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中學生演講稿 >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精選24篇)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精選24篇)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漫漫中華五千載,悠悠歷史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錘鍊,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無數英雄為之折腰。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精選24篇)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肺;觸摸他,你會發現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經意間變得平和恬淡;細細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説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國傳統文化啊,沒有誰不為你輾轉反側,沒有誰不被你折服!

讓我魂牽夢縈的傳統文化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你,欣賞你愛你呢?英國哲人查爾斯説過這樣的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願在學生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進而成為蔚藍的森林!

你聽:“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這是我和學生利用大課間在學習《弟子規.》,一年多以來,我們吟誦着他,學習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踐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力;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學生之間,禮貌用語多了,髒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點點滴滴不都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傳統文化以它聖潔的光芒沐浴着我們的身心,撫慰着我們的心靈。

你看,我班的“經典詩詞誦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從”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到“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千古絕唱,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到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每一篇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篇都激盪人心。再往後,不管是唐詩的浪漫感傷,還是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元曲的寧靜致遠,還是明清小説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璣,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樂,每一首都是永恆的生命!

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暢遊其中,領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雋永體味其悠遠神韻。不知不覺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精華,打開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見了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唯見過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無邊包容萬象的傳統文化前,我只是帶領學生領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遠。但我無怨無悔,傳承傳統文化,我甘願做踐行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傳承文化,嘔心泣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着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領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説説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着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嶽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藴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20xx年至前2520xx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徵。再説説瓷器,早在歐洲掌握製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彷彿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琅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粽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麼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了,但越來越西方化,許許多多傳統文化漸漸淡忘、失傳了,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正在與社會接軌,保護、傳承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們的手裏,一定要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3

今天下午,在新校區的階B202,聽了歷史學院院長丁教授的講座《中國傳統文化漫談》,在上個星期四,也是在這個教室裏,聽了工商管理學院趙博士的講座《如何推銷你自己--營銷學角度》,作為一名理科生,去聽聽文科院系的老師的講座,感覺真的不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同時也對文科的一些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不僅僅在科技和人文上給後人以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使國人獲益良多。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曾國藩建立的曾家軍裏,以中國傳統的家族宗法管理軍隊,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係,從而大大提高了曾家軍的整體戰鬥力,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主要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也大有體現,如當代人喜愛歷史劇;喜歡聽歷史學家點評歷史;喜歡由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而來的歌曲等等,都體現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國人的深刻影響。“無處不在風和雨,和風細雨也化人。”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如同和風細雨一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既然是“漫談”,首先就要對中國文化有個正確的定位和評價,丁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和評價是“積澱深厚,影響巨大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僅影響着我們中國人,同時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面對榮譽,我們更應該客觀的去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平價和結果。”,“沒有覺對的好與壞,只有判斷標準的A與B。”,“從積澱的深和淺,影響的多和少來評價。”正確的看待歷史,正確的看待我們自己,是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些國人看到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便翻箱倒櫃的查找歷史,最後的出個結論,“某某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早在X年前就發明(發現)了的!”,盲目自大,可笑可笑,這是一種自卑,在極度自卑的情況下,人才會盲目自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理性、客觀的看待事實,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樣中國才會有發展,萬萬不可活在前人的榮譽光環之中。

端正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我們還要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黃土文明、黑土文明、紅土文明、......,數千年煙火不斷的一鍋老燉,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散發着誘人的香氣。爛熟的農業文化,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其突出的特徵在於地權和帝權。中華素有九州之稱,九州源於九鼎,而鼎代表着地權和帝權;“國”可分為“囗”、“戈”、“口”,代表着土地、軍隊和人口。回想歷史,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地權和帝權的紛爭和鞏固所引起的,可見地權和帝權的意識應經深入人心。

回顧歷史,中國的文化發展了3020xx年,鼎盛了1020xx年,又衰敗了520xx年,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歷程可以説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五千年之久,而沒有被其他民族的鐵蹄所毀滅,主要是由於中國面海背山的地理環境,但正是有了這樣的地理環境,阻礙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中國的統治者大國思想的存在和陶醉於古人的成就之中,加之一些內在的原因,使得中國海洋時代的缺失,中華文明因此駐足了數百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敞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同時也將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還清這數百年來所欠下的債。

世界需要中國,世界需要多樣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不死,融合永遠!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4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汪鳳炎教授和鄭紅教授的著作《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學》,其中《中國人的心理測量觀》這一章節對我的啟示很大。

一、內容概括

我國古代沒有嚴格科學意義的心理測量,卻有着豐富的心理測量思想,這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2220xx年,那時用此種方法來選拔優秀人才以充當“公務員”。西方學者從中國此種思想中吸取精華併為其所用。中國反而忘掉了自己的根本,盲目到國外“尋寶”。本章的心理測量包括品德考評和能力鑑定,介紹了具體的測量方法及其這種測量思想對當代心理測量的啟示。

(一)品德考評方法

關於品德考評方法本章介紹了他評法和自評法兩大考評方法。他評法主要介紹了四種,自評法介紹了兩種。

1、他評法

(1)察言觀行法 由孔子提出的方法,主要指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來對此人進行考評。在對人進行綜合評價時,不僅被評價者説什麼,還要看其行為表現,否則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正如孔子所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呂氏春秋.論人》中的八觀法,即八種察言觀行法對孔子的看法有所發展。其中主張根據被試的身份和所處情境不同決定相應的考核內容。此後此種方法繼續發展。比如《大載禮記.文王官人》提出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進行不同的考核內容,執行不同的標準。《史記.魏世家》中記載了“五視”法,與上文八觀法有相通之處。此後劉提出“八觀”,不過與上文提及的有所不同,同時他提出應在一個人穩定的狀態下進行才性鑑定。同時他強調評定者本人的德行,這樣才能防止考評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偏差。總之,這種察言觀行法一種經驗型考評方法,是在先哲與弟子日常生活學習情境下進行的,評價較客觀,但是他們缺少對弟子的長期觀察。

(2)問答鑑別法 通過主考官提問被試作答的方式考評品行。這種方法也始於孔子,並被歷代學者繼承。例如王安石、王守仁、諸葛亮等人均提倡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也具有客觀性,是在較自然情境下進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特徵。只有教師真正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威信,學生才可能如實回答,這同樣是一種經驗型考評。

(3)準情境測量法 通過有目的設定某中特殊情境,觀察被試在其中的反應,從而對其才性作出鑑定。例如莊子提供用“九徵”法來鑑定人的品行。他認為人心雖然難測,但只要方法適當只要設定合適的情境仍是可以測量的。《呂氏春秋》中的“六驗”、《文王官人》之中的“六徵”都類似今天的情境測驗法。《大戴禮記》主張用多種方法,包括察言觀行法、問答鑑別法等,從而對人進行綜合考評。諸葛亮的“七觀法”較全面,既可以測定一個人的才能,也能鑑定他的品性。他的方法其實與前面提到的“六驗”、“九徵”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由於這種方法不用文字去做,有是一種超文化的測驗。中國傳統方法所用的情境測驗注重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創設一定情境誘發被試的行為反應,從而測定其品行。但由於它缺少相關的控制條件,與現代意義上的測驗相比又缺少科學性。

(4)觀人類推法 通過觀察此人的德行類推彼人德行的一種品德考評方法。有兩種變式:①由觀察自己品行來類推他人品行。此種方法的假設是人有相似的心理和行為。②通過考察經常與之交往的人的品行來推測其品行的一種方法,其理論依據是性習論。但是這種方法也易發生張冠李戴的錯誤。

2、自評法

通過對自己德行的自我反省來進行自我考評的一種方法。通過此種方法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素養,提升自己人生境界,這是中國傳統心理考評思想的特色之一,也彰顯出中國傳統德育的主體性特徵。總體來説,先哲運用了內省式自我考評的方法和關照式自我考評法。

(1)內省式自我考評法 由孔子最先提出,即通過自我反省方式對自己的品行進行鑑定的一種方法。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其目的是通過反省自己找出自己不足之處並改正。這種方法也是孟子、荀子提倡的。這種方法不受時空限制,可激發道德修養者的主動性,易提高品行,但是此種方法對品德修養不高的人難以奏效。

(2)觀照式自我考評法 以他人為鏡子進行自我觀照,以檢驗自己德行高低的一種品德自評法。孔子在《論語.里仁》明確提出了觀照式自我考評法。他説“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這裏“賢者”和“不賢者”是個體進行考評的外在評判標準,以觀看自己是否有類似優點以及類似缺點。另外,法家、雜家以及很多著名政治家都贊成運用此法自評。

傳統心理測量方法對當代品德測量有重要啟示。本文介紹了7個方面,包括應將測量放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測量方法設計要巧妙;適當運用經驗型測量方法;適當運用非文字的測量方法;應加強自評的力度;適當運用定性方法分析測量結果;品德測量從總體上要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於一體的道路。

(二)智力測驗與能力測量方法

智力測驗與能力測驗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於品德測量的方法,還另外提到了三種方

法,包括動作測驗、單項特殊能力測驗和創造力測驗。中國傳統的智力測驗和能力測量方法在施行步驟、計算過程和結果分析等方面屬於經驗型,也沒有嚴格按科學規則進行,但仍有借鑑之處。例如測量方法設計要做到生動有趣,智力測驗要適當多用非文字測驗。

二、個人啟示

學了本章覺得收穫不少,也有一些感悟。

1、德育應與日常生活相聯繫

我國古代先哲在品質考評方法上多采用非文字的考評法,如察言觀行法和準情境測驗法

等,即使是問答鑑別法也多用口頭問答法而不用書面問答法。這表明他們在對人的才能與品質進行考評時,不太注重其是否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識,而注重其實際的言行表現,這就將品行考評落到了實處,能最大限度地杜絕雙重人格的人的產生。其實就道德修養而言,與其掌握一大堆的空洞、抽象的道德知識,還不如在實際的生活中踏踏實實地做人。

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注重讓學生掌握實際的知識,學些空洞的道德知識,學生的學習多是道德類目的學習,不注重應用,所學的知識很快被學生忘掉。即使不忘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學生可以機械地説出許多道德要求,但是卻從來沒有實施過。道德知識只有轉換為實際行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德育。因為一個人的道德最終是在其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另外,設計一些虛擬場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其道德品質,但是場景畢竟是虛擬的,它與實際生活聯繫有多大?如果這種場景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即使學生在其中表現得再好,又能説明什麼呢?比如設置大量的“兩難問題”,實際生活中學生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嗎?也許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道德提高有幫助,但是學校中處理這種問題所花時間是否太多而相應地忽視了日常行為的道德要求?我們每每可以聽到學生敍述道德知識時可謂是頭頭是道,但是我們注意一下他們的表情,那種冷酷、漠然、麻木的表情不能説不令人心酸。這種德育造就了大量兩面性人格,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道德作為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是息息相關的。道德教育應加入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而這種真實體驗的獲得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道德教育並不是神祕深奧知識的獲得乃至背誦!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聯繫勢在必行!

當前新課程改革可謂取得了一些成效,新教材的編定、學校教育方法和內容都體現出道德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有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來保證這些二者的聯繫。一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迴歸生活的理念,認為生活的過程也是道德學習的過程,主張把道德教育放入日常生活中,這些都體現了二者的結合。

2、個人應注重對自己品德的評價

人的心理深藏於人的腦海中,儘管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科學家仍未發現一種能將人的心理直接測量出來的儀器,這導致目前的任何心理測量只能是間接地測量,通過人的行為去間接推測其背後的心理狀態。因為行為與心理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就難以對別人的品行作出準確的考評。但是,一個稍微有自我意識的人,自己對自己的言行往往心知肚明。只要善於自我評價,極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於是,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通過自評法來考評自己品德的得失。

當前我國品德測量多推崇他評法,易造成道德只是給別人大看的誤解。因此,一些人在無人“監視”時表現出極差的道德性,而在別人面前卻是“君子”似的的人物。他們的做法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説的“作秀”,品德成了一種給自己增添光彩的工具,成了一種外在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品德的“功利化”傾向。當品德也有了“功利化”傾向,我們的世界將是十分可怕的!

可以説,先哲重視品德自評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希望的源泉。自評其實是一種內在的約束力,它可以使人時時刻刻檢測自己的品行,發現自己品行上的不足進而改進,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它只限於有自知之明的人,只對有自我羞恥感和有一定毅力的人有用!因為如果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無力去做,缺少這方面的意志也難以提高道德修養。對那些自我意識薄弱的人更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何談改進!因此這種方法還需要別人的幫助——他評法來加強這方面的意識,以期使其能做到自評。因此,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需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3、重視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上文已經詳細地敍述了本文提到的參照式自我考評法,這種方法對我國當前品德測量仍

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它是我國寶貴財富。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而一味崇洋媚外。我國的參照式評價往往被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這種方法和美國學者庫利的“鏡中我”理論極其相似。“鏡中我”指的是人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反應而形成的自我概念。人們正是從他人對自己的言行中瞭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幫助自己認識自我形象,並以此為基礎來調節自己的種種行為。

在我國學術界似乎有這樣一種怪現象:當我國和國外同時存在兩種相似的思想時,我國

學者更願意用國外的理論,而不願提及中國人自己這方面的思想。學者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人的做法,造成“言必稱歐美”的局面以及“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局面。這種做法到了該改一改的時刻了。

4、品德評價應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我國傳統的品德評價方法無論是自評法還是他評法都必須根據主考者本人已有的經驗

進行評價,這就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不同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會有不同的評價。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這是一種經驗型評價方法,使得後世人在運用這種方法必須自己從頭摸索起,使得許多方法都保持了“惰性”而停滯不前。所以應加強我國品德評價的科學性,如運用科學的心理測量概念、諸種科學的統計與測量方法以及科學儀器等。對中國傳統品德考評方法作一系統而科學的整理與研究,使之科學化與規範化,同時發揮中國傳統品德評價的優勢。這樣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一套中國特色的品德評價工具。

其實,不光品德評價方法上中國表現出科學精神的缺失,在許多方面都是如此,這與中

國傳統文化有關。我國曆來是一個人文傳統濃厚的國家,因此教育上體現出極大的人文關懷,這種傳統正好與當今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應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利用這種文化優勢。由於人文性而表現出的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少了一分科學性。科學性有一種相對統一的標準,形成了相應的體系和方法,因而也便於與國外的交流以及本國人自己的繼承。過於主觀的東西,只能是自家説自家的話,難以與本國乃至世界進行溝通交流,因而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難以在世界上“拋頭露面”。更遺憾的是中國人自己也無法繼承前人的成果,結果只能從頭再來,做無用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其發展進程也可想而知。我們在許多方面難以超越前人,也許其寶貴的財富缺少一種科學性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無法確切地瞭解他們究竟做到了什麼程度,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是在重複他們的工作。注重科學性但不是走唯科學主義的道路!為了不重蹈舊轍,我們必須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道路!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5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閒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説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麼?

看了一期講座後,幾位善知識引用聖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説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説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淨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説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台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麼聽講座的人,怎麼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説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係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淨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台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後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麼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楞嚴經:如來常説,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一念噌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等等,作為學佛的,你認真看了嗎?好好學沒?難道我們不是一門都沒有入,就想入多門,看着碗裏的,惦記着鍋裏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6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説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裏。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划着船把飯投進江裏,可是後來他們發現投入江裏的米飯全被魚吃了。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裏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7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系列活動在我們磨灣教學點有聲有色地進行着。浩瀚的江水滾滾而流,那個站立在岸邊,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愁,他忠心為國,都不能堅持正義留一句:“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坦蕩之言,面對漁夫的勸導,“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胸襟,躍入江水,堅守清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為之有的放棄生命,有的放棄高官後祿;有的為了心中的精神家園而失去一生的精力。他們無不是為了心中的那份精神的家園。

屈原----為了心中精神的家園而失去生命,只為了心中永恆的樂章。

粗茶淡飯,在田園中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五柳先生”,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崇高精神傳染着我們,他那辭去官職,放棄錦衣玉食的人,追求那“户庭無塵雜,居室有餘閒”的清淨,高官後祿錦衣玉食,不過是過眼雲煙。

淘淵明----堅守精神的家園,堅持一份崇高,一份心中的淡薄與清淨。

在偏僻的山鄉,閉塞的環境中,身殘志堅的王廣瑞老師為了這精神的堅守,付出了27年的光陰,用自己殘缺的身軀與堅定不移的信念“跪”着任教,他的目的不為了錢,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危困的孩子走出大山,堅持着常人難以想象的教書育人事業,頑強的創造了水鄉山村入學率到百分之百的奇蹟。

他----以最貼近大地的方式,踏遍邊遠山鄉,執着的為孩子們點亮心中的燈火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堅守在這精神的家園,體味精神,感受精神,享受這人生的價值。精神的家園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推動着我們走向成功。

二十一世紀的同學們,我們要在學習知識中感悟真理,生髮愛國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強美德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鍛鍊品質、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我們成長為具有高尚美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建設人和接班人。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8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漫漫中華五千載,悠悠歷史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錘鍊,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無數英雄為之折腰。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肺;觸摸他,你會發現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經意間變得平和恬淡;細細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説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國傳統文化啊,沒有誰不為你輾轉反側,沒有誰不被你折服!

讓我魂牽夢縈的傳統文化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你,欣賞你愛你呢?英國哲人查爾斯説過這樣的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願在學生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進而成為蔚藍的森林!

你聽:“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這是我和學生利用大課間在學習《弟子規。》,一年多以來,我們吟誦着他,學習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踐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力;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學生之間,禮貌用語多了,髒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點點滴滴不都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傳統文化以它聖潔的光芒沐浴着我們的身心,撫慰着我們的心靈。

你看,我班的“經典詩詞誦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從”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到“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千古絕唱,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到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每一篇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篇都激盪人心。再往後,不管是唐詩的浪漫感傷,還是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元曲的寧靜致遠,還是明清小説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璣,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樂,每一首都是永恆的生命!

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暢遊其中,領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雋永體味其悠遠神韻。不知不覺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精華,打開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見了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唯見過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無邊包容萬象的傳統文化前,我只是帶領學生領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遠。但我無怨無悔,傳承傳統文化,我甘願做踐行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傳承文化,嘔心泣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0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這就説明禮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如今,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禮儀文化修養,越發的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儒家把能夠遵循禮儀,擁有道德修養的人稱為“君子”。君子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樣的人是優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也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化身。那麼,如何成為生活中人人敬愛的“君子”呢,這就需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下面我就用中的原文和大家談談傳統禮儀吧。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孔夫子教導我們,學習文明禮儀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確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孝從何做起呢?我想,應該從聽父母的話開始。首先我們應當理解到,父母對我們的教導,無論對錯與否,其出發點都是為我們着想。天下沒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學好,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待子女實現自己未能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所以我們身為子女,應當負起這個責任,應該有擔當。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導錯了,出現了原則上的錯誤,那我們就應該和顏悦色地與他們協商,達成統一的意見,千萬不要當面頂撞父母,讓他們傷心。試想,朋友之間相處尚且需要相互體諒,互相關切,沒有人會對自己的朋友惡語相向,何況是供養我們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們在禮儀修養方面還應注意哪些內容?那就是誠信,仁愛和學習文化知識。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學生們從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求職,也即找工作。在這樣的一個商業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二字!人無信不立,喪失誠信的人,是會被全社會所厭棄的。在這裏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禮儀,為什麼要談到道德修養呢?因為誠信是一切禮儀之本,一個人只有在為人處世中充滿誠意,才能表裏如一,沒有誠意的禮儀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就比喻至誠的力量連金石都可以感化,何況是人呢?如何培養誠信,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説謊,這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錯誤,説了謊話,還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圓謊,最終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終日,害人害己。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説謊的人往往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們應當常常反省,做到問心無愧,這就是修身之道。

在傳統禮儀中,最重要的是言行兩個方面。易經上有句話:“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就是告訴我們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榮或者是遭受恥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發的。

禍從口出,就是説明言語的重要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粗話髒話,有些同學可能會一時好奇,學了起來,漸漸就染上了説髒話的壞習慣,這個一定要改,因為惡語傷人是很可怕的,一時的出言不慎可能會激起別人的仇恨心理,説着無意,聽者有心,這會給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還有一種就是挑撥離見,揭發別人的隱私的毛病,這樣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為別人一旦知道了你這個毛病,就一定會提防着你,不願意與你談論自己的事了,那麼你就很容易被孤立,當然這種惡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們説話,儘量説一些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如果言談終日,言不及義,與他人聊一些閒言碎語,不但浪費時間,而且耽誤學習。

行為,更是禮儀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竊等惡習向來是為人所不齒的。如果嚴重的話,當事人還要負擔刑事責任,接受國家機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應當檢點自己的行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蹺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時要抬頭挺胸,使人感覺有朝氣。寫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寫字不規範也反映了心態的不端正。《弟子規》裏説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這個道理。

論語上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要求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比如當你想亂扔垃圾的時候,就應當想到清潔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潔工,看到同學們亂扔垃圾時心裏會怎麼想?再比如上課時有的同學在下面聊天,做小動作,自己作為老師,學生們在課堂上講課時心裏又會怎麼想呢?學會換位思考也是我們成功人生的祕訣之一。

然後我們要談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儀。我們常常聽父母對我們説到察言觀色的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觀色呢?比如親朋好友聚會時,看到長輩應當問好,如果不知道怎麼稱呼可以事先問父母,在吃飯時,不要只顧自己,長輩沒有開動之前最好不要先開動,坐座位是也要聽從長輩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師長要主動問好。在和朋友談話時,如果對方沉默不語,就不要追我下去了。這些禮儀都很細,平時生活中應留心觀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師請教。

談了這麼多,同學們是不是對中華傳統禮儀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講在這裏就要和大家説拜拜了,同學們要認真體會,並付諸行動哦,中華民族的明天等待你們創造!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身上流動着同樣的血,學習着同樣的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推動着人類進步,為人類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我們中華兒女應該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我們的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愛護環境,尊老愛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們的美德。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嗎?作為一個像孔融那麼小的小孩,就懂得了互相謙讓,尊敬老人的道理,就已經不錯了,這就是中華民族所要培育出的子孫,所要培育出來的一部分傳統美德,難道這不應該讓我們學習嗎?

一提到中國人雷鋒,這可能都是婦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國的軍人們,都是具有像雷鋒一樣的品質,都是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我們頭頂一顆閃亮的紅五星的軍人們,有着時刻關心我們的軍人們,難道你沒有看過關於我國的軍人們的連續劇嗎?個個都是那麼的嚴肅、莊嚴、樸實、勤奮、英勇的人,都是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關愛人民的精神,這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吧!

保護環境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追求的,現在我們中國愛護環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國也變得更美麗了,像我們得學校,也變得更乾淨,更美麗,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愛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多少愛國英雄為保衞祖國,為國家的榮譽,犧牲自己的利益,貢獻祖國。1851年,吉鴻昌將軍赴美"考察"。那時候,中國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鴻昌將軍去郵局寄包裹,郵局的職員知道他是中國人,竟輕蔑地説:"’中國’在哪裏?我不知道"。隨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該暴露自己是中國人,還説:"只要説’我是日本人’,就什麼事都好辦了。"吉鴻昌將軍頓時怒不可,當面斥責道:"什麼!你要自稱日本人?我吉鴻昌決不這樣做!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他回到住處,當即製作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中國人!",並把它佩掛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個"我是中國人",體現出了吉鴻昌的愛國心。

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將來貢獻祖國。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不要辜負祖國對我們的培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2

眾所周知,咱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説、動人的故事、五花八門的風俗習慣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

十二生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它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知識。據説,十二生肖的排名是這樣來的:傳説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選定十二生肖。晚上,貪睡的老貓請求老鼠早晨叫醒它,如果不叫就吃掉它。可是正月初九清晨,老鼠卻悄悄地獨自出發了。老鼠不會游泳,卻遇上了一條河,它偷偷地鑽到牛耳朵裏,順利過了河。等牛剛要進門時,老鼠一下子從牛耳朵裏竄了出來,搶先跳到了玉皇大帝面前。結果,老鼠得了第一名,接下來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每個人都有屬相,我們的屬相就是根據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來定的。

勤勞聰慧的勞動人民還根據十二生肖的形態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品。有精美的郵票、閃光的銀幣,有古老的金幣、精緻的掛件,還有美輪美奐的刺繡、五花八門的剪紙、奇形怪狀的泥塑以及千奇百怪的布藝……真是精美絕倫,叫人目不暇接。

你看,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絢麗多彩?如果你有興趣,你也可以找一找有關的資料,和我們一起分享。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3

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春意濃濃、生機勃勃的陽春三月,意味着我們該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平時,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説: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着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很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因此,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呢?其實很簡當,就是別人幫了你,道一聲“謝謝”;見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個“好”。平時注意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做文明好學生的基本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裏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範我們的行為。

同學們,在這個文明禮貌月,瀰漫着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吧。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4

歷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詩詞,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像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更引來一股綜藝清流。

不知何時,我們忘記了李白杜甫那抑揚頓挫的寫作風格,也淡忘了他們那種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質。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讓我們喚醒對詩人的認知;如今新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美好和平的生活。高新技術的變遷,使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厭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吸引,讓我們喜愛並關注它。

曾經的詩歌是多麼燦爛輝煌。在唐代鼎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文學遺產,《唐詩三百首》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歡能體現詩人對友人的深厚友情的唐詩,其中就有李白的《行路難》,雖然篇幅短,但詩中字句清晰,語言優美,透露出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體會到詩人在崎嶇的路途中,仍然懷揣着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流傳千古。

曾經的詩歌是多麼安閒舒適。就像王維寫的《竹裏館》,寫的讓人清靜安詳,營造了一種閒適、靜謐的環境,用最樸實的口頭語“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獨自一人靜坐,擺脱孤獨的束縛,迎接大自然的擁抱。“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把傾灑着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彷彿詩人超脱現實,他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我們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中,要把詩歌所包含的“精華”發揚光大,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那股對學習的熱情對思考的認知在他們心中悄然“形成”,也就在腦中形成一種“養料”,充實我們的大腦,填滿了心中的“空虛感”,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世間的人情世故,這也就出現了許多才女豪傑,他們就更容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為自己譜寫一段屬於自己的新的人生里程,就像是一個明亮的圓盤,投入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擦亮他,不要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澤。

《中國詩詞大會》是傳統文化的發揚地,所以我呼籲所有人在心裏,為它留一份屬於自己的“位置”,讓“詩詞”永遠歷史這個舞台上綻放屬於自己的光澤。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5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許多許多。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十二生肖了、剪紙了、陶瓷了、國畫了、書法了……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從書中瞭解到,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書法,也特別想學它,可由於那時年齡小,老師把我拒之門外了。現在上學了,又看到班主任唐老師寫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羨慕不已,我心裏又開始癢癢了,也想像老師一樣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來。

我剛練毛筆字的時候,手中的毛筆總是不聽使喚,寫出來的字橫不是橫,豎不是豎,難看極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毛筆字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寫的作品還在學校展覽呢!我自豪極了。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6

不知是誰點燃了滿天繁星,閃閃爍爍;不知是誰把月亮掛上樹梢,如水而瀉,不知是誰塗黃了樹葉,綠顏不在;不知誰把殘燭吹滅,昏昏暗暗……悶來窗前理箜篌,卻見落葉紛紛,白花凋零。唉,已是秋天……

我禁不住走了出來,風也確實涼了,我又要獨自承受着難耐的秋天了。踏着如銀的月光,我登上了昔日遊玩時乘坐的小舟。那一櫓一槳都是依舊,還曾記得“誤入藕花深處”,也記得“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看如今卻是花褪雁飛,秋葉凋零。那秋水默默的凍着,偶爾一片葉子飛來,也會激盪起層層淪漪。湖邊的柳樹低垂着,水中顯出她那疲憊的身影。

我拿起櫓,輕輕撥動着湖水,在月光浮動的江面上,小船動起來,耳邊縈繞着湖水那歎惜的聲音。“花自飄零人自流”,世間萬物總得有個歸宿。凋落的花,有明天紅色的希望;飄落的葉有明天綠色的願望,而我呢?天地茫茫我要去追尋什麼呢?雙溪景雖好,可那艋小舟怎可載動我滿腹的哀愁?我漫無目的得閒遊,抬眼望卻見月兒已爬上了西樓,温柔的銀光籠罩着西樓的渾厚。珍珠般的月啊,你為何只着温馨與恬靜?哦!眼前又是昔日那個蘆葦塘。我不知不覺划過去,不料卻驚起了一羣雁兒,那是正要南飛的雁兒啊!南方的天也許不會這般涼,可是南方的雨卻是下不完的,煙雨濛濛,我迷失了追尋的方向。我已累了倦了還是回去為是!

“萬物榮枯一歲盡,何時方可會嫦娥?誰可與我同醉,共度這蕭蕭秋夜?我又彈起箜篌,婉娩的琴音又在耳邊響起……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7

是誰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遠古走來,叱吒風雲?

是誰的傳統被薪火相傳,從現代走去,綻放輝煌色彩?

是誰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讓人們探索去發現?

是中國那已經經久不衰的文化,一個不斷書寫奇蹟的民族和文化強盛的國家,一個潛藏着無限動力迅猛發展的國家,和他那傳承下來的文化。

面對近日,多數中學生偏愛閲讀漫畫,小説,網絡作品,而非傳統的文學名著,甚至是讀不為興趣,而是為了考試。我認為真的很不應該,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的丟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漠視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了,也許不久的將來,這些傳統文化已經找不到了。現在正面臨着,多種傳統文化繼承人找不到的問題。

曾幾時,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是很多人心生嚮往的一項技能。但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人痴迷於鍵盤與鼠標,丟掉了筆桿子,逐漸形成了提筆忘字的尷尬局面。這也是諸如《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取得高收視率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一件傳統文化的危機啊。作為一名中國公民,保護好自己的傳統文化是每一箇中國公民所必備的職責所在。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和靈魂,它甚至可以昇華為一個國家的棟樑,名著更是見證一個民族歷史的興衰,例如《紅樓夢》,它片面上是“寶黛愛情”但深刻的是四大家族的強盛和興衰,亦或者是我們民族的一面鏡子。這些都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存在性啊。甚至我認為讀名著是為了考試,而非興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他們的行為,甚至貶低了民族傳統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有人説名著離我們時代太遙遠,我認為經過一代代的薪火相傳,各個祖先傳承下來的,與我們的生活可謂是息息相關啊。

當今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在追求網絡小説、漫畫的同時,也失去了在名著中遨遊,靜下心來探索和追求的機會,文化與文明的傳承的斷層問題,需要我們真正去關注。請不要漠視這些傳統文化了,去重視那些因為繼承人而面臨滅絕的文化吧。文化最終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強盛之所在,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包含了一個民族的興衰變化。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8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説:“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xx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説,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19

一天,我在看一張報紙,上面有篇叫《年的故事》,我就開始細緻的看了起來。

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經常禍害人類,玉帝看見它這樣子,將它打入天牢裏。過了一段時間,玉帝看見它這麼苦苦哀求,就規定讓它在每年的正月七年級下凡一次,但是它還是惡習不改,繼續禍害人類。這次正月七年級前一天晚上,人們都去山上去躲避年,但是有一位老婆婆不怕,有一個人叫她趕快走,她就是不聽勸告,那個人只好走了。到了正月七年級,年去禍害人類,但走到老婆婆這一户時,老婆婆已經貼好春聯了,年有點害怕,這時候,老婆婆扔出一個鞭炮,年被嚇的落荒而逃,原來,年怕火光、紅色的東西和巨響,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婆婆,就每次到了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掛燈籠,放鞭炮,貼對聯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長了知識,又讓我們和祖國的緣分更近一點!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0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説:“怎麼一點年味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801班的王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在中華民族艱難而燦爛的五千年發展歷史中,我們世世代代的先輩不懈努力,永不回頭,創造了無數人類燦爛的思想和成就,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如孝、忠、禮、誠、仁、愛他人、善待他人、自然……這些源遠流長的精神世界,是全人類進步思想的奇葩。作為中國人,我們為自己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到自豪。

中國有句古話:“孝為先。”這意味着尊重父母和老師是所有美德的第一位。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出一番成績。

“拄着枴杖變老”的故事,我想每個人都接觸過。漢朝的時候,大良有一個叫韓的人,天性清純,尊敬父母,是有名的孝子。他媽媽對他要求很嚴格,稍有差池,就舉起手杖揮了揮。有一天,于波被打了,但他很傷心,哭了。他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可以隨時接受打你。你今天為什麼哭?”于波回答説:“當我打我的時候,我總是感到疼痛。知道媽媽還有力氣,身體健康,我就放心了。但是如果我今天不感到疼痛,我知道我的母親正在衰落和虛弱。所以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不是痛苦而是不願忍受。”這個故事説明韓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有詩説:

念及母親的感受,對母親的體重十分關心;一旦牧之的實力下降,他就感到悲傷和淚水沾濕。

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應該明白了,父母平時對我們要求嚴格的時候是關心我們的,他們把對我們的愛變成了教訓,只是希望我們長大後能少吃點苦,少走點彎路。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孝順”地回報父母的愛和善意。事實上,我們只需要抽出一些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和他們聊天,幫他們倒一杯茶,洗腳。對他們來説已經足夠了!希望同學們能在身邊量力而行,以後留下遺憾不要後悔。

我們的青少年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是中國燦爛文化的接班人。首先要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快樂學習,為祖國和生活增添光彩!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2

中國有着悠久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壺天的火龍燈會,下面就由我來説説它的特點吧。

又到了舉行火龍燈會的時候了,中午,大家紛紛拿出自家的針線,為火龍燈“封上肚皮”。這時,姨媽對我説:“這火龍燈一共60米,共24節,每一節要插一根蠟燭,晚上以火龍燈為主,還有花燈,排燈,火流星,火球呢!”姨媽笑眯眯的對我説。“真的嗎?”我開心極了,小小的心充滿了快樂。

晚上,大家為火龍燈插上了蠟燭,花燈、排燈也準備就緒,於是,大家拿出樂器“嗒嗒嗒”的吹了起來,走了起來。“姨媽,為什麼要舉辦火龍燈會呢?”這時,我好奇的問。“因為啊,我們壺天村以前總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龍燈會有什麼關係呢?還有,為什麼現在沒失火了呢?姨媽你快説呀!”我就像一個記者在對姨媽進行採訪。“為什麼沒失火了呢?因為啊,一次,幾位道士他們路過壺天村,他們説,是因為山洞裏有一條赤蛇,它修煉上千年,成了一條火龍,我們這裏總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麼辦呢?於是,他們讓我們每年都來舉行一次火龍燈會。”“哦,後來呢?”我問。“自從舉辦火龍燈會後啊,壺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媽笑着説。“哦。”我點了點頭。

“走,我帶你上街去。”沒等我反應過來,姨媽就拉我上了大街。街上人山人海,這時,一位伯伯掛着一個火流星:在鐵絲邊上用一種線做成的網子,可以拉緊,裏面放上燃燒的木炭,因為轉起來時火星會濺起來,變成美麗的圖案,所以叫火流星。伯伯然後取下火流星,旋轉起來,濺起來的火星有時變成一顆星球,有時變成一隻蝴蝶,有時變成一朵花……

壺天火龍燈會的創造和流傳是壺天人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壺天人所喜愛。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3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在歷史長河中沒有被“沖刷”的大國。中國的核心就是中華文化。

中華五千多年燦爛文化始終藴含着一股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響着中國人的心理和品格,是我們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相當於中華民族自立於民族之林的豪言。

可是,在當今社會,誰又能真正成為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真真正正的中國人呢?

電視上經常會報道中國人在哪國的文化遺物上刻字了,中國人怎樣違犯交通法規了、到底怎麼了?我們該何去何從?

首先,我們要培養最基本的愛國精神。大家都知道南宋的愛國將領岳飛,他從小熱愛武藝,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當金兵入侵中原時,他辭別母親,出征抗金。為表愛國,母親在他的背上刻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他一路所向披靡,殺敵無數。雖然最後他被秦檜害死,在百姓心裏他卻永垂不朽。

其次,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孫波,生前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總經理,中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總經理,他將生命刻度中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海外油氣事業。由於長期的勞累,他在20__年突發腦出血逝世,年僅52歲。年輕的生命雖已逝去,但他為祖國石油事業所作的貢獻我們永記在心。

最後,請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應是像岳飛、孫波那樣的中國人!

傳統文化演講後感 篇24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應被有批判的繼承,而非一票否決。

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禮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左傳中有言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足可見禮儀在文明社會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洗濯和沉澱的,那些優秀的文化價值禮儀不應被摒棄,而應被完善、繼承和發揚。

駐德全權大使吳紅波曾被德國記者問道“德國人能從中國學到什麼?”,吳紅波答道:“謙虛。譬如:中國人完成一個項目,他不會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講得是他的團隊,他的導師,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國禮制精神原則所在。所謂“自卑”不是要故裝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態,謙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這種誠敬謙讓,合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社會仍值得提倡。

傳統禮儀還傳播了許多優秀的基本價值觀,如敬、恕、誠、信、仁、愛。在現代功利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早已忘了傳什麼“道”,中國應該傳什麼“道”。而禮儀文化卻給我們提供一個精神平台來領會這些優秀的精神內核。着名文學史者劉夢溪指出:“敬、恕、誠信、仁、愛等,應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然而,傳統禮儀也有其閉塞成舊的一面。如古時女子以纖小玉足為美,從小裹腳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彎折,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兒女應聽父母媒約,指腹為婚是謹守孝道的錯誤觀念也使許多有情人分隔天涯。傳統禮儀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礙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禮儀文化雖有落後、陳舊弊端,但究其本質是對現代社會極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精神遺產,永不過時。擇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讓其成為國人深層價值的“根”。

標籤: 後感 演講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yanjiang/zhongxue/kvgo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