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高中音樂教育調查報告

關於高中音樂教育調查報告

作為最先進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改革實驗區之一的**,我**區音樂教學教研工作緊跟當前教育形勢,全面落實了相關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省、市、區教育部門的直接領導下,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實驗,已走過了新課程實驗的第三個年頭。最近,根據國家、省以及廣州市各級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的要求,在我區進行了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的全面總結。

關於高中音樂教育調查報告

為了客觀有效地評估我區實施高中音樂課程教育改革的現狀,對全區14所高中(包括三所私立高中)學校的25位一線音樂教師以及高中三個年級近30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圍繞新課程的教學管理、課程實施、教材內容、教學評價以及綜合反思等方面,廣泛聽取了師生們的意見,並收回了全部有效問卷。

新課程的實施與教學管理

就課程性質而言,普通高中階段音樂課

程與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基本是相同的,因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的延續。但兩者又有層次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學習內容的程度、水平以及學習方式上。普通高中體現出更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是一種主動選擇性的學習。靈活多樣的模組選修,彈性的課程學分管理,是這次高中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方案規定,每個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必須在音樂課中獲得3個學分。這3個學分既是音樂課的必修學分,也是音樂課最起碼的學分。我區在課程的實施方面能按規定執行,在音樂鑑賞獲得2學分,再在其餘5個模組中任選1個模組獲得1學分。主要做法是:優先開設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模組——《音樂鑑賞》課,以保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高二則用第一學期開選修課,但根據我區實際情況,能夠同時開設其餘5個模組的高中各校,暫時還沒有,主要原因是受師資力量和裝置條件等方面的侷限。因此,各校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開設其它的選修模組。

六個模組開設一覽表

在訪談中發現有50%的學生喜歡《音樂與戲劇模組》,認為在《音樂與戲劇》模組中可以欣賞到很多優秀的戲劇作品,並且具有很好的實踐性、創造性和表演性,同學們喜歡在參與實踐活動中體驗到一種藝術表演所帶來的快樂,不僅促進了小組合作的探究精神,而且也滿足了學生對模仿戲劇人物的表演慾望。

此外,有30%被訪者喜歡《演奏》模組,特別是對豎笛學習的興趣較濃。認為豎笛不但價錢便宜,而且攜帶方便,指法簡單,容易掌握其演奏技能,特別是去年廣州市舉辦了首屆中國小生課堂器樂比賽中,我區有三間學校參加了此次的比賽活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其它學校的學生促動很大。覺得幾同學在一起經過簡單的聲部分工合作訓練,便能完成對一首歌曲的演奏,容易找到一種成就感是他們喜歡豎笛的理由。

教材版本與教學內容的比較

使用人音版教材的有5間學校,佔36%;

使用花城版教材的有9間學校,佔64%,在對學生的訪談中瞭解到,15%的學生喜歡人音版教材;有55%學校的結果喜歡花城版的教材;有30%的學生認為無所謂,沒有特別喜歡哪個版本,學校用什麼版本,他們就用什麼版本的教材。

花城版教材內容選用了一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與實用性。“活動與創編”是花城版的一個亮點,主要是要求學生能自覺地、靈活地運用新學的知識分析作品,開展創造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真正完成從“音樂體驗”到“音樂研究”再到“音樂的再體驗”這樣一個完整、自然的過程。另外,花城版的教材為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視聽欣賞資料,比較受老師們的歡迎。

人音版教材內容在原有《音樂欣賞》的基礎上作了系統調整,將所有內容歸類成幾大板塊,注重中外古典與傳統音樂文化。“拓展與探究”是人音版的亮點,它既是對前面兩塊內容的鞏固,又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實現理性的提升,更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它最有效地給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指明瞭方向。但它缺乏精彩配套的視覺影象,因此在上課前,老師還需花大量的精力去尋找相應的影象資料,製作成豐富多彩的課件用於輔助教學。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各有其長處和不足。就音樂鑑賞和唱歌模組來說,它的內容涵蓋範圍很廣,欣賞的層次較高,但可操作性不強,學生喜愛的曲目較少。音樂作品的取材有中外古典音樂、民族民間器樂、舞蹈、戲曲、歌劇、聲樂、交響曲等,但學生能實實在在聽懂、真正感興趣的音樂作品甚少。儘管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音樂經典之作,但脫離現實的音樂教學,使學生觸控不到音樂的脈搏,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樂課堂上僅靠聽是遠遠不夠的。但適合學生歌唱的曲目卻又太少了。要麼是歌曲的難度大,要麼就是音域太寬,難免有“曲高和寡”之嫌,難以滿足學生“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的渴望心情。

課程教學與課程評價分析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高中音樂新課程的改革,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為基本理念,作為指導高中音樂新課程實施的理論基礎。我區音樂教師基本上都能認真學習並在教學中得到貫徹和執行。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新的闡述和定位,突出的特點是課程目標由單一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

通過調查發現老師們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都能夠注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髮展為中心,能從學生髮展的視角考慮問題,強調學生的“學”,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而且有益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持續發展,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與人文性。注重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特別是在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上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討,不斷調整教與學的方式與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廣大學生的訪談調查中瞭解到,有90%的學生喜歡上音樂課,這跟當前社會上許多老師反映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的現象形成了對比,令我們廣大教師的心靈深深感到一種莫大的欣慰。

音樂教學評價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和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與此同時,還有利於教師素質與教學水平的提高,並推動和促進學校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我區高中音樂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音樂教學評價正向著發展性、多元智慧的觀念轉變。評價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音樂教學評價不只是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考查,同時也包括對教師音樂教學的評估和對學校音樂課程管理與建設的評價;二是在音樂實踐中,由於每個人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不同,在評價中能讓學生選擇音樂的評價內容,而學生採取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體驗與理解也都是符合多元智慧評價的觀念的;三是音樂課程的綜合理念提出音樂與不同藝術門類和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因此在評價內容上堅持“以音樂為本”的同時,也都能包括其他內容的考查。

由於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也要求評價方式方法也必須轉向多元化,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

此外,市教研室每年對我區進行的質量抽測,也是我區作為評價師生教學水平的一種形式。市教研室從04到06學年對我區進行三次的音樂模組質量抽查測試的結果表明,全區的音樂教學質量正在逐年提高。

對策與建議

1、加強模組選修課程的指導

這次的高中課程改革,還分別建立了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和學生選課指導制度,為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針對模組教學上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將建議各校依據學生個性發展特點和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克服各種困難,為學生創造教學條件,儘可能讓他們在音樂課中選擇到適合自己需要的內容。除了音樂鑑賞模組以教學自然班為單位組織教學外,其他選修模組可依據不同年級學生選課的情況,將選習同一模組的學生組合為教學班進行教學。這樣的話,學生跨年級、跨班級選課便是必要和可能的了。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一般學校操作起來也不會感到困難。

2、建議各校教師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既然國家統一開設的課程是由上級主管部門制定條文框定了的內容,學校教師的手腳被嚴重地束縛住了,只能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執行者。這些課程一成不變,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而言,它的價值乃至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如今,中央決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標誌著我國課程改革和課程管理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體現多樣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課程開發給創辦個性化學校帶來了機遇。

65中開發豎笛教學作為自己的校本課程,並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廣州市中國小器樂教學現狀分析與實驗研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老師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教學內容,而是考慮到了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器樂技能訓練,越學越有趣味,越學越有勁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校本課程開發也將推動教師專業的發展,強調教師就是課程的編制者,鼓勵教師直接參與教學課程改進工作。校本課程在適應社會變化方面更加靈活,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的實際需要,這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無限表現和創造的空間,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重要、深遠的影響。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能使課程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能獲得和諧、均衡的發展。

3、提高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

課改的成敗歸根到底要體現在教學質量上。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音樂新課程在實施中收穫,校正中前行,喜悅與困惑交織著。作為走在前沿陣地的音樂教研員,不僅看到了許多教師在“課改”浪潮中的自信風采,而且也和老師們那樣體驗了其中艱難跋涉的探索過程。曾為一節節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而喝彩,也替一個個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的教學形式而惋惜。

也就是在這一聲聲嘆息中讓我思考:音樂新課程的普遍展開,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促進了新型音樂教育觀、質量觀的形成。儘管素質教育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質量觀未必能引起老師們的同樣重視。隨著轟轟烈烈的課改形勢發展,有特色的音樂課教學例項層出不窮,但同時也引發出一系列有形式沒內容、矯枉過正的課堂教學現象,教學質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證。

由此看來,要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和研究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一種現代教學的理念,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它的核心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有效教學的“有效”,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我們要明確樹立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體現教為學服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不能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學內容多少,而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要關注教學目標和教學反思,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是否有效?還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方法?

教師要學會學習、學會科研,重構教師角色,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持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保障。新課程改革是一項整體的、複雜的、系統的基礎教育建設工程,尤其是受制於文化心理積澱不足、教師準備不足等方面因素,新課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用正確的理念指導課改實踐,就能避免少走彎路,但它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用責任心和智慧去反省與思考,才能做到與新課程同行,才能將課程改革的步伐邁得更大,走得更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aogao/diaocha/jn69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