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通用5篇)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通用5篇)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 篇1

我鄉防震減災工作認真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結合我鄉山區地勢實際開展相關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各項預防措施,最大限度保護好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現將一年來防震減災工作報告如下: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通用5篇)

一、健全機構、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

在防震減災工作中,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真正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和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安辦、交管辦、民政辦、國土所等部門工作人員和7個村三職幹部為成員,明確相關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明確責任,實行責任追責制和倒查制。

二、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

充分利用標語、宣傳欄、手機簡訊、宣傳單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1、“安全生產月活動”中加大宣傳力度,發放防震減災相關宣傳資料500餘份。2、在鄉域範圍內懸掛宣傳標語9幅。3、發放防震減災、防汛減災光碟80餘張。

三、精心組織,提高抗震能力。

1、制定鄉以及7個村防震減災應急預案。2、在龍沱國小組織防震減災應急演練1次,取得良好效果。3、對12個地質災害點進行時刻監測,每個點張貼“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安排每個點一名監測人,專人負責24小時監測,一有險情立即上報。4、成立27人防災減災搶險應急分隊,由鄉長任組長,如有險情發生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應急搶險。5、嚴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各工作人員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鄉政府24小時有人值守。

四、下一步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鄉將嚴格按照上級部門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防震減災制度,健全救援應急體系,加強對群眾的防震知識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震意識,減小災害損失。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 篇2

今年,我鄉一手抓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一手抓防震減災工作,在市防震減災局的指導下,我鄉的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健全了機構、落實了責任,防震減災工作得到了加強。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民勝鄉防地震災害應急預案,成立了以書記為指揮、鄉長、聯鄉工作隊長為副指揮、全鄉幹部職工為成員的領導機構,下設搶險救災組、交通治安組、物資保障組、醫療保障組、通訊保障組五個組,各村也成立了相關組織,並在全鄉9個村組建立了防震減災搶險隊員共500名,確保一有災情,拉得出、用得上。

二、加大了宣傳力度,開展了防震演練,增強了防震意識。

通過鄉、村、組三級幹部開會,利用趕場、板報、標語等形式向全鄉廣大百姓宣傳了防震減災知識。並在5.12防災減災日,在鄉政府和中心校開展了防震演練和在20xx年度民兵軍事訓練時進行了地震應急隊伍培訓,各村還適時組織防震演練,通過此類活動,大力提高了全鄉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有關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大了防震減災工作資訊面,建立健全了群測群防體系。

建立了由鄉長、分管領導、防震減災助理員、各村委會主任為防震主監測人的管理人員,各村還建立了村、組幹部、廣大人民群眾組成的資訊網,確保一有異常及時上報,平時也在每月月底向市防震減災局書面彙報情況。

總之,我鄉今年的防震減災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部分不足,如我鄉是少數民族鄉、經濟基礎差,農民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磚木,磚混結構少,抗震能力弱,除要求農戶成員要具有防震、避震的方法及措施外,目前因鄉財政緊缺,經費不足,許多問題暫無解決方法。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 篇3

20xx年,銀海區防震減災工作在銀海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責,加快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保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為銀海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更加安全的防震減災環境。現將現將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建立防震減災宣傳長效機制情況

積極配合市地震局工作,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宣傳力度,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結合我區工作實際,制定我區防震減災宣傳服務制度。

二、地震勘測點建設

廣西地震烈度速報預警系統銀海福成基站位於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寧海村委寧海國小院內, 20xx年2月底臺站工程建設完工。並於3月26日上午,邀請自治區地震局專家領導、各地市代表們到北海蔘觀廣西地震烈度速報預警系統銀海福成基站。自治區地震局專家領導、各地市代表們現場交流,提出想法和疑問,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效果良好。

根據《關於推進“北部灣地震烈度速報技術系統研究”專案北海觀測點建設實施方案》(北震辦發〔20xx〕13號)文的要求,7月13日上午,我區教育局領導、地震辦主任陪同市地震局有關領導參觀了備選學校,依據《廣西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建設技術規程》對備選學校進行場地勘察、通訊訊號測試、供電條件調查及徵求學校對建設站臺的意見,最終確定在銀海區鹹田國小建設站臺。

三、防震減災工作情況

為了加強學校師生在密集場所的應急避震能力,提高在校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地震發生時的應急、自救互救技能,使師生在地震發生時能快速有序的逃生,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5月8日下午,市地震局聯合銀海區地震辦、教育局在福成鎮寧海國小舉行了地震應急演練。為加強災情速報員、防震減災助理員、巨集觀觀測員隊伍建設,我區組織各鎮災情速報員、防震減災助理員、巨集觀觀測員參加北海市舉辦的防震減災“三網一員”培訓。積極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在轄區鎮開展防震減災板報宣傳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三、存在問題

1、由於我區本級財政困難,防震減災工作經費投入與實際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

2、由於人員有限,我區還未能做到地震工作專人專辦;

3、少部分學校建築抗震設防能力還比較差。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1、繼續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增強防震減災能力;

2、切實加強防震減災依法行政工作隊伍建設和體系建設,進一步夯實我區防震減災基礎;

3、加強對日常防震減災的預測預報,進一步提高我區防震減災防範能力;

4、加強抗震設防和地震安全性評估工作的管理;

5、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監督,督促各工作組、各區直單位依法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責。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 篇4

根據縣減災委《關門源於進一步做好防災抗災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門減發【20xx】1號)檔案精神,我局立即組織人員,對照《地震應急預案》逐條自查,查漏補缺,做好工作落實和督查,現總結如下。

一、防震減災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地震應急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縣委、縣政府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堅持與經濟建設一起抓,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規劃,全縣建設的重大工程專案全部提交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並要求地震部門參加,確保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質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進一步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並根據人員變化及時進行了調整充實。地震應急工作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地震部門的彙報,研究地震應急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由我局牽頭,組織工作人員根據《門源縣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和《門源縣地震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全縣地震應急工作實際制定了《門源縣地震應急工作程式》和《門源縣自然災害緊急救助應急預案》,對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震後的責任和任務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要求各成員單位牢固樹立震情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和應急意識,把落實震情和做好地震應急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切實增強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全縣的地震應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建立聯動機制,提高應急能力,地震應急工作有序推進。一是著力加強應急管理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制定印發了《門源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完善了預案管理體系,建立了預案演練制度,並將地震應急預案納入了全縣總體預案中,得到了高度重視。20xx年全縣新修訂地震預案33個,同時,全縣將應急救援工作作為防災減災指標之一納入全縣各鄉鎮、各部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及年度各專案標責任完成情況同考核、同驗收。有力的促進了地震應急工作的深入開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地震應急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應急值守,規範資訊管理工作。目前,全縣已初步建立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值班室為接點,層層相連、上下暢通、快捷高效的值班網路。認真落實政府系統主要領導幹部在崗情況報備工作。制定下發了有關資訊報送和應急值守工作的檔案,明確資訊報告要素、時限、渠道、責任主體和緊急情況重大事件報告的工作程式,強化了對重要值班資訊的查詢、研判、跟蹤和彙總,規範了突發公共事件資訊接收、採集和報送工作。三是紮實做好重點地區的地震防範工作。認真對照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20xx年度全省地震趨勢和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出的34條具體的措施意見和州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通知》(北政辦﹝20xx)112號)要求和目標責任進行了自查。全縣共排查出風險點、隱患點、危險源115個,其中國土部門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76處;供電部門排查出變電廠房、輸電線路杆塔等隱患;民政部門存在救援物資品種單一、數量有限;消防部門排查出縣消火栓損壞較多不能較好地為消防供水提供有力保障;供水系統排查出供水管線嚴重老化、蓄水池數量過少;水利部門排查出境內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系統未與縣防汛監測系統聯網,資訊傳遞不及時,水庫管理主體混亂,洩水調水困難,需進行統一排程;教育部門排查出學生校舍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有27棟;城建部門排查出6個方面的危險隱患點等,均已有計劃地推進整改。四是著力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全縣現有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194支,1.5萬餘人,應急保障車輛能抽調60多輛。其中縣級15支、335人(專業救援隊伍2支,為消防隊和礦山救護隊,專業救護人員48人);全縣已組建了通訊搶險救災隊、醫療救護隊、衛生防疫隊、供電設施搶修隊、供排水管道搶修隊、救災隊、公路搶修隊等9支應急救災隊伍,並配備了一定的應急救援裝備。五是加強地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避難場所建設。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的專項救災資金,用於全縣各個領域、行業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民政局儲備救災帳篷480頂,救災麵粉320噸,棉被625床,特大自然災害救濟金168萬元;縣糧油收儲公司儲備糧食450噸(其中麵粉305噸,大米100噸,青油45噸);石油公司原油儲備量保證在150噸;衛生部門儲備價值40萬餘元的防護服、消毒用品、急救用品等急救物資及救護車輛17輛;建有縣金源廣場、古城2個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13個鄉級應急避難場所。六是認真開展應急演練活動。全縣有針對性地開展易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公共衛生等事件的應急演練,為應急工作提供保障。各鄉鎮、各部門在應急預案編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突出各自特點,及時組織開展了應急演練。

(三)認真貫徹法規,嚴格行政執法,抗震設防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確保重大建設工程符合抗震設防要求。每年組織一次地震行政執法集中活動,對於符合地震安全性評價法規要求的建設工程專案,向企業負責人宣傳督促企業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取得他們的支援和配合。二是依法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督和管理,把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建設專案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審批和竣工驗收的必備內容。在縣行政服務中心設立辦事視窗,辦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行政審批、民居抗震諮詢服務、地震資訊查詢等事項。截至目前,已對312項開工建設工程專案進行了抗震設防稽核備案,對全縣51所中國小進行了校址勘察鑑定。同時,結合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危房改造等專案的實施,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示範鄉鎮建立活動。我縣的城關二完小、縣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向陽路社群、北山鄉相繼被評為省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示範社群和示範鄉鎮。三是加強對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的指導。我縣利用科技三下鄉、科普宣傳週到鄉鎮宣傳農村房屋抗震設防知識,製作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知識讀本》、《農村民居建設圖集》和《建設我們美好家園》等宣傳冊,對農牧區的建築工匠480餘人進行了農村民居抗震施工培訓,現場向農牧民宣傳如何建造即抗震又實用的住宅。

(四)建立群防網路,提高監測能力,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全面加強。一是不斷提高監測工作水平,20xx年1-6月份,門源地震臺共處理地震事件1523個,燒錄地震資料記錄光碟8張,測震、形變、流體觀測月報各6期,月震情會商6次,測震儀器執行連續率為99.9%,資料處理率達100%。二是作為專業監測手段的補充縣建立了以水井、動物習性為觀測主體的巨集觀觀測點12個,並堅持每天有觀測記錄,週報告、有異常立即報告制度。三是密切關注縣境內及周邊地震活動情況,對周邊3級以上、全球6級以上、全國4級以上地震活動資訊以《門源快訊》、《地震動態》和手機速報的形式,及時進行三要素公示。20xx年1月1日至6月30日,我縣轄區內共發生ML1.0級以上地震18次,其中最大地震為2月20日ML2.3級地震,位於甘青交界,無震感。四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縣群測群防縣、鄉(鎮)、村三級網路已初步形成。全縣已在12個鄉鎮和部分重點部門設立防震減災助理員14名、災情速報員143名,組建了由縣防震減災指揮長、主管領導、鄉鎮黨政領導和群測群防人員組成的門源縣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應急通訊網路。

(五)廣泛開展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切實增強。讓廣大群眾掌握地震應急科學知識,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防震減災宣傳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按照“主動、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一是通過宣傳,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的防震減災意識。將防震減災法規、檔案及地震有關報刊、資料分送給各級領導,讓縣領導及時瞭解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爭取各級領導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視和支援。二是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重點對中國小生進行宣傳。自去年以來,共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120餘次,印發《中國小避險應急安全常識》2萬本,配發《中國小生放火用火自救手冊》、《中國小防災減災應急手冊》240套,組織開展應急演練69次,參與師生達4.8萬人次,有效地普及了防災減災科普知識。三是創新了宣傳形式。在縣人民政府網站開通了防震減災宣傳專欄,通過藉助網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優勢,以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全方位開展了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四是利用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下鄉”活動舉辦的有利時機,組織開展送地震科普知識下鄉。在城鎮人員集中場所,設定地震科普知識宣傳站,發放地震科普知識小冊子20xx份,《地震應急知識讀本》20xx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節選》5000份,擺放展板20塊,接受群眾諮詢達5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抓住4·14玉樹地震紀念日、5·12汶川地震紀念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等特殊時期,開展專題紀念宣傳教育活動,以擺放展板、散發傳單和科普讀物、提供諮詢、在縣電視臺播放地震防災救助科普動漫片等方式開展街頭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富有特色的宣傳活動,擴大了防震減災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社會各界群眾防震減災法規意識明顯增強,做到處急不慌,防患於未然,增強了群眾辨別地震謠言的能力,保障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存在的困難

(一)地震應急工作人員編制少、經費缺,影響了工作的開展。縣地震局人員編制和業務經費緊缺,缺乏必要的觀測裝置和專業人員,嚴重製約了地震應急工作的開展。

(二)防震減災能力需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行政執法工作還非常薄弱,專業執法人員不足,執法力度有待加強;

(三)全民防震減災的意識依然不夠高。社會公眾麻痺僥倖心理普遍存在,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仍需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地震的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地震觀測點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由於縣級財政困難,地震觀測網點建設薄弱,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援。

三、今後工作打算

(一)加強群測網點、應急通訊網路和災情資訊速報網路建設,著力提高地震觀測水平。重點抓好地震“三網一員”隊伍建設,進一步落實各項地震應急措施,努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地震應急工作快速、有序、高效執行。

(二)嚴格執行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強化抗震設防工作能力。對縣內建設的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在選址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以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引數。開展和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把地震應急工作檢查作為安全生產檢查的重要內容。加快縣城綜合防震減災建設步伐,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把縣城整體震害防禦和建築物單體評價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震害防禦能力,抓好縣城中心區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

(三)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繼續開展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地震科普知識進校園、進社群、進企業、進農村活動。加強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所有學校在每個學期都要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次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活動,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的目的,有效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小震不慌,大震不亂。

鄉2022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彙報 篇5

主任、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三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報告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與成效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關係社會穩定大局,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政協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共同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我市地質構造複雜,活動斷裂貫穿全市,歷史上曾多次發生4-6.5級破壞性地震。其中,788年竹山6.5級地震,為全省震級最大的地震;1973年丹江口庫區4.7級地震,為全省最強的水庫誘發地震;竹山、竹溪、房縣地震烈度達到VII度,為全省地震烈度最高的地區。據專家預測,我市具備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構造條件,面臨著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雙重威脅,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面對嚴峻地震形勢,市政府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指導思想,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組織領導,努力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責任明確,措施到位。

一是加強了領導,加大了投入。按照《防震減災法》要求,市政府把防震減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深入地震部門和防震減災工作第一線調查研究,認真部署防震減災工作,將防震減災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防震減災“十·五”計劃和規劃綱要,做到了與整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市、縣兩級政府逐年加大了防震減災經費投入,配套解決了防震減災專案專項資金,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強化了地震機構和隊伍建設。為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職能,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不斷理順和加強地震機構建設。除兩區外,縣級地震機構建設實現了“三統一”,即統一級別(科級事業單位),統一名稱(地震局),統一經費開支渠道(財政全額撥款)。市、縣兩級政府積極支援地震部門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全市地震隊伍人數增加到51人,高階職稱2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精幹高效的地震幹部隊伍。

三是加大了宣傳教育力度。全市宣傳、教育、司法、建設、科技、地震等部門,充分利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時機,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下農村等“三進一下”活動。按照“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保障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在全市組織實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範學校建立活動。目前,房縣實驗國小、房縣實驗中學、竹溪縣實驗中學、竹山縣一中、丹江口市紅旗中學等10所防震減災示範學校已經或即將掛牌。通過宣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積極參與、關心防震減災活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強化了地震行政監督和行政執法。為了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市政府先後制定了《十堰市防震減災規劃》、《十堰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規定》和《關於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等10餘部規範性檔案,積極支援地震等部門依法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能,不斷規範全市防震減災活動。近幾年來,市政府分別組織開展了在建、已建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和大型水庫、學校校舍等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專項檢查,摸清了底數,掌握了情況,減少了地震安全隱患,提高了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二)依靠科技創新,強化震情意識,不斷提升監測預警水平。

一是實施專案建設,增強地震監測能力。20xx年以前,我市地震監測手段單一,監測儀器“超期服役,帶病運轉”,不能適應我市震情需要。為了改變地震監測落後狀況,我市在“十·五”期間共投入360萬元專案資金,新建和改造6個數字化地震臺站、5個前兆臺站、1個區域臺網中心,實現了地震監測數字化、網路化,地震速報水平和監測精度有了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測震、地磁、形變、重力、水化等為觀測手段的十堰數字化地震監測臺網,具備監控鄂西北及鄰區2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二是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監測網路正常執行。為了維護地震監測網路正常執行,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分別下發“關於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範圍,嚴禁干擾、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建設、規劃、國土、林業、人防、設計院和城市監察部門也將地震環境保護納入工作內容。公安部門和地震部門在地震臺站及其附近醒目位置,聯合設立了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標誌。各縣市政府先後下發通知,加強了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力度,有效防止了破壞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違法行為。

三是開展震情分析,提升震情速報水平。多年來,地震部門堅持地震科學研究,定期開展地震趨勢分析季度會商和年度會商,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市主要領導報告震情預測意見,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市地震分析預測工作在鄂豫陝地震聯防區和全省名列前茅。地震部門始終堅持24小時震情值班和雙崗責任制,實時開展震情監控。地震發生後,地震部門能夠在15分鐘內報告震情,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震情資訊。

四是建立了地震群測群防網路。市政府在20xx年出臺了“關於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通知”,明確將“三網一員”建設(即建設地震巨集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知識宣傳網,在鄉鎮設防震減災助理員)納入到了工作日程。各縣市人民政府也相繼出臺檔案,在各鄉鎮建立了地震巨集觀測報點、地震災情速報點和地震知識宣傳點,設定了防震減災助理員。目前,全市已有70多個鄉鎮明確了防震減災助理員、測報員,並進行了集中培訓,佔全市鄉鎮總數62.5%。初步建立起了地震群測群防“三網一員”網路體系。

(三)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綜合防禦,努力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一是將抗震能力建設納入了城市規劃。為了增強我市城區防災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抗震水平,市政府在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將城市防震減災功能作為城市規劃修編的重要內容,將地震災害預防前置到城市規劃編制這一關鍵環節。20xx-20xx年,市政府安排專項經費70萬元,組織完成了《十堰市城區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的編制,為十堰城區持續、有序發展,實現我市20xx年基本具備抗禦6級地震能力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是加強了抗震設防要求的管理。市政府把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經濟建設的立足點,把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作為專案審批的必備前置要件,納入基本建設審批流程,確保了建設工程場址安全、目標明確、設計科學,避免了抗震設防投入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目前,全市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審批比例達到80%以上。

三是嚴格抗震設計和施工質量。自1990年我市開展抗震設計專項審查以來,市政府將抗震設計審查和抗震施工質量驗收作為工程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納入了質量責任制管理體系,確保了新建工程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施工。汶川特大地震後,我市認真執行國家抗震設計新規範,提高了中國小校、醫療機構的抗震類別。十堰城區框架結構、混凝土現澆建築比例上升至 80%以上,砌體結構預製樓板結構的比例逐步縮小至20%以下。竹山縣城的建築樓面結構基本取消了預製板。

四是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為了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工作,逐步改變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市政府於20xx年印發了《十堰市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方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搬遷安置中,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建設。地震、建設部門聯合編印了《地震安全農村民居設計參考圖》,免費提供群眾使用,指導村民建設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民居。目前,全市在建農居地震安全工程示範點共13個,涉及農戶1151戶,覆蓋人口近5000人。

(四)堅持常備不懈,強化應急準備,增強了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市政府於20xx年制訂了《十堰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十堰市地震應急預案》,成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在地震應急工作中的職責。各縣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相繼出臺了縣級地震應急預案。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大企業,基本都按各自職責編制了應急預案,形成了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

二是構建了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和災情資訊系統。在“十·五”期間,完成了地震應急系統網路建設,建成了十堰區域地震臺網中心,加大了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建設,形成了省、市、縣三級災情速報網,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應急快速反應和指揮處置能力。

三是認真實施了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民政部門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衛生部門成立了防疫專業隊伍,建立了藥械、血源等物資的籌集儲備;公安部門制定了社會治安應急措施;建設、規劃、民政、地震等部門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作出了部署。

四是高效處置了地震突發事件。20xx年,竹山“3·24”地震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相繼發生。地震發生後,市委、市政府迅速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強餘震監測、嚴密震情跟蹤,及時釋出震情資訊;開展正面輿論引導。迅速組織縣鄉機關於部深入震區,調查核實災情,宣傳地震科普知識,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由於行動積極,處置高效,確保了社會穩定。同時,全市上下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公安、消防、水文、供電、衛生、地震等部門先後派出工作組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全市各界人士紛紛獻出愛心,捐款捐物,受到了災區人民歡迎和上級領導的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防震減災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地震危害性及防震減災重要性認識不足,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市地質構造複雜,已建、在建水庫分佈廣泛,具有發生構造地震和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由於大震發生週期較長,加之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深度、力度和廣泛性不夠,部分幹部群眾對我市地震災害的危險性和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存在僥倖心理和模糊認識,參與防震減災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不高,影響了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的整體推進。

(二)防震減災工作聯動機制尚未形成。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法律法規和市政府檔案規定中雖已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各部門的職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工作進展情況不能及時通報,部門之間聯動、協作、配合的緊密度不夠、力度不強,尚未形成相關部門各司其責、協同作戰、密切配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

(三)農村民居、醫院和學校存在安全隱患,抗震設防管理有待加強。我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力度不夠,農居安全工程示範點數量偏少,農居基本不設防、抗震能力低、隱患大。大多數醫院建築抗震能力達不到新的國家標準,少數未設防不抗震的建築還在繼續使用。20xx年對全市1298所學校、幼兒園的校舍抗震安全排查中,在總面積387.26萬平方米學生校舍中,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僅佔34.8%。除市直和丹江口市外,其它縣市區及十堰經濟開發區、武當山特區的學校校舍設防面積僅佔25%左右。少數建設單位和開發商逃避抗震設防監管,存在不設防或盲目設防的現象,水利、電力、交通等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許可尚未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東風公司等大型廠房抗震設防未得到有效監管。

(四)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還存在監測手段不足、地震前兆監測網點偏少,技術裝備水平和資訊傳遞手段落後,少數地區還存在地震監測盲區等問題。特別是受編制限制,加上地震工作枯燥單調、待遇偏低,地震專業人才引不採、留不住,專業人員匱乏,地震“三網一員”隊伍不穩,無法適應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需要。

(五)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滯後,應急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十堰城區普遍存在建築密度大,綠地、空地少,緊急疏散通道不足的問題。十堰城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尚在醞釀和計劃建設中,人民廣場、文化廣場、青年廣場、火車站廣場、體育中心等公共場所避難應急設施不全,尚沒有一處功能完善的應急避難場所。各縣市已建、在建的避難場所規模較小、應急標誌不明顯、應急設施尚未完全到位。地震應急預案操作性不強,應急裝備建設和物資儲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思路與措施

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對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進行了專題調查,並書面反饋了意見,市政府高度重視,召開了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參加的座談會,擬定了《十堰市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將於近期召開政府專題會議,並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建立防震減災部門聯動機制。防震減災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必須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和王作機制。市政府將根據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案規定,明確各部門防震減災工作職責,建立市政府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抗震設防監管、地震應急救援、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地震行政執法等防震減災各個環節的部門聯動,定期召開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和部門聯動專題會議,健全防震減災工作資訊共享機制。各職能部門在聯動機制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形成防震減災工作的合力,破解防震減災工作難題,努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不斷提高全市防震減災綜合水平。

(二)全面提高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大力加強城鄉抗震設防管理和監督,在高度重視震後救援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震前防禦。市政府將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將各類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抗震設防要求、抗震設計施工等作為責任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要突出學校、醫院等重點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積極為東風公司等大型企業廠房和其它建設王程抗震設防服好務。進一步完善抗震專項規劃、開展城市地震安全社群示範點建設。在移民搬遷和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採取政府補助和群眾自願的方式,先行試點,逐步鋪開,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增強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在城市總體規劃、居民小區建設規劃中明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內容,設定地震應急疏散通道。組織建設、規劃、園林、文體、財政、地震等部門,制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案,利用現有公園、廣場,增添必要的應急設施和應急標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在新建城市公園、廣場時,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建設內容,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20xx年,十堰城區建成l一2處應急避難場所,提升城市防災減災功能。

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操作性較強的地震應急工作方案。加大地震應急裝備建設,購置必要的衛星通訊裝置、照明裝置、個人防護裝置、帳篷,以及搜尋偵檢裝置、營救裝置等,提高地震現場的救援水平。加強應急物資儲備,保證重要應急物資的數量和質量,不斷增強快速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四)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採取多途徑、多形式,深入開展地震科普知識進社群、進校園、進機關、下農村活動,發揮鄉鎮助理員作用,加強邊遠鄉村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啟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建立一批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每學期組織中國小生開展1-2次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和緊急避險演練活動。在每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組織全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認真開展地震科普知識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大防震減災經費投入和地震隊伍建設。建立防震減災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將地震監測臺網執行、完善、改造和宣傳教育、應急救援等事業專項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逐年增加防震減災工作基本經費和專項經費。積極支援建立地震“三網一員”、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群等工作,明確地震觀測員、防震減災助理員補助標準和地震安全農居的扶持標準,將補助和扶持資金納入預算,直補到觀測員、助理員和農戶手中。

進一步加強地震機構建設,明確張灣區、茅箭區防震減災工作歸口區政府辦公室管理。不斷改善地震監測、辦公條件,提高地震專業人員福利待遇,引進和培養一批紮根十堰、熟愛防震減災工作的地震專業拔尖人才,促進我市防震減災事業健康協調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huibao/gongzuofanwen/qre8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