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精選5篇)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精選5篇)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 篇1

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時,主要考慮瞭如下四點:一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確定教育的可接收性;二是,根據教育內容的整體內涵,確定教育內容的序列性;三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物件的結合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四是,在教育內容的漸進和深化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連續性。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精選5篇)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活動方式。國小生心底純潔,活潑好動,熱情高,但知識面窄,缺乏理性認識能力。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是激發他們的主義情感,憎惡帝國主義的侵略,瞭解祖國的偉大,從行動上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積極向英雄人物學習,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各國小在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我是祖國的花朵”、“我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等專題教育活動時,形成了“九字活動系列”。即:唱(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繪(描繪祖國錦繡河山);看(革命遺蹟,歷史名勝,建設成果);讀(英雄故事、歷史故事);講(祖國變化、英雄事蹟);寫(讚美祖國、讚美英雄、抒發情懷);做(學英雄做好事、努力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和行為規範);展(活動成果、報國之志)。這些活動深深地扣動了兒童的心絃,省實驗國小的“武漢是三好學生”王燕在去杭州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前,深情地要求再當一次“升旗手”,立志將來當音樂家為國爭光。

對於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課堂滲透教育為主,輔以有廣度和深度的課外活動。挖掘各學科中蘊藏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和學科愛國主義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外活動方面,主要是用講座、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參觀等形式,有計劃、有目的的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熟悉國情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堅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

(二)、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內涵,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愛國主義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和整體內涵。在實施教育時,各學校分層次,精心設計專題;在序列內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階段性和連續性。在國小低年級一般設計了“偉大中華十知道”、“祖國山河多壯麗”等專題;在國小中年級安排了“偉大祖國名人多”、“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專題;在國小高年級安排了“屈辱的歷史、奮鬥的歷史”、“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等專題。在活動安排上,由參加嚴肅、隆重升旗儀式,搶答祖國基本知識,聽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參觀祖國名勝和革命史蹟,到較系統蒐集、編出《英雄譜》、《名人名言集》、《中華集錦》等。武昌曇華林國小精心設計了“三個了不起”的專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校學生在回答記者採訪是說:“參加了‘了不起’的教育活動後,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有一種要大聲疾呼的激情: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學階段按照學生思維日臻理性化特點,分別安排了“知我中華”、“只有社會 主義能夠救中國”、“騰飛的中華”等專題。很多學校還結合湖北的特點,編寫了系列教材和製作了系列幻燈片:《錦繡湖北——湖北名山秀川、建設成就講話》、《鐵血豐碑——湖北革命鬥爭史講話》、《楚天英傑——湖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講話》,系統地對學生開展了愛國主義序列教育,有的學生在演講中說道:“我們腳下是中華

的熱土,身後是祖國的錦繡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祖國的興衰大業。”

三、探索教育規律,優化教育方法。

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各地在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內容需要,貼切地選擇教育方法,一般都採用了調查研究、比較、典型導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通過調查、訪問、參觀、讀書等方式,增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在總結各地活動經驗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定點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規律。

滲透教育法:學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在校大量活動和受教育是學科課堂學習,對於中學生尤為如此。因此,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從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滲透的“六有”原則。即:有“意”有意識地發掘學科中顯性或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針對

性地確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有“機”——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融溶於載體,做到淡化痕跡、“潤物細無聲”;有“度”——適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沖淡學科教學本色,學生易於接受;有“序”——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滲透;有“效”——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科和較學內容,探索出了“程式法”、“四環節法——知事、明理、動情、養成”,“聯絡比較法”等。如有的數學教師講利用正切函式值解直角三角形時,引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稈子影長確定季節和時令的歷法作例證,利用“四環節法”學生學了知識、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對於歷史、地理等具有很強的顯性愛國主義因素的知識,又採用“聯絡比較法”,擴大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 篇2

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時,主要考慮瞭如下四點:一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確定教育的可接收性;二是,根據教育內容的整體內涵,確定教育內容的序列性;三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物件的結合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四是,在教育內容的漸進和深化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連續性。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活動方式。國小生心底純潔,活潑好動,熱情高,但知識面窄,缺乏理性認識能力。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是激發他們的主義情感,憎惡帝國主義的侵略,瞭解祖國的偉大,從行動上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積極向英雄人物學習,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各國小在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我是祖國的花朵”、“我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等專題教育活動時,形成了“九字活動系列”。即:唱(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繪(描繪祖國錦繡河山);看(革命遺蹟,歷史名勝,建設成果);讀(英雄故事、歷史故事);講(祖國變化、英雄事蹟);寫(讚美祖國、讚美英雄、抒發情懷);做(學英雄做好事、努力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和行為規範);展(活動成果、報國之志)。這些活動深深地扣動了兒童的心絃,省實驗國小的“武漢是三好學生”王燕在去杭州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前,深情地要求再當一次“升旗手”,立志將來當音樂家為國爭光。

對於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課堂滲透教育為主,輔以有廣度和深度的課外活動。挖掘各學科中蘊藏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和學科愛國主義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外活動方面,主要是用講座、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參觀等形式,有計劃、有目的的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熟悉國情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堅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

(二)、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內涵,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愛國主義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和整體內涵。在實施教育時,各學校分層次,精心設計專題;在序列內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階段性和連續性。在國小低年級一般設計了“偉大中華十知道”、“祖國山河多壯麗”等專題;在國小中年級安排了“偉大祖國名人多”、“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專題;在國小高年級安排了“屈辱的歷史、奮鬥的歷史”、“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等專題。在活動安排上,由參加嚴肅、隆重升旗儀式,搶答祖國基本知識,聽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參觀祖國名勝和革命史蹟,到較系統蒐集、編出《英雄譜》、《名人名言集》、《中華集錦》等。武昌曇華林國小精心設計了“三個了不起”的專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校學生在回答記者採訪是說:“參加了‘了不起’的教育活動後,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有一種要大聲疾呼的激情: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學階段按照學生思維日臻理性化特點,分別安排了“知我中華”、“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騰飛的中華”等專題。很多學校還結合湖北的特點,編寫了系列教材和製作了系列幻燈片:《錦繡湖北——湖北名山秀川、建設成就講話》、《鐵血豐碑——湖北革命鬥爭史講話》、《楚天英傑——湖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講話》,系統地對學生開展了愛國主義序列教育,有的學生在演講中說道:“我們腳下是中華

的熱土,身後是祖國的錦繡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祖國的興衰大業。”

三、探索教育規律,優化教育方法。

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各地在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內容需要,貼切地選擇教育方法,一般都採用了調查研究、比較、典型導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通過調查、訪問、參觀、讀書等方式,增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在總結各地活動經驗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定點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規律。

滲透教育法:學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在校大量活動和受教育是學科課堂學習,對於中學生尤為如此。因此,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從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滲透的“六有”原則。即:有“意”有意識地發掘學科中顯性或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針對

性地確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有“機”——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融溶於載體,做到淡化痕跡、“潤物細無聲”;有“度”——適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沖淡學科教學本色,學生易於接受;有“序”——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滲透;有“效”——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科和較學內容,探索出了“程式法”、“四環節法——知事、明理、動情、養成”,“聯絡比較法”等。如有的數學教師講利用正切函式值解直角三角形時,引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稈子影長確定季節和時令的歷法作例證,利用“四環節法”學生學了知識、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對於歷史、地理等具有很強的顯性愛國主義因素的知識,又採用“聯絡比較法”,擴大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 篇3

一、目的

愛國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動我國曆史前進的一種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也是實現中華騰飛的思想基礎和強大動力。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整個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學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恆的主題。以《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指導,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依法理性表達愛國熱情,把愛國熱情轉化為樹立志向、勤奮學習、全面發展的實際行動。探索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教育藝術,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愛國主義教育推向一個新階段。

二、活動時間

20__年2月23日下午

三、活動地點

英雄山

四、活動物件:

七年級部分學生

五、活動主要負責人名單

組長:賈林

成員:魏菲、唐紹勇、趙成傑

六、活動程式及內容

1、下午2:30政教處集合進行活動前教育。

2、學生和負責老師一同乘坐車到英雄山。

4、整隊步行進入英雄山。(1)老師介紹注意事項;(2)老師講解;(3)學生作好記錄。

5、集合歸隊。

七、活動紀律:

①一切行動聽指揮,不進入危險區域,不單獨行動(非凡情況須經向帶隊老師報告)

②按時上下車,在指定座位就坐,頭手不得伸出窗外;

③拍照等活動由班主任統一安排時間、地點;

八、每人寫心得體會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 篇4

活動目的

1、通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國旗、國徽的崇敬

之情,會唱國歌。

2、懂得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

活動形式:朗誦、演唱。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國旗是象徵著國家的旗幟,它代表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是國家的標誌。

國徽是國家民族精神的象徵,工農階級的象徵,我國人民大團結的象徵。

國歌是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呼聲,代表著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斷反抗壓迫,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瞭解國旗的由來和象徵意義

五十多年前的 10 月1日,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那麼這面旗面紅色,上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五星紅旗又象徵著什麼呢?

國旗的象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五星紅旗的旗形為長方形。旗面紅色,紅色表達莊嚴熱烈,象徵革命;五顆五角星恉為黃色,顯示光明;黃色還表達中國人是黃種人的特徵;五星中,一星較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四星較小,這四星分別代表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五顆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

三、瞭解國徽的由來和象徵意義

國徽的由來及象徵意義。

國徽呈圓形,圓形的中間上方是五顆金星,下方是天安門城樓,一個齒輪,

齒輪兩邊的稻穗對稱地向上環抱,齒輪的中心又繫著兩幅紅綢。天安門圖案是

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齒輪、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的農民階級。金色的齒輪,同樣象徵著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國徽上的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四顆小星象徵億萬人民,心心向著共產黨,堅強團結,眾志成城。

四、知道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在唱國歌時的神情和態度,我們內心的感受,能說明我們究竟愛不愛國,究竟有沒有民族自豪感。

五、全班齊唱《國歌》

感謝同學精彩的演唱,在這激盪人心的歌聲中,我們的主題班會也進入了尾聲。

一、 班主任老師講話。

五星紅旗,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聲音。國旗,國歌激勵著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無論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只要有炎黃子孫的地方,就會出現鮮豔的五星紅旗,就能聽見嘹亮的國歌響起。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面對冉冉升起的國旗,唱起國歌時,你的神情、態度、內心的感受,都能說明你的愛國心。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談“我的祖國”,那就從高唱國歌開始我們的暢談之旅吧。

主持人:全體起立,奏國歌,齊唱國歌,敬禮!

二、 演講英雄故事。

主持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那是無數英勇的革命先烈用獻血換來的。看……

同步播放錄象片段。

主持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過去,聽一聽英雄的故事。

由事先準備好的學生講故事,班主任適時解釋,渲染氣氛。

三、 知識競賽。

主持人: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縱貫五千年歲月的悠久歷史,有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這些,我們又知道多少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知道的多。

以主持人出題,各小組搶答的形式進行小組間的競賽。

競賽結束,成績落後的小組為同學們唱一支歌。

四、 愛國歌曲大家唱。

主持人:在浩瀚的歌曲海洋裡,有一種歌曲總是能帶給我們力量——愛國歌曲。每當我們唱起她,聽到她,心中都會油然而生對祖國的眷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進入愛國歌曲大pk環節。男、女生各就各位,看看誰唱得多,唱得好。

這個環節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以對歌的形式分別唱愛國歌曲。

五、班主任總結:

熱愛祖國,她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堂主題班會能全部體現的,她更多體現在同學們日常的生活中,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愛學校,學會分享、勇於承擔、敢於擔當。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動榮耀。

六、 全體起立,再次齊唱國歌。

七、 主持人宣佈活動結束。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計劃 篇5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巨集偉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愛國主義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

1、愛國主義必須以鄧小平同志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

2、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國小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努力學習知識上來,把教師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上來,自覺的培養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3、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重在教育的方針,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各項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4、愛國主義必須突出時代特徵。現在愛國主義於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

(二)愛國主好育的主要內容:

1、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

2、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3、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教育。

4、進行中國國情教育。

5、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

6、進行團結教育。

7、進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教育。

8、通過嘗尚奧運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措施:

1、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將愛國主義教育寓於各科教學之中去。

2、針對學生特點,運用影視、書刊、音樂、戲劇、美術、故事會、等形式,提供豐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

3、參觀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蹟、名勝景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和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4、利用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開展活動,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結合重要節日、紀念日組織學生參觀等活動。

5、提倡必要的禮儀,增強愛國意識。培養以國旗、國歌、國徽崇敬感的必要禮儀,增強人們的愛國熱情。

6、加強典型宣傳,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

7、學習“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

8、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領導,把這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jihua/jingxuan/ewkw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