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2000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2000字

《拆掉思維裡的牆》的確非常值得一讀。以前也看過一些類似的書籍,但都只是草草瀏覽,沒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字裡行間閃爍著人生智慧,能常常讓人讀到觸動心絃的語句,即使在放下書本後還能回味良久。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2000字

一本好書,一本成功的書,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書本的內容本身做過多的敘述,只是想談談此書帶給我的思考,並粗淺的從時間維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現實價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是當今社會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住房難、房價高是一個多麼深入人心的話題!那麼中國人看重房子,急於買房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我想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找找答案吧。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讓中國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農耕文明的火種在炎黃子孫中代代相傳,當年富饒的中原地區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高中課本中就曾敘述過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係: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土地歷來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根基,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農抑商政策的長期實行,正是經濟對政治影響的表現,在這樣政策環境的長期影響下,我們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對土地的依賴。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們經商積聚的財富都是為了置辦土地,由商人變成地主幾乎成了一個不變的規律。人們從土地上尋找一種踏實,尋找一種內心的安穩。我國近代的實業救國、洋務運動等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這樣的民族性格驅使著商人把金錢用於買田置地而非擴大再生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地公有化,地主成為一個歷史名詞逐漸離我們遠去,由此人們把對於土地的渴望轉變為對於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礎,有房成了許多人奮鬥的目標。這也就造就了現如今房地產業的火爆景象,國家數次出臺政策抑制房價,但是收效甚微。這其中或許有擋不住的剛性需求,但根植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性格中對於土地的需求無形中也加劇

暑期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精選 讀書筆記 影視劇點評 書評 舞臺藝術點評 讀後感

了買房熱。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滅夢想無疑是對這一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種挑戰。但是不可否認,時代在發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房子真的是我們最好的歸宿麼?安穩與踏實有很多種,不是隻有房子才給的了。就像書中寫的巴菲特一樣,我想住在灰色小樓裡的他一定比許多住在大別墅裡的暴發戶心裡踏實的多。古典希望我們破除的就是一種房子給我們的安全感,或許房奴們辛苦並快樂著,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已將自己的未來奴役。

房子是壓在年輕人肩頭的一坐山,就業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將出仕作為讀書人的畢生追求。當年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就將安定天下視為己任,為後代所有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的科舉制為所有的讀書人開闢了一條功成名就的大道,於是千千萬萬的學子寒窗苦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他們共同的目標,當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還可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通過這樣一種巧妙的手段攬天下英才於囊中,同時引導著他們朝著封建統治需要的方向發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統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讀書人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被批量化的生產出來,一等品入朝為官,二等品坐鎮地方,三等品不妨開個私塾繼續生產,說不定還能出個一等品也算是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一種安慰。

深究這些讀書人的心態,其實無論多麼巨集偉的志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最終歸結到物質上是一種吃皇糧的光榮與安穩。中國古代的官員只要任上無差錯,為官一般是一個可以做到告老還鄉或壽終正寢的安穩職業。這也難怪那麼多人對此趨之若鶩,頭懸樑、錐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況在一個講出身、講家世的時代,“士農工商”這一人為順序又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中寫下來濃重的一筆。入朝為官由此成為一種無上光榮的職業,哪怕俸祿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與安穩的。從商雖然可以過上不錯的物質生活,但確是一種不被政策支援的職業,不僅地位地下,財產也缺乏法律保護。

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當今社會,考公務員熱無疑是它最好的佐證。如今的大學生紛紛將考公務員作為自己畢業後就業的一大選擇,甚至早在大三就開始花力氣準備公務員考試。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畢業後考取公務員,原因很簡單:安定。沒錯,公務員和鐵飯碗幾乎劃等號,我們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安穩,我們

也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體面。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從商已變的無可厚非,甚至金錢已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但是公務員這一職業依然具有不可阻擋的魅力,不得不說是這一民族心理使然。

關於這一方面,古典有“職業安全感奴隸”的闡述。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是有著工資不高但是安穩的工作,我們不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變。其實是我們太渴望安穩,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他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他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牆,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這一次古典希望我們衝破對職業安全感的束縛,又一次挑戰了民族的傳統觀念,他鼓勵我們嘗試,但不是盲目的隨便嘗試。很認同他的這句話:“你的潛能好像你的諮詢顧問,如果一開始你信任他,他就會越來越努力,為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其實給我們安全感的不是職業本身而是我們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裡都自信,無能力的人則會時時自危。

最後我想來談一談“有趣模式與無趣模式”。這一現象的形成同樣能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找到答案。

我國是一個大陸性國家,出身於大陸上的民族與生俱來有一種安於現狀的性格,於此相反的是島國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險精神。因為土地與資源有限,地理條件迫使他們不斷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陸使人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小農經濟更是進一步將人們束縛在土地上。從古至今,“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等一些詞語常常被我們唸叨在嘴邊,一直被灌輸於我們的腦海。我們這個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國的自信中,的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閉關鎖國使我們背上了“東亞病夫”的恥辱。清政府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國對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與知足所致嗎?

於是我們奮起反抗,但是當落後就要捱打被提出半個多世紀以後,當改革開放的成果讓中國的gdp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後,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年的那份憂患,那份自強的決心?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我們不必極盡所能創新救國時,我們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樂就又慢慢佔據了我們的心靈。

如今有多少大學生上大學是為了充實自我、潛心學術?如今又有多少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己任?上學是為了畢業,經營企業是為了賺錢,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喪失了嘗試的勇氣。正如古典所說:“無趣之人常常是無膽之人。”我們總是認

為做好本職工作就好,對一些新生事物不屑於嘗試,並將其歸結為無趣。“樂趣來源於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式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中國為何在基礎教育上遙遙領先結果卻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較上輸在了高等教育?為何西方的孩子學得快樂,中國的孩子學得痛苦?我們的教育不鼓勵嘗試,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接受原有的東西,所以我們失掉了樂趣,失掉了創新,學會了知足,學會了安逸。是啊,我們原有的財富很多,但那都是我們祖先創造的,如果沒有創造,我們的後代豈非要坐吃山空、一貧如洗?國家提出素質教育,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正是意識到這一現狀的表現。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克服這一民族性格,以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這是古典想告訴我們的。

書中的每一類問題幾乎都可以從我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根源,歷史是現實的鏡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投射現在,在時間的維度上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書,作者的每筆一都有對現實熱點的思考。

古典的書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點明瞭我們民族性格中束縛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因素,對其作出駁斥,並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去克服這些根植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弱點,具有很強啟迪性與可操作性。他的觀點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他的方法卻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他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思維,幫助每一箇中國人更好更快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高速發展的時代,更自信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uhougan/biji/mmgv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