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家族會議演講稿(精選3篇)

家族會議演講稿(精選3篇)

家族會議演講稿 篇1

各位長輩、各位兄弟姐妹、各位親友:

家族會議演講稿(精選3篇)

大家好!

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這麼多的親友。我們同是趙氏子孫,血脈親情讓我們首次會聚在一起。自我們爺爺----、奶奶---之後,我們這一宗已經有了四代後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各自為事業、為生計而奔忙,還沒有一次能像今天這樣聚集在一起,族親之間很多人都沒見過面,有的就是見了面也不相識,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

我們的祖先給了我們的血肉之軀,我們應該永懷感恩之心,再忙也不能忘宗、忘祖。為此,我提出五項建議:

第一項:建立族親聚會的制度。每年的正月初四定期在仙城聚會,一年一小會,三年一大會。通過聚會達到如下幾個目的:一是共同祭祖,懷念、感謝先輩給我們的生養之恩;二是暢談手足情懷,進一步鞏固族親關係、血緣關係,世代友好、團結;三是溝通、交流各自的情況,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共商大計,共同為年青的一代創造發展條件,提供發展平台,使我們這個族羣永遠健康、強大地繁衍發展下去,傳承美德,發揚光大,榮宗耀祖;四是互相學習、鼓勵追趕榜樣,共同進步;五是扶貧、幫弱,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計謀的出計謀,有資源的提供資源,讓我們這個大家族共同繁榮、昌盛。

第二項:成立族親聯誼理事會,推選若干名理事,具體負責落實族親聯誼事務。

第三項:建立家族共榮基金,可大可小,用於扶貧幫弱。基金由各族親成員自願捐助,不設限額。

第四項:建立趙氏家族網站,開通網上博客,及時溝通情感,交流經驗,互通情報。

第五項:收集、編輯、出版族譜。每家推選一個聯絡員,由家族聯誼理事會負責組織。

各位親友,我這個開場白就講這麼多,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希望大家敞開胸懷,多多發表自己的意見

謝謝大家!

家族會議演講稿 篇2

各位宗長、各位宗親:尊敬的各位來賓:

今天在這個《嚴氏宗祠》莊嚴的殿堂裏,嚴氏宗族各地的代表們歡聚一堂,舉行已仃止六十多年後,首次莊嚴而隆重的祭祀祖先儀式。這是我們宗族所有族人始終集聚在心中,壓抑了數十個春夏秋冬的情感和心願的實現。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這是自然界本性所在,是真情的復甦,常説“兒行千里母擔憂,遊子總有思鄉情。”參天大樹葉落歸根,萬里長流總有源頭,人是萬物之靈怎能無祖?怎能忘祖忘宗?所以為響應族眾的意願,族中組織遷居咸豐、來風的嚴氏族人丙戌冬至祭祖大典。

今天是個好日子,古話説:“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升,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過了“冬至”春天已經不遠了。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個日子來祭祀我族的歷代祖先,既按古制也取其萬物萌發,興興向榮之意。

今天參祭的有來鳳縣嚴氏宗親祭祖團、咸豐縣白果壩嚴氏宗親祭祖團、清坪鎮嚴氏宗親祭祖團、忠塘嚴氏宗親祭祖團、落馬灘嚴氏宗親祭祖團,三角莊嚴氏宗親祭祖團、屯浦壩嚴氏宗親祭祖團,大水坪嚴氏宗親祭祖團,高樂山鎮嚴氏宗親祭祖團。還有珍貴的賓客;貴州印江祖籍地嚴氏宗親代表團,建始縣、利川市、重慶市的嚴氏宗親代表,還有政府部門領導,他們是縣委宣傳部羅學習副部長、縣文物管理所肖敏所長、鄉政府的領導等和來賓及鄰近鄉里的其它姓氏的客人共約1000 人。對各位的到來我們表示熱烈地歡迎!

今天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祭祖活動。歷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的文明也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祭祀祖先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既要傳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更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使這一古老的緬懷祖先的典禮,符合時代的氣息,適應歷史的進步。今天在這裏歡聚的族人中,除了男性宗親外,還有很多嚴氏家族的女性傳人,還有為我們家族傳承後代,興旺繁榮,含辛茹苦,作出不朽貢獻的各代母親們,她們是我們家族中的一員,她們理所當然的站在祖先面前,以古老的方式獻上一柱青香,來表示自己的一片虔誠之心,這就是歷史進步的體現,這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是不可能想象的。先輩們一定能理解我們的革新舉措,支持這個創舉。人類怎能忘記自己的母親呢!

今天的祭祖典禮又是一個推陳出新的活動,我們既按古制以古典的祭祀形式緬懷先賢,但我們更重視以這個活動為載體,激勵族人求生存,謀發展,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繼承祖德,發揚傳統,實現強國富民之夢,再展宏圖。所以祭祖活動的籌備組為今天參祭的族眾推薦了一些資料,從各個側面粗略地反映了家族的一些可供借鑑的事例,給大家一個啟迪和提示。祭祀祖先,祈求庇佑,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這些後裔子孫,要借鑑先輩為宗族的繁榮昌盛,不屈不撓,艱苦創業的精神財富。就是要象我族嚴一福、嚴明舉、嚴舒田、嚴天紅等等族人,敢想、敢為,不怕挫折,有理想、有追求創造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做出了榜樣,這種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今天的祭祀活動又是我族一次敦宗睦族,創建和諧社會的動員。首先我們要對前來參加祭祀活動的貴州祖籍地嚴氏宗親代表團,各地嚴氏宗親代表和貴賓表示最熱誠的歡迎和感謝!他們不顧路途遙遠,天寒地凍來到這個邊遠的地方,和我們一道祭祀祖先,是對我們極大的支持和鼓舞,是血肉脈相連,手足同心的同根深情讓我們能聚會在一起。是這種親情使我們分佈在各地的宗親今天有這麼熱烈的聚會,讓我們相識,讓我們相互瞭解,讓我們相互扶持幫助。在這喜逢盛世,國家強盛,澤被億萬人民的大好環境下,要作到族內團結,鄉里和睦,以“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為指導,把我們這個宗族溶入到中華民族和諧的大家庭中,富國興邦,再展宏圖。在向族眾展示的資料中就有孝敬尊長和睦鄰里家庭和諧的典範,我們在族中就是要提倡互諒互讓,求同存異,孝敬尊長,愛護幼小,相邦相襯,共奔康莊大道。我們反對為一點小事,互起爭端,反對虐待父母、兒童、婦女。只要不悖大節,家族、鄰里要相互妥協,相互忍讓,相互邦襯。在法治社會裏,實在無法認同的事可以求助族人的調解和法律幫助,切不可互動干戈,血肉相殘講話。一個人一個宗族,只有在一個和諧的大環境中,才有可能發展、壯大,才有可能走上富裕之路。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今天這樣的好政策,好政府,好環境,沒有改革開放,我們這一大族人能歡聚一堂嗎!所以我們的族務活動,一定要堅持一個大原則,要在國家法律的範疇內開展正常的活動,不能搞房頭,立山頭,要響應黨和政府創建和諧社會的號召,族內團結,鄰里和睦,奮發致富,興旺繁榮。

強國,富民,發家,創業,都離不開人才,我們一定要牢記祖先“育人為本”的教導,要不惜代價,培育族中人才。在這個祭典中我們介紹了家族育人的一些資料,許多族人為國家,為家族培養了一大批姣姣者,為國、為家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培育人才我們必須世世代代的堅持下去,讓更多的人才脱穎而出。

家族會議演講稿 篇3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

家譜,億萬炎黃子孫的根系所在;家譜,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故鄉。沒有了家譜,尋根問祖,無非是緣木求魚;沒有了家譜,追根溯源,簡直是無本之木。

我們的根在哪裏?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瞭解,豈不負先人養你?我們的根,紀錄在家譜中,我們的根,凝聚在中華文化裏。尋根問祖,是人類的天然意識;追根溯源,是人類的自願索求。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

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據有關專家論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譜編修體例以歐陽修、蘇洵所創歐蘇體例最為著名。元代著名學者柳貫曾説過:“大抵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則國之治亂興亡,不可得而見,志不纂,則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處不可得而見,然郡、邑之與國、家一理也。”(《柳貫詩文集》)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説過“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

家譜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家格言等,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義,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在家規、家訓中,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佔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佔全部內容的大半。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範,這也是我們今天借鑑的有益的成分。古代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伯廬治家格言、曾國藩家訓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餘,賭不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饞奢無底,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用什麼教育他們,家譜就是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範了後人的言行。歷代經典家譜中都收錄了,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它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家族爭光。

古代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史書更正確與完備。

可惜,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 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成千上萬的家譜毀於文革,不計其數的文物毀於一旦。中華民族遭遇了一場人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創。中華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歷經磨難,內戰、外侮,改朝換代,仍然沒有被摧毀。而在“文革”中,中華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特別是中國家譜文化,更是經受了一場“紅色革命”,“傳家寶”當成“下腳料”,許多家譜、祖宗畫像、祠堂等文物被紅衞兵燒的燒,砸的砸,不少地方蕩然無存,不少百姓已經尋根無門。

在當時還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和孝子賢孫,冒着被關、被殺的危險,將許多家譜和文物祕密保存下來。使得中華家譜文化,能夠“不絕如縷”,一脈相承。文革對家譜、文物毀滅是慘重的,但最為嚴重的還是將許多錯誤的觀念當成了先進的革命傳統在延續,文革已經結束將近40年,不少領導和羣眾仍把重修家譜當成“封建”行為,加以阻止和打擊。甚至個別領導幹部,仍以為重修家譜是“封建思想”,不敢公開支持,有的甚至還出面反對。錯誤觀念延續是最具危險性的,我們要讓大家對家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要支持全國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譜活動。

最近10多年中,中華大地出現了一股重修家譜的熱潮,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撥亂反正”,先是海外到海內,由南方到北方,從東部到西部,家譜整理出版接二連三,家譜研究書籍層出不窮,各地宗親活動不計其數。

作為炎黃子孫要慎終追遠,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歷經風雨,依然雄風猶在,近百年中,雖遭外侵內亂,曾經千瘡百孔,但最近數十年來,中華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恢復和重建,海內外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謀中華民族復興大業。

當然我們也要防止“拉幫結派”、過度浪費、重男輕女等封建陋習,在新的歷史時期既要保護國粹,又要捨棄糟粕,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家譜也是記錄家族的正面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的史實資料,是給後人留下的一部優秀教科書,後人可從中得到經驗借鑑、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迪。一個家族缺了家譜,就不完整。

通過修家譜,有助於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維護團結,增進各個家庭的彼此瞭解和信任,加強溝通,促進家庭間的互幫互助;瞭解家族的歷史和遷徙情況;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間血緣的親疏遠近。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史記和文化典籍,那麼國家的發展進程肯定不會有這麼快。國家尚且需要有傳承載體,家族同樣需要。

因此,我們不僅修家譜,而且還要定家規和族訓,以此來規範我們的人生、教育我們的後人。以使我們的家族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強大。

我們鄧氏宗親與有關人士也會定期籌辦家族聚會以及紀念性活動。我們希望通過修家譜和相關活動使家族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使我們緊密的抱在一起,即使遠在海角天涯的族人也感覺到強大的後盾。真正做到每個人以家族為榮,家族以每個人而自豪。

小家安,國家強。

祝巨龍騰飛、國富民強、閤家團圓、普天同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yanjiang/jingxuan/y749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