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地理讀書筆記範文4篇

地理讀書筆記範文4篇

本文目錄地理讀書筆記範文世界經濟地理讀書筆記重新發現地理學 讀書筆記國中地理教師讀書筆記

在這本書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標準作用的描述是:“國家課程標準時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個評價課程的基矗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和高中地理考試命題的依據,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地理讀書筆記範文4篇

相對於老版本的標準來說有較大變化的是:地理課程標準目標中出現了“過程與方法”的說法,明確提出地理教學不僅要關注最終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必要的知識獲取和學習成果展示過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同掌握知識一樣是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此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被列為地理課程的目標之一。而在人們以往的認識中,興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學更順利進行和學生取得更好成績的因素,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本身並沒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課程的目標。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變化。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基本標準,是使用於全國範圍的最基本(底線)要求,地理教科書編寫和實際教學內容範圍往往會大於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非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可以被稱為“拓展”內容。這些拓展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階梯”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雖然在地理課程標準中未作要求,但與標準內容密切相關,是服務於標準內容教學的必要鋪墊;二是“提高”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屬於標準內容某一主題,但又獨立於標準要求內容之外,多試教科書編寫者或教師認為十分重要、根據教學需要加以適當補充提高的內容。三十“探究”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標準內容的課外延伸,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前沿、時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內容,作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題,以彌補教科書的滯後性和難以完全適合地方教學的不足。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重新定位對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建議的理解,關注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關注對學生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關注對地理學習重要活動質量的評價,關注對學生髮展的評價。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首先要了解大綱要求。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教學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與海洋、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展開,重視對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學設計。地理課程標準則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學的新思路,對原有的一些具體指示點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瞭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陸地水體型別及相互關係、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開發等,同時降低了一些內容的教學要求,如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大氣運動等。有關“大氣運動”的課程標準共有四條,它們分別是“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地殼物質迴圈”的課程標準有三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迴圈過程”“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對比中可以發現,地理課程標準《地理1》的自然地理內容和《地理3》的區域發展內容變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內容的變化較小,但還是有些不同。有關“人口”的地理課程標準共有三條,它們分別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也就是說,地理課結束後,有關“人口”的學習效果學生如果能夠達到上述三條標準,就表明學生已經達到基本要求。有關“城市”的內容標準也是三條,分別是“運用例項,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聯絡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和”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條標準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有關城市地理的學習內容。工、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傳統內容,主要偏重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工、農業分佈的影響。地理課程標準又增加了“結合例項說明農業或

世界經濟地理讀書筆記地理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讀書緣由:

作為從中學的世界地理過渡到地理學專業的橋樑,曾經的經濟地理學的主幹學科之一的“世界經濟地理”,同時也是老師向我推薦的專業基礎書,我這些天仔細研讀,慢慢體會,邊思考邊請教,感覺有較大進步。

寫作方式:

主要把讀書時引發的思考寫出。 把引發的思考按本書的展開順序依次羅列,在其間滲透了筆者讀書的一些原則。

筆記正文:

1.關於全書的結構的認識。

全書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為“世界經濟地理”的基礎理論部分;第二部分為第二章和第三章,總體介紹作為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兩個基礎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產業(第一、二、三產業地理);第三部分為分割槽的介紹,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和世界的海洋。為了在經濟地域系統上求得性質的均一性,沒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義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經濟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國南部國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拉丁美洲兩部分。全書的最後一章單闢版面,介紹“世界海洋”,以適應“海洋開發新時代”的來臨,內容稍顯單薄,只介紹了海洋的能源資源和空間資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經濟地域差異”,或許是因為經濟地理學者對海洋的經濟地理意義及影響研究得還不深入的緣故。筆者認為,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技術的進步,海洋的經濟地理、政治地理意義會越發凸現出來,海洋環境有其獨特的不同於陸地環境的經濟地理特點,特別是海洋在世界地緣經濟體中做起到的作用,應該是很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2.關於緒言的讀書筆記

緒言主要介紹了關於“世界經濟地理”這門學科的如下幾方面內容:

①學科定位:地理學科體系中經濟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與人類經濟活動結合十分密切的基礎應用學科。

②簡要的學科歷史回顧:十九世紀末,隨著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外國地理也分化出外國經濟地理這門學科——誕生;二戰以來學科更名為“世界經濟地理”,以反映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特點和學科的發展趨勢。

③研究物件:世界經濟地域系統,即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低於系統形成發展的條件、結構、體系型別及其地域運動規律。

④經濟地域系統的產生:人類的產業活動總是在具體的地域上進行,各個地域的條件因素與產業結構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產業與地域空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空間地域體系即經濟地域,進而形成一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地域系統。

⑤經濟地域系統的特徵:動態演化特徵、基於歷史發展的複雜性特徵(基於人類經濟活動在地域分工不斷深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層次、多形態、結構複雜、網路發達的空間地域體系)、層次性(經濟地帶系統、經濟區系統、城市地域系統、地緣經濟地域系統、型別區系統)、開放性、系統性(各影響條件及各子系統統一於世界經濟地語句系統之內,每一地域都佔有其一席之地)條件性(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

⑥影響經濟地域系統的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極其相互作用機理的複雜性。

⑦地域產業結構: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

⑧基礎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和經濟地域運動理論。

⑨學習本學科的意義:揭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地域性統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研究他們經濟發展條件的地域組合特點,探討地域產業結構的型別和基本特徵,分析其經濟地域的組織形式和經濟地域格局的發展特點,闡述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絡與發展趨勢,為合理組織我國地域生產和佈局生產力,形成合理的經濟地域系統方面,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⑩學習本學科所需的基礎學科及知識:世界自然地理、經濟學、經濟地圖學和計量地理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現代化工具基礎:遙感、數學模擬、計算機輔助等。

3.閱讀第一章“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發展特點”的思考

這一章首先從綜述的角度回顧了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歷史,著重闡述了“地理大發現”和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地域系統形成的影響;其次闡述了當代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基本特徵(影響條件的新變化;產業結構的新變化;產業的地域分佈的新變化);最後深及國家政治層面,劃分了國家的經濟型別。

①關於地理大發現及其影響:

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

具體內容:由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繞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發現”;橫渡大西洋抵達南美大陸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陸的發現”和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成功的幾大歷史事件。

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產業分佈和經濟聯絡兩個方面。把世界連為一個整體,擴大了世界經濟文化聯絡的範圍,為歐洲主要國家的原始積累開闢了新的來源(在美洲掠奪金銀;從事罪惡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促使新舊大陸間農畜產品種類的交流,進而影響了世界產業的分佈與發展;促使世界貿易航線及貿易中心發生很大變化(從南歐地中海地區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區)。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對歐洲主要國家在原始積累上的影響。歷史就是會這樣靠極其不平等和極度殘酷的掠奪實現了歐洲主要國家發生產業革命所需的財富基礎。

②關於產業革命的影響:交通運輸史由於輪船和蒸汽機的發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也意味著世界國之間的聯絡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變成了大機器生產,工業社會從此開始。

③關於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使世界產業分佈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生產力的增強,明顯改變了產業分佈的條件;生產的部門分工與地域專門化得到了迅速發展;經濟地域系統開始形成;國際經濟聯絡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新變化。)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又有很大的發展,產業分佈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宗主國與殖民地附屬密切經濟聯絡為特色的世界經濟地域系統開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場最為深刻的生產力變革,這場變革還在繼續,它把人類社會推向了後工業社會,最後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它在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地域生產結構和經濟地域系統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⑥當代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基本特徵:這部分內容逐層深入,從條件的變化談起,向上至產業結構的變化,再次,提升至產業分佈及其與經濟地域系統的新變化,最後以“世界生產力分佈的不平衡”為終了。這也反映了“世界經濟地理”這門學科的系統化的認識論方法。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產業——產業結構——產業的地域分佈——經濟地域系統。經濟地域系統的的任何變化都可以深及條件變化,並從中找出更本質的原因。

其實讀書讀什麼,這是一個極端重要卻又極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我從這幾年在高中的執教生涯中得到實踐和深化的。把握作者的思維方式,把握特定學科的認識論邏輯是我覺得最應該學的。學問大家的閃光之處可能也就在於此。需要我們學習和繼承的,不應該是考試卷紙上特定問題的答案,更應該是我們怎樣從容、有條理地面對一個新問題的方式。

⑦關於對“世界生產力分佈的不平衡”的認識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社會總是以這樣殘酷的極不平等和極不平衡的方式在延續他的歷史,我們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變得強大,如果沒有“吞象”之禍心,尚可自保。世界生產力分佈不平衡的這一事實,是社會歷史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外化,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都得接受之,面對之,迎戰之。

4.第二、三章的讀書思考講解和《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閱讀做出,另文詳述

5.關於“世界經濟地理”在認識國家或區域上的認識論邏輯上的再認識現列舉出來本書對世界的若干大國的認識結構,再作進一步分析。(略)

日本;印度;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一點思考

在具體的認識區域的問題上,本書戰士的認識結構正好反映瞭如上的概括:條件(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條件和國際條件等)——產業——產業結構——產業的地域分佈(地域經濟特點和差異)——經濟地域系統,其中經濟地域系統是世界層次上的概念,面對具體的區域或國家,一般只論至產業的地域分佈這一層次。其中如果哪一因素的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就側重論述,如歷史,社會,政治等非地理要素。而且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本學科對條件、產業和產業結構和地域分異談論得很多,對經濟地域系統層次的闡述卻相對薄弱,這也是這一學科需要加強的地方。這部分如果沒有強勢的成果,前途堪憂。

重新發現地理學 讀書筆記地理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第五本:《重新發現地理學》(美國國家研究院地學、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地球科學與資源局重新發現地理學委員會 編 學苑出版社)

閱讀計劃:工作八九年來,常在一些場合聽報告,業餘看地理教學雜誌,論壇交流,外出學習等場合,多次聽到地理同行們提到這本書,於是心裡產生了想拜讀一二的念頭。於是這兩年一直想買到這本書,逛新華書店,漫遊網路書店,常常是缺貨。終於在XX年12月25日,再次漫遊卓越網書店發現有貨。於是一口氣定了包括這本書在內的十本書。這之後又陸陸續續零星購買了三四次書,又花了幾百塊錢,買齊了《現代教師讀本》五卷本,買了兩本世界地圖和一本中國地圖,買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等書。XX年想讀的書,想收藏的書備齊了。XX年1月至2月,業餘時間,不夠細緻,缺乏精深的讀了第一遍。

讀書感悟:這是一本本該細讀、精度的新穎著作我卻泛泛而讀。因此,以下心得和感悟只能是很粗淺的想法,一些話語流於抄寫書中的《中譯本序:我們更需要重新發現》和美國國家研究院院長寫的《序》以及《前言》等。

1、通過閱讀此書,對美國地理學界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概況瞭解了一點。之前對國外的地理學以及地理教育一無所知。坦率地說,本人對於中國國內的地理界也幾乎是一無所知,儘管XX年加入了中國地理學會,但頂多只是偶爾看看學會定期寄來的會訊,看看中國地理界的院士和骨幹教授們的照片。這些專家們的文章,艱深枯燥、專業性強,偶爾在愛人的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期刊上看到一二篇他們的文章,常常難以讀完,讀完之後好像常常不知所云。淪入應試教育牢籠的中學一線教師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自比是一隻井底之蛙。學科前沿知識方面的論著和論文等常常需要一些高等數學知識,而這些基本都遺忘了,還有長時間教中學地理,大腦有點不太喜歡鑽研艱深、有難度的東西。突然想到,新教育倡導知性閱讀而非感性閱讀,我這網購的大部分書,不是勵志類,就是訪談類,或是隨筆類,往往圖快,像吃快餐一樣,讀的價值到底有多少呢?為什麼不沉心靜氣地研讀一些有難度的地理學科的專業書籍呢?

2、通過翻閱這本書,重新認識了現當代地理學的價值、地位以及廣闊前景。中國最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像地理學科倡導的很多理念,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資訊科技與地理教學等等,均能從本書中採摘到很多經典的、鮮活的案例。我喜歡讀第二章《地理學與關鍵問題》,這章講到“經濟健康”、“環境退化”、“民族矛盾”、“醫療衛生”、“全球氣候變化”、“教育”等。第五章《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第六章《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等。

3、通讀該書,對於地理意識的養成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第三章《地理學的視角》講到:地理學觀察世界的方法、綜合的領域、空間表述、地理認識論。第四章《地理學的技術》講到:觀測、展示與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等,這兩章相對於是方法論吧,可類比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呵呵。現當代地理學已遠非傳統認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地名+物產”,“地理就是天氣預報”等。讀安徽省地理教研員吳儒敏先生的部落格文章,聽他的XX年中國淮南·星韻地理研討會的精彩發言,能感到吳先生是一位地理意識很強烈的省教研員。吳先生在業務上,生活中處處留心地理課程資源,是值得學習的典範。現當代地理學發展到今天,現當代的中國地理教育內容更新的比例越來越高,教師沒有正確的地理意識,很難想象他能把中學地理課上出真正的地理味道。幾年前的一天,曾協助教研員檢查縣區教師送曾的年度評審教學論文是否抄襲,竟然發現有不少教師,地理意識和地理觀念好像停留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悲哀。

4、閱讀《重新發現地理學》,處處感到:中美國情雖有差異,中國的問題更能更為突出,一如吳傳鈞院士中譯本序言中直言的“我們更需要重新發現”,但是,細細閱讀和分析、歸納,不難體會:對於加強地理學的基礎等方面的建議,美國的做法是值得中國地理界借鑑的。地理學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中學地理教育。讀完本書,想想大學入學之初因為地理不大學聯考而修習中文,期待畢業能改教語文的情狀,不禁覺得年輕的心總是禁不起生存和社會的嘲弄的。從教九年後的今天,漸漸體會到地理教育的責任感,也越發擁有自信心。明白了努力的大方向,腳下的路該踏先哪一步呢?

國中地理教師讀書筆記地理讀書筆記範文(4) | 返回目錄

在這本書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標準作用的描述是:“國家課程標準時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個評價課程的基矗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和高中地理考試命題的依據,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對於老版本的標準來說有較大變化的是:地理課程標準目標中出現了“過程與方法”的說法,明確提出地理教學不僅要關注最終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必要的知識獲取和學習成果展示過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同掌握知識一樣是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此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被列為地理課程的目標之一。而在人們以往的認識中,興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學更順利進行和學生取得更好成績的因素,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本身並沒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課程的目標。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變化。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基本標準,是使用於全國範圍的最基本(底線)要求,地理教科書編寫和實際教學內容範圍往往會大於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非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可以被稱為“拓展”內容。這些拓展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階梯”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雖然在地理課程標準中未作要求,但與標準內容密切相關,是服務於標準內容教學的必要鋪墊;二是“提高”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屬於標準內容某一主題,但又獨立於標準要求內容之外,多試教科書編寫者或教師認為十分重要、根據教學需要加以適當補充提高的內容。三十“探究”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標準內容的課外延伸,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前沿、時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內容,作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題,以彌補教科書的滯後性和難以完全適合地方教學的不足。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重新定位對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建議的理解,關注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關注對學生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關注對地理學習重要活動質量的評價,關注對學生髮展的評價。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首先要了解大綱要求。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教學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與海洋、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展開,重視對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學設計。地理課程標準則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學的新思路,對原有的一些具體指示點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瞭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陸地水體型別及相互關係、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開發等,同時降低了一些內容的教學要求,如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大氣運動等。有關“大氣運動”的課程標準共有四條,它們分別是“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地殼物質迴圈”的課程標準有三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迴圈過程”“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對比中可以發現,地理課程標準《地理1》的自然地理內容和《地理3》的區域發展內容變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內容的變化較小,但還是有些不同。有關“人口”的地理課程標準共有三條,它們分別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也就是說,地理課結束後,有關“人口”的學習效果學生如果能夠達到上述三條標準,就表明學生已經達到基本要求。有關“城市”的內容標準也是三條,分別是“運用例項,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聯絡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和”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條標準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有關城市地理的學習內容。工、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傳統內容,主要偏重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工、農業分佈的影響。地理課程標準又增加了“結合例項說明農業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uhougan/biji/390zp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