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中秋節端午節演講稿 >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精選12篇)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精選12篇)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精選12篇)

我最喜歡的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了。

到那天早上,大家都把菖蒲,艾草插在大門上,據説可以除邪避兇。

端午節能嚐到好吃的粽子。粽子的種類繁多,有豆粽,有紅糖粽,有棗粽,有肉粽……真讓我雙眼發光!我忍不住衝上,拿起一個粽子,使勁一咬,“哇!好美味啊!”我不禁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在端午節還能觀看刺激的賽龍舟。每到那天,江邊就響起了洪亮的大鼓聲、歡呼聲、吶喊聲,響成一片。選手們身穿綵衣,緊握船漿,喊着整齊的口號,奮力地擺動船漿,向終點駛去。一隻只龍舟象一條條巨龍在江河上翻滾、飛馳。人們在河岸邊不停地喊着加油助威。

説到端午節,還有個美麗的傳説呢!傳説楚國詩人屈原因為國家被佔領了而投江自盡。人們怕魚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紛紛划着小船來到江面上打撈,還把粽子投下江去,希望魚只吃粽子不傷害屈原的屍身。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你喜歡嗎?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2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國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和除夕,其中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

記得上次端午節,我和媽媽一起包粽子,媽媽先教我包粽子的步驟。第一步,和媽媽一起泡糯米和粽子;第二步,準備好粽子所需的各種配料;然後將糯米和食材混合,加入一些糖攪拌,它們就會變成美味的食物;第三步,把好吃的放在粽子裏,然後準備一根細長的繩子把粽子捲起來。

我跟着媽媽的腳步慢慢學會了包,可是我的粽子為什麼會漏下來?而且看起來好醜。我媽的粽子是鑽石,我一看就流口水。但是我的包又長又平,像個小枕頭。我不死心,不能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又開始打包,吸取了剛才失敗的教訓。我先把兩片粽子捲成錐形漏斗,然後把糯米放進去,再把粽子一圈一圈的卷,最後用繩子綁好。終於成功了。我父母對我豎起大拇指。看着自己的傑作,我開心的笑了。我把煮好的粽子整齊地放在盤子裏。我們拿起粽子,蘸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一家人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就這樣,我愛上了端午節,因為每次端午節我都可以和媽媽一起包粽子,不僅可以提高我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和家人團聚,玩得開心。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説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據説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餵飽魚蛟蝦蟹,讓它們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在我們長壽之鄉如皋,至今也保留着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從河邊採來新鮮的蘆葦葉,清洗乾淨,先放在水裏煮一煮,同時把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後晾乾。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在裏面放入糯米,最後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粽子“寶寶”就誕生了!奶奶還喜歡根據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紅棗、紅豆、火腿等“點綴”。那些穿着綠衣的粽子在爐火上煮着,還沒出鍋呢,空氣中就已飄蕩着葦葉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個吃起來。

端午節前夕,奶奶還會特意買來艾葉,掛在門上獲放在櫃子上,媽媽則要替我佩戴五顏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個危險時期,很多人都會生病。而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着辟邪驅瘟的神效。

我愛上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哦,又到一年粽子飄香時……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由我來進行國旗下的講話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很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愛,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同學們祖國需要我們的愛,美麗的校園需要我們的愛,同學們需要我們的愛……

端午節,我們要緬懷屈原,更要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學習他的大愛,這些必須付諸行動。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6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本站提供)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7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説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捲,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姥姥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着,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説:“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説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藴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8

各位同學:

我是來自高x班的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後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粽以及掛艾葉菖蒲。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呈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粽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為其打算“筆粽”,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神奇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於端午時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期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的崇敬。粽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着地域的不同而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於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為家中淨化空氣,吸煙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着人們對家裏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為了驅散魚羣,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汲取端午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於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9

你要保重自己的身體,聽你説身體如此不好,真叫人操心.有時間要參加鍛鍊,少打麻將,祝你天天健康!

我用:一份健康的綠豆,一份開心的花生,一份美麗的紅豆,一份快樂的調料,包成一個開心的粽子送給你,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我原來是買了粽子要送你的,並且發了短消息給你,但小偷拿了你的手機,親愛的,我們一起跳江吧!

我知道,我不能陪在你的身邊。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遙遠的思念。你快樂嗎?你幸福嗎?我默默祝福你。端午節快樂!心願是風!快樂是帆!祝福是船!心願的風吹着快樂的帆載滿祝福的船,飄向幸福的你,輕輕地對你説: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端午節愉快!

端午到了,我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第一層,體貼!第二層,關懷!第三層,浪漫!第四層,温馨!中間夾層,甜蜜!祝你夢中有我,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送你一顆好運粽,裏面包藏健康米,好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幸運慄,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靜靜地,你瞪着我,不説一句話,我趕緊^_^。以前欠你的粽子今天一併還,外加一個可愛的小香包,不哭,乖,乖!

不用語言來表達,只用實際來擁有,祝你端午節快樂。------來我家吃粽子吧:)

端午到,掛香包,吃粽子,家家户户真熱鬧!艾蒿高高門前舞,驅邪氣,防五毒,高高興興過端午。

端午到了,別忘了掛艾葉、懸鐘馗、飲黃酒、佩香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多吃點棕子,呵呵!

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懸起了鍾馗像,掛上了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您端陽節快樂!:)

拜託你粽子少吃,注意消化。

包個大棕子送給你,祝你節日快樂!

別光吃粽子,記得要給丈人、丈母孃送禮物哦!

端午節,賽龍舟,爭先恐後,好熱鬧!一齊來過個開心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快樂!

端午是夕陽中遠山的剪影,你還停在我的畫布中;只是我怕,今天疾駛而過,明天飛奔地來,而所有昨天的細節,早已支離破碎……

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顆快樂棗,一把關心米,三錢友情水,用幽默捆紮,由手機送達。保值期:五月初五前。保存法:請按存儲鍵。

給您帶來又香又糯的各種口味的粽子,祝您端午節快樂!

工作者是美麗的。當你以勤勉奉獻社會時,犒勞一下自己吧,多多吃粽子。

關掉你的手機,慢慢的閉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粽子,你會發現我和粽子一樣可愛。

很久以前,屈原先生下崗後發明了粽子,可是不但銷量不好,還要受地痞剝削,心灰意冷,終於跑到廣東跳海了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葫蘆收五毒,平安過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在世間。

敬告:端午節當天,手機號頭兩位數字是13的用户,可以到街邊小攤上免費領取粽子。切記,事先要抹上燙傷膏以防被攤主的開水潑到!

老媽:從前你會*我吃粽子。而今,孩兒不在母親身邊,用短信編織一個虛擬的粽子送給你,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滿街都飄滿了粽子的香味,你在遠方可聞到了家鄉的粽子香,今天也買點粽子,一起過個快樂的端午吧!

每逢佳節倍思親,祝你端午節平安快樂!!!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11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曆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和紀念曹娥説;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説: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轉載請保留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麪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

我最喜歡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鹹,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粽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着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xx年開始,我國為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為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的班級演講稿 篇12

“哦耶!”班級裏傳來一陣響徹雲霄的歡呼聲和掌聲。原來,端午活動要開始了!

一進教室,撲鼻而來的便是濃郁的茶葉香,伴着茶葉香的,還有一絲淡淡的粽葉香。在座的同學躍躍欲試,早已經迫不及待想動手做粽子了。只聽主持人宣佈:“活動開始!”整個班級便沸騰了。大家立刻行動了起來。

看,有的人在急切地詢問父母粽子的做法;有的人在創作着自己的花樣粽子。我拿着粽子四處張望着,忽然一個小小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他一手拿着粽葉,一手用勺子把白白的糯米和餡料放進剛才搭好的粽葉中,再加一把糯米用線固定好,一個粽子就完成了。他把粽子高高舉起,仔細打量了一番,嘴角微微上揚,眼裏露出滿意的神情,似乎捧在手裏的不是粽子,而是一個閃閃發光的獎盃。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剛剛放入鍋中的粽子終於出爐了。剛煮好的粽子是淡褐色的,就像一塊誘人的蛋糕,渾身散發迷人的芳香。大家紛紛打開軟糯的粽子開吃。一口咬下去,淡淡的肉香在口腔中迴盪,香軟的糯米就在齒上留香。

活動持續了許久,大家被熱鬧包裹,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裏。笑聲伴着粽葉的香氣飄在了校園上,快樂在空氣中瀰漫,久久不能散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yanjiang/zhongqiu/wk33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