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佳范文网 >

演讲稿 >发言稿 >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1

同志们: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教育信息化暨网络安全工作会、重点工作推进会、应用工作培训会议精神,总结并部署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刚才,张馆长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并讲了贯彻意见,程主任就“一师一优课”活动教研、指导等工作提了要求,一会儿李处长、马局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明显进展

近年来,市、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明显进展。

1.县域推进有新发展。各县区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教育创强”的整体规划中,政府财政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全面提高中国小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已实现“双高双普”、“教育创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区在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旬阳、白河、平利三县实现了乡镇中心国小以上学校教学班优质资源“班班通”目标,宁陕、镇坪已提前实现所有中国小校的“班班通”建设目标。作为信息化区域试点,石泉、岚皋两县积极探索贫困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所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协作教研、教师研修培训模式以及有效教学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2.机制建设有新起色。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组织领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设立了学校保障科,具体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县区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石泉、岚皋等县区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局一把手参与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股室。“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教育部门实施、学校应用”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3.基础条件建设有新突破。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101所学校中888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占学校总数的80.7%;8685个教学班中5381实现“班班通”,普及率达62%。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1.8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筹措资金1.07亿元,占总投入的58%,学校及教育部门自筹5200万元,占总投入28.3%。从资金投入的情况可以看出,县区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也由前些年多数用于校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转向用于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4.教师培训有新进步。近三年,全市超过50%的中国小教师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远程教育”、“因特尔未来教育”和“中国小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国培项目培训。市电教馆组织的新技术新媒体培训和“名师大篷车信息技术应用基层行”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质资源与课堂的融合等内容纳入培训课程;各县区和各中国小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质资源与学科融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技术培训、名师示范、集中研讨、在岗研修实践等形式,提升参训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优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5.教学应用有新成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普遍重视实际应用工作,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通过辅导培训、观摩研讨、网络交流、展评总结等形式,推进教学应用,并将教师应用情况纳入考评考核内容。实施课题带动,深化应用研究。“”期间,全市申请立项国家、省级教育信息化规划课题62个,旬阳师训中心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县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紧紧围绕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坚持每年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国小生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等活动,为师生搭建应用展示平台。宁陕中学的机器人项目多次代表国家出征世界性大赛并屡获殊荣。石泉县两河国中、市一小的电子书包试点项目成果受到省上表彰。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是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电教、教研机构、中国小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省教育厅信保处的领导以及各县区和基层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通过努力,全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下一步取得更大进展打下了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观念落后。部分县区对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推动乏力,部分局长、校长、教师怕影响升学率,把教育信息化当做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对实质内容和本质要求理解不深入,严重影响了当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二是发展不均衡、硬件水平低。县区之间、校际之间、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在环境建设、应用水平、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差距。全市虽然有888所中国小校实现了“校校通”目标,但多数学校的接入带宽还不能满足“班班通”、“人人通”的要求;已实现“班班通”目标的5381个班级中,有1695套设备还是投影加荧幕,且多数是八年前实施农远工程时的装备,设备老旧,亟需更新。三是应用不广泛、利用率低。一些县区和学校在抓高效课堂的建设等工作中忽视了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不引导用、不鼓励用,“穿新鞋,走老路”;一些学校信息化的使用效率较低,将教育信息化单纯理解为技术工作,教研未跟进,学校无位置,设施成摆设。四是管理人员、校长、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专业队伍需要加强,学校专职教师需要稳定。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及时跟进。

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

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实施《十年发展规划》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工作重心已由前三年的硬件环境建设转入深入融合应用,对照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还有欠帐,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各县区在抓住国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机遇,对照《规划》及相关标准查漏补缺、狠抓落实的同时,在工作理念和观念上要有新认识,做到四个“必须适应”:

1.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信息技术正在也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微信、慕课这些词汇在过去十分陌生,但今天却已耳熟能详,这就是信息经济的速度。教育同样将被改变,信息技术将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开放数据、开放资源、开放存储得以实现,虚拟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得以应用,教育方法、课堂结构、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最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互联网时代教育将是互为师生的时代。

2.必须适应教育现代化推进步伐。党的报告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同样,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甚至是标志性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信息化为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种带动,不是站在旁边,更不是跟在后面,而是要跑到前面去引领,如果教育信息化不能够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

3.必须适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信息化将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便捷高效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覆盖面,可以使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其次能带来最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能够为解决教育“改革深水区”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如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交互平台,使优质教学资源能以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构建系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通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使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学习向人的一生延伸,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4.必须适应国省教育发展要求。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这是教育信息化第一次被写入中央全会重要决议。在任组长的新一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时,教育信息化是4个教育议题之一。刘延东副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把信息化作为“改薄”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省上决定,今后将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各地、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予以经费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县”、“双高双普县”、“教育强县”等创建工作是国省部署,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之一,省上出台的中国小“316督导”评估体系中,教育信息化更是重要内容,有明确的建设和应用标准。教育信息化跟不上,就会影响教育发展。

认识决定思路,观念决定行动。我们必须适应上述要求,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待我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教育信息化才能在安康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突出重点,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是保障,基础在建设,核心是应用,重点在教师,难点在农村,结合我市实际,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与机制。根据省上最新安排,明年上半年,县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要通过市上评估验收。各县区要将这项工作作为近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按照省厅《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陕教保[20xx]38号)要求,调整行政岗位设置,落实管理职能,强化行政主导,通过归口管理、年度考核、教育督导等行政手段提升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通过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做好管理与服务。各县区严格要落实创建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按期通过省、市评估验收。

2.着力优化教育信息化硬软件环境。高度重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切实做好宽带网络接入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到20xx年底,农村学校接入宽带互联网比例达到90%,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1M,城镇学校接入互联网比例达到100%,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2M。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采取有线、无线等技术方式,逐步使网络通达到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教学、办公场所,让师生在校园内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绿色上网;二要加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未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到班县区和学校要加大投入,为学校教室、实验室和各类功能部室配备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淘汰已老化的投影幕布类设备,到20xx年,农村学校普通教室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达到50%以上,城镇学校普通教室互动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达到70%以上。各县区要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全面改薄工程”资金分期偿还的规定,使“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在基础建设中有进展。

3.坚持狠抓应用驱动。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硬件建设只能作为基础,不是本质,不是目的,应用才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

一要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今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我市有9000名教师参加了该项培训。各县区要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督促参训教师按时、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市县教研、电教等培训机构在今后的“名师大篷车”等培训工作中,要针对一线需求,将信息技术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与课程融合等内容纳入培训体系,通过专家引领、技术讲座、名师示范、在岗实践研修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驾驭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优质资源与课堂融合的水平。

二要做好“人人通”应用工作。“陕西省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优质资源推送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两项功能,用“一通”实现了“资源班班通”和“空间人人通”,为加快优质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应用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开通,并在全省开展应用试点工作,20xx年将为全省60%的教师开通空间,并逐步向学生及家长开放。目前,我市石泉、岚皋两县及安康中学等5所学校承担着今年的试点应用任务,希望这些县区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人人通”环境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教师发展、学生学习和家长交流的方式、方法等,为其他县区的全面应用积累经验。其他县区也要全面启动并推进“人人通”应用工作。

三要精心实施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个活动是今年国、省教育部门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活动的目的是深化各级资源平台的应用,也就是达到“让每一位中国小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的目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根据市上实施方案的安排,县级晒课和评课活动要在20xx年4月底前完成,5月份前市上完成优课评选并向省厅上报。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要精心组织,将这项活动纳入“人人通”平台应用的总体安排中,由县区电教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教研部门承担教学指导任务。要制订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节点和主要阶段,成立评课专家队伍,做好宣传动员,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教师和特色课程内容,精心组织教师录课、网上晒课、专家评课、案例推广等环节工作,确保整个活动有序开展。要统筹组织县域中国小校,合理分配各学校的录课任务,最大程度覆盖各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优课资源体系。活动依托“陕西省教育人人通平台”开展,市级平台也已建成上线,并承担着市级的评选任务,参与人数多,上传数据庞大,对技术环境要求很高,因此,市、县电教部门要做好技术支撑,确保平台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市级培训工作明天也将在安康中学开展,培训结束后,各县区和学校也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力争达到广大教师人人参与培训,个个熟练通过平台晒课、上传资源的目的,为下一步“人人通”工作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

四要努力做好信息化研究和试点工作,引领信息化工作有序发展。各试点单位要积极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完成试点任务,争取申报省级示范。今年,省上把智慧教育建设列入省政府“数字陕西.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并打造10个左右的智慧校园和人人通应用示范学校。市局从明年起启动“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评估工作,决定用3-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典型。请各县区和学校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智慧校园试点,优化环境,应用驱动,建设信息化示范学校,以此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发展。

4.切实抓好网络安全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持续加大。保障信息和网络安全,既是政治责任,也是职责所在。各县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落实中、省、市关于信息与网络安全防护规范和相关制度,细化网络接入、机房管理、容灾备份、数据共享与使用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做好预案,确保数据与系统安全可靠。要加大教育网站和校园网的建设管理,使用正版软件,丰富内容和载体,过滤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为师生创设绿色、文明、安全的网上学习交流空间。

四、真抓实干,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有实质性进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地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教体局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上工作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拿出贯彻省市工作部署的具体意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明确管理机构,建立工作机制,赋予相应职能,加强人员配备,建立技术支撑队伍,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改变以技术部门为主推动的现有管理模式,确保信息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抓得起,管得好。

2.多方筹措资金。各县区要放下等、靠、要的思想,破解资金来源困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育费附加等可支配的经费分配上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重,要明确各中国小将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中用于改善信息化环境。同时要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用好社会和企业力量,拓宽投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协同建设的合力。

3.统筹谋划实施。各县区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制订好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核算资金投入,并逐步实施。要抓住“双高双普”、“教育创强”、“均衡发展”等机遇,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4.做好宣传引导。要把信息化工作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网络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广县区和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广大干部师生主动参与、积极支撑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自觉性,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5.加强督导检查。市教育局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中,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设施配置、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各县区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到对中国小校的考核指标中,要把信息化应用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表彰和常规教学的考核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认真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月报工作,及时汇总、按时报送学校和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情况。今后,要把“人人通平台”应用和“名师优课”活动一并纳入月报,各县区要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随时了解和督促辖区学校的应用情况,市教育局也将通过平台汇总和通报各县区的应用情况。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信息化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建立定期通报、催办督查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

同志们,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加快推进、深入应用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市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精心部署、层层落实、迅速行动、扎实工作,在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做出新贡献。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大家好!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三个专题片、一个现场专递课堂,这只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今天,请大家在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暨应用现场会,就是要学习先进,振奋精神,襄阳教育信息化事业。稍后,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领导和丁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工作回顾

“”期间,在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步。截至20xx年底,我市以“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全市已建成“教育云”中心,实现云平台管理、班班通运维管理、校园监控、视频会议和远程互动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其中74%的城区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0M,62%的县镇学校网络带宽达到20M,49%的农村学校、教学点网络带宽达到10M;全市共建设智慧教室23间,专递课堂和录播教室近200个;全市“班班通”建设达到97%;中国小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普及率达50%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普及率达10%以上;90%以上的教学班能够在线使用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教学活动。

(二)资源云平台建设有新发展。20xx年12月14日,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xx年,“教育云工程”被纳入“20xx年政府民生工程十件实事”。目前,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涵盖了我市现行所有教材版本,优质教育资源达到400多万条,每周实时更新相关资源6000余条;已经为全市教师提供了34个学科、184个版本,近5T教案、课件、素材和习题等各类备课资源,同时在学科教研版块里为老师提供2600种教育学习类期刊和150余类专题辅导资源,其中,同步教学资源50万条、专业测评习题400万条、拓展视频1万条、专业教育期刊2600种。

(三)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有新成效。一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20xx学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评选出2361节市级优课和31个市级优秀网络工作室,其中52节被湖北省推送参选部级优课,并及时组织开展部级优课网络评比。二是“三课堂”建设应用初见成效。组织名师、名校通过网络直播教室开展“专递课堂”活动,与教学点开展短缺课程同步教学。襄城区荆州街国小师资力量雄厚,充分发挥试点学校和名师引领示范的作用,积极探索“名师在线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保康的油坊街国小、襄城的曹湾国小不同的情况,充分互动沟通,设计合理方案,坚持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安排所需课程,让农村的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云平台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教育资源平台上现已注册近5万名教师、40多万学生、家长用户注册达到45万人。依托襄阳隆中名师、骨干教师在平台建立了名师资源空间、骨干教师资源空间,为全市师生免费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全国、省教师学生作品大赛中成绩突出。近几年来,全市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化大赛中国家特等奖和一等奖等达1000多人次。五是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期间,共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共30余个。

(四)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新起色。“分层培训、网络培训、全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大力提升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是20xx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与国家数字学习工程中心联合举办高层领导培训班、优秀校长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二是举办全市中国小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三是举办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县、校两级管理员、教研员网络教研和教师实用培训。四是组织全市中国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及暑期集中培训,全市80%以上在职教师分别通过市级集中培训、校级集中培训以及网络研训,其中1000多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培训。

(五)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有新突破。20xx年,省教育厅批准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探索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和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两个方面扎实开展试点工作。一是建立了以市、县、校三级联动、部门合作为基础,以区域试点工作专班为抓手,以各级政府区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保障的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到偏远和薄弱的学校,逐步缩小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了均衡。

我市“扎实推进机制创新,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及樊城区的“多措并举促进应用常态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入选20xx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二、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社会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襄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xx年11月14日和今天两次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专题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20xx年教育云工程被纳入政府“十件实事”进行统筹实施,20xx年12月,襄阳市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区域试点,20xx年以市政府为主导推动的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顺利完成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区域试点市的任务,为实现襄阳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对的挑战。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后,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

那么,襄阳市作为基础教育大市、强市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地位,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我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育强市地位还很不相符,与武汉、宜昌等周边地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和校长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认识不足,基本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二是部门协作配合严重缺位。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多部门配合协调的全面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科室能独立完成的,要统筹推进;三是融合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滞后、政府考核评价、可持续发展体系尚未建立等。

同志们,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的时候,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襄阳教育,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

三、今后主要工作思路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地加以推进。

(一)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实施信息化环境升级工程。按照国小生机比10:1,国中生机比8:1,高中生机比5:1;教师用机比1:1的标准配齐计算机(含移动终端)等配套设备,并及时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提供基本条件保障。统一规划本站域网建设。20xx年,全市中国小网络带宽要达到城区学校100M、城镇学校50M、乡村学校20M标准。到20xx年,全市中国小校班班通教室普及率达到100%,宽带网接入率达100%,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构建万兆骨干路由的本站域光纤网络,千兆光纤到校、百兆到桌面,80%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网全覆盖。实施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工程。深度挖掘襄阳本地名师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建成体系完备的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隆中名师网络工作室,开设襄阳名师网络课程,逐步完成在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名师共享、优课共享的泛在学习模式。高标准建设襄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科学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整合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隆中名师网络工作平台、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等,实现综合管理和单点登录。继续完善平台功能,加快资源建设与汇聚。通过与省、国家相关平台对接,形成统一管理、高度共享、弹性可扩展的具有区域特色教育服务体系,为所有教师、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提高我市信息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步伐,启动全市中国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支持校本、区域培训和研修活动的开展。分层次完善专项培训体系,重点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教师全员培训和信息技术教师等骨干队伍培训。全市中国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学科教师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专业教师每人每年不少于50学时。

(三)以应用为驱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课堂”应用,实施“一校带多点”、“定点支教”等方式,解决好边远地区学校和教学点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高度重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具备网络教学环境的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利用班班通设备上好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遴选出最好的课,通过筛选形成和汇聚优质资源。着重开展基于云平台的教学应用活动。要加大“班班通”应用教研力度,指导教师运用教育云平台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等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目前,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与发展模式研究》和湖北省及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已经圆满结题。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做好相关课题的申报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项目,探索、总结适合襄阳地方教育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不走或少走弯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巩固襄阳教育强市地位的有力保障。

(四)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激励机制。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上工作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拿出贯彻省市工作部署的具体意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市教育局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考评体系中,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设施配置、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相关学校、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消极懈怠、工作进展滞后的进行全市通报。各县(市)区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到对中国小校的考核指标中,要把信息化应用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表彰和常规教学的考核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落实。

同志们,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们将以此次为契机,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主动融入襄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中,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打造亮点,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创造一些可以复制和值得借鉴的经验而努力。

谢谢!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3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安排部署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刚才,参观了济宁一中现场,邹城市教育局、金乡县教体局和嘉祥县黄垓中学作了典型发言,发言务实创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结合会议下发的《济宁市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一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速推动教育均衡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突出重点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用推广, 建立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力提高了城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水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20xx 年和20xx年,市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两个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围绕 “配备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投入经常化、应用全员化”的目标 ,以教育网建设为依托,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应用为主线,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别是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以来,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结合“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和“全面改薄”工作,不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仅教学点一项全市就投入1887 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在校校通方面,通过实施“农村定点国小网络宽带改造工程”和“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工程”,使包括教学点在内的所有学校全部实现了本站域网接入,提前实现了“校校通”,20xx年我市“农村国小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在“班班通”建设方面,连续6 年实施全市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的“阳光配备工程”,6 期工程配备计算机8.3 万台,5 期多媒体装备工程配备多媒体1.3 万套,全市中国小计算机总量达到14 万台,多媒体1.4 万套,生机比12:1 ,师机比1.2:1 ,776所学校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室室多媒体”。

二是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不断加强。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采取购买、征集、研发、共建等多种形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市教育信息中心数字资源总量达5000G ,挂接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农村中国小远程教育资源、全市中国小课程资源、微课资源和50 万册数字图书馆,各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对资源 分布存储,在全市中国小共享, 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实现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偏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部分学科师资匮乏问题。教研人员和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研,变革教研模式。对翻转课堂的尝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和效率 。 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 升。几年来,各县市区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共建成数字化校园248 所,机器人教育实验室269 口。完成了中国小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职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学前教育管理、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完善了网上转学、招生报名等业务功能。实现了大学联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建成了济宁教育门户网站、OA 办公、视频会议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 通过“国培”、“省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国小教师35 万人次。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业务提升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市中国小95% 以上的一线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备课和教学。

五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应用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组织竞赛、试点引领,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一是课题研究探索应用。一批教育教学成果获“济宁市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软科学成果奖”。二是评选活动拉动应用。连续五年,组织万余名学生开展中国小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连续十年,组织近十万名中国小生参加电脑作品和机器人竞赛活动,共获8 个国际奖、89 个全国奖、630 个省级奖。一大批电教优质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播出。三是专项试点引领应用。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和机器人教育实验室建设试点、教育部“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建设试点,在城乡联谊学校举办了网络教研试点、互动课堂活动,组织了微课程大赛、推进“翻转课堂”实验。20xx年成功承办山东省中国小机器人竞赛并获得全省第一名好成绩。我市被评为“全国中国小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受到全国组委会的表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有些地方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有的单位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研究不深、统筹规划不够、协调推进不力。二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应用主动性还不够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不够,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应用还不够普遍。三是共建共享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还需增强。四是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待于加强。一些单位安全意识不强,人防、物防、技防等还存在薄弱环节。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不够优化。六是教育信息化还没有稳定的投入机制,资金支撑能力不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等规章制度还需健全。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明确重点任务,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党的将信息化作为“新四化”战略之一。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制定的《济宁市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四个坚持”。“四个着眼”,就是着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眼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总目标是:到20xx 年,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 “三通两平台”是“”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一要完善“宽带网络校校通”。这项工作我市基本完成,包括教学点已全部接入教育网。下步主要任务是更新网络设施,实现区域内网络高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县市区教育网独立外网出口。到20xx 年,城镇学校实现千兆光纤接入,农村学校百兆光纤接入,城区学校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二要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统筹协调“全面改薄”、“办学条件标准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和保障农村中心国小信息化建设需求,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乡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全市中国小班班通多媒体缺口近5000 套,集中在嘉祥、汶上、梁山、泗水等县,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补齐多媒体建设缺口,确保20xx年底,全市基本实现“班班通”,任课教师人手一机,学生机满足信息技术课配备需求;各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与国家、省、市对接,同时配齐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三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为师生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借力济宁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中兴公司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力争20xx年完成人人通平台建设任务。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力争20xx 年所有教师都拥有网络空间,国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空间的比例达到70% 以上。要激励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抓好平台建设。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的思路,重点建好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一些县市区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承载本地优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整合。二是抓好资源建设。平台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下步重点是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要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主流数字资源企业,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同时拓展资源来源渠道,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二是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抓好这项活动将对全市建设个性化、特色资源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学校录播室建设是这项活动的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推进意见已就这项建设制定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各县市区要想法设法完成建设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优质资源。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当前,教育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精细化管理依靠数据来支撑,数据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为此,要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这是提高教育部门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学生、教师、校舍、设施、资金等情况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要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为架构,加快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做到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须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国培、市培、县市区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技术人员,各县市区和学校在制定年度增人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xx年,省教育厅在我市批复了20 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今年我们将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继续做好数字化校园和机器人教育实验室两项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推选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在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积累经验。各县市区、学校要加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组织好“中国小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和“中国小电脑制作”和机器人竞赛等品牌活动,积极开展“未来教室”、“创客空间”和“3D 打印”等新的探索,联合科协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科技节”和“信息技术嘉年华”活动,引领教育信息化应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大工作统筹力度。在具体工作中 ,要统筹考虑城乡学校实际,根据财力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导向。 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今后要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应用上来,将着力点放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来,坚决避免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坚决防止多数教师不使用、几个尖子“撑门面”的现象,防止其他环节不使用、简单在课堂放几幅图片几段视频“造气氛”的现象。要将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取得的成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成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要坚持抓校长、校长抓的工作理念,建立强化应用的长效机制,转变教学和教研活动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鼓励、引导、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普遍用、经常用,备课用、上课用、布置作业用、师生交流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投入仅次于校舍改造,不仅要确保基础设施全部到位,而且要提供设备更新、运行维护的经常性支出。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费用国中每生每年不低于84 元、国小每生每年不低于66 元,确保设备配备、网络使用、资源建设、运转维护、设备更新五项经费落实到位。 同时,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推进应用等“软”环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的机制必须建立,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教育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密不可分,中央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亲自担任组长,可见网络安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市委也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近年来,网上泄密、网络安全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也面临着严峻复杂形势。各县市区和学校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加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宣传学习,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强化舆情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同志们,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迅速行动、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加快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彭清华书记作了题为《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举全区之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动员讲话,对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紧接着又通过视频加讨论互动的方式,对搞好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可以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紧迫性。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的部署,分析形势,明确要求,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立即行动起来,采取超常措施,下过硬功夫,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下面,我讲5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指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求我们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彭清华书记指出,扶贫攻坚不但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事关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巩固安宁。彭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不辜负全区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结合广西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扶贫方式,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到20xx年,全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53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自“”以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全面抓紧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1.4万人减至20xx年的3.82万人,贫困村群众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6.1%,扶贫攻坚成效位居全区前列,近几年成为我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市扶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全市贫困群众的高度认可。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自治区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相比,与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比,与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比,我们的扶贫攻坚还有不小的差距。北海虽然不是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但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全市还有5.56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其中69.5%分布在79个贫困村、30.5%分布在其他262个行政村。我市贫困村点多面广,大多数位于边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增收难等问题突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等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不小,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是北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扶贫攻坚责任重于泰山。在“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将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考核任务,必须全面完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扶贫攻坚不是一般的日常工作,而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所有部门的工作;不仅是分管领导的工作,更是所有领导的工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工作。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坚决完成精准扶贫攻坚任务,为北海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作出应有贡献。

二、精心组织抓好精准识别工作

做好精准扶贫,必须首先抓好精准识别,这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最关键最紧迫的任务。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对此高度重视,分别到罗城县和大化县抓试点,亲自进村入户调查(看卧室、核家电、看猪圈、羊圈等),进行打分、修改方案和表格。我们必须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打好精准扶贫攻坚的第一仗。

一是明确精准识别的目标任务。根据自治区要求和北海实际,我市精准识别工作必须在今年12月10日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现在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派驻人员一定要入村“沉下去”,打好扶贫攻坚第一战。广西与其他省区的做法不一样、要求不一样、力度也不一样,不是简单的再核实、再完善,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再调查、再识别,任务更重、耗时更长、工作量更大。原先的贫困户统计都是自上而下的,现在自治区要求改变统计方法,自下而上,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一定要把数据搞准。按照自治区的要求,我市此次识别工作要对79个贫困村所有农户进行入户调查、登记、打分,并对非贫困村的原建档立卡和新申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登记、打分,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据初步预测,大约要涉及到30多万农村人口。尤其是合浦县任务最重,全市79个贫困村合浦就占了70个,其他三个区占9个。

二是组建精准识别工作队。人员到位是做好精准识别的保障。本次识别工作以县区为主体,市直单位虽然选派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但考虑到力量还不够,各级各单位还要根据各自的定点帮扶单位,按照1:3至1:5的比例,增派人员投入定点村的精准识别工作,直至识别任务全部完成。各县区要根据精准识别的工作量,做好人员测算,从县区直部门和乡镇抽调专人参与识别工作,尽快把精准识别工作队组建起来,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4 名以上工作队员参与识别工作。涉及单位要全力以赴支持派驻人员的工作,所抽调的人员要全脱产,直到识别工作任务全部完成才能回原单位上班。如果无法按进度完成精准识别工作,相关帮扶单位和乡镇还要进一步增派力量负责到底。这项工作,前两天市委、市政府已经专门发出文件(北办字〔20xx〕13号),请全市各级各部门抓好落实。

三是严格把握精准识别方法和程序。这几天自治区已经对第一书记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各县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扩大宣传。要通过培训,在讲清精准识别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和“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来开展识别工作。识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不能合并步骤、简化程序。严禁优亲厚友、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挂空户,杜绝平均分配。识别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确保识别数据真实有效,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为建立精准识别信息互通网络平台、开展实施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提供可信的有力支撑。

四是落实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这次识别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相关表格均由自治区统一印发,各县区要参照自治区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县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采取县区领导分片包干、定点帮扶单位分村包干的方式,落实专门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确保精准识别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要统筹协调落实抽调人员;市扶贫办要切实担负起沟通、协调职能,指导督促各县区搞好精准识别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精准识别工作任务。

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

为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在今年6月印发了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案》(北办发〔20xx〕34号),明确了精准扶贫的原则、目标,并将包括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增收、教育扶贫资助、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等“七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任务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次全区、全市会议的部署与要求,创新思路、统筹兼顾,分类分步、扎实推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工作任务。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牢牢抓住产业扶贫不放松。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是贫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要大力实施产业增收扶贫工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综合运用扶贫贴息、财政专项补助、农发项目资金等各种扶持政策,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增加收入;要创新扶持机制,通过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带动、组建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资金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涉农企业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财产性收入、务工性收入、种养经营性收入等稳定的增收机制。要依托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选择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的村,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态乡村。

二是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和加快推进贫困村的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为贫困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把加快贫困地区交通路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的贫困村改造路网,加快构建贫困村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体系,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提高村屯道路硬化率,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强化“雨露计划”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施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学费免除和专项资助制度,坚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贴和贫困农户技能培训补贴制度。落实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免除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给予生活费补贴和奖学金资助。对考取一本、二本高校和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给予政策补助,做到“应补尽补”,杜绝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进一步落实区域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和转移培训资助政策,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促进充分就业。

四是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县区政府要“兜底线”,对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户,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对于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要给予临时救助。同时,继续实施孤儿和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生活费补助及“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制度;帮助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在养老保险费缴纳上予以资助扶持。

四、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和基层组织、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的作用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发出通知,为全市79个贫困村均至少安排了一个定点扶贫结对帮扶单位和基层组织建设包村单位,并派驻了党组织第一书记;此外,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全市341个行政村都派驻了工作队员。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帮扶包村单位、工作队员的作用。这几天,帮扶单位领导、驻村第一书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长、分队长和各有关单位抽调参加精准识别的人员都来参加培训,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举措,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攻坚突击队。下一步,市委组织部、市基层办、市扶贫办还要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

各级承担定点扶贫结对帮扶的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编制规划、项目安排、资金落实、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向贫困村或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倾斜,切实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是抓好精准扶贫。一是抓好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工作。这也是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目前最紧迫的任务。要严格按照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和程序、方法,逐村逐户调查、填表、登记、打分,精准掌握每家每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做到民主评议公开透明,公示监督准确到位,审核结果公平公正,确保识别结果群众满意。二是精心制定和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规划。要根据贫困村的资源配置情况、产业发展条件、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在充分体现民意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使扶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逐项细化任务,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帮扶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逐项推进、逐项落实。三是统筹抓好农村基层其他工作。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统筹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好党建促扶贫。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农村干得好不好,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党的温暖能否传导给群众。群众都看在眼里,也能感受得到。驻村队伍肩负重要责任,要真正做到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特别是要杜绝“两头够不着”现象,驻村期间不能再承担原单位任何工作,要集中精力,沉下心来,真正扎根农村、深入群众,遵循群众工作规律,严守群众工作纪律,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虚心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贴心人,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历练本领、增长才干、建功立业。要加强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区委书记,要履行好管理第一书记的直接责任,乡镇党委书记要落实好管理第一书记的具体责任,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驻村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各派出单位要大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定期到驻点村调研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成为他们坚强有力的后盾。

除了第一书记,常年驻村的还有“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这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工作队要把扶贫攻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份内之责,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驻村时间,全力参与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下一步,还要对所有驻村人员和工作队进行资源整合,要发挥合力,不能单打独斗。

五、强化对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至关重要。要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构建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镇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本辖区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集中力量抓扶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要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各定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对所对口帮扶村的扶贫工作负总责,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县级作为扶贫攻坚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要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算好明细帐,倒排工期,统筹安排,精心实施,切实做好扶贫力量组织调配、项目资金运行管理、帮扶措施检查落实等工作。各县区还要加强对各种渠道来源的扶贫资金的统筹规划和安排。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凝聚起全市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根据新阶段精准扶贫的工作需要,各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配齐、配强扶贫攻坚力量,强化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识别、扶贫信息的统计和监测上,要切实搞好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审核及业务培训工作,县区、乡镇要有分管领导和专门管理员,行政村要确定一名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录入及数据更新工作。各定点帮扶单位要在安排好职能工作的同时,服从精准识别工作安排的需要,该抽人的抽人,一定要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绝不能出现推诿、扯皮、缺位、不作为现象。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扶贫开发的新经验、新模式,全面展示扶贫攻坚的新成效、新成果,引导各级干部更加关注贫困乡村、关爱贫困群众、关心精准扶贫,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重视、关注、参与扶贫,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发动贫困群众,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顽强拼搏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同志们,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座不少同志就要奔赴一线开展扶贫攻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刚才,大家实地观摩了岚皋县四季镇电商服务店、京东岚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现场,市商务局刘家骐局长作了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报告,岚皋县政府、紫阳县政府和两家企业作了交流发言,省商务厅贾厅长作了重要讲话。岚皋县紧扣“实施三‘+’战略、通过四个倒逼、实现三个岚皋”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建立了有效的电子商务工作机制;紫阳县依托县域优势产业,深度开发富硒电商产品,将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造了“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新模式,两个县都探索走出了符合自身县情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全面推进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给大家再提三条要求: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新常态下的新型经济活动形式,已经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生产、流通、消费乃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把电子商务作为全市后发赶超、弯道取直的路径选择,对于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动力、破解发展瓶颈、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电子商务是我们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战略选择。今年以来,专题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部署“互联网+”工作,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出台了“电商国八条”等一系列文件,这是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至今由国家层面颁布的最全面、最具战略性的电商产业政策。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电子商务培育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可以说,电子商务已成为国家、省、市的重要战略部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发展电子商务正当其时。

其次,发展电子商务是当前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成为新形势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自20xx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万亿元以来,每年以2万亿元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0xx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网上零售额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7%,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20xx年,由阿里巴巴发起的第一届“双十一”购物节,当天销售额为1亿元;今年的“双十一”,当天销售额创下了912亿元的纪录,而我市20xx年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只有193亿元。据估算,电子商务线上每增加1元钱收入,可拉动线下交易近200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电子商务已成为创造消费增量、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第三,发展电子商务是我市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我市具有非常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独特的旅游景区和稀缺优质的土特产品,已经开发的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粮油、富硒矿泉水等70多个富硒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宣传推介方式和手段落后,使得这些资源和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广大农民未能获得应有的收入。正在兴起的电子商务将为我市的优势资源开发和富硒等产品销售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蕴藏着丰富的商机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也必将在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子商务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开辟了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据统计,20xx年全国网店创业就业的总人数约960万人,今后还将年均带来超过300万个就业机会;我市截止目前共有电商企业177家,电商网店878家,微商店铺1628家,直接就业人数20xx多人,加上印刷、包装、仓储、物流配送等领域,带动就业人数近1万人。在不久的将来,全市将会涌现出更多的电商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多的创新创业梦想。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战略意义,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工作理念,立足安康实际,大胆探索实践,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电子商务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我市情况看,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电商数量少、规模小,实用型、专业型人才紧缺,发展基础薄弱,仓储、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很不健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面推进”的原则,打好基础,完善配套,规范运作。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核心是要有一批优秀企业。要大力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支持我市品牌企业、中小商贸企业、个体商户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创建有特色的网上零售品牌,集中展示、宣传推广安康名优特色产品。要积极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办事处,力争把安康建设成区域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要积极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青年、具有专业技能的群体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在场地、税费、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让更多的人投身电商、做大电商,不断壮大电商队伍。

二是抓特色电商产品打造。我们开展电子商务,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我们的特色产品卖出去。各县区要把扩大我市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合作社+网店”模式,进一步拓展我市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要依托我市特色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适合网络销售的茶叶、魔芋、腊肉、大米、矿泉水、香菇木耳、蚕丝制品等本地农特产品,大力开发生态、绿色、休闲、养老等旅游产品,通过电商企业运作,使网络平台成为安康推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优产品的重要途径。

三是抓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各县区要在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园区,鼓励园区内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运营、物流配送、融资支持、软件开发、人才培训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要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制定详细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县、示范基地(园区)和示范企业,先抓一批好的典型,再逐步扩大创建范围。力争20xx年创建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2-3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基地(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认定一批市级示范基地(园区)和示范企业。

四是抓物流配送体系构建。要健全物流配送网络,引导物流企业优化物流配送布局,充分发挥邮政、供销、民营快递公司等物流资源的作用,加快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在镇、村、组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网上订货、配送、结算的农村流通新模式,打通“农货进城”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要加快建设集电子商务产业和快递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快递物流园区,使其成为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快递物流服务中心。

五是抓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各通信运营企业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中国”、“光网城市”等工程,推进光纤入户,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和接入能力。要全面推广物联网、互联网的应用,积极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移动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商务信息服务。要培育扶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系统开发、信息处理、数据及网站托管、运营和管理等外包服务。

六是抓电商人才培育。电子商务专业和实用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市商务局要结合我市实际,会同财政、扶贫、人社和教育等部门整合培训经费,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电子商务培训方案。各县区也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把电子商务培训列入财政预算,一方面要对县、镇、村的各级领导进行培训,使领导干部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对部门、镇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广泛培训,不留死角,务必让各个层面的干部都知道电商、学习电商、重视电商、狠抓电商。同时,要依托大中专院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课程,面向大中专学生、创业青年、镇村网点工作人员等,分批次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和技能培训,集中培养一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从业人员,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各县区每年对领导干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不少于4次,培训专业从业人员不少于1000人。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开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拿出具体措施,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国家、省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各县区、各部门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户电商企业。同时,要抓紧制定我市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市、县财政都要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对网上销售业绩突出、促进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的电商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助推电商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传统渠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工作举措和工作成效,选择一批电子商务应用较好的企业,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典型样板,让全民了解电商、支持电商、参与电商,努力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是严格监督管理。网络是虚拟世界,诚信风险大,监管难度大,疏于管理就会引发信用危机、商业纠纷,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各县区、各部门要始终强化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同志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jfww.com/zh-sg/yanjiang/fayan/6v0g8o.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