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通用23篇)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通用23篇)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

時間悠悠而過,又一次參加語文組內培訓,不同的是這次培訓我成了主角兒。課堂風采展示是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我作為其中的一員,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之所以選擇《武陵春》這首詞,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很喜歡詞,我一直都覺得詞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歡李清照這位詞人,對她的才學,我是著實佩服啊,她的詞表現手法絢麗多彩,語言富有音律美,大膽運用口語如此,渾然自成一家---易安體;還有李清照那坎坷、飽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也讓我頗為同情,或許,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吧。《武陵春》就是這樣的珍品!

詩詞,是文字與音樂的融合,只有通過反覆誦讀,讀出它內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韻,才能體悟出詩詞的意蘊內涵。《武陵春》通過詞人獨有的藝術手法表現詩人無限的哀愁,發出“悲音”這種心境。而“悲音”又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的,我們或許經歷過些事情,卻未必有李清照感觸來得那麼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通過反覆誦讀讓自己和聽的人去體會詞人那種悲苦無依的心情,但是我卻操之過急,沒有過多的誦讀。我想,如果能通過反覆悲深婉篤的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情遷意動,再把詞人所表達的灰暗闌珊的畫面加以描繪,就能更好的悟出詞人以物喻愁、船輕愁重的精妙佳筆了。反觀自己的《武陵春》教學,講解的時間所佔比例較多,淡化了詞的音韻與意蘊,以致教學效果不顯著。

詩詞教學,情景的設定也很重要。畢竟我們現代人與古人的時代相差太遠,我們很難體會到古人的那種意境。如果在上課之前,我能設定與詞相關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現在作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寫的《一剪梅》的音樂作為鋪墊,這樣會讓我們更快更好地進入《武陵春》這首詞的意境中去。

《武陵春》這次教學,有如推開了一扇窗,打開了一道門,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教學天地。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

回想自己以前對詩歌的教學,基本上沒有這麼精細過。換句話說,以前教學詩歌主要是就詩歌論詩歌,要麼簡要講解詩意及情感,要求學生背誦;要麼是我句句賞析,學生動筆批註,不敢放手讓學生動腦賞析。而今天教此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一是讓學生交流關於李清照的資料,為學習該詞作鋪墊。二是讓學生自由吟讀,賞析一句話。三是讓學生自我商量朗讀處理方式,課堂上出現了亮點。四是讓學生自己回顧賞析的方法,自己總結表達愁緒的寫作方法。

可以說,一切是在我的引導下進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學生自我完成的。本節課,我差不多成了一個聽眾。

原來,我以前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不過,為了這節課徹底地交給學生,我還是在前兩天學習詩詞的時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鋪墊的。例如,讓學生學會根本詩歌描繪畫面,學會作相關詩句近似聯想,學會品析一個妙詞等。正是因為在前面課堂上已經略有接觸,所以,我讓他們賞析時,先把鑰匙交給了他們,他們終於在摸索中打開了大門。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本課至少有這樣幾個收穫。

一是瞭解了李清照其人,並感受了她的藝術特色。

二是學得了一點賞析詩詞的方法。

三是積累了一批寫愁的名句。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3

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4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伊始時,我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自主感悟。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一個力求一石激起千層靈的中心問題:“看來大家課前預習的不錯,下面我們就跟隨老舍爺爺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節。請同學們開啟書,注意這一次讀書,要認真地朗讀課文,看一看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地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5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十分感興趣,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構成、各月之間的聯絡、星期的迴圈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忙,於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

1、“製作年曆”數學活動,學生受益多多

本課教學設計,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寬,並與手工勞動、美術、語文(詩詞)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也能製作年曆!)。由此可見,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

2、數學活動的主旨首先是“數學”的,千萬不能偏離

在設計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的“數學”的東西是不是太少了?因為它畢竟是數學課,而不是手工課或美術課。

為了手工和美術等的東西不佔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首先,我把第一步“佈局設計”放在課前。課前,我就讓學生蒐集材料,透過討論交流,自主選取和確定年曆的主題。然後,我又大膽放手讓進行佈局設計,並把要畫的畫、要填寫的詩詞等進行先期處理。其次,對於第三步“完善加工”,有些同學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我鼓勵他們在課後繼續不折不扣地高質量完成,還透過評比,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收穫,體驗製作的成功體驗。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學”上來,以重點完成第二步“製作年曆”。具體如下:開始,我透過安排必須時間的複習,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下一步製作年曆打下了基礎。

在製作過程中,我注意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重點進行一月份和二月份的表格填寫。因為一月份是一年的開始,既要注意與上一年銜接好,又要注意如何把一個月的天數填到為星期為週期的表格中;二月份的既要注意與一月份的銜接,又要注意它是29天,而不是28天。

透過兩個月的填寫,學生會在其中逐步熟練,並會慢慢體會到一些規律性,以後的填寫就容易多了。以後,我開始由慢到快,但注意每月的月尾進行一次核對,以防發生連瑣性錯誤。

在填寫過程中,我總是注意讓學生不斷總結注意點,循序漸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髮現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在一、二月份填寫完成後,讓學生總結注意點,在填寫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原先上下兩排的數字之間正好相差7;前一個月的最後一週剩餘了幾天,後一個月的第一週就要空出幾天,這才是正確的銜接;如果前一個月沒有剩餘的天數,是後一個月從第一格填寫起;我把一些重要的日子、爸爸媽媽和我的生日都用紅筆進行了標註,這樣看起來比較醒目明瞭……)

3、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快樂

這堂課下課後,我把學生製作的年曆掛滿了教室,讓大家欣賞、交流和評比,又把這些好訊息告訴家長,許多家長也很感興趣。一天,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說,這天我家不買掛曆,說我的掛曆製作得夠水平,準備掛在客廳裡呢!”這對學生來說,但是最大最大的表揚和鼓勵了。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6

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我在設計上下了功夫。從字詞的預熱、環境的把握、情節的切入、語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讀到文字的感悟與拓展,無不留下我精心設計的心血。我先是熟讀文字,以至成誦。其間,發現了三個可以帶動全文教學的點:一是文中用了52個“一”。細品之,我把它概括為“一個綽號藏奇絕”、“一個傳說話奇絕”、“一段實錄證奇絕”、“一襲黑衣襯奇絕”、“一手絕活寫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二是文中幾個跟黑衣白點的中心情節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這個詞也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在設定教學環節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節都以學生的學情為設計的中國。

整體教學設計便基於此展開。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複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情節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然而,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範圍內旁延擴充套件)、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恆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來彌補這一點,然而正如專家點評,這“只是對課文的一個延伸”,“給課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讓課堂就此結束”,“未關注刷子李們的苦難生活”。是的,課堂因此沒有生命的超級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於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字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補的課程!

此外,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字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7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木雕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欣賞非洲木雕的各種圖片,請大家欣賞後發言,在這裡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落實了積累四字片語的目的。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8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將對估算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每個環節中;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很完美,認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應該很好接受。結果在練習中發現錯誤百出:1、商的位置不對,尤其是商是兩位數的。2、當商是兩位數時,寫上十位上商後不知道跟除數相乘,直接寫一個跟被除數一樣的數。比如:“100除以10” ,應該讓學生學會從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然後再進行計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與除數相乘應得10,而有些同學直接寫出商10,與除數相乘得100。3、做“140除以20”這樣的題時,應是個位上7與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學寫商的位置不對,把商寫在十位上,再把7與除數相乘得14,個位上的商又補上0。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9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地自由閱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為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0

這一次綜合實踐課,從結果上來看是相當成功的,縱觀這一次綜合實踐課的經歷,靜心反思,有了如下的一些感悟。

——努力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綜合實踐課的實質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隨著學生實踐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促進者。作為促進者的關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自己去感知體驗,實驗觀察、探究研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充滿主動精神的主體,師生之間是合作的關係,共同投身於問題的研究過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因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鼓勵學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標,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不斷的超越自我。只關注學生,而不關注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不注重提高教師的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就可能走向膚淺。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評價旨在促進發展,由於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活動方式不同於學科課程、它的評價有其特殊性,在評價時教師必須有很好的評價意識:

1、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包括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態度,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實踐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況。

2、評價手段的多樣性。此次活動,我們把最終的評價交給了學生。這也體現了活動中學生全程參與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生評、家長評、老師評等形式來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觀性。同時,評價過程注重終端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以過程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

3評價結果的激勵性。評價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視差異,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張揚,注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縱向評價,充分肯定學生在縱向評價過程反映出來的進步。並且,老師有意識地放大實踐中的體驗,淡化最終結果,通過評價幫助學生體會收穫的廣泛性,增強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注重活動組織的嚴密性。這一節綜合實踐課和以往的主題活動一樣,我們經歷了前期準備、調查研究、彙報交流、宣傳展示四個環節的組織和學習。環環內容充實,節奏適當,有效地實現了通過活動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有所收穫的預期目標。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綜合實踐課程對於我們來說是新課程,沒有更多的、現成的方案可以給我們參考,一切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與完善,在不斷地實踐與反思中獲得螺旋上升,把綜合實踐課程上成學生喜歡的課程。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膽質疑解疑。例如:動物細胞為什麼沒有細胞壁?討論的形式靈活多樣,同桌互幫、小組研討,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臺,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作業的設計佈置上,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針對課的特點,讓作業開放性,拓展性的作業可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同時也為課堂所學的知識能更好地運用於實際做了很好的遷移。

有限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深究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借用網路,圖書合理運用課堂探究教學來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發揮出生物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讓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鮮活起來”的理念。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分析、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本節課中我對課堂的時間的安排考慮不全面,時間分配不當,對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層次估計不足,以至於回答時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2

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字是重要一種方法,這一課也不例外,教學時我抓住了重點詞句來理解作者及家人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比如“他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櫃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敏的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件東西。”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小松鼠的欣賞,對松鼠的搗亂,作者沒有埋怨,沒有討厭,有的只是稱讚和賞識。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請學生體會松鼠和作者關係的親密無間,緊緊地抓住“蹭、咬耳朵”來感受。學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說悄悄話。我順勢引導他們會說什麼悄悄話。

彩紛呈的答案呈現了。松鼠說:“小主人對不起,都是我若的禍,給你添麻煩了,對不起。等我存夠了過冬的糧食,我會請你和我一起分享的。”奇妙的想象,精彩的回答,也就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會閃現。像緊扣後邊的“父親的哈哈大笑、我心中空落落的”等經典詞句進行理解,準確地把握了文字,走進了作者,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對昇華情感起到了關鍵的激勵作用。由於課前對學情的激發,所以可重對課文,句子的理解都變得水到渠成。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堂課在四年二班上的時候採用了觀察寫生的方法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但發現這方法並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草的各種形狀及穿插的關係,難度太大,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是停留於形式,學生畫完後還是有很多困惑,但學生對作業形式非常感興趣。在本課中我採用了長卷的作業形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共同完成作業。但課堂氣氛沒有我預期的效果好,學生顯得有些呆板。

課後我經過反覆思考和醞釀,在其他幾個班上時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我把觀察草葉的形狀放在課前讓學生自己觀察,課堂中進行交流,這樣既能很好地解決草的形狀問題,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能更廣的知道草的形狀。還設定了“百草園”這樣一個情境,貫穿課堂始終。在解決草的轉折問題上,我採用了觀察實物的方法,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下,瞭解草葉的轉折的畫法。然後利用圖片引導學生去發現草的各種姿態。接著進行了改畫練習,通過幫助老師解決難題來學習遮擋關係,設定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感覺到遮擋和層次問題是一個非常容易的,而消除學生的畏懼的心理。草叢是非常神祕而又充滿樂趣的地方,通過欣賞大師的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自主的尋找草叢中的樂趣。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上《談讀書》,是培根的文章的譯文,學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頭緒。我見學生對這篇文章找不著北,讓他們小組討論這文章,討論後他們都認為難。我又叫學生朗讀全文……

後來要我幫學生給文章劃分了層次,學生才開始對全文有點點理解。然後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一問題,大家都未作詳細的探討下課鈴已響起了。

我相信下節課,學生一定會對這篇文章找到學生的這突破口,順利學習此文的。

這篇課文學生認為有點古文語言,也有白話文特點。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層次,導致難學。我作為教師,都希望此譯文要分一下段落,讓學生讀起來容易把握。

當然,如果教師不理會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講解文章,這一節課就順利很多了。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5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為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為帝王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為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但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絡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才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才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為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為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過程中,我事先根據課文設計問題,學生回答得多好,漸漸的他們的積極性不高了,當我的學生漸漸在課堂上失去興趣的時候,我才醒悟過來。———老師設計的問題≠學生想知道的問題。

注意到了課堂的缺陷,我的課堂上漸漸多了許多學生的聲音,我漸漸關注著他們的思想,漸漸明白教學生不知道的問題才是真正地在教學生。

對於自覺學習的學生,需要給他們指引方向,然後讓他們學會自己走;對於不自覺的學生,就要誘導著著他們,然後讓他們跟著老師走——這些都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老師們是無法完全去設計的。

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在作者眼中,兒子學步的意義就在於他開始邁上了漫長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會驚喜與興奮,會讚美和欣賞,還會擔憂和焦慮,更會有期望與忠告,將學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並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7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字,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字,進行了一次文字細讀,而且讀出了文字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字、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著眼點在於:(1)讀出文字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字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裡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8

一、在備課方面。我一直嚴格認真地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仔細教參,認真鑽研教材和新的課程標準,分析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接受知識和理解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做到在組織教學時胸有成竹。

二、在課堂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同時也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實際,採取讀、講、練、背、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力爭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

這節課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上存在著以下不足

1、分組簡單機械

我所分的小組是按前後桌8個人一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2、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

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是目前小組合作教學較為嚴重的問題。表現在:

討論變成“閒聊”。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後,學生就圍坐在一起討論,往往滿教室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討論內容很多與問題無關。

3、教師缺乏理性點撥。

小組討論二、三分鐘後,讓學生個人發言了事。小組合作教學在這裡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輔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並不體現真正意義上合作學習。

4、學生參與不均

凡是聽過我的課的老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答的現象多。我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我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重難點和值得討論的問題,要緊密聯絡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要儘可能採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或現實生活問題,回顧這這節課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值得我進行深刻地反思。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提示要求,自主閱讀,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或問題,展開對話交流,教師適當的點撥。注意引導學生用過去掌握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本課。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朗讀的訓練。在讀中悟語,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受到感染與薰陶。根據課文的特點,可採取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0

引導深入學生學習本文,我引導學生抓住本文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頻度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先是極少數學生談點淺顯的體會,此時,我給學生談我讀後的體會,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情感,走進約翰。使學生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後,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說說“你認為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為哪件有利於自己的成長?”等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從現在做起,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願意自己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說來,我們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們做老師的,做家長的不重視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不給孩子自食其力的機會。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1

《望大陸》是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是中國臺灣詩人于右任的代表作。從詩文的字裡行間渲染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以及對中國臺灣迴歸大陸的深切期盼。

本節課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從讀中悟”、“個人學習與他人合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誦讀中去體會、感受詩文的情感。這一節課下來,自己細細反思,發覺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1、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如:初讀詩文後,由學生在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討論前置作業:1、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2、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2、注重對詩文的整合。這課是一篇略讀課,是現代詩。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的比較緊張。我注意詩文的整合教學。採用對比的學習方法,注意聯絡學習連線即于右任先生的簡介,使學生在瞭解古詩背景及對比學習中體會到詩內容,表達情感的風格。也為詩歌的理解節約了時間,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在有限的時間裡盡最大可能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誦讀感悟。因為這是一首白話文般的詩,在課堂上,我通過錄音讀、範讀、小組讀、自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能夠當堂有感情的背誦全詩,更激發學生對主題的感悟。

4、當學生在反覆誦讀感悟後,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及感情便會水到渠成的脫口而出。

但是,備課前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準。按照自己事先的安排,詩文學完後還有“拓展練習”這一項。讓學生欣賞同為中國臺灣的女作家席慕容的《鄉愁》,來感悟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鄉愁。然後讓學生練寫一句話“鄉愁是------”或讓學生誦讀一首愛國的詩文,使文字的學習與學生的自身體驗整合。可惜時間安排不好,下課了,沒能完成這一項。

現在自己細細想來,教學確實是一項精深的藝術,只要靜下心來研讀、探究,就會發現許多適用的教學教法。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2

《第八次》是一篇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講述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從蜘蛛結網終獲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啟發,重新振作起來,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外國侵略軍,取得了勝利的故事。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本節課,我採用談話匯入,首先問孩子們在家預習了沒有?都預習了些什麼,在這輕鬆的談話氣氛中,我出示了貫穿課文的一些主要詞語,找孩子們讀,這時,孩子們掙著舉手發言。緊接著,我又讓孩子們大聲讀課文,並根據這些詞語試著複述課文,讓孩子複述課文,其實是對孩子的語言組織能了,概括能力的鍛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此方面的鍛鍊。

當學到王子看到蜘蛛結網受啟發時,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們聽,然後問他們都聽出了什麼?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傾聽,孩子們陸陸續續的說出,蜘蛛結網反覆失敗,結了斷,斷了結,但它沒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終於成功,緊著這我又問,你看到了一隻什麼樣的蜘蛛?學生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一隻頑強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體會布魯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結網成功時,“布魯斯感動極了。”我為了能讓學生再次感受布魯斯的心情,就出示書上的圖片,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此時王子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有的說:“他想:蜘蛛結網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它卻不放棄,堅持不懈,最後結成了網。我如果也幹第八次,說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說:“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這個道理,我為什麼做不到呢?”還有的說:“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我終於明白這個道理了,我一定要幹第八次!”從他們與布魯斯王子一樣的動作——手握緊拳頭,從他們臉上堅毅的表情,從那高亢的聲音,我想學生體會到當時王子的那種必勝的決心了,讓學生感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王子形象就站在我們面前。

最後,我有讓學生以布魯斯王子的身份給蘇格蘭的同胞們寫一份動員書,充分體會王子當時的心情,最後讀給大家聽,看看誰的動員書最具有號召力。

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小語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也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必須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插上創造的翅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另外,還要要平時的課堂上訓練孩子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本節課唯一遺憾的是讀書的練習有點少了。我想這是我以後需要努力!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3

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體悟課文,思考揣摩。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裡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甲蟲夫妻在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著“龐然大物”為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裡,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裡,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

有學生說,草蟲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個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其他昆蟲或小動物,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青蛙開演唱會”、“螞蟻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課文裡很多好詞好句都用上了,這就是學以致用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shuxin/jiantao/e78e6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