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 篇1

“選擇了援疆,便是選擇了維護邊疆和諧穩定的神聖職責。我們會把四師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這句話,是40歲的援疆幹部王華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他為援疆所做的點點滴滴已經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8月18日上午,江蘇省句容市副市長、鎮江市援疆指揮組副組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師長助理王華在參加會議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赴奎屯開會途中遭遇車禍

8月21日,記者從兵團第四師黨委宣傳部瞭解到,8月18日12點30分左右,援疆幹部王華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常委、四師黨委書記、政委張勇共同前往奎屯參加援疆工作座談會。車輛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和一輛運載砂石料、橫穿高速公路的貨車碰撞。

兵團第四師黨委宣傳部部長孟新春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當時王華坐在後排座位,120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後,立即對王華進行搶救,但王華還是於當天下午3點08分離開了。

據瞭解,該事故導致3人重傷,其中張勇全身多處骨折,司機在重症監護室搶救,而王華則因傷勢過重不幸去世。

噩耗傳出後,鎮江、句容有關部門的領導和王華的家屬於8月19日趕到了新疆。同日,王華靈柩運回兵團第四師,目前,該事故還在調查當中。

網民悼念生前口碑很好

王華是鎮江丹陽人,20日,鎮江媒體釋出了王華去世的訃告:

句容市副市長、鎮江市援疆指揮組副組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師長助理王華同志在前往參加會議途中遭遇車禍,經搶救無效,於2019年8月18日15時08分在新疆逝世……

訃告發出後,立即成為當地網民關注的焦點,許多網民對這起意外感到惋惜,一名網民在當地論壇上說:“他還那麼年輕,真是太可惜了。”

當地曾和王華共事過的同事說,王華很容易相處,“為人很好,樂於交朋友”。

王華不僅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在新疆工作3年也贏得了尊重。孟新春說,王華在新疆主抓援疆資金、援疆專案工作,這次意外讓人扼腕嘆息,“他這個人很低調,做事很認真,口碑非常好”。

年底將完成援疆工作返回

王華2019年來疆工作,今年是第三年,原本年底他就要結束援疆工作返回鎮江,可不幸的是意外發生了。孟新春說,到現在包括他在內的同事、朋友及王華的家人都還不願相信,他就這樣走了。

微博上,伊犁當地網民對王華的去世感到深深地惋惜,“他將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新疆的建設事業,值得人尊重!”一名網民說。

“在3年的援疆工作中,我要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幹一些工作。”王華曾說,援疆將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而如今,他把最美好回憶留給了這片土地。

記者瞭解到,王華的追悼會將於明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舉行。

個人簡介

王華:男,1976年1月出生,鎮江丹陽人,1996年6月入黨,1998年8月參加工作,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公共管理碩士。

1998年8月,丹陽市公安局歷任刑警大隊重案中隊民警、訪仙中隊民警、政治處科員。

2019年3月,任丹陽市委組織部幹部科(幹部二科)科員。

2019年1月,任丹陽市委組織部青年幹部科副科長。

2019年1月,任丹陽市導墅鎮黨委副書記。

2019年11月,任丹陽市埤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19年8月,任丹陽市珥陵鎮黨委書記。

2019年2月,任句容市副市長。

2019年-2019年,任鎮江市援疆指揮組副組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師長助理。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 篇2

這兩天,有一則視訊在網上迅速傳播,它不時尚、不前衛、不熱鬧,但是卻吸引了眾多網友、特別是青年網友的關注、留言和點贊。有網友說:天妒英才,太可惜。還有網友說:天山雪蓮花為你綻放!有更多的網友說:這是中國好乾部!昨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我市因車禍去世的援疆幹部王華同志事蹟。

新聞聯播報道中說,3年前,時任江蘇鎮江句容市副市長的王華申請援疆,成為江蘇鎮江市援疆指揮組副組長。王華和38位援疆幹部來到兵團四師,剛到他就跑遍了四師18個團場。援疆,就要做點實事。王華和同事們在全面調研之後,拿出了他們的工作方案:3年裡,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建設可克達拉高中新校區;還要促進團場的畜牧養殖業、種植業、果蔬園藝業的發展。3年,900多天,王華沒有一刻停歇,他要在援疆的3年裡,把定下的專案挨個完成。

為了這些專案,王華手裡每年要過近兩個億的資金,但沒有一分錢出問題。招商引資、專案招投標,也有人送紅包、拉關係,都被王華拒之門外。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組,3年來累計投入援疆資金5.73億元,實施援疆專案55個,他和同事們多次被授予援疆工作先進師,兵團突出貢獻獎。

人雖然走了,但是精神還在。雖然王華的事蹟並不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但是他在實際工作當中,以實幹、廉潔、奉獻的精神,體現出信仰、信念的力量,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焦點訪談報道說,2019年鎮江第二批對口援疆,累計投入援疆資金5.73億元,實施援疆專案55個,超過80%的援疆資金投向民生改善、城鎮化和教育等領域。而王華在援疆期間主要負責的就是教育、衛生和產業援疆。為了讓專案落到實處,王華緊盯每一個專案,親自跟蹤、反覆核對。

一方面要改善民生,一方面要發展經濟,王華還帶領著鎮江援疆前方工作組成員參與到了招商引資的工作中,他多次往返鎮江和新疆,盡力為產業援疆爭取落地專案。

從鎮江引進來的這些企業落戶當地後,王華時常會去企業看看,除了關心企業生產,還經常幫企業四處聯絡推銷產品。

王華說,援疆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他說得深切,更做得紮實。現在,他的援疆工作提前結束了,但這塊土地和這裡的人們將會永遠記住他,永遠把他當作這裡的主人,永遠與他一起分享喜悅與榮光。這正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價值,所以它才會感動天南地北、老老少少的受眾。因為我們心裡都有一個王華,都渴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有益於人民。王華引起關注,說明正能量是主流。大膽說、勇敢做,讓我們都去傳播正能量,貢獻正能量。

據瞭解,從今天起,中央級媒體還將對王華同志的事蹟進行集中宣傳;由現代快報製作的H5作品《想你!天山雪蓮為你綻放》點選量達數百萬次,廣大讀者、網民可繼續予以關注。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 篇3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卻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對麻風病患的關愛中去。

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李桓英教授的助手袁聯潮跟隨了李桓英教授20多年,她回憶,李桓英教授每到現場工作,接觸麻風患者,從來不穿防護服,也不戴口罩,總是主動去和病人握手、拍肩膀,甚至擁抱,她說,這樣患者就會信任我們醫生,也能堅定戰勝病魔的決心。

20__年3月,北京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來自河南的麻風病患者,隨著對他家中接觸者的檢查,醫生們發現這家竟有5名新麻風患者。他們因害怕在當地被暴露,一家人祖孫三代在北京租住平房,以撿拾垃圾為生。一天,患病母子來麻風室複查,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腳已有潰瘍感染,得知一家人生活艱難窘迫後,又著急又心疼,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患者在京的生活補助。同時要求科室要嚴格按照規則把患者治療好、監測好。

20__年5月,這家人來到熱研所複診,其中有一位年僅24歲的男性患者,手已潰爛感染,發生了隱匿骨髓炎,需要手術。李桓英說:“患者這麼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著想。”為此,她聯絡友誼醫院骨科主任會診。由於患者有綠膿桿菌,不能在友誼醫院手術,為了及時救治患者,李桓英親自寫信、電話聯絡全國麻風病控制中心,找到能做手術的專業機構和手術醫生,還派醫生專程陪同患者和家屬前往湖南手術。5月10日,患者接受了擴創及死骨摘除術,獲得了滿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李桓英無微不至的關懷,使患者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20__年,已是94歲高齡的李桓英,不顧膝關節術後的行走不便,再次來到曼喃醒村麻風寨。一進寨子,那些當年經她治癒的麻風病康復者就像見到了親人,眼含激動的淚水,撲上來就喊:“李媽媽,您回來了!”

“自從1979年李教授第一次來我們村,李教授共到過我們村20多次,她不僅治好了我們的病,而且她對待我們就像親人一般,經常與我們一起吃飯,手拉手跳傣族集體舞,她用自己無私的愛,喚起更多的人來關心和幫助我們。”刀建新的兒子巖糯回憶起村民和父親曾經患病的經歷,至今仍頗為感慨。“那時候父親一個人默默捲起鋪蓋,離開了親人,放棄了工作,搬進了麻風寨。漸漸地父親被人們遺忘了,連交黨費都沒人敢收。是李教授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我樹立了與病魔作鬥爭的信心。那時我雖然才七八歲,是在李教授的幫助下治好了病,群眾接受了我們,整個社會也認可了我們。”

“昔日麻風寨的村民已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由衷為他們感到欣喜,同時也為從事麻風防治工作的人們感到自豪,是大家用堅持和奮鬥給予了麻風病人新的希望。”李桓英說,愛國有道,行為有範,豔陽與陰雨,平坦與坎坷,都是對我們工作的最高獎賞。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 篇4

在曲阜市書院街道辦事處夏家村居委,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他就是夏元海,今年45歲。從事大棚蔬菜種植近20xx年,這些年,他潛心研究蔬菜種植,用自己過硬的技術本領和堅定的信心,戰勝蔬菜大棚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如今,他的大棚蔬菜正一天天“茁壯成長”,大棚內各類新鮮蔬菜長勢喜人,枝繁葉茂,可謂碩果累累。 1987年,夏元海從曲阜市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回村務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精耕細作,科學管理,還在自家的糧田裡安裝了黑光殺蟲燈裝置,這在當時村裡是絕無僅有的,專門捕捉各類害蟲,他種的糧食比別人產量高,還減少了農藥用量,減輕了毒害汙染,附近群眾都誇他是“小秀才”。1992年他看到種植大棚蔬菜是一個致富的好專案,就萌生了種菜的念頭,在全村率先搞起了蔬菜大棚。當年就取得了豐產豐收。夏元海平時勤於學習,自費訂閱了《山東科技報》、《科技致富嚮導》、《蔬菜施肥技術與原理》、《蔬菜營養診斷圖譜》、《蔬菜病蟲害圖譜》等報刊雜誌,汲取先進的蔬菜種植知識,不斷改進種植模式,提高種植產量和蔬菜質量。

夏元海開始建設蔬菜大棚時,村民都不敢嘗試種植,他率先試驗做出表率,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大膽的開始種植蔬菜,掀開了夏家村村民種植大棚蔬菜的產業新篇章。由於他的無私幫扶,促進了本村村民種植蔬菜的熱情,擴大了種植規模,提高了種植產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夏元海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先進個人、致富能手等榮譽稱號。

剛開始管理大棚蔬菜,夏元海沒有經驗,他虛心學習,多次到壽光等蔬菜種植先進地區取經,向有經驗的蔬菜種植專家請教,還買回大量蔬菜種植技術書籍,認真學習,科學管理,終於摸索出一套大棚蔬菜種植經驗。為了便於管理,他在大棚邊上修建了住房,將家搬到地裡,隨時觀察瞭解蔬菜的生長情況。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夏元海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每棟大棚收入都在1.5––2萬元 。但是他沒有滿足,經過市場調研,夏元海認為種植反季節蔬菜是使蔬菜大棚發揮最佳效應的最佳手段,使大棚裡種植的各類蔬菜提前上市。

夏元海看到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前景廣闊,應該憑藉自身的經驗和技術帶領更多的人富起來,擴大經營規模,走集約化、規模化、有特色的大棚種植路子。其他村民由於沒有資金,沒有經驗,夏元海就把他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傳授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親自到大棚中去指導,言傳身教並重,使種植戶都能掌握大棚蔬菜的種植、管理技術,這些工作都是夏元海在不收一分錢的報酬下進行的。難怪很多大棚種植戶深有感觸地說:“沒有夏元海就沒有我們的大棚;沒有他,我們可以說什麼也幹不成。”

經過幾年的發展,夏元海的蔬菜大棚已由起步時的一棟發展到現在的六棟,種植品種有芹菜、黃瓜、西紅柿、香菜、茼蒿、小蘿蔔等,而且小白菜、小羅卜、生菜、苦苣等小菜初春市場非常搶手。由於大棚採取綠色種植,使用農家肥、不使用高效、巨毒農藥及催熟劑,蔬菜無公害、質量好,吃著放心,隨摘隨賣,新鮮度是蔬菜商倒運的蔬菜無法相比的。因此他的蔬菜很受青睞。夏元海說,大棚一年種植三到四茬蔬菜,可以常年賣,經濟效益是大田糧食的30倍。

20xx年,夏元海的大棚蔬菜又走上了科學發展之路,他帶頭建設了沼氣池。在大棚地下修建沼氣池,地上修建廁所,日產沼氣可供自家燒水、做飯、取暖用,產生的沼肥可做蔬菜的優質肥料,為蔬菜生產向綠色、無公害、有機轉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一次實現了科技助推產業發展的夢想。

夏元海一系列的刻苦努力沒有白費,自己經營多年的蔬菜種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家裡的條件一年好過一年,實現了小康生活。在他的帶動下,附近群眾很多都搞起了蔬菜大棚,走上了致富之路。夏元海說:“這是蔬菜種植戶對我的信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除了感到光榮,更多的感到這是一份責任,我只有帶領他們紮紮實實勤勞致富,才不辜負他們對我的期望。”

王華先進事蹟材料 篇5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個庚子年的春節變成一場與病毒的戰爭。這場戰爭沒有硝煙,沒有號角,但有一群人沒有恐慌、沒有退縮,毫不猶豫的衝鋒在前,他們用醫者仁心,傳遞著溫暖與感動。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一名70後的巾幗女英雄,來自_市人民醫院老年病科的副主任醫師_,今年42歲,是倆個孩子的母親,大兒子今年面臨會考,小女兒才剛滿2歲,還在蹣跚學步,愛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春節本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團聚的喜慶日子,是孝順年邁的父母,疼愛年幼的兒女,更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夫妻舉案齊眉的幸福時刻。可是當她值完七年級24小時的一線班,剛要下晚班時聽聞醫院需要派人去_醫院(_市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支援。她不顧下夜班的疲勞,主動向主任請纓,要求上一線支援。什麼是初心和使命?什麼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就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九年級大清早她不忍與家人告別,悄悄關上家門,隨著支援部隊來到_前線。

到了_,這個70後的大姐姐毫不遜色於那些80,90後的弟弟妹妹。經過緊張有序的培訓,直接奮戰一線。每次上班得裹著一層又一層的防護衣,戴著一層又一層口罩,工作十分鐘,就覺得胸口悶,像有塊石頭壓著。進入到隔離區,這裡躺著很多需要幫助、需要救治的病人,他們有的恐慌、悲觀、焦慮;有的發熱、氣促、胸悶;有的噁心、嘔吐、乏力,而她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不僅是精心地用藥物治療疾病,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經常陪在他們床邊疏導他們,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樹立信心,戰勝疾病。哪怕被重重口罩弄得頭暈胸悶,哪怕被層層防護衣弄得汗溼衣襟,哪怕雙手被傷得脫皮潰爛,哪怕雙眼被防護鏡弄得傷痕累累,她都無所畏懼,因為她認為這就是她的使命,就是她的職責。記得有個年輕的病人,病情很嚴重,而且情緒很悲觀,一來就呼吸衰竭,需要高流量吸氧,上監護儀,患者精神狀態很差,不願進食,她一直陪在他身邊,輕言細語地安慰他,不厭其煩開導他,鼓勵他,幫他擦汗,幫他翻身,耐心地解釋病情,告知治療方案,藥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樹立他戰勝疾病的信心,皇天不負有心人,幾天後患者症狀減輕了,複查胸部CT病灶吸收了很多,她激動地流淚了,因為自己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當別人問她:這麼近距離的接觸,你就不怕被傳染嗎?“說不害怕那是假話,因為面對這樣的病毒,大家都是本能地選擇逃避,但是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有一種職業精神驅使著我們。面對這種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向前去戰勝這個困難。”。多麼樸實的話語,但是蘊藏著無窮的力量。一轉眼來到這個戰場已經360個小時了。問她想家嗎?她豪不猶豫的回答:想!想孩子,想愛人,想父母。兒子馬上就要會考了,她卻安慰自己說:媽媽不在身邊,對男孩子成長更有好處,他會更加獨立,更加堅強。在和兩歲女兒的視訊對話裡,女兒抱著螢幕上的媽媽親著,“媽媽什麼時候回家家啊”,她只是噙著淚。父母年齡大了,身體狀況不好,作為女兒卻不能承歡膝下,愧對老人家。愛人平時忙於工作沒怎麼管家,這會兒又當爹又當媽,可是他了解她的性格,“疫情百戰穿白袍,不滅病魔終不還”,眼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照顧好家。他說:“望你保重身體,平安歸來”。她說:“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再好好陪你”。這是祈禱和祝願,更是愛的承諾。

醫院領導想著她超負荷的工作,幾次召她回院,她婉拒了。她說:疫情結束之日,便是我歸來之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aogao/shiji/dl7j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