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中衞導遊詞(精選20篇)

中衞導遊詞(精選20篇)

中衞導遊詞 篇1

古城中衞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中衞導遊詞(精選20篇)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中衞導遊詞 篇2

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20xx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築全部傾圮。地震後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倒塌。之後,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築一時間全部焚燬,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於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衞高廟,即為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後的定型。其建築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築為主體。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台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裡,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台階,直抵南天門。台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迴洞”。

登上南天門,迎面是一座建在高台基上的九楹三層樓閣。下層為五嶽殿,東陪三宮殿,西陪祖師殿,從兩側陪殿登木梯上至二層,是玉皇樓,內塑玉皇大帝造像;登上三層,為三清宮,內塑道家祖聖老子造像,並繪有“天宮朝無”、“玉闕仙宴”、“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彩繪圖案。

在三層主樓的正面,還十分別致地建造了一座三層中樓,小巧玲瓏,婷婷秀麗;下層繪二十八星宿,中層塑觀世音菩薩和接引佛像,上層塑太白金星。中樓的兩側是鐘鼓樓、四仙閣、觀景台等,這些建築用廊橋相互連接溝通,使之左右對稱,逐次升高。形似鳳凰展翅,瑰麗挺拔。檐角高翹,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檐牙相啄,又使人有爭妍鬥巧之覺。

在清咸豐八年建造的磚雕牌坊上,雕刻着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為“無上法橋”。由此可見,高廟是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這種現象在我國也是常見的。

高廟建築的特點是:集中、緊湊、回曲、高聳,在佔地僅4100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建造了260多間建築物,最高建築高出中衞街面近30米。站在中衞街頭,遠遠望去,高廟氣勢磅?,雄偉壯麗,重樓疊閣,錯落有致。深入其間,又見殿宇玲瓏,清幽文雅,廊橋高懸,構思奇異。中衞高廟集中國南北古建築特點於一體,充分顯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

高廟以其獨特的羣體古建築和包羅萬象的合體宗教信仰,吸引着八方來客,使廟內香火不斷,興盛不竭。中衞高廟也因此而馳名,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衞導遊詞 篇3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嵴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4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城北,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為觀止。

登上中衞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悦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衞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衞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衞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説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為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為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中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藴博大精深,這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説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温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温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温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葱。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為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中衞導遊詞 篇6

中衞高廟之行令人失望,不是説高廟不值一看,而是高廟太精彩了,太值得細細看了,可我卻看不到。又是該死的淡季檢修,高廟正立面被一堵藍色彩鋼板牆遮擋,供施工人員進出的小門被一位保安老頭把控。我試着與其溝通,想以千里之外專程趕來的誠心感動其,結果被拒之餘還換來一堆聽不懂的零碎,從一旁幾位施工人員的訕笑中,我判斷,大致不是好話。鬱悶啊!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城正北,始建年代不詳,也有説是明永樂年間建造。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九月,因地震而傾圮,震後重修,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1739年1月),再次因地震致大部建築被毀。此後又逐年重建、增建,清咸豐八年(1858年)增建了部分建築後,改名為“玉皇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農曆二月十五,因廟會中香火不慎,後半部建築包括正殿、鐘樓、東西文武樓、東西觀景台等均被燒燬。翌年年再度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四年建成,更名為“高廟”。所以,國七名錄中,中衞高廟的建造年代為清至民國。(以上摘自網絡)

中衞高廟的建造風格與平羅玉皇閣差不多,都是南北向沿中軸線排列的層層升高的主建築輔以兩廂對稱的輔助建築,主輔建築之間以天橋迴廊相勾連。不過我個人感覺比平羅玉皇閣更高大,更復雜,更美觀,在此請平羅的博友不要生氣。網上查到的數據是輪高度,中衞高廟最高處距地面近30米,平羅玉皇閣26米,也有説29米的,這個差不多;論面積,平羅玉皇閣的導遊詞中説是4400平方米,而中衞高廟的相關資料中説有15000多平方米,這個可能不準確,從中衞高廟的45度角俯瞰圖來看,建築的確比平羅玉皇閣要多,要密,只是不見得建築面積能多出這個多。中衞高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眾多的屋頂式樣,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捲棚頂、攢尖頂、十字脊頂,依稀覺得正殿是廡殿頂,網上説還有盔頂。而且由於建築的互相勾連,這些屋頂也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混雜在一起,讓人難辨,比如東西文武樓和與其相連的東西鐘鼓樓,就是歇山頂與左右兩個十字脊頂的混合,而中樓(又稱“魁星樓”)的屋頂,我也説不清所屬了,像是數個歇山頂中間加了個塔頂。另外雖説中衞高廟的建築羣是由前半部分清建築和後半部分民國建築構成,但其建築風格基本一致,不像平羅玉皇閣,後半段的民國建築以及天橋一看就要粗糙不少,屋頂及外立面用色都不同。最後我照搬網上的形容詞來讚美中衞高廟:“層層緊扣,步步升高,左右對稱,上下呼應,重檐疊閣,翼角高翹,橋廊相連,迂迴曲折,氣勢雄偉,風格迥異”。

可惜了,這麼精彩的建築羣,我無緣入內一觀,只能是圍着高廟轉一圈,拍些外立面了。甚至連國保碑,我都是站在工地彩鋼板圍牆外的花壇上吊到的。

中衞導遊詞 篇7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城北,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為觀止。

登上中衞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悦耳。

中衞導遊詞 篇8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人來人往的遊客在高廟行走,欣賞高廟的建築風格

由此上踏15級台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台階,直抵南天門。台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高廟顯的更佳的壯觀

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迴洞”。高廟 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的廟宇,因此雨雪天氣不適合遊覽,主要是台階樓梯都比較陡,太陽明媚之下、適合遊覽

中衞導遊詞 篇9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qq超拽分組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qq大全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10

沙坡頭旅遊區位於寧夏中衞市城西16公里處,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是寧、蒙、甘三省(區)的交接點,黃河第一入川口,是歐亞大通道,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裏南靠山巒疊嶂、巍峨雄奇的祁連山餘脈香山,北連沙峯林立、綿延萬里的騰格里大沙漠,中間被奔騰而下,一瀉千里的黃河橫穿而過,在沙與河之間,是一片鬱鬱葱葱、滴翠流紅的古樸園林———童家園子。旅遊區東起沙坡頭水利樞紐堤壩,西至黑山峽寧夏、甘肅交界處,以沙坡頭黃河兩岸山水田園以及北部的騰格裏沙漠為核心。

沙與河這對本不相融的矛盾體,在沙坡頭卻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聳,河水奔流,沙為河骨,河為沙魂,相依相偎,和諧共處,沙、山、河、園交相薈萃,似抒情詩,如風情畫。浩瀚無垠的騰格里大沙漠、藴靈孕秀的黃河、橫亙南岸的香山與世界文化遺產戰國秦長城、秦始皇長城、秦代陶窯遺址、新舊石器遺址、黃河兩岸的史前巖畫,以及滴翠流紅的河灣園林在這裏交匯,譜寫了一曲大自然瑰麗的交響曲,形成了沙坡頭獨特的S型地理風貌,極似中國陰陽太極圖,曾被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作為世界奇觀向全球推出。這無疑給原本就神奇的沙坡頭又增添了神祕的一筆,使其更像陳酒釅茶,韻味無窮。

沙坡頭位居《山海經》西次三經之首的崇吾之山。崇吾之山是黃帝族繁衍生息、採集狩獵、圖騰崇拜的神山,自古鐘靈毓秀,神異非凡。

《明史.地理志》載,中衞“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讀史方輿紀要》載,中衞“西五十里,因積沙而成,或雲即萬斛堆。沙坡頭這座大沙山,歷來名聲顯赫。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説:“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衞鳴沙山南黃河也。”這裏所説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沙坡頭是一個神祕的地方,就連流經此地的黃河,也能散射神祕的光彩。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載浮游人泛流的這一段黃河,歷史上原本就有一個神祕的名字,它叫“鳴沙河”。《讀史方輿紀要》援引元代史志記載説:“鳴沙河,即寧夏中衞鳴沙山南黃河也。”

周穆王駕八駿之乘遨遊河套,經這裏西巡崑崙之丘,宴觴西王母,詠歌瑤池,傳下了千古絕唱。中衞黃河南面出土的西周車馬坑證實了周穆王西遊絕非神話。

沙坡頭聚神山、大漠、黃河、綠洲、草原於一處,集長流水舊石器遺址、孟家灣新石器遺址、秦代窯場、漢代河堰、絲路驛站、西夏皇家花園於一地,融長城文化、絲路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與現代治沙成果於一體,其多元融合的歷史流光溢彩,其獨具特色的景觀使人流連忘返。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享譽世界的治沙成果,確立了沙坡頭在中國乃至世界旅遊界的獨特地位。在唐、宋、元明以來,史不絕書的“沙坡鳴鐘”成為宇內異景,形成了不可再造的世界級品位的絕世奇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之為“世界壟斷性的旅遊資源”,成為了全球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

沙坡頭周邊的大麥地、香山、西山遍佈史前巖畫。數以萬計的巖畫鱗次櫛比,瑰麗璀璨,以圖畫形式再現了洪荒時代的天、地、人情,昭示了人類文明的早期淵源,譜寫了人類歷史的最早華章。秦昭王伐滅義渠,據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沙坡頭南區的戰國秦長城,荷載着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碰撞、融會。秦始皇、漢武帝築長城,現存遺蹟位於沙坡頭黃河南岸、北岸的黑山峽、衞寧北山。長城維護了地域安寧,保障了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遍佈沙坡頭地區的新、舊石器遺址,南北山巖畫,秦、漢、明長城,古陶窯遺址、古水車、古傳説等等,都雄辨地證明:沙坡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著名史學家賈蘭坡、范文瀾分析了古遺址的資料後斷言:中衞地區至少在三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由此開始,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在沙坡頭成功築堤引水,開挖美利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誕生了“白馬拉疆”的神話傳説,與四川都江堰一道彪炳中國乃至世界灌溉史。

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衞。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探尋成吉思汗的歸宿,中衞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驕” 的最後足跡。

沙坡頭的攝人心魄之處,在於浪漫沙海中的奇幻瑰麗,在於大河奔流的俠骨柔情。公元736年,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徑寧夏中衞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寫下了《使至塞上》這首著名的詩篇:“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成了描寫大漠與黃河空靈寂寥、飄逸雋永意境的極致,這裏面藴藏着沙坡頭多少説不清、道不盡的千古遺韻。

讓沙坡頭屹立於世界治沙、生態和環保三大科學高峯上的還是她輝煌卓越的治沙成果。為了確保西北交通大命脈包蘭鐵路暢通無阻,從1956年開始,勤勞智慧的中衞人民與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最簡潔、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動沙丘上營造出了綠洲,解決了無數科學家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也未能解決的世界難題。這個消息一經公佈,引起了世界的轟動,一時間,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專家、學者雲集沙坡頭,爭相探討治理沙漠的成功做法,各國科學家驚歎:“這真是世界奇蹟” !“這是世界堪稱一流的治沙工程” !1984年,國務院將沙坡頭列為“中國第一個沙漠自然生態保護區”,1992年,國家為沙坡頭治沙成果頒發了在中國屈指可數的“科技進步特別獎”。20世紀70年代未80年代初,世界各地方的科技工作者,大批的海外遊客自發地湧向沙坡頭,半個多世紀以來,沙坡頭以其“麥草方格”為核心的“五帶一體”治沙奇蹟,因解決了困擾全球的荒漠化難題而贏得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八十年代初,沙坡頭又以其沙河相依的獨特景觀,接待了香港第一個訪寧中學生代表團而成為旅遊勝地,由此拉開了寧夏旅遊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沙坡頭的麥草方格治沙成果被譽為“人類治沙史的奇蹟”,沙坡頭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環境保護500佳單位”。

在沙坡頭治沙成果展示區,鐵路兩側500米寬,58公里長的綠色屏障宛如兩條巨龍,將沙魔鎖扼降伏。遊人到此,無不被中衞人民創造奇蹟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在這裏,卓越的治沙成果告訴人們,沙坡頭屬於中衞、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沙坡頭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和世界實驗室的研究點” ,“國際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訓中心培訓基地”。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1959年實地考察沙坡頭治沙後,1960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的《向沙漠進軍》一文,盛讚沙坡頭治沙的偉大意義。萬里、李鵬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在聽取彙報,實地參觀,或在京觀看沙坡頭治沙模型後,都被沙坡頭人與天地、與自然頑強搏鬥的精神所感動,對沙坡頭治沙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隨着沙坡頭旅遊區的知名度在中外旅遊市場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沙坡頭,沙坡頭正在成為西部特色旅遊目的地。在中國旅遊“”規劃中,沙坡頭被確定為西部治沙科技生產力轉為旅遊生產力的典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和二十年的旅遊開發,沙坡頭科技治沙工程、沙漠生態環境、以及特色旅遊項目讓沙坡頭名揚海內外。並在吸納創新中,海納了中國西部以及世界沙漠旅遊地區的各類沙地旅遊項目和產品,形成了中國沙漠旅遊門類齊全的景區,並形成了中國沙漠體育運動基地和中國沙漠科研研究基地。由治沙成果引發的生態環保之旅己成為沙坡頭旅遊區面向海內外旅遊市場的主打產品之一,成為國外遊客來寧夏旅遊的首選。在海外旅遊市場中,遊客們普遍認為:不到沙坡頭,就等於沒到寧夏。

徒步穿越騰格裏沙漠探險、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黃河漂流及沙坡頭治沙生態環保之旅,已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為本區最重要的主打旅遊產品向海內外市場推出,目前已成為了法國絲綢之路長跑團永久基地。沙坡頭的旅遊業是由海外遊客自發旅遊引發的,因此,從一開始便成為寧夏對海外旅遊市場的主打品牌。並且在區域品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國內國際知名品牌。目前已擁有兩條獨具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觀帶和三個核心區域。

多文化交匯景觀帶:即從北到南由大漠、黃河、長城等多種旅遊資源交匯組合,以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等相撞相融而形成的多文化景觀帶。黃河文化景觀帶:即沿黃河形成的包羅峽谷風光、沙漠風光和塞上江南田園風光等黃河景觀特色和古老文化底藴,從中衞南長灘至沙坡頭的東西向黃河文化景觀帶。

中國大漠旅遊區:即以世界著名治沙成果為主展現人地關係主題。中國治沙博物館和中國沙漠研究院是其主要項目,主要展現人與自然相爭相搏到和諧相處的歷程與現狀;大漠景區是其主要展現區,即以世界沙漠各類沙地旅遊項目、體育運動項目、探險觀光項目為主,打造門類齊全的世界沙漠旅遊勝地,併成為中國絲綢之路的北線接點。

沙坡鳴鐘黃河度假區:即國際滑沙中心。以現有“沙坡鳴鐘”滑沙場為基礎拓寬滑沙場,增加滑道,開發單人滑、雙人滑、多人滑、滑草、滑水等項目,以堪稱中國第一的大沙坡和沙、河、山、園薈萃一處的絕世奇觀,打造國際滑沙中心。以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內涵,以天造地設的黃河大太極圖為依託,以天下黃河第一漂為特色產品,多視角、全方位開展特色凸顯的黃河水上游和黃河人家度假休閒等特色旅遊活動,將羊皮筏子漂流、綠色休閒等特色品牌推出中國,推向世界。大漠綠洲旅遊景區:以沙坡頭水利風景區和農家度假休閒別墅區為核心,建成集貴賓接待、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遊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車場形成特色購物和特色餐飲。

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風光,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領先世界的治沙成果,新穎刺激的旅遊項目使沙坡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與日俱增,中外遊客發出了“遊遍中國萬里路,長憶寧夏沙坡頭”、“黃山遊罷不望嶽,寧夏遊完不望沙”的由衷感慨。因此,沙坡頭旅遊區作為西部旅遊中一面耀眼的旗幟,是同類型旅遊產品中的典範和標杆,得到了國內外的充分認可。沙坡頭先後榮獲“全球環保500佳單位”、“中國全民健身二十大景觀”、“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等殊榮。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沙坡頭,是一片鍾靈毓秀的寶地;是一片永遠在創造着奇蹟的沃土;是一部與日俱新、永遠也沒有結尾且充滿深邃韻味的旅遊寶典。

中衞導遊詞 篇11

古城中衞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中衞導遊詞 篇12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qq超拽分組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13

中衞高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 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據傳中衞舊有9寺18廟之盛,唯高廟高聳、高峻、高超,故謂之高廟。1963年被批准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僧眾常住,供奉銅鑄、玉刻、木雕、泥塑、聖像600餘尊,入選《中華佛教二千年》寶典名錄。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築全部傾圮。地震後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倒塌。之後,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築一時間全部焚燬,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於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衞高廟,即為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後的定型。其建築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築為主體。

高廟建築羣佔地4100多平方米,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重樓疊閣、260間建築物。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台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台階,直抵南天門。台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迴洞”。

高廟是 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上高廟的最高層,又是一番景象。古人詠頌此景:“蘆花飛雪漲晴漪,煙雨冥檬望益奇。點點白鷗深處浴,扁舟遙動五湖思。”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雲、瀟湘雨、錢塘潮。廬山瀑布均生於此,催人遐思,感慨萬千。這時,從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又那麼深沉悦耳,遊人猶如沉浸在詩中畫內。

高廟以高取勝。在僅4000餘平方米的高台上,築有260多間重樓疊閣。整個建築羣分兩部分,前低後高,層層疊起,形如鳳凰展翅。前院為保安寺及其山門,上為南天門大雄寶殿、中樓,最上層是五嶽廟、玉皇閣、聖母宮,有木梯與中樓通。主體兩翼分別是鐘鼓樓、文樓、武樓等陪殿。南北向中軸線上,建築物層層緊扣,步步增高,左右對稱,上下呼應,亭廊相連,迂迴曲折,檐牙相啄,翼角高翹,加上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造型別致的屋頂,構成一座氣勢雄偉、風格迥異的建築羣體。在高廟的磚雕牌樓上有一幅著名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可見當年這裏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場所。

高廟最著名的體驗景地當屬高廟地獄。高廟地獄建造在高廟地基之下,為中國四大古地獄之一。其結構為一巨型宮殿,內設十殿閻羅、六曹判官、鋸解、鐵磨、鐵牀、油鍋、刀山、火海等地獄刑具及鬼吏塑像等。結合人間百態,表現人死後到陰間接受評判的過程,體現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理念。

中衞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藴博大精深,這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説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温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温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温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葱。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為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中衞導遊詞 篇15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qq超拽分組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qq大全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16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嵴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17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衞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

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衞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峯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餘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衞寧北山,西傍騰格裏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峯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xx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讚美最高峯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峯的標誌。賀蘭山主峯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遊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中衞導遊詞 篇19

古城中衞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中衞導遊詞 篇20

中衞高廟位於中衞城北,接連城牆的高台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為觀止。

登上中衞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悦耳。

標籤: 導遊詞 中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zhuanti/redian/43ev0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