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高技術產業工作計劃

高技術產業工作計劃

二十世紀後期,隨著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以資訊科技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迅速成長。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成為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不但決定著國際競爭力的高低,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分工地位,從而決定了在國際貧富兩極分化中的國家前途。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藉助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發達國家進一步鞏固了控制世界經濟秩序的地位。同時,高技術產業使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途徑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發展中國家必須把發展高技術產業作為推進工業化的重要內容,走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

高技術產業工作計劃

我國已勝利完成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十五”及以後一段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要從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尋求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市場環境和競爭策略,制定適合我國國情、順應國際趨勢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這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舉措和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部署。

本規劃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確定“十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方針,闡明國家戰略意圖,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推動體制創新,明確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範圍,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為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一、 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技術產業正在從初創走向全面發展。

總量快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為迅速的產業部門。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已從1993年的4460億元增長到2000年的15618億元,年均增長22.7%,高於同期全部工業產值增長約11個百分點。其中,以計算機及辦公裝置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增長速度分別達到48%和29.2%,大大高於全部工業產值年均增長水平。

結構變動活躍,新產業不斷湧現。我國高技術產業門類逐步增多,基本形成計算機及辦公裝置、通訊裝置、光機電一體化裝置、電子元器件及配件、航空航天器、生物醫藥、計算機軟體、新材料等高技術製造業全面發展的局面。同時,通訊服務、計算機和資料處理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也在蓬勃興起。在高技術產業的內部結構中,計算機及辦公裝置、電子及通訊裝置所佔的比重逐年加大,2000年比1993年,分別提高了8個百分點和11.5個百分點。

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呈快速增長態勢,在對外貿易中的份額逐年提高。我國高技術產品的進出口額已由1993年的205.9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95.5億美元,年均增長23.4%,其中,2000年高技術產品出口佔工業製成品的比重為14.9%,7年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帶動作用正在增強。農業方面,資訊科技、現代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動植物優良品種的培育,提高了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治能力;在金融、商貿等服務業和機械、冶金、化工、輕工、紡織等製造業的企業中,資訊科技的軟、硬體投資開始佔有較大比重,使這些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隨著資訊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提高。同時,高技術在對傳統產業的融合和滲透過程中又派生出許多新興產業,為傳統產業在更高技術層次上的發展開闢了廣闊道路。

在地區佈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增長優勢。已初步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各具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增長帶。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技術產業呈快速發展態勢,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其它地區,形成高技術產業增長極,並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產生積極影響。

我國高技術產業尚處於全面發展的初期,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規模較小,2000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約4%左右;附加值不高,目前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率僅為約25%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競爭力不強,高技術產品出口在世界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量中所佔的份額,不僅與發達國家而且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相比也有較大差距。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研究開發與生產脫節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多數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致使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體弱小,競爭力不強;產業化關鍵環節的投入少,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低;一些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裝備嚴重依賴進口,缺乏必要的技術開發和配套能力支援,影響了這些產業發展的主動性;有利於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機制和環境尚未形成,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不高,市場競爭機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以組裝工序為主,使產業分工和利益分配處於不利地位,高技術產業應有的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大的效果不能充分發揮;各地各類園區雷同的產業結構,導致產業發展資源(人才、技術、投資等)的分散度趨大,出現一定意義上的高水平重複建設問題,造成資源浪費。

(二)“十五”面臨的基本形勢

1、全球高技術產業繼續呈高速增長態勢,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新的技術突破與融合,使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結合,使資訊科技產業在新世紀初的十年或更長的時期內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同時,資訊科技等高技術與傳統技術交叉、融合,催生出新的產業門類,加速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高技術化程序。二是生物技術日趨成熟,將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食物、健康和生存環境等問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顯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相關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三是奈米技術在未來的10到20年中將取得重大突破,引發新的技術革命乃至產業革命,可望成為二十一世紀新的主導技術之一。奈米技術將大大提高人類對微觀物質世界的控制力,將會對農業、製造業、環境、能源、醫療保健以及國家安全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趨勢將進一步使高技術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2、經濟全球化趨勢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的高技術跨國企業,為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廣泛的市場,加快了在世界範圍內組織生產的步伐。這為我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引入跨國公司,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體系,迅速擴大高技術產業規模,提高整體水平帶來了機會。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客觀上要求我們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充分面向市場的條件下,“加強創新,發展高科技,實行產業化”將越來越成為企業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更加有利於我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加速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跨國公司將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對我國市場進行更大程度的滲透和控制,對人才和其它技術資源進行更為激烈的爭奪,使我國高技術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技術基礎更加脆弱,市場空間更加狹小。我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必須在擴大開放、加速引進的同時,強化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整合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3、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高技術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五”期間,解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這一矛盾,必須從結構調整入手,通過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開拓投資空間,擴大出口份額,拉動消費增長,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已不能單純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和發揮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發展經濟。加快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高科技、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已經成為結構調整的戰略性任務。因此,結構調整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發展要在保持速度的同時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更加註重效益;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高技術對現有產業的提升改造。

4、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要求加快現有支撐體系的變革

高技術產業的高成長、高滲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競爭、高風險等特徵決定了其特有的發展規律:從技術到產品的週期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以人才、技術為本,以創新性、獨佔性取勝;生產組織靈活,資源配置多元化。我國的高技術產業要取得大的發展,就必須適應其發展規律,對現有的支撐體系進行調整。在管理體制上,需要繼續促進科技、經濟的有機結合,打破條塊分割、軍民分割和地區間、行業間的封鎖,為統一市場、公平競爭、合理配置資源創造條件;在投融資體制上,需要形成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高回報有機結合的良性迴圈機制,拓寬資金渠道,保證戰略性投資;在政策環境上,要積極推動產業叢集的逐步形成,在區域性區域形成高技術的特色產業和產業優勢,需要注重培養吸引人才,激勵創業、創新,規範競爭秩序、完善市場環境。

二、指導方針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方針與基本原則

根據“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的總體發展戰略,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機遇,有重點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實現區域性領域的突破和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十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是:以整體上提高國民經濟的增長質量和素質為目標,立足國情,把高技術提升現有產業放在首位,強化產業競爭力;著眼長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力求在區域性實現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加強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培育創新主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十五”期間,發展高技術產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確定主要任務的原則

高技術產業要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因素。要加快高技術產業自身的發展,適應需求,佔領市場,擴大規模,提高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經濟的增長質量和素質;要充分發揮高技術產業的滲透、擴散作用,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開拓、競爭能力,為產業結構升級起到重要作用。

2、堅持採取不同發展模式的原則

在高技術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上,要根據國家發展目標、產業特點及市場結構的不同,在不同領域選擇不同的發展主體和產業組織形式。在總體上採取以國際化、市場化方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利用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機遇和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來發展高技術產業。

在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的核心技術領域,要以自主創新產業化為主發展;在國際上尚未產業化、而我國已有一定技術基礎的領域,應以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為目標,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相結合;這些領域要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集中必要的資源,力求突破。

在技術和市場已高度國際化的高技術產業領域,要以擴大產業規模為目標,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利用國內外市場融合這一條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要引導跨國公司不斷提高投資專案的技術含量和檔次,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在我國有相對優勢的高技術產業領域,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向海外投資,開發國際資源,佔領國際市場,促進我國跨國企業的成長。

在技術創新活躍、投資規模較小的高技術產業領域,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專業化程度高、技術創新動力強的特點,為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發展基礎。

3、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組織協調相結合的原則

通過體制改革促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增強市場競爭機制對高技術產業發展要素的配置作用。同時,在一些戰略性、公益性領域,要注意發揮政府在組織協調方面的作用。

4、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原則

“十五”期間,要加大對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領域的投入,保持重要領域中的持續創新能力,確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需要。同時,要繼續採取各種形式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與技術引進。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加強整合創新,博採眾長,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高技術產業體系。

5、堅持軍民結合的原則

要加強對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統籌規劃,充分利用軍民兩種資源、兩支力量,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形成高技術產業發展中軍民兩線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要把與國防建設相關的高技術產業化放在重要地位,促進民用高技術為國防建設服務。

(二)發展目標

“十五”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目標是:

——“十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要力求在總量規模方面上一個新臺階,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關聯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到2005年,力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目前的約4%左右提高到6%左右;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約9%左右提高到16%左右;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佔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比重由目前的約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

——“十五”期間,在軟體、通訊裝置、數位電子產品、生物醫藥、生物晶片等新興產業領域,要力爭建立起具有國際水平、擁有自主發展能力的產業群體,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機械、紡織、石化、冶金、能源等傳統產業領域,加大用高技術進行改造的力度,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成為重要的機電產品供應基地之一;初步形成以網路資訊服務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

——“十五”期間,要形成若干具有較強研究開發能力和競爭力、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大型高技術企業;湧現出一大批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十五”期間,要形成若干專業化分工、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產業集聚度的高技術產業基地,部分地區的高技術產業實現高速發展,自主開發能力顯著增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

三、主要任務與重大工程、重點專項

(一)主要任務

1、保持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力爭重點領域實現跨越

“十五”期間,要努力提高現有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在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建設十二大高技術工程,加速發展20個戰略性重點領域,支援各行業發展高技術產品,帶動高技術製造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遠端教育、遠端醫療,促進金融、貿易、交通運輸管理等重點領域和一批骨幹企業的資訊化建設,推動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力爭在“十五”期間,初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區域性強勢。

2、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

“十五”期間,要進一步推進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農業方面,圍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用資訊科技、生物技術,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和基礎條件的改善及動植物品種的改良。基礎工業方面,能源工業要圍繞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以能源多元化發展為核心加快相關技術的產業化;交通運輸業要以高速化、資訊化技術為核心推動綜合高速運輸體系的發展;原材料工業要加快節能降耗技術和先進工藝技術的產業化。裝備工業方面,以資訊科技和先進製造技術的推廣應用為重點,提高裝備工業的整體設計、製造水平,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抓好重大裝備的自主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在輕工紡織等一般加工業方面,要圍繞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新產品、新工藝和清潔生產技術的產業化;在服務業方面,以推廣應用網路技術為核心加快服務業的現代化。

3、促進大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現代生產組織體系

“十五”期間,要加強政策導向,促進科技要素向企業的轉移,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高技術企業,初步建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基礎,大中小高技術企業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格局。要注重通過重組、併購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市場競爭力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大型高技術企業;要鼓勵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轉制後的開發研究型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要營造有利於創業的良好環境,培育一大批機制靈活、專業分工明確、具有較強市場適應能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同時,要以體制創新為先導,以網路技術為支撐,大力培育研究開發和營銷服務在內、加工生產在外的新型高技術企業,逐步形成現代生產組織體系。

4、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形成市場與政府互補的機制

“十五”期間,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市場環境建設,重視併發揮市場機制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導向和優勝劣汰作用。凡是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要逐步退出。政府要運用法律、法規手段,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創業板股票市場,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要適時釋出產業導向資訊及相關政策,加強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巨集觀指導;要通過資助研究開發和示範工程建設,推進高技術產業化程序;要採取有力措施,支援關係到國家長期利益的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領域的發展。

5、培育各具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增長極

“十五”期間,要以產業叢集的發展思路加快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在已形成產業特色並具備發展基礎的技術、人才密集區,建設高技術領域的產業基地,集中配置資源,推動產業叢集的逐步形成,在區域性區域形成高技術的特色產業和產業優勢,要加強巨集觀調控,強化政策干預力度,制止產業發展資源的進一步分散化趨勢,以非均衡的市場化手段為主推動產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要加快上海、北京、深圳、武漢等優勢地區及西安、重慶、成都、綿陽、楊凌等西部地區的微電子、光電子、軟體、計算機與通訊產品、生物、現代中藥、航空航天、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環保等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形成特色產業基地的強大產業優勢,並推動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要加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高技術產業密集區的發展,面向國際市場,形成以出口創匯為主的高技術產品生產基地。

(二)重大工程和重點專項

“十五”期間國家要重點組織實施十二大高技術建設工程,推動發展20個戰略性重點領域(重點專項)。集中部分國家經濟資源和科技資源,重點突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高技術產業的整體發展,增強綜合國力。

1、十二大高技術工程

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國家財力、物力和科技實力等因素,“十五”期間國家要重點建設十二大高技術工程,以帶動經濟、科技的全面發展,為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創造條件,增強綜合國力,打破技術壟斷,提高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新一代高速寬頻資訊網路

高速寬頻網路建設主要包括光纖骨幹網和接入網。在骨幹網上將傳輸速率由目前每波2.5gb提升到每波10gb以上,採用密集波分複用(dwdm)等技術,使骨幹網傳輸容量達到每秒數千億到上萬億位元;在接入網上充分利用數字使用者環路(dsl)、光纖、同軸電纜、無線接入等技術,將數字使用者接入網的傳輸速率由目前的千位級提高到數十兆位級。開展寬頻綜合業務的研究和試驗及服務,逐步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融通以及業務的融和。使新一代高速寬頻網路成為支撐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

深亞微米(0.25微米技術以上)積體電路

建設若干個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的0125微米技術以上的深亞微米積體電路晶片生產企業,建成一批積體電路封裝廠;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重點開發通訊、網路產品、數字視聽產品和ic卡類等領域中的積體電路;迅速擴大積體電路的產業規模,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國際積體電路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數字高清晰度電視(hdtv)系統

加快制定數字電視發展規劃。突破核心技術,制定數字高清晰度電視標準。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建成數字高清晰度電視試驗系統。建立高清晰度電視節目製作基地;逐步形成數字電視機和高清晰度顯示器件、專用積體電路等關鍵元器件的規模生產能力。在系統測試、標準制定和產業化的基礎上,制定我國現有模擬電視系統向數字電視系統過渡的時間表。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的程序,帶動我國消費類電子產品製造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上千億產值的數字電視產業和市場。

第三代數字移動通訊系統

加強對第三代行動通訊制式的研究,加快確定我國第三代行動通訊的標準;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實施第三代數字移動通訊系統工程。通過自主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掌握第三代行動通訊關鍵技術,推進產業化,儘快形成第三代系統裝置、手機的規模生產能力。積極開展第三代行動通訊運營試驗,逐步建設商用試驗。力爭在“十五”末期建立面向國際主流技術的第三代行動通訊網路和產業體系。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工程的目標是要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射衛星,投入使用,保住軌道位置。選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研製發射我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力爭在2~3年內發射上天。在目前用通訊衛星進行直播試驗的基礎上,全面開通廣播電視直播業務;適時開展衛星資訊傳輸服務業務。促進航天工業、廣播電視媒體制作業、衛星接收裝置製造業、軟體等產業的快速成長,創造出千億元的內需市場,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高速鐵路工程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十五”期間,我國應開始著手進行時速在3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鐵路建設,逐步形成與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共同構建的高速客運網路。採取國際合作方式,建成上海浦東高速磁懸浮列車試驗線,積累經驗,逐步掌握設計、製造、建設技術。同時,針對我國既有鐵路提速改造的需要,積極發展高速輪軌技術。進行京滬高速鐵路採用高速磁懸浮技術與高速輪軌技術選比的可行性研究,適時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

新型渦扇噴氣支線飛機

支線飛機在我國具有較大的潛在市場需求,要抓住時機,立足國內市場,以我為主,啟動新支線飛機專案。要完全按照國際標準,研製30~70座級渦扇噴氣客機,全面滿足caac/faa的適航要求。

生物技術產業工程

重點發展醫藥生物領域和農業生物領域。要加速目前已獲得生產批准或進入臨床試驗的基因工程藥物及疫苗的產業化,鼓勵引進先進的重要基因工程藥物及疫苗產品,擴大產業規模;加速推進生物晶片和生物反應器的開發與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形成產業規模;積極發展以微生物發酵和酶催化為核心技術的生物化工,以及生物農(獸)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降解材料和海洋生物技術產業等。

現代農業高技術示範工程

重點建設以現代技術支撐的種業工程、現代種植、養殖設施農業示範工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化工程,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工程、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精準農業示範工程、高效畜牧業示範工程、乾旱半乾旱區雨養農業示範工程等;大力發展耐旱、耐寒、耐鹽鹼、抗病蟲害的抗逆林木良種和適宜退耕還林(草)以及防沙治沙用的林草良種,為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優質種苗等;建設荒漠化治理示範工程;要特別重視西部的特色農業、特色林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示範;同時,加快農業資訊化程序,推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煤液化制油工程

發展煤炭液化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性舉措,是“十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十五”要通過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百萬噸級/年以上煤炭液化制油示範工程;形成適合於我國煤炭資源特點和國情的煤炭液化技術,為商業化裝置提供成套技術工藝和裝備;為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豐富的煤炭資源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設計製造工程

“十五”期間要重點發展船舶工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能力,提高船舶製造工業的自動化水平;提高船舶導航裝置和大型發動機的製造能力;形成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設計製造能力。重點是第五代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vlcc)、大中型液化天然氣船(lng)、液化石油氣船(lpg),大型半潛式運輸船、大型滾裝船、新型化學品船、高速客船等。使我國在市場份額和技術含量上真正成為世界造船強國。

潔淨煤技術應用示範工程

煤炭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是我國能源的主體。“十五”期間,要重點建設大型迴圈流化床應用工程、水煤漿加壓氣化技術應用工程、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迴圈發電示範工程、增壓流化床—蒸汽聯合迴圈發電示範工程、水煤漿應用示範工程、煤地下氣化示範工程、煤層氣開發利用示範工程等,要加速大型超臨界發電機組的產業化,達到大型化、自主化和商業化執行的目標。

2、二十個重點專項

要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核心,以搶佔市場和擴大長期內需為目標,對市場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明顯、具有戰略性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力求跨越式發展,在區域性領域趕上發達國家水平。

軟體產業

重點突破系統軟體,推動軟體開發平臺、資料庫管理系統、中文處理平臺和網路管理系統等支撐軟體的發展;加快發展網路軟體,嵌入式軟體、構件、資訊系統安全軟體等,加強軟體固化和硬體功能軟體化;大力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各類應用軟體和整合系統;初步與國際軟體產業相結合,軟體出口初具規模。建設若干個國家級軟體產業園區,使我國軟體產業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動適應電子商務的稅收、電子支付、電子簽名、網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法律法規的制定並不斷完善,建立金融監管系統、認證和信用體系、支付和結算體系的統一標準及規範;實現各銀行各類信用卡的相容通兌;發展企業和消費信用資料庫;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現代化物流配送系統。實現金融、外貿、稅收、海關、交通和重要工業領域以及有條件地區電子商務的應用;實現政府採購網路化。推動企業電子商務,提高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資訊化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效益。

資訊安全系統及產品

重點發展資訊保密產品、安全認證授權產品、安全平臺/系統、網路安全檢測監控裝置等。初步建立完整的適應國家資訊化發展的資訊安全系統。實現資訊保安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生產。

數字化電子產品

大力發展數字移動通訊產品、數字電視及相關產品、多功能數字使用者終端(數字機頂盒)、數字相機、高密度數字光碟產品、數字音視訊廣播系統裝置、數字化辦公裝置、數字化醫學影像裝置、數字網路產品,以及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類家電相互融合的家用數字化產品和家用資訊網路平臺,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使我國重要的消費類和投資類電子產品實現數字化。

新型顯示器件

重點要形成高清晰度彩管、tft液晶顯示器、彩色等離子體顯示器件、彩色投影管和微晶投影的規模化生產能力,提高顯示器件用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加快開發有機膜場致發光等新型產品。

新型元器件

加快化合物等半導體器件、綠色電池、感測器、壓電陶瓷和聲表面器件、電力電子器件、片式電子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的開發和產業化,儘快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滿足市場需求。

創制藥物

加快發展新型化學合成藥物、手性藥物、放射性藥物及糖類藥物,大力發展控釋和緩釋技術、微囊技術、靶向製劑、透皮吸收製劑等其它新型製劑,初步建立比較完善的創新藥物開發、生產體系,大幅度提高我國在參加wto後醫藥工業的競爭力。

現代中藥

要運用現代生物技術解決瀕危、稀缺藥用動植物及其優質種源的繁育問題和大宗藥材的基地化綠色種植生產問題,運用現代工藝技術進行傳統飲片的改良;加強重要中藥品種的二次開發及其產業化,鼓勵應用先進的提取、分離、製劑和生產控制技術及先進裝備,推進中藥材提取物中間體的商品化,逐步建立現代中藥工業體系;推動中藥的國際化,使中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

微電子、光電子材料

要自主發展和引進相結合,迅速擴大產業規模,重點發展多晶矽、單晶矽、化合物半導體砷化鎵單晶,移動通訊、光通訊用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基半導體微結構材料,鐳射晶體、非線性晶體、光析變晶體、有優勢的氧化物晶體,顯示技術用材料、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重要基礎材料、工程級反光材料、功能微珠粉體材料等。

新型功能材料

要繼續優先發展稀土功能材料,力爭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並逐步產業化,主要稀土功能材料的產量、出口量要達到世界第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發展生物醫用材料和製品、高效能塗料、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產業規模,並批量出口。積極推動奈米材料及奈米技術的產業化。

網路化製造工程

要從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出發,初步建立起網路化製造的基本網路環境和資訊環境,有重點地選擇企業和行業進行網路化製造示範,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動我國製造業資訊化。

工業自動化

重點發展現場匯流排智慧化儀表和過程控制系統及裝置、軟體、現場匯流排智慧低壓電器、企業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和工業機器人。用工業自動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重點行業建設先進自動化控制技術示範工程並推廣應用,大力發展智慧化儀器儀表和先進感測器,擴大工業自動化產品市場,形成新興自動化產業。

數控系統及其裝備

重點發展新一代開放式和智慧化的數控系統,推動其在加工裝置中的廣泛應用;積極發展伺服驅動裝置和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智慧交通系統

要發展中國特色的智慧交通系統,制定智慧交通系統標準和發展規劃;選擇中等以上城市和交通幹線進行智慧交通系統應用示範工程建設;推動智慧交通系統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

先進環保產業

要發展先進的汙水處理成套技術與裝置,高效低投資煙氣脫硫脫硝、高效除塵以及微粒控制技術及裝備,汽車尾氣低排放和零排放的催化淨化技術,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成套裝置,危險廢物處置技術及成套裝備,環境監測儀器。

先進電池

要以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擴大產業規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主要目標,重點發展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鎳氫電池的原材料及配套件,實現大規模生產;以電動車用電源為主要物件,加快發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在降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大規模推廣應用,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在強化前期攻關研究的基礎上,適時建設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試驗電站。

清潔燃料汽車

重點發展電動汽車,以及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為主要燃料的混合動力汽車及配套系統,鼓勵發展汽油醇燃料汽車;選擇若干城市實施清潔燃料汽車示範工程。

小衛星

重點發展已形成市場需求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通訊小衛星、遙感小衛星、全球定位小衛星、科學與新技術實驗衛星、海洋監測小衛星等,實現設計、研製、生產的批量化,形成年產10顆左右小衛星的能力。

衛星應用

要充分利用國內外衛星資源,推動衛星應用的發展,同時以衛星應用促進形成新的產業群。衛星通訊方面,重點發展衛星直播廣播電視、衛星寬頻資料資訊傳輸、衛星數字廣播和邊遠省區的衛星通訊等業務。衛星遙感應用方面,統一規劃地面應用系統,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為各行業提供滿足要求的衛星遙感資料。衛星導航定位方面,根據需求,不斷拓展應用領域,推動衛星導航定位(gps)產業的形成。

膜技術應用產業

重點發展膜材料、制膜工藝及關鍵裝置、膜元件生產技術及關鍵裝置等;建設海水淡化、苦鹹水淡化等膜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建設膜技術及生物技術汙水處理應用示範工程;與其它分離技術相結合,發展新型整合分離技術及應用工程。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有利於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加強市場環境的建設,一要建立智慧財產權評估和交易體系,包括規範智慧財產權評估機構的認證制度,促進智慧財產權評估機構健康發育;建立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完善智慧財產權的轉讓、抵押、處置制度;形成業內自律和業外監管有機結合的執行機制。二要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建立技術服務、諮詢服務、資訊服務網路。三要完善有利於創新的技術標準體系,通過國際標準和先進技術標準的推廣、國際計量和技術法規的執行以及嚴格的監管制度,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企業技術進步推進機制。市場環境建設要結合體制改革,加強行業中介組織建設,對其中的非盈利性機構給予政策扶持。

(二)推動高技術產業優惠政策由區域政策向產業政策轉變

調整以往按區域確定高技術產業稅收優惠範圍的做法,要根據不同時期產業發展的需要,選擇重點領域或產品,制定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階段性優惠政策。針對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明確的產業技術政策,規定鼓勵、允許和限制使用的技術,並輔以相應的保障措施。

(三)完善各類政策工具,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改進國家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計劃。一是要針對關鍵產業領域確定專項計劃,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對關鍵產業的發展進行系統部署,務求實現重點突破。二是計劃的功能要向組織協調和優化配置資源方向轉變。三是計劃的實施要依託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產、學、研合作的企業聯盟。

——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在增值稅方面,對研發投入大、生產消耗小的生產企業,允許其率先由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在所得稅方面,要強化其對社會資金投向的引導、激勵作用,對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以及社會的創業風險投入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

——建立有利於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法制環境。推動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強化依法行政,規範市場秩序,完善競爭規則。重點是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提高智慧財產權管理水平。在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規則時,要指導國內企業運用智慧財產權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工具;積極參與國際性產業、貿易規則的制訂,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

——運用採購政策,支援高技術產業發展。通過推動相關立法以及頒佈政府採購技術標準和產品目錄,規定國際採購中本地產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中優先購買國內高技術產品的鼓勵政策,為國內高技術產業的成長提供市場空間。

(四)完善高技術產業投融資體制

——調整政府投資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援。國家投入要側重支援戰略性的高技術產業化專案、高技術企業創業期的引導資金、以及利用高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的補助資金等,並要完善相應的決策程式和監督評價體系。

——發展創業投資,培育創業投資機制。推動創業投資基金相關法律法規儘快出臺,促進創業投資機構建立規範的風險約束機制與產權激勵機制。拓寬創業資本來源渠道,培育多元創業投資主體。規範發展創業板股票市場,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創業投資提供多種退出渠道。加快發展創業投資中介服務機構,促進創業投資的行業自律。制定相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創業資本投資於國家鼓勵發展的高技術創業企業。

——加強引導,廣泛吸引社會投資。釋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利用稅收優惠、補貼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放寬市場準入領域,改善融投資服務環境。

——建立和完善高技術產品出口融資體系。對企業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和高技術境外投資專案,在流動資金貸款和出口信貸方面給予政策性金融支援。建立擔保基金,為企業出口高技術產品提供出口信貸擔保服務。建立風險規避機制,為到境外從事高技術產業投資的企業提供保險服務。

(五)吸引培養人才,激勵創業、創新

進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國內外科技專家、企業家參與高技術研究開發和高技術企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開放、流動、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調整出入境管理、居留制度和收入自由匯兌等方面的政策,以利吸引海外高技術人才。協調有關政策,在分配製度上保證技術擁有者、企業經營者和高層企管人員能夠獲得相應報酬或相應權益。

標籤: 高技術 產業 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jihua/jingxuan/qr8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