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甘肅導遊詞 >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精選20篇)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精選20篇)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

懸壁長城古稱斷壁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以北、石關坪口北側的黑山東坡,是肅州西長城的北端。石關峽口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處隘口,素以天險著稱。這段長城因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如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向下伸展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精選20篇)

懸壁長城原長1.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完成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長城所用的材料是就地取的石片和黃土,分層壘砌而成,叫做石片夾沙牆。現存這段長城長750米,從戈壁蜿蜒伸向陡峭險竣的黑山山腰,險峻處如攀絕壁。

(玉門關歷史導遊詞 ·蘭州導遊詞 ·伏羲廟導遊詞 ·嘉峪關關城導遊詞)

懸壁長城曾於1987年重修,並在牆頭增築垛牆和宇牆,首尾各添一墩臺,為便於遊人攀登,還在首墩和山坡上修築了臺階式墁首。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2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佈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莫高窟儲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佈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儲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遊人無不嘖嘖讚歎。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巨集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3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樑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儲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曆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0_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樑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樑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儲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密切聯絡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樑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_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_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藥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藥。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藥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慶陽石化分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製藥廠等。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4

看山的老人步履矯健,一步一梯地邊登山邊介紹說:“八百年前,抗金英雄岳飛帳前大將牛皋為抵禦金人進犯曾據守此山。老人指著山腳下的村莊說此村名為“牛家莊,村民多為牛皋後人繁衍至今”。老人的話語所感染,緩緩拾級而上,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有邢臺市志記載,公元1120xx年(宋宣和七年)12月,金太宗完顏晟以兩路兵大舉攻宋,是月,金將率軍圍攻信德府城(原順德府)經激烈戰鬥,信德府終陷敵手。(後面的話為杜撰的內容)牛皋率眾邊戰邊退,一路向西,眼見得金兵掩殺過來,情急中猛見一山,怪石嶙峋,陡峭無比,一干人馬遂攀援而上據此天險,守而避敵數月,此後不知所終。

自宋以來,九百年天梯閱盡人間蒼桑,寒來署往,雲捲雲舒,今天站在山腰俯首山下,仍依稀可聞戰馬嘶鳴,殺聲陣陣,耳畔,如蝗的箭簇帶著冷風,被深深地射進巖壁石縫之中,及至山頂,更見其險要,一條古棧道咽喉般設卡在通往上、下的必經之路,人慾通過,必側行,之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此真可說是絕好的形容。

向上,穹廓形的山頂正中,一個幾十米的通天大洞,像是通往天街的入口, 可立足之處分佈著幾條迷宮般的山洞,深遂莫測,且洞洞相連,可能是幾千萬年前,大自然既為這些將士們安排好了藏身之所,石洞壁上有兩處石刻,字跡至今仍清晰有力,簡略地記載了那個冬天天梯山所發生的事情。

石刻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石洞裡的地上,還散落著當年宋將們沒掃淨的米粒還未腐朽,洞壁的石梯前,將士們祈求平安的香火尚未燃盡,山風陣陣,洞中彷彿傳來他們的低語聲,置身其中,彷彿宋將們又現身在洞內洞外,他們三三兩兩,舂米、做飯,修整弓劍,休養生息,只待重旗鼓,把金賊驅逐出其不意中原大地。

天梯山漫山遍野草木蔥蘢,一石一木默默傳情,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一個個精忠報國的英靈,賦予山永恆的生命,循山而下,回望天梯,身心俱純而淨,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會成為歷史交響曲中的一個微小的音符,相信後人們也會像讀史詩一樣,從那些被凝固的大自然中讀出曾經的存在,就像今天登天梯懷古人一樣,一切都將不朽,不管是對還是錯。只要曾經做過。永恆都屬於萬物之精靈的人類!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5

天梯山遊覽區位於邢臺市西東牛莊,距市中心22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這裡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群,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有暗河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

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峰,但見群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

特別難得的是,這裡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裡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

這裡的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裡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臺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6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鬆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裡,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閒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讚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樑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這裡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並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簷,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閒身與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鬆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遊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鬥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型別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讚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的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巖,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隻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裡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裡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臥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遊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遊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裡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臺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簷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淨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鬆;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溼,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淨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巨集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巨集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稜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樑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7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南有祁連山,北有馬鬃山,東、西兩面為戈壁沙漠,平均海拔1138米,形成了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北傾斜的盆地平原地勢,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由於乾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所以具有明顯的沙漠氣候特徵,屬典型的大陸乾旱性氣候。

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於祁連山中北流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位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敦煌人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 全市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46萬人。總人口中漢族佔絕大多數,回族、蒙古、藏、維吾爾、苗、滿、土、土家、哈薩克、東鄉、裕固等10個少數民族僅佔1.06%。市轄2鎮10鄉,79個村民委員會,381個村民小組。沙州鎮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裡鎮是一座新型的建築非常漂亮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局機關駐地,常住人口有3萬多。

全市總耕地面積26.56萬畝,全部是水澆地。由於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胡麻、瓜類、蔬菜等。綠洲內有果園面積43318畝,主要果樹品種有蘋果、梨、桃、杏、棗、葡萄等,每年可生產各種水果20xx多公斤。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_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線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9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裡。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裡,或10裡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裡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儲存比較完整。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國家2A級旅遊景區——蘭州水車園參觀遊覽。

蘭州人有句老話:“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古老的水車悠悠轉”,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的蘭州水車、微雕葫蘆、羊皮筏子,均可在蘭州水車園內盡收眼底。園內最有特色手工藝品蘭州微雕葫蘆等,可供遊客盡情選購。另設有臨水碼頭,可乘羊皮筏子沿河漂流,盡享黃河美景。

園內的隴原藝術館陳列與銷售蘭州特色手工藝品——微雕葫蘆。店內葫蘆品種齊全,以雞蛋葫蘆、疙瘩葫蘆(為主)和飛碟葫蘆(最有名)等為代表。其中本館的微雕疙瘩葫蘆在20xx年6月26日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獲銀獎。

蘭州刻葫蘆所用材質主要有:蘭州特有的“雞蛋葫蘆”及“疙瘩葫蘆”。由於蘭州特殊的氣候環境及多年品種的不斷優化,培育出了疙瘩葫蘆這一特殊的葫蘆品種,堪稱中國葫蘆的一朵奇葩。疙瘩葫蘆通常以奇為美,在直徑10—20公分的葫蘆上遍佈大小不一的疙瘩,有的竟大如小兒拳頭,形狀千奇百怪,如若虎踞,如若龍盤,又如太湖奇石,更若達摩打坐,回味無窮。這種葫蘆上的疙瘩完全由天然生成,雕刻藝人根據疙瘩的形狀及分佈,巧妙構思,雕刻出“百子圖”“百鳥朝鳳”、“十八羅漢”、“八仙過海”等傳統題材,更賦予了葫蘆以文化色彩。疙瘩葫蘆還可經手把玩,搓手健身,其塗之鬆墨永久不會脫落,可以長期儲存經久不變。

葫蘆,音同‘福祿’,同時,葫蘆裡面長‘子’,有子孫萬代、多子多福的含義,因而蘭州人通常把它當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蘆”,有“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的說法,吉祥葫蘆列為三寶之首,成為饋贈親朋、旅遊收藏之首選。隨著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種多樣的刻葫蘆工藝製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刻葫蘆已經成為我國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刻葫蘆不僅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而小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深受國內外鑑賞者所喜愛。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百萬枚以上。

水車園內的羊皮筏子漂流隊成立於20xx年,是黃河蘭州段唯一經海事部門批准成立的正規漂流隊,其隊長馬建華,家中五代擺渡皮筏,帶領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筏工,自皮筏隊成立以來從未出現過安全事故。20xx年5月,圓滿完成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先生一行乘羊皮筏漂流黃河接待任務,得到好評。

羊皮筏子古稱“革船”,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水運工具,大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運載貨物這種交通方式,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以蘭州一帶為最多。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採取前後4只中間5只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個人。坐在筏子上,聽“筏子客”高亢的扯著嗓子唱幾句顫悠悠的“花兒”,過險灘、搏激流,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黃河的獨特韻味。

現在,羊皮筏子已經成為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的特色旅遊專案。當你在水車園內信步漫遊時,便會看到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盪。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隨著火車、汽車運輸的快速發展,羊皮筏子已失去了當年黃河水上運輸的主導地位,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它與現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成為一種典型的黃河民俗文化現象。古老的羊皮筏子也開始吸引眾多中外學者和外地遊客來蘭,成為蘭州旅遊一道靚麗的風景。

各位遊客,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願蘭州水車園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在蘭州旅遊愉快。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1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0xx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儲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

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20xx年,天梯山石窟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景區內建有天梯山莊和石窟文物陳列館。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線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祕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

1920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

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隊伍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儲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淨土變”,中間是欄杆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木結構窟簷五座,以及散佈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3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蹟,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集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佈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淳厚朴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並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鬥豔。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4

蘭州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代曾稱金城”。《漢書.地理志》應勳注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還有一種說法金城池湯”的典故,喻其堅固得名。漢代設金城郡,隋朝時,因城南有皋蘭山而更名為蘭州。後,幾經變故,至清代又為蘭州府。辛亥革命後,蘭州市從此成為了甘肅省的省會。

蘭州市歷史文化悠久。早在距今5020_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農牧業生產,先後創造了燦爛的馬家窯、半山、馬廠和齊家文化。夏商周時,以神農氏炎帝為宗神的羌族和戎族在此活動。漢唐時起蘭州做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和商埠重鎮,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我國人民同亞非歐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雄姿、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中山鐵橋,並參觀白塔山、省博物館、五泉山、蘭山公園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引大入秦工程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可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等景點旅遊。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闢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等四條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幹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星級飯店15家,國際旅遊社11家,國內旅遊社32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路。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巨集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階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窟簷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儲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儲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儲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裡,謝謝大家的觀賞。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巨集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階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窟簷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儲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儲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儲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裡,謝謝大家的觀賞。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7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線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祕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

1920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

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儲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淨土變”,中間是欄杆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木結構窟簷五座,以及散佈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8

中川牡丹園,始建於1997年,地處蘭州中川機場附近,佔地面積約20xx畝,以甘肅特有紫斑牡丹的培育和研發為主,集觀賞、生產、科研為一體。

該生態旅遊博覽園有牡丹品種500多個,芍藥品種200多個,以甘肅紫斑牡丹為主,彙集了全國各地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幾乎所有牡丹品種,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牡丹博覽園。

蘭州中川牡丹園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牡丹園,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地牡丹園,也是集紫斑牡丹科研、生產、觀賞基地。經過近二十年的打造,蘭州中川牡丹園已成為國內外享有名氣的牡丹園。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紅葉的園林景觀,層次清晰、錯落有致。蘭州中川牡丹園根據現有的山、坡、臺地等地貌特徵結合牡丹四季變化特點,分別建立了百年長壽園、鴻運園、佳麗園、富貴園、國際園等10個園中園。配以相應的門、亭、廊、庭、石、雕塑、水池和遊路等具有西部傳統文化的園林景緻,形成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寓意豐富的牡丹文化觀賞區。園內林木茂盛,花草叢生,綠色滿園。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19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臨夏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迴民反清鬥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鬚;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藏傳佛教文化與藏族民間風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區,現為藏傳佛教文化發達,藏族民俗風情濃郁,政治氛圍寬鬆,交通相對便捷的神祕的旅遊區。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藏區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別,為廣大虔誠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寧瑪派(紅派)、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義思想、習學方法和修持重點。現由格魯派執掌藏區政教大權,尊宗喀巴為開山祖師。教義上大小相容而以大乘為主,顯、密宗兼備,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古老民族,以遊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現以藏傳佛教為主。藏族穿藏袍,住帳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藏族藏傳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為中心,樂善好施。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豪邁粗放,有獨特的歌舞藝術。甘南州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圖片為《藏族遊戲·大象拔河》)。

能歌善舞的裕固族

裕固族為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現有一萬多人,裕固族是一個有著悲壯歷史的古老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裕固族可上溯至唐宋時期的回鶻,後歷經戰亂,東西遷移不定,一直到十六世紀初才遷移到祁連山下定居下來。

裕固族因其族源和習俗差異而有東西部之別,但大都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教義。悠久的歷史和幾經遷徙的艱苦歷程,培養了這個民族剛毅、勇敢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懷。裕固族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在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等方面都保留著獨具民族特點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尤以能歌善舞稱著於世。即以裕固族的婚禮為例,就有《戴頭面歌》、《哭嫁歌》、《送親歌》、《迎親歌》、《猜情歌》、《敬酒歌》等等,整個婚禮的程序中迎親的唱,送親的唱,新娘唱,新郎唱,獨唱,對唱,合著唱,歌聲起伏,不亦樂乎。

直爽歡快的保安族

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約1.3萬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目前主要聚居在臨夏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保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生活習俗、禮儀禮節、起居衛生、飲食禁忌、喪葬節慶與回族、東鄉族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熱鬧非凡的婚禮。保安族的婚禮,自始至終突出一個“鬧“字,娶親鬧,送親鬧,迎親鬧,白天鬧,晚上鬧,“婚禮三天無大小”,鬧得人心花怒放,鬧得人流連忘返。故謂之“熱鬧非凡的婚禮冠軍”,可以說毫不過分。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哭婚”、“唱婚”、“罵婚”等習俗相比,“鬧婚”正是保安族婚禮與眾不同的特點,其中充分體現了保安族直爽歡快的民族性格。

熱情好客的東鄉族

東鄉族是以世居臨夏地區東鄉縣而得名的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約4萬人。東鄉族的族源主體是元代來自中亞地區的撒爾塔人,在歷史上是一個族教密不可分的民族。伊斯蘭教在東鄉族的形成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對東鄉的歷史發展、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一直產生著重大影響。東鄉族人民世世代代都是虔誠的穆斯林。其基本信仰、宗教功課、宗教禮儀等方面與回族幾乎完全一致。

東鄉族人民世居交通閉塞、貧瘠落後的山區,自元以來深受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生存環境的惡劣歷練著東鄉族人民吃苦耐勞、正直樸實、敢作敢為、聰明機智的民族性格。東鄉族群眾的生活雖不富裕,但卻特別熱情好客。對遠道來的客人,一般都要傾其所有熱情招待。客人進門,馬上請到炕上敬茶敬飯,主人則在一邊殷勤招呼,自己不吃不喝以示尊敬。待客的食品多為油果、手抓羊肉與燉雞。雞按部位分為13塊,雞尾最貴重。只有長輩或最尊貴的客人才能吃雞尾。東鄉族的好客,甚至達到了自己家裡無米下鍋,也要燒一碗開水雙手端給客人的地步,其淳樸摯誠,著實令人感動。

晒大佛

“晒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農區。各地活動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藏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甘肅拉卜楞寺的晒佛活動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上舉行。

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效拉薩祈願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九年級晚開始,到十七日至。其間舉行多項法事活動。“晒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稱“亮佛”。拉卜楞寺晒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咯巴,佛像寬12丈,長30丈,將要晒的佛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晒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晒佛臺展開後,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讚佛陀功德。整個晒佛活動場面巨集大,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蓮花山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素有“花兒故鄉”之稱。這裡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吸引著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萬的男女歌手和群眾。每年從農曆六月七年級在蓮花山下的足古川聚會開始,經過遊山對歌進入高潮,再轉入王家溝門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別,整整六天五夜。這期間歌手們風餐露宿,相互賽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極一時之盛。

姑娘追

在遼闊的阿克塞草原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驃悍的小夥子在前面飛馳,美麗的姑娘揚鞭策馬在後面緊追不捨。這就是哈薩克牧民特有的文化節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薩克語中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青年男女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舉行這項活動時,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發出賽馬邀請,而後兩人雙雙騎馬向指定地點緩步並行。途中小夥子可以向姑娘調笑逗趣,姑娘卻不能生氣。但一到達指定地點,小夥子就迅速舉鞭策馬向回跑。此時,為了“報復”小夥子的戲謔,姑娘亦揚鞭回馬,緊緊追趕小夥子,被追上的小夥要接受姑娘輕輕的鞭打。這種活動,往往會促成青年男女的愛情。

甘肅的哈薩克族是本世紀30年代從新疆遷來的,現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遊牧於祁連山下的哈薩克族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風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項饒有風趣的文娛活動。

風味獨特的清真食品

甘肅地處內地和西部邊疆的過渡地帶,生活於斯的穆斯林群眾極善廚藝和飲茶之道,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風味食品大都出自他們之手。風靡大江南北的蘭州牛肉拉麵據稱始創自清朝末年金城關回民馬保子家門,其辣椒油鮮紅透亮,麵條光韌透黃,湯汁清碧香濃,蘿蔔片潔白如玉,蒜苗、香菜翠綠如鮮,有“一紅二黃三清四白五綠”的稱譽。遍遊蘭州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換口解饞的灰豆子、甜醅子、釀皮子等小吃現也多由回族群眾經營。

近年來,“東鄉手抓”、“靖遠羊羔肉”、“尕面片”又成一時風尚。坐在穆斯林餐館裡,夾幾塊肥潤香醇的羊羔肉,颳著放有春尖茶、冰糖、枸杞、桂圓、紅棗的“三泡臺”碗子,親朋好友談天說地,狂吃海喝,極盡一時之樂。

羊皮筏子賽軍艦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製後,經充氣紮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游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

經典的甘肅導遊詞 篇20

敦煌,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中西文化融合的交匯點,因此產生了燦爛輝煌的敦煌古代文化和民俗文化,其中墓葬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位於敦煌市城東六公里處的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是敦煌漢唐文化的一個縮影。現在已挖掘面世的三座墓為西晉至東晉時期的墓葬,其中一座的明確紀年為年號,為東晉咸和4年公元3建興20xx年,是東晉時期涼的20xx年。

西晉是一個矛盾異常突出,變革空前急劇的年代華夏大地沒有形成穩定的中央集權,而是軍閥割據,風煙四起;但處於西部邊陲的敦煌卻未受中央集權更迭的影響,保持了人民的休養生息與經濟的相對繁華。西晉畫像磚墓的內容則是這一時期敦煌人民社會經濟及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的一個側面。

敦煌畫像磚墓與嘉峪關、酒泉的不同點是:其一:前者以墓葬照牆為施畫區域兼及內室,而後者以墓室四壁為施畫區域;其二是前者以神龕靈獸及歷史故事為主,而後者以生活和生產的場景為主。他們的共同點是二者均飾以複雜的仿木構彩繪磚雕,以象徵高塢深堡的莊園門闕。從磚畫的內容可以看出,當時的民間繪畫的技藝以達到相當純熟和普及,也反映出敦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各種宗教文化的影響而非常的活躍。這也為佛教文化的發展與敦煌莫高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通過下面的參觀,一塊塊古樸的畫像磚,將把您帶到遙遠的天國,讓您親身感受一下古代敦煌民俗藝術的神奇與魅力。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甘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aoyou/gansu/dld0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