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鄉愁演講稿(通用8篇)

鄉愁演講稿(通用8篇)

鄉愁演講稿 篇1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余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鄉愁演講稿(通用8篇)

對於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恆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後,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後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捨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遊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中國台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着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歎,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説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裏。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着一樣的血,忍受着同樣的痛,有着一樣的心情,也有着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着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演講稿 篇2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這郵票寄託着遊子的情思,是“胡馬依北風”的依戀,是“夕陽西下”的惆悵,是“鄉音無改鬢毛催”的喜悦。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會改變對家鄉的依戀。

小時候,在家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身邊的東西,反而加以破壞,但娃娃被撕壞是,才會知道他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時光是多麼珍貴的,剛剛懂得珍惜,可這樣的時候不會再有了。事物往往如此,但你懂得珍惜時,它也不會再回來了,留下的只有怨恨自己,怨恨自己的笨拙。小時候,每次過生日,媽媽總會陪着我,每次獲得榮譽,巴巴總會在身邊不停地囑咐我,要虛心,千萬不要驕傲。而現在呢?過生日時,吹滅蠟燭時抬頭看見的並不是媽媽那熟悉的面孔,而是奶奶在那靜靜的注視着我。每次因為成功的喜悦後並不是再次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着,而是一個温和和有嚴厲的聲音,他是老師,每天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

小時候,每天呆在牀上在清晨之際會有清脆悦耳的鳥叫來喚醒你對新一天的期望,推開房門去探究它們到底在説什麼,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每一棵植物上都活有一些新活的生命在凝望着你,在它們叢中有無限的清新和甜美,秒鐘一圈圈裝過,到了上學的時候,只有帶上對它們的不捨踏上夢想的旅程。

而現在,只好遠離家鄉出外求學,時間便不再那麼清閒了,生活也沒那麼自由了。每天只能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爭分奪秒的去為夢想拼搏。只有閒暇之際才能回想過去美好的生活,但是這樣的時間很少,不久就會被作業壓得喘不上氣來。坐在窗邊向外張望,卻沒有過去校園的和諧和同學們的嬉戲聲。把頭伸出窗外試圖聞一下清新的空氣,可不知怎麼,空氣中似乎有種難聞的臭味兒,逼迫你迅速準備上課。

時間飛逝,不知有多少光陰都在課桌上消失,留下的只有我們的淚水和對家鄉的思念。

閉上眼睛,靜靜想,回憶家鄉,會議一份久違了的甜美,似乎有種力量在不斷的給予奮鬥下去的精力和希望。

國祥的熱土能否再塌?親切的朋友能否再見?在不斷地學習中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呢?

鄉愁猶如一縷煙,一縷縈繞在我腦際的煙,令你難以忘懷,鄉愁猶如一片雲,一片片飄蕩在我心間的雲,隨着我的思維變化成我所思念的親人們;鄉愁猶如一陣風,一陣於佳節前颳起的風,勾起了我對家鄉的無限摯愛與嚮往。我多想隨着這縷煙駕着這片雲,順着這陣風回到故鄉,我多想親眼見證一下家鄉幾年來的變化。總而言之一句話——我想回家鄉。

鄉愁演講稿 篇3

在落日的餘暉下,一匹瘦馬前行着,前行在荒涼的古道上。一切是那般黯淡,淒涼,又惆悵……

秋風蕭瑟,夕陽已經西下,只留下那一抹淡淡的殘霞,留在天空,留在他的身旁。前方的路還很遙遠,很迷茫,但他卻只能孤身一人,騎着這匹瘦馬,徘徊在小路上,浪跡在天涯。他孤獨,他寂寞,但他無奈,只是默默地走着,走着。

遇見那一棵年華已逝的老樹,他沉思着:我和你一樣,靜靜地開着,努力的裝點世界,到頭來卻還是白費心思,無人欣賞,何時我才能快走踏清秋呢?樹光禿禿的,他衣衫襤褸,靜靜地端詳着老樹,若有所思……

偶然間,頭頂卻飛過一羣烏鴉,飛向那它們所神往的地方,看見他,它們盤旋在空中,不時的發出哀怨的啼叫,這一聲聲響徹雲霄的啼叫,劃過天際,叫醒了他沉睡的心靈。它們飛過老樹,飛向天空,飛向它們的舊巢。

他走着,遇見一條老橋,橋下涓涓的溪流,倒映出幾户農家。天空中炊煙裊裊,只見他們正忙着準備晚飯,一家人各忙各的,在一起談笑風生,他們微笑着,這幸福的一家。

在這蒼涼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他騎着這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瞻望這漫長的前路,望着這幸福的一家,他怎麼會不想家,不想故鄉呢?

他駐足痴望,心裏思緒萬千——我何時也能回到故鄉,陪陪我的老婆和孩子……想到這,他潸然淚下,望着眼前這幸福的一家,他調轉馬頭,奔馳在古道上,走在回家的路上……

落日終於落下,雖然留給人們的是一片黑暗和無邊的惆悵,但在第二天的黎明,光明終究會來到……

鄉愁演講稿 篇4

故鄉的山水是一幅優美的畫

總在有晨曦的黎明漾起

故鄉的身影卻是一種纏綿的惆悵

彷彿水中的明月皎潔

別離後

鄉愁是一罈陳年的老酒

愈久愈深長

鄉愁演講稿 篇5

年輕一代對大都市的嚮往與老一輩人對家鄉的依賴,共同構成了城市化進程中,連接城鄉的無形紐帶。然而,這樣的紐帶卻在時代發展之中趨向脆弱與不平衡。作為00後,我覺得將守護好城鄉紐帶寫入人生願景是極為必要的。

紐帶的愈發脆弱來自兩個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它連接着城市。在城市不斷外延擴張的今天,城市也為自己貼上諸如“先進”“時尚”“流行”等標籤,吸引着一批批——尤其是年輕人的駐足與紮根。城市化的必然趨勢,與龐大人口帶來的勞動力紅利,將這一端的紐帶系得愈發牢固。我們不能抵制它,也不能否認它的作用,但我們別忘了,另一端,還繫着鄉土。

人口湧進城市必然帶來鄉村的勞動力流失,也動搖了這一端的紐帶強度。可正如“爸媽不願離開故鄉”這樣的話,鄉土承載了從前數代人的心理依賴。再者,從小農經濟時代蹣跚而來的中國社會,必然為鄉村的土地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化財富與歷史積澱。更何況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所謂的“城市人”,一定是紮根在鄉土的。我們的祖輩都是從鄉土而來,鄉土藏着我們的根。所以,鄉土這一端的紐帶,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象徵着精神的鄉土紐帶,卻在象徵着物質的城市紐帶前屢屢“敗陣”,讓我不得不擔憂:唯物質主義正在毀掉鄉土。當然,追求物質是無可非議,但若是把物質當成第一要義,政府為了政績不斷擴建,企業為了利益剷平鄉村,居民為了利益出走鄉土……這個社會長此以往,雖然富有了,但也不過是精緻的空殼罷了。所以,守護好城鄉紐帶,在當下的要義,已成為了守護鄉愁,守護鄉土。

這樣的鄉土,並非指的僅是“依依墟里煙”的鄉村,而是在不斷髮展之中每個人內心堅守的本真,也就是我們的根。費孝通先生説:“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其實,每一種社會都是鄉土性的,都離不開最初的精神紮根之地。守護好鄉愁,不僅僅是為我們上一代人留下寄託,更是在留存這個社會的氣質。

而作為00後,要擁有守護鄉愁的擔當與勇氣。如梁啟超式的“少年中國”,魯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李賀式的“少年心事當拏雲”。我們不應把鄉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責任,而應把握住此般難得的年輕,為我們的社會留住根,守好根。

“文化是人為的,更是人的”,鄉愁在過去千百年風霜中,經由一代代勞動者創造出來,如今,它必能為“鄉土性”的中國社會增添幾分華夏氣息的精神氣質,為我們指引歸去的方向。

鄉愁演講稿 篇6

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最近,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鋭減近92萬個,並正

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12月10日發佈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則列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等。

時評

有人説,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實中,為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作家馮驥才所感歎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閲,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於發源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説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裏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裏”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裏,“鄉土”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化成為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城鄉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着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築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搶救者感慨:

“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有老樹、山廟、石板房,但是沒有人。”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地侗族人居住的幹欄式民居有着700多年曆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後,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願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啟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裏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裏人”和“村裏人”共同的生活願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在雲南古生村,稱讚當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記得住鄉愁”,指出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在湖北峒山村,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説,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惟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鄉愁演講稿 篇7

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棵長青樹,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在我的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株水仙花,風吹日曬仍舊在我的心裏香氣盎然。她是我生命裏的一處別院,歷經風霜還在為我守侯。她佔滿我不眠夜晚的思緒,填滿我寂寞無助的心房,浸透我透明淚珠的纏綿。她就是那一絲一縷的鄉愁,不捨晝夜的鄉愁。

青澀的少年時光在古香古色的小鎮灑落,我踏着長着青苔的石板路來回奔跑,從懂事起一直跑到十八歲。她是流淌的河水,流經我的身旁悄然無息,我從懵懂走向成熟,歲月像是不眠的沙漏,一點點地漏掉我的思緒,無法逆。屬於我的一方安樂土,就是我心心依戀的家鄉。這裏的山清水秀滋養我負荷的心靈,這裏的鳥語花香舒緩我憔悴的身軀,這裏的魚蝦滿江沉澱我不安的慌亂。我在這兒生長。她告訴我真善美的世界,這兒勤勞樸實的人們,真切的關懷,貼心的問候,好似黎明的朝陽,充滿了希望。我被家鄉的水土滋潤得一塵不染,我快樂地成長着。

但是,這一切卻沒能阻止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這一天,我拿起行囊,決定離開。

在我離開的那一刻,我端詳着這古老小鎮,我才第一次發現她的破舊不堪,這裏封存着我成長的記憶,我在心裏盪漾起了絲絲漣漪。有些不捨,但終究還是要走的,我太年輕,我擁有我不停歇的夢想。

於是我帶着行囊,像穿越漫漫沙漠的駱駝。一身的落魄沒有掩埋我內心的自信。我整裝待發,我嘗試着讓自己融入外面的社會,他的流光溢彩,燈紅酒綠,都曾經讓我好奇嚮往。我試着讓自己流連忘返。每一步我小心翼翼,我瞻前顧後,生怕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漸漸的,我開始失望。我發現,他們的笑容不夠真實,他們的話語沒有肺腑。

我開始想念我的家鄉,想念她的純淨,她的清澈。

我懷念在她襁褓中感受到的温暖。

我想回家,想離開這裏的嘈雜和虛假,想回到屬於我的家。我不想經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心酸,不想經歷“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不想經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哀,我只想回到她的懷抱,柔情似水的懷抱。

鄉愁,我“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愁,濃濃的鄉愁。

鄉愁演講稿 篇8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人不是隻有一個圓心的圓,而是有兩個焦點的橢圓,事物是一個點,思想是另一個點。”作為“00後”的一員,站在新時代的路口,遠方的城市與生活是我們追求的事物,而鄉愁則是我們思想的脊樑。

遠方不遠,鄉愁不斷。在追求遠方和留住鄉愁之間,應當有一個平衡點,兼顧二者方能走得更遠。

許多人喜歡大城市的國際視野和現代都市氣息,選擇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大城市常常與“遠方”和“夢想”一類的詞聯繫在一起,既因為那裏有大量市場與機遇,也因為人們對更為現代的、充滿科技感的生活滿懷嚮往。然而,儘管大眾傳媒給城市生活以鮮活的“包裝”,但是城市生活的壓力不容小覷,離鄉背井的追夢者們常常感到孤獨和格格不入,既因競爭壓力身心俱疲,又不肯放棄現有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需要鄉愁的原因。席琳·迪翁曾説:“生活就像一把梯子,人們以為我在向上爬,但其實我在一步步向下走,走回我的根。”鄉愁使我們的根扎得更深,汲取鄉音鄉情、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長成一棵樹,因為有所牽掛所以更加堅強。鄉愁的含義是多元的,它不僅使你負擔責任,也使你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最質樸的人情温暖,從而在追逐遠方時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會因過度的拼搏失去生命的質量——不論成敗,總有人等你回家。

事實上,遠方沒有那麼遠,故鄉與大城市的生活中未必有很大的隔閡。如今,隨着時代發展與城市化的深入,城鄉二元結構已逐漸被打破,鄉村振興的大量機遇形成了一股“拉力”,讓年輕人也願意回到鄉村發展。在諸多政策支持下,人們突然發現,遠方的夢想何必遠行千里才能實現?將才能投入於家鄉的建設,未嘗不是一種兼顧夢想和家人的良策。

作為“00後”,我們用開闊的視野尋找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也許我們嚮往城市的繁華生機,但我願點一盞牽掛的心燈,讓鄉愁滋養我的精神力量,遠方再遠,也不會遠離心中的家。

折一隻紙船,漂過漫長的追夢之途,寄一封家書,將鄉愁久久珍藏。

標籤: 演講稿 鄉愁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yanjiang/jingxuan/r3pw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