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2篇)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2篇)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1

仕與隱,儒與道,是困擾了中國文人幾千年的艱難抉擇。屈原的沉江是傳統知識分子對美好理想與高潔品行的執著堅守,漁父的灑脫則是於亂世之中潔身自好與世推移的淡然選擇。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2篇)

這篇課文篇幅相對較短,學生基本可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挑出重點字句由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思考體味屈原和漁父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對今日的我們具有怎樣的思想意義。在6班上課時還探討了一下“漁父”這一特定的文學形象。但由於課前未能及時佈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使得課堂的討論顯得不甚充分,這一點以後注意。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2

本課原先設計意圖為以賞讀帶動字詞解析,也佈置過預習作業,但是學生完成預習工作並不理想,影響上課的理解基礎。

《漁父》這一節課文言重難點較多,作為公開課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

首先,上課時由於偏重於賞讀情感挖掘,對重點字詞以及倒裝句式分析不足。

其次,在設計情感修飾語填空時,範圍定得太死,學生思路無法開啟。而應在學生充分理解語段基礎上,讓學生有所感悟,再進行情感的修飾語概括。這個作為未來教學努力改進的方向。

再次,在引導上缺乏鋪墊,所以學生的思考不夠活躍;在學生回答之後,應該再加以追問。

以上不足基於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而彙總,作為自己未來改進的方向。

改進要點:

1、認真研究學生情況,放低教學要求,增強針對性;

2、重視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提高互動頻率;

3、如何教學求實,落實字詞意思與句子翻譯;

4、為了補充本課的不足,接下來再專門上一節字詞落實課。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3

今天執教了一堂大組公開課,我講的是《漁父》,應該說這一課是輕車熟路了,對內容和知識點,以及小組競學的教學方法都是駕輕就熟,講起來很輕鬆,課堂也是輕鬆愉快,學生反應也很好。但是課後回顧了一下課堂上的表現,感覺很失敗。

1、時間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真程度,沒有預料到大部分學生預習的這麼好,給學生留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過長,以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沒有完成。

2、高估了個別學生的聽話程度,在學生講解過程中,講的太粗,語言也不清不楚,導致沒注意到所講的錯誤,其他學生也沒有聽清,糊里糊塗,這樣很不好。我也沒能及時糾正。

3、在講解過程中,語言說的太隨意,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注意到,課後經由孫老師指導,我才發現,我說的話太絕對。如“是”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都是作為代詞實用的。當然,我以前是給學生講過的:是,一般作為代詞使用,我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只是課堂上表達沒注意。

應該說,這種失敗也是由於我的一貫散漫的作風造成的。我從心理上認為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在備課時也大意了,沒有把該說的話完全想好,所以說的較為隨意。

對於這一課我自己很不滿意。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4

1、讓學生自主地感情朗讀

學生在感悟課文內涵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明白在讀小鴨的話時,應該用有禮貌、請求、商量的語氣;在讀鴨媽媽的話時,應用親切、溫和、鼓勵性的語氣。每個學生都讀得很有感情,好像身臨其境。

2、讓學生自主地表演課本劇

學生在感情朗讀課文之後,教師讓學生帶上頭飾表演小鴨、鴨媽媽,個個學生爭先恐後地要求上臺表演。有些學生在表演時還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鴨、鴨媽媽的神態、動作、語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師又順勢引導學生明白學本領要自己努力去學,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不依賴父母生活。

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已去吧》這篇課文,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大膽地質疑,豐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從而為新世紀培養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礎。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對這篇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學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不為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的話,那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無從體現了。我總是先給學生一些時間看書預習、獨立思考,再激發他們相互糾正、相互討論、相互評價,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並且從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思考的東西,他們互相學習到的東西比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要來得深刻。還能改變學生期待老師最後給個正確答案的傳統思維,形成這樣的意識:哦,這些答案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並不難呀!

新基礎教育理論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作年齡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時刻關注這一點,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6

《難忘的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匯入的教學環節中,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中國臺灣美麗的風光,瞭解中國臺灣有關歷史,其目的是為了彌補他們對中國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

在隨後的自學悟情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領悟情感,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分別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場景中反覆出現,形成課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領全文。初讀整體感知課文時,這句話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讀這句話只要儘量讀出感情就行了,而實際上這句話每次出現時讀法是不同的。我安排學生先讀,然後激疑,形成懸念,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有利於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讀議動情,抓住“怎麼讀——為什麼——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理解感悟。最後總結釋情,結合當前情況,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本堂課,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朗讀。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深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讀,還讓孩子們的那顆純樸的愛國之心沸騰了!這樣的讀,給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這樣的讀,讓語文課承載了生命的湧動;這樣的讀,使語文課昇華了厚重的精神。

再回眸整節課,我還有些遺憾:上課的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學生的感情的發展的程度,以至於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作為老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應該具備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智慧和魄力,應該學會大膽取捨。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7

1、準確把握並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說明文相對其他文體來說比較枯燥,《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在課文匯入中,我從學生身邊的橋講起,又展示了課文作者即畫家吳冠中的畫——江蘇宜興蛟橋,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根據文字內容而畫的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並組織學生點評哪一幅畫好,好在哪裡,雖然準備倉促,但學生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為觀眾的同學,這個環節結束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學生與文字的直接對話

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自子自知。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採用了不同的朗讀形式重點研讀了課文的第四段,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並根據課文內容,用“_____橋之美,美在____”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之美。“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嫻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閒、自在之感……”聽一聽學生的回答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為一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字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物件的情感體驗,效果不錯。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8

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突出語文教學特點,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語文就是研究語言文字的,語文姓語,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感受並通過朗讀將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課文4—8自然段時,以學生的讀為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會畫風的過程,認識到了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絡,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造。在這一環節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通過說一說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本課突出了“體驗性學習”的特點。《畫風》這篇課文,直接讓學生感悟到“風,看不見,摸不找,很難畫。”這對於平時生活經驗缺乏的少年兒童來說是很難的。於是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利用電風扇這一直觀的形式,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風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突出了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讓遊戲貫穿教學的始終。在識記生字時,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記住“宋、濤、陳、丹、趙、藝”。又採用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一猜的方法記住了“顯”。之後又進行了擴充套件延伸,組織學生練句,讀兒歌唱歌曲。抓住學生都想爭當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的特點,讓學生進行朗讀,引進競爭機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語文教學上得生動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從這節課不難看出看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氛圍,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儘管是略讀課文,可我不敢大意,把課文默讀,朗讀很多遍,查閱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精心製作課件,從"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儘可能多地窮盡太空種子研究的相關資料,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

對於此文,作為教師的我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四年級的國小生

課前板書課文課題後,教師問你們看到飛船會想到什麼學生回答:我們會想到"神州七號"飛船,飛行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叔叔。我因勢利導說:除了飛行員叔叔,還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們到底是誰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學生興致濃厚,開始自學。

學習課文時,從"魔力"一詞切入,展開教學。匯入課題後,通過朗讀課文中一段文字"20__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州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刺激學生的閱讀慾望。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適時匯出文中概括性的句子:"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麼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從此聚焦"魔力",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課文哪裡讓你感受到魔力,劃出相關的句子。通過句式:"我是'太空_______',經過人類的種植,我好像有了'魔力。'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感受魔力,並在句式練習中體會說明文的表達方法。研讀種子的"魔力",激發學生探究"誰是魔術師"的興趣,水到渠成地體會文中的主題思想"科學創造奇蹟"。整個教學過程緊扣"魔力"一詞,抓住重點,不讓略讀成為泛讀。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 參與者,應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 主體,也應該是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 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講臺是神聖的,每一個走上講臺的人都肩負著育人的重任,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進行反思,隨時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真正尋找一條“知 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兼顧的教學方式。學習從反思開始,對我來說, 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我把這篇閱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定為: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義。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在學生默讀全文後,要求找出重點句(智慧女兒的話)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後抓住文中三個孩子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通過朗讀、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著我讓學生聯絡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之後又出示了幾組不同身份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讓孩子們體會幸福的真諦。

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些關於幸福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一方面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語言。課後要求學生回家與父母交流,然後讓他們動手寫下自己對幸福的理解。金琳寫道:“媽媽告訴我,幸福無處不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如:看著睡夢中孩子安祥的臉龐,媽媽會感到幸福;看著馬路上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相互攙扶,這是一種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幸福……”李倩寫道“我與爸爸在暢談中,爸爸問我:‘當你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大肚子阿姨時,阿姨摸著你的頭,向你表示感謝,當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時,看到小弟弟學會後那高興的樣子,你的感覺怎樣?’媽媽問我:‘當你把一首新曲子彈出優美的旋律,當你在參加社群朗誦表演取得成功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我明白了,原來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臉裡,在我的努力中,在別人的讚美聲中……”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尋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遠的路,要經歷很長時間,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伸出自己的雙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自己總能夠從課堂中發現不足之處。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理解,不很妥當。如在學生了解文中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幸福後,再交流對幸福含義的理解,這時對課文中重點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漁父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成長是一個多麼值得人期待的過程,多少腳步會因此變得堅定,多少夢想會因此得以實現,可他們竟然不願意!這一個又一個斬釘截鐵的“NO”讓我沉默了,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嗎?他們在課堂上對成長看似深刻的理解,難道只是紙上談兵嗎?在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身上,責任和勇敢跑哪裡去了?無私和奉獻又藏哪裡了?難道他們真的是一群貪圖享受的寄生蟲嗎?我一時語塞,腦海中穿梭著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多少次上學的時候看見家長們給孩子拿著書包,放學路上自行車、麵包車、轎車望眼欲穿的等待著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滿桌的美味佳餚等待著滿足孩子們飢餓的嘴巴。看看這些連自己衣服不洗,被褥不疊,更別提拖地、洗碗的嬌孩子們,是不是我們大人本身給孩子的太多,太多了?把錢、時間、愛全都給了孩子,該給的給了,不該給的也給了,卻從不從他們身上索取什麼!可孩子們呢,只知道從家長那裡拿快樂、拿幸福、拿滿足,卻從不給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多麼不切實際。一路走來,他們拿什麼長大呢?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給予!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又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無法挽回的嘆息!

是孩子們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回想過去當住宿生想家想得痛苦流涕時,有幾個家長硬下心腸任憑孩子一去四五天,讓他們自己走過孤獨,迅速獨立;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一點點摩擦,家長卻非要出面調節,完全剝奪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權利;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一頓時,總有人在心裡暗暗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氣。是啊,有家長這麼好的庇護傘,還長大幹什麼呢?就一直躲在這有力的翅膀下好了!也難怪我們的孩子長不大,我們大人又何曾給了他們長大的空間?“給”與“拿”之間,是教育,是真正愛的教育!

當歲月在指間悄悄流過,早已長大的我們是不是更清楚的理解長大的含義?那麼我不能沉默,我該做點什麼?我們該做點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shuxin/jiantao/6zky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