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成長心理報告(通用16篇)

成長心理報告(通用16篇)

成長心理報告 篇1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一學期的教師生涯已悄然而過。回首一學期來走過的路,雖然很艱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樂、是成熟。回顧一年的工作,我覺得既忙碌,又充實。現在我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一個總結和反思,以此來促進自己更快成長。

成長心理報告(通用16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積極要求上進,既能認真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盡職盡責,又有奉獻精神。我知道“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

二、努力提升業務水平,積極參與教科研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提高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知識上做到課課清。對差生多些關心,多點愛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們在各方面有更大進步。

2、認真參加各級教研活動與教師培訓,學習學校同事與名師的教學方法,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步提高,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爭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3、我還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運用新理論,提高教學效果。利用課餘時間向電腦能手學習,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

三、打造全優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我積

極推廣“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併力求讓我的教學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1)備好課。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學習好課改,虛心向名師及同事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為了上好一節課,我查資料、做教具,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學生能更快掌握教材內容。

(2)上課。上好一節課是每個教師最起碼的要求,我在課堂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難度的問題找優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後進生回答。做練習巡視時,我注意對後進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爭取讓他們更快地進步。

(3)做好課後輔導,對後進生做到從友善開始,理解和尊重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上真正關心他們。能及時傾聽學生意見,想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4)每天我給自己一個反省的機會和時間,堅持獨立地思考,即時做好教學後記,反思自己這堂課上得怎樣,學生掌握了嗎?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或是哪個問題沒有講透,怎樣講會更好。

四、反思工作,不斷進取

我常常靜下心來想: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是否出色完成了各項工作?我是否無愧於教師的稱號?在看到一些成績的同時,我也在思量著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同時提醒自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來更好地適應現在的教學,在教科研方面的研究還要做得更加細和實。

一學期來,作為一名教師,我不但在教學上有了長足提高,在理論上也得到了充實提高。然而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作為骨幹教師,我必須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才能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為使我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能夠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我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制訂了自我成長計劃。

成長心理報告 篇2

奮鬥的高中,努力著,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時間匆匆,大一已經過去,大二也已經接近尾聲了,時間是如此之快。大二下學期,開始選修,我選修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聽老師講課感觸頗深,老師認真負責,講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東西,獲益匪淺,從此開始擺正正確的心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心理健康講述瞭如何進行自我完善、如何進行情緒的調控、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如何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問題等等,非常的詳細、全面。我認為此次的成長分析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以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全面的剖析自己、瞭解自己,從而更好地成長,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特長及興趣,正確認識自己,給自己正確的定位。

從小到大,回憶曾經走過的路,有快樂也有悲傷,有委屈也有挫折,有幼稚天真的幻想也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原的目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構成了我絢麗的生活,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和所有關心愛護我的人,因為是他們給了我機會和力量,讓我的生活充實絢麗而多彩,給了我成長最大的關懷童年,在我的記憶中,是非常快樂的,這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愛,雖然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的農村人,他們非常重視我的學習,但從來不像其他的家長一樣逼著我學這學那,反而是給了我很多自由的時間,可是我還是比較自覺,每次回家總是先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做完才玩,我的童年比起同齡的孩子還是很快樂很自由的。

在上學之前,我就已經學會了基本的加減法和拼音字母,現在已經想不起來自己當初是怎麼學會的。但就是因為這樣,我上學後很輕鬆,爸媽幾乎沒有管過我的學習,也常常因為這個而沾沾自喜,有時候還會有點小驕傲。由於成績始終不錯,老師也很喜歡我,也就是在那時形成了我的一個性格特徵:自信。每次總是很出色的完成任何任務,而且做完之後,更加使我信心百倍的繼續走下去。

國中階段應該是我的第一個轉折點,七年級的第二個學期,由於沒有父母的約束,自己又認為自己很聰明,所以對學習就放鬆了,同時迷上了網路,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成績大不如前,後來父母發現我迷戀上網,大發脾氣,從這開始,原來自由的生活被約束起來了,但網路對我的吸引並沒有減弱,自己還是偷偷摸摸的往網咖溜,爸爸第二次在網咖抓住了我,這一次我捱打了,雖然不疼,只是捱了兩腳,從來沒有被動過一根手指頭,我也從來沒看過父母這般的生氣,也許是我天生性格的原因吧,我並沒有怨恨他們,從那以後我又回到了最初的乖小孩,每天認真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裡第一所中學,當是還記得,接到通知書那一刻,我看見了父母臉上的微笑,當時我的心被觸動了,晚上自己在被窩裡流淚了,痛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從那以後,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不辜負父母。

高中,我來到了縣裡讀書,又是陌生的環境,在那裡我開始了真正的學習,高一的第二學期我們開始文理分班,由於個人的性格和各科目的成績,我選擇了理科,也就是從這時,我才認真地對待學習這件事情,因為小時候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一切都是從頭開始。轉眼間,我們步入了高三,到了高三,生活緊張而充實,每天都忙忙碌碌。做不完的習題,沒完沒了的考試,為的就是一個目標,考大學。我們近乎安於那種枯燥的生活,因為我們憧憬大學,每次聽老師給我們講大學,我們都非常的興奮,覺得大學生活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大學,是我們熬過那段枯燥生活的精神信仰,雖然,大學聯考並不理想,但最終我還是如願以償的來到了這所學校。

雖然我剛來到大學,但我已經體會到了人際關係的複雜,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矛盾難念就會產生,但我明白,團結的重要性。無論是宿舍還是集體,都需要精誠所至,大家一條心。否則受害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同時在上大學之前的那段時間和近幾天在學校的瞭解,明白了先做人在做學問的道理。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實現一個人的價值需要不斷鞭策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修養,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這就需要加強許多方面,第一,堅持讀書,讀好書,多讀書,與偉大的靈魂對話,從而使個人修養得到提高,確定自己終身學習的目標。第二,學會取捨,寬容待人。第三,完善人格,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積極地去學習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同時用相對客觀的去評價自己和他人,同自己的眼睛去細心地觀察世界上的人和事。積極進取,按照計劃定期行動,一點一點去實現。成功,來源於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小步,不要幻想憑藉好運一步登天,所以就要把精力放在短期目標上,相信最後一定能實現那個偉大的目標。堅持不懈,每天都為實現目標而努力,不管取得的成就多麼微小,也許就是成長吧!今天,當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成長經歷,發現過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並非完全沒有價值,相反它卻隱含深遠的意義。現在的我,對周圍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而不再執迷於個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說“挫折、痛苦的背後才是成長的空間”。

看一眼來路,看清了成長中深淺的腳印。成長需要我們自己去體味,自己去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摔跟頭,但需要我們不斷爬起來,每一次爬起來,就證明又長大了一些。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成功與失敗,時刻與人相伴。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總是一帆風順,也沒有哪一個人從不經歷痛苦與悲傷,挫折與打擊從來不會與人預約,它會突然降臨,讓人措手不及,甚至會徘徊很久,與人形影不離,所以我沒有必要不切實際的幻想它與我無緣,正視它,它就會迎刃而解,而我又成長一些。

最後,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性格及優缺點吧!我感情比較細膩,有時候總是莫名其妙地傷感,發表一些看似很憂傷的話,初次和我見面的人都會認為我是靦腆型的,不愛說話,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象,因為我心裡深深地刻著一句話:言多必失。這並不是刻意裝出來的,也許是經歷了一些事自發形成的。但是如果長時間地交往,熟悉了之後,那麼我會是一個熱情的、有點幽默的男孩。對待身邊的朋友,我一直都用心地對待,但在這之前,我會用我的眼光來了解身邊的人,覺得和我合得來,不虛情假意、自高自大,我才會用心去交。因為我知道珍惜這個詞有多麼重要,我珍惜我身旁過往的每一個人,珍惜在一起的時間,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緣分和感情。我這個人比較隨和,生活上也很隨意,不喜歡被約束的太緊,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會斤斤計較,遇到重大的挫折時,情緒也會低落,但最終都會迎刃而解。通常我每件事我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不會隨波逐流。我一直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並一直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到。無論什麼時候,我一直堅持著換位思考和自我反省,從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現在更是認識到品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自己一直在努力地改變。

我比較喜歡探險,比較喜歡野外的那些生活,其實來泰安以後,我幾乎走遍了整個泰安,每到週末,總會出去溜達,喜歡野外的那些風景,喜歡拍照,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先看地形,談後看看能否逃票進去,總是喜歡做一些很傻的事情,喜歡走路,喜歡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感受風的呼吸,感受水的清涼,感受山的雄偉。

我想每個人通過寫這篇報告都再次認識了自己。個人認為經常地自我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不斷完善自我才能塑造人格的魅力。在這裡分析了自己,已經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以後會努力並堅持著使自己的品德與言行趨於完美,使自己趨於完美,做回真正的自己。

成長心理報告 篇3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發展產生著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核心。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國小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國小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改”條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國小生教育的重要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著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為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為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國小,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為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為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調適,是指教師通過了解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活動,創設健康的心理環境,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疏導,使學生的典型心理問題得到緩解和糾正,使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調適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給予積極有效的正面干預,對國小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成長期關懷,則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的,以學生的成長期發展為物件的素質教育實踐。具體而言,成長期的關懷是指學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成長期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密切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變化與發展,從各個方面創設有利於孩子生長髮展的條和氛圍,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全方位的關懷,使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國小生的身心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基於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目標與特徵,對寄宿制國小生的成長期關懷,是全面滲透於學生在校學習和寄宿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其宗旨體現了“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於通過教育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注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養成。

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區域性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援。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國小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國小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國小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寄宿制國小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物件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著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為:“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1]寄宿制國小在這方面有著常日製國小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國小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2]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充套件到終生”。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援,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為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裡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為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著改進現行國小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著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為寄宿制國小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心理調適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和應用廣泛的科學概念。本是將其作為針對寄宿制國小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實踐性策略加以具體應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它的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化的營造和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改善,運用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對學生中具體存在的消極情緒、心理進行疏導、糾正的教學行為和改進教育的策略。現行的主要方式與途徑是:

(1)引導學生傾述心中壓抑,去除消極情緒;

(2)引導學生學會積極、全面對待生活,正確的評價自己、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適度的社會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健康心理。

成長期關懷,則是在心理調適的基礎上,結合寄宿制國小生的具體實際和相關教育理念所設計、實施的綜合性更強的教育工程。成長期關懷更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所必須的保護性、支援性教育生活環境的營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所給予的總體關注和全程幫助。成長期關懷將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範疇,向學生在校的全部學習和生活領域全面滲透,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本是在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探索與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從行動研究的角度,對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

(1)成長期關懷是在師生、生生的積極互動中增進了解,給予關懷。學生之間主要通過互相傾述、表露內心世界等積極的交流、互動的方式,以增進相互瞭解,培養同情心和愛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個性獲得發展;

(2)成長期關懷必須表現為個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為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援”。[4]

(3)面對多元價值和資訊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資訊可以互相開啟思路,互相啟示打破自我封閉。

(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n,1972)說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為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物件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區域性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心理問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個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調適而是有針對性的。國小生寄宿在校,獨立面對自方方面面的影響,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偏差。針對學生的個體,心裡調適的目的在於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他們的“自信心和今後戰勝類似障礙的能力增強”。[6]學生群體的調適與關愛,其通性是針對學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國小生最需要的是關愛,他們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生活,使他們對親情充滿渴望。所以關愛都是內在的東西調適也是內在的東西,指向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和促進人格成長。

2、私祕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守保密性原則”。[7]對學生和家長所反映的背景資料和談話內容保密。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學生的痛苦和隱私,”[8]家庭的矛盾衝突,以及師生間,學生間的看法與矛盾。“瞭解問題的細節有助於解決問題,”[9]決不是獵奇或當作閒談資料,更不能在學生中擴散。處理不當會給學生帶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3、自願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時要引導學生自願參加心理諮詢,主動尋找喜愛或信任的老師敞開心扉,宣洩內心鬱積的事情和消極的情緒。千萬不可讓學生感到一絲勉強和為難。要讓學生了解,參加心理諮詢是讓我們遠離痛苦,尋求健康快樂生活的有效途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4、集體性原則

成長期關懷更多的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學校的力量。教師是集體的一員,更是集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寄宿生活使同齡人的交往增多,集體生活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環境。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群體間的互相關愛,培養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體的溫馨,同學間的理解,同齡人對他的疏導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給他以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5、滲透性原則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應該滲透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和細節。學生在堂教學、餘活動、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而且他們的不適應行為,心理障礙也會在自然的狀態下表露出”。[10]成長期的關懷需要教師每時每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尋找和把握適當時機給予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和引導。教師要善於把關愛、預防和糾正有機整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的呵護。

四、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策略和做法

(一)加強保護性、支援性校園生活和化環境的營造

學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級活動、堂學習,生活休閒,與教師溝通或與同學相處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也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為學生寄宿生活營造一個保護性、支援性的環境,對學生心理髮展將產生積極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建康,或許更應貫徹某種‘大健康’概念”,將其置於成長期的總體發展的背景中理解,“以系統發展觀和生態發展觀為指導,探討學生心理的生態模型”,[11]關注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保護性和支援性的校園生活的建設與維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促使學生健康、全面、持續地發展。為此,必須要形成針對性的策略與具體做法:

1.類家庭環境的建設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雖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長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建立家庭的環境,努力使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親情得到滿足,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師在生活護理方面,儘可能充當媽媽的角色,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述說,充分理解和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可以親切的撫摸與擁抱,為她們梳頭,整理衣衫;臨睡前為他們講故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佈置寢室,使其充滿童趣,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又有家的感覺,使孩子進入宿舍就產生回家的愉悅。

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學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互相關愛,學生的感情有所寄託可適當彌補親情的缺失。

2.在班級裡建立起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氛圍

(1)引導宣洩,調控情緒。教師要嘗試傳授給學生一些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倘若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個朋友傾訴,可以寫日記、彈琴、唱歌、聽音樂,還可以做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歡的活動等。諸如此類的宣洩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緒逐漸消除。如作“我的煩惱”,眾多的學生在中敘述了種種不盡人意的事例,在傾訴衷腸的同時,不良情緒也得到了宣洩,得到了消除。

(2)指導樂觀,開朗性格的養成。為讓學生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教師可以讓他們人人備有一本“快樂本”,讓他們學著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尋找身邊方方面面的快樂。具體的著眼點是:養成幽默風趣的生活態度,它不僅可以給生活增添樂趣,而且還能增添戰勝和藐視困難的勇氣;多結交身邊的好朋友,要真誠相助,互相激勵;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內容。

(3)分享快樂,感受快樂。學生每週交流一次身邊的快樂,使一個快樂變成無數個快樂。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示,感受快樂的心靈世界,並評選出本週的“快樂之星”,使孩子的心靈充滿陽光。

(4)要創設親近自然,充滿童趣,溫馨和諧的寄宿生活氛圍。校園生活節奏要安排緊湊、有豐富的生活內容。用激動人心的活動,興趣盎然的學習,情調高雅的休閒,規範有序的生活,溫馨和諧的氛圍把學生的心靈填得滿滿的。使學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學和老師,畢業懷念母校生活。

3.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要努力營造支援性和保護性的寄宿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的建設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主體主動尋求心理健康發展的行為,使心理調適的過程實現互動,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指導和輸入,而是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群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成長期的關懷更趨於自然和深厚。

在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善於運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例:一個學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紀覺得活著沒意思,情緒一落千丈,成績急劇下降。老師及時引導班級的學生用各自的方法開導他。同學們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現身說法。雖然他們處境相同,但認識與感受不同:有的覺得“父母讓我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是培養鍛鍊我,讓我早日成才”;有的則表達對父母的理解,“他們忙於事業才無法照顧我們,成功人士都很忙”;還有的用詩句格言勉勵他:“要珍惜生命,自強不息,回報父母”。學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勵,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過心靈的溝通,一個憂愁被大家分擔。不僅解救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危機,同時也使全班同學的心理得到疏導。

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心理諮詢等途徑引導學生:面對挫折,勇於正視,善於自我調節心理。要使他們懂得人生總要經歷風風雨雨,問題是怎樣勇敢地面對,怎樣使自己百鍊成鋼。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由衷地為同學進步高興,為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有苦悶時,會傾聽、會安慰、會講笑話轉移別人的情緒。

(二)優化管理機制,推進全面實施。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對於學校工作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雖然在題研究中,我們有了以上的種種認識,積累了我們認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國小的堂教學,行為習慣養成,在生活護理和輔導等各項常規工作中得以推廣、落實,成為寄宿制國小的辦學目標,還是一個需要在管理層面加以解決的問題。作為學校領導層,應努力在如何優化學校管理上下功夫。筆者對此問題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過任務驅動,實現目標管理

在“二期改”的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教學改革產生了迫切需要後,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和研究的慾望,而且會在團隊的作用下,使研究廣泛而持久的開展。由此遷移,我們結合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難對學生的現狀及學校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使教師深刻理解對寄宿制國小生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與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之間的本質聯絡,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推進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提高每一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積極意義。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涉及學校工作與整體教改的大局,因此學校應在把它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分解為具體的工作任務。對學校各個部門以及全體教師的工作與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促使教師產生改革教育、改進工作的迫切願望、內在要求和具體工作指標,以對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為己任,從中獲得動力,並且能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使學校發展目標與每個人的工作目標以及發展目標統一起,最終從總體上推動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推進和全面落實。

2、把剛性的行政指令轉變成柔性的引導和服務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本質上是一個類似於向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方位滲透和無間融合的極富創造性的、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動態發展的生命流動過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深度參與、相互合作、自主創造,很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難通過具體的行政管理進行約束和控制。同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協調的問題,同時,因老師對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的認識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異,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差別等等,剛性的管理很難實現對其一一提出要求,統一給予指導。所以,必要改變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剛性管理模式,而變剛性的管理為柔性的管理,加強引導和服務。這樣不僅有助於工作的深入和展開,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團隊精神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整體協調,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的開發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柔性管理通過對廣大教師的恰當引導和熱忱服務,採用共同探討,相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為教師提供專業諮詢,提供學習資料,心理疏導方法的培訓,對具體問題進行集體診斷,資共享,協調“調適”與“關懷”的具體方法和實施途徑。也可以通過組織教師討論案例,使教師交流中更多的吸取有關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成功經驗,掌握碰到棘手問題時的應對策略。使教師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規律性的東西。

3、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轉換成教育教學常規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嘗試,在取得成功經驗後,只有轉化為教育教學常規時,才能體現改革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力。寄宿制國小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整體改革的工程,更應如此。在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的情況下,不斷將在點上獲得的趨於成熟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在面上全面推開,就要不斷地轉化為教育教學的常規,並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將其同已有的管理常規互為補充、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將工作更好地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具體推進和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有效展開,也有利於實現全員動員,並且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貫徹。從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指向而言,只有轉換為教育教學的常規,也才能將全體教師全方位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實現。

(三)優化教育資,改進教育方法

學校教育實踐的歷史積澱,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留下了豐厚的可用教育資。寄宿制國小可以通過進一步優化教育資和教育手段,進而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同時,也可以在既有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的優化和創新,為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本認為,可以嘗試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以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昇華、轉變為基礎,實現教育資的優化和合理配置。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改進影響巨大,隨著教育目標的拓展和轉換,在達成既有的教學目標或德育目標時,進一步指向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更為內在的、本質的方面。因此,需要對既有教育資進行優化,並加以有效的開發和合理配置,為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援和服務。

比如,通過潛程的開發,積極開發優質教育資,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潛程雖然在正式的程計劃裡體現不出,但卻能起到顯程起不到的作用。走向社會,親近自然使學生的心理趨向健康。可以讓學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中放飛心靈。可以通過班隊活動考察父輩創業的足跡,讓學生理解父母創業的艱難和無奈,學會寬容與關愛。開放式的體驗中,學生獲得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表達出,互相溝通和啟發。學生在感悟人生中不斷走向成熟。

此外,加強校園化建設也是優化教育資的重要途徑。事實說明,校園藝術環境的薰陶,對學生心靈的撫慰所起的作用是神奇的。間時常飄蕩著柔和的古典音樂和學生稚嫩的鋼琴聲;走廊裡,學生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腦作品,科技作品的優雅佈置;學校經常組織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才多藝,展示學生才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展現著她神奇魅力,充滿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2.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對國小生而言,通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使之適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要求,是改革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例:一年級改新教材的口試是檢測學生識字效果,為了使學生能在寬鬆的環境中獲得測試成功,我們改變了師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採用高、低年級學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使每一個剛入學的孩子面對大哥哥大姐姐考試顯得放鬆和自然,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能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情境中,無過重心理壓力的狀態下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就感,使自己的個性變得更加自信。

同時,通過加強多種教育方法、手段的互補與整合,也是實現教育優化的重要形式。例如通常體育是國小生極感興趣的一門,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合理整合了“懲罰手段”,比如規定當學生在活動中違反規則,要自罰十個俯臥撐後,才能重新參加活動。使得懲罰的外部強制性,轉變為學生內心自我的責任承擔而心甘情願“自罰”後,才能繼續參加活動,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正是通過多重教學手段的互補和整合,所達到的教育動機與教育效果之間的有機統一。從而強化了學生在參與學習和鍛鍊的過程中必須懂得如何遵守規則的意識。在提高了學生“耐挫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意識。

本是在筆者多年從事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題研究和教改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成長期關懷”的理論視角,其目的是希望對既有的研究和改革的實踐有所推進。作為一名自教學一線的基層領導,深知本所研究的問題,涉及寄宿制國小在新的辦學條下的具有全域性性的工作,意義重大。由於筆者能力所限,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完善。展望未,從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教改意義及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未發展看,它必將成為寄宿制國小的工作常規。因此,有關該題的研究成果,應該用指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並在實踐中獲得進一步檢驗。

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整體教改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學校所有力量,實行全員參與。寄宿制國小的有別於常日製國小的特殊性,要求其師資不僅要具備普通教師的一般的教育教學能力,更要具備與寄宿制國小的特殊要求相適應的進一步的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包括具有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素養和專門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一支有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特色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結合機制層面的改革與創新,與學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學管理、生活管理形成合力,將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成長心理報告 篇4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這一現象引起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多數苦讀三年的高中生而言,步入大學校門無疑是一件喜事。而隨著大學生活的開始,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個嶄新的環境,心態也會因此有所改變。大學正處於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長髮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髮展的重大轉折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們往往在各種互相矛盾的心理狀態中掙扎,如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自制性和衝動性的矛盾、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等等。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關注。

一、主題簡介

我們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話題為主題,利用網路、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我們身邊的同學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面對著嶄新的生活,無論是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過一段迷茫的時期。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報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對同齡人的調查,總結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向身邊的同學宣傳關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幫助身邊的同學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併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二、活動日程

1. 7月1-9日:準備階段

組員集中,分配任務,內部交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談論自己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看法,提出問題,製作調查問卷。

校內調查:(1)口頭詢問,在宿舍、班級、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作為初步參考資料。(2)問卷調查,在校園內隨機派發問卷進行調查。

校外調查:將問卷以郵件的形式傳送給其他大學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

在揚州大學農學院進行實地調查,分小組行動並且討論調查情況。

4. 8月24-25日:諮詢階段

將通過調查總結出的大學生主要面臨的心理問題諮詢相關的老師,聽取他們的意見,並進行資訊彙總。

5. 8月26-28日:總結匯報階段

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整理材料,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以書面報告形式進行總結。

三、調查情況

1.調查背景

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由於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負面報道越來越多,這一現象引起了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結合到我們的實際大學生活,我們也確實面臨著學習壓力、嚴峻的就業壓力還有複雜的感情問題。

2.調查目的

我們想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從中尋找出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心理困難,向大家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為大家提出一些適當有效的生活學習以及情感建議,幫助大家克服那些出現在我們多姿多彩大學生活中的小阻礙,為我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動力與信心。

3.調查物件

本校的同學和江蘇省其他各高校的一些大學生。

4.調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問卷調查,通過網路以及實地調查兩個方面進行實施。

5.資料分析或問題與現狀分析

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問題分析

(1)您認為您目前所在的大學與高中的整體氛圍相差很大嗎?

a.特別大

b.很大

c.差不多

d.無差別

分析:12%的同學認為相差的氛圍特別大,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48%的同學認為相差很大,主要實在學習氛圍和生活習慣上,大學的學習相對輕鬆而且老師也不會總是督促學習,大學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學才離開家開始住在學校,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40%的同學認為差不多,雖然大學與高中相比是一個嶄新的環境,但他們表示自己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0%的同學認為無差別。

(2)您對目前的大學生活適應狀況如何?

a.很好

b.還可以

c.較差

d.差

分析:調查顯示15%的同學認為對大學生活狀況適應狀況很好,而25%的同學對大學生活適應狀況感覺較差,絕大部分的同學樂觀的認為適應狀況還可以。這說明大部分同學(60%)生活態度非常樂觀他們懂得調節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然而小部分同學則值得注意,他們對生活中的事情處理的不是很樂觀,由於他們思想太重,壓力太大,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和鼓勵。

(3)您認為壓力在您的學習生活中對你的影響怎樣?

a.正面影響,學習的動力

b.沒影響

c.有點影響,影響情緒

d.負面影響,無心學習

分析:有58%的同學認為壓力是一種正面影響是他們學習的動力,這表明這些同學面對壓力是有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化壓力為動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學認為有點影響,但並不嚴重,這樣說明他們也能夠逐漸地找到處理壓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喪,10%的同學認為壓力是負面影響,會導致他們無心學習,這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還不是很好。

(4)當您出現學習效率底下的情況時,您會覺得心煩氣躁嗎?

a.經常會

b.偶爾會

c.很少會

d.不會

分析:調查表明有63%的同學認為偶爾會,20%的同學認為很少會,7%的同學認為不會,這表明絕大多數同學能夠樂觀地處理自己的學習問題,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而10%的同學表示他們經常會覺得心煩氣躁,他們需要加強鍛鍊。

(5)您認為宿舍是否有利於您的學習?

a.非常有利

b.比較有利

c.一般

d.比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從調查中發現沒有同學認為宿舍非常有利於他們的學習,25%的同學認為比較有利,32%的同學認為一般,而38%的同學認為比較不利,5%的同學認為非常不利。這說明大多數同學還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學習氛圍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數同學表示他們還是傾向於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學習。

(6)您是否對學校或者教學質量產生過不滿心理?

a.經常有

b.偶爾有

c.很少有

d.沒有

e.未考慮過

分析:調查發現15%的同學經常有不滿心理,說明他們時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從未去試圖改變現狀,改變自己,有50%的同學偶爾會產生不滿心理,說明大多數同學是樂觀的,只是學習任務和不幸偶爾讓他們心煩,只有20%的同學很少會出現不滿心理,13%的同學從未不滿,5%同學從未考慮過這一問題,這說明他們的心理素質非常好。

(7)您與同學相處的狀況是否讓你感到壓力?

a.經常會

b.偶爾會

c.根本不會

分析:從調查中發現有12%的同學經常會有壓力,說明他們非常重視同學之間的友誼,但出於某些客觀原因使他們對自己的友誼表示不滿,有60%的同學偶爾會存在壓力,這說明他們的交際能力和心理素質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學則認為根本不存在,說明他們在交際上都是很樂觀,總體來說同學們的交際交友都沒有什麼大的障礙。

(8)遇到壓力你會最先向誰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專業人士

分析:據調查有42%的同學遇到困難會找家長,說明他們的依賴心理還是很強的,缺乏獨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學認為找知心朋友更好,這類同學適應性比較強,自我生活能力比較強,他們不想讓父母擔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贊成大學生談戀愛嗎?

a.贊成

b.不贊成

c.有時好就可以談了

d.完全沒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學贊成談戀愛,他們覺得不管以後能不能走在一起,都會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62%的同學認為有時好就可以談了,這說明這部分同學會根據自身的條件狀況來決定談與不談,而5%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學習,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而且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都是父母,談戀愛需要花費,也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影響學習。

(10)您失戀後會傷心嗎?

a.不會

b.會

c.看情況

d.無所謂或一點都不傷心

分析:對大學生失戀問題,13%的同學不會,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或一點不傷心,談戀愛只是在找異性朋友,失戀也許是對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點,而42%的同學認為會傷心,畢竟雙方都是真心的最後如果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在一起還是很難過的,40%的同學認為要看情況。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1.心理素質方面,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很容易束手無策、茫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不能調整好心態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他們。

2.人際關係方面,衝動、不能平靜地考慮問題是許多大學生的共同問題,缺乏溝通,不能融洽地與同學相處也是一部分同學的困難所在。

3.情感方面,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時,許多同學都會出現不良情緒,有些人能夠正確地對待它們,而有些人卻會因此造成人生的悲劇。同樣在大學生最敏感也最普遍的戀愛問題中,有些同學可能無法面對失戀最終自我墮落。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

1.客觀原因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大學更加強調獨立自學、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像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跟隨。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進入大學,宿舍成為主要的生活區,生活需要自理,對於那些沒有寄宿經歷和依賴父母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大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語言、習俗等,形成了陌生的交流環境。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大學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除了學習之外,還需要參加一些社會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有些同學面對這些倍感壓力。

2.主觀原因

1)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考上大學之後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懈怠了下來,一方面大學裡沒有了中學裡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許多同學自認為中學裡自己是個佼佼者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卻不知大學裡的人才比比皆是。

2)失望與失寵感。很多同學都覺得目前的大學與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相差甚遠,因此產生了失落感,同時在大學裡一下子不再是家庭與老師的重點保護物件也不免覺得有些失寵。

3)畏首畏尾。面對嶄新的環境以及激烈的競爭,很多同學此時卻失去了信心,他們不敢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華,久而久之還會產生自卑心理,這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6.解決方法

(一)開展相關心理講座,設立心理諮詢室

校方應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引導同學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理問題的出現很可能是由於同學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不夠,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學生灌輸正確的觀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糾正大家過去的錯誤觀念,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走出心理陰影,沐浴陽光。

(二)積極參加活動,保持良好心態

多數同學認為自己並不快樂,其實快樂隱藏在生活中的許多角落裡。保持良好的心態,首先需要相信:快樂是自己尋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時刻相信自己是快樂的,就能在無意中將陰霾無限縮小直至消失。積極的參加社會活動,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將自己的不快樂與快樂都學會與身邊的人分享,困難時尋求朋友的幫助,失落時尋求朋友的安慰,在這樣的氛圍中自己也體會到了助人為樂的快樂,進而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降低壓力,促進良性競爭

現代的大學生雖然還沒有步入社會,但是沉重的壓力卻已經在他們身邊蔓延開來,就業壓力,各種各樣的競爭壓力,來自父母老師的壓力等等,這麼多的壓力往往壓得許多人透不過氣來。因此,一方面學生應學會自我調整,學會怎樣把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鼓勵,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過多的壓力壓垮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四、結語

大學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滿載夢想與希望的園地,大學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這裡我們不斷積累,在這裡我們不斷成長,在這裡我們不斷感悟,所以我們應當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正視一切困難,堅定自己的決心與信心,只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大學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為自己的未來插上飛翔的翅膀。

在這次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受益頗多,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這十天裡的經歷卻是一分寶貴的財富。

十天裡鍛鍊的是我們的能力。在實地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難,例如遇到有些同學的不配合,成員之間的意見分歧等等,但是我們都認真耐心地去解決這些小困難。我們總是帶著誠懇的微笑去與每一位接受我們調查的同學進行交流,我們總是心平氣和地進行小組討論,我們總是積極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這十天我深刻地意識到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人與人和睦相處的重要平臺,溝通也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瞭解的重要工具,溝通更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磨合的潤滑劑。與朋友的溝通,與陌生人的溝通,與老師的溝通,面對不同的物件,需要的是不同的溝通方式,但無論怎麼樣,真誠的心平靜的態度都是或不可缺的金鑰匙。這十天我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力量,團隊合作不僅僅體現在學校體現在班級裡,它還是我們步入社會的一個重要考驗。作為小組的小組長,我擔負著使組員默契配合的重要責任,團隊裡既要體現團隊合作的精神,也要發揮每一位組員的能力。

十天裡幫助我們樹立了積極樂觀的態度。參加問卷調查的同學都是我們身邊的同齡人,對於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由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我們也深有感觸,自殺、傷害他人這些原本不該出現在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裡的事,只因為同學們的一念之差而釀成了千年之恨。通過我們自己的實踐調查,大家對身邊的朋友同學以及自己都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也充分認識到了擁有健康的心態,快樂的心靈對於自我生活學習的重要性。

成長心理報告 篇5

處於成長特別時期的中學生,頭腦裡滿是自己獨特的想法,很有自己的一番主見。希望他人可以尊重自己,不希望有太多的負擔,同時也有很多的不解與煩惱卻不願意講出來。老師和家長與學生溝通時,也會因由此造成的小心結而感到困惑,對孩子的想法猜不透、摸不著。這阻礙了我們的正常交流,所以,我決定,以中學生的心理為題,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及採訪。研究課題為《高中生心理成長調查報告》。

一、準備情況:

1、調查物件:抽取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隨機進行個人採訪。

調查形式:問卷及採訪

2.、研究方法

1)簡單初步瞭解中學生心理狀況。

2)上網查詢相關資訊及資料。

3)對同學進行採訪,問卷。

4)對所有資料彙總、分折調查結果、編寫報告。

3.、實施步驟

1)對中學生的心理疑問提出問題,進行篩選,整理問題,然後決定調查的問題。

2)對同學們進行口頭訪問,記錄相關口述資料。

3)對回收的問卷、資料進行分折、統計、分類。

4)編寫報告。

二、調查結果:

1、影響中學生人生的最重要的品德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6.1%的同學認為奉獻精神最為重要,26.5%的同學認為堅強最為重要, 42.1%的同學認為誠信最為重要,僅有5.3%的同學認為努力最為重要。“誠信”高居選擇榜首。

進一步採訪中發現,同學們選擇的理由都很充分:

A同學說:“我選擇信譽。我覺得,有信譽,朋友就多。尤其,自己被人信任和依賴的感覺很快樂。”

B同學說:“我選擇奉獻。古人告訴我們,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只要幫助了他人,他人必會加倍回報。大家都這樣,感覺多好。

C同學認為:“堅強最重要。無論幹什麼,只要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精神,遇到挫折,也不垂頭喪氣,想辦法堅持下來就會成功。

D同學說:“沒有努力就沒有收穫,所以,努力最重要啊。”

2、心事訴說的物件

有心事怎麼辦?許多同學的做法是對自己的知心朋友或同學訴說。約佔74.4%;把心事憋在心裡的同學佔到了16.2%;餘下9.4%願意同父母、家人及老師商量解決辦法。把心事憋在心裡的同學將近2成。

3、成長的困惑

通過問卷調查所反饋的資訊,以及對一些同學的採訪,超過半數同學表示,學習目的不明確,還不清楚自己的奮鬥目標,學習一點算一點,所謂的學習看似浪費時間。此外,因為自己在學校受到的教育與社會現實落差很大而迷惑的同學也佔有相當比例。說明這些同學所接觸的人與事都是與自己生活相背離的,加上沒有老師、同學、家人的關愛,造成了一種失落感,如無正確的引導也許會踏上歧途走上不歸路。另外,還有的同學因為自己外貌、打扮感到苦惱失落。

4、在校最擔心的事情

80.6%的同學說自己在校日夜拼搏是為父母,而不是自己。當取得好成績,就覺得完成了父母交予的任務。反之,自己的成績差,就擔心遭到老師、父母的批評;12.7%的同學表示最擔心的事情是老師不關心,同學不喜歡;另外還分別有2.6%和4.1%的同學表示最擔心的是遇到同學的欺負、被人小看,以及遭到同學的孤立,沒有知心朋友。

三、解決方案:

1.老師的話:

A老師:高中生的心理是多變而且略帶叛逆的,對很多事情充滿困惑又缺少能力解決。這就是成長的煩惱,是很正常的現象。同學們要正視這些現象,不僅要相信自己,也要信任家長和老師,相信他們有能力給你帶來幫助。當然,老師和家長也有責任和必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來正確的溝通引導,與孩子們建立和諧的關係。

B老師:孩子們,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老師們會做你們的良師益友。

2.書籍資料這樣講:

正確的心理狀態:

1.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瞭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不僅能現實的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而且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能做到客觀、恰當的自我評價,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視現實,生活、學習目標符合實際,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尋苦惱。

2.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應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出來,取得成就,獲得滿足感。能夠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自覺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而不以此為負擔。在遇到困難時,能努力去克服,爭取新的成就。

3.善於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尊重友誼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樂群性,有人際關係交往的慾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團結互助,對人善良、誠懇、寬容、公正、謙虛有愛心。能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意見,正確對待他人的短處和缺點,善於與各種型別的人相處。

4.情緒穩定、樂觀,能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主導心境始終處於輕鬆、活潑、快樂的狀態。雖然因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失敗或不幸,也會有悲、憂、愁、怒、煩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不會長期處於消極、悲觀不可自拔的體驗中,更不會因此而輕生。善於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能隨時排解各種煩惱,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而不卑,自尊自重。決不因一時衝動而違反道德行為規範,能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處於協調統一之中,有正確的人生觀,能以此為中心,把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樂於生活、學習,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胸懷坦蕩,辦事機智果斷,表裡如一,行為上表現出一貫性與統一性。

6.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夠表現出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響或改變自己的目標和正常的學習生活。能駕馭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自覺運用自我防禦機制,隨時可排洩影響學習和健康的情緒困擾,消除各種焦慮、緊張、恐懼、煩惱等情緒現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

願國中生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快樂度過這個成長的非常時段!

【附】調查問卷

1、認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

□奉獻 □堅強 □誠信 □努力

2、你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困惑是:

□對自己將來面臨的人生路而迷茫。

□對自己外貌和形象是否被別人接受。

□對自己在學校受到的教育與社會現實落差很大而迷惑。

□對自己將來的家庭建設而迷惑。

3、有了心事,你最想和誰說?

□父母及家人 □學校老師 □同學和朋友

□沒人可說,憋在心裡

4、你期待何種形式的師生關係?

□朋友 □父子(母子)關係

□傳統師生關係 □其他

5、你認為哪些因素對你今後的發展會非常重要?

□學習成績 □個人能力

□家庭背景 □學校教育

6、通常你擔心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嗎?

□一點也不擔心 □不擔心 □有些擔心 □很擔心

7、在學校裡,你最擔心的事情是:

□成績差,老師和家長批評。

□遇到同學的欺負,被人小看。

□老師不關心,同學不喜歡。

□遇到同學的孤立,沒有朋友。

成長心理報告 篇6

成長不僅僅是改變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增長知識,豐富感情,提升智慧。這是一份大學生心理自我成長分析報告的彙編,供你參考。希望你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大學生心理自我成長分析報告1。我在一個民風淳樸的小村莊長大,那裡風景優美,環境宜人。也許我這輩子再也不會在另一個地方留下如此強烈的情感印記。那裡的人沒有太多的出軌和內鬥,這讓我從小到大心裡有了一個純淨的洗禮,讓我以後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彎路!

從出生到國中,身體一直比同齡人差,經常要去醫院,讓父母很擔心!我曾經讓父母把身體磨破。當時沒覺得太多,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父母的愛那麼深,那麼遼闊,那麼偉大!如果當時他們沒有離開我,沒有全心全意的關心我,我可能就不是現在的我了!也許從那以後,我學會了感恩。每次國中不在或者放假一個月回家,我都會用攢下來的生活費給父母買個小禮物,不為別的,只為讓父母覺得我沒白養兒子!讓他們放心!

可能我的童年沒有別人快樂,但是我學到了別人可能沒有學到的東西!我還記得我媽帶我回家的時候,我家每到農忙季節都忙得不可開交。我經常放學回家,媽媽還在田裡忙,以至於我回家的時候一點吃的都沒有,但是我經常吃的很飽,因為鄰居總是讓我去他們家吃飯。鄰里和睦得益於父母的處事方式。他們總是樂於助人,但那裡的人一般都是這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學會了助人為樂,也學會了一種叫做簡單的東西!我還記得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天晚上有暴風雨。我突然發高燒,我媽嚇死了!但是她一個人在家,不能帶我去醫院。那時候交通還沒有現在發達!她別無選擇,只能打電話給鄰居的阿姨,陪我去附近的醫院。到了醫院,發現我當時是得了天花,整個人生都被高燒嚇到了。但是,我家當時沒有多少錢,我當時也沒有錢住院!可能是阿姨看到了我媽的困難,回家就給我們發了1000塊錢!後來我好了以後,媽媽總是告誡我不要忘記別人的好。她說:“滴水之恩,當湧泉往復!”當時我就明白了

遠親不如近鄰!

我高中的時候,當時沒有考過縣一中。當時我是村裡最好的學生之一。全村人都對我寄予厚望,但我當時還是考不上。我心灰意冷,失去了再讀的勇氣!我把自己鎖在房子裡了。我好幾天沒出去了!父親看到我這個樣子,只是沉默。我知道他當時身體不舒服。後來我媽告訴我:“如果不讀書了,以後能做什麼?”那一刻我沉默了,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如果從現在開始不讀了,以後能怎麼辦?如果我工作了,身體不好能受得了嗎?以後怎麼生活?未來的人生還能有比現在更燦爛的花嗎?那一刻,我彷彿明白了人生,明白了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的真諦!找到了人生的出路!我哭著對父母說:“我學習,所以不能去二中。”當時我爸我媽商量了一下就同意了。

那一年是我父親送我去的學校。進入高中後,我一直記得會考的失敗,努力提高成績。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不適應高一高二繁重的學習任務。經常感冒發燒頭疼,不忍心投入學習!最後結果不理想,感覺越來越無力!後來因為長期感冒患上了嚴重的鼻炎,不得不休學做手術才能正常學習。否則,不僅會影響我的學習,還會使我的病情惡化,從而使我的學習更加困難!無奈,輟學在家帶著未完成的夢想過了一年!這期間我的性格可能會有點孤獨。長期一個人呆在家裡,很少與外界交流,逐漸讓自己落後於同齡人。一年後,我回到了學校,再一次入學,我變得瘋狂起來。我的學習熱情只增不減,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高二的成績一直是班裡第一!直到高二,成績一直很好!高二的時候,雖然有下降,但還是班裡前五。當時我媽挺開心的。他們都覺得當初不讓我去一中很傷我,但我對他們說:“就算讓我去,我也不會去,因為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的,就算交了9000學費我也不會去!”父母當沒再說什麼!漸漸地,時間過得飛快,高三轉眼就到了。高三複習緊張枯燥,但我們都知道,即使刀架在脖子上,我們也完全不能放鬆!那件事讓我後悔了一輩子。當時我們宿舍大多數人網癮都很重。直到現在我都不否認我真的很喜歡上網。但那時候我還是知道自己有自己的分寸,什麼時候能打,什麼時候不能打!那是週五晚上!班主任照例不會查寢室,所以好多人叫我出去通宵上網!我早就拒絕了,但是宿舍的人都說要走,還說誰不走誰就是懦夫!可能你年輕有活力吧!我受不了那種客廳。我和全宿舍的兄弟出去了。真的,年少輕狂的感覺,認真對待幾米高圍欄的快感,真的讓我緊張過後覺得有點輕鬆!但是那天回去一晚上,我們宿舍的人都被班主任叫去了,那天班主任說的話像尖刀一樣卡在我心裡!“你覺得你很棒嗎?不是現在你想飛。你們都是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學習,知道嗎?”班主任說到我爸媽我都快哭了。感覺好無知好殘忍!一想起父母,我的腳就像鉛一樣硬!

就這樣,帶著父母的愧疚,我讀完了剩下的高三。大學聯考最後成績出來的時候,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我一直想了很久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但事實是沒人能改變。但我知道,那時候我不能再讓父母傷心了。我必須上大學。這時,我的家庭狀況有所改善。我上不起大學。但是為了減輕對父母的愧疚,我在大學聯考後兩個月給自己找了份工作。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和同學玩得很開心!我會覺得高三也是苦的,含淚的,笑的!

三年,20xx年夏天,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xx縣第二中學,滿心憧憬;現在,驀然回首,發現自己早已離開,重新踏上征程。高中的記憶要從軍訓開始。軍訓的風風雨雨,鑄就了一個班級的脊樑。學生們互相瞭解,互相學習。記得剛開始想家,新環境的不適讓我不知所措,但我告訴自己:我能行!開學第一天,聽班主任給我們講解高中生活。當時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許是一種努力學習的激情。我決心好好學習,讓所有人刮目相看。於是高中生活開始了。高一就是這種情況。感覺自己像個孩子。用新奇的眼光環視整個校園,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滿了新氣象。因為第一次住校,在學習、生活、交往活動中似乎有很多自由,也有很多約束,可以更好的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高二,選擇了理科,學業壓力逐漸襲來。新的班級,新的老師和同學,新的學習內容都要適應和改進。我們即將迎來高三和大學聯考,這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考驗。經過高二盲從的洗禮,我發現我已經成熟了。高三的生活很單調,很辛苦。最後,我可以讓雲開著,看到光明的未來。不經歷風雨就看不到彩虹。也是我夢開始的地方,花開花落,樹葉繁茂。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和老師,感謝你們的關心和培養,我不會讓你們白花錢的。

我還記得高三之後的暑假。也許這是一個漫長的暑假,每個經歷過高三的人都不會忘記。我們可能去上大學,也可能去工作。人生的這個轉折點,對整個人生的影響最大。那時候我變成了3歲,找工作,坐火車,上大學,什麼都一個人帶!

平時活潑任性,輕鬆愉快,在集體中受歡迎,對人和事都很熱心。有時候,他們可能會衝動,自律性差。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雖然不是特別遠大,但是會繼續追求。客觀,理性,現實,獨立,堅強。遇事果斷自信。少數情況下可能會情緒失控或鬆懈,但一般可以保持平靜的情緒,遇到重大挑戰或突發事件時可能會緊張。但是我相信我以後會克服的!

我的人生已經走了快二十年了,我有信心在未來之前成長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我相信我能做到!

大學生心理自我成長分析報告2人生是一個過程,心理學也是一個過程。成長充滿了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悲歡離合,愁雲慘淡——回顧過去20年的成長,遠離親人的童年生活讓我意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形成了獨立、倔強、敏感的性格;不服輸,重拾自信的年輕生活造就了我的激情、感性和堅強的人格;積極、努力的年輕人讓我感到快樂和自信。特別是國小那段痛苦的學習時光,造成了我內心潛在的自卑和性格變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努力都給我帶來新的收穫,每一次挫折都讓我自卑,但我還是要感謝挫折磨礪了我,因為它讓我學會了關心和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更積極地面對生活的熱情。第一次接觸心理學可能誰都不清楚。因為我們好像從懂事開始就開始琢磨成年人的心思,和它的親密接觸起源於我讀高中的時候。當時喜歡看各種小說,小說裡不乏對各種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寫。從那以後,我對這個神祕而迷人的課題充滿了好奇。即使上了大學,我也想象自己是否可以輔修心理學。上了你的課,發現之前學的東西根本不在桌子上。通過這門課,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這讓我對它更感興趣!

時間像微風一樣吹過。除了風吹過後的平靜和溫度,它什麼也沒留下。時間也是如此,它給生活留下的只有變化。此刻如此,下一秒又如此。剩下的是最後一秒的記憶,還有這一秒的點點滴滴,有人推算我們現在已經活了7000多天。如果我們以秒來計算,我們現在生活的時間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但是每一秒,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放下了什麼。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讓你的生活更充實?而不是留下自己的遺憾。在過去,我們的傷疤和快樂的日子都有記憶,那些場景總是像電影一樣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再回頭看,我想永遠停留在那一秒,卻想永遠忽略那一段。回顧過去的自己,只是為了讓我重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為了提高活得高的價值,我們必須冷靜地分析自己。

成長心理報告 篇7

摘要:本人今年26歲,從大學畢業至今已有4年,這4年裡先後在國小和國中擔任教師,已拿到心理諮詢三級證書,出於個人的愛好和工作的需要,在學校兼職擔任心理諮詢老師的工作。心理諮詢是一個助人自助的職業,本報告通過對自我成長經歷的回顧,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深層次地審視並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徵,以及我的成長經歷對職業的影響,也揭示了自己想成為一名合格心理諮詢師的迫切情感和決心。

看到當今中國小生的學習家庭壓力越來越大,我希望自己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增強自信、發現興趣、培養特長,建立良好的性格,至少,我希望能盡我所能讓他們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的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於是我選擇了心理學,希望以後可以當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老師,幫助更多的孩子。

1、 個人成長分析

(1) 幼兒期和童年期的生活

我對幼兒園以前的記憶比較模糊,上國小後由於拆遷,父母到漢正街幫外婆一起打理生意。我的父母都是勤勞的工人,他們都是黨員,母親還是**市勞模。他們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後接我放學,然後回漢正街幫外婆打理生意,週末幫忙進貨,基本上沒有休息,對於我他們給與的是放養政策,學習上沒有給我太多關心,也自然沒什麼壓力,生活上卻從來沒有受到他們的冷落,無論是父母還是外婆,對我的照顧都是無微不至的。不能說是要什麼有什麼,但是也可以說是豐衣足食,無憂無慮。

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由於老師從來不改作業,只要小組長檢查,漸漸的我開始不做作業,並且總是撒謊說作業沒帶,結果有次老師終於爆發了,給了我幾耳光,放學被請家長了,爸爸知道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的打了我一頓,打到嘴巴里面都吐出血來,我沒哭,不是不疼,而且被嚇到不會哭了,記憶中這是爸爸第一次動真格打我,被打瞢了,第一次嚐到血的味道,身體已經感覺不到疼,只有被打後麻麻的感覺,心裡只感覺我爸爸變了一個人,以及班主任太沒人性,她看到我吐出血來,不但不勸,還煽風點火,後來隔壁班的一個男老師過來勸說我爸爸,一直沒哭的我,到這時才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這件事一直到今天都記憶猶新,這件事對我也可以說是影響了我一生,自從這件事以後,我開始好好學習了,並且發誓要做班上的第一,不能讓班主任看扁;另外,這件事我沒有怪爸爸,而是開始討厭我們的班主任,把所有責任都歸因在她身上,那時候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我怎麼認真的做作業她都不看不改,所以才沒了做作業的動力和興趣的,覺得她才是罪魁禍首,看到我被打還煽風點火。我當時就萌發了一種想法:她是壞老師,我以後一定要當一名好老師。

二年級的我由於成績優異被選為中隊長,但是班裡卻不是任何班幹部,她給出的理由是:我組織能力差。雖然努力學習,拿最好的成績來氣她,但是,內心卻很自卑,真希望自己能當班幹部。三年級以後就換老師了,自從那以後,我在班上的地位就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班長,數學課代表,學習委員,文藝委員,我的頭銜越來越多,六年級畢業那年,班主任讓我得了全年級唯一一個“區三好學生”,並且評價我為:組織能力極強。事後遇到以前的國小同學才知道,當年當班幹部的那些同學都是給班主任家送禮了的,原來這才是我不配當班長的原因。心裡再次暗暗發誓:我將來一定要當一名好老師。

(2) 少年期和青年期的生活

國中進了一所重點中學,如果說國小的我是活潑好動,那麼國中的我甚至可以用自閉來形容了。我六歲開始學跳舞,國小後期也一直處於眾星捧月的地位,這讓我一直都很自我感覺很好,而在這個班裡,按考入的成績排名,我算是倒數的,這讓我有不小的落差感。我在班上不想和任何人接觸,變得孤僻不愛講話,很少笑,我覺得這裡沒有值得我笑的東西,只是埋頭學習。回家後卻還是以前活潑的我,因為不想讓父母擔心。

考上重點高中以後,在一個男生的帶動下,讓我走出了孤僻的圈子,迴歸了活潑的我,我也因此暗自喜歡上了他。國中把自己壓抑的太狠,現在有種解脫的感覺,高一高二也沒怎麼很認真的學習,高三,我知道重要的時刻來臨了,通過3個月非人的自我折磨,我從班上倒數10名變成了班上的第十名,正當我暗自高興準備下次衝擊前五名的時候,病魔找上了我,需要開刀做手術,當時說什麼我都不願意,父母和班主任都給我做思想工作,怕病情惡化我等不到大學聯考。父母都勸我說生命最重要,大學聯考他們不併看重,只要我活著就好,最後我終於決定接受手術。

手術很成功,可是回到了學校卻發現成績一落千丈,3個月地獄式的學習白費了,而現在身體又不能過多的熬夜,也因為手術我也錯過了藝術特長生的比賽(不然可以保送一類大學),晚上又收到一條簡訊,說我一直暗戀的那個男生和我一個好朋友談戀愛了,心裡很苦,感覺命運在對我開玩笑。很後悔當初決定做手術,這時候父母也開始怪我,說我高一高二不刻苦了。我只是對著他們大叫:“你們說了你們不會在乎我的成績的我才去做手術的,你們都是騙子!”抱著枕頭一直哭到深夜,感覺自己什麼都沒了,最後拿出一把手工刀放在了手腕上。想到自己就要離開人世,回憶起從小到大的一點一滴,發現自己還有好多事沒有做,自己並不是一無所有,如果自己真的死了,父母該有多傷心啊,想到他們兩鬢日益增多的白髮,想到那些對我很好的朋友和老師,我放下的手工刀,噙著眼淚笑著睡著了。

這次在生死線上徘徊以後,我變了一個人,變得無比樂觀,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只要活著就好!”

大學聯考結束填報志願之時,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心理學,大學四年因為我樂觀的態度,一切都過的非常順利,並且在畢業之際拿到心理諮詢師三級證書以及高中的教師資格證。

考研結束後,因為只能讀C區的研究生,這時一個代課老師的機會找上了我,我毅然決定放棄讀研,直接工作,在這所國小工作了2年後考上了正式教師崗位,成為了一名國中教師,並且兼職學校的心理教師。

2、 職業行為分析

一年級的那位班主任,讓我懂得分辨老師的好壞,並且在我心裡種下了一枚想當一名老師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的老師越來越多,有很優秀的,也有不盡人意的,心裡都會默默的記下那些好老師,記住她們是怎麼工作的,也會記下那些不太喜歡的老師的不足,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積聚那些老師優點而避開這些老師的不足。

求學之路很苦,我走過來了,因為我很幸運的遇到了很多好老師,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教師,讓我的學生能輕鬆快樂的度過十年寒窗,苦在表面,甜在心裡。

那次輕生的經歷讓我認識到當一名老師是不夠的,青春期的孩子是很衝動很容易叛逆的,如果不是那一瞬間我多愁善感了,如果不是那一瞬間我頓悟了,今天我也不可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著職業和家庭帶給我的快樂,我是幸運的,我想成為一名心理老師,幫更多青春期的孩子解開心結,讓他們能和我現在一樣,懂得發現幸福,珍惜幸福,發現快樂,享受生命。

現在我有機會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要把握住這個機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現在我已經不恨那位班主任了,如果不是她,我不會想成為老師,我更加不會怪父母當初不信守承諾,如果不是她們從小到大給我的無微不至的愛,我也不會在那瞬間從絕望中發現幸福。我的座右銘是:“前方是絕路,希望在轉角。”我相信,再絕望的情境下,也會有幸福的存在,只看你有沒有一雙發現幸福的眼睛。沒有逆境與磨難,你永遠不知道快樂是什麼。而我,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就是要幫助他們在逆境與磨難中發現幸福,走出心裡的牛角尖,享受生命帶給你的快樂。

成長心理報告 篇8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著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核心。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國小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國小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課改”條件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文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國小生教育的重要課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著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為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來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來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為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國小,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為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援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為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調適,是指教師通過了解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活動,創設健康的心理環境,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疏導,使學生的典型心理問題得到緩解和糾正,使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調適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給予積極有效的正面干預,對國小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成長期關懷,則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的,以學生的成長期發展為物件的素質教育實踐。具體而言,成長期的關懷是指學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成長期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密切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變化與發展,從各個方面創設有利於孩子生長髮展的條件和氛圍,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全方位的關懷,使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國小生的身心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基於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目標與特徵,對寄宿制國小生的成長期關懷,是全面滲透於學生在校學習和寄宿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其宗旨體現了“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於通過教育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注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養成。

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區域性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援。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來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國小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國小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國小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寄宿制國小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課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來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物件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著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課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為:“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源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1]寄宿制國小在這方面有著常日製國小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源,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國小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2]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充套件到終生”。[3]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援,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為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裡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為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著改進現行國小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著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為寄宿制國小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心理調適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和應用廣泛的科學概念。本文是將其作為針對寄宿制國小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實踐性策略加以具體應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它的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的營造和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改善,運用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對學生中具體存在的消極情緒、心理進行疏導、糾正的教學行為和改進教育的策略。現行的主要方式與途徑是:(1)引導學生傾述心中壓抑,去除消極情緒;(2)引導學生學會積極、全面對待生活,正確的評價自己、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適度的社會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健康心理。

成長期關懷,則是在心理調適的基礎上,結合寄宿制國小生的具體實際和相關教育理念所設計、實施的綜合性更強的教育工程。成長期關懷更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所必須的保護性、支援性教育生活環境的營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所給予的總體關注和全程幫助。成長期關懷將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範疇,向學生在校的全部學習和生活領域全面滲透,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本文是在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探索與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從行動研究的角度,對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1)成長期關懷是在師生、生生的積極互動中增進了解,給予關懷。學生之間主要通過互相傾述、表露內心世界等積極的交流、互動的方式,以增進相互瞭解,培養同情心和愛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個性獲得發展;(2)成長期關懷必須表現為個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為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援”。[4](3)面對多元價值和資訊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資訊可以互相開啟思路,互相啟示打破自我封閉。(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說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5]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為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物件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區域性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心理問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個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調適而是有針對性的。國小生寄宿在校,獨立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偏差。針對學生的個體,心裡調適的目的在於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他們的“自信心和今後戰勝類似障礙的能力增強”。[6]學生群體的調適與關愛,其通性是針對學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國小生最需要的是關愛,他們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生活,使他們對親情充滿渴望。所以關愛都是內在的東西調適也是內在的東西,指向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和促進人格成長。

2、私祕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守保密性原則”。[7]對學生和家長所反映的背景資料和談話內容保密。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學生的痛苦和隱私,”[8]家庭的矛盾衝突,以及師生間,學生間的看法與矛盾。“瞭解問題的細節有助於解決問題,”[9]決不是獵奇或當作閒談資料,更不能在學生中擴散。處理不當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3、自願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時要引導學生自願參加心理諮詢,主動尋找喜愛或信任的老師敞開心扉,宣洩內心鬱積的事情和消極的情緒。千萬不可讓學生感到一絲勉強和為難。要讓學生了解,參加心理諮詢是讓我們遠離痛苦,尋求健康快樂生活的有效途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4、集體性原則:

成長期關懷更多的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學校的力量。教師是集體的一員,更是集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寄宿生活使同齡人的交往增多,集體生活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環境。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群體間的互相關愛,培養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體的溫馨,同學間的理解,同齡人對他的疏導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給他以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5、滲透性原則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應該滲透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和細節。學生在課堂教學、課餘活動、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而且他們的不適應行為,心理障礙也會在自然的狀態下表露出來”。[10]成長期的關懷需要教師每時每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尋找和把握適當時機給予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和引導。教師要善於把關愛、預防和糾正有機整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的呵護。

四、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策略和做法

(一)、加強保護性、支援性校園生活和文化環境的營造

學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級活動、課堂學習,生活休閒,與教師溝通或與同學相處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也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為學生寄宿生活營造一個保護性、支援性的環境,對學生心理髮展將產生積極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建康,或許更應貫徹某種‘大健康’概念”,將其置於成長期的總體發展的背景中來理解,“以系統發展觀和生態發展觀為指導,探討學生心理的生態模型”,[11]關注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保護性和支援性的校園生活的建設與維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促使學生健康、全面、持續地發展。為此,必須要形成針對性的策略與具體做法:

1.類家庭環境的建設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雖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長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建立家庭的環境,努力使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親情得到滿足,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師在生活護理方面,儘可能充當媽媽的角色,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述說,充分理解和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可以親切的撫摸與擁抱,為她們梳頭,整理衣衫;臨睡前為他們講故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佈置寢室,使其充滿童趣,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又有家的感覺,使孩子進入宿舍就產生回家的愉悅。

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學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互相關愛,學生的感情有所寄託可適當彌補親情的缺失。

2.在班級裡建立起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氛圍

(1)引導宣洩,調控情緒。教師要嘗試傳授給學生一些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倘若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個朋友傾訴,可以寫日記、彈琴、唱歌、聽音樂,還可以做件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歡的活動等。諸如此類的宣洩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緒逐漸消除。如作文“我的煩惱”,眾多的學生在文章中敘述了種種不盡人意的事例,在傾訴衷腸的同時,不良情緒也得到了宣洩,得到了消除。

(2)指導樂觀,開朗性格的養成。為讓學生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教師可以讓他們人人備有一本“快樂本”,讓他們學著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尋找身邊方方面面的快樂。具體的著眼點是:養成幽默風趣的生活態度,它不僅可以給生活增添樂趣,而且還能增添戰勝和藐視困難的勇氣;多結交身邊的好朋友,要真誠相助,互相激勵;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內容。

(3)分享快樂,感受快樂。學生每週交流一次身邊的快樂,使一個快樂變成無數個快樂。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示,感受快樂的心靈世界,並評選出本週的“快樂之星”,使孩子的心靈充滿陽光。

(4)要創設親近自然,充滿童趣,溫馨和諧的寄宿生活氛圍。校園生活節奏要安排緊湊、有豐富的生活內容。用激動人心的活動,興趣盎然的學習,情調高雅的休閒,規範有序的生活,溫馨和諧的氛圍把學生的心靈填得滿滿的。使學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學和老師,畢業懷念母校生活。

3.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要努力營造支援性和保護性的寄宿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的建設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主體主動尋求心理健康發展的行為,使心理調適的過程實現互動,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指導和輸入,而是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群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成長期的關懷更趨於自然和深厚。

在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善於運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例:一個學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紀覺得活著沒意思,情緒一落千丈,成績急劇下降。老師及時引導班級的學生用各自的方法開導他。同學們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現身說法。雖然他們處境相同,但認識與感受不同:有的覺得“父母讓我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是培養鍛鍊我,讓我早日成才”;有的則表達對父母的理解,“他們忙於事業才無法照顧我們,成功人士都很忙”;還有的用詩句格言勉勵他:“要珍惜生命,自強不息,回報父母”。學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勵,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過心靈的溝通,一個憂愁被大家分擔。不僅解救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危機,同時也使全班同學的心理得到疏導。

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課、心理諮詢等途徑引導學生:面對挫折,勇於正視,善於自我調節心理。要使他們懂得人生總要經歷風風雨雨,問題是怎樣勇敢地面對,怎樣使自己百鍊成鋼。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由衷地為同學進步高興,為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有苦悶時,會傾聽、會安慰、會講笑話轉移別人的情緒。

(二)、優化管理機制,推進全面實施。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對於學校工作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雖然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有了以上的種種認識,積累了我們認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國小的課堂教學,行為習慣養成,在生活護理和輔導等各項常規工作中得以推廣、落實,成為寄宿制國小的辦學目標,還是一個需要在管理層面加以解決的問題。作為學校領導層,應努力在如何優化學校管理上下功夫。筆者對此問題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過任務驅動,實現目標管理

在“二期課改”的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教學改革產生了迫切需要後,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和研究的慾望,而且會在團隊的作用下,使研究廣泛而持久的開展。由此遷移,我們結合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難對學生的現狀及學校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使教師深刻理解對寄宿制國小生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與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之間的本質聯絡,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推進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提高每一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積極意義。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涉及學校工作與整體教改的大局,因此學校應在把它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分解為具體的工作任務。對學校各個部門以及全體教師的工作與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促使教師產生改革教育、改進工作的迫切願望、內在要求和具體工作指標,以對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為己任,從中獲得動力,並且能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使學校發展目標與每個人的工作目標以及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最終從總體上推動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推進和全面落實。

2、把剛性的行政指令轉變成柔性的引導和服務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本質上是一個類似於向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方位滲透和無間融合的極富創造性的、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動態發展的生命流動過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深度參與、相互合作、自主創造,很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難通過具體的行政管理進行約束和控制。同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協調的問題,同時,因老師對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的認識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異,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差別等等,剛性的管理很難實現對其一一提出要求,統一給予指導。所以,必要改變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剛性管理模式,而變剛性的管理為柔性的管理,加強引導和服務。這樣不僅有助於工作的深入和展開,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團隊精神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整體協調,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柔性管理通過對廣大教師的恰當引導和熱忱服務,採用共同探討,相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為教師提供專業諮詢,提供學習資料,心理疏導方法的培訓,對具體問題進行集體診斷,資源共享,協調“調適”與“關懷”的具體方法和實施途徑。也可以通過組織教師討論案例,使教師交流中更多的吸取有關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成功經驗,掌握碰到棘手問題時的應對策略。使教師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規律性的東西。

3、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轉換成教育教學常規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嘗試,在取得成功經驗後,只有轉化為教育教學常規時,才能體現改革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力。寄宿制國小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整體改革的工程,更應如此。在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的情況下,不斷將在點上獲得的趨於成熟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在面上全面推開,就要不斷地轉化為教育教學的常規,並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將其同已有的管理常規互為補充、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將工作更好地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具體推進和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有效展開,也有利於實現全員動員,並且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貫徹。從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指向而言,只有轉換為教育教學的常規,也才能將全體教師全方位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實現。

(三)、優化教育資源,改進教育方法

學校教育實踐的歷史積澱,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留下了豐厚的可用教育資源。寄宿制國小可以通過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和教育手段,進而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同時,也可以在既有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的優化和創新,為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本文認為,可以嘗試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以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昇華、轉變為基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和合理配置。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改進影響巨大,隨著教育目標的拓展和轉換,在達成既有的教學目標或德育目標時,進一步指向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更為內在的、本質的方面。因此,需要對既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並加以有效的開發和合理配置,為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援和服務。

比如,通過潛課程的開發,積極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效益。潛課程雖然在正式的課程計劃裡體現不出來,但卻能起到顯課程起不到的作用。走向社會,親近自然使學生的心理趨向健康。可以讓學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中放飛心靈。可以通過班隊活動考察父輩創業的足跡,讓學生理解父母創業的艱難和無奈,學會寬容與關愛。開放式的體驗中,學生獲得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表達出來,互相溝通和啟發。學生在感悟人生中不斷走向成熟。

此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優化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事實說明,校園藝術環境的薰陶,對學生心靈的撫慰所起的作用是神奇的。課間時常飄蕩著柔和的古典音樂和學生稚嫩的鋼琴聲;走廊裡,學生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腦作品,科技作品的優雅佈置;學校經常組織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才多藝,展示學生才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展現著她神奇魅力,充滿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2.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對國小生而言,通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使之適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要求,是改革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例:一年級課改新教材的口試是檢測學生識字效果,為了使學生能在寬鬆的環境中獲得測試成功,我們改變了師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採用高、低年級學生一對一的口試方式,使每一個剛入學的孩子面對大哥哥大姐姐考試顯得放鬆和自然,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能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情境中,無過重心理壓力的狀態下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就感,使自己的個性變得更加自信。

同時,通過加強多種教育方法、手段的互補與整合,也是實現教育優化的重要形式。例如通常體育課是國小生極感興趣的一門課,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合理整合了“懲罰手段”,比如規定當學生在活動中違反規則,要自罰十個俯臥撐後,才能重新參加活動。使得懲罰的外部強制性,轉變為學生內心自我的責任承擔而心甘情願“自罰”後,才能繼續參加活動,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正是通過多重教學手段的互補和整合,所達到的教育動機與教育效果之間的有機統一。從而強化了學生在參與學習和鍛鍊的過程中必須懂得如何遵守規則的意識。在提高了學生“耐挫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意識。

成長心理報告 篇9

一、自我成長分析

(一)我的心理髮展史

我是一個真誠、認真的人,喜歡寧靜,雖然人到中年,但仍然是一個喜歡美好事物的人。積極追求上進,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樂於助人,追求和諧,把事業的發展與家庭的幸福當作同等重要的人生大事來對對待。

母親的影響、國小班主任老師的愛護與童年的生活環境對我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個盛夏的黎明,我出生在一個農家小院,父親和母親都是普通的農民,出生時,我已經有了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儘管如此,我的降生,仍然給全家帶來了喜悅。我的母親是勤勞、善良、不知疲倦之人。我們兄弟姐妹8人,為了照顧好全家人的生活,母親長年起早貪黑,她從來都是最後一個入睡,最早一個起床,從不停頓地忙碌著,為了子女的成長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在我7歲的那年,記得村幹部與老師敲鑼打鼓到各家去,我當時很困惑,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正好奇卻見他們來到我家門前,我從人縫鑽進家門,只聽見一個人說:“就是她”。原來到收新學生的時間了,他們通知各家到年齡的孩子去上學。母親不讓我上學,讓比小我兩歲的弟弟去,說我一個女孩家上不上學無所謂,要在家看孩子。老師說可以帶著孩子上學,這樣母親才沒有阻攔。那時我弟弟一歲多,記得我同桌一不小心拉桌子把我弟弟的腳給擠了,弟弟大哭,那麼小的孩子,7歲的我感到很心疼,愧疚自己沒有看好弟弟,這件事我記憶猶新,可能永遠也不會忘記了。

由於孩子多家務多母親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國小大多數時間在家幫母親做家務。姐姐比我大十多歲,姐姐烙煎餅我就燒火,常常曠課,國小五年加起來我也就上了一年多,所幸我有個負責任的班主任老師,常常下了第二節課就派同學來看看我做完家務沒有,要是沒有下了第三節課再來叫,我常常是去上第四節課,即使那樣我的學習在班裡也不差,現在想起來真的非常感激她。她的關懷與愛護、鍥而不捨的精神,使我的童年充滿陽光,從而使我形成了積極的人格品質。

母親早就計劃好等我國小畢業就不讓我上學了,但當母親知道我考上國中時,決定讓我繼續上學,希望能為家裡爭口氣。母親的這句話對我有了極大的鼓勵。國中時雖然我們班有很多留級生,但是我的成績一直在班裡保持前三名。漸漸長大的我身上繼承了母親的善良、大度、堅強、自信、誠懇的性格,正因為這些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態,才使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現在的成績,也造就了一個堅強自信,勤奮上進的我,使我順利地度過了天真爛漫的國小時代,和年少輕狂的中學時代。

青春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那時家裡生活困難,母親並不打算讓我上高中,因為供應一個學生不容易。父親比母親小5歲,15歲就與母親結婚了,在家中最小又是獨子,奶奶對他的嬌慣可見一斑,所以根本不知道體貼人。母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全家幾乎就靠我母親一個人支撐,母親身上的擔子太重,壓力太大,母親一生留給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強,自信,勤奮!這些美好的品德讓我受益一生。正因如此,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深深地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自信、勤奮、陽光的我,從小就有了自己的理想:就是長大後,成為村裡人羨慕的公家人。我多年的理想實現了,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本市師範學校,當時母親激動得眼裡噙滿了淚水,我知道那是媽媽為我驕傲的淚水,那時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由於喜歡蹦蹦跳跳,我選擇了幼師專業。師範生活是快樂的充實的,每逢節假日,同學們都去逛街、會朋友,而我卻在琴房練琴,冬天裡琴房很冷,但我的心卻始終是熱的,對於求學我如飢似渴。

經過三年的師範學習,我終於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教師的工作再一次點燃了我的激情,孩子們那一雙雙天真,純潔的眼睛,真正地讓我體會到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偉大,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我的夢和孩子們的夢悄然地編織在一起,曾經的那份喜悅,那份感動,那份執著,讓我一生都永遠割捨不下,也正是那時候,我才意識到我是一個成人了。我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盡情的遊戲,唱歌跳舞講故事,開六一、編排節目、道具、化裝、佈置教室、做手工……

畢業當年受不了別人給介紹物件的困擾,心想好歹找個人嫁了吧,就是找個避風港,不再有人給我介紹物件煩心就好。幸虧我命運好吧,老公雖然沒有別的能耐,賺不到大錢,工作也馬馬虎虎,懶惰也不上進,但對我還好,脾氣也好,我就知足了。那年冬天就決定與現在的老公共度一生,師範畢業的第二年我就結婚了。只是我們是建設型的家庭,共同打造小家,兩個人勤勤懇懇,小日子也過得有聲有色溫溫暖暖的。結婚第二年就有了兒子,兒子長得很可愛,是個帥哥。工作、孩子,家務,每天很累但每天也有很多的樂趣。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是踏實的,我對自己沒上大學很是遺憾,幸虧有成人教育讓我實現了大學夢。我自學了專科又學了本科,雖然很辛苦但收穫讓我欣喜。

前不久善良、勤勞一生的母親故去是我人生的低谷,我突然感到沒了母親生活萬念俱灰,要不是學了心理諮詢,真不知我要陷在思念母親的痛苦中多久才能振作起來。

我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奮鬥目標,那就是要堅持完成心理諮詢師的學習,以後做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為親人、朋友與周圍的人解除心理問題,讓他們快樂得過好每一天。

現在的我更注重追求自我的實現,目前我報班學心理諮詢師感覺收穫很大,通過學習讓我慢慢懂得:對人要寬容,接納,多些愛心少些嫉恨,多些信任少些猜疑,共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通過學習我感到我成熟了。我認為成熟的標準應該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行為上能夠扮演好社會上任何角色,能接納自己,不過分炫耀自己的優點,也不要過分掩飾自己的缺點,情緒表達正常,凡事不依賴他人,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標準。

一般情況下我看待他人的方式是:人都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真誠的善待每一個人,當為別人做點事情時,不要企求得到什麼回報,只要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無愧於周圍所有的人,就足矣。

(二)個人人格型別的描述

用艾克森人格問卷測量,我是一個多血質與粘液質兼有的個性,傾向於內向,好靜,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性情溫和,能較好的適應環境,熱情,感性,不粗暴,善解人意。

我的朋友對我的評價是:你是一個認真坦誠的人,為工作可以撇家舍業,實事求是,盡職盡責,積極向上,對人豁達平和,為人熱情富有同情心的人。同事對我的批評主要認為我人太善良,工作太認真,容易吃虧,太直率,不夠圓滑,並且太溫柔。如果用三個詞描述自己那就是:健康,快樂,自信。

我認為自己最好的五個品質是:認真勤勞,誠實善良,樂觀進取,心態良好,盡職盡責。在我的人生中下面五個方面需要增強:1.完善人格,永遠積極樂觀;2.修煉境界,心靜如水;3.幫助他人,快樂自己;4.不斷學習,充實提高;5.正確看待問題,避免偏激。

二、職業行為分析

(一)成為心理諮詢師是我的人生理想

1、從職業經歷看,我有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基礎

在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和學生們朝夕相處,漸漸的我發現,隨著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好多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甚至有些家長也存在著心理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我和同學家長們及時溝通,並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使他們能夠從煩惱中擺脫出來,真正的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我很喜歡看電視上的《心理訪談》,看到那些心理專家,能夠幫助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解除痛苦,從而使他們可以健康快樂的生活,我羨慕極了,從而立志成為一名心理工作者。

2、從現實生活中看,生活節奏快,人們壓力大,迫切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現實生活讓我切身地感受到,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是多麼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諮詢師職業正是一項能讓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趨向完善的高尚職業,同時,它也是一項送人玫瑰而手留餘香的職業。成為合格高尚的心理諮詢師是我內心裡的一種渴望。

3、從人格和能力看,我具有成為一個合格心理諮詢師的條件。

我具備成為一個合格心理諮詢師的個性品質:我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性情溫和不粗暴,善解人意,為人熱情具有親和力,尊重他人,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心。能堅守別人的祕密,願意為他人做點事情,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善於捕捉人的心理,能夠客觀的評價自己。

(二)、從業的特長與方向

1、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諮詢

在今後的諮詢工作中我最希望接待的求助者就是少年兒童。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地感覺到孩子的心是最為純潔的,他們還沒有被社會所汙染。我願意傾盡全力,幫助他們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為天底下最陽光的人。

2、戀愛婚姻諮詢

我的戀愛與婚姻可以說象賭博,沒有充分的瞭解,時間也不長,自己缺少戀愛經驗,婚後也常磕磕絆絆,但總體還是好的,主要是在磨合期,家務幹多幹少,工資她高他低都不要太計較,要想過日子就不要鬧得雞飛狗跳。我的心得就是凡事不要太計較。對對方接納、包容。所以我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能幫助其他朋友正確地看待戀愛與婚姻,學會對對方接納、包容,從而擁有幸福的人生。

(三)、從業期待(哪一方面擅長)

我希望求助者能夠信任我,肯定諮詢師的工作價值。期待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期待我幫助過的求助者能夠健康快樂地生活。期待自己能夠開一家心理諮詢所,讓所有得到我幫助的人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心理諮詢師是個助人自助的行業,是幫助來訪者成長,讓他看清自己的路,學會發掘自身的潛能,去更好的適應環境、完善自我,同時諮詢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完善。我希望可以和同行就某些問題探討,找到自己的差距,從他們那裡得到指教。我的奮鬥目標就是奉獻自己更多的力量。我希望得到同事的評價是優秀的、盡心盡力的;當然得到的評價一定會是褒貶不一的,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的評價我都會不斷的努力,

面對自己的心理然難以解決的話我會尋求我的督導師、同事的幫助來解決。壓力或崩潰狀態,先自己分析、解決(這段時間我認為就不應該再接諮詢,否則的話對人對己都不利),另外還可以用做運動等方式宣洩。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所以我願意接待每一位不滿自己現狀的有改變動機的來訪者。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我們諮詢師只是讓他在混亂中看清自己而已。

(四)努力方向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首先要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深感自己在心理知識方面的缺乏,以後還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個人素質,對心理諮詢工作持有正確的態度。另外還要多向那些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思考,多實踐,逐步積累自己的經驗,更希望和同行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我熱愛這一行,並將把作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作為後半生髮展的方向,也是我人生的奮鬥目標。

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中,每天接受的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資訊,同時心理諮詢師本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生活中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用學過的心理諮詢方面的知識,調節自己,並採取一定的方法釋放自己,不能把自己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帶到工作中去,影響諮詢工作。

理諮詢工作是為他人搭建一條通往健康、幸福之梯的工作。雖說通往成功的路漫長曲折,但我仍會上下求索。我堅信,世上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也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我堅持不懈,努力進取,終有一天,我會到達成功之巔。我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對心理諮詢事業的發展滿懷希望。美好的明天在召喚,我用我們真摯的愛去溫暖他們,讓他們的明天更美好。

成長心理報告 篇10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檔案精神,不斷加強和改進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於20xx年11月22~26日舉辦了題為“滋養心靈 快樂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週活動。

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的主要活動有學生和家長的專題講座、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原創作品徵集活動、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傳諮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營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圍,加強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心理健康、瞭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必要的心理調適方法,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此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性高,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紀實

11月22日在升旗儀式上,學校心理教師秦豔霄的講話拉開了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的帷幕。同日下午,七年級、九年級年級各班舉行心理主題班會。七年級年級班會主題是“國中生活,我準備好了”,九年級年級班會主題是“心新向榮”。本次七年級、九年級的主題班會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員主持,班級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有效解決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師尚玉寧為全校學生做了有關感恩和如何調整考試心態的心理健康教育電視講座。列舉事例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學會體諒、理解父母;同時介紹了考試的目的,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考試,學習查詢知識的薄弱環節,利用考試進行總結和反思。本次講座對廣大學生聯絡自身實際調適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憂、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學生觀看了電影《叫我第一名》。它講述了一個患有妥瑞氏症的人,憑藉著對人生的樂觀心態與追求夢想的執著,如願成為人們眼裡妥瑞症患者不可能從事的職業——教師的故事。此次電影展播,幫助學生們學會了從容地正視、接納自己的缺點,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從而激發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增強了追求夢想、堅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傳週的“心理諮詢日”,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學校心理學會多位專家為全校學生提供權威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與心理測試和諮詢,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了自己,強化了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了心理調節能力。

11月25日下午,達博教育向我校愛心捐贈心理實驗器材。捐贈儀式由宋晉安副校長主持,達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領匯出席了捐贈儀式。宋晉安副校長表示我校會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來回報社會的厚愛。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請陝西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諮詢師、中國兒童基金會委員劉月娥老師,給學校八年級、九年級年級部分家長做了題為《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劉老師採用體驗式的方式,使家長在活動中感受不良的親子溝通方式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笑聲中反思、收益,改變與孩子溝通的心態和方法。

本週全校學生參與心理原創作品徵集活動,作品型別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畫、心理健康教育徽標、心理情景劇劇本等。作品要求主題鮮明,積極向上,具有科學性和創意性。學生們踴躍報名參加,經評委組決定,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這項活動充分展示了我校學生的創作才能和個人風採,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體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展板也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心理教師秦豔霄的指導下,八年級年級各班心靈導師(心理委員)聯合制作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戰勝恐懼、告別孤獨、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等主題。展板內容豐富,與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很有教育意義。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特色

1.領導重視。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此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向全校發出通知,要求全體師生全力配合開展工作,保證了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校園網站也就本週活動進行了相關係列報道。

2.普及性高、參與面廣。本次心理健康宣傳週活動形式多樣,包括學生講座、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原創作品徵集、心理健康宣傳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傳諮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向全體學生普及、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而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從而達到全員參與、全員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針對性強。對於家庭教育講座,我校選擇了八年級、九年級年級部分家長參與此活動。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師對家長進行親子關係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並向每位家長髮放調查結果和建議,同時家長給予學校反饋。本次參與講座的八年級年級的家長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親子關係需調整的那部分人;九年級年級各班由班主任在瞭解班級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每班選擇5名需要調整親子關係的家長參加講座。此次活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選擇需要幫助的家長參加家庭教育講座,可以指導他們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能。

4.充分發揮心理委員的作用。我校各年級各班設定了心理委員兩名,心理教師定期召開培訓會和座談會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包括專業心理知識的講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導。旨在由心理委員觀察並及時報告同學中存在的異常心理現象,並通過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同學、朋友間的心理輔導,化解他們的人際矛盾,解除心理困擾,營造積極健康的班級氛圍。培訓會上,心理教師就如何製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援召開好心理主題班會等對心理委員進行相關培訓。在本次活動週中,心理委員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主動、積極地開展工作。他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帶動周圍同學積極踴躍參與活動,協助學校更加有效、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請校外心理專家。邀請校外心理專家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專業服務,是本次心理活動周的特色之一。週四的`“心理諮詢日”,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學校心理學會專家孫愛娟、司曉東、嚴靜和稽亞萍老師為全校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現場諮詢。週五的家庭教育講座我校邀請到陝西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諮詢師、中國兒童基金會委員劉月娥老師,給學校八年級、九年級年級部分家長做題為《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

三、心理健康宣傳週效果

1.營造了良好校園氛圍。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識,形成了人人重視心理健康、關注心靈成長的良好氛圍,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消除了對某些心理學知識的誤讀。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員負責,聯合宣傳委員及其他學生,結合學生們對心理知識的需求,在經過調查、整理資料、設計展板版式後製作,如:《我愛我自己》通過“心中的瓶子”“WE 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愛你自己”和“愛自己愛別人”五個板塊闡述“學會自愛”這一主題,其中針對“愛自己”和“自私”兩個概念的不同進行了明確的解釋,消除了大部分學生對“愛自己”認識的偏見。

現場心理諮詢也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於發展、成長的重要性,關注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師。糾正了一些對心理學認識的誤區,消除了一些對心理諮詢的誤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強了學生心理自助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有所提高,逐漸開始接受心理諮詢服務。活動結束後主動求助心理老師解決心理困惑的學生人數逐步增多。這些表示學生希望在心理諮詢後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這也反映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逐漸深化。

4.提高了家長親子溝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選200餘名需要幫助的家長,針對他們在親子關係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指導,並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召開家庭教育講座。講座後,專家和心理教師一起為家長做了現場諮詢,解答家長們提出的各種困惑。家長們表示:講座很實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又學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學生對心理學的興趣。課間,各年級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觀心理健康宣傳展板,並學習展示的內容,他們紛紛表示展板內容豐富,與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很有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看後受益匪淺。在心理影片展播後,學生們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樂觀心態去追求夢想,自己有什麼理由退縮和放棄?心理健康教育電視講座糾正了一些學生平時存在的、常見的心理學認識誤區,強化了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了心理調節能力。

6.擴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多家報社、媒體對我校心理活動周工作進行報道,大力讚揚我校開展的心理健康工作很有意義,對我校進行了很好的宣傳。

本次心理活動周在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援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圓滿結束。我們相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幫助更多的學生走出困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明年的心理健康宣傳週將會更加精彩。

成長心理報告 篇11

這學期學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這門課,感覺受益匪淺。的確,從自我認知、與他人互動、融入集體,我對事物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在學習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

“600萬歲,多一個廢物”這句話很久以前就聽過了,很明顯反映了一些大學生的學習觀念。其實這種想法沒有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大學生活的權利。當然,他要為大學四年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我只能說這不是我的想法。我覺得初等教育給我們帶來了知識,但同時也讓我們成為了考試的奴隸,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這種短視的學習知識是當前教育的弊病。上了大學,我們很難擺脫這種思想,說明這種思想已經深深紮根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這就是為什麼60萬年的想法產生了。大學裡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對於學習模式的改變,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學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完成內容。這種學習理念更符合大學生活。當然如果選擇玩四年也不差,因為選擇是人最基本的人權。僅僅四年後,我們會滿懷激情地回想起我們的大學生活,並說“我熱愛我的青春,我從不後悔。是最完美的結局。上完心理學課,我一直在思考我和學習的關係,所以總結了我對大學學習和生活的看法,這是兩個問題:學什麼?怎麼學?學什麼?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與其說不知道學什麼,不如說不知道選擇什麼。因為大學要學的東西太多,面對眼花繚亂的課餘生活,我們沒有時間去重新嘗試每一件事,所以要做出選擇,那麼選擇什麼就成了最糾結的問題。北京體育大學不同於其他大學,因為是體育學院,所以有很多東西是其他學校沒有的。比如我們有棒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武術協會等等。好像所有的俱樂部都那麼吸引人,所以我曾經糾結過選擇哪個俱樂部的問題。但是,結合自己的課程安排比較緊,有自己學習其他東西的時間,我還是選擇了社團,儘管我還是不甘心。

還有一點就是書本以外的知識。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在學生會,不僅認識了朋友,還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比如,我覺得生活中處處與人溝通很重要,但要愉快地與人溝通,理解別人的觀點,並不容易,這就需要學會用一種協商的口吻去傾聽和與人討論。還有一些禮貌的做法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怎麼學?

學習目標確定後,就剩下努力去完成了。但是如果學習的時候不注意方法,會損失很多時間。聽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其中有一些學習經驗交流會,因為上了大學之後時間比較充裕。我會借鑑一些好的經驗。比如學長說要提高學習效率,專心於目前的工作。而英語學習,要多重複,比如單詞,單詞量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第二天忘記一半的單詞,這無疑是一個難點,也是對自信心的巨大打擊,於是學長們教會了我們如何背單詞,如何反覆複習和閱讀。這些經歷讓我在英語學習上走了很多彎路。

同時,選擇自己的專業也是學習的難點。面對紛擾的大學生活,選擇最適合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理念也是“如何學習”鑰匙。這需要我們有一個公司

的目標。有一個堅定的目標來指導大學生活的標準。但是我們累了,累了,想想自己的目標,就會神清氣爽。當我們迷茫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目標,那麼就會有自信。我覺得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出國。這樣,我就要保證我的成績有一個好的GPA,每科都得高分。同時,我還得把託福和GRE考好,才能上好大學。每當我無法抗拒的時候,我總會想到我的目標,想到達到目標後的喜悅和熱淚盈眶的激動,總會重整旗鼓,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我覺得是學習上最大的收穫,學會如何學習應該是大學四年最能理解的事情。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從失敗中總結教訓,找到一條完全符合自己的道路來引導和鞭策自己的人生。我覺得我在面對一切困難的時候不會輕易被打敗。再想想心理學書上的話:發展始於學習。

一個人的地位和知識再高,需要的是不斷的學習。我很喜歡的學者錢鍾書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知識方面,他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人。他通曉古今,文學造詣極深,但為人低調。我一生都在學習,從不炫耀自己的知識。七十五歲時,他掙扎在文學的第一線,出版了書籍。錢老一生都在不斷學習,直到錢老去世,享年88歲。在新華社播出的新聞稿中;不朽”文字。這樣的文豪愛學習,我們要更加努力。

勤奮好於勤奮,浪費於享樂,行為毀於思考。我會不斷鞭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成長心理報告 篇12

一、 自我剖析

我是一名從事教育工作十三年的教師。我有著中年教師的沉穩、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又有著年輕教師的活力。很久以來,人們不太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總覺得心理問題是難於啟齒的,更難得有人能鼓起勇氣進行心理疏導。但我意識到健康的心理對人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工作的原因,我開始著手探索學生心理品質。隨著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我覺得在心理教育這個領域要學的知識太多了,我所掌握的知識杯水車薪。我就利用自己業餘時間閱讀大量的書刊雜誌,收集對我有用的心理學資訊,並在我的工作中大膽嘗試,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成長於一個幹部家庭,父母均是單位上的領導幹部。學齡前時期,父母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出差或加班加點,根本無暇照顧孩子,只好將我送到市裡一家全託幼兒園,每週只能回家同父母呆一天。或許是繼承了父母的性格特點,我從小就比較開朗外向,雖然不像其他同齡人能和父母朝夕相處,但並沒有感到孤單,寂寞,反而增強了自立能力,獨立性也很強。上國小之後,父母雖然工作繁忙,但從不鬆懈對我學習上的督促和幫助,使我一直接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說我成長的每一步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特別是我的母親,在我看來她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強人,不但事業有成,生活中更是一位賢妻良母。如果一定要我說出一個我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的母親。她堅強、樂觀的性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激勵著我。就這樣,一直到國中畢業我始終是在掌聲和鮮花中度過的,那時的成長道路可謂一帆風順。

剛入中學,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園、陌生的同學、陌生的老師。不變是,天仍那樣的藍、樹仍那樣的綠、花兒仍是那樣的鮮豔。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一切都變得熟悉了,校園不再陌生,同學和老師也都成為了朋友。於是,走過了陌生,一切都變得快樂起來了!中學的生活主要是學習,那時候我最討厭的就是英語課,從第一節開始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討厭上了這門課,還為自己找了個“滿意”的藉口:我相信我很愛國,所以我不學英語。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惜,長大了還是得學。

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班後才得知,青春期屬於特殊時期。由於這個期間的發展是非常複雜、充滿矛盾的,又稱為“困難期”、“危險期”。

中學的時候同學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單純的,不過由於正處在青春期,男女之間彼此並不怎麼來往,往往喜歡一個人卻老是和他作對,喜歡他卻老在別人面前說他的壞話。現在看來,這也是青春期的一個特徵,出現對異性的好感和接近異性的慾望。又由於環境和輿論的限制,這種朦朧的好奇心和慾望感不得不被壓抑,還要在他人面前進行掩飾。中學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單純的,在開心中我結束了我的中學生活,結束了我的單純生活。

經歷了大學聯考這個人生重大的轉折點,邁進高等學府之後,接觸的人和事大大的開闊了我的視野,在如飢似渴的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我開始學著用相對客觀的態度去評價自己和他人,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許這就是所謂成長吧!此後,我漸漸擁有了成人的感覺――感到自己身上肩負著某種責任,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去承擔生活中的某些東西。今天,當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成長經歷,發現過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並非完全沒有價值,相反它卻隱含深遠的意義。今天的我,對周圍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關懷,而不再執迷於個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說“挫折、痛苦的背後才是成長的空間。”專科畢業後,我進入了民族國小,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了很多。

二、理論知識的不斷學習

20xx年,學校推薦我參加了豐縣首期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班,在這裡我得以系統地學習了許多心理學知識,一次次實用而又深入淺出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專業的培訓使得我原本自己在黑暗中的摸索終於見到了光明。

參加了教育實踐工作,這也使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了心理諮詢這個領域。在學校這個群體中,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千差萬別,但也有著共同的群體特徵,比如文化水平較高等特點。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群體是表露個人才能、表現個人特徵的領域,是在社會價值、觀念和規範影響下促成個體社會化的領域。在一個組織中,群體是實現組織目標、完成組織任務的基本單位。對於一個教育的管理者來說,僅僅瞭解單個學生個體和對個體進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處在一定群體中的人以及對群體本身進行研究,才能對群體進行有效的管理。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觀察、思考,不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時也逐漸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出發,去重新審視周圍學生和朋友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我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甚至還有些人由於不堪忍受心理重負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切讓我切身的感受到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和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將會怎樣毀壞自己的生活、消磨意志、降低自身感受生活樂趣的能力。我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學生在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都能發自內心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有能力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這種希望更加堅定了我學習心理諮詢知識和技能的決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唯物主義者。我認為心理諮詢的倫理要求做到對人的尊重和關懷,這恰恰符合了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所以“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應該成為所有心理諮詢工作者共同的價值觀和倫理要求。“以人為本”也許是最不強調諮詢技術的心理諮詢,但它是最強調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的,它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內在力量。所以我們應該堅信,不是我們為求助者解決他的問題,而是求助者本身就具有解決自己問題的潛在能力,他是在我們的幫助下,自己最終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根據這樣的道理,其實心理諮詢並非高深莫測,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來訪者提供一個有利於其個人成長和完善的諮詢環境,相信他一定能夠從痛苦中掙脫出來,解決自己問題。如此看來,與諮詢理論和技能相比較,更重要的是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是對來訪者的無條件關注,是對來訪者的理解、接納、尊重。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其目的正是為了在諮詢過程中最大程度上實現以來訪者為中心這一根本理念。

心理諮詢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科學的道理是不難理解,而將諮詢的技術個性化地應用於每一個求助者,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真正學好心理諮詢,特別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諮詢的技能,創造性地展開工作,有效地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只有在實踐中邊學習,邊領悟,逐步提高與完善。特別是當我真正開始進行心理培訓之後才發現,真正決定心理諮詢程序的,不是理論、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心理健康教師本身的人格,只有一個健康、穩定的人格,才是心理健康教師取得諮詢效果的根本保證。心理諮詢師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決定和限制著心理諮詢取得療效的程度。所以說,心理健康教師對自己的瞭解和分析、心理健康教師的自我成長,同樣是心理諮詢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身為一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負著黨和國家的殷殷期望與關懷,更感責任之重大。我的性格特質、教育背景、思維方式是我從事這項職業的優勢所在。而業務水平、技能則是我尚需提高的方面,在這方面,我也期待各位老師能不吝給予我真誠的指教,使我更加勝任這項崇高的工作,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任重道遠,我將肩負起這一神聖的使命,用兢兢業業、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為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事業保駕護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今後發展計劃

1.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在理性認識中豐富自我,利用業餘時間多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專著,及時作好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多看權威性的心理教育類期刊雜誌,瞭解更多著名心理教育專家、行家的觀點,瞭解當前的心理教育動態,這些對自己今後的心理研究都具有指導意義。

2、要學會從教育現象中歸納總結,從現象看本質,找到具有共性的東西,進行有層次,有深度的研究。

3、學會思考教育問題,積極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等,從反思中提升研究水平,在總結經驗中完善自我。

4、把自己的探索和平時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很好地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6、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學習心理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運用新理論,提高教育效果。

成長心理報告 篇13

進入了國中,我的人生走入了一個低谷,而這個低谷影響了我很長一段時間,家庭的變故困擾了我很久,母親得了一場重病,父親工作忙得早出晚歸,為了工作應酬整天醉醺醺的回家,我和家裡人缺少了溝通,我的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再加上那時正處於叛逆期,很多同學拉幫結派,學校校風也不正,我也漸漸變壞了,貪玩,愛鬧,脾氣不好,看問題極端,遇到困難喜歡逃避,內心其實恐慌孤獨無助,一個人晚上想起不開心的事就會偷著哭,情緒壓抑。其實我能感受得到父親很關心我,睡覺前總要來跟我蓋被子,我總是裝作睡著了,慢慢的相互交流變少了,生活漸漸沒有了交集,互相的愛和關心都無法表達。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和他出生的家庭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它的教育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在孩子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我深深地體驗到這種失衡的痛苦,我把自己放進了蝸牛的殼裡,我很少表露自己真實的情感,直到高中我一直沒處理好於父親的關係,對他不想親近,內心一直在責備他,我曾經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我需要更多的關心,需要他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我那時唯一的傾訴物件就是我的三位好朋友,友情像一杯熱茶讓我感到溫暖,而家卻不然。母親身體後來漸漸好了起來,我上高中後她隔天要送點好吃的,很細心地照顧我,父親仍然在外奔波。我長大了,終於明白父親為了支撐這個家,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一家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只有拼命工作才能在這個城市站穩立足,才能讓家人衣食無憂,他這麼多年都在為家裡無私默默地付出呀!我頓然悔恨,懂了這些我慢慢的拉近了和父親的距離。記得一次冬天的早晨,天還沒亮,父親送我上學,對我說:“頭低點,躲在我身後就不冷了。”瞬間,我的眼睛模糊了,想到多少個日夜,父親辛苦的工作……一回頭看著父親離去的背影,想到了朱自清寫的背影,感到父愛真的很偉大!

成長心理報告 篇14

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心理健康報告之感想

肯定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孩子在肯定的家庭與環境中成長,對於養成堅毅的品質、樹立自信心十分有利,可是現在一些父母卻吝嗇給孩子以肯定和讚美,心理健康報告之感想。就是孩子考試得了100分,連“孩子,你真棒”“孩子,你是好樣的”等讚譽的話都捨不得說。要知道積極的評價,對孩子的賞識、讚美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關鍵。自信是孩子戰勝一切困難的基礎。有很多父母常常用“笨蛋”、“沒用的東西”、“不爭氣的傢伙”、“廢物”等話來諷刺挖苦孩子,看不到孩子自身的進步和努力,也看不到孩子的一些優點、特長,兩個眼睛只盯著分數。卻不知這樣的諷刺挖苦已嚴重的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的自信心一點一點的散失,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心理摧殘。做父母的要學會賞識孩子,鼓勵和讚美孩子。學會將習慣指責孩子的食指收起來,把誇獎孩子的大拇指翹起來。多對孩子說:“你今天好棒呀”、“我兒子今天的作業做得真好,字寫得非常漂亮”、“今天,女兒真懂事,會心疼爸爸,媽媽了,真是好孩子”、“哇,寶貝會洗衣服了,還洗得好乾淨!”……讓我們的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

一、自由 自由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基礎。報告中建議家長給孩子:一給孩子管理時間的'自由,教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從小培養孩子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細化時間,訂立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家長監督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好習慣成就好人生。二是給孩子零花錢的自由,教孩子從國小會理財、學會量入為出。三是給孩子讀書的自由,讓孩子自主獲取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少看電視,多看書。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想像力。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和增強見解力。做到把書讀舊,把人讀新;把書讀薄,把人讀厚。父母需以身作則,常閱讀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四是給孩子興趣的自由,發掘孩子內在的潛力。不少家長抱怨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太差,其實,這都是給孩子太少自由的必然結果。目前許多家長擔心放任孩子會耽誤孩子的學習,通過限制孩子行動、零花錢、閱讀、興趣來管束孩子。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意志、喜好替孩子做決定,更有甚者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或理想寄予孩子,希望能在孩子身上成為現實。然而這些願望往往不是孩子所喜歡的、或者擅長的。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便是,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裡,一些孩子學習的內容多是家長的興趣,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興趣,這樣的結果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二、情感. 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付出了許多,卻從不想回報,忽視了對孩子的情感教育。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

成長心理報告 篇15

一、前言

近來,關於法律與倫理的問題引起了人們新一輪的討論熱潮,社會新聞中各種立場鮮明、觀點相異的言論持續佔領輿論場。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程序雖已進入嶄新的階段,然而大眾的法律知識依然缺乏,普通群眾仍然是通過法制節目瞭解零星的法律常識,欄目劇的形式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央視的《普法欄目劇》是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20xx年4月18日改版之後全新亮相的一檔以普法為核心內容,同時展示公、檢、法、司工作的節目。該節目以真實的社會生活為素材,進行生動的二次創作,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可謂真正符合了欄目的口號--“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

二、《普法欄目劇》的主要特色和不足之處

第一,節目表現手法:借鑑戲劇表演中的情節衝突手法,突出人物之間的矛盾,推進事件發展,設定懸念,引發普通觀眾的窺私慾。電視理論家科茲洛夫認為,“大多數的電視節目--情景喜劇、動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劇、小型系列片、供電視播放而製作的影片等,都是敘述性文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敘述結構就像是座大門或一隻格柵,即使是非敘述性的電視節目也必須穿其而過”.

電視的視覺特徵決定了電視與敘事必然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把敘事化手段運用於法制節目,還需要藉助戲劇理論中製造衝突的表達方式。比如有一期節目通過人物激烈的動作展示情感張力,突出人物個性和節目引人入勝的寓情於理效果。

第二,節目內容模式: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涉及法律種類較多,且演員多為非明星型,人物可信度高,能夠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從而吸引觀眾一探究竟。藝術與生活就像孿生兄弟,沒有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的節目是不能夠引起共鳴的,人類天然就有了解外界的.慾望,通過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一套解決問題的方式。節目中的案例在無形之中充當了人們應對同類事件的範本或者反面教材。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的一樣:“電視是我們瞭解公眾資訊的樣板,和早些時候的印刷機一樣,電視已經獲得了定義新聞存在形式的力量,而且它還決定了我們如何對新聞做出反應。

由此,我們有時甚至會把電視裡的故事環境等同於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

第三,節目題材操作:往往較側重犯罪,且警方辦案細節透漏過多,容易對普通人產生誘導心理,而違法犯罪人員也可通過觀看節目進行反偵察。

遵循行為的產生,很多情況僅僅是因為接觸和觀察。而這和我們通常情況下所理解的”潛移默化“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成年人的心智已較為成熟,所以對成年人往往具有催化劑或者刺激的作用,而對於兒童心理的影響卻是深刻的。法制節目的重點在於普及法律知識,電視短劇或情景劇只是一種載體和形式,在節目的製作上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節目主持效果:主持人往往作用不大,只起著串聯故事情節的作用,或僅在節目結束之時畫龍點睛,法律點評長度不夠,降低了節目的普法作用。法制節目作為法律領域、教育領域、新聞傳播領域的交叉產物,本質上是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形式,而媒體研究者艾瑞森也曾說:”媒體對於犯罪故事、法律和正義的情有獨鍾的報道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文化工具了,即以它來界定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準則、身份和社會現實“.

作為一個活躍的行使社會控制的機構,新聞媒體向受眾展現了一種社會規範,人們的行為會以這些規範為參照,並受到其約束。

法制節目必須提高節目的法制性,不僅僅是從題材著手,也必須以法制為根本目的,關注人的根本訴求,對於人物的犯罪心理和動機行為進行全方位的法律剖析,而不僅僅是呈現一個簡單的結果和評價。

三、《普法欄目劇》對兒童的不良影響及其規避對策

第一,規避《普法欄目劇》對兒童不良影響的必要性。電影中的分級制與”第三人效果“不謀而合,同理,電視作為兒童成長初期頻繁接觸的大眾傳播媒介,無疑會對兒童看待世界的態度和方式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格塞爾認為:”兒童心理髮展的一切問題都是圍繞著成熟而存在,伴隨著成熟而發展,沒有成熟,似乎也就沒有兒童心理髮展的可能。“

《普法欄目劇》作為一檔運用真實再現、情景劇、系列劇等手法,對公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識的節目,也必須考慮到其對於兒童的不良影響,尋求節目效果和人文教育的平衡。

第二,《普法欄目劇》對兒童的不良影響和規避對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兒童觀看節目後容易對社會現實形成刻板印象,對犯罪行為產生模仿的傾向,嚴重時沉湎於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為避免此類影響,節目應做到拓寬選題範圍,減少不良影響;增加專家點評環節的時間長度,主動進行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人文氣息,故事敘述以普通人為視角,不能表象地激發消極情緒,傳播負面資訊。

四、結語

法律關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法律知識的普及在今天尤為迫切。《普法欄目劇》作為電視節目的特殊形式,承擔了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的責任,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也須明白法制教育的物件既然是全體公民,也就不能不考慮節目對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影響,降低媒體的娛樂性,不能過度刺激大眾的感官,盡力避免對兒童的不良影響。

成長心理報告 篇16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衝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係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資訊、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髮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20xx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

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

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

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階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大學聯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國小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遊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裡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祕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物件,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衝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菸、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髮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髮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型別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aogao/jingxuan/y0z87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