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精選5篇)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精選5篇)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 篇1

我是一個“小吃專家”,每次出去旅遊,所有的特色小吃都不會逃出我的嘴巴!比如說:麻婆豆腐、揚州炒飯等等。不過,最令我難忘的卻是內蒙古的烤全羊。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精選5篇)

到了內蒙古,怎能不吃烤全羊?於是,我們旅遊團的人共同點了一支烤全羊。

烤全羊的做法可是一點也不簡單,先要選出1-2歲的小綿羊宰殺,用開水燙全身,趁熱褪淨毛。然後取出內臟,在羊腹內放入花椒、薑片等調料和香油後,就可以架上架開始烤了。經過3個小時的小火烘烤,一隻香噴噴的烤全羊便出鍋了!

烤全羊上桌了!一股清香立刻瀰漫開來,順著鼻孔鑽入心脾,讓人全身都舒爽無比。烤全羊的表皮呈黃紅色,前腳屈膝,角上還別了一根紅綢子。桌邊的所有人都垂涎三尺,恨不得一口吞了這隻小羊。

終於可以吃了,工作人員先用蒙古刀把羊肉切成塊狀的,再分別放入兩個盤子中,最後再擺上辣椒粉、胡椒麵等配料,就可以動手吃了。

我眼疾手快,搶到一隻羊腿,先撒上一些辣椒粉,然後毫不猶豫的一口咬下去。哇!這真是人間少有的美味呀!羊皮香酥可口、脆而不硬;羊肉甜而不膩,香甜誘人;整隻羊外酥裡嫩,清香撲鼻。辣椒粉的勁辣,簡直就像一百隻螞蟻在舌頭上跳芭蕾。我陶醉了,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詩: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嘗?

朋友們,到了內蒙古別忘了吃烤全羊哦!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 篇2

又是一個愉快的假期,在假期中,爸爸受朋友的邀請,帶我去烏拉特後旗參加那達慕開幕式。熱鬧、精彩紛呈的開幕式讓我讚歎不已。尤其是馬術表演和蒙古民族服裝表演,讓我大開眼見,驚歎不已。

觀賞了精彩的開幕式後,我們的肚子已唱起了空城計。叔叔把我們請到了一個大大的蒙古包。走進去,才發現,它是一個環境優雅、高檔豪華的飯店。叔叔笑著摸著我的頭說:“今天我要用最隆重的儀式招待我的小貴賓,請你吃烤全羊。”“啊,烤全羊,我早就聽說了,還沒吃過呢。”我興奮的拍著雙手。

服務員開始上菜了,一道一道的菜端上來,還不見烤全羊。忽然,門被大大的開啟,兩個叔叔端著一個大盤走進來。我的眼睛都直了,一隻金黃色的羊跪臥在盤中,嘴裡含著幾根韭菜。把盤子放到桌上,服務員叔叔開始介紹:烤全羊也稱“烤整羊”,是蒙古族最名貴的菜餚之一。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烤全羊是蒙古族的傳統佳餚,是蒙古族宴席中最高檔的一道名餚,通常用來招待貴賓,或用於重要祭典等隆重場合。烤全羊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別具特色的製法。我們技術高超的廚師選用上好的小羊,,宰殺剝皮,去掉頭、蹄、內臟,用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鐵釘上。再用蛋黃、鹽水、薑黃、孜然粉、胡椒粉、上等的白麵粉等調成糊。全羊抹上調好的糊汁,頭部朝下放入熾熱的饢坑中。蓋嚴坑口,用溼布密封,大火燜烤一小時左右,全羊變成金黃色,皮脆肉嫩,鮮香異常,取出就可以吃了。

廚師將羊以蹲臥式放在特製的烤全羊車上,羊頭挽著紅花,羊嘴裡放香菜或芹菜,讓歌手用蒙古族傳統禮儀,為貴賓致頌詞,請主賓取下羊頭紅花,歌手持哈達向客人敬酒,最後主人將羊肉分成小塊,用蒙古刀剔肉,供貴賓食用。我都等不及他說完,舉起碟子,跟叔叔說:“叔叔,快給我來一塊兒吧。”叔叔用蒙古刀從羊背上割下一塊羊肉遞給我,吃一口,“啊!”肉質鮮嫩細膩,入口滑而不膩。在蘸一下特製的醬料,更是美味。燻烤中帶點微辣,糯軟而爽口,一點兒也不覺得油膩。在喝一口奶油茶,太舒服了,真是人間美味啊。

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饞涎欲滴了吧?朋友,那就請你到我的家鄉來吧,我一定用最隆重的蒙古族傳統禮儀歡迎你,帶你去品嚐著天下美味——烤全羊。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內蒙古!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製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據傳,早在幾千年前,生活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人民已經開始用火來燒食獵取整隻野獸,大草原要民特定的遊牧生活方式,使這種食用方法延續至今。

精通漢、滿、達斡爾語言,並懂得俄、英、日、蒙古文,潛心研究蒙古和達斡爾族歷史的蒙古人阿勒坦噶塔,在其所著的《達斡爾蒙古考》載道:“餐品至尊,未有過於烏查(烤全羊)者”。烤全羊蒙語稱“昭木”,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御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是成吉思汗接待王宮貴族,犒賞凱旋將士的頂級大餐。

內蒙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是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常烤全羊用以招待尊貴的客人的珍饈佳餚,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如今,隨著旅遊業、交通業、商業的發展,人們的交往更加便捷,烤全羊已成為內蒙人民招待外賓和貴客的傳統名餚,已成為內蒙古草原飲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絢爛的明珠。

內蒙烤全羊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吃起來肥而不膩,穌脆香美,與平時吃到的本地羊肉有很大的不同。內蒙古自治區山脈蜿蜒數千裡,河流湖泊星羅棋佈,有著名的沙漠旅遊風景和平原美景。到內蒙古旅遊的人們不僅隨處可以欣賞到如畫的美景,感受少數民族不一樣的風情,更可以隨處品嚐到當地特色的美食。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內蒙烤全羊。內蒙古有廣闊的草原,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聞名於世,赤峰市(原昭烏達盟)、通遼市(原哲裡木盟)、興安盟等,都是盛產優質羔羊肉的產地。

烤全羊要選擇膘肥體壯的1~2週歲左右的綿羊作原料,製作出來的烤全羊是公認的味道最美的,肉不僅嫩而且營養價值高,嚼在嘴裡滿口香,用較老的羊做材料是不適合的。近些年來,內蒙推行小尾寒羊與大尾羊(烏珠穆沁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進行雜交,肉質肥瘦適宜(小尾寒羊肉質瘦,大尾羊肉質肥,雜交後肥瘦合適),是製作烤羊肉的好原料。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 篇4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跨越經緯度寬廣,西起東經97°12’,東達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5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多公里。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佔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在這遼闊富饒的內蒙古草原上,目前居住著49個兄弟民族。其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人口在1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有壯族、錫伯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人口在1千人以下的有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簇、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枯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仫佬族、羌族、撒拉族、毛難族、仡佬族、普米族、塔塔爾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赫哲族。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各民族都創造了各自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傳統。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所以我們編寫此書時也以蒙古族風俗習慣為主,同時適當地介紹了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兄弟民族的風土人情。由於地域遼闊、狹長,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蒙古族,其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尤其自清末開墾以來,蒙古族聚居區已形成牧區,半農半牧區、農區三種不同生產經營區域。現在內蒙古農區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13.6%,蒙古族總人口的18.6%居住在農區;半農半牧區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16.4%,蒙古族總人口的56.3%居住在半農半牧區;純牧區佔全區總面積的60.5%,但那裡的蒙古族人口只佔全蒙古族總人口的16.3%。隨著土計形態的變化,蒙古族傳統民俗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各個地區蒙古族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了。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既注意突出地區特色,又考慮到各地蒙古族風俗習慣的共同特徵。

藍天白雲下的內蒙古大草原是個極富魅力的地方,是國內外人士理想的旅遊觀光勝地。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來內蒙古草原上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與日俱增。“天蒼蒼,野茫茫”的古老而神奇的大自然正敞開寬廣的胸懷等候著八方來客,熱情好客的內蒙古各族人民舉起金盃迎候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請您來到這風光美麗的草原上,享受一次迴歸大自然的樂趣吧!

內蒙古烤全羊的導遊詞 篇5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彙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岩石”。它處於大興安嶺餘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徵,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於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祕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裡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型別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牆”,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內蒙古美林谷生態旅遊區導遊詞二

美林谷生態旅遊區位於喀喇沁旗美林鎮內,從赤茅一級公路可直達景區,西距北京299公里,承德87公里,東距赤峰90公里。美林谷景區總面積90平方公里,是一個自然形成,以原始次生林和亞高山草甸為主體景觀的旅遊度假勝地。

美林谷森林密佈,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景色宜人,谷內野獸出沒,百鳥棲息,歷史上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谷內既有奇峻陡峭的山峰怪石,又有眾多的山泉河流,著名的錫泊河便發源於此。她流經峽谷時彙集了景區內多處泉流,水流量達每秒0.4平方米左右。由於長期地質運動和高山流水的下切作用,該區域形成了19處坡積裙和高山溼地衝積扇,它們環形分佈於背風向的山腳下,水草豐美,鳥語花香。走進這裡,你便有如貼近了大自然的肌膚,聽到了大自然的呼吸,晃如走進了世外桃源。谷內最著名的景區為韭菜樓和滴水壺。自錫伯河源頭沿山而上,進果樹窪,上百花坡,登白樺嶺,過石板天橋,便可見一樓型石峰,峰後大片沖積平原上長年生長著叢叢山韭菜,韭菜樓便因此得名。美林穀風景區由北京美林正大投資集團投資10億元興建,屆時將成為華北地區獨具神韻的自然風光旅遊風景區。

(一)韭菜樓

韭菜樓風景區,位於喀喇沁旗西部與河北省交界處,山形東北平緩,西南陡峭,主峰海拔1860米。由於山高林茂,泉水從山腳處冒了出來,順溝而下,一路上匯聚著其它山泉,形成了滾滾奔騰的河流,這就是錫伯河的源頭。清代,韭菜樓屬木蘭圍場。因為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從康熙皇帝開始,木蘭圍場闢為習武狩獵、避暑遊玩場所,現在在韭菜山頂有時還可以見到殘瓦碎陶、箭簇矛頭等遺物。

再往前走是百花坡,這裡盛開的鮮花主要有石竹子花,淺黃色的癩毛子花,還有純紫色的高烏頭花,藍白色的山蘇子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過了百花坡轉過陽坡小窪,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修長挺拔的白樺樹,這就是著名的白樺嶺。

走出白樺嶺,我們看山樑上立著的一塊長有雙耳的奇石,說明韭菜樓的主峰就要到了。從山下仰望,山頂呈平臺狀,南北各有一峰,南高北低。北峰腳下的“駱駝石”、“石門巖”、“椅子石”等景觀,與對坡林海中的幾處石丘隔谷相望,天然成趣。

北峰頂部有處醒目的石巖,一東一西,對峙而臥,東巖偉岸奇崛,西巖小巧別緻,上邊有兩個石筍,似一對脈脈含情的戀人在竊竊私語,所以被稱為情侶石。

最美當屬“南樓”風光,走過彎曲的小路,直奔高十幾米、長五十餘米的石峰,就上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橋”。“天橋”寬不到一米,窄不盈一尺,對人的膽氣既是一種壓抑又是一種挑戰。

過天橋不遠處,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天然洞穴,叫做“鴛鴦洞”,據傳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對不甘父母之命的戀人,不畏世俗,攜手逃人這深山,毅然跨過天橋,隱人林間,靠野菜野果在這“鴛鴦洞”內度過一個甜蜜而美好的蜜月。

在距南樓北峰一里之遙的地方。生長著一片片的山韭菜和筒蔥,是天然的綠色食品。“韭菜樓”就是因在樓頂似的山巔生長著田園裡的韭菜而得名。

(二)滴水壺

滴水壺景觀掛於美林鄉敖包樑一側的石崖立壁上,高約30米,因雨水滲水積在山腹彙集而成,長年滴水不斷,峭壁頂上一塊壺型巨石凌空懸臥,斜墜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壺。

滴水壺一年四季,變幻莫測,春秋兩季,滴水不止,一里之處就可聽到叮咚悅耳、有韻有致的滴水聲。夏季的滴水壺最為壯觀,此時滴水壺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從崖頂上一瀉而下。這珠璣的組合,水流的跌落,雖沒有“忽聞雷聲殷前川”的雄姿蓋世,卻有“溫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動秀美。遠遠望去,潔白水簾,飄飄然然,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圖,讓人陶醉。冬季滴水壺則結成數丈冰掛,似壁銀簾,重新迴歸渲洩後的平靜和爆發後的沉默中。滴水壺的四周也充滿生機和驚奇,滴水壺川溝谷狹長,寬約30米,周圍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針闊樹種繁多,秋霜過後,黃、綠、紫、紅,各色紛呈,絢麗多彩。

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區)導遊詞三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佔平原總面積的1/4,餘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臨河市位於其核心位置,特別是烏蘭鄉勝豐村就稱為大後套。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樑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那裡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0xx年,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0xx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裡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裡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鬥、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aoyou/neimeng/g7zg6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