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這次我參加了20xx年國中歷史科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在培訓中,先後聽取了幾位骨幹老師關於新課程課標改革的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國中新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着諸多思考。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一、改變觀念,樹立全新人才培養觀。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並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從客體走向主體,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為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四、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

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歷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文科課程。本課程的開設,目的在於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本課程不僅引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認識社會,逐步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新課程、新內容、新理念和新要求,這對教師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新的挑戰。本文立足於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的探討以及一些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學反思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教師主要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較重要。“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析,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我在設計《生活在社區裏》課堂教學時,首先自問:如何引出“社區”的話題呢?於是設計以“我的家在哪裏”引出“社區”的話題。又問:在學習“社區”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識和觀念呢?又設計了對“多種多樣社區”的介紹,其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如學會閲讀和繪製平面圖、初步瞭解社區類型的形成和發展、關注身邊小區的建設等。再問:怎樣使學生的視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導向身邊的現實社會,啟發學生關注自己及他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環境呢?在此過程中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呢?於是設計了要求學生“畫一幅你家所在社區的平面草圖”,並“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區的環境和生活”,讓學生在沒有學習如何製圖的情況下,每人畫一張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圖,並在課上進行展示,由同學進行評價和討論。在討論誰的地圖看得明白、誰的看不明白的過程中,發現了地圖應必備的三要素。這時,我再系統地對地圖的繪製和閲讀技能進行講解和指導。

經過分析,我得出如下結論:在講授地理事物時,其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其二,應將地理圖表轉換包括圖文的轉換、圖表的轉換、分佈圖的轉換設計等,以適當進行引伸拓展,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繪圖技能和應變能力。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因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新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很重要。那如何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深入、細緻地探討。我在教學過程中試着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中,反思探究。《氣象萬千》是我工作後上的第一堂公開課,我在試講這一節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教材中幫助學生理解的示意圖很多,但學生掌握此類知識有一定困難。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有限的,這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大障礙。在課堂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如何啟迪學生主動和創造地活動,激發學習興趣,鍛鍊發散性思維?如何使課文中示意圖表意更加形象生動呢?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輕鬆地理解不同地區的各自氣候的特點?我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對自己的教學作如下設計:我先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地進行講解,然後給學生分小組,各組學生分別作為生活在不同氣候區域的人們,分工收集資料,描繪當地的特點,並派代表發言。每個小組在發言前或講述後,都會有意識地提出一個問題,一組扮演的是來自熱帶沙漠中的人,他們在介紹完自己生活區域的氣候特點後,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為什麼用頭巾裹頭,穿淺色的大衣服嗎?”這樣一個問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各組紛紛討論,氣氛活躍。結果這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總之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成長為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大膽處理好教材。

按照新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是為課程標準服務的,也就是説,只要符合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放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而自編教材。“模擬旅行”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後的一堂綜合探究課。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自然環境的總體特點,區域間的差異和原因。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僅靠幾堂課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全貌非常困難,安排綜合探究課,給學生一個“模擬旅行”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瞭解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本課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能根據相關資料瞭解本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理解我國區域間的差異,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我在講這一課的時候,選擇了讓學生從家鄉出發,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旅遊考察地,自己當遊客,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探究。

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聯繫主客體的橋樑,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培養其好奇心、求知慾,就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為此,我在“模擬旅行”這堂課中設置了這樣四大情境:“導遊”→“旅行”→“找差異”→“小遊戲”。這些情境既同“模擬旅行”這一探究課題緊密聯繫,又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並且能順利地實現課程目標。

3.精導妙引,處理好師生關係。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特別是綜合探究課更需要教師做好師生“學習共同體”中學生探究的引導者,並且教師的引導應貫徹課堂的始終,做到精導妙引,否則學生的探究活動會顯得漫無目的,最終使課程目標難於實現。為此,我在設計“模擬旅行”的課堂教學過程時,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貫徹始終。如在“旅遊”這一情境中,教師扮演新疆遊客來諸暨旅行,引導學生做導遊,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又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例如,在“導遊”情境中,學生扮演導遊帶老師(新疆遊客)體驗江南農村生活時,根據學生的導遊解説,設計以下問題情境:我們新疆人住的是平頂屋,你們這裏的房子的屋頂怎麼是尖的?肚子餓了,中午吃什麼?……這樣在教師(新疆遊客)的生活化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能力,獲取知識。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適應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

這是我在幾個月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寫感悟和體會。總之,新課程的實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它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教師來説,的確是一場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平台。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闊。

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為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為“簡、易、少、新”為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為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今年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國中歷史班的學習,在將近半年的學習中,既有資深專家的教學講座,也有一線教師的精品示範課,還有教研員的悉心指導。每位教師都從中獲益良多,使得轟轟烈烈的國培工作圓滿畫上了句號。

歷史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而且時空太遙遠了,在會考中歷史所佔比重不大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因此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尤其重要。國中歷史課堂活動設計包括豐富歷史課程資源。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成果展示階段,158中學的樸丹老師《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內容十分豐富,貼近我們的國中歷史課堂。而且加入了現代科技元素,結合時勢教育,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對我幫助很大。在課後,樸丹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幾個對實際教學大有裨益的網站、PPT軟件和多個影音文件的編輯工具等,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提升了教學理念,方便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

現在歷史諮訊發達,歷史史料眾多,如何駕馭歷史史料,如何組合史料,為歷史教學服務,對現實事件的關注,對未來思考,選取一些切入點。我們文科老師的價值在哪?學生不學歷史,有教材教參就能考出好成績。會考歷史是開卷,僅僅翻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嗎?自己要覺得歷史很重要。歷史和許多學科都有交匯點,當好的歷史老師要求很高,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教無定法,觀念改變,課堂上用不同方式啟發學生,多讓學生提問,多問幾個為什麼。讓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一些知識,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起到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懷疑,對一些人一些事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所以説這次培訓給了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新的動力。可以説學習讓我感到了自己的無知,思考讓我認識了實踐的艱難,學習的最大收穫,我覺得不在於掌握了多少技巧、多少理論,更重要的是有了強烈的課程意識,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知易行難”的道理。雖然研修的時間不長,但這種學習形式,為我們以後繼續學習,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通過研修,自己進一步明確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對教師個人成長的作用,自己在教學中多了些反思,我們很多時候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説學生的多,很少能夠從自身出發,多問問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那些還需要改進等等。在教育這塊熱土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對教師起着決定作用,也許態度決定一切就是如此吧。我努力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動能,使之有效地指導平時的教學工作。用新的練習設計理念指導我的教學,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發現,如此用心的循環往復,是因為培訓班的課例研究讓我從有力,變得更加有心。時光飛逝,半年的歷史國培,已經結束。培訓雖然短暫,但是我從國培中收穫很多,使我不斷提高,不斷充實。我將帶着收穫、帶着感悟、帶着信念、帶着滿腔熱情,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爭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新課標,這不僅是學校的安排,也是作為教師,時刻要關注和研讀的,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熟悉的知道課標的要求和內容,才能在教學中更得心應手的去落實教學。課程的設計都體現着一定的指導思想。國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愛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題目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的瞭解慾望,培養學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作為世界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首先,新課標闡明瞭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思考歷史的習慣,為健全的人格、多樣的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構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能取得作為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其次説明了為實現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守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在重讀一遍後,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課程標準設計具有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建立讓學生想學和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俗話説:好學者不如樂學者。樂學靠教師的“鼓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奇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特別應當重視歷史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建立學生全面的歷史素養理念。具體的説,學生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要教會學生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能產生思維的碰撞。

3、要建立大歷史觀,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入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會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以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養,理解人與社會及自然的發展關係。

4、要建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題目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進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進程,這個進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進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終究將甚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末,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固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講述基本史實,具體而生動的情節使學生感知歷史,清楚的瞭解歷史狀況,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5、要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是主動、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是能提出題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依託;是否是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成。 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教而不教,學而不學,逐漸成為習慣”。

二、教學標準設計告知我們教學中應留意的題目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當是主體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進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題目的探究,對進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進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其自然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顯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題目,也應當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闊別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當是有益對課內題目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構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適的。總之,為了到達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公道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着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重視適應性,努力使三者構成協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鋭,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創新型人才。

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嚴重缺乏

1、作為學校教學,教科書是必備且是核心的教育資源,但是僅僅依靠一本教科書是難以更好的落實教學的,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領域廣泛,希望學校和班級都能自我建立起的圖書館(角)有部分史學讀物,以便學生閒暇之時能夠補充一些內容。

2、開發和利用校外資源滯後,學生缺少對歷史遺蹟、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參觀和走訪。在我們所在的區域,此類資源本身不足,但是僅有的一些資源,還未充分利用,由於客觀的許多原因,不僅學校少有組織,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上,即是我對重讀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看法,重讀是為了更好的把握教學,提升教師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效、合理、真實的幫助。

國中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説:“智莫大於知來。來何以能知。據往事以為推而已矣!”蔡元培説:“歷史者,記載以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可見前輩們對歷史的重視。

歷史連接着過去,揭示着未來。歷史的作用很大,怎樣教好歷史,需要教師長期的鑽研和思索。通過這次培訓對我個人的綜合素質、業務水平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業務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通過培訓我覺得有以下心得體會:

一、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實現歷史高效課堂目標。

過去,我們經常提倡課堂的有效性,如今我們更注重課堂的效率,更加註重如何實現國中歷史優質高效課堂的目標,注重理順教與學的關係,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在講課時應當避免抽象講解。如教授《鴉片戰爭》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時,學生覺得比較抽象,和頭腦中的意識對不上號。對此,教師可以針對鴉片戰爭做一個周詳的講解,那時候中國政治經濟正在起着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獨立自主,沒用外權干預,清政府大權在握;鴉片戰爭後,不平等條約的屢屢簽訂讓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税主權遭受侵犯,一些主權喪失,這就是“半殖民地”。至於“半封建”,就必須從經濟上解釋,鴉片戰爭前,中國自給自足,統治中國的是封建經濟,鴉片戰爭後,國外的商品源源不斷湧入中國,同時資本主義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所以説,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清楚了,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針對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次能夠把大量的教學理論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並引用了豐富的課堂實踐的案例,使我們對課改的新理念和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較為全面的理解。也有許多教師針對歷史會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學對策,這些對於指導我們有針對性地搞好會考複習有着現實意義和啟發。

三、要加強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結合

面對不斷髮展的信息社會,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培訓學習,通過教學思想交流,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汲取了不少新觀念,新方法,業務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注重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多進行反思總結,形成教學思想,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總之,歷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具有引領和教化作用,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都肩負着非常重大的責任,教師們深深懂得: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穫。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學得越積極,獲得知識的速度越快。相信通過教師不懈的努力,歷史課必然在學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xuexi/y0pm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