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通用3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通用3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 篇1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為一種社會遮蔽機制依然在起著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路、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為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為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程序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弱勢和弱小群體,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為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19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通用3篇)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汙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型別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為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為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裡所呈現的資料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為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為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資料要高出六普資料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為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為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為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男子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為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為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 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 ,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著比其他群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 ,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國小 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型別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 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二)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1.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的身高、體重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從身高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 1.37釐米。具體來看,在國小階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釐米左右;國中階段尤其是八、九年級,兩者相差 2~3釐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兒童比留守兒童高1.10釐米,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較為明顯,尤其是九年級,差出2.60釐米。從體重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體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最為明顯,而女生並沒有明顯差異。從總體均值來看,留守女生的體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見表2) 。可見,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三、四和八、九年級),非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這可能是由於在身體發育關鍵期,父母的陪護能讓他們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營養水平方面,從而使身體獲得較好的發育。

2.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

有65.25%的非留守兒童每天或經常能吃到肉,高於留守兒童3.77個百分點。父母的外出,並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營養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於兒童的監護人多為祖輩,較之年輕的父母,他們奉行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只關注“吃飽”,忽視“吃好”,不注重兒童營養水平的提高,即使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不會用在提高孩子的營養方面;第二,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家中大小瑣事需祖輩照料,而他們精力有限,故難以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輕父母有著較為開放的生活理念,比較注重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第三,留守兒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監管,一日三餐質量無從保障,這也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不佳。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 篇2

全國婦聯20xx年5月釋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中根據《中國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19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資料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3.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援弱化,前三位的支援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援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援,是主要的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 篇3

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今的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我縣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山區縣,“留守兒童”問題顯得更為突出。為此,縣政協教科文衛委、宣教部門政協聯絡處,結合近年來我縣政協開展“農村教育幫扶工程”的實踐與思考,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形式,就我縣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截止今年6月底,我縣共有留守兒童24675人,佔學生總數的40%。農村學校佔70%以上,如竹林灣教學點佔100 %,沙畈河國小佔72 %,石橋鋪中學佔78 %。他們被父母、被學校、被社會所“忽視”,心靈上缺少呵護、生活上缺少照應、行為上缺少管教、學習上缺少輔導、安全上缺少保障,殘酷地輸在“起跑線上”。留守兒童通常顯現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一)學習成績較差。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相比,由於父母教育“鞭長莫及”,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在學校多數因成績較差又受到老師的冷落,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學習興趣減弱,於是出現逃學、曠課,甚至產生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中途輟學,外出務工。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較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佔30%,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農村中國小校7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我縣的調查情況比上述還要嚴重。

(二)行為習慣不良。突出表現在:一是沾染不良陋習。大多不講個人衛生,不遵守校紀校規,缺乏禮貌待人常識,不少孩子沾染上抽菸、賭博、打架、酗酒、沉迷網咖、早戀等不良習性。二是心理髮展異常。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在個性心理上表現異常,有的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三是人生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心存愧疚,父愛母愛失常,採取物質補償表達自己的愛。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逐漸形成“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三)安全狀況堪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監管人多為隔代老人,年邁體弱,監護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學校、家庭的安全鏈不牢。孩子自我保護、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弱,因而極易成為被侵害的物件,諸如被拐賣、被性侵等現象並不罕見;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傷等事故時有發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侵蝕,染上好鬥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性,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又成為影響社會秩序的隱患。

二、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一)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留守兒童問題的凸顯,從根本上講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帶來的結果。當今,農村尤其是邊遠山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嚴重不足,不得不拋家別子,通過外出務工,掙得勞務收入來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據調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的佔48%,單方外出的佔52%,從而使兒童不得不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

(二)家庭責任意識淡薄。一個完整的家庭和“原始”的親情是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他們以為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行,缺乏對他們精神上的培養、引導與慰藉。有的監護人監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是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自身素質較低,監護能力不足,監護精力不夠。有的父母過度依賴學校。他們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健康成長取決於老師,把“無限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更有甚者,為怕孩子長大吃虧,給他們灌輸暴力恐怖意識。我們調查中,有一位留守兒童的爺爺對孩子說:“老師再批評你,你就捅他兩刀,小孩子殺人不犯法。”第二天,孩子真的帶了一把長刀到學校,幸虧被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危害。

(三)學校教育措施乏力。一方面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學校的主要注意力仍然在書本知識的灌輸上,“唯分數記英雄”,“唯升學論成敗”,而輕視對學生的法律、道德、心理、生存和安全教育,甚至放鬆對成績較差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由於財力保障的不足,教師師德的不平衡,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制約,少數教師甚至不顧忌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意保護甚至傷害其自尊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大量農村學校很少召開家長會,和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互動幾乎沒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雖有要求,但多數流於形式,缺乏系統的管理、考核、評價機制,使留守兒童教育這個社會新出現的嚴峻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研究,缺乏系統可行的應對措施。

(四)兒童成長環境不優。各級政府沒有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擺上議事日程,既沒有專門機構負責,也沒有研究出臺對策措施。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網路不健全,覆蓋率低,村“兩委”關愛工作基本沒有啟動。同時,由於監護體系的缺失,使留守兒童與社會的不良風氣、不良資訊缺乏防護隔離,更容易受到直接侵蝕,使他們幼嫩的心靈和心理被任意扭曲。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監管,網際網路、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性、誘惑性極強的、不健康的資訊,讓缺少監護引導的留守兒童無法選擇地接受吸收,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養成。農閒時節,農村“帶彩”玩牌風盛行,許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也參與其中,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三、幾點建議

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既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兒童未來、家庭未來,又關係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是一項關係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引起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的深入重視已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建議:

(一)家庭要承擔應盡之責 。“子不教,父之過”。家長要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要儘可能調整好外出方式,夫妻雙方儘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將子女帶在身邊,到務工地或居住地接受教育。如果夫妻雙方都外去打工,要真正選好監護人,加強與監護人、子女和學校老師的溝通交流。外出務工家長至少每週要與監護人聯絡一次,監護人要對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上進行認真教育、監督和管理,及時反饋子女的情況。家長要通過電話、簡訊、書信等形式與孩子溝通交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使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要多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及生活情況,要教育和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約束,學會面對困難,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學校要發揮主陣地作用。學校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及監護人情況、掌握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心理狀況等基本情況。要注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學校要爭取配備心理老師,或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和疏導。老師要主動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疏導;在學習上,耐心輔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班級生活,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學校要制訂系統全面的制度與措施,使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並對制度措施落實情況、落實效果進行檢查、督辦、考核、評價,納入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使其真正落到實處。要會同相關部門制訂規劃和實施對策,逐步解決“5+2”與“10+2”問題,為留守兒童的星期天、寒暑假營造良好的活動環境。

(三)黨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各級黨委政府要專門系統研究,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監護體系,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和落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強經費投入保障,整合衛計、團委、婦聯等部門的職能和專案資金,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機制和“愛心基金”,在教育局設立幫扶管理中心,解決“愛心源”的整合配置問題。要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大指導和協調力度,公安、司法、民政、關工委等部門要協力配合,整體聯動,共同編織關愛留守兒童“愛心網”。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和增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要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讓留守兒童可以隨父母在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要制定相關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優秀教師和經費的投入力度,擴大農村學校寄宿比例,改善農村學校的寄宿條件。要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納入鄉鎮及機關部門工作考評範圍,鄉鎮黨委、政府要相應將留守兒童工作作為駐點國家幹部和村“兩委”班子年度考核內容。

(四)社會要形成關愛氛圍。要建立機制,搭建平臺,疏通渠道,挖掘“愛心源”,動員引導社會各界、各方人士為留守兒童獻愛心,真正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對接,構建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路。要借鑑縣政協委員幫扶留守兒童的探索作法,動員和鼓勵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人員、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五老”人員、成功企業家和社會有識之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形成豐富的社會“愛心源”,為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力所能及地充當孩子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和成長路上的保護人。要強化社群和村委會的責任,有條件的社群、村居,都要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外、假期活動場所,充分發揮“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開展結對幫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留守兒童工作的重大意義、保護留守兒童方針政策及法律措施、成功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和工作經驗,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aogao/diaocha/yr38k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