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創業人生 >

大學生畢業即創業“任重道遠”

大學生畢業即創業“任重道遠”

條我國大學生創業氛圍遠未形成 專家諫言30歲應為創業最佳年齡段

大學生畢業即創業“任重道遠”


見習記者 唐迎寅 商報記者 滕華

XX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1.2%、XX屆為1%,而今年8月一項有關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則披露,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率僅為1.94%。據瞭解,該數據與發達國家20%左右的大學生創業率相比有着巨大差距。

日前,一檔名為《我為創業狂》財經類真人秀節目在東方衞視播出,再次為“青年創業”這一口號推波助瀾。不過,商報記者發現,對於“青年創業”的定位,評審專家們認為30歲或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年齡段,換句話説,大學生畢業即創業的路依然“任重道遠”。

XX萬基金打造“創業季”

據瞭解,在“風從東方來,我為創業狂”這句宣傳口號的引領下,財經類真人秀節目《我為創業狂》整合頻道資源和社會力量,以XX萬元創業基金為鵠的,在海派電視平台上打造出了一個充分展示創業精神、執行力與責任意識的“青年創業季”。

據該檔節目統計,在近30000名報名者中,大學生創業者佔了25%;巧合的是,報名選手中持“畢業即創業”觀點的同樣佔25%,這也充分反映了在當今就業壓力大、國家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背景下,媒體為大學生創業打造平台的義務和職責。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大學生創業,營造大學生創業氛圍的意義,並不能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最近連續3年來的創業率持續在2%以下,與發達國家形成10倍的差距——我國大學生創業之路可謂步履維艱。

獲獎者熬過“黎明前黑暗”

人海網絡總經理、第一期冠軍浦濱獲創業基金50萬元;職達求職旅社連鎖合夥人兼CEO、第三期冠軍周度獲創業基金150萬元;派金科技總經理,即第十一期選手張奕多獲創業基金100萬元。這3位青年創業者中,既有畢業後7年創業,也有大學畢業即創業的,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狂”——做事狂。

“從外地讀完研究生就來到上海創業。創業初期滿滿的都是困惑:資金不足,人脈沒有,難得投資人看好的項目,可‘風投’公司‘見死不救’。那時真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念之差就可能放棄。”周度説,“狂就狂在自己的信念,狂在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創業才一步步走上正道。”

張奕多也有自己的黑暗期。他在畢業後7年創業時工作經驗已經累積了較多,各方面比較順暢。“我最困惑的是,能否得到社會認同。因為我已經具備了素質和能力,但由於7年後創業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比較大,所以從自我認同到社會認同,是我迎來黎明的關鍵。”

30-35歲創業最合適

“不是你喜歡創業就可以創業,不是你想創業就能創業。創業絕對需要有工作經驗,個別的特殊案例不能當作規律。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30歲到35歲是一個比較完備的年齡段,或許你會説投資商對創業者要求太高、心太黑,但你要理解,投資不是慈善,投資是增值,而且這也不純粹是商業上的問題,而是對你整個創業過程的負責。”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投資中心執行總經理鄭曉軍表示,之所以要選取合適的年齡段創業,是因為創業影響着一批人。“創業一旦失敗,你讓你的員工去哪裏?你用了所有的家當,你該怎麼面對父母。沒有考慮好就創業是對社會的不負責。”

完美時空副總裁蕭泓博士指出:“創業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思想開放、考慮不同選擇、內心執着的創業者會比較容易成功。另外,創業者一定需要運氣,外加各方面的指導。”

媒體需承擔多方位作用

在上週末的《我為創業狂》座談會上,新華社上海分社信息中心的博士、《創業邦》雜誌執行出版人、《創業家》雜誌執行主編等專家齊聚一堂,就金融危機下,社會給予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和媒體對大學生創業承擔責任的話題,展開了討論。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唐元清總結道,媒體起到的作用是多方向的。“在導向作用方面,媒體要利用優勢營造創業氛圍,創業類媒體要激發創業者的激情;在參謀作用方面,媒體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告訴創業者為什麼要堅持創業,經濟類媒體則要深度挖掘創業成功失敗等案例的內核;在中介作用方面,媒體要告訴投資商和創業者哪裏可以投錢、哪裏有項目,讓大學生創業者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就得到來自投資方的‘雪中送炭’。”

人物專訪

“我是一個特殊案例”

——訪梵謀董事長總裁孫紹瑞

在上海56所高校的餐廳中,我們可以看到“梵謀”櫥窗傳達的時尚與信念;在高校的籃球場上,我們可以看到“梵謀”致力打造的CBA籃球賽事;在高校的劇場裏,我們可以看到“梵謀”策劃的中國志系列話劇……

這套令人目不暇接的校園整合傳媒是源於滬上一家標準商業化操作的“梵謀文化傳媒”,而其董事長孫紹瑞正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之一。然而,當與商報記者談起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氛圍時,這位身經百戰的創業者只能輕聲感歎:“我是一個特殊案例。儘管現在政府大力支持,但大學生創業依然非常艱辛。”

定位:找準創業切入點

説起創業的成功經驗,孫紹瑞覺得,要抓住創業的切入點,並鑽研目標市場的特點。

XX年的時候,當時還是華東理工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孫紹瑞就把“創業目標”定在了高校活動上,而從一定層面上來看,他的團隊甚至是“商業進入校園”的鼻祖。“創業初期我們接了不少業務,通過贊助金的注入、對宣傳品牌的分析、利用產品的特性,我們十分順利地包裝了校園中的一項項活動,卻始終處於‘打一槍換一炮’的境地。”

孫紹瑞發現,自己定位高校這個市場的方向是正確的,可困難在於沒有一個較為固定的平台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於是,他果斷地把高校食堂作為切入點,兩年後就將22所高校的所有廣告位買斷。“食堂有監控力度,利潤空間比較大。”自此,“梵謀”有了屬於自己的戰場。

經營:做好“橋樑”作用

XX年,高校媒體概念成了羣雄必爭之地。10家左右的潛在對手與“梵謀”分庭抗禮,值得注意的是,最後紮根在這塊創業市場,最終鶴立雞羣的還是“梵謀”。

“做市場就要把市場的特點做出來,這是當時我們這個團隊的優勢所在。”據孫紹瑞介紹,當時的對手簡單地把社會上的傳媒概念移植到校園內,而他們的做法則是對高校做渠道、深入到市場的每個細節。

“我們研究了食堂框架的位置,制定了6種規格的尺寸來匹配不同學校的立柱。儘管增加了創業期的麻煩,但是站在了學校的立場,為學生這個受眾羣考慮,讓我們也贏得了競爭中的勝利。”

孫紹瑞在深入這塊市場的時候始終不忘做好連接“客户”與“市場”的橋樑。“我們引導客户結合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創意和審美觀點,通過一些具有記憶感的故事性廣告,將我們的品牌深入人心。”

商報記者瞭解到,發展至今日,“梵謀”已經在體育、勵志、文藝三方面將品牌鋪設開來,公司的規模也越做越大,終於發展成為一家標準商業化操作的傳媒公司。

“今年馬上要開始的第二屆上海大學生籃球比賽,我們已經籌備好了贊助金、場地。就等在開幕式上一炮打響。”孫紹瑞透露,把中國大學生籃球塑造成像美國大學生職業籃球比賽是他當前的工作方向。

成功:堅信自己也不可缺

在大學生創業的道路上,一支強大的團隊是必須的。但是一個涉世不深、沒有社會經歷的大學生能管理好團隊嗎?能拴住每個成員的心嗎?能激發每個成員的鬥志嗎?“這樣的大學生領導很少,可以説基本不具備。我是一個特殊案例。”孫紹瑞説道。

在孫紹瑞看來,大學生創業的項目制公司,與其稱有一個強大的團隊,還不如説有幾個實力相當、能力突出的個體。“創業團隊初期的成員一定都要有其過人之處:要麼能提供資金、要麼能提供社會資源打通人脈、要麼能無怨無悔勤懇做事……”也就是説,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我的團隊也是換了一撥又一撥。有的時候常常只剩下我和幾個人。”孫紹瑞創業背後的艱辛也是常人難料。“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團隊,也要堅信自己能走下去,這同樣也是成功的奧祕。”

建議:靠無風險基金難成事

“我有許多學弟學妹都想創業,但最終落實的實在不多。”孫紹瑞以其個人經歷對商報記者説道:“受家庭的左右、畢業時受就業同學的影響、學生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都會讓他們打退堂鼓。另一方面,即使你在大學裏創業有榮譽,這個光環也可能會改變你的動力、你的初衷。”

孫紹瑞特別囑咐現在正在創業或即將創業的大學生,千萬不要把沒有風險的基金看得太重。“學校的創業基金比如15萬元、30萬元起到的作用,是將自主創業的觀念在大學校園逐漸深入人心,帶動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而不是真正用來給你開公司的。在一個沒有風險的壓力下創業,基本上是難成大事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zhichang/rensheng/zyg3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