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畢業論文範文:中外分治的差異分析大綱

畢業論文範文:中外分治的差異分析大綱

所謂歷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運動發展過程。而我們研究的歷史往往是指人類社會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即在已有的社會中自然與人相互之間發生運動發展的過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的存在,就註定有資訊與資訊之間的傳播,這種有效地傳播我們可以理解為新聞傳播。而新聞傳播的方式和過程往往在時間的洗禮中構成了新聞史和新聞學。事實上,新聞史完整的說應該是新聞學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新聞學誕生以來,新聞史就伴隨著新聞學的發展而記錄著,所以常常可以單列研究。作為如此重要的新聞歷史,研究新聞歷史體系科學的組成是當下緊迫的主題。具體而言,當今時代期待著一種全新的新聞史研究正規化,這既是新聞事業跨世紀發展的要求,又是健全,完善新聞學學科體系的需要。

畢業論文範文:中外分治的差異分析大綱

四種模式

對於外國新聞史的研究,即存在國別史,又包含了地區史;既有專門史,又有綜合新聞史。總的來說,學術界對外國新聞史的研究,大體可以有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a國新聞史+b國新聞史+c國新聞史+d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這一模式緣起於日本學者小野秀雄所著的《內外新聞史》(臺灣譯本名為《中外新聞史》)。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李瞻的《世界新聞史》的本例,就是來源於小野秀雄。大陸學者陶涵主編的《世界十國新聞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輯的《七國傳播事業》等,從其內容、體例上看,均應屬於這一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各國報紙史+各國廣播史+各國電視史+各國通訊社史=外國新聞史。此種模式實際是地區新聞史研究。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張隆棟、傅顯明主編的《外國新聞事業史綱要》、樑洪浩主編的《外國新聞史》和張允若、高寧遠所著的《外國新聞事業史新編》等。

第三種模式是專門史研究。如苑子熙著的《外國廣播電視事業史簡編》、國際廣播電臺研究室編輯的《世界廣播電視:變革和發展》、徐耀魁主編的《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和王泰玄的《西方著名報紙概要》等。

第四種模式是國別史研究。這一研究主要表現為對外國研究成果的翻譯,國人自己獨著的較少。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日本山本文雄等著物《日本大眾傳播工具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國埃德溫·埃默裡等著的《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年)及劉有源著的《美國新聞事業概況》等。

中外分治的基本格局

新聞史研究中外分治的基本格局,是由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在既有的條件之下,這一研究格局有力地促進了新聞史學的深度發掘,至少表現出其獨有的三大長處:

第一,中外分治的研究格局,特別是“a國新聞史+b國新聞史+c國新聞史+d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的研究模式,有利於逐一理清各個主要國家新聞傳播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因為在陳述各個國家新聞史時,不必過多地顧及與此相關的其他國家的橫向聯絡及其相互影響,因而能夠集中精力於該國新聞歷史的探討。特別是在對本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新聞傳播接觸不多、瞭解不深的情況下,逐個地研究個別主要國家的新聞歷史,可以說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以此為基礎,才談得上對世界新聞傳播全域性的綜合研究。

第二,在理清各主要國家新聞傳播產生、發展、演變脈絡的基礎之上,研究者們才能深入地分析、把握支配各主要國家新聞傳播演進的特殊規律。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政治經濟制度諸因素的差異,各個國家的新聞傳播不僅表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而且在媒介的功能、支作及新聞工作者的活動空間,甚至在新聞傳播演變的途徑上,也大不相同。那麼是什麼決定了各個不同國家新聞傳播的種種差別?其原因當然應該從各個不同國家新聞歷史本身去尋找。

第三,中外分治的新聞史研究格局,還有利於在國別史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新聞歷史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如前所述,由於每個國家所置身的地理與歷史文化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的不同,每個國家新聞傳播發展、演變的道路也大不一樣。那麼,各個國家新聞傳播歷史的獨特性何在?為什麼又會產生這些獨特性?這些問題,僅僅通過單一國家新聞歷史的瞭解,是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的。只有把相關的國家放在共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作綜合的比較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而比較研究的前提,是對比較物件歷史與現實的全面把握。這一前提正是通過國別史、地區史研究的展開,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但是,在一定得情況下,中外分治的研究格局,尤其是國別史,地區史的研究,雖然有很多長處,但是卻存在一些不可或缺的缺陷。而單獨另闢外國新聞史研究也存在著各種不利的因素:

首先,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單獨研究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新聞歷史,人為孤立了存在著的必然的社會聯絡,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歷史體系,很難解釋外國新聞歷史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上的立體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會使得研究單一國家新聞歷史的人犯錯,比如當研究墨西哥新聞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關注該地區報紙行業的誕生以及其有關影響,而往往忽略在同一時間內,其他國家也存在著類似報業出現的情況,以及這些決定他出現的社會因素為什麼會使得不同地區產生不同但相同的新聞業務。

其次,研究視野相當狹隘。事實上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社會,比新聞歷史著作中所展現的要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充滿了不定因素。而這些條件,在一個新聞著作中,往往呈現出必然性,可預計性,這使得原有的社會面貌和所描寫的世介面貌脫節。

再者,作為研究外國新聞歷史,往往對單一歷史研究,很難把握國家與國家之間在世界新聞歷史上的地位,在歷史舞臺上,每個國家、地區因為對世界文明進化的貢獻值大小,而佔有不同的位置。這種貢獻或者地位,不僅是相對其他國家、地區而言的,而且還必須從世界全域性出發進行綜合的權衡,將中外新聞史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很難說可以把這個問題研究透徹。

統籌模式的新聞歷史

如前所述,世界新聞史體系有它的必然性,並且有它的可能性。以下是建立的基本條件:

首先,世界一體化持續加強,世界歷史正在形成。地理大發現至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統一的全球市場出現,世界歷史即告形成。19世紀末至20世紀,經濟集中化,跨國壟斷的規模不斷擴大,資訊傳播技術也在迅速地進步發展,全球的政治經濟空間都在日趨縮小,整個世界不斷得到一體化。諸多通史著作出現,例如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劍橋三史”,即《劍橋上古史》、《劍橋中古史》和《劍橋近代史》,蘇聯科學院主編的多卷本《世界通史》,還有美國學者斯塔夫裡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15xx年以前的世界》和《全球通史——15xx年以後的世界》等等。

其次,新聞史的研究成果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學術界對新聞歷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從研究方法及研究物件的地域範圍來看,仍然受到中外分治格局的影響,基本上停留在國別史、地區史和專門史研究階段。國別史、地區史、專門史,固然不等於世界史,但是世界史必須建立在國別史、地區史、專門史的基礎之上。新聞國別史、地區史和專門史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世界新聞通史體系的基礎業已奠定。現在的任務,只是從巨集觀的全域性出發,對這些成果進行有機的整合。

世界新聞史體系還應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世界新聞史應該涵蓋整個世界或者說是整個地球,在空間上必須注意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以及國家、地區與世界整體的橫向聯絡,關注新聞歷史的橫向發展,把世界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世界新聞史應該古今貫通,必須把新聞歷史研究與先是新聞傳播的發展緊密結合,展現新聞傳播產生、發展及其演變至今的脈絡。

第三,世界新聞史應該設計新聞事業、制度、觀念三個層次。新聞傳播所置身的社會政治制度以及本身的制度框架和結構模式不可被忽略,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傳播媒介的功能和活動空間。傳播理論也不容忽視,因為正式傳播理念決定著傳播行為。將此三個層次有機綜合,變單維的新聞史為多維的新聞史,變平面的新聞史為立體的新聞史。

總而言之,外國新聞史研究方式和中國新聞史研究方式無論如何有見地地研究和發揮下去,在世界歷史的差異性的研究中,都不能很好地將兩個存在差異和動性的歷史區別和統一起來,尤其是對於世界新聞歷史的重頭——外國新聞歷史而言,它不僅僅是近代新聞歷史的起源,更是研究和探討世界新聞可能的發展趨勢和走向的根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iye/muban/jmx3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