遠離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說:“烏鴉騙了狐狸,給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說:“狐狸要烏鴉做女王,所以烏鴉把肉送給狐狸吃。”還有的說:“狐狸肚子很餓,肉是向烏鴉要來吃的。”沒有一個孩子能講到:烏鴉是因為聽了狐狸的好話而上當受騙的,狐狸的那塊肉是從烏鴉嘴裡騙來的。而且,最後孩子們所表達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說:“我喜歡狐狸,因為狐狸聰明、會動腦筋,所以得到了那塊肉。”濤濤說:“我喜歡烏鴉,因為烏鴉善良、心好,自己捨不得吃,把肉讓給了狐狸。”麗麗乾脆說:“我想告訴狐狸和烏鴉,你們不要騙來騙去,應該自己去勞動找吃的。”最終,孩子也沒有說到故事的主題上來。在活動結束前,我讓孩子們講述故事,每個孩子都講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動後,我反思這個問題:在閱讀活動中,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遠離文學作品原意時,教師應該如何作出反應,是去順應孩子,呵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提升他們的經驗呢?還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學目標,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題呢?

我想,我們所追求的應是“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要考慮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價值,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是否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我們不要太在意活動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應更多關注活動是否能啟用孩子的思維,孩子的發言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產生共鳴?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家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教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標準答案”,讓學生掌握“標準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教學哪還談得上有創造性、有個性呢?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折扣、成數、稅率、利率以及合理購物的內容。

成功之處:,

1. 聯絡舊知學習新知,理清解決問題思路。百分數問題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有關解決問題的思路,本冊教材這方面的知識就是著重解決生活中關於百分數的內容。事實上,生活中的折扣、成數、稅率和利率就是百分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就是把折扣、成數轉化成百分數,然後再按照百分數問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

2.注重們每個小節的內容之間的聯絡。在教學和折扣和成數時,幾折和成數都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八成也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七五折就表示十分之七點五,也就是75%;七成五也表示十分之七點五,也就是75%。把這兩個內容聯絡在一起,學生就不會感到所學知識是新知識,會把新知識融入到舊知識中,學生也會學得非常的輕鬆無負擔。在教學稅率和利率時,也是把這些知識轉化成百分數的乘法應用題,都是知道把總收入和總錢數看作單位1的量,用單位1的量×稅率(利率)來解決問題,但也注重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處:

關於折扣的寫法。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八五折寫成了85折,雖然貌似都讀作八五折,但是表示的意思卻不同,正確的寫法應為8.5折。

再教設計:

在教學中還是要把折扣的寫法補充到新教學內容裡面,不讓學生出現易錯的知識點,儘量寫成漢字的寫法。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8

這一課真的好難講,處於小城市的孩子怎麼也無法感覺到北京的現代化氣息,以及大都市的美麗。再加上學生因為放假,提前的讀書準備不好,所以在讀起來好犯難。本來的計劃是這樣的,讓學生看兩副圖並找出相關的段落來讀。可是學生就是讀不好,速度比平時要慢幾倍,就是平時讀得好的學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點生氣了。

可是怎麼辦呢,讀不好,就學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學生字,好像又不紮實。只好讓學生在自己讀,讀給同桌聽,在小組裡評優秀推薦給全班,全班同學再評一下由誰來領讀。最後一步是讓小組成員幫助本小組一位讀得較弱的同學讀好課文。我覺得這本應該是課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課上來了,所以課進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進度進行。也可能正是因為反覆的讀,反覆的讀,學生要認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兩點,一,課前準備一定要有。讓學生把課文讀熟,並把已經會認的字劃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小技巧,因為學生的好勝心理,他們會想辦法在課前多認幾個字,這樣既能增強他們認字的主動性,又能讓課堂輕鬆一些。二,只有在課文中識字或者說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才能更容易記得住。平日這句話只是一句理論,通過今天的讀我深深的體會到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我的畫》是一堂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課是培養學生語言的課堂。因此,我在教學中,積極倡導了“以學生的說話訓練為主,教師的引導為輔”的教學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交流、學習。匯入課題時,我巧設問題情境:小朋友你喜歡畫畫嗎?接著問你還喜歡做什麼呢?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激發孩子的說話興趣和說話的慾望。讓孩子在回答問題中訓練語言,培養語言。在指導學生口語交際時,我考慮到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識字能力差,閱讀能力差,我沒有更多的讓孩子們讀口語交際的要求,我把口語交際的要求滲透在兩個情境活動中去了解。我充分運用書上的彩圖和我的示範說畫,引導學生了解本次口語交際的主題,知道在口語交際中怎樣說清楚自己的畫。我認為讓孩子們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資訊比從閱讀中獲得資訊的效果更好。孩子們在口語交際中都能按要求去介紹自己的畫,都能把自己的畫說清楚,別人在說畫的時候,大家很認真的聽,在老師的引導下,還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我覺得孩子們的表現很不錯。另外在說畫的過程中,我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在評評別人的畫時,我注重孩子的思維拓展,通過創設情境,豐富了孩子的想象,活躍了孩子的思維。

在整節課中,不管是匯入新課還是引導孩子說自己的畫,還是評評別人的畫,或者開展畫展等教學環節中,我始終把“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放到首位,合理的引導孩子說話訓練,充分體現了口語交際課的特點。當然也存在不足:1、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實效性不大;2、學生在介紹自己的畫和評別人的畫時,有的說不恰當,我沒有及時引導;3、學生說話聲音小,不夠大膽。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著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為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裡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為什麼朱德同志和毛澤東同志會師了?2、紅軍為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為什麼大家要爭著去挑糧?4、大家為什麼要藏扁擔呢?5、為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為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為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裡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為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絡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為什麼要藏扁擔呢?為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為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意義的起點。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學的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結合現實的問題情境,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數乘法的意義。創設學生喜歡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學生很容易結合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演算法則時,我指導學生從讀一讀,說一說,練一練,想一想,議一議五個方面入手,例如:教學3/10×5,首先讓學生明確,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並聯系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得出3+3+3+3+3/10,然後讓學生分析分子部分5個3連加就是35,並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計算過程,特別是3/10×5與35/10之間的聯絡,從而理解為什麼“同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接著讓學生自己嘗試練一練7/10×5,然後進行集體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約分,比一比在什麼時候約分計算可以簡便一些,從而明白為了簡便,能約分的先約分。

總之,本節課我能儘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改變以記憶法則、機械訓練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到算理的探討、運算規律的歸納中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一、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其實在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記得一位優秀的老師曾說過:“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勵後進生開口說英語,並能及時地表揚他們。並把他們分成三組不同的差生來進行補差工作。第一組是一點也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我採取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方法,當然不能操之過急,並且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我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靜下心來學習。我想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以上做法,我雖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我沒堅持到底,確實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

英語是語言。困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我充分利用有效時間,也就是每天第一節課前十分鐘,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及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

九年級英語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大家參考,祝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和裨益,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今天的內容比較少,講授結束後,我讓學生看了一遍書,然後問學生有沒有什麼問題或是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沒有比周角大的角?我知道當然是有的,但用什麼方法讓學生支理解我一時還沒有想出來,就把問題給了學生:你們說有沒有比周角還大的角?有學生說:周角是最大的,沒有比周角大的角了。想了一會兒,有學生說:要比周角大,多轉幾周就行了。又有學生說:沒有,如果超過一週,又要從0開始計了。

聽到這裡,我想到在奧運會的跳水和體操比賽,就對學生說,上個月在北京的奧運會比賽,大家看過跳水比賽沒有?在跳水比賽時,解說員說的某個運動員跳水過程中在空中轉體720度等大於周角360度呢?在實際的生活中,是有這樣比周角大的角的存在的。學生馬上就想到了說:體操比賽中也有這樣的大於360度的角。

也不知我這樣舉的例子是不是合適,請大家看完給我提一提,但我有兩點感想,1是用學生身邊的事來舉例說明,學生容易理解,也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2是隻要相信學生,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學生是能夠給我們一些驚喜的。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一億有多大》一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內容,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於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一、創設寬鬆空間

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雖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制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二、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悟、體驗,建立數感

一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國小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根據這個特點,我聯絡國小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學生想到可選測量數50本的時間,再推算數1億本本子的時間;這樣就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區域性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絡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並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我的“長生果”》一課, 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在文字中讀出想象來。不能講得太多,詞語不用我去解釋,要讓學生聯絡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書也應該少而精。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在文字中讀出想象來。教學中使學生懂得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對書的情感,對閱讀的熱愛,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通過重點段的閱讀,讓學生明白:作文,要構思新穎,別出心裁;作文,要寫真情實感,在模仿借鑑後要進行嘔心力血的創造,才能夠打動人心,獲得成功。

本節課,我沒有講得太多,詞語沒用我去解釋,讓學生聯絡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書也少而精。注意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對書的情感,對閱讀的熱愛,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正是作者在書裡如飢似渴地汲取營養,才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時光時才感到那樣的愉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課堂上,熱烈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只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們主動的學習,自覺地學習,才不甘落後,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學習就成了他們的需要,成了他們體驗成功的活動,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在後來的習作練習中,學生能學以至用,習作時能夠把握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寫真實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樣自己去編故事,同時還能在打好底稿後進行認真的修改。現在,班裡愛看書的同學增加了,讀書以形成了風氣,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感到很欣慰。由此我認識到一篇好的課文,一節好的課,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每一位老師必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這節課我以火車帶領學生去遊玩為引子,引出每一個教學環節,包括髮聲練習、主題旋律的教學、歌曲新授的教學。這樣可以根據主題教學內容緊緊的抓住孩子們的心。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唱旋律的樂趣。歌曲反覆聆聽,加深孩子們對歌曲的印象,這樣孩子們在學唱的環節就能掌握的更快,同時在加入打擊樂器的伴奏,讓孩子掌握一定得伴奏方法,並且也豐富了孩子們的音樂內涵,舞蹈的加入,讓孩子們瞭解到人們經常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

不足之處:作為教師的我課堂節奏掌握不好,細節地方不會及時處理,例如:在孩子出現了跳舞旋轉動作誇張的時候,不能及時制止,存在一定得安全隱患。提問的方式還是存在著提問的問題過大,孩子們不知從何回答。在這兩方面要注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積累,多記錄,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們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習與思考拓展認識視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為依託,以案例研究為著眼點,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促進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結合教學現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創造。它蘊含著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所有資訊,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這樣幾個方面認識。

1.整體推進,線索清晰。

教材的整體框架是依據空間與圖形的四個方面有序地展開,整體上是螺旋式上升,讓學生對幾何事實和空間觀念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圍繞兩條大的線索:一條是以圖形的空間關係研究為線索,主要是研究空間的三個方面:(1)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係。(2)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係 (3)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係。

2.綜合、滲透。

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綜合與滲透。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基本的規則圖形時,是從長、正方形出發,再通過把長、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這些三角形通過拼搭形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的設計既滲透了面積守恆的觀念,又滲透了拼搭中相等邊的理解,這些拼配對以後學習對稱、旋轉、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一個基礎。

二、提升了對經驗的總結。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著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資料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對這一課題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和體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到這些認識的膚淺,越來越感到研究的難度,也越來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於匯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匯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著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藉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於對圓的認識和特徵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徵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徵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後,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並且長度相等等特徵;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於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並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著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徵、直徑的特徵、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冗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於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著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為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聯絡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說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藉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資訊?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為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於媒體的處理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國小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匯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豔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著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影。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為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為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著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於細節的處理

1.在匯入環節的摸一摸遊戲中,為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遊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矇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為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為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徵時,組織學生藉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後,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髮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著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為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

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大,隨著年級的提高,隨著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shuxin/jiantao/nw3q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