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精選15篇)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精選15篇)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

一、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精選15篇)

1、在槓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2、明確支點離重點越近,槓桿越省力;反之費力。認識日常生活中幾種省力和費力的槓桿。

3、激發對生活中槓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二、教學重點:通過對槓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明確省力和費力槓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四、材料準備:

教師:演示PPT、長鐵棒、體操棒、木塊、老虎鉗、火鉗、槓桿尺、鉤碼等。

學生:槓桿尺、鉤碼、記錄表(按四人組配備)。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課:回顧槓桿三要素。

1、趣味遊戲——撬“重物”,讓學生實際體會槓桿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複習槓桿構成的三要素:支點、重點、力點。

3、提出本課研究主題,板書課題。

(二)、主題探究:利用槓桿尺,瞭解其省力和費力的科學原理。

1.通過實物並結合演示PPT,認識槓桿尺的構造及其原理。

2.佈置研究任務1:探究使槓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並做好記錄。

3.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始約10分鐘的獨立探究活動。

4.第一次彙報:展示力點鉤碼數大於重點鉤碼數和力點鉤碼數小於重點鉤

碼數的兩張記錄表,比較其鉤碼數量的多少,明確後者比較省力。

5.佈置研究任務2:將省力的記錄表挑選出來,用筆畫出重點到支點、力

點到支點的線段。

6.第二次彙報:展示三張省力的記錄表,比較所畫的線段,思考其共同特

點。

7.結論一: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比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近,槓桿就省力。

8.第三次彙報:展示二張費力的記錄表,用筆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

點的線段,比較所畫的線段,思考其共同特點。

9.結論二: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比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遠,槓桿就費力。

(三)、實踐深化:理解槓桿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1.趣味遊戲——“以弱勝強”,通過對支點位置的控制,強化學生對上述

結論的理解。

2.實踐體驗——用老虎鉗鉗斷鐵絲,利用PPT圖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壓千斤”,利用PPT圖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實踐體驗——用火鉗鉗起鐵塊,利用PPT圖片分析其費力原理。

5.小結:槓桿工具的省力或費力,與其用途有密切關係。

(四)、延伸課外:調查生活中的槓桿類工具。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預測並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於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並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的材料:一張維恩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1、回顧上節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並展示上節課的維恩圖)

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2、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師出示三種液體)這三種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麼辦法證明?

師引導: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進行一場公平的液體流動的比賽。

4、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為什麼?討論後確定一個比賽方法。

5、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則

二、實驗、思考

1、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並記錄。(師要提示學生重複做幾次實驗)

2、全班交流,彙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麼原因導致實驗結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麼有關?

三、液體、固體比較

1、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點,並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2、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錄。

3、討論交流,對於“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2、過程與方法: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3、情感、態度、價值觀: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資料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天氣日曆中重要的記錄資料。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複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麼?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彙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麼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麼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麼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彙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資訊?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曆,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麼確定?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2、瞭解血液迴圈器官的構成及迴圈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製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蒐集自己運動前後脈搏和心跳的資料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後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製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裡。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係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麼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並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麼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麼關係?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麼?

(2)血液迴圈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2、心臟和血管有什麼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係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鍊計劃,並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後的心跳變化。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3、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4、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3、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開啟書本第3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這裡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四、課後作業

1、寫出你知道的天氣現象?

2、一般天氣預報包括哪些內容?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浸在熱水中的冷水袋的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激發學生探究現象本質的興趣。

2、通過實驗,弄清冷水受熱過程中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變化,進而分析冷水袋受熱上浮的原因。

3、培養學生樂於發現新問題,並積極探索的科學觀。

教學重難點:實驗,弄清冷水受熱過程中重量和體積變是否發生化。教學準備:塑料袋、水槽、燒杯、熱水、冷水、天平、試管、酒精燈……教學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

1、提問: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1)學生自由說(2)老師也有一個方法,將冷水裝在能密封的塑料袋裡,然後浸入熱水中。二、演示和觀察

1、在密封的小塑料袋裡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槽中。2、觀察冷水袋的變化:水袋浮了起來三、學生嘗試作出解釋

1、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重量、體積2、水袋上浮的原因是哪一種呢?四、設計實驗

實驗一:測試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實驗過程圖:

實驗記錄:實驗

程中,它的重量沒有發生變化

加熱前的重量結論:水在變熱過

加熱後的重量

實驗二:測試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實驗過程:(1)在試管裡裝滿水,剪一塊氣球皮把試管口矇住,用橡皮紮緊(2)把試管插在熱水杯裡,使試管內的水變熱

(3)觀察氣球皮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結論:水在變熱過程中,它的體積變大了

五、終於找到了水袋上浮的原因:

水變熱體積增大浮力增大,水袋上浮

六、課後思考:

把一小袋加熱的水,放在冷水裡,它是上浮還是下沉?為什麼?

加熱前氣球皮的狀態加熱後氣球皮的狀態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7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資料並進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資料並進行整理分析。

教學難點: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實驗記錄表、手錶、跳繩、神經系統課件、血液迴圈系統課件。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健康,那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健康快車》。

二、探究活動。

1、計劃於組織。

(1)學生完成“脈搏頻率與各種運動的關係”實驗,並填寫好實驗記錄表。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係實驗設計”研究方案。

(3)學生自讀“小資料”,瞭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教師加以講解引導。

2、事實與證據。

(1)學生蒐集證據,對“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係”的實驗加以研究。

(2)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研究情況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資料卡”,瞭解人體血液迴圈系統的組成及作用。

三、總結。

第二課時

一、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祕’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資料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蒐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蒐集到的各種資料,並採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資料、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並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後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於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採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資料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範圍的交流與彙報。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8

科學教育理論:

依據科學新課標的要求;科學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合適的教學。教學出發點和歸宿的以體現以人為本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梳理: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槓桿的科學。

教學方法:

實驗研究;小組討論、交流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法;採用“大膽猜測---實驗研究——分析資料——形成結論”教學流程。

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三個班中,每班學生均為23名,從平常接觸以及與其他老師交流中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態度比較認真。

2、已有知識、經驗: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不強。家長和某些教師由於觀念的問題,低年級時偏重於語數教學及輔導,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際觀察、操作。更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

3、學生分析:在國小六年級,兒童對周圍事物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而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實際,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理解槓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弄明白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費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槓桿尺做實驗、通過實驗收集並整理、分析資料,理解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意義,並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槓桿尺實驗研究

教學難點:

對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槓桿尺、鉤碼等實驗用品;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羊角錘撬釘子圖(ppt)等8張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簡單操作匯入

生產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撬大石頭的情況,請同學們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試一試家長們是怎樣撬石頭的?為什麼家長們會這樣做呢?讓我們來揭開它蘊含的科學道理。

二、學習新知

認識槓桿:剛才我們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們農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這樣的簡單機械,我們把它叫做“槓桿”。請一個同學來講臺上示範,其他同學自己操作,教師適時分析指出槓桿各部分的名稱及定義。榜書:支點、用力點、阻力點。自己在小組內指一指這三個點位置,說說定義。

三、鞏固新知

那麼我們以後遇到一些簡單的機械,如何判斷它是不是利用槓桿的原理呢?想想該用那些知識去判斷呢?要求組內簡單交流,教師請同學交流,其他同學談談想法,說說同不同意這樣的判斷。教師在總結說明。

四、應用所學

出示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請同學們自己認真思考,這是不是槓桿?是,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想好後,組內討論。教師請小組代表在班內交流。(學生觀察的很仔細,部分學生想到蹺蹺板的阻力點、用力點在隨時改變,教師對同學的這種觀察仔細、勤于思考精神給予表揚)。

五、實際判斷

出示羊角錘撬釘子圖(ppt)、老虎鉗(ppt)、剪刀(ppt)等6張幻燈片,請學生判斷是不是槓桿?並說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組交流)。教師抽小組代表逐圖分析。

六、實驗研究

教師讓學生試著猜測判斷:所有的槓桿都省力嗎?帶著這個猜測我們來深入研究隱藏在槓桿上的科學道理。

教師指導各組安裝實驗裝置,敘述清楚實驗要求。讓各小組做實驗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費力、費力的三種情況,要求小組分工,記錄好實驗資料,把它填寫到課本第6頁的表格中。

七、資料統計

對資料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

八、對資料梳理分析,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通過資料分析,我們發現了什麼?

1、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後組內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巡視,對各組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小組交流後,抽小組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其他同學追問、質疑、辯論。教師也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追問和質疑。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回顧開始我們的猜測判斷對嗎?

九、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槓桿有三個重要的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理解了有的槓桿省力;有的槓桿費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這節課同學們討論積極,能認真思考,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繼續發揚。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9

教學目標:

1、利用自己最擅長的表達形式對所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與交流,形成研究結論。

2、培養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量的科學態度,不迷信,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量的科學態度,不迷信,珍愛生命。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量的科學態度,不迷信,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蒐集關於青春期的知識。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關於健康的一些知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健康大本營》。

二、探究活動。

1、學生走進“健康金點子區”,瞭解關於促進健康的一些金點子,對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進行反省,找準需要改進的地方。

2、學生把自己蒐集的關於健康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3、學生自由選擇進入“運動娛樂區”或“測試區”,參與體驗活動。

教師加強指導。

三、拓展延伸。

學生自讀“科學自助餐”,瞭解關於青春期的知識。教師加以適當引導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變化,瞭解青春期應該注意的方面。重點是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態度過青春期。

四、課堂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挑戰自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亞健康狀態和應對方法,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讓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課時

一、教材提供了大本營這個活動場所。雖然要求學生彙報交流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但又不打消學生娛樂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材除設計了“表達交流區”,也設定了“健康金點子區”、“運動娛樂區”、“測試區”等,將學生正常生理髮育的情況檢測暗含在各個區域中。教學中,教師可在室內佈置模擬大本營,讓學生親臨其境,體驗表達與交流的快樂,嘗試為別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體檢測的現實,從而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義。

二、學生觀看《青春期衛生知識教育》視訊課件

三、教師教學充電器------教學參考資料

1.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闡述是:在身體健康、心裡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道德健康,指不能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具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據測定,具有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品質,能保持良好的心裡平衡,有助於身體健康;違反社會道德,則往往導致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容易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失調。

2.探索心臟與血管

在人體內有一個“高速公路”網路,叫心血管系統,也叫迴圈系統。迴圈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負責將人體所需的物質帶到細胞內並將廢棄物排除細胞外。

中空的肌肉器官,有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是不通的血管有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和毛細血管。動脈是將血液帶離心臟的血管,血液從動脈流進毛細血管,在毛細血管裡,物質在血液和身體細胞之間進行交換,然後血又從毛細血管流入靜脈,靜脈是將血液送回到心臟的血管。血管遍佈全身各處,形成血管網。

心臟能將血液泵到全身各處。每跳動一次,就推動血液流過迴圈系統的所有血管。心臟的工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心肌鬆弛,讓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在另一階段,心肌收縮,把血液從心臟壓入動脈血管,一般能在這個階段聽到“怦怦”的心跳。我們所測的脈搏,就是動脈血管隨心臟的收縮產生的搏動,在我們的手腕部、頸部的動脈管很容易摸到這種搏動。數脈搏的次數,實際上是在數心跳。

左邊這根健康的動脈沒有被堵塞,血管中間空間比較大,血液流動順暢。右邊這根動脈壁上堆積了大量的粥樣脂肪,使血管壁增厚,中間只有一點空間。

3.心跳的節律

一組叫起博點的細胞位於右心房中,它發出指令使心臟肌肉收縮。起博點不停地接受身體對氧氣的需求資訊,然後調整心跳速率加以配合。當我們運動時心跳比靜坐時要快,前後兩次心跳之間不過半秒,因為運動中的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在某些人的心臟裡起搏點由於疾病或是意外事故而被損壞,往往會引起心跳混亂或心動過緩,19世紀50年代,醫生和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用電池控制的人工起搏器。這種人工起搏器植入病人的面板下,通過電線與心臟連線,微弱的脈衝電流從電池流過電線到達心臟,使心臟以正常的速率跳動。

4.腦

人體內有擔負指揮和協調工作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神經。腦在我們的頭部,藏在頭骨裡。脊髓在我們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裡,與腦相連。從腦和脊髓發出許多條神經,遍佈我們全身各處。

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幹組成。大腦被分成了左右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含有傳送神經衝動到左側的運動神經元的作用。相反,左半球控制著身體右側的神經元的作用。當我們用右手去拿鉛筆做作業時,控制我們的資訊來自大腦的左半球。大腦好比公路網,只有少數幾條高速公路而絕大部分都是鄉間小路。主要神經傳導纖維的速度可達400公里/小時,但大多數神經傳輸緩慢,其速度在20公里/小時。

大腦分為不同的區域。左右大腦半球控制著不同的思維活動。右半球通常與創造力和藝術才能相聯絡,相反,左半球與數學技巧、說話、寫字和邏輯思維相聯絡。各個區域分管不同的工作―――聽覺、視覺、觸覺和運動、指揮肌肉、設計動作、引導注意力、識別目標等。特殊工作由大腦的特定部分進行處理。一天內,交替進行各種活動,可使大腦各部分輪流得到休息。

5.腦發育的關鍵期

人腦的發育從胚胎大約至20歲才能完成。對這樣漫長的歲月,從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不同層面的研究都發現並非勻速平行地發生變化。某一階段期間其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和心裡功能會發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種飛躍就是關鍵期。從解剖結構上胚胎期出生前6-8周,出生後至6-8歲以及17-20歲是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嬰兒早期,即1-3歲在生理功能形成至關重要,語言能力、智力和特殊技能的形成都有特殊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一段關鍵期裡,應得到良好的內外環境。

6.怎樣測運動心率

跑步或快走時無法測心率脈搏。切實可行的方法是運動結束立即把脈數15秒鐘的脈搏乘以4,就是1分鐘心率。但從停止運動到計數脈搏,無論如何熟練至少需要十幾秒鐘。這時數出的心率已小於運動時的數值,所以應再加上測量時心律的10%。

四、教學後記

為了真實、準確的反映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科學技能和科學態度的情況,評價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和二級目標訓練能力的評價可結合在一起進行,主要採用自我評價和隨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主動參與、團結協作、交流時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中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特別是對研究主題的確定、對資料的蒐集及選擇相應的形式進行表達與交流等方面。

“挑戰自我”中的“我進步我成功”,採取小組評價的方式進行;“試劍石”是對亞健康瞭解的一道題目,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對二級目標的掌握程度,可以放在本課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單獨操作。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注意與教學過程的結合點。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裡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裡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_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師: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我們的推測呢?為了把實驗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3、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4、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提出有關養蠶的問題。

2、觀察蠶卵和蟻蠶。

3、能夠用語言和圖畫描述蠶卵和蟻蠶。

4、能夠對蟻蠶的長度做定量測量,並記錄下來。

科學知識

1、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2、知道蠶卵能孵出幼蟲,剛出殼的小蠶叫蟻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生命的神奇與偉大。

2、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法學法】: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羽毛,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師出示一塊絲綢,談話:這是什麼材料?絲綢是用什麼織成的?(蠶絲)蠶絲是從哪裡來的?(蠶吐的)

2、詢問:你們養過蠶嗎?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如何養蠶。

二、學習新課

1、師生談話

(1)、提問:關於養蠶你最想了解些什麼?

(2)、討論:蠶和我們人類一樣,也共同擁有寶貴的生命。那麼在蠶寶寶出生前,要做好哪些準備?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成為稱職的“蠶媽媽”?(引導學生從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為蠶寶寶做考慮)

(3)、提問: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2、認識蠶卵。

(1)、仔細觀察蠶卵(提示用尺子測量直徑,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態)(提醒蠶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輕拿輕放)

(2)、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對蠶卵進行觀察,並用語言或圖畫的形式描述蠶卵。

(3)、談話:把我們剛才觀察蠶寶寶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成為蠶寶寶的第一篇日記。

3、認識蟻蠶

(1)、提問:剛剛孵化出來的蠶是什麼樣的?

(2)、你認為這時候的蠶像什麼?你知道這時候的蠶叫什麼名字?

(3)、分組觀察蟻蠶(或看有關蟻蠶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4)、用語言描述蟻蠶。

(5)、養過蠶的同學介紹蟻蠶的有趣事情。

三、總結

1、討論: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啟發學生可以通過畫像、拍照、錄影、文字記錄等方法為蠶寶寶做好成長記錄。

2、談話:鼓勵學生堅持為蠶寶寶記日記。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2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後身體變化的現象,並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自己的發現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發生的變化。

4、關注運動、關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影,併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參加運動後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遊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影,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裡經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概括活動的意義並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後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麼?”充分讓學生髮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後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後身體發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

(4)教師強調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藉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並強調有關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後身體發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 目 運動前 運動後

呼吸頻率 平緩、勻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脈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

4、交流記錄中的發現,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3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製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並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製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在上一次活動中我們瞭解到人在運動後呼吸會發生一些變化,那麼,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彙報交流體驗結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並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注呼吸系統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後呼吸發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後呼吸發生了變化?

佈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

測量自己運動後1分鐘呼吸的次數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會一直增加嗎?”

(充分讓學生大膽猜測)

組織學生體驗

教師小結

三、課外實踐活

第二課時

一、匯入

大家都知道:運動後呼吸發生了變化,並且上節課同學們在測量運動後呼吸次數時,發現即使做了同樣的運動,我們一分鐘呼吸的次數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什麼原因呢?與什麼有關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學生認識呼吸次數與肺活量的關係

教師直接指出:同樣的運動,一分鐘呼吸次數的多少,差別主要與各自的肺活量有關係。

介紹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吸足一口氣後,盡力撥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是可以測量的。

指導學生製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按教材說明製作)

組織學生測量並記錄各自的肺活量。並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記錄,並進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發現

教師整理歸納

指導制定一個長期鍛鍊計劃。

通過一個長期鍛鍊計劃,加深體育運動對增加肺活量影響的認識。

組織交流各自計劃中鍛鍊的專案。

教師指出有關實施鍛鍊計劃的要求。

課後活動

實施自己的鍛鍊計劃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4

一、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省力;反之槓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槓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槓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二、教學重點:通過對槓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槓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四、材料準備:

教師:演示PPT、小桿秤、槓桿尺、鉤碼等。

學生:槓桿尺、鉤碼、記錄表(按六人一組配備)。

五、教學過程:

一、 遊戲匯入新課,初步認識槓桿

1、教師: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投影出示要求:請利用你們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將文具盒撬起來,想一想:在這個活動中,有哪幾個點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2、學生遊戲

3、你能說說3個重要位置分別是哪裡嗎?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阻力點、支點、用力點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師:是的,這個點非常關鍵,我們可以叫它用力點 生2:這塊橡皮也很重要,師:橡皮起了什麼作用?引出支點概念。

師:還有哪個位置很重要呢?(如學生不能答出,教師可直接給出:其實被文具盒這個重物壓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叫它阻力點)

課件展示3個點的位置

4、其實,剛才我們組裝的工具,在科學上有個名稱叫做槓桿,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槓桿的科學》

5、你覺得剛才我們組裝的槓桿有什麼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槓桿都能省力呢?怎麼樣的槓桿才能省力呢?我們可以藉助槓桿尺進行研究。

二、 研究槓桿的祕密

1、出示槓桿尺,說說它有什麼特點。(圍繞支點轉動,靜止時是平衡的,兩邊有小格距離相等)

2、現在老師在槓桿尺左邊掛上重物,這個位置就是……(阻力點)。如果要使槓桿尺平衡,我們要在哪邊用力?(教師用手在右邊按下),這個點就是……(用力點)。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來,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鉤碼來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邊掛幾個鉤碼,槓桿尺才平衡。(由學生猜一猜,說說理由,然後教師按學生說的掛鉤碼)

3、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呢?我們來個規定:槓桿尺左邊掛鉤碼的位置是阻力點,右邊掛鉤碼的位置是用力點。等會研究的時候你們喜歡把鉤碼掛在哪個位置都可以,想掛幾個鉤碼也隨便你,但是掛好後一定要讓槓桿尺平衡。

4、提出幾點實驗要求:

(1)、左右兩邊的鉤碼數一樣多的,太簡單了,每組只能出現一次。

(2)、槓桿尺左右兩邊都只能掛一串鉤碼,不能在一邊掛好幾串。

(3)、槓桿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種掛法,每位同學都要記錄下來。(記錄表1)

5、指導記錄方法:怎麼記錄呢?比如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記錄。(投影出示記錄方法:左邊第二格上掛兩個鉤碼,右邊第四格上掛一個鉤碼)

記錄好後還要想一想:這個槓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認為這個槓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為什麼?

等會實驗時如果聽見音樂聲響起,就請整理好實驗材料,靜靜地獨立思考一分鐘,然後完成討論題

6、各組學生展開研究,教師巡迴指導。

聽見音樂後,各小組整理好實驗材料後,獨立思考一分鐘後,完成討論題(記錄表2)

7、請彙報員上臺彙報,其他同學認真聽,(彙報要求說出各個實驗的掛法,說到省力或費力時能舉例說明)……如學生說到用力點上鉤碼數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師不能否定,可以說:是的,我們就是根據這點來判斷它是省力的,老師請你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用力點上這麼少的鉤碼卻能撬起阻力點上那麼多的鉤碼?……再請第二位同學回答。

如別的同學沒有不同意見,課件出示3種情況: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全班齊讀,教師將3句話貼在黑板上)

8、彙報第二個討論題:你還有其他什麼發現?(由好幾個學生說說,可以先讓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確的先說,然後由其他同學補充)

9、請看我們前面做過的遊戲,你能想辦法移動橡皮,使這個槓桿更省力嗎?(學生說了移動方法後,教師課件演示,請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移就會更省力)

三、聯絡實際,加深理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1、我們再來看看生活中的槓桿,投影出示老虎鉗和火鉗,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2、既然火鉗是費力的槓桿,人們為什麼還要用它呢?(同學們的表現非常好,能利用槓桿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

四、課堂小結

1、現在老師請你們說說這節課的收穫。

2、佈置學生課後找一找生活中的各類槓桿。

國小科學活動策劃篇 篇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帶橡膠塞的試管,細塑料管、紅墨水(水)、一杯冷水、一杯熱水、水彩筆、醋、飲料、醬油、等易分辨的液體、記錄表。

教師演示材料:燒杯、一壺水、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我們來討論一個生活中經常會有的事。大家用水壺燒過水嗎?有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水溢位來了)。

水為什麼會溢位來呢?

學生水燒熱了。(這是因為水的“熱脹冷縮”)。如果學生回答不出熱脹冷縮。可以再問,燒熱了出現的這種現象叫什麼?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然後板書課題:液體的熱脹冷縮

二、改進設計“水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的實驗

液體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液體是什麼?(水)

那我們先來研究水吧。

那麼老是這裡有裝滿水蒙著氣球皮的試管放入這兩個熱水和冷水的燒杯中,能看出受熱河受冷體積的變化嗎?

學生回答不能。(如果回答能,就問,你上來觀察一下,明顯的看見水體積增大了嗎?)

看來這樣的實驗不能明顯的看出哪個試管水的體積增加得大一些。

這種方法不行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fangan/cehua/yx7v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