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自我鑑定 >個人自我鑑定 >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精選3篇)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精選3篇)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 篇1

20xx年5月我十分榮幸了參加了x醫院藥劑科進修,在為期一個月的進修中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頗有感觸。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精選3篇)

1.先進的電腦系統軟體給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在調配處方時,用法用量可以列印在貼紙上,打印出來的資訊含有藥名,規格,用法用量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可以避免手工寫錯或是不清晰造成病人誤服。前段時間有個社群醫院藥師給病人寫一個降血壓藥的用法用量,每日一次,每次1片,就因為寫得不清晰,病人看成每次11片,結果造成嚴重低血壓昏迷送到醫院搶救。還有是領藥計劃可以自動生成,也可以手動,就不需要人工逐個檢查藥品,再手寫計劃,還要入電腦這樣繁瑣。近效期藥品提示等。

2.藥品實行貨櫃號擺放,每個藥品有自己的貨櫃號,貨櫃號存入電腦系統應用軟體,當不知道或忘記藥品的擺放位置時可以通過查電腦就知道位置了。有利於調配和盤點,降低差錯率,提高工作效率。打印出來的醫囑單藥品(貨櫃號標在藥名後)以貨櫃號為順序排列,這樣就可以按照順序一路配藥,避免拿錯多規易混淆的藥品,也避免工作人員來回走動。也有利於新來工作人員和進修人員或實習生儘快融入工作。

3.小針劑拆零擺放,空閒時對於常用的或用量大的小針劑拆零放在適當的大盒子,方便繁忙時藥師調配,減少拆包裝的麻煩。

還有好多細節方法都是可以降低差錯率,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病人等候時間,降低病人投訴率!

有一些地方做不到位的是,門診處方沒有實習雙簽名,只有核對藥師簽名或蓋章,事實上是已經做到了雙人調配核對,因為患者太多,調配藥師為了加快調配速度,減少患者等候時間,處方調配完沒有及時簽名或蓋章就交給核對藥師。還有就是用藥諮詢服務過程中沒有寫記錄,這個的原因也是工作太繁忙了,人手不夠。很巧的是,我進修期間沒多久就趕上187醫院準備迎評三甲,所以他們得把這兩年沒有雙簽名的處方和沒有做的記錄補上,這工程巨大了。從這件事我得出的經驗是無論工作多麼繁忙,理由多麼正當,實際操作再好,該完善的手續還是得完善。記錄要寫好,沒有記錄不管你做得再好也枉然。檢查的時候有些工作無法檢查實際操作,只能檢查書面形式,這時記錄是工作到位的體現。不該寫人家不好的,糾結了很久,可是還是覺得學習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進修的完成不是終點,而是你奔向新目標的起點,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最新技術通過實踐運用到實際的治療中去,為我院增添新的活力和技術。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 篇2

20xx年7月,我作為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與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交換進修專案的第一個中方學者,來到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臨床進修學習。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是美國醫院心血管科排名前十的醫院之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的心臟外科是和內科放在一起的,互相之間的協作比較緊密。比如,心臟移植病人的手術由外科醫生做,而後期的隨訪,治療就以內科醫生為主。當然,作為一名內科醫生,我的進修是在心內科進行的。

每天的臨床工作和國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早上的查房;收病人時問病史、查體、寫病歷等等一系列過程;出現一些本科室不能解決的臨床問題時請其他科室會診協助治療……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半年的學習令我感觸很深的是以下的幾點:

1、作為教學醫院,每天的講座很多。只要你肯學,就有很多的學習機會。在心內科,每天中午的十一點是心電圖講座,十二點由本院醫生做臨床方面的講座,內容涉及臨床基礎知識,最新進展,病歷討論等。講座的時間都是一個小時,期間由科室提供免費的午餐,如披薩、漢堡等,大家邊吃邊聽,真正體現了分秒必爭的精神。每週三下午是fellow(專科培訓醫師,有點像國內的主治醫師)的講座,既有專科培訓醫生們自己選定題目的講座,也有高年資attending(主治醫生,更象國內的主任醫生)的講座及點評,時不時還有外院的專家授課。週五的早上七點半則是心臟電生理室的講座,市內各個醫院的心臟電生理醫生們都要參加。醫學院則固定在每週四和週五的中午舉行全院的講座,週四以基礎研究為主,週五則是臨床內容,主題是morbidityandmortality,即每週一個病歷討論,涉及臨床各主要科室。

2、圍繞在醫生周圍的良好的合作團隊。這個團隊使得美國的醫生可以專注於臨床醫療工作,不用被瑣事分散精力。比如,美國醫院裡特有的“醫生助手”,由專門的醫生助理或擔任,可以在醫生診治病人之前,先與病人交談,問病史,查體,開具部分檢查,極大地節約了醫生的時間和精力。的工作也十分到位,比如病人需要做胃鏡,醫生只需開具醫囑,自然有護士處理好相關的事務,醫生只需在約定的時間去做檢查即可。不像在國內,醫生要事無鉅細,從檢查前的準備一直關心到檢查後的處理,很是消耗精力。另外,還有藥師指導和監督臨床的用藥,技術員負責儀器的使用和維護。當病人沒有保險,或是其他原因付不起醫療費時,會有社會工作者幫助解決經費問題。而病房裡進行心臟移植的病人在手術前,還有進行過相同手術的志願者與之交談,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打消患者的顧慮。曾經參加過幾次病人臨終前的搶救,小小的病房裡居然有二十幾個醫務人員參與病人的搶救,包括了醫生、護士、技師、藥師等。還有一次,一個患躁狂症的心衰病人在查房時情緒失控,3分鐘之內,三名醫院保安就出現在病房的門口;5分鐘之內,精神科的醫生就前來會診。讓人感到,在美國當醫生真是沒有後顧之憂。

3、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及良好的醫患關係。一方面,醫生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與病人交談,用盡量淺顯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解釋病情;另一方面,大部分美國病人對醫生十分信任和友好,也非常地尊重醫生。不像在中國,巨大的工作量(每天診治病人的數量可能是美國醫生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和病人支付醫療費用上的壓力使得病人把醫生放在對立面,醫患矛盾很尖銳。

4、住院時間遠遠短於中國。病人渡過急性期或者危險期後,就會被轉到康復中心繼續治療,這樣既節約了醫療費用,又減輕了醫院的壓力,也減少了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5、良好的轉診制度。病人一般先到家庭醫生或者社群醫院治療,那裡的醫生覺得病人的病情嚴重,需要進一步治療時,才將病人轉至上一級的醫院,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且,美國的醫師培訓制度,使得各個醫院的醫生水平比較接近,不容易出現中國這樣,小醫院的醫生和大醫院醫生臨床水平的較大差別,也使得病人能夠充分信任家庭醫生及社群醫生。

當然,美國的醫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因為病人的數量少,很多基本操作沒有機會做或是做得很少;醫生在培訓中能夠見到的病人、病種不多,能夠積累的臨床經驗就少於中國。還有醫療器材和資源的巨大浪費,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量極其驚人。在醫療中,也存在著過度醫療,比如每天重複做若干的血液檢查,胸片的常規復查等。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也一樣存在,我曾經遇見一個病人同時使用包括亞胺培南和萬古黴素在內的四種抗生素。國內很少見,我們醫院尚未出現的萬古黴素耐藥的腸球菌,在心內科的監護室裡有時候會同時出現幾個既往或是現症感染病人。

另外,我想就我個人的經歷說一下在美國醫院進修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語言。美國醫生說話語速極快,VOA的SpecialEnglish是每分鐘90個詞,StandardEnglish是每分鐘140個詞,可是這些醫生們每分鐘起碼要講250到300個詞,比我在這裡聽的美國當地電臺的播音速度還要快得多。尤其是彙報病史和做講座的時候。可能他們太忙,又非常認真、敬業,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傳達最多的資訊,所以說話特別地快。除了快之外,就是縮寫特別多。

進修醫生自我鑑定範文_優秀進修醫生個人總結評價 篇3

引: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是美國醫院心血管科排名前十的醫院之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的心臟外科是和內科放在一起的,互相之間的協作比較緊密。比如,心臟移植病人的手術由外科醫生做,而後期的隨訪,治療就以內科醫生為主。當然,作為一名內科醫生,我的進修是在心內科進行的。

20xx年7月,我作為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與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交換進修專案的第一個中方學者,來到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臨床進修學習。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是美國醫院心血管科排名前十的醫院之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的心臟外科是和內科放在一起的,互相之間的協作比較緊密。比如,心臟移植病人的手術由外科醫生做,而後期的隨訪,治療就以內科醫生為主。當然,作為一名內科醫生,我的進修是在心內科進行的。

每天的臨床工作和國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早上的查房;收病人時問病史、查體、寫病歷等等一系列過程;出現一些本科室不能解決的臨床問題時請其他科室會診協助治療……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半年的學習令我感觸很深的是以下的幾點:

1、作為教學醫院,每天的講座很多。只要你肯學,就有很多的學習機會。在心內科,每天中午的十一點是心電圖講座,十二點由本院醫生做臨床方面的講座,內容涉及臨床基礎知識,最新進展,病歷討論等。講座的時間都是一個小時,期間由科室提供免費的午餐,如披薩、漢堡等,大家邊吃邊聽,真正體現了分秒必爭的精神。每週三下午是fellow(專科培訓醫師,有點像國內的主治醫師)的講座,既有專科培訓醫生們自己選定題目的講座,也有高年資attending(主治醫生,更象國內的主任醫生)的講座及點評,時不時還有外院的專家授課。週五的早上七點半則是心臟電生理室的講座,市內各個醫院的心臟電生理醫生們都要參加。醫學院則固定在每週四和週五的中午舉行全院的講座,週四以基礎研究為主,週五則是臨床內容,主題是morbidityandmortality,即每週一個病歷討論,涉及臨床各主要科室。

2、圍繞在醫生周圍的良好的合作團隊。這個團隊使得美國的醫生可以專注於臨床醫療工作,不用被瑣事分散精力。比如,美國醫院裡特有的“醫生助手”,由專門的醫生助理或擔任,可以在醫生診治病人之前,先與病人交談,問病史,查體,開具部分檢查,極大地節約了醫生的時間和精力。的工作也十分到位,比如病人需要做胃鏡,醫生只需開具醫囑,自然有護士處理好相關的事務,醫生只需在約定的時間去做檢查即可。不像在國內,醫生要事無鉅細,從檢查前的準備一直關心到檢查後的處理,很是消耗精力。另外,還有藥師指導和監督臨床的用藥,技術員負責儀器的使用和維護。當病人沒有保險,或是其他原因付不起醫療費時,會有社會工作者幫助解決經費問題。而病房裡進行心臟移植的病人在手術前,還有進行過相同手術的志願者與之交談,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打消患者的顧慮。曾經參加過幾次病人臨終前的搶救,小小的病房裡居然有二十幾個醫務人員參與病人的搶救,包括了醫生、護士、技師、藥師等。還有一次,一個患躁狂症的心衰病人在查房時情緒失控,3分鐘之內,三名醫院保安就出現在病房的門口;5分鐘之內,精神科的醫生就前來會診。讓人感到,在美國當醫生真是沒有後顧之憂。

3、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及良好的醫患關係。一方面,醫生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與病人交談,用盡量淺顯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解釋病情;另一方面,大部分美國病人對醫生十分信任和友好,也非常地尊重醫生。不像在中國,巨大的工作量(每天診治病人的數量可能是美國醫生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和病人支付醫療費用上的壓力使得病人把醫生放在對立面,醫患矛盾很尖銳。

4、住院時間遠遠短於中國。病人渡過急性期或者危險期後,就會被轉到康復中心繼續治療,這樣既節約了醫療費用,又減輕了醫院的壓力,也減少了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5、良好的轉診制度。病人一般先到家庭醫生或者社群醫院治療,那裡的醫生覺得病人的病情嚴重,需要進一步治療時,才將病人轉至上一級的醫院,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且,美國的醫師培訓制度,使得各個醫院的醫生水平比較接近,不容易出現中國這樣,小醫院的醫生和大醫院醫生臨床水平的較大差別,也使得病人能夠充分信任家庭醫生及社群醫生。

當然,美國的醫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因為病人的數量少,很多基本操作沒有機會做或是做得很少;醫生在培訓中能夠見到的病人、病種不多,能夠積累的臨床經驗就少於中國。還有醫療器材和資源的巨大浪費,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量極其驚人。在醫療中,也存在著過度醫療,比如每天重複做若干的血液檢查,胸片的常規復查等。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也一樣存在,我曾經遇見一個病人同時使用包括亞胺培南和萬古黴素在內的四種抗生素。國內很少見,我們醫院尚未出現的萬古黴素耐藥的腸球菌,在心內科的監護室裡有時候會同時出現幾個既往或是現症感染病人。

另外,我想就我個人的經歷說一下在美國醫院進修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語言。美國醫生說話語速極快,VOA的SpecialEnglish是每分鐘90個詞,StandardEnglish是每分鐘140個詞,可是這些醫生們每分鐘起碼要講250到300個詞,比我在這裡聽的美國當地電臺的播音速度還要快得多。尤其是彙報病史和做講座的時候。可能他們太忙,又非常認真、敬業,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傳達最多的資訊,所以說話特別地快。除了快之外,就是縮寫特別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jianding/gerenfanwen/mllo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