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福建導遊詞4篇大綱

福建導遊詞4篇大綱

本文目錄福建導遊詞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導遊詞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遊詞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導遊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非常高興能和大家一起遊覽第三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鴛鴦溪的龍頭景區→白水洋。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林,大家可以稱我為小林,為我們開車的師傅姓陳,這段時間就由我和陳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預祝大家都能玩得開心、愉快。白水洋的自然山水風光一定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印象。

福建導遊詞4篇大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鴛鴦風景名勝區中的標誌性景區白水洋景區,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南連省會福州,北接浙江溫州,西鄰武夷山,東與臺灣海省隔海相望,距離屏南縣城關35公里,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鴛鴦溪全長18公里,是以野生鴛鴦、獼猴和稀有植物為特色,融溪、瀑、峰、巖、洞、潭、霧等山水為一體的自然景觀鴛鴦溪風景區總面積為78.8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唯一鴛鴦鳥保護區。鴛鴦系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屬於鳥綱鴨科,是公認的一種最美麗的水鳥,鴛鴦歷來被作為愛情幸福夫妻恩愛的象徵,各位團友到了白水洋就進入了鴛鴦風景名勝區了,在這裡我們可以學鴛鴦愛,吃鴛鴦果,唱鴛鴦歌,睡鴛鴦床,做鴛鴦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淺水廣場,就是“天下絕景、宇宙之迷”的白水洋,它是由古代火山沉積岩組成。這裡最有特色的是“十里水上長街”和百米天然衝浪滑道。“十里長街”是由3塊平坦的萬米巨石組成,最大一塊近4萬平方米。這三塊平坦的萬米巨石,經國務院建設部組織專家證實系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淺水廣場”故被稱為“天下絕景”。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觀賞絕景。

白水洋分上洋、下洋,現在我們腳下的是中洋總長200多米,寬150米,面積3萬多平方米平坦如砥。淺水廣場的3塊巨石旁矗力著三座大山峰,交匯處豁然開朗,人置身其中的心情也隨之激盪,到過這裡的人都讚不絕口,在全國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天下絕景”特別是盛夏。一個個都情不自禁地爭先恐後下水瀟灑走一回。現在專家政治設計“白水洋牌”紅軍草鞋,可用稻草編和麻繩等材料屬於一次性代替草鞋,既可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又可編入鴛鴦圖案還可以帶回家珍藏當成美好的回憶。1922年起每年夏季都在這裡召開一屆世界上獨有的明間水上運動會,開幕式上,有穿運動服的學生表演團體操,屏南傳統武術隊表演武術。還有農民舞龍表演,只見水上蛟龍搖頭擺尾,中華之龍在水上“跳舞”恐怕惟有白水洋了!如遇見重大節日,還可以看到屏南獨有特色的舞香火龍,夜晚看去看象一條白龍橫空出世,閃閃爍爍,宛如活龍橫臥當街,場面巨集大,蔚為壯觀。香火龍構造獨特。黑白皆裝配精緻,活靈活現,工藝高超。水上運動會最為精彩的還是60米跑比賽和“鴛鴦板”比賽專案了,裁判員一聲肖響,運動員在白水洋中央臨時圍欄隔成的跑道里,拼搏衝刺,目前60米跑的記錄保持者還是一位姑娘,成績是13.5秒,“鴛鴦板”是幾對“鴛鴦”將雙腳套在不同的倆塊板上,靠著團隊精神和夥伴的協調一致的步調在水面上推進,捎有別扭大家就會全部摔在水上,弄溼全身,但也很刺激。運動會上還有走龍舟、水上拔河等專案,每屆運動會,萬餘人云集白水洋,從情人谷往下看花花點點,猶如繁星在天河閃爍,場面十分壯觀

現在我們已來到上洋,上洋洋尾稍傾,似一條天然的衝浪滑道,它寬60多米長近百米,烈日當空,穿上游泳裝的勇者們順勢躺在石面上,衝浪的時間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哦!白水洋河床乃當年的火山沉積岩,是大自然生命的表徵,是鬼斧神工所創造的傑作。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上洋和中洋連線處有個斷層,形成一條弧形的高8餘米寬50多米的弧瀑。弧瀑活象一條掛在白水姑娘粉頸上的白金項鍊,讓白水洋越發顯得青春靚麗,是上天賜予了白水洋的獨特佳景

各位遊客我的屏南白水洋之旅到此講解完畢,謝謝大家。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導遊詞福建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導遊內容]武夷山簡介——>九曲溪概況——>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一曲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內,從度假區到星村碼頭約需20分鐘的行程。首先我簡要地介紹一下九曲溪的概況: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遊人乘坐寬約2米,長約9米,從遠古小舟脫胎而來的竹筏,衝波擊浪而下,不僅能領略到有驚無險的情趣,而且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角清流。古人遊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飄然前行,更加輕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邊的圖片是九曲溪碼頭。我簡要介紹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項:一、按六個人乘坐一張竹筏,大家自由結合;二、上竹筏請不要爭先獻詞後,注意橫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進中,要聽從筏工指揮,請不要隨意從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隨意走動。

各位朋友,竹筏現飄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帶。右側這座山與雲齊,叫齊雲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稱火焰山。民間傳說,古時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這個村莊著火,鄉民們一次次遭災毀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於是這個村莊便有“新村”的稱號。後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術在山前鑿開一條江墩溪,從此村莊安寧,日漸繁榮,萬家燈火猶如天上點點繁星。從此村莊改名為“星村”。

左側這座山峰叫白雲岩,又名靈峰。白雲岩重巖聳疊,巍然雲際,每當拂曉,常有白雲在巖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雲岩。白雲岩上現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雲庵的舊址。在庵的後壁上,有一巖洞,稱白雲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喬坤,就曾在此修養,自稱是武夷山白雲洞“散人”。後因協助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遊神”。巖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巖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裡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人們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腳並用,才能爬過巖縫進入洞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就曾半歷其境,並在《武夷山日記》裡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餘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餘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站在白雲岩巔,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疇沃野,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

竹筏駛上淺灘,右邊這座山峰名仙岩[圖],請大家注意看,巖上這一塊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不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這塊岩石嘴尖腿細,背上佈滿藤蘿、花叢、俗稱“孔雀開屏石”。

過仙岩腳下的白沙潭,竹筏始進入九曲。白雲岩在左邊這座形似鼓的山峰,稱鼓子峰。峰前這座山岩因形似烏紗帽巖。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巖。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巖又形似筆架,繼而又見三石分立,象“品”,故又稱品石巖。品石巖左邊是環佩巖,巖上有一巨石像不像頭小貓,正伸出頭撲食麵前那塊“豬肝”。淺灘將盡,大家看左岸邊這塊巨石,像不像水牛把頭栽進水中,僅露出一角一眼,俗稱“牛牯石”,石下深潭稱牛牯潭。過牛牯潭,岸右邊這兩塊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稱磨墩巖。南宋宰相李綱遊九曲溪時,稱其為大小廩石。磨墩巖對岸對岸這塊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見,左邊眼睛睜著,右邊眼睛閉著,俗稱人面石。人面石右邊這兩塊巨石一前一後,前面一石頂上光禿像不像和尚,後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當地百姓戲稱為“和尚背尼姑”。相傳武夷山有個好心的和尚,見尼姑要過溪到磨墩巖磨豆漿給“童子”吃有困難,就主動提出背尼姑過溪。這雖說有違佛教戒律,但助人為樂的精神還是深深地感動了位於一旁的人面石。見此情景,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事。筏過淺灘,拐個彎便進入八曲。

八曲,夾溪兩岸,奇峰環拱,怪石嶙峋,狀如動物,素有“水上動物園”之稱。溪左有臥獅笑猴、上下水龜石[、貓兒石、魚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巖、駱駝峰等,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關於上、下水龜石,還流傳這麼一段動人的故事:傳說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辭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隱巖下的茶洞旁著書講學。一天黃昏,朱熹正對著滿天的晚霞吟詩作賦,忽聽門外傳來:“先生,先生。”的呼喚。朱熹出門一看,只見茶洞外正笑吟吟走來一位相貌端莊的姑娘,便問:“你是何人,家住哪裡,為何來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麗娘,家住五曲河對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特來拜您為師。”朱熹見女子端莊識禮,又求學心切,就收留了她。從此,麗娘風雨無阻,每天晚上都來到朱熹的書房。她讀遍了四書五經,替朱熹眷寫了大量的詩文。麗孃的才學、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溫暖與歡樂。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擺渡的烏老頭兩口子。烏老頭對朱熹說:“看你氣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書房的女子是誰嗎?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謀你的才學,奪你祖傳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驚,心裡直納悶:好端端一個正經女子,怎會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著時,看看有沒有雙玉筷從她的鼻孔裡伸出。”回家以後,朱熹心如亂麻,一連兩個夜晚不能入眠,麗娘溫存地相陪著。到了第三個夜晚,麗娘實在困極了,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四更天時,朱熹打個瞌睡醒來,頓時被眼前一片光亮驚呆了。果然,一雙碧綠透明的玉筷從麗孃的鼻孔伸了出來。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閃出了一隻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見了。麗娘醒來,頓覺天懸地轉,痛苦地說:“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煉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來陪伴。不料平林擺渡佬,那一對害人的烏龜精,想謀先生玉碗和麗孃的玉筷,曾跟我鬥法輸了,被貶在那兒擺渡。他們就惡語中傷,撥弄是非,迫使我倆分離。先生啊!如今麗娘玉筷離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該到南螟靖里長眠去了。”說完,淚水漣漣,與朱熹難捨難分。忽然空中轟隆滾過一陣悶雷,在一陣旋風裡閃過一對黑影,麗娘忙指著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們毀了麗娘,拆散我們之間的情誼呀!”朱熹氣得咬牙切齒,渾身打打顫,抄起硃筆就往窗外扔去,只見硃筆就像一隻燃燒的箭直向這一對黑影刺去。兩個擺渡佬立時現出烏龜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獅旁,就再也爬不動了,變成了一對石龜。請大家注意看,左岸邊這座橫亙的巨巖,稱鼓樓巖,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巖後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觀世音菩薩,這一景叫“童子拜觀音”。前面跟大家說,尼姑磨豆漿,就是給這位童子吃。位於紫芝峰後的並列兩峰像不像一對碩大的乳房,俗稱“雙乳峰”。有一外國小朋友觀賞雙乳峰後天真地說:如果媽媽的乳房也有這麼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沒有奶吃了。

舟過湍急的芙蓉灘,是為七曲。溪右邊的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聳立於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稱“城高巖”。其半腰有門可見,那是攀登城高巖的唯一石徑。巖上松竹環簇,滿坡滴綠。在始建於明代的城高庵舊址。巖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節,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設壇祈禱,放生魚潭內。從那時起九曲溪禁止捕魚,相沿成為習俗。

筏下獺控灘,便進入了六曲,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遊峰乃“武夷第一勝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題詩讚道:“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閒。”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塊如刀切斧劈的巖壁,就是晒布巖。神話傳說是赤腳大仙晾晒帛綿的,晒布巖又高又闊,又平又險,寬約800米,高200米,似一張巨大的屏風,把武夷山景區隔為溪南山北。巖壁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名士留下的題刻二十餘處,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圖]題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區內所能辨認的400多處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於此處題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來諸多凡夫俗子到此評頭論足,觀賞一番。他們高一聲,低一聲,鬧鬧哄哄有時還加上過往竹筏工的山歌和號子,既給遊人助興,又給評論眾士添煩。時間久了,那些生長在九曲溪的筏工,都驚奇的發現,無論山歌還是號子,對歌還是呼喊,都能引發出陣陣空谷回聲,招至從近至遠此起彼伏的聲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給這塊本不起眼的巨巖取了個“響聲巖”的雅名。響聲巖前這塊巨石叫目魚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個新鮮飽滿的目魚。

筏過老雅灘,是為五曲。諸曲唯五曲地勢寬曠。左側這座山峰是隱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親手建立的武夷精舍。右側這座山峰是晚對峰,峰的石壁上鐫刻有出自清乾隆狀元馬易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個足有三米見方的大。據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豐四年(1081年),閩學鼻祖遊酢和楊時一道前往河南穎昌(今許昌)拜大理學家程顥為師。二人到程家時,恰遇老先生正閉目養神,兩人不敢驚擾,恭立門外。時值隆冬季節,大雪紛飛,待老先生醒來時,門外積雪已達盡餘,故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二人誠心拜師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盡全力教誨這二位學生。時至學成,程顥送至大路口,望著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高興地說:“吾道南矣”。遊酢和楊時回閩後極力傳播程氏理學,相繼湧現出羅從彥、李侗、朱熹等閩學先賢。尤其是朱熹,這位理學集大成者,在武夷山親手建立武夷精舍聚眾講學達十年之久,培養出了大批理學人才,如蔡元定、遊九言、黃幹、真德秀等。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南宋時期,武夷山五曲一帶書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繼還有遊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書堂”,蔡沅的“詠歸堂”,徐幾的“靜可書堂”,熊禾的“洪源書堂”等等。武夷山儼然成為祖國南方理學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稱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大家請看,前面右邊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爐巖,一座是仙蹟巖。前者因頗像傳說中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得名;後者山岩上有兩個圓石窩,相傳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窩,故又名“仙膝巖”。溪邊的這兩個巖洞,一個叫米倉,一個叫鹽倉。再往前走,撲入眼簾的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稱“酒罈峰”。傳說在一次瑤池的蟠桃會上,李鐵柺不屑於王母娘娘所賜的“仙酒”,卻端出一罈從武夷山山民家裡討來的家釀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來。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處飄溢,眾仙們便紛紛丟棄“仙酒”,來搶喝鐵柺李的武夷米酒。鐵柺李眼看酒被指搶光了,一氣之下,便舉起柺杖向酒罈擊去,酒巴壇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臺旁的九曲溪邊。請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擊的杖痕。連著天柱峰這座山岩是更衣臺。相傳武夷仙人魏王子騫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臺,五曲山水一覽列遺。

過五曲大橋,右折,便進入四曲。溪南這一片空曠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園的遺址。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崇安縣誌》記載:唐貞元年間(785-805年)武夷山一帶已有蒸焙後研碎而塑成團狀的“研膏”茶製造,這便是最早的武夷巖茶。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詠茶詩中讚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嘉。”武夷巖茶的入貢,始於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巖茶入貢,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愛。為極大地享用武夷巖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便下令創辦武夷御茶園。據《武夷山志》記載,御茶園初創時,曾盛極一時。園內建築佈局是前在仁鳳門,中有拜發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還有碧天橋和通仙井。御茶園設場官2名負責管理,每年交貢茶360斤。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下同)縣令張端本於園之左右各建一個茶場。至順三年(1332年),建寧總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築一高臺,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為“喊山臺”。臺上有亭,名為“喊泉亭”。所據說每年“驚蟄”這天,崇安縣令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開山儀式。當縣令拈香跪拜,念罷祭文後,隸卒就鳴金擊鼓,同時高喊:“茶發芽了!茶發芽人!”舉行過儀式,爾後開山採茶。武夷巖茶的入貢,給武夷山茶農帶來深重的災難。茶園官吏為完成上交貢額,便對茶農進行敲榨勒索。茶農不堪其苦,被迫四處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個有著250多年的歷史的御茶園便被子廢棄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與御茶園隔岸相對的這個渡口,就是平林渡。這是古時候上雲窩、天遊峰的必經渡口。渡口石壁上鐫刻有“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這兩段有趣的題刻。龐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現在的地區專員。一天這位閩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微服私訪到此,見僧人正忙著以茶待客,顧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於是寫了“寵公吃茶處”放在桌上。事後僧人察覺怠慢了太守,趕忙將“龐公吃茶處”刻在石壁上,旁邊加上“應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沒有擺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領神會了。渡口邊斜倚一石,石上裂開一罅,如同利劍所劈。相傳是武夷控鶴仙人試劍之處,故名“試劍石”。溪流穿過試劍石,可見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幾竿翠竹低垂於水面,乘筏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裡漂流一樣,故人稱“小九曲”。

過小九曲,經題詩巖,前面這座壁立萬仞的山峰為大藏峰。後面那座是鳴鶴峰,相傳曾有白鶴翔集,仰天長唳而得名。大藏峰橫亙數百丈。山巔聳拔如簷,巖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擊水面,大家是否感覺到有如悅耳動聽的琴聲。筏過其下,但覺“日午吹陰風,晝氣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這種感覺。請大家抬頭看,大藏峰半壁有兩個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遠。上為雞窠巖,洞內一團稻草,不知何時擱此,至今錄腐不朽;下為金雞洞。峰頂有超真亭、仙史館,今已廢圯。請大家坐穩,現在我們筏下的這個潭,名臥龍潭,深達30多米,是九曲溪內最深的水潭。關於這個深潭的來歷,有著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這潭裡曾潛伏著一條惡龍,它時常帶領八條小龍張牙舞爪,追逐嬉戲,攪得天昏地暗,溪水氾濫。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徑此地,見惡龍作怪,便拔出寶劍,將8條惡龍斬死在潭中,唯有一條小龍搖尾乞憐,苦苦求情,願意改邪歸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護佑武夷山。從此,這潭便有了“臥龍潭”之稱。如果有緣,大家到武夷山觀光時說不定還可以看到小龍出遊的情景。西遊記中小白龍騰出水面的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與大藏峰相對的這座山岩叫仙釣臺。請大家注意看,巖壁半腰相距不遠的兩個石隙裡,插著三根不朽的木器廠杆,相傳是姜太公的釣竿。

從臥龍潭前行,過仙遊巖,便進入了三曲。仙釣臺旁邊這座山峰是仙遊巖。緊挨著仙遊巖的是上升峰。三曲的這個灘叫雷磕灘,灘前這個山岩名車線巖。車線巖背後這座獨立的峰巖,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頂映日,色彩豔麗,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頭看這座山峰,像不像個猿人,故又稱“猿人石”。

溪右邊這座陡峭的山峰,是小藏峰,又名仙船巖、船場巖。請大家注意看,小藏峰的千尋絕壁隙間縱橫交錯地插了許多木板,木板上擱著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內,半懸於空中,風雨不毀。當地人稱之為“虹橋板”和“架壑船棺”。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謂“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這一帶的閩越族葬俗的遺物。船棺外形分為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般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板橋”,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經碳14測定,架壑船棺歷時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記載,閩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間,習於水斗,善於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識上,船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的東西;用“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懸崖絕壁上巖穴來藏棺起先很可能是為避免遭到野獸的侵襲和外人的損害,久而相沿成習,形成一種葬制,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在家也許會問,三千多年前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又很落後的情況下,閩越人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懸崖絕壁的巖洞中?是啊!這個問題有過許多解釋,但至今仍未解開,仍然是個迷。

筏下雷磕灘,是為三曲。前面這座形狀如柱,兀立挺拔數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圖]。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區最著名的景觀,是福建旅遊的標誌。著名作家劉白羽在《武夷頌》中寫道:“我曾仰望長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悵,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詩瑪而慨嘆,但我以為武夷山東的玉女峰的確是美得驚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飄逸,當我們的竹筏已浮游而過,我還屢屢回顧,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羅浮宮中默默觀賞維納斯那一時刻我心中所升起的親切、喜悅、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莊嚴的嚮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玉女峰與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對戀人。左邊這座山峰稱“鐵板嶂”,橫亙兩峰之間,好像故意遮斷作梗。也許是寓情於景,這裡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民間故事。相傳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個洪水氾濫,野獸出沒的地方。百姓輾轉溝壑,無以為生。一天,從遠方來了一個小夥子,目睹這一慘境,便帶領大夥劈山鑿石,疏通河道。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來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巖。有一次,天上玉女出遊路經武夷山時,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於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間,並愛上了這個勤勞勇敢的小夥子。不幸此事被鐵板鬼知道,他就從中作梗,將此事密告發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歸天,玉女不從,一定要與這小夥子結為夫妻。玉皇無奈,只好將他們點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兩岸。鐵板鬼為討好玉皇,也變成一塊大石,插在他們中間,日夜監視他們的行動,他們只好憑籍鏡臺,彼此淚眼相望。

玉女峰下,是碧綠清沏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相傳這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側這座山岩稱“勒馬巖”。上有“鏡臺”二,五丈見方。體工整俊秀,數裡之外都望見,是武夷山景區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筏過鐵板嶂,是為一曲。鐵板嶂下,臨溪而立,高約數丈的這塊巨石稱“水光石”。每當晴天的傍晚,西斜的夕陽映在巖壁上,澄瀅碧綠的溪面就會映上它那明晰的倒影。石上題刻如林,其中尤以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遊此”的題刻最為著名。水光石後的這座山峰就是向有“仙壑王”之稱的大王峰。右面這座怪石崢嶸,狀如雄獅的山峰稱“獅子峰”。

“山光水共水色,載得一船歸”。各位朋友,九曲溪的遊程到此結束,謝謝大家。下一站我將帶大家遊覽武夷宮景區。

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遊詞福建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1624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並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讚:“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讚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鹹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臺灣。永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餘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臺灣以後,他走訪四社,瞭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實行“寓兵於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臺灣新闢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癧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鉅,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堅守陣地,免於荷蘭侵略者“復仇”,重佔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於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於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曆五月初八病逝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於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後,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於南安縣,拊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重立墓碑。

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誌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誌)。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誌》。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裡面一層油漆硃紅鮮先澤,棺內佈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髮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採用水灰三合土構築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釐米,長15.8釐米,呈“山”形,整座墓域佔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釐米,頂端雕一座獅,儲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杆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目前,擴大保護範圍,建築陵園大圍牆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築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遊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導遊詞福建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內,從度假區到星村碼頭約需20分鐘的行程。首先我簡要地介紹一下九曲溪的概況: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遊人乘坐寬約2米,長約9米,從遠古小舟脫胎而來的竹筏,衝波擊浪而下,不僅能領略到有驚無險的情趣,而且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角清流。古人遊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飄然前行,更加輕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邊的圖片是九曲溪碼頭。我簡要介紹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項:一、按六個人乘坐一張竹筏,大家自由結合;二、上竹筏請不要爭先獻詞後,注意橫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進中,要聽從筏工指揮,請不要隨意從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隨意走動。

各位朋友,竹筏現飄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帶。右側這座山與雲齊,叫齊雲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稱火焰山。民間傳說,古時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這個村莊著火,鄉民們一次次遭災毀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於是這個村莊便有“新村”的稱號。後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術在山前鑿開一條江墩溪,從此村莊安寧,日漸繁榮,萬家燈火猶如天上點點繁星。從此村莊改名為“星村”。

左側這座山峰叫白雲岩,又名靈峰。白雲岩重巖聳疊,巍然雲際,每當拂曉,常有白雲在巖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雲岩。白雲岩上現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雲庵的舊址。在庵的後壁上,有一巖洞,稱白雲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喬坤,就曾在此修養,自稱是武夷山白雲洞“散人”。後因協助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遊神”。巖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巖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裡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人們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腳並用,才能爬過巖縫進入洞中。明萬曆四十四年(16XX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就曾半歷其境,並在《武夷山日記》裡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餘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餘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站在白雲岩巔,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疇沃野,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

竹筏駛上淺灘,右邊這座山峰名仙岩[圖],請大家注意看,巖上這一塊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不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這塊岩石嘴尖腿細,背上佈滿藤蘿、花叢、俗稱“孔雀開屏石”。 過仙岩腳下的白沙潭,竹筏始進入九曲。白雲岩在左邊這座形似鼓的山峰,稱鼓子峰。峰前這座山岩因形似烏紗帽巖。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巖。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巖又形似筆架,繼而又見三石分立,象“品”,故又稱品石巖。品石巖左邊是環佩巖,巖上有一巨石像不像頭小貓,正伸出頭撲食麵前那塊“豬肝”。淺灘將盡,大家看左岸邊這塊巨石,像不像水牛把頭栽進水中,僅露出一角一眼,俗稱“牛牯石”,石下深潭稱牛牯潭。過牛牯潭,岸右邊這兩塊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稱磨墩巖。南宋宰相李綱遊九曲溪時,稱其為大小廩石。磨墩巖對岸對岸這塊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見,左邊眼睛睜著,右邊眼睛閉著,俗稱人面石。人面石右邊這兩塊巨石一前一後,前面一石頂上光禿像不像和尚,後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當地百姓戲稱為“和尚背尼姑”。相傳武夷山有個好心的和尚,見尼姑要過溪到磨墩巖磨豆漿給“童子”吃有困難,就主動提出背尼姑過溪。這雖說有違佛教戒律,但助人為樂的精神還是深深地感動了位於一旁的人面石。見此情景,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事。筏過淺灘,拐個彎便進入八曲。

八曲,夾溪兩岸,奇峰環拱,怪石嶙峋,狀如動物,素有“水上動物園”之稱。溪左有臥獅笑猴、上下水龜石[、貓兒石、魚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巖、駱駝峰等,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關於上、下水龜石,還流傳這麼一段動人的故事:傳說南宋淳熙XX年(1184年),朱熹辭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隱巖下的茶洞旁著書講學。一天黃昏,朱熹正對著滿天的晚霞吟詩作賦,忽聽門外傳來:“先生,先生。”的呼喚。朱熹出門一看,只見茶洞外正笑吟吟走來一位相貌端莊的姑娘,便問:“你是何人,家住哪裡,為何來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麗娘,家住五曲河對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特來拜您為師。”朱熹見女子端莊識禮,又求學心切,就收留了她。從此,麗娘風雨無阻,每天晚上都來到朱熹的書房。她讀遍了四書五經,替朱熹眷寫了大量的詩文。麗孃的才學、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溫暖與歡樂。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擺渡的烏老頭兩口子。烏老頭對朱熹說:“看你氣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書房的女子是誰嗎?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謀你的才學,奪你祖傳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驚,心裡直納悶:好端端一個正經女子,怎會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著時,看看有沒有雙玉筷從她的鼻孔裡伸出。”回家以後,朱熹心如亂麻,一連兩個夜晚不能入眠,麗娘溫存地相陪著。到了第三個夜晚,麗娘實在困極了,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四更天時,朱熹打個瞌睡醒來,頓時被眼前一片光亮驚呆了。果然,一雙碧綠透明的玉筷從麗孃的鼻孔伸了出來。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閃出了一隻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見了。麗娘醒來,頓覺天懸地轉,痛苦地說:“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煉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來陪伴。不料平林擺渡佬,那一對害人的烏龜精,想謀先生玉碗和麗孃的玉筷,曾跟我鬥法輸了,被貶在那兒擺渡。他們就惡語中傷,撥弄是非,迫使我倆分離。先生啊!如今麗娘玉筷離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該到南螟靖里長眠去了。”說完,淚水漣漣,與朱熹難捨難分。忽然空中轟隆滾過一陣悶雷,在一陣旋風裡閃過一對黑影,麗娘忙指著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們毀了麗娘,拆散我們之間的情誼呀!”朱熹氣得咬牙切齒,渾身打打顫,抄起硃筆就往窗外扔去,只見硃筆就像一隻燃燒的箭直向這一對黑影刺去。兩個擺渡佬立時現出烏龜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獅旁,就再也爬不動了,變成了一對石龜。請大家注意看,左岸邊這座橫亙的巨巖,稱鼓樓巖,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巖後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觀世音菩薩,這一景叫“童子拜觀音”。前面跟大家說,尼姑磨豆漿,就是給這位童子吃。位於紫芝峰後的並列兩峰像不像一對碩大的乳房,俗稱“雙乳峰”。有一外國小朋友觀賞雙乳峰後天真地說:如果媽媽的乳房也有這麼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沒有奶吃了。

舟過湍急的芙蓉灘,是為七曲。溪右邊的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聳立於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稱“城高巖”。其半腰有門可見,那是攀登城高巖的唯一石徑。巖上松竹環簇,滿坡滴綠。在始建於明代的城高庵舊址。巖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節,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設壇祈禱,放生魚潭內。從那時起九曲溪禁止捕魚,相沿成為習俗。

筏下獺控灘,便進入了六曲,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遊峰乃“武夷第一勝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題詩讚道:“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閒。”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塊如刀切斧劈的巖壁,就是晒布巖。神話傳說是赤腳大仙晾晒帛綿的,晒布巖又高又闊,又平又險,寬約800米,高200米,似一張巨大的屏風,把武夷山景區隔為溪南山北。巖壁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名士留下的題刻二十餘處,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圖]題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區內所能辨認的400多處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於此處題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來諸多凡夫俗子到此評頭論足,觀賞一番。他們高一聲,低一聲,鬧鬧哄哄有時還加上過往竹筏工的山歌和號子,既給遊人助興,又給評論眾士添煩。時間久了,那些生長在九曲溪的筏工,都驚奇的發現,無論山歌還是號子,對歌還是呼喊,都能引發出陣陣空谷回聲,招至從近至遠此起彼伏的聲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給這塊本不起眼的巨巖取了個“響聲巖”的雅名。響聲巖前這塊巨石叫目魚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個新鮮飽滿的目魚。

筏過老雅灘,是為五曲。諸曲唯五曲地勢寬曠。左側這座山峰是隱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親手建立的武夷精舍。右側這座山峰是晚對峰,峰的石壁上鐫刻有出自清乾隆狀元馬易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個足有三米見方的大。據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豐四年(1081年),閩學鼻祖遊酢和楊時一道前往河南穎昌(今許昌)拜大理學家程顥為師。二人到程家時,恰遇老先生正閉目養神,兩人不敢驚擾,恭立門外。時值隆冬季節,大雪紛飛,待老先生醒來時,門外積雪已達盡餘,故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二人誠心拜師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盡全力教誨這二位學生。時至學成,程顥送至大路口,望著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高興地說:“吾道南矣”。遊酢和楊時回閩後極力傳播程氏理學,相繼湧現出羅從彥、李侗、朱熹等閩學先賢。尤其是朱熹,這位理學集大成者,在武夷山親手建立武夷精舍聚眾講學達十年之久,培養出了大批理學人才,如蔡元定、遊九言、黃幹、真德秀等。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南宋時期,武夷山五曲一帶書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繼還有遊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書堂”,蔡沅的“詠歸堂”,徐幾的“靜可書堂”,熊禾的“洪源書堂”等等。武夷山儼然成為祖國南方理學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稱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大家請看,前面右邊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爐巖,一座是仙蹟巖。前者因頗像傳說中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得名;後者山岩上有兩個圓石窩,相傳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窩,故又名“仙膝巖”。溪邊的這兩個巖洞,一個叫米倉,一個叫鹽倉。再往前走,撲入眼簾的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稱“酒罈峰”。傳說在一次瑤池的蟠桃會上,李鐵柺不屑於王母娘娘所賜的“仙酒”,卻端出一罈從武夷山山民家裡討來的家釀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來。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處飄溢,眾仙們便紛紛丟棄“仙酒”,來搶喝鐵柺李的武夷米酒。鐵柺李眼看酒被指搶光了,一氣之下,便舉起柺杖向酒罈擊去,酒巴壇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臺旁的九曲溪邊。請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擊的杖痕。連著天柱峰這座山岩是更衣臺。相傳武夷仙人魏王子騫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臺,五曲山水一覽列遺。

過五曲大橋,右折,便進入四曲。溪南這一片空曠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園的遺址。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崇安縣誌》記載:唐貞元年間(785-8XX年)武夷山一帶已有蒸焙後研碎而塑成團狀的“研膏”茶製造,這便是最早的武夷巖茶。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詠茶詩中讚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嘉。”武夷巖茶的入貢,始於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巖茶入貢,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愛。為極大地享用武夷巖茶。元大德六年(13XX年)便下令創辦武夷御茶園。據《武夷山志》記載,御茶園初創時,曾盛極一時。園內建築佈局是前在仁鳳門,中有拜發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還有碧天橋和通仙井。御茶園設場官2名負責管理,每年交貢茶360斤。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下同)縣令張端本於園之左右各建一個茶場。至順三年(1332年),建寧總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築一高臺,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為“喊山臺”。臺上有亭,名為“喊泉亭”。所據說每年“驚蟄”這天,崇安縣令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開山儀式。當縣令拈香跪拜,念罷祭文後,隸卒就鳴金擊鼓,同時高喊:“茶發芽了!茶發芽人!”舉行過儀式,爾後開山採茶。武夷巖茶的入貢,給武夷山茶農帶來深重的災難。茶園官吏為完成上交貢額,便對茶農進行敲榨勒索。茶農不堪其苦,被迫四處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個有著250多年的歷史的御茶園便被子廢棄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與御茶園隔岸相對的這個渡口,就是平林渡。這是古時候上雲窩、天遊峰的必經渡口。渡口石壁上鐫刻有“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這兩段有趣的題刻。龐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現在的地區專員。一天這位閩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微服私訪到此,見僧人正忙著以茶待客,顧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於是寫了“寵公吃茶處”放在桌上。事後僧人察覺怠慢了太守,趕忙將“龐公吃茶處”刻在石壁上,旁邊加上“應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沒有擺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領神會了。渡口邊斜倚一石,石上裂開一罅,如同利劍所劈。相傳是武夷控鶴仙人試劍之處,故名“試劍石”。溪流穿過試劍石,可見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幾竿翠竹低垂於水面,乘筏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裡漂流一樣,故人稱“小九曲”。

過小九曲,經題詩巖,前面這座壁立萬仞的山峰為大藏峰。後面那座是鳴鶴峰,相傳曾有白鶴翔集,仰天長唳而得名。大藏峰橫亙數百丈。山巔聳拔如簷,巖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擊水面,大家是否感覺到有如悅耳動聽的琴聲。筏過其下,但覺“日午吹陰風,晝氣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這種感覺。請大家抬頭看,大藏峰半壁有兩個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遠。上為雞窠巖,洞內一團稻草,不知何時擱此,至今錄腐不朽;下為金雞洞。峰頂有超真亭、仙史館,今已廢圯。請大家坐穩,現在我們筏下的這個潭,名臥龍潭,深達30多米,是九曲溪內最深的水潭。關於這個深潭的來歷,有著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這潭裡曾潛伏著一條惡龍,它時常帶領八條小龍張牙舞爪,追逐嬉戲,攪得天昏地暗,溪水氾濫。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徑此地,見惡龍作怪,便拔出寶劍,將8條惡龍斬死在潭中,唯有一條小龍搖尾乞憐,苦苦求情,願意改邪歸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護佑武夷山。從此,這潭便有了“臥龍潭”之稱。如果有緣,大家到武夷山觀光時說不定還可以看到小龍出遊的情景。西遊記中小白龍騰出水面的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與大藏峰相對的這座山岩叫仙釣臺。請大家注意看,巖壁半腰相距不遠的兩個石隙裡,插著三根不朽的木器廠杆,相傳是姜太公的釣竿。

從臥龍潭前行,過仙遊巖,便進入了三曲。仙釣臺旁邊這座山峰是仙遊巖。緊挨著仙遊巖的是上升峰。三曲的這個灘叫雷磕灘,灘前這個山岩名車線巖。車線巖背後這座獨立的峰巖,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頂映日,色彩豔麗,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頭看這座山峰,像不像個猿人,故又稱“猿人石”。

溪右邊這座陡峭的山峰,是小藏峰,又名仙船巖、船場巖。請大家注意看,小藏峰的千尋絕壁隙間縱橫交錯地插了許多木板,木板上擱著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內,半懸於空中,風雨不毀。當地人稱之為“虹橋板”和“架壑船棺”。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謂“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這一帶的閩越族葬俗的遺物。船棺外形分為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般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板橋”,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經碳14測定,架壑船棺歷時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記載,閩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間,習於水斗,善於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識上,船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的東西;用“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懸崖絕壁上巖穴來藏棺起先很可能是為避免遭到野獸的侵襲和外人的損害,久而相沿成習,形成一種葬制,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在家也許會問,三千多年前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又很落後的情況下,閩越人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懸崖絕壁的巖洞中?是啊!這個問題有過許多解釋,但至今仍未解開,仍然是個迷。

筏下雷磕灘,是為三曲。前面這座形狀如柱,兀立挺拔數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圖]。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區最著名的景觀,是福建旅遊的標誌。著名作家劉白羽在《武夷頌》中寫道:“我曾仰望長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悵,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詩瑪而慨嘆,但我以為武夷山東的玉女峰的確是美得驚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飄逸,當我們的竹筏已浮游而過,我還屢屢回顧,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羅浮宮中默默觀賞維納斯那一時刻我心中所升起的親切、喜悅、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莊嚴的嚮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玉女峰與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對戀人。左邊這座山峰稱“鐵板嶂”,橫亙兩峰之間,好像故意遮斷作梗。也許是寓情於景,這裡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民間故事。相傳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個洪水氾濫,野獸出沒的地方。百姓輾轉溝壑,無以為生。一天,從遠方來了一個小夥子,目睹這一慘境,便帶領大夥劈山鑿石,疏通河道。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來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巖。有一次,天上玉女出遊路經武夷山時,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於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間,並愛上了這個勤勞勇敢的小夥子。不幸此事被鐵板鬼知道,他就從中作梗,將此事密告發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歸天,玉女不從,一定要與這小夥子結為夫妻。玉皇無奈,只好將他們點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兩岸。鐵板鬼為討好玉皇,也變成一塊大石,插在他們中間,日夜監視他們的行動,他們只好憑籍鏡臺,彼此淚眼相望。

玉女峰下,是碧綠清沏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有一方正巨石,上有“印石”二,相傳這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右側這座山岩稱“勒馬巖”。上有“鏡臺”二,五丈見方。體工整俊秀,數裡之外都望見,是武夷山景區中最大的摩崖石刻。

筏過鐵板嶂,是為一曲。鐵板嶂下,臨溪而立,高約數丈的這塊巨石稱“水光石”。每當晴天的傍晚,西斜的夕陽映在巖壁上,澄瀅碧綠的溪面就會映上它那明晰的倒影。石上題刻如林,其中尤以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遊此”的題刻最為著名。水光石後的這座山峰就是向有“仙壑王”之稱的大王峰。右面這座怪石崢嶸,狀如雄獅的山峰稱“獅子峰”。 “山光水共水色,載得一船歸”。各位朋友,九曲溪的遊程到此結束,謝謝大家。下一站我將帶大家遊覽武夷宮景區。

標籤: 導遊詞 福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aoyou/jingxuan/7md0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