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城建環保講話稿 >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定的通知》(國發20xx11號)而設立的,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僅供參考。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篇1

同志們:

今天召開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張高麗副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總結“xx”和20xx年工作,分析把握“十三五”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提出“十三五”環境保護總體思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部署安排20xx年重點工作。

下面,我講四個方面意見。

一、深刻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清醒認識“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

黨的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在國內主持重要會議、考察調研,在國外訪問、出席國際會議活動,有關重要講話、論述、批示多達80餘次,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涵蓋重大理念、方針原則、目標任務、重點舉措、制度保障等諸多領域和方面,體現了寬廣而深遠的思想觀、實踐觀、系統觀、全球觀。、張高麗副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了許多重要批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出的堅持“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理念,最為重要、影響長遠。這是我們黨積極探索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認識昇華,帶來的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從根本上更新了關於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著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將超越和揚棄現有的工業化、現代化模式,改變經濟腿長、環境腿短的狀況,引導企業家主動採取綠色生產方式,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要求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此之前,黨中央、國務院釋出兩份重要的“姊妹篇”檔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三份檔案彼此呼應、相互銜接,是中央的戰略部署,是重大的系統的全面的制度架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出臺實施,新《環境保護法》施行,新《大氣汙染防治法》釋出,環境保護督察、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六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配套檔案相繼實施。這些是行動層面的任務安排,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強環境保護的路線圖。我們要反覆學習、深刻領會,將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的戰略部署以及明確的設計圖和路線圖,結合工作實際落實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施工圖。

觀大勢,才能定大局、謀大事、管大事、成大業。“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環境保護既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既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視窗期、轉折期,也是攻堅期。

第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須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成效在“全面”,艱鉅也在“全面”。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面臨巨大挑戰,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低端邁向中高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有利於降低單位產值汙染物排放強度;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還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偏重、發展模式粗放等問題仍然在一些地區具有“鎖定效應”,經濟總量和增量仍在持續上升,汙染物新增量依然處於高位。特別是,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和動力會減弱。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未來20xx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將有3億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研究表明,城鎮人均生活能耗是農村人均水平的1.54倍,未來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增加生活垃圾1200萬噸、生活汙水11.5億噸,消耗8000萬噸標煤。如果延續粗放的傳統城鎮化模式,汙染物在時間上的累積和區域空間上的複合效應將更加明顯。

第二,全面深化生態環保改革,任務異常繁重。改革是推進環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也是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的出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根本在於體制機制不適應,缺少科學合理、規範剛性的制度安排,不能破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導致很多地方和部門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抓經濟手硬、抓環保手軟。由於長期歷史累積,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不僅要不欠新賬,而且要多還舊賬,解決很多遺留問題,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這就需要我們把深化改革放在核心位置,從制度入手,解決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此,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實施一系列改革檔案和舉措。對生態環境保護而言,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抓好中央已出臺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任務。比如,“1+6”改革舉措,抓緊細化,落地生根。二是加快推動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完善環境監管執法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環境資訊公佈制度等等。對這些制度要儘快推動,有些要制定完整的實施方案,搞好試點示範。三是落實中央對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最新改革要求。20xx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調整供給結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同時,要利用好結構性改革契機,乘勢而為,加大力度,嚴格環保執法監管,強化汙染減排和達標排放,以此來安排、落實和推動環保工作。

第三,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質量改善,各項工作艱鉅複雜。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國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更加複雜,難度前所未有。傳統煤煙型汙染與臭氧、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新老環境問題並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汙染交織。我國一些主要汙染物排放量仍處於高位,總量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係更趨複雜。20xx年,全國COD排放總量為2294.6萬噸,二氧化硫為1974.4萬噸,氮氧化物2078萬噸。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好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總量排放至少要下降到百萬噸級水平。一些沒有納入總量減排控制的汙染物排放量依然在持續上升,對環境質量的影響進一步顯現。據測算,全國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高居3000多萬噸,對區域複合型大氣汙染影響較大。20xx年,首批開展監測考核的74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超過四分之一,達28.8%。入冬以來,重汙染天氣高發。全國地表水特別差和特別好的水體都在減少,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我國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是生物承載力的2倍以上。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高達106%、82%、76%,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40%)。有效應對和推動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環保工作量劇增,任務特別艱鉅,需要全面謀劃,整體推進,聚焦主業,打牢基礎,突破難點,不斷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環境進入高風險期,守住安全底線難度大。20xx年,相繼發生福建漳州古雷石化(PX)專案爆炸、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等一系列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表明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環境安全意識必須始終牢記,環境安全防線不能有一絲一毫放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環境高風險期,有的是環境自身的問題,有的是衍生出來的問題,區域性、佈局性、結構性環境風險更加突出,環境事故呈高發頻發態勢。我國化工產業結構和佈局不合理,佈局總體呈現近水靠城的分佈特徵,12%的危險化學品企業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域不足1公里,10%的企業距離人口集中居住區不足1公里,保障飲用水安全壓力巨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松花江水汙染事件歷歷在目,甘肅隴星銻汙染事件近在咫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是利劍高懸、重過千鈞。

第五,區域環境分化趨勢顯現,統籌協調的要求高範圍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東部一些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環境質量出現好轉態勢,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仍在複製東部過去的發展模式。從專案環評審批情況看,中西部地區重化工專案投資持續攀升,相關產業自東向西轉移趨勢已經比較明顯。“xx”以來,我部審批的重化工專案中,中西部投資佔全國的80%。青海、甘肅等省(區)的規劃和專案建設集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電力行業;中部地區集中在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冶金、煤炭及電力、建材等基礎能源原材料行業。如果統籌處理不好,西部有可能重複東部一些地區汙染嚴重、生態受損的狀況。西部是我國的生態屏障和“水塔”,生態環境敏感度高、監管能力弱,一旦出問題,將會是災難性的。

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我國發展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在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帶來政策和法治紅利,綠色發展帶來技術紅利的充分釋放,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日益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生態文明已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行動。這些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十三五”環保事業將迎來更大、更快、更好發展。

貫徹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我們必須頭腦清醒、意志堅定、定位準確,緊緊抓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這個核心,打好補齊短板攻堅戰,理清總體思路,把握前進方向,轉變方式方法,加大力度、全力推進,著力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都要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核心是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關鍵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把綠色發展轉化為地方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關係,並落實到各項工作部署中。地方黨委政府和各部門不能只講發展不顧環境,不能先發展後環保。如果經濟發展一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吃祖宗的飯、欠子孫的債,不算本事、難以持續;也不能只強調環保不顧及發展甚至搞垮了經濟,同樣不算本事,最後也會傷害環保。當然,現在的主要矛盾是前者。要堅持兩點論、辯證法,講兩點最終對經濟和環保都有好處,講一點對經濟和環保都沒有好處。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關鍵是要扭轉發展的傳統慣性模式,增強轉型的決心和勇氣。越來越多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發展與保護不僅相互制約,而且相互促進,兩者既矛盾又統一。要改變環境保護影響經濟發展的單向思維,處理好“長痛”和“短痛”的關係,粗放式發展總有一天會被歷史淘汰,與其被動地淘汰,不如積極應對。同時,通過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完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推動地方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環境保護真正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把生態環保培育成新的發展優勢,探索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新模式。

二是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質量改善是堅持以人為本、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體現,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一切工作的最終標尺。黨中央作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一系列決策部署,這就是我們環保工作的政治,就是大局。環保一切工作都要講政治,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把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謀劃好、細化好、落實好,並且要作為政治紀律來堅守。明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可以使環境治理成效與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貼近,讓人民群眾有明顯的獲得感;可以更好地調動地方積極性,讓地方的環境治理措施更有針對性;可以更好地統籌運用結構優化、汙染治理、總量減排、達標排放、生態保護等改善環境質量的多種手段,形成工作合力和聯動效應。

必須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環境保護工作各領域。當前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一些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遲遲轉變不過來,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仍停留在過去,沒想法,沒辦法,沒起色。思想觀念、方式方法必須儘快轉變、調整到位。強化質量目標導向,完善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及考核評價體系,將環境質量指標作為對地方黨委政府的硬約束,嚴格考核問責。同時,堅持實事求是,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地方治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發揮地方首創精神,環境質量目標是硬的,但措施多樣、方式靈活、因地制宜。不僅要強調工程設施建設,而且要強調執行管理;不僅要強調發展什麼,而且要強調淘汰什麼;不僅要強調關鍵節點和特殊時段的應對之策,而且要強調保護措施的連續性;不僅要強調短期效應,而且要強調長期效果。

三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這是繼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之後,中央提出的第三個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格”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意志決心,體現了積極迴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的鮮明態度,體現了從源頭、全過程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來加強環境保護的新思路。保護環境的治本之策是源頭嚴防,關鍵所在是過程嚴管,根本保障是後果嚴懲。

構建系統規範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持久的動力和保障。落實這一要求,需要加快推進制度改革,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著力解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的生態空間佔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問題;構建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汙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等問題;構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排汙許可、達標排放的管理制度,著力解決企業違法成本低等問題;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後等問題;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四是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資訊化水平。解決環境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取得好效果,必須堅持環境治理五化並舉,不斷提升管理質量和效能。系統化,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好部分與全域性、個體與群體、當前與長遠之間關係,實現環保理念認識的系統化、管理思路的系統化、手段措施的系統化。重點是推進規劃環評落地,強化約束力,做好生態空間的用途管制;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行統一規劃、聯合監測、聯動應急、資訊共享。科學化,著重解決的是環境治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環境治理不能搞大水漫灌,成本高效果還不好。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懂得為什麼治、治什麼、怎麼治,強化科技支撐,以科學事實、科研資料、科技成果為依據,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強汙染源解析等基礎工作,採取更對症的治理手段。加強多汙染物協同控制,推動形成改善環境質量的整體效果。法治化,環境保護越來越依賴國家巨集觀政策來解決問題,而保持巨集觀政策有效性的基礎是法治化。通過環境法律的完善和執行,使守法常態化。讓環境違法行為受到應有處罰,使企業環境行為的外部性內部化,促進建立公平規範的市場競爭秩序。精細化,是改變粗放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大事必作於細、難事必作於易。要建立佈局合理、覆蓋全面的環境質量監測網路,並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網路設定。探索和推行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行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形成系統完整、權責清晰、監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分流域、分割槽域、分行業確定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分割槽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策。資訊化,大資料等資訊化手段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幫助我們更廣泛應用資料,提供基礎支撐,尋求優化方案,給管理帶來質的變化。要加快推進大資料建設和應用,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汙染源監控、環境執法、環評管理、資訊公開等平臺,提高科學決策、監管執法、便民服務的水平。

要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轉型,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觀念、認識和習以為常的方式方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關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找到新路徑、新辦法來解決新問題。要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到位,牽住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這個“牛鼻子”,加快從督企向督政轉變。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推動政府購買環境服務、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健全環境資訊公開制度,促進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讓每個人都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五是持續提升素質能力和改進工作作風。思路方向和目標任務明確之後,能力和作風至為關鍵。否則再好的願景,再美的藍圖,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相比於環境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一些幹部能力素質還跟不上,思路方法還跟不上,工作作風還跟不上,思想轉變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積極作為、開拓創新的工作氛圍還沒有形成。要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保證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成效。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狠抓作風建設,塑造重品行、守紀律、敢擔當、有作為的環保文化,形成上下信任、左右信任、組織與組織信任的生動局面,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政治強、業務精、敢作為、作風正的環保幹部隊伍。

二、“xx”時期和20xx年環保工作成效明顯

“xx”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作為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任務,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環境質量改善取得積極進展。

堅決向汙染宣戰。大力實施《大氣十條》,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健全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實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比例由20xx年的15.6%下降至8.8%,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完成首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

推進汙染減排。全國新增城鎮汙水日處理能力4800萬噸,累計達1.75億噸,已成為全球汙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脫硫、脫硝機組佔火電總裝機容量比例由20xx年的82.6%、12.7%提升至96%、87%。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佔全國煤電裝機1/10,正在進行改造的超過8100萬千瓦,電廠煤耗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四項主要汙染物減排任務提前完成,酸雨面積已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

堅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在4省(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試點,6省(區)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環境功能區劃。國家層面完成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各級環保部門完成4000多項規劃環評審查,國家層面完成300多項。國家層面審批專案環評檔案1164個,對153個不符合條件專案不予審批,涉及總投資7600多億元。加強標準引導,釋出國家環保標準493項,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開展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釋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xx—2030年)》。建成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14.8%,85%的陸地生態系統型別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立,16個省(區)開展生態省(區)建設,1000多個市(縣)開展生態市(縣)建設。中央安排專項資金275億元,在23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支援7萬個村莊實施環境綜合整治,1億多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安排中央專項資金172億元,支援重點區域實施重金屬汙染治理,重金屬汙染事件由20xx—20xx年的每年10餘起下降到20xx—20xx年的平均每年3起。全國堆存長達數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的670萬噸歷史遺留鉻渣處置完畢。各級環保部門妥善處置各類環境事件近2600起。

提高執法監管水平。以新《環境保護法》為標誌,環境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取得明顯進展。20xx—20xx年,聯合多部門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924萬餘人(次),檢查企業362萬餘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3.7萬件。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協調配合機制,環境司法取得重大進展。

20xx年是“xx”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之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進汙染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20xx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預計分別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

在落實《大氣十條》方面。對各省(區、市)20xx年貫徹實施《大氣十條》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已向各省通報並上報國務院。制定《環境空氣質量目標改善預警制度(試行)》,按季度通報各地情況。啟動石化行業VOCs綜合整治,在石化、包裝印刷行業開展排汙費徵收試點。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黃標車淘汰工作的通知》,1—11月,全國淘汰20xx年底前註冊營運黃標車117萬輛,提前完成全年淘汰數量任務。全國全面供應國四標準車用汽柴油,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陝西等地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完成22個重點城市大氣顆粒物汙染來源解析工作,在14個城市開展源排放清單試點,各省(區、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全部建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9·3”紀念活動、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空氣質量保障任務。針對秋冬以來各地出現的重汙染天氣過程,我部指導各地加強監測預報和跟蹤研判,督促有關地方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並嚴格落實應急措施,加強資訊釋出,全力做好應對。

在落實《水十條》方面。制定目標責任書和考核辦法,建立全國及重點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制定擬出臺的配套政策措施清單,釋出實施《環保“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等檔案。中央財政整合設立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20xx年預算規模增加到130億元,已分批下達120億元。推動建立健全皖浙新安江、津冀引灤入津、粵桂九洲江等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優化整合水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點位調整為2700多個,以滿足《水十條》規定的水質評價與考核要求。各地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編制工作有序推進,21個省(區、市)已經印發並報國務院備案。

在加強土壤汙染防治方面。加快編制《土十條》,文字內容已基本成熟。在10個省啟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專案,推進湖南、重慶、江蘇等省(市)汙染場地環境監管試點,部署京津冀關停搬遷工業企業場地排查工作。對重金屬汙染防治綜合規劃實施存在問題的地區進行通報和預警,對重金屬汙染物排放量增幅過快的地市扣減專項資金。稽核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數量6900萬臺,撥付補貼資金53億元。

在推進總量減排方面。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電力、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重點行業1387個企業限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實行提速擴圍,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聯合印發《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出臺《關於加強燃煤質量管理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通知》《加強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等檔案,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現役燃煤火電機組上網電價每度電補貼1分錢,新建超低排放機組補貼0.5分錢。

(二)堅持預防為主、守住底線,推動轉方式調結構。

預防是環境保護的第一要務,也是最好的治理。我們堅持打好空間管控、環評把關、標準引導等預防的組合拳。

加快落實環境功能區劃和生態保護紅線。聯合印發《關於貫徹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紮實推進環境區劃工作。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試點方案》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指導地方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這項工作列入省級政府任務,6個省(市)已基本完成第一批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著力提高環評工作水平。完善規劃環評制度體系,形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修訂建議,研究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釋出《關於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會商的指導意見(試行)》《關於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聯動工作的意見》,推動規劃環評落地。啟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戰略環評。加快水利、鐵路等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大專案審批,20xx年擬開工的30個重大水利工程專案,已全部完成環評批覆;60個重大鐵路專案中,由我部審批的25項已批覆23項。國家層面批覆專案環評檔案159個,涉及總投資1.5萬多億元;不予審批21個,涉及總投資1170多億元。深化環評制度改革,釋出《環境保護部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的建設專案目錄(20xx年本)》,下放32項建設專案的環評審批許可權;修訂《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將13類專案由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改為編制報告表或填報登記表,環評手續辦理更加便捷高效。印發火電、石化等8個行業環評審批准則,修訂環評技術導則總綱。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印發《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後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區域限批管理辦法(試行)》,突出建設單位環保主體責任和屬地環保部門監管責任,確保審批權下放後地方接得住、管得好。

完善環境標準體系。釋出國家環保標準80項,《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全部完成,現行有效國家環保標準達1699項。制定《汙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導則》,釋出《重點行業二噁英汙染防治技術政策》等5項技術檔案。環保標準和汙染防治技術政策成為促進技術創新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三)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農村環境保護邁上新臺階。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工作計劃》,完成《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xx—20xx年)調查評估報告》。配合財政部加大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轉移支付力度。聯合十部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對12個開發建設活動嚴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執法檢查。

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建立提檔升級。制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指標(試行)》,修訂《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管理辦法》,啟動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評選。

持續加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印發《關於加強“以獎促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執行管理的意見》,指導各地建立健全汙染治理設施長效執行管理機制。中央財政安排資金60億元,支援16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批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四)加強監管,核與輻射安全可控。

貫徹落實“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牽頭編制國家核安全政策。釋出《核安全文化政策宣告》,開展核安全文化宣貫推進專項行動。28臺執行核電機組、19座民用研究堆保持良好安全執行記錄,26臺在建核電機組建造質量受控。順利完成“華龍一號”、CAP1400等我國自主化設計核電示範工程審批。基本完成福島核事故後安全改進。821廠退役治理進入“液轉固”階段。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加強演練,做好核應急準備。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研發基地開始動工興建。

(五)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完善環保制度體系。

積極配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方案出臺。牽頭制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等3個改革方案,參與起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有了明確依據。

在環境監測預警體制改革方面。聯合財政部印發《關於支援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國家環境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出臺《環境監測資料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關於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正在會同中央編辦制定全國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人社部已出臺有關提高環境監測人員崗位津貼的通知,一批制約環境監測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正在逐漸破解。

在環保投融資和環境服務業方面。聯合印發《推進水汙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探索建立金融支援環境保護的新型政銀合作關係,啟動環境保護部、開發銀行新一輪戰略合作,融資總量超過3000億元。開展第5批環境服務業試點工作。

在環境經濟政策方面。印發《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初步建成企業環境信用資訊系統並接入全國統一的信用資訊共享交換平臺。在6個地區開展綠色GDP核算試點,提出20xx—20xx年全國綠色GDP核算成果。印發《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xx年版)》,釋出全國投保環境汙染責任保險企業名單。積極推進環保費改稅,《環境保護稅法》已向社會徵求意見。

(六)加強環境法治建設,環境立法、執法和應急處置更加有力。

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立法。推動《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釋出,《水汙染防治法》《土壤汙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列入全國人大五年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排汙許可、環境監測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制修訂正在有序推進。配合最高法院制定出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環境司法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

深入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以偷排、偷放等惡意違法排汙行為和篡改、偽造監測資料等弄虛作假行為為重點,依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截至11月底,全國範圍內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611件,罰款數額超過4.85億元;實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2511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732件,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共1478件。我部通報15起汙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資料弄虛作假案件的典型案例。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全國共檢查企業158萬家次,查處違法排汙企業5.1萬家、違法違規建設專案企業7.34萬家。山東等地出臺清理整頓方案,通過淘汰一批、規範一批、完善一批,加大清理違法違規建設專案力度。由單純“督企”向綜合“督政”轉變,我部組織對33個城市開展綜合督查,約談16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134個市和2個縣開展綜合督查,對28個市縣進行約談、對19個市縣實施區域環評限批、對176個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我部首次聯合公安部、最高檢對兩起案件啟動聯合掛牌督辦,形成合力打擊環境汙染犯罪活動。紮實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全國67%的地級市、60%的縣區完成網格劃分工作。

提升環境應急管理水平。出臺《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我部直接排程處置突發環境事件82起。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後,我部迅速反應、科學應對,多地環保部門緊急馳援,當地政府全力以赴有效處置,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止發生次生環境汙染的要求。甘肅隴星銻業有限公司尾砂洩漏事件發生後,我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和專家赴現場督促指導,甘肅、陝西、四川三省協力妥善處置,保障了嘉陵江沿線群眾飲水安全。

(七)強化環保能力和隊伍建設,各項基礎工作加快推進。

強化環境保護資金保障。落實中央各類環境保護專項資金370億元左右,比20xx年增長27.6%。在湖泊生態保護、重金屬汙染防治等領域,採取競爭性方式擇優重點支援,在大氣汙染防治等領域,採取因素法分配資金,資金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加強環保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我部機關內設機構調整和環境監察體制改革方案得到中央編辦批覆。正在研究起草部機關“三定”修訂草案和環境監察體制設定。強化幹部隊伍培養選拔與交流調整,加大機關幹部內部交流、機關與事業單位幹部雙向交流工作力度,探索構建“之”字型幹部培養使用模式。湖南、廣西、重慶等省(區、市)推進鄉鎮環境監管機構建設。江蘇、內蒙古等省(區)要求20xx年底前完成所有環境監察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

全面推進規劃、科技、監測、國際合作等工作。研究提出“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思路。釋出水專項先進技術、專利等成果彙編。啟動“全國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專項調查”。向發展改革委上報10部委聯合編制的生態環境資訊化建設工程可研報告和資訊共享應用協議。編制完成《排汙企業自行監測指南總則》。對全國51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評價與考核,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提供重要依據。成功舉辦中國“十三五”規劃環境與發展國際諮詢會及國合會20xx年年會。建立工作機制、制定規劃、搭建平臺,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環保支撐。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和資訊公開。以“踐行綠色生活”為主題開展宣傳活動,釋出《關於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及時主動公佈空氣、水環境質量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環境資訊,釋出重點排汙企業和違法排汙企業名單,印發《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資訊公開機制方案》。出臺《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在部網站設立“部長信箱”,開通“12369”環保微信舉報平臺,收到並辦理舉報超過1.3萬件。我部受理群眾電話及網上舉報1145件,全部按期辦結。

(八)堅決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一是狠抓中央專項巡視整改落實。我部成立巡視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環境保護部巡視整改落實事項責任清單》,提出五大類80條整改措施,並將整改落實情況向社會公開。目前已有66項整改措施完成或基本完成,14項中長期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印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部所屬8家環評機構率先全部脫鉤,全國350多家環保系統環評機構中已有75家完成脫鉤。釋出新修訂的《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對存在問題的159家建設專案環評機構和69名環評工程師,作出取消資質、縮減評價範圍、限期整改處理;制定《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的規定》《環境監察履職盡責規定》《環境執法人員行為規範》《水專項廉政規定》等制度,扎牢扎密制度管權的籠子;對7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進行嚴肅處理,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警告6人,誡勉談話10人,作出組織處理2人。

二是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在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著力解決不嚴不實問題,增強領導幹部踐行“三嚴三實”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制定《環境保護部作風建設責任清單》,梳理四大類49項改進措施,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取得明顯效果。組織開展四次創新大討論,各部門各單位司處級幹部和30餘個省、市、縣(區)環保部門負責人,聚焦生態環保重點工作,進行廣泛深入交流,不談成績、不講客套,多擺問題、多提建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推動形成《“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總體方案》等10餘項具體成果。我部梳理出基層同志反映的各類問題建議80條,逐一明確落實措施與責任單位,做到件件有著落。

三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制定《環境保護部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實施辦法》,成立部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功召開部直屬機關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集中開展“強作風、嚴紀律、作表率”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開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情況專項檢查,在評先評優、幹部提拔使用工作中,對出現違紀行為的3個單位和11名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查處7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案件,涉及6個單位,對9名司局級幹部、8名處級幹部進行問責。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環保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方式方法尚未轉變。工作制度和方法尚不能適應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還有一些幹部的思想沒有轉變、轉變不快。二是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生態環保領域改革任務繁重,環保督察、責任追究、省以下垂管、排汙許可等改革舉措亟待落地。三是工作基礎依然薄弱。監測網路建設、源解析、排放清單編制等工作跟不上決策需要,科技支撐不足,環境執法車輛、著裝等能力建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四是作風建設仍有較大差距。自說自話、自幹自活、自怨自艾、單打獨鬥的現象仍然存在,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各單位之間溝通交流和協調不夠。五是黨風廉政建設形勢依然嚴峻。20xx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環保部門人員1036人,比20xx年增長60.4%;20xx年處分1684人,比20xx年增長62.6%;20xx年處分1898人,比20xx年增長12.7%。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

三、準確把握“十三五”環保工作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汙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聯動協同效應,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資訊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xx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其基本要求就是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不能退步,主要環境質量指標要有所好轉,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如大規模嚴重霧霾、城市黑臭水體等明顯減輕。

確定具體環境指標是謀劃“十三五”環保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治理水平提高而逐步實現的過程。相比國際上一些國家,我國是在較低的收入水平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解決更為複雜的環境問題。美國提出PM2.5控制時的1996年,人均GDP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佔比僅為20%、7%左右;而我國20xx年提出PM2.5控制時的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佔68.4%,工業能耗佔70%左右,能源和經濟發展階段差距較大,治理的複雜性和難度更大。

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歷史同期”相比,我國目前環境質量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人均GDP預計將達到1.1萬~1.2萬美元左右(以20xx年為基期),以此指標衡量,我國20xx年經濟發展情境大致相當於美國1975~1980年、日本1978~1985年、歐盟1979~1986年左右的“歷史同期”水平,滯後歐美髮達國家35~40年左右。

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20xx年我國338個城市PM10濃度平均為87μg/m3,PM2.5平均為50μg/m3,“歷史同期”發達國家PM10平均約為44μg/m3,PM2.5年均濃度18~25μg/m3左右。我們要在20xx年達到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50%左右,難度極大。在水環境質量方面,“歷史同期”OECD主要國家水質相當於Ⅰ~Ⅲ類河流比例與我國基本相當甚至略低,但劣Ⅴ類河流比例明顯低於我國,甚至沒有劣Ⅴ類水體。而我國除了劣Ⅴ類河流外,還有約55%的城市黑臭水體。

根據以上對比研究,確定“十三五”環境質量指標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

一是綜合考慮公眾環境質量訴求、環境指標可行可達、經濟社會可承受等因素,以及我國人口高密度、產業高強度、能源結構不合理等客觀情況,既要積極作為,又不能操之過急。

二是重視後發優勢與制度優勢,注重運用解決階段性環境問題的規律。我國不少地區已經達到比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實現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相當的環境質量指標。同時兼顧區域差異,採取針對性措施加強中西部等地區環保工作,精準提升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差異化的環境質量目標。

三是以民生改善為導向,增加與公眾感受息息相關的環境質量指標。從“好”“差”兩頭著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保障公眾享有基本安全的環境質量服務。

基於上述考慮,我們提出“十三五”環保總體目標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在環境質量指標方面,將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重點地區重汙染天數減少、全國地表水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等作為主要指標。

PM2.5目前社會認知度高,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空氣的首要汙染物,更是全國老百姓關注的首要空氣質量問題。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重點地區重汙染天數減少代表“差”的方面,是迴應老百姓關切,需下大力氣解決的環境突出問題;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全國地表水好於Ⅲ類水體比例代表環境質量提升向“好”的方面,是對老百姓期待良好環境質量的迴應。

在主要汙染物排放指標方面,將VOCs納入總量控制範圍。它是形成PM2.5和O3的關鍵前體物,是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汙染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人為源VOCs排放量大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分別為美國的2倍和歐盟的3倍。國際經驗表明,控制VOCs排放是減少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汙染的有效措施。我部已出臺VOCs的系列標準、監測技術規範、分析方法等,為“十三五”VOCs減排的監督考核奠定了基礎。

在環境風險方面,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排放強度下降,突發環境事件數量下降。在生態保護方面,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域生態狀況持續提升。

“十三五”時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推動落實重大任務,需要重點謀劃和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將三大行動計劃的路線圖落實為各地的施工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做好《大氣十條》與20xx年後續工作銜接,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推動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加強重點領域水汙染治理,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全面完成《水十條》目標任務。加快完成《土十條》編制並組織實施,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通過三大戰役,帶動加快汙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強化政府責任。同時,完善總量控制制度,推行區域性、行業性總量控制,鼓勵地方實施特徵性汙染物總量控制,改進減排核查核算方式方法,使總量控制更好地服務於質量改善。

二是以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為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開展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線上環境監控系統。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市場體系。健全環境資訊公佈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三是以建立健全環境預防體系為抓手,切實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格局。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發展的空間佈局。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環境功能定位與環境政策。通過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汙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建立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佈局發揮指導和規範作用。

四是以法治和標準為牽引,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探索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模式,強化公民環境訴權等司法保障,推動建立系統完備、高效有力的環境法治體系。抓緊環境標準建設,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嚴格環境執法和強化標準引導,有效推動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五是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加大環境風險防控力度。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強化重汙染天氣、飲用水汙染、有毒有害氣體釋放等關係公眾健康的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高核設施安全水平,推進放射性汙染防治,強化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繼續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金屬汙染防治。加強生態風險預警監控,嚴格外來物種引入管理。

六是以社會多元共治為路徑,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推動環保科技創新,加強汙染治理、生態修復等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以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導向,採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產業體系。推進綠色消費革命,引導公眾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

我以上重點談了“十三五”環保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選擇的一些考慮。會上還要討論《“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請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主動謀劃、同步編制各地環保規劃,與國家規劃搞好對接。

四、精心做好20xx年各項工作

“慎初戰,務期必勝”。20xx年是確定“十三五”環境保護頂層設計的一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統籌謀劃好“十三五”環保工作。

抓緊編制“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黨中央、國務院重大安排部署變成施工圖,堅持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評估的原則,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謀劃好重大工程、重大專案和重大政策,做好指標任務的對接細化分解,及早報請國務院常務會審議並印發。積極推進大氣汙染防治、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重金屬及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汙染防治、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等專項規劃編制報批,構建“十三五”環保規劃體系。開展“xx”環保規劃終期評估考核,結果向國務院報告並向社會公開。加強環境經濟形勢分析研判,為環境管理決策和國家巨集觀調控當好參謀。

(二)深化落實各項改革措施。

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目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進駐河北省開展督察試點工作。要在總結評估試點工作基礎上,本著趕早不趕晚的原則,完成15個左右省份督察工作,20xx年實現全覆蓋。各省(區、市)環保部門要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綜合督查,強化環保督政。制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配套制度和措施,配合有關部門推進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對做好過渡期間工作下發相關通知,研究制定試點方案並開展試點,對試點省份在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援。環保系統都很關注此事,既要鼓勵地方積極探索、開展試點示範,又要按照統一部署,防止搶跑,爭取2到3年左右完成改革任務。

推進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出臺《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實施計劃(20xx~20xx年)》。一是推進全面設點,在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大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覆蓋80%左右的區縣,土壤監測點位實現全覆蓋。二是推進全國聯網,上半年爭取率先完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縣級空氣質量監測點位聯網,年底前力爭完成這三個地區國控重點汙染源監測資訊聯網。三是推進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全面完成338個城市1436個城市空氣站上收,新建65個區域站(農村站)。完成2703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和419個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上收,新建60個地表水質自動監測站。確定7000個土壤風險點位,初步建成由35000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出臺《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四是改革汙染源監督性監測執行方式。釋出《汙染源監測與監察執法聯動辦法》,變汙染源監督性監測為環境執法監測。五是強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對重點城市地表水環境監測、重點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第三方執行維護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協調推進部機關內設機構調整,按環境要素設定監管司局,推動環境監察體制改革。研究完善流域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提出《按流域設定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方案》,制定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方案。出臺《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在電力、造紙兩個行業率先全面實施排汙許可證管理。指導地方試點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聯合出臺《關於規範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推進環境損害賠償鑑定評估納入司法鑑定管理體系。

全面推進資訊公開。以環境質量資訊和企業環境資訊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多載體公佈各類環境資訊。推動建立省、市統一的資訊公開平臺,省、市級環保部門在政府網站設立“環境違法曝光臺”。督促重點排汙單位執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資訊公開辦法》。落實《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資訊公開機制方案》。

完善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制定推進綠色金融的意見,出臺加強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環境管理的檔案,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試點。配合修改完善環境保護稅法,推動年內出臺。加強排汙費改稅後環保部門經費保障研究與政策配套。出臺《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汙染治理、農村汙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會同農業部研究制訂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方案。制定有關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部門規章,明確強制投保、保險責任賠償範圍,規範理賠程式以及相應處罰措施。

改革是一個上下聯動的過程。鼓勵地方先試先行,立足解決現實矛盾和困難想出路找辦法,在政策框架內拿出新招實招,形成上下聯動推進改革的工作格局。

(三)堅決治理大氣、水和土壤汙染。

堅持不懈治理大氣汙染。開展20xx年貫徹實施《大氣十條》情況考核,嚴格追責並向社會通報。指導各省(區、市)制定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間表、路線圖和重點專案。全面推進石化行業VOCs綜合整治,啟動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業VOCs治理。強化移動源汙染監管,加快淘汰黃標車,開展機動車環保達標打假行動和車用油品質量監督檢查,配合交通部門實施船舶汙染控制。淘汰燃煤鍋爐10萬蒸噸,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民用散煤清潔化替代力度,替代劣質散煤1000萬噸以上。深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指導長三角地區做好G20峰會空氣質量保障。啟動冬季重汙染天氣“削峰”工作,實施水泥鋼鐵工業冬季錯峰生產、重汙染行業冬季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減少建築施工等綜合性措施。建立健全重汙染天氣應急機制,落實資訊報告制度,加強對應急預案啟動和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建立東北、成渝、西北和華中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

深化水汙染防治。出臺《水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簽訂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各省(區、市)要抓緊出臺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水十條》明確20xx年目標任務有6項,要確保完成。出臺《城市地表水水質排名辦法》,每年公佈水質最好和最差的10個城市名單。繼續開展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推進飲用水水源規範化建設。開展流域綜合管理試點工作,篩選七大流域優控汙染物清單。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並按程式報批,推動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會同住建部建立黑臭水體管理資訊平臺,每半年公佈全國黑臭水體資訊,督促地級及以上城市公佈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編制《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推進入海排汙口設定規範化整治。

全面實施《土十條》。今年國務院將出臺《土十條》。要制定考核辦法,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擬配套的政策措施並抓緊出臺。啟動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詳查。繼續組織實施汙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專案。推進汙染場地試點示範,建立規範的汙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完成京津冀三地關停搬遷工業企業場地排查。

繼續推進汙染物總量減排。配合起草《“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報請國務院印發實施。出臺“十三五”總量減排規劃編制指南,制定減排核算細則,編制20xx年度減排計劃。著力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重點城市大氣汙染傳輸通道氣化、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治理、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等重點減排工程建設。研究制定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執行管理及監督辦法,20xx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5億千瓦。研究制訂太陽能、風能、水電、核電等清潔低碳能源優先上網制度,消除棄風、棄太陽能現象。完善減排工程排程、通報、考核制度,對進展滯後地區及早通報預警。

實施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確保新汙染源達標排放;對現有汙染源採取清潔生產改造和深入治理、限產限排、停業關閉等措施,確保達標排放。組織對水泥、玻璃等行業和汙水處理廠開展專項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達標排放主體責任,對發現的超標排汙企業依法嚴格處理。印發《關於定期公佈主要汙染物排放超標企業名單的通知》,每季度向社會公開名單。

(四)強化環境法治保障。

進一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總結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對策措施。全面落實新《大氣汙染防治法》,抓緊配套制度建設。有序推進水汙染防治法、土壤汙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人大立法規劃專案程序。加快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修)訂,強化規劃環評的落地執行、完善規劃環評與建設專案環評聯動機制、研究銜接環評與排汙許可的關係等重大法律問題。配合最高法、最高檢做好環境汙染犯罪司法解釋的修訂工作,重點解決實踐中反映較大的環境監測資料認可、危險廢物鑑別等證據認定問題,進一步明確移送、定罪量刑的相關具體規定。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堅持重典治亂、鐵拳鐵規治汙,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汙和造假行為、督促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推動形成環保守法的新常態。全面落實隨機抽查和抽查督查制度,省級環保部門對國家和省級重點監控企業的現場抽查督查要實現“全覆蓋”。按照《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加快違法違規建設專案清理工作,今年完成清理任務。繼續強化與公安部門、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銜接配合,嚴懲違法企業及責任人。逐步建立覆蓋各級環境監察機構的基礎資料庫,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實時線上環境監控系統。加強執法機構規範化建設和隊伍規範化管理,健全對執法人員的“正向激勵—逆向約束”機制,提升執法水平。

(五)加強環境預防體系建設。

進一步強化空間、總量、准入三條紅線對開發佈局、建設規模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硬約束,積極主動參與巨集觀調控,優化經濟發展。

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研究制定《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探索建立以生態功能保護成效為導向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啟動建設“天地一體化”紅線監管平臺。落實《關於貫徹實施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推動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積極開展省級空間規劃研究和“多規合一”試點。

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繼續開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地區戰略環評,將階段性成果應用到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等重大政策的推進落實中。加強城市總體規劃、流域綜合規劃以及能源、交通、礦產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規劃環評。開展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負面清單管理”試點,同步推進試點園區建設專案環評審批管理改革。積極參與國家重要的空間規劃試點工作,推動規劃環評成果落實融入到空間規劃。出臺《規劃環評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深化建設專案環評審批改革。調整環評分類管理名錄,將環境影響較小的登記表專案由審批改為備案。與排汙許可制相銜接,完善環評標準導則體系。釋出新的環評導則總綱,將由其他主管部門負責的或通過市場能夠有效調節的內容予以剝離,實現環評減負瘦身。落實《建設專案環境保護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對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建設單位的落實情況進行抽查。對石化化工、水利水電、採掘等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行業專案,組織開展後評價。完成環保部門環評機構脫鉤工作,逾期未完成的一律取消資質。在京津冀地區開展環評管理綜合改革試點,率先建成四級環保部門聯網審批系統,推動解決環評資訊溝通不暢、地方保護和干預等問題。

完善環境標準和技術政策體系。開展環保標準第三方評估,改革設定方式,完善標準管理機制。釋出船舶、混合動力車、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釋出《畜禽養殖業汙染物排放標準》《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出臺鉛蓄電池生產、廢電池、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等汙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黑臭水體治理汙染防治技術政策》。

(六)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先期開展長江經濟帶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以及國家生態觀測站(點)建設。會同財政部制定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新安江等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廣西廣東九州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面定期遙感監測,加強建設專案的執法監管。抓緊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試行)》和《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指標(試行)》,舉辦好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大會。分解落實“十三五”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任務,以南水北調沿線、三峽庫區和“問題村”的飲用水水源安全排查治理為重點,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

(七)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全面落實國家核安全政策,強化協調機制、風險評估和預警監測。加強核安全裝置質量監督,提高核電廠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能力。推動核電重大專案建設,加強在建機組監管,完成8臺左右新建機組審批。探索風險指引型核電安全監管模式,確保執行核電機組安全。加快推進全國核基地與核設施輻射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專項。深化核技術利用簡政放權。加快推動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治理專案,減少歷史遺留安全隱患。持續提升核與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

(八)嚴格環境風險管控。

強化化學物質、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管理。開展《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xx”規劃》考核,對未完成規劃目標的地區實行限批。啟動12個重金屬綜合防控國家示範區和10個典型流域重金屬綜合整治示範工程。開展第一批現有化學物質危害初步篩查、環境激素類化學品生產使用情況調查及監控評估,推動優先控制化學品目錄和高風險化學品限制淘汰措施出臺。釋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xx年版),開展重點行業危險廢物、電子廢物的產生、轉移、貯存、利用和處置情況調查,推動危險廢物產生和處置企業全過程規範化管理。出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二批)》相關政策措施,嚴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稽核。

做好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及處置應對。研究制定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指南,督促重大環境風險企業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完善應急預案並備案,對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且整治不力的企業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在對區域性突發環境事件、環保投訴舉報等情況進行大資料分析基礎上,向有關地方政府釋出預警通知。繼續推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物毒性預警試點、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試點。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對重特大事件加大調查和責任追究力度,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和損害評估,自動啟動公益訴訟程式,並向社會公開。

(九)全面強化保障措施。

進一步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印發《關於對部屬事業單位履行環境管理技術支援職責加強考核的意見》,調整部屬單位職能。堅持好乾部標準,統籌使用機關和部屬單位幹部,調整充實水、氣、土司和督察辦領導班子,重點選好配強主要負責人。落實“之”字型幹部培養使用模式,推動幹部跨部門、跨單位交流。開展第二批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選拔,向長期從事環保工作人員首次頒發紀念章。

提高投資保障水平。優化預算支出結構,強化預算資金綜合平衡,盤活存量資金,提升重點工作保障水平。出臺環保領域三年財政(投資)滾動規劃,建立國家環保專案儲備庫。圍繞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等重點任務,加大投資保障力度,實施一批重大生態環保工程。出臺基層環保監測執法業務用房建設標準。建設環保大資料。完善國控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專案執行情況每季進行排程,加強審計和專案監督。

強化科技支撐。推動大氣汙染防治、場地土壤汙染防治、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專項和重大工程立項。加大清潔空氣研究計劃成果總結力度,增強重汙染天氣應對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xx”水專項成果的總結和應用,加快推進專項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成水專項“十三五”戰略研究。出臺《關於加強環境與健康工作的指導意見》,完成全國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專項調查現場調查。

廣泛開展宣傳教育。釋出《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啟動“20xx生活方式綠色化推進年”,制定《生活方式綠色化指南》《生活方式綠色化行為準則》。健全例行新聞釋出制度,完善重大資訊釋出與政策解讀聯動機制。圍繞輿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應對,主動發聲、及時發聲、正確發聲,增強敏感性,提高親和力,做好正面引導、解疑釋惑,說清楚、說明白、說透徹。多方式、多途徑宣傳環保政策舉措,動員公眾踐行“同呼吸 共奮鬥”公民行為準則。落實《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修訂《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充分利用環保微信舉報平臺,讓每一部手機都成為移動監控點,讓每一名公眾都成為環保監督員。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落實我部“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和核安全“走出去”工作方案。籌辦好國合會20xx年年會,組織好第六屆國合會換屆工作,著力打造新型高階國際環境智庫。研究制定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對外宣傳綱要,對外講好中國環保故事。積極推動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修正案、名古屋議定書的國內批准工作。

(十)切實加強環保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深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貫徹好《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探索建立落實“兩個責任”考核問責機制。高質量完成中央巡視整改落實工作,認真開展我部巡視工作。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環境保護部作風建設責任清單,繼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著力深化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做到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加強權力執行監控機制落實情況檢查,嚴肅查辦發生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著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貫徹落實直屬機關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精神,加強黨建工作。優化各級黨委紀委組織結構,配齊配強黨務紀檢幹部隊伍。籌辦環境保護部黨校,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持之以恆改進作風,打造重品行、守紀律、敢擔當、有作為的環保文化。

同志們,藍圖已經繪就,行動決定成敗。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腳踏實地,改革創新、攻堅克難,著力改善環境質量,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篇2

同志們:

這次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領導同志指示精神,總結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研究部署落實國務院批覆的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進一步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剛才,*、*、*、*四省環保局(廳)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轄區內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情況。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的重要意義

高度重視水汙染防治工作。“*”計劃實施以來,國務院將“三河三湖”作為國家治理的重點流域、“*”期間又增加了松花江流域、三峽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今年又首次批准了《*中上游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年起,溫家寶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繼續搞好“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重點流域汙染治理。國家確定的重點流域範圍不斷擴大,總面積已佔我國國土面積的40%左右,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向流域水汙染全面開戰的堅定決心。自去年至今年5月,國務院陸續批覆了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中上游、滇池、巢湖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年-20xx年)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從治汙專案、環境准入、飲水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為進一步做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據和保證,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進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

(一)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是落實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總體思路的必然要求。進入“*”時期,我們確定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工作思路,把水、大氣、土壤汙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氣五條”、“水六條”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為落實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工作思路,針對“*”期間重點流域治理專案不落實、資金不到位、進展不順利等突出問題,我們在“*”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編制工作中,將治汙專案與資金安排掛鉤,為國家向重點流域汙染防治資金傾斜奠定了基礎。同時,突出了群眾飲水安全保障和跨界水質目標責任考核。做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堅持以汙染減排為主線,以改善水質為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進治汙工程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必將進一步推動落實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

(二)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是保障國家水環境安全的迫切需要。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在國民經濟和國家環境安全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和洪澇災害頻繁三個方面。其中水汙染造成的災害範圍影響大、歷時長,但其危害往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表現出來,容易使人對其失去警覺,而且水汙染會加重水資源的短缺。我國水汙染現象早在*世紀*年代就已經開始顯現,但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造成了當前水汙染嚴重的局面,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態勢,平均每2天就發生1起,環境汙染投訴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做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使重點流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治理和保護,跨省界斷面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重點工業企業實現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城鎮汙水處理水平顯著提高,水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流域水環境監管及水汙染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必將更好地維護國家水環境安全。

(三)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是實現汙染減排目標的重要措施。汙染減排是改善環境質量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去年汙染減排雖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現了“拐點”,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汙染減排任務僅完成了3%左右,特別是水汙染物減排任務僅完成了2.3%,在剩下不到三年的時間還要完成7.7%的任務,因此實現水汙染物減排目標的任務更加艱鉅。同時,隨著政府換屆,各地加快發展的熱情高漲,在利益驅動和投資衝動下,保證汙染治理設施正常執行、防止關閉企業死灰復燃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做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大各流域水汙染物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工作力度,確保重點流域水汙染物減排任務按期完成,實現水質目標,必將促進各地實現汙染減排目標。

(四)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是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有效途徑。針對一些地區長期積累、集中暴發的水汙染問題,我們先後召開了松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會議、全國湖泊汙染防治工作會議、河流汙染防治工作會議,借鑑我國曆史上安邦興國的重要經驗,給予水環境人文關懷,提出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今年1月,xx視察安徽時明確指出,要重點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環境整治,讓江河湖泊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實施休養生息,就是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就是要促進環境基礎設施的大發展,堅決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治水治汙,喚起群眾珍愛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偉大覺醒。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將飲用水源保護、工業汙染治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分割槽保護、生態修復等作為主要任務,並通過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科技支撐、嚴格考核等措施來保障任務的落實,必將推動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

二、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把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與節能減排工作統籌考慮,採取各種綜合整治措施,堅持不懈地推進“三河三湖”、松花江水汙染治理,抓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小浪底庫區及上游的水汙染治理,汙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重點流域水質總體有所改善。20*年,全國地表水759個國控斷面Ⅰ―Ⅲ類斷面比例為41.6%,劣Ⅴ類斷面比例為26.7%,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為6.5毫克/升,比20*年降低7%。其中,長江、*等七大水系國控斷面Ⅰ―Ⅲ類斷面比例為50.0%。與上年相比,七大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提高7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2個百分點。

二是地方政府環保責任得到加強。重點流域地區各級政府層層簽訂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並把責任書的完成情況納入了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省在子牙河水系主要河流實行跨市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考核並試行扣繳生態補償金政策,列出了14個考核斷面水質超標倍數與扣繳財政資金的數額,最高可扣繳300萬元。

三是環境准入門檻進一步提高。各省(區、市)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環評原則和程式,提高環境准入門檻,嚴把建設專案環評審批關,有效控制新增汙染。*省要求建設專案環評的審批要按照“先算、後審、再批”的程式進行操作,先算是指在專案受理之前要先算清新建專案是否會影響當地汙染減排任務的完成;後審是指在確定建設專案不會影響減排任務完成之後,對環評檔案及相關材料進行審查;再批是指對通過審查的建設專案再進行審批。

四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以來,各地不斷完善經濟政策,通過提高汙水處理費徵收標準、利用世界銀行貸款、BOT方式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推進汙水處理產業化,大力推進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累計投入資金140.7億元,建成133座汙水處理廠和104座垃圾處理場,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縣建成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

五是地方環保法規標準更趨完善。為規範轄區內重點流域治汙工作,許多地方出臺了相應的法規,建立健全了地方環保法規體系,給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安徽和雲南省分別制(修)訂了太湖、巢湖水汙染防治條例和滇池保護條例。部分省份還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出臺了嚴格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加強了對水汙染物排放的控制。

六是重點流域地區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提升。各省(區、市)加強環境監管,借《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規劃》批准實施的東風,健全流域水環境監控體系,建設環境質量線上監測網和重點汙染源線上監控網。*省目前流域內329家重點汙染企業全部安裝了線上監控設施,25個重點河流斷面全部建成了水質自動監測站,並實現了省、市、縣環保部門聯網,提高了對汙染源的監控能力。

七是環境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各省(區、市)持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汙企業,嚴肅查處重點流域地區的違法排汙行為。*省上半年,關閉3.4萬噸以下的製漿造紙企業和1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企業200多家,年減排COD5.7萬噸。*省連續五年開展清理整頓不法排汙企業的專項行動,共出動了60多萬人次,檢查汙染源20萬多廠次,取締關閉900多家,停產600多家,罰款2750多家,限期治理1200多家。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飲用水安全存在隱患。重點流域一些地方的水汙染已經影響到人民群眾的飲水用水安全。最近,溫家寶在審計署上報的《“三河三湖”流域內6城市地表飲用水源汙染嚴重》資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根據我們開展的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調查結果來看,這6個城市*的飲用水源地確實都存在水質超標的問題,有的城市還沒有備用水源。

二是地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不到位。近年來,個別地區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產業仍呈快速增長的趨勢,用水量和汙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資源綜合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都很低,導致重點流域內的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是水汙染防治專案進展緩慢。由於地方財力不足、認識不到位或汙水處理費徵收困難等原因,造成重點流域有些地方水汙染防治規劃配套資金不到位,導致規劃要求的綜合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專案進展緩慢,影響了規劃目標的實現。

四是違法超標排汙問題仍很突出。一些企業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長期違法超標排汙,企業違法排汙現象屢禁不止。前不久,在松花江、太湖等部分重點流域的暗查中,仍然查出了不少比較嚴重的違法排汙行為。

五是農業面源汙染日益突出。當前,農業面源汙染問題已越來越突出,大規模的畜禽養殖企業越來越多;不合理的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現象仍然突出;秸稈得不到合理利用,在河道內腐爛進入水體,進一步增加了水體中的汙染負荷。農業面源汙染已成為流域水質改善的一個重要障礙。

六是小城鎮生活汙染治理難度大。由於城鎮化程序加快,小城鎮的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生活汙染對水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重點流域建設的小城鎮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由於工藝的選擇沒有結合小城鎮的實際,導致小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投資成本高、執行費用高、管理要求高,不適應小城鎮生活汙染治理執行費用低、管理簡單的要求。

三、進一步加大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力度

“*”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時期。目前國務院已批准各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目標、任務十分明確,我們要堅定信心,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努力開創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新局面。這裡,我再強調幾點要求。

第一,密切協作,落實責任,加大考核評估力度。

流域水汙染防治需要上下游各省(區、市)通力合作、聯防聯控,主要責任在地方各級政府。要堅持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負總責的要求,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目前*、河南、*等省份已經在部分重點流域開展了跨市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考核和區域環境資源補償政策試點,其他省份也要確定重點,儘快開展跨市界水質目標考核和區域環境資源補償政策的試點工作,真正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職責落實到位。今年我部將繼續對重點流域的國家考核目標進行考核。

第二,加大投入,科學管理,認真組織實施治汙專案。

治汙專案的實施是水汙染防治的重要保障,要促進度、重質量、保執行。重點抓好已建成汙水處理廠的線上監控設施建設和環保驗收工作,抓好對汙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工藝改造;狠抓重點排汙單位的深度治理工程建設,確保治汙目標落到實處。要加快推進城鎮汙水處理廠和其他國控重點汙染企業線上監測系統聯網工作,加大重點汙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環境監察力度,確保治理設施正常執行,切實發揮減排效益。國家將逐步加大對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的支援力度,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努力籌措資金,增加政府投入,同時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環境保護改造專案的信貸支援,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推進汙水處理收費制度,把標準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地方配套資金和汙水處理收費不到位的地區,中央不安排補助資金。

第三,積極組織,加強培訓,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環境意識。

為切實提高地方政府領導幹部對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的認識,落實領導責任制,我部將按照中央組織部《關於印發〈20*年中央組織部委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抽調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參加專題研究班計劃〉的通知》(組通字〔20*〕7號)的要求,做好對松花江、遼河、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長江中下游、*流域各地黨政領導幹部的環保培訓工作。今年5月、7月和8月,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鬆遼流域、*流域地區黨政領導幹部環保培訓班已經舉辦。我們計劃於今年10月,還將舉辦水環境管理專題研究班,培訓物件是相關流域地市政府分管環保工作的副市長,培訓內容包括相關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國家水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節能減排及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等。

此外,還要廣泛深入的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努力營造人人關心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四,深入研究,大膽創新,加快水體汙染防治科技支撐研究。

我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委研究制訂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實施方案》,並於20*年*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水專項將重點圍繞“三河、三湖、一江(松花江)、一庫(三峽水庫)”,集中攻克一批節能減排迫切需要解決的水汙染防治關鍵技術。按照總體實施方案的要求,水專項實施任務與國家重點汙染治理工程和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有機銜接,與地方治汙工作密切結合,切實抓好水專項的組織實施。20*年,將以太湖、滇池等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為重點,研究制訂太湖、滇池流域水汙染治理與富營養化綜合控制技術及示範實施方案,並加快推進實施。根據《全國重點湖庫生態安全評估與綜合治理方案》要求,繼續開展重點湖庫生態安全評估,對各重點湖庫進行生態安全總體評估,制定各湖泊水庫生態安全保障綜合方案,為我國湖泊水庫環境管理、水汙染防治與富營養化控制提供技術支撐。

第五,調整結構,多措並舉,推進重點城市水汙染防治。

督促重點流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對造紙、釀造、印染、製革、醫藥、選礦以及各類化工等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力度。重點流域各省(區、市)要制訂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嚴格新建專案環境准入。同時做好相關基礎工作,協同財政部在*省太湖流域開展主要水汙染物排放指標初始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利用市場機制激勵企業汙染減排。

強化重點流域重點城市水汙染防治工作,以點促面,推動全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充分考慮城市水汙染防治的特點,落實重點城市的水汙染物總量削減任務,加強對重點城市總量分配、總量管理的技術培訓與交流。審查重點城市水汙染防治規劃,提出修改意見,並逐步將各城市的水汙染防治規劃納入資訊系統。跟蹤重點城市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年度進展,開展對重點流域內年廢水排放量1億噸以上的重點城市水汙染防治工作年度評估。

第六,嚴格管理,防範事故,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必須認真落實國務院批覆的各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從全流域的範圍治理水汙染,上下游協同作戰,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切實解決飲用水源地汙染問題。各省(區、市)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級管理制度,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新(改、擴)建與供水設施及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專案;禁止在二級保護區內新(改、擴)建排放汙染物的建設專案,已建成的,要責令拆除或者關閉。做好各流域枯水期和汛期汙染聯防,防止發生重大水汙染事故,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加快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村鎮的生活汙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水源地周邊生態農業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進一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保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全面開展流域內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核查,定期釋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資訊。建立城市飲用水源汙染應急預案,形成飲用水水源的汙染來源預警、水質安全應急處理和水廠應急處理三位一體的飲用水水源應急保障體系。

同志們,黨中央、國務院對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全國人民高度關注,國際社會高度關切。我們要積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深化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切實落實休養生息政策措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齊心協力,真抓實幹,確保各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目標如期實現。

謝謝大家!

環保部工作會議講話稿篇3

主席先生,各位委員、專家,各位來賓:

首先,我給各位通報一個好訊息。據初步測算,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2.7%和4.2%,繼續保持了雙下降的良好態勢。這是汙染減排在去年首次出現“拐點”的基礎上,今年努力克服接連發生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的困難,以及當前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更加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國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大,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性有所增強。

大家知道,發展的協調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包括髮展質量(速度、結構、效益)的協調性、發展要素(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性、發展動力(投資、消費、出口)的協調性和發展格局(城市、農村、區域)的協調性,其中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就是要努力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實踐深化、認識提高的歷史過程。我們逐步認識到,環境汙染追本溯源,是由於人口、資源、環境三大發展要素不協調造成的,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係史。

空氣是重要的環境要素之一,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人的健康離不開潔淨的空氣。大氣汙染對人類社會的傷害,早已成為現代文明程序中揮之不去的夢魘。1948年美國賓州的多諾拉小鎮,數日中煙塵籠罩,導致5000多人病魔纏身;1952年的英國倫敦,嚴冬裡濃霧深鎖,4000多人在汙濁的大氣中溘然長逝。震驚世界的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中,有5件源於大氣汙染。反思過去,把握當前,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改善是關係民生的重大問題。去年11月,溫家寶在接見國合會外方委員時說,要做環境的,內閣要成為環境的內閣,不僅要努力使國家經濟保持發展,還要讓祖國擁有藍天白雲。

各位委員!

北京奧運會的環境質量保障工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鑑的案例。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是中國人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從自然條件來看,北京群山環繞,西望太行,北顧燕山,大氣流動受阻,與曾經發生公害事件的城市有著驚人的相似。北京能否全面兌現申奧環保承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正因為如此,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國際社會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曾利用環境問題對北京奧運會進行無端的指責,甚至是詆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中國環境與發展的突出矛盾都集中折射在這一史無前例的工程之中。

為解決北京環境空氣汙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連續實施了十四個階段、200多項大氣汙染控制措施,投入1000多億元資金打造綠色奧運。北京市能源結構從嚴重依賴煤炭逐步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天然氣使用量7年內增長了3.5倍;首鋼等經濟支柱企業被搬遷,一大批汙染嚴重的企業或關閉、或轉型;機動車第四階段排放標準開始實施,6萬多輛老舊計程車和公交車被淘汰;400多塊裸露地面進行了揚塵治理,披上了青翠的綠裝;六環以內的所有河道得到治理,一灣灣清水像玉帶一樣在城中蜿蜒流淌。與此同時,綠色奧運的理念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居民自覺將垃圾分類投放;節能燈、節水龍頭越來越多進入普通家庭;建設綠色社群、綠色校園、綠色企業等倡議得到社會各界熱烈響應。

為實現“綠色奧運”的莊嚴承諾,國務院於20xx年批准成立了由北京市政府和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牽頭,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和山東5省(區、市)參加的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經過專題調研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形勢和任務,彙總6省(區、市)提出的保障措施,組織專家、院士開展研究,多次召開會議分析論證,編制了《第29屆奧運會北京空氣質量保障措施》。環保部門與6省(區、市)抓緊落實《保障措施》,開展聯防聯控,紮實推進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6省(區、市)在奧運會前建成並投運燃煤機組重點脫硫專案裝機達2600多萬千瓦,完成了一大批工業重點治汙專案,淘汰或搬遷了一批落後產能及工藝。

經過不懈努力,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連年得到改善,*年北京全年收穫246個藍天,比1998年僅有100個藍天整整多出了146個。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其中分別有10天和兩天達到一級標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等各項汙染物濃度日平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達到世界發達城市水平,為近20xx年來最好狀況。北京市民反映,晴天時,天空變大了;雨天時,雨水變乾淨了。同時,各協辦城市空氣質量也基本達標,全面兌現了綠色奧運環境質量承諾。

各位委員!

奧運環境質量保障工作不僅為北京奧運的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援,而且成功塑造了在一個發展中大國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推動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全新案例。奧運籌辦7年來,北京市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12.4%,服務業產值和從業人員比重均超過70%,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環境質量連年得到改善,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雙贏。在綠色奧運理念的實踐中,北京市經濟結構發生了轉型,發展方式實現了根本性轉變,發展協調性得到顯著增強。北京綠色奧運的成功舉辦充分說明,增強發展協調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總結推廣綠色奧運的成果,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全方位地加強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進一步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發展動力的協調性、發展格局的協調性和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形成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良性迴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必須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加強環境保護。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是經濟執行的4個環節,必須從各個環節入手,構建全方位的汙染防控體系,才能促進速度、結構、效益相協調,增強發展質量的協調性。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建立健全強制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促進企業在生產全過程實現節能、降耗、減汙、增效的綜合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和減少汙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生態化改造,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嚴格環境執法,對汙染企業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傳統產業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的協調性,必須積極扶持環保產業發展。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只有依靠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當把發展環保產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節能、節水、節材、汙染治理等新興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著重改善環境民生。要制定和完善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政策及標準體系;推動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環保產業技術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產業投資環境;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加快環境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程序;積極扶持骨幹企業,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新、特的方向發展;加強監管,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產業市場。同時,抓住綠色奧運理念深入千家萬戶的機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促進節能環保產品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拉動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格局的協調性,必須全面推進城鄉和區域環境保護。中國城市、農村和區域發展和環境保護長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必須統籌考慮城鄉和區域的環境與發展。針對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氣等突出的區域性環境問題,推廣北京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的區域汙染聯防聯控經驗,進一步研究制定區域環境管理政策,加快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步伐。尊重自然規律,落實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配套政策措施,推動不同區域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同時,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不解決好農村環境問題,城市環境的暫時改善也長久不了。必須把農村環境保護擺上與城市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地位,堅持城鄉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突出抓好農村飲水安全,著力防治工農業生產汙染,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為了進一步增強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口、資源、環境是發展的三大要素,人口具有能動的決定性作用,既可以是資源、環境的消費者,也可以是資源、環境的保護者。實現由前者向後者的轉變,必須要有強烈的環境意識和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進行約束。為此,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實質就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建設,健全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重點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讓生態文明之花在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公民心中綻放。

各位委員!

人類文明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世界各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聯絡在一起。當前,全球面臨的環境挑戰日趨嚴峻,各國應該用相互聯絡的眼光看待環境問題,牢固樹立幫助別人就是保護自己的意識,並付諸行動,加強更加務實的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更加燦爛光明的美好未來。尤其是在國際經濟形勢更加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應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環境援助資金不減少。同時,打破環境技術合作壁壘,建立合理的技術轉讓機制,推動技術與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更加合理配置和流動,努力促進世界各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保持全球金融和經濟穩定發揮積極的作用。

本屆國合會任期內,中國的環境與發展事業正處於關鍵階段。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援下,在各位委員、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合會必將繼續取得豐碩成果,為深入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後,祝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xx年年會圓滿成功!祝各位來賓在北京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jianghua/chengjian/jnw3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