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遼寧導遊詞 >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

遼寧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瀋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瀋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瀋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並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餘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築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於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後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築70餘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佈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築。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後,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築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巨集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於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築,南北闢有隔扇門,前後是石雕欄杆。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雲流水,樑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後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徵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裡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後,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裡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後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迴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後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築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後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後葬於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硃紅色木杆,木杆頂端有錫鬥,這木杆叫索倫杆,滿族人稱它為神杆。錫鬥內放米穀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於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築中,我們可以發現瀋陽故宮的兩大建築特點:一是儲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於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後是“後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後宰門等建築,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並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樑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後成為後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杆飼鴉便延續下來。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2

青山溝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寬甸的北部山區,由“青山湖”、“飛瀑澗”、“虎塘溝”三大景區組成。127平方公里的景區面積,散佈著126個大小景點,光瀑布就有36條。在眾多的風景名勝區中也堪稱佼佼者。

沉睡了億萬年的青山湖風景區,尤如“仙女未出浴”鎖在深山人未識,是藝術家超凡的眼光發現了她。修路、架橋、建村、把這顆埋藏在泥土的“明珠”展現於世,她是遼寧人的驕傲,也是東北人的自豪。就藝術而言,畫家村的建立,亦是民族的榮耀。

碧綠的渾江宛若兩條龍鬚盤繞青奇峰異石,緩緩流入鴨綠江,山巒間大小瀑布36條,新發現的“飛雲瀑”落差81米,居東北之首,八面威山頂的小天池,至今沒人能說清她的奧祕,點綴在128平方公里的奇觀聖景,更是神祕莫測。

飛瀑澗景區有:青山飛瀑、仙女潭、水穿石、小石徑、鎮水石、靖宇泉、將軍嶺、員外墓等。

虎塘溝景區有:響溪、黑熊碧同石、九曲天水、虎嘯瀑、仙姑瀑、黑龍泉、老虎背、虎穴等。

青山湖景區,登船沿江盡覽丁香崖、花仙台、釣魚臺、望夫臺、白雲 峰、參王峰、雙乳峰、小仙山、千年鬆神、青銅古堡、蟠桃石、金鐘壁、柳花島、更令人神奇的是盛夏冰凌奇觀。

仙人谷景區,遍佈道家足跡,傳說是神仙住過的地方,有八仙台、聚仙台、五龍泉、三吟泉、鹿鳴泉、道土墓、仙人石、僧帽石、半桃石、夾蛋石、柳抱石、情人鬆、神水閣、木蘭坡。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楊靖宇抗擊日軍的戰壕宿營地等。

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先生捐款修復的青山寺,於96年秋季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畫家村群體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具有一次可接待180位賓客住宿的規模。

青山湖景區,備有遊船、快艇、豪華龍舟,同時能載運300位客人遊 湖、觀瀑、覽勝、敬廟、拜佛、垂釣、購買山貨。冬季的青山湖、銀裝素裹、更別有一番北國風情,湖上雪橇載客漫遊,觀冰上秧歌,聽松濤蕩谷,品山珍海味,至名家書畫,讓遊客盡得低消費高享受的山野樂趣。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們,歡迎到鮁魚圈海濱風景區來旅遊觀光!我;在遊覽風光之前,我先把營口和鮁魚圈的自然概況向大;營口市位於遼東灣東北岸、大遼河的入海口處,是全國;營口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依山傍海、山海田灘並存;早在28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我們將要瀏覽的鮁魚圈是營口市一處重要的海濱風景區;鮁魚圈海濱風景區主要特點是以大海、沙灘、陽光、

遊客朋友們,歡迎到鮁魚圈海濱風景區來旅遊觀光!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員_,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願竭誠為大家服務,與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遊覽風光之前,我先把營口和鮁魚圈的自然概況向大家做以簡略介紹,使大家更加了解營口、瞭解鮁魚圈。

營口市位於遼東灣東北岸、大遼河的入海口處,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現轄站前、西市、老邊和鮁魚圈4區以及大石橋、蓋州2個縣級市,總面積5402平方千米,現有人口229萬人。

營口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依山傍海、山海田灘並存,自然資源中菱鎂礦儲量十分豐富,為世界四大鎂礦基地之一,大石橋市有“中國鎂都”之譽。年產優質水果40萬噸,是全國重點蘋果產區。水產品中以海蟄、對蝦聞名,海蟄產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另外,營口市交通便利、工業發達。

早在28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營口市區所在地原稱“沒溝營”,簡稱“營子”,後因這裡地處遼河入海口,故在清代咸豐年前改為“營口”。營口市的旅遊景觀十分豐富,月牙灣、仙人島等5個大型海濱浴場如珍珠般撒落在96千米長的海岸線上;望兒山及母親節聲名遠揚;東北四大禪林之一的楞嚴臺溫泉、金牛山古人類活動遺址和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園等都盡人皆知,聞名遐邇。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4

興城古城,是五百年前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經歷了570多年的風雨浸蝕和戰爭摧殘,外城現已無存,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

興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分別各有坡形砌登道。四角高築炮臺,突出於城角,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鐘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

古城城門有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

鼓樓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

鼓樓樓高17.2米,分為三層。基座平面為正方形,高如城牆,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築拱形通道。上為兩層樓閣,第二層外部遊廊懸掛歷年來興城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外賓的圖片。內部闢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展出"紅山文化"時期(約五六千年前)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骨針、陶器、刀幣等珍貴出土文物。還架設一面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直徑2.25米(整張牛皮繃制),實為全國罕見。1995年李鵬總理第二次視察興城時曾來此參觀。三層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蠟像館。此蠟像經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人物表情豐富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們宣佈"我與此城(寧遠城)共存亡"的決心。周圍廊式,歇山卷鵬、飛簷凌空、朱廊畫棟,西北開函洞小門,有石階可上下。當登上鼓樓,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5

虎山景區位於遼寧丹東市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朝鮮八景”之一的統軍亭隔江相望。景區內有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虎山長城、中朝邊境“一步跨”、睡觀音、長城歷史博物館、古棧道遺址等國內外知名景點,是一處以古代軍事文化旅遊為主題,以中朝邊境旅遊和紅色旅遊為特色的景區。景區內的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而努爾哈赤稱王以後,為了保住其的“龍興之地”,他頒佈了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的人到關外來。關內的人也不許在滿人發祥地的範圍內耕種、狩獵。因此,他興修柳條邊,在修柳條邊時他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掉了。然而歷經幾百年虎山長城幾乎是瀕於湮沒了以至於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其實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6

興城海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她與美國的西雅圖和我國的青島極為相似。海濱浴場綿延十四公里,由興海灣、港口灣、邴家灣、老龍灣四個海濱浴場,即第一、二、三四海濱浴場組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然浴場。海濱浴場內無暗礁,岸邊沙灘細軟潔白,晶瑩如玉,海水深淺適宜,水穩波清,清澈見底,海岸地勢開闊 ,綠樹掩映,是大海送給人間的一片天然樂園。

興城海濱是迷人的,尤其是海濱第一浴場即興海灣更加靚麗多姿。當您步入海濱第一浴場,興目望去,是一座四柱三門二樓單簷廡殿門式正門,牌坊上邊是茂名書畫家範曾題寫的“洪波湧起”和“古城在望”八個大字。超過此坊,便走進如詩如畫的興海灣。興海灣入口處一尊用花崗岩雕琢的的高大的菊花女塑像正頜首相迎。菊花女就是“菊花殺惡龍”傳說中的菊花姑娘,她是美麗、善良、勇敢、智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興海灣南端有“三礁攬勝”,在起伏綿亙的三座盤踞海中的明礁上,建有一座造型幽雅的觀海亭,一曰“雪浪亭”,一曰“迎霞亭”,亭名由著名書法家王堃騁所書。各亭之間棧橋相連,真可謂是“三礁石戀大麴橋,百皺巖戲千重浪”。橋上游人來往不絕,或登亭觀潮聽浪,或依亭背海攝影,或蹲礁靜心垂釣,真可謂各得其所,各離其樂。倘若趕上落潮,“三礁攬勝”裡側的海水退卻海灘半隱半露,還可拾貝、捉蟹,更是樂趣橫生。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7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位說於桓仁滿族自治縣縣城東南雅河鄉和向陽鄉的交界處,距縣城26公里的雅河鄉米倉溝和和平村。原名老虎洞溝、老虎哨,現在叫做虎谷峽。老虎哨在當時就被稱為桓仁的十大美景之一。這也與當時的交通有關,當時的交通以航運為主,水上交通比現在的陸路交通重要,老虎哨因為風光優美,而且不浪急浪險,行船到此不加小心就會被老虎嘴吞沒,所以人們記憶猶深。現在的老虎嘴已經被水位上升的回龍湖淹沒,水流也不在那麼急、險了。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是由山、水、島、湖和古蹟組成的。山是長白山餘脈老嶺支脈的群山,水是鴨綠江支流的渾江、島是臥虎島,湖是回龍湖,古蹟是將軍墓。整個區域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來虎谷峽遊覽不但可以遊青山秀水、名勝古蹟,還可以聽一聽民間飛禽走獸的傳說,體會鄉野風情。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景區的臥虎島上吃飯住宿,休閒渡假,娛樂垂釣,舉行各種會議。

虎谷峽雖然比不了國家著名的名山大川,但她稱得上一方名勝,可以說是遼東勝境她有四個景區,就是藏龍灣、臥虎島、虎谷峽、將軍墓,並有幾十處景點。虎谷峽崖峭鬆奇,島平水碧,傳說神奇,古蹟幽幽,是藏龍臥虎的寶地。

藏龍灣

藏龍灣這個地方俗名叫做燕子尾,當地人也叫燕尾,也有人把這個景區叫做群龍臨江。藏龍灣的左岸一帶看起來好像是山隨著水勢形成了環形,實際上是江水依偎山形而彎曲。這個地方雖然不過幾里長,但是每個砬子、溝岔、山坡,老百姓都給起了名字,能叫上來名字的就有十幾處,比如說冰湖溝、老頭砬子、淌石流、十八道滸等等。這就是山區的特點,無論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個名字。藏龍灣中有數處景點和景觀。比較出名的有:

青龍懸瀑。在藏龍灣的上端。上有青龍泡,下懸掛一條潔白如練的瀑布。早年有人看到青龍泡上水柱沖天而起,據說那是青龍在顯聖,飛天而去。懸掛的瀑布有人說是青龍看到虎谷峽一帶風光優美,被老虎霸佔了,眼饞得淌出了口水,便是我們眼前看到的瀑布。

象鼻巖,這個地方原來叫做熊瞎臥子,也就是黑熊臥子。這裡面現在黑熊是沒有了,早年以前據說黑瞎子在這裡吃過人。黑熊臥子裡的山岩我們現在看起來像大象的鼻子,所以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象鼻巖。我們北方是沒有大象的,但我們這裡的山區,狼蟲虎豹大大小小各種飛禽走獸是很多的,我們虎谷峽景區就是當年這些飛禽走獸經常出沒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活躍分子在這裡活動。你看為什麼會有那個淌石流,據說是有一個狐狸精作祟害人,被天上的雷公用雷擊死了,同時也把狐狸精居住的狐狸洞擊碎了,才形成了淌石流。在我們上船一直到藏龍灣上下這一帶水域上,往往會看到成群的野鴨在水面上遊,在空中飛,有時會看到灰鶴在翩翩起舞,至於水中的魚鱉蝦蟹就更不用說了,有許許多多。虎谷峽一帶是大自然的領地,也是動物世界,天上飛的,地面上走的,水裡遊的,形成了水陸空三支部隊。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8

它為什麼叫“五女山”呢?這尚有一個瑰麗感人的傳說呢!在太古期間,山上住著五姐妹,她們個個身手高強,身懷特技,經常為人們造福,深受人們熱愛。有一年,山腳下的渾江裡溘然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強逼黎民,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龍,他們鬥了三天三夜,鬥得慘無天日,最終,黑龍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龍同歸於盡。人們為了眷念五姐妹,就把她們曾經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這五女山的有名不只由於它有感人的傳說,更是由於它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滿山的翠綠;炎天,天女木蘭花爭奇鬥豔;秋日,是最美的時辰,層林盡染,冬天,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景緻,會讓情面不自禁地想起《沁園春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的詩句。那麼此刻我們就一同明確這瑰麗的景緻吧!

這裡是十八盤。它是一條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剛好轉了18道彎,故稱18盤。通向山頂的路尚有一條,那是一條直達山頂的石階路,特點是又直又陡,總計999級臺階,是1999年建築的,意為九九歸一。十八盤迴環旋轉,直達山頂,其止境與迂腐山城的西大門相接。

天昌門又稱清風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出如漿到此,華中地區,立即會有清風緩緩吹來,不愧有‘清風口’之稱。天昌門的倆側石壁,彷彿刀削斧劈。昔時,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捍衛,其險峻可見一斑。

這裡是編號為一號的大型構築基址,俗稱王宮遺址。此刻這裡是一片萋萋荒草,誰能想到,在這荒草下卻掩埋著一座宮殿的廢墟。顛末說明,這裡很有也許是高麗政權第一代王朱蒙昔時成立宮殿的處所。其時的宮殿異常簡略,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輝,既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沒有皎潔如玉的臺階,不外是一座稍大的屋子罷了。當時辰,高麗還沒有把握磚瓦的技能,據此宮殿四壁應該是土牆或石牆。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9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哈柄旭。你們可以叫我小哈。我是一個活潑的人,大家不必拘束哦!那麼下面我們就進行為期一天的北陵之旅吧!

北陵公園簡介(1分鐘)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0_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闢為公園。昭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也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1982年國務院公佈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傳統建築,又有現代化遊園設施,置身園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它是國內外遊人來沈必遊之地。清昭陵內古鬆參天,有許多地方值得觀看,像贔屓馱石碑、角樓、後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座。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蔥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公園(10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裡的古鬆群。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清昭陵正門+主體(40秒)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華表和石獅。往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石象生”。最北邊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

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裡許有陪葬墓。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儲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皇太極歷史(1分鐘)

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0_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2]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皇太極前後在位20_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皇太極和博爾濟濟特一個姑姑兩個侄女(1分鐘)

他這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但博爾濟濟特家族的三位女性在歷史上尤為顯得重要。孝端文皇后(1599年05月31日-1649年05月28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

孝莊文皇后(1620_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敏惠恭和元妃(1620_年-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生於萬曆三十七年,為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亦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天聰八年(1634

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清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0_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莊妃)高出兩個等級。。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喜愛。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

皇太極親臨松山之戰前線指揮作戰期間,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趕。可惜還未趕到時,噩耗已至。此後,皇太極雖百般體貼,多方撫慰,但本就時有微恙的宸妃,又遭受喪子之痛,始終難以恢復健康。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崇德六年(1641年)以後,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釋出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

皇太極和多爾袞(40秒)

愛新覺羅·多爾袞(1620_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0_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室中爭奪皇位的行動都在祕密進行,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多爾袞與皇太極。先帝在位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深受其寵,她自然也有讓多爾袞稱帝的想法。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從年齡與實力來講,多爾袞與皇太極都相差甚遠,後來阿巴亥被迫殉葬,多爾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這種情形下,多爾袞完全可以把皇太極當作最大的敵人,但是多爾袞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後為母親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為,現在就必須委屈求全,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得到皇太極的信任。皇太極能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過人的膽識和能力,在防備的同時,他也重用多爾袞,把他視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爾袞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極死後為了大清的團結和安定,多爾袞也沒有和豪格正面爭奪皇位,這都是和皇太極的心計分不開的。)

皇太極死後,此時的多爾袞已有眾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認為最有才能的人。多爾袞做皇帝的美夢現在又死灰復燃,多爾袞為了摸清各大臣的態度,就去詢問索尼對皇位繼承的意見,不料索尼一點也不給多爾袞面子,直接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爾袞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爭奪這個皇位。並且他還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憑藉父親的餘蔭加上多年來的南征北戰,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條件都是他繼承皇位的極有利條件。多爾袞與豪格一直關係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爾袞肯定不願意,如果多爾袞做皇帝豪格也不會答應。兩方互不相讓,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壓倒對方。對於誰主動用武力解決都是一步險棋。多爾袞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議讓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這樣一提連豪格也沒有話說了,所以此時多爾袞也沒有稱帝。多爾袞在輔佐福臨的時候,雖然以“周公”自居,但實際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萬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權執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爾袞的野心一直都在。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兩點:其一,多爾袞一直存在稱帝的美夢,但是權衡利弊,而沒有盲目行動。其二,多爾袞在稱帝美夢破滅的情況下,才自封“周公”,尋找心理安慰罷了。我們這裡僅對多爾袞在稱帝方面的事進行探討,中肯的說,多爾袞對大清的統一仍然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結束語(15秒)

我們今天的北陵之旅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到公園內進行散步遊玩,拍照留念,下午四點準時在公園門口集合哦!祝大家玩得開心,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0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山、廟後山六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佈,總面積四十四點七二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為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於一體。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現開發地下暗河長三千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頂和巖壁鐘乳石發育較好,千姿百態,泛舟遊覽,使人流連忘返。溫泉寺景區,泉水溫攝氏四十四度,日流量四百噸,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廟後山古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對研究遼東古人類分佈、古代地理有重要價值。

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已成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候選世界紀錄。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巖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左側為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象,--倒懸水中,瓊宮晶閣,十分好看。旱洞現已建成一座大型古生物館。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0頭,可同時停泊遊船40艘,泛舟則可暢遊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歎:“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本溪水洞於1983年對外開放,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國際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20xx年3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名勝風景區,並通過ISO9002質量認證。每年來本溪水洞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近百萬,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20xx年5月25日“中國第一橫渡勇士”-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長地下暗河”。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虎山長城觀光旅遊。很高興能陪大家一起參觀,希望大家能在虎山度過一段快樂時光。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長城的歷史:歷史上秦漢和明代曾三次大規模修築長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丹東就開始修建長城。如今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虎山長城即屬明代長城,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也稱遼東邊牆。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它位於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它三面環水。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頂峰高147米,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環視四周,朝鮮的房屋,田地,丹東的鴨綠江斷橋一切景象盡收眼底。有敵臺三千多個;向北十餘里還有六座牆臺。丹東境內的這段長城是明長城遺址,是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區。

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這裡還有一步跨,老虎口,清音洞等多處景區,現開發的就只有長城遺址和一步跨。

今天的 遊覽到此結束,希望這次虎山長城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遼寧虎山長城導遊詞五篇(三)

青城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說,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徵是一個字——“幽”,才女的靈魂是一個字一一“道”。先說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裡藏著“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裡蘊藏著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溼潤:也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眾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餘科、730餘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為“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為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遊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餘種,魚類品種有20餘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聖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後陸游讚歎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青城山的歷史極其悠久,在青城山的東麓發現的芒城古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為中心,才繁衍、發展出了後來震驚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經成為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在當時,全國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這種國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座山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4就象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裡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以清城山為基地創立天師道,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沒變。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通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視道教,據說是因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與李唐同出一家。對青城山道佛之爭這段公案,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順勢把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儲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從青城山這裡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來此結茅傳道,開闢了東方神祕宗教——中華民族傳統本土宗教“道教”的歷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為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學、養生學等方面乃至政治和軍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和久遠的影響。道教積澱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築、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青城山是道教歷史最為悠久,道教歷史發展最為完整的道教名山;(從創教到發展至今)它歷經了道教歷史中最早的天師道正一派到後來的全真教這兩個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別的角色轉換;道教建築也最有歷史階段性和代表性,這裡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建築群——始於晉、盛於唐,跨越了晉、隋、唐、宋、明清各個歷史時期,而且這些建築還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像天師洞就是我國迄今儲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圓天大師就曾居住在天師洞。道教漫長的歷史鑄就了青城山燦爛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經、青城氣功、青城武術、洞經音樂、醫藥養生、膳食等,除儲存下來和已經重建的宮觀廟宇等文化勝蹟之外,青城山還儲存有大量的古遺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巖題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實物,這些實物都是道教留給全世界的寶貴遺產,這些遺產包含道教文化的歷史資訊和眾多謎團。整個青城山被稱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館。聯合國著名遺產專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與文化價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範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想在這裡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與悠久豐厚的道教文化吸引著無數的中外名人來此遊覽觀光,長駐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賈島、杜光庭、蘇軾、范成大、馮玉詳、于右任、張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養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人群、讓嚮往自由、嚮往迴歸自然的人們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訪古,前來探索東方神祕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來越多。

1800多年來,青城山的宮觀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但仍然儲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師洞,也就是張道陵天師傳道所在地古常道觀,此外還有上清宮、建福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等多處宮觀,

[長生宮]在青城山新山門右側有一座四星級賓館——鶴翔山莊,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賓館,而是蜀、晉時道教著名首領範長生隱居修真故址——長生宮,範長生精通天文術數,博學多藝,居青城山,是當時蜀地天師道首領,曾幫助李特李雄籌集軍糧物資建立成漢政權,李雄曾想拜其為國君,不就。拜為宰相、尊稱為範賢,在都江堰建範賢館,青城山長生宮是他的修道之處,史傳他修道長壽,活了130多歲,後主劉禪改其為長生觀,舊名碧落觀。宮內有紫薇樹一棵,遠望蓊蓊鬱鬱,相傳為唐明皇為紀念楊貴妃親手種植;有巨楠數十株,高數十米,圍約三十尺,要數人才能合圍,傳說為範長生親手所植。陸游的《長生觀觀月》中寫道;”碧天萬里月正中,清夜弭節長生宮。”正如古詩中所說的那樣”萬木陰陽夏氣涼”,因其環境十分幽雅清淨,也是青城山避暑勝地。近年來林木逐漸恢復,早先的白鷺又成群飛來。故名“鶴翔山莊”。今天的鶴翔山莊因此還創造了一道道教養生素食,取名“長生宴”。在海內外屢次獲得大獎。

[山門·建福宮]建福宮,再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皇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這可能就是武俠小說裡面所講的“輕功”吧,寧封幫助皇帝學會“龍蹻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皇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丈人”再古時一是對老人的尊稱,如老丈。二則是一種官銜,五嶽丈人時統管三山五嶽的最高統帥。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雖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山門雖然不是雄偉壯觀,但它體現道教的玲瓏、仙氣,採用道教典型的重簷式,重簷代表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因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所以道教建築一般都是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並雕塑有各種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蟲鳥獸則體現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變的,他為了提醒後代的帝王要愛惜人民,所以變成了鳥兒,不斷地呼籲“民貴呀,民貴呀”,因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鵑烏的嘴巴就變成是紅色的了。

[雨亭·天然閣]遊山道上散佈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迴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有依半巖而成的吊腳樓——步虛廓,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裡賞外面是一道道的風景。而且這些亭子,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這個雨亭的對聯是于右任先生所書的,“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這副對聯看似平淡,實際寓意很深,說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溼潤的氣候條件。天然閣,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長們以枯樹作為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以樹根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為裝飾,不用雕工勝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這座涼亭上下一共三層,實際上這裡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這個數字,如等一下我們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呢?這其實與道教的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密切的關係。“道”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陰陽”,所以是“二”,陰陽二氣互相融合生成萬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萬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光”等等很多說法。所以,這個涼亭從用料到設計,都蘊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後大家會看到三角的、圓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種形狀的亭子,三角的象徵著“天、地、人”三才,圓形的象徵著天是圓的,方形的象徵著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徵著八卦,這些建築裡面都體現著道教的理論,剛才我們介紹過,青城山是道教的聖地,道教文化已經成為青城之魂,滲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張清淨無為,迴歸自然,所以,·這些亭子也成為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築藝術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隨著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鳥兒的歡暢,兩邊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多數是杉木,還有楠木、柏木和柳樹,這些林木不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給青城山帶來了勃勃生機。古語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說:“我們出家人;若依賴外人出條林蔭道中,不得不感謝這些樹木的栽種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觀主持彭椿仙道長。

[上清官·老君閣]上清官位於高臺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為1180米。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當然它也有“白草”代表當時的國民黨將領,聖人指蔣介石之意。因為這首楹聯是於老專程為蔣介石先生到青城山來所題寫的,當時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國民黨領導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為鴛鴦八卦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幹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幹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宮的山門前,可以看見這個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牆或影壁,單獨聳立大門口或正廳的前面,也有結合圍牆,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間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兩向施用,對外辟邪和對內祈福。所以,大家看這個照壁,正面寫著一個大大的“道”字,背面寫的是“大道無為”四個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問題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見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亂,他只好出世的時候,當時有個關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請教了這個問題,老子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來回答他,開頭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這個“道”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種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關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東西,這樣,就是它背後所說的“大道無為”了。大道無為實際上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事態度和基本法則,道教認為天道自然無為,而產生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命過程來看應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做事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為者終必失敗,無為即遵循順從法則。

站在了上清宮的門口,看一下“上清宮”三個字,真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蔣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兩次來到青城山,蔣介石在當時青城山主持易心瑩道長所託下,手書了“上清宮”三個大字。另外,在上清宮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而另一幅“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將軍的手筆,都是·《道德經》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從產生到發展宇宙萬物的過程來看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可以說清楚的,它應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人們只能去效法遵從,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樣,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天得一以清”與“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都是在論述道的偉大作用,沒有東西可以脫離了道而生存的,這裡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宮大門的左側,有“瑤池闕”,在上清官大門的右側,有“玄圃門”。進宮後的左右兩邊象許多道觀一樣是左青龍和右白虎兩毆,青龍,白虎是道教的兩大護法天神,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竺豆象學說和動物崇拜演變而來,我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苧(即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空區域)中的所有星座分為28星宿,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一方位各七個星宿,東邊的七個星苧排似龍,而東方屬木,色青故稱青龍,西方屬金色白稱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屬火,色赤古語亦稱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龜蛇,龜蛇古稱“武”,方位屬水、色黑古稱“玄”,取玄武,它們共同構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著中國古建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這裡還有兩眼神祕的井,這兩口井一方一圓、一渾一清、一深一淺,並列在一起,就象一對恩愛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曠鴛鴦井”,這“鴛鴦井”三今大字,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手筆,大千先生與青城山的緣分非同一般。鴛鴦井下邊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卻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間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徵洪元世紀;右邊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徵混元世紀;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徵太初世紀,張道陵創教時把他尊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閣]92年動工,94年落成,95年開光,它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裡,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2

青城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說,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徵是一個字——“幽”,才女的靈魂是一個字一一“道”。先說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裡藏著“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裡蘊藏著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溼潤:也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眾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餘科、730餘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為“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為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遊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餘種,魚類品種有20餘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聖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後陸游讚歎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青城山的歷史極其悠久,在青城山的東麓發現的芒城古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為中心,才繁衍、發展出了後來震驚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經成為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在當時,全國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這種國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座山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4就象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裡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以清城山為基地創立天師道,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沒變。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通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視道教,據說是因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與李唐同出一家。對青城山道佛之爭這段公案,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順勢把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儲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從青城山這裡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來此結茅傳道,開闢了東方神祕宗教——中華民族傳統本土宗教“道教”的歷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為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學、養生學等方面乃至政治和軍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和久遠的影響。道教積澱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築、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青城山是道教歷史最為悠久,道教歷史發展最為完整的道教名山;(從創教到發展至今)它歷經了道教歷史中最早的天師道正一派到後來的全真教這兩個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別的角色轉換;道教建築也最有歷史階段性和代表性,這裡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建築群——始於晉、盛於唐,跨越了晉、隋、唐、宋、明清各個歷史時期,而且這些建築還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像天師洞就是我國迄今儲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圓天大師就曾居住在天師洞。道教漫長的歷史鑄就了青城山燦爛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經、青城氣功、青城武術、洞經音樂、醫藥養生、膳食等,除儲存下來和已經重建的宮觀廟宇等文化勝蹟之外,青城山還儲存有大量的古遺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巖題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實物,這些實物都是道教留給全世界的寶貴遺產,這些遺產包含道教文化的歷史資訊和眾多謎團。整個青城山被稱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館。聯合國著名遺產專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與文化價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範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想在這裡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與悠久豐厚的道教文化吸引著無數的中外名人來此遊覽觀光,長駐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賈島、杜光庭、蘇軾、范成大、馮玉詳、于右任、張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養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人群、讓嚮往自由、嚮往迴歸自然的人們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訪古,前來探索東方神祕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來越多。

1800多年來,青城山的宮觀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但仍然儲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師洞,也就是張道陵天師傳道所在地古常道觀,此外還有上清宮、建福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等多處宮觀,

[長生宮]在青城山新山門右側有一座四星級賓館——鶴翔山莊,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賓館,而是蜀、晉時道教著名首領範長生隱居修真故址——長生宮,範長生精通天文術數,博學多藝,居青城山,是當時蜀地天師道首領,曾幫助李特李雄籌集軍糧物資建立成漢政權,李雄曾想拜其為國君,不就。拜為宰相、尊稱為範賢,在都江堰建範賢館,青城山長生宮是他的修道之處,史傳他修道長壽,活了130多歲,後主劉禪改其為長生觀,舊名碧落觀。宮內有紫薇樹一棵,遠望蓊蓊鬱鬱,相傳為唐明皇為紀念楊貴妃親手種植;有巨楠數十株,高數十米,圍約三十尺,要數人才能合圍,傳說為範長生親手所植。陸游的《長生觀觀月》中寫道;”碧天萬里月正中,清夜弭節長生宮。”正如古詩中所說的那樣”萬木陰陽夏氣涼”,因其環境十分幽雅清淨,也是青城山避暑勝地。近年來林木逐漸恢復,早先的白鷺又成群飛來。故名“鶴翔山莊”。今天的鶴翔山莊因此還創造了一道道教養生素食,取名“長生宴”。在海內外屢次獲得大獎。

[山門·建福宮]建福宮,再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皇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這可能就是武俠小說裡面所講的“輕功”吧,寧封幫助皇帝學會“龍蹻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皇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丈人”再古時一是對老人的尊稱,如老丈。二則是一種官銜,五嶽丈人時統管三山五嶽的最高統帥。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雖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山門雖然不是雄偉壯觀,但它體現道教的玲瓏、仙氣,採用道教典型的重簷式,重簷代表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因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所以道教建築一般都是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並雕塑有各種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蟲鳥獸則體現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變的,他為了提醒後代的帝王要愛惜人民,所以變成了鳥兒,不斷地呼籲“民貴呀,民貴呀”,因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鵑烏的嘴巴就變成是紅色的了。

[雨亭·天然閣]遊山道上散佈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迴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有依半巖而成的吊腳樓——步虛廓,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裡賞外面是一道道的風景。而且這些亭子,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這個雨亭的對聯是于右任先生所書的,“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這副對聯看似平淡,實際寓意很深,說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溼潤的氣候條件。天然閣,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長們以枯樹作為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以樹根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為裝飾,不用雕工勝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這座涼亭上下一共三層,實際上這裡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這個數字,如等一下我們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呢?這其實與道教的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密切的關係。“道”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陰陽”,所以是“二”,陰陽二氣互相融合生成萬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萬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光”等等很多說法。所以,這個涼亭從用料到設計,都蘊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後大家會看到三角的、圓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種形狀的亭子,三角的象徵著“天、地、人”三才,圓形的象徵著天是圓的,方形的象徵著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徵著八卦,這些建築裡面都體現著道教的理論,剛才我們介紹過,青城山是道教的聖地,道教文化已經成為青城之魂,滲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張清淨無為,迴歸自然,所以,·這些亭子也成為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築藝術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隨著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鳥兒的歡暢,兩邊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多數是杉木,還有楠木、柏木和柳樹,這些林木不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給青城山帶來了勃勃生機。古語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說:“我們出家人;若依賴外人出條林蔭道中,不得不感謝這些樹木的栽種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觀主持彭椿仙道長。

[上清官·老君閣]上清官位於高臺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為1180米。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當然它也有“白草”代表當時的國民黨將領,聖人指蔣介石之意。因為這首楹聯是於老專程為蔣介石先生到青城山來所題寫的,當時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國民黨領導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為鴛鴦八卦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幹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幹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宮的山門前,可以看見這個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牆或影壁,單獨聳立大門口或正廳的前面,也有結合圍牆,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間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兩向施用,對外辟邪和對內祈福。所以,大家看這個照壁,正面寫著一個大大的“道”字,背面寫的是“大道無為”四個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問題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見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亂,他只好出世的時候,當時有個關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請教了這個問題,老子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來回答他,開頭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這個“道”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種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關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東西,這樣,就是它背後所說的“大道無為”了。大道無為實際上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事態度和基本法則,道教認為天道自然無為,而產生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命過程來看應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做事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為者終必失敗,無為即遵循順從法則。

站在了上清宮的門口,看一下“上清宮”三個字,真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蔣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兩次來到青城山,蔣介石在當時青城山主持易心瑩道長所託下,手書了“上清宮”三個大字。另外,在上清宮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而另一幅“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將軍的手筆,都是·《道德經》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從產生到發展宇宙萬物的過程來看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可以說清楚的,它應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人們只能去效法遵從,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樣,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天得一以清”與“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都是在論述道的偉大作用,沒有東西可以脫離了道而生存的,這裡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宮大門的左側,有“瑤池闕”,在上清官大門的右側,有“玄圃門”。進宮後的左右兩邊象許多道觀一樣是左青龍和右白虎兩毆,青龍,白虎是道教的兩大護法天神,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竺豆象學說和動物崇拜演變而來,我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苧(即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空區域)中的所有星座分為28星宿,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一方位各七個星宿,東邊的七個星苧排似龍,而東方屬木,色青故稱青龍,西方屬金色白稱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屬火,色赤古語亦稱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龜蛇,龜蛇古稱“武”,方位屬水、色黑古稱“玄”,取玄武,它們共同構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著中國古建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這裡還有兩眼神祕的井,這兩口井一方一圓、一渾一清、一深一淺,並列在一起,就象一對恩愛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曠鴛鴦井”,這“鴛鴦井”三今大字,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手筆,大千先生與青城山的緣分非同一般。鴛鴦井下邊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卻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間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徵洪元世紀;右邊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徵混元世紀;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徵太初世紀,張道陵創教時把他尊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閣]92年動工,94年落成,95年開光,它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裡,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3

中街步行街全長1500米的瀋陽中街是瀋陽最早的商業街,有369年曆史,也是中國第一條步行街,中街是瀋陽歷史悠久、交易繁華的商業區,自明清開設以來,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明末,遼東開原、廣寧、撫順的馬市貿易繁榮,使位於三大馬市中心瀋陽的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1620_年,“大金”遷都瀋陽,經濟更趨繁榮,四平街(今中街)便形成了。吉順絲房、老天合綢緞莊等大百貨商店,多集中在街路的南北兩側;豐富多采、琳朗滿目的小商品行市(市場),都散佈在沿銜的衚衕裡。

這裡較著名的行市有:

夜市:在路南緊靠今長江照像館東側的衚衕裡。每到萬家燈火時開市,到夜闊人靜才歇。這是小百貨、菸酒茶點及賣小吃的熱鬧所在。夜晚,人們可在這裡買到可心商品,—品嚐各色風味小吃。

金銀市:在今盛京飯店北側一條狹窄衚衕裡,是沈城專營的金銀首飾市場。每天清晨,金銀商人都趕到這裡來出售首飾,承接加工業務,生意興隆。

銅市:在銅行衚衕(今中央路二段銅行裡),是製作和買賣銅錫器皿的場所。因它位於瀋陽故宮身後,恰在老城中心,故有“銅心鐵膽”之說。這裡出賣的器皿很多,有衣鉤、香爐、蠟臺及特製的銅火鍋、水壺、樂器等。

皮市:在皮行衚衕(今中央路二段中和裡),舊籍對其經營狀況記述不詳。經實地調查,這裡是皮行製作和交易之處,俗稱“東皮行”,買賣的商品有皮衣、皮帽、皮鞋及馬具等。

書市:在鼓樓北側西邊的衚衕裡。這裡曾是書本紙張筆墨集中銷售之地。民國年間,日商為了賺錢,競仿造孫中山畫像,印刻在書本、鉛筆上,欺騙市民,但有愛國心的人都買國貨,使日貨銷量銳減。

梨市:在鐘樓向北的東胡同裡(今長安寺附近),每日都有一些雜貨鋪和串街小販來此購貨。逢年過節,市內居民也到這裡來買過年的糖果糕點及梨、山核、蘋果等。

鳥市:在鐘樓南路東第一條小衚衕裡(原名月窗衚衕),是當年的鳥市及秋後鬥蛻蟬的場地。每天清晨,蛻婢叨卿,百鳥瞅瞅,十分熱鬧。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4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總面積824.2平方公里。風景區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冬暖夏涼,山青水秀,一覽中朝兩國風光而獨具特色。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在入海口一帶,盛產大銀魚。

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後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於1920_年,是座開閉式橋樑。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燬,橋墩至今猶存,現闢有端橋遊覽區。第二座橋建於1940出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遊人觀光覽勝的景點。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第一座大橋,又被稱作‘斷橋’。1920_年建,當時是0年,被美機炸斷,由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建造。這是條單線鐵路橋,橋面為直樑劃板式。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斷橋是志願軍出國的主要通道,也是運輸戰略物資的大動脈。1950被美機炸斷,成為廢橋。93年開放為景點供人們遊覽。

側面的這個炮樓,就是當年日本警備隊守橋的主要工事地。這5層炮樓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完好的公路防禦炮樓,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

在我們左側不到100米的地方,是第二座大橋,也是著名的‘鴨綠江中朝友誼橋’。這座橋是複線鐵路橋。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後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樑已鏽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餘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朋友們,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虎山景區。虎山景區位於中朝界鴨綠江江畔,主要有長城、睡美人、中朝邊境一步跨、古棧道等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便是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于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鄉。距據考證,它大約始建於1469年,是我國明朝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它橫跨祖國的千山萬水,西與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相連,可稱的上是古人留下的一座建築豐碑。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1992年重修的。修復後的虎山長城以磚石結構為主。本著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後的長城走勢和各個敵樓、牆臺、烽火臺的位置都與文物考古發現原址相符合,基本上再現了歷史上虎山長城的雄姿。

這座山就是虎山,它是突起於鴨綠江的一座孤山。仔細看一下,很像一隻猛虎蹲坐在那裡,所以這裡得名虎山。

現在請隨我登上長城。明長城的建築結構非常完備,包括城牆、城臺、敵臺、烽火臺、關口等部分,在這虎山長城基本都可以看到。

這是虎山峰頂,為明朝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放眼眺望,江城丹東的高樓大廈和朝鮮新義州市盡收眼底。

應該說,博大精深的長城文化,已經深深地凝聚了我們的民族精神。長城,作為歷史的豐碑,將永遠屹立在一個偉大民族的心靈深處!

歡迎再次光臨丹東鴨綠江風景區。再見!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5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曆史了,瀋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牆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築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築群,於1920xx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20xx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群。

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佈這一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佈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眾和遊客,成為瀋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遊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20xx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群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築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群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餘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臥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臥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遼寧旅遊導遊詞 篇16

星海廣場建於1997年,總佔地面積共110萬平方米,是目前全亞洲最大的廣場。

這是一個紀念香港迴歸的工程,廣場中間有全國最大的漢白玉華表.高19.97米,直徑1.997米,均為紀念香港1997年迴歸.華表的底座有8條龍,柱身雕有一條龍,象徵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廣場中心效仿北京天譚圜丘的設計,由999塊紅大理石鋪成,大理石上刻著天干,地支,24節氣和12生肖.站在自己的生肖上攝影可以帶來好運。

從廣場中央大道的中心點北行500米就是大連會展中心,南行500米就是蔚藍的大海了.中央大道紅磚鋪地,兩側綠草如茵.星海廣場被倚都市,面臨大海,令人心胸開闊。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大連百年城雕-<路>.城雕由兩部分組成,前面一部分是足跡浮雕,後面部分是像一本翻開的書的形狀的臺式廣場。

大家可以看到,在足跡浮雕上面有很多腳印,這些腳印不是平白無故雕刻上去的,而是由1000個真人踩出來的,每一雙足跡都有一個有名有姓的主人。

這些腳印由北向南一直通向大海,它們是按照年齡排序的.排在第一行的是1899年,大連建市的時候出生的.最後一行是1999年出生的.這1000雙腳印表明瞭大連的百年曆史是由勤勞的大連人民創造的。

這座廣場位於美麗的星海灣,並由海灣而得名,總面積4.5萬平方米,為大連自1899建市以來,修建的最大的廣常工程於1997年竣工。她的設計充分融合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廣場中央設有全國最大的漢白玉華表,高19.97米,直徑1.997米,以此紀念香港迴歸祖國,華表底座和周昌都飾有龍,廣場中心借鑑了北京天壇環丘的設計方案,由999塊四川紅色大理石鋪設而成,紅色理石的外圍是黃色大五角星,紅、黃兩色象徵著炎黃子孫,大理石上雕刻著天干地支,24節氣及12生肖。

廣場周邊還設有5盞大型宮燈,由漢白玉石柱托起,高度為12.34米,光華燦燦,與華表交相輝映,這一切都積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廣場巨大的五星紅旗象徵著我們的共和國源於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並使其發揚光大,廣場四周,按照東周、西周以來的圖譜,雕刻了造型各異的9只大鼎,每隻鼎上以魏碑體書有一個大字,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它由9支鼎托起象徵著申華民族的團結與昌盛,一言九鼎,重於泰山,表現了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心聲,這一廣場顯示了大連人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景仰,也表達了大連人對中華民族的真摯感倩,巨大的星形廣場又與大海相呼應,有星有海、恰為星海灣的象徵,廣場內圓直徑199.9米,寓意公元1999年的大連建市100週年;廣場外圍直徑239.9米,寓意公元2399年時大連將迎來建市500週年。

從星酒廠場沿中央大道北行500米是會展中心,南行500米是無垠的大海,中央大道紅磚鋪地,西側綠草茵茵,由小黃葉楊組成的圖案,每隔20米設一支航標造型的石柱燈,“航向”直通大海,表達了當年中國人雪洗百年國恥之後,面對大海,走向世民的豁達、氣派。站在星海廣場的中央,背倚現代都市的繁華,面向一望無際的大海,頓有一種超然於世,心胸開闊之感。而沿著廣場大道走到海邊,擁抱大海那種感覺只有親臨其境才可體會到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aoyou/liaoning/0dpp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