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黃大發,男,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9篇)

他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為解決草王壩村山高石多、缺水嚴重的問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靠着鋤頭、鋼釺和鐵錘,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兑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為改善山區羣眾用水條件、實現脱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他堅守初心使命,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無論是在村幹部任上,還是離任後,他心裏始終裝着羣眾,千方百計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村裏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羣眾期盼什麼,他就謀劃推動什麼。村裏通水後,他又先後組織了通電工程、通路工程,徹底改變了村民用電和出行問題。他説: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在黃大發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發展精品水果產業,養殖肉牛、生態豬、蜜蜂等,羣眾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__年底,該村順利脱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脱貧。

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等稱號。“七一勛章”獲得者。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虎年那時,這場規模浩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氣勢洶洶地來臨,連地處大山深處的團結村也感受到了它的兇猛。

“這個疫情防控工作很重要,不要認為我們沒有事就不放在心上,疫情防控人人都有責任,不準打牌、不準辦酒。”時代楷模黃大發説。

自疫情發生以來,黃大發主動當起了村裏疫情防控的義務宣傳員,成立了黨員志願服務隊,勸導鄉親們按上級要求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黃大發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宣傳疫情防範知識,要傳到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告訴羣眾,要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不要走家串户,打掃好周圍環境衞生。

在黃大發的帶動下,團結村的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也紛紛行動起來,成立了返鄉農民工志願服務隊,在村支兩委的統一調度下,積極投入到團結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發動百餘名黨員、志願服務者參與,每天戰鬥到村到組,嚴格落實網格包保責任到組到户到人,做到宣傳全覆蓋。”平正仡佬族鄉人大主席敖文紅説。

此外,團結村支兩委根據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重、宣、查、管、堵、巡、殺、導”八字措施,全面深入、周密細緻地防控疫情。

平正鄉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王朝海介紹:“我們主要以八字措施為抓手,一是“重”高度重視,二是“宣”大力宣傳,三是“查”地毯式巡查,四是“管”監督管理,五是“堵”對出境的交通、進入的車輛進行攔堵和對人員的攔堵,六是“巡”24小時進行巡查,七是“殺”在我們村的每個密集場所進行消毒殺菌,第八是“導”引導羣眾輿論。”

據瞭解,團結村成立了5個臨時黨支部、組建了3支志願服務隊、出動了10台宣傳車,動員黨員、村民組長、護林員、公益崗位就業人員、熱心人士等近200人,每天進村入户向羣眾不間斷地做好宣傳、勸導、排查和清掃公路,共發放、張貼宣傳資料6000多份,拉宣傳標語100多條,入户包保宣傳排查724户2997人。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渠水如鏡,鑑照古今。大發渠既是一個面向歷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來的考題。它印證了共產黨人為百姓命運擔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也在時時叩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永恆課題。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無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動了我,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感受到了一個老村官的堅韌的毅力和敢為人先的魄力,切身體會了我們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看,他選擇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排除萬難,造福羣眾。埋下希望的種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穫的時節。

像這樣的村官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雖不起眼,但都心繫羣眾,擼起袖子加油幹,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定將持之以恆。作為一名黨員,我定不斷鞭策自己位羣眾服務,為事業奉獻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換取收穫和自信。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着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啟迪我們,只要真心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蹟。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我的肉體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幹其(去)哪一天。不驕傲,不自滿,再多的困難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處,我願意用命來換……”

《榜樣6》錄製現場,一個並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讀着自己的《入黨志願書》,聲如洪鐘,鏗鏘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貴州話,現場的每一個人還是被他的情緒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黃大發。

他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是“時代楷模”,是“感動中國人物”,是“最美奮鬥者”……

而在這些閃耀的榮譽之下,他也是——

團結村的老支書,永遠的共產黨員,以及,一位可愛的“80後”。

走路兩步並作一步、上台階小跑着……如果無人告知,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精神抖擻、步伐穩健的老人家已經86歲。

“老支書修渠這麼多年,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同行的團結村村民説——他們都是黃大發看着長大的,兩位稍年長一些的村民還曾跟着黃大發一起參與修渠工作。

即便已經卸任村支書近17年,大家也依然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支書”,因為他帶領着村民們一步步走出了曾經貧窮、困頓的生活,讓村民們過上了有白米飯吃、有水喝的日子。

現在的團結村,彼時的草王壩,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點米湯喝。’那時候的草王壩,沒水、沒電、沒路,羣眾一年到頭吃苞谷飯。”黃大發這樣説道。

草王壩屬於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雨水剛一落地,就順着空洞和石頭縫流走,很難留存。村民經常要走兩三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河溝,來回走兩個小時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餵豬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也是他們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竣工

這條由黃大發帶頭開鑿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的天塹之渠,跨過了3個村、10餘個村民組,不僅解決了數百户村民人畜飲水難的問題,還滿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徹底結束了草王壩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渠修好後,黃大發又帶着村民們改造了400多畝梯田,種上了水稻。此後,即便遭遇旱情,有“大發渠”的滋潤,村裏的水稻也能保證豐收,徹底實現了“旱澇保收”。近些年,隨着產業發展,更是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電,20__年通路,現在我們家鄉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黃大發驕傲地説道,言語之間滿是欣慰——那個他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村落,已經脱貧摘帽,正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帶領下,第一次大規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黃大發不肯服輸。1989年,年過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邊幫工一邊學習。3年多時間裏,只有國小文化的他從基礎學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許多水利知識。

1990年臘月,天寒地凍。為了修渠資金,黃大發趕了兩天山路。等找到原遵義縣水利局領導時,已滿身是泥,一雙舊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凍得發紫的腳趾。“草王壩大旱,地裏顆粒無收,我要帶領羣眾修渠引水。”黃大發從破爛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項申請報告

當時,遵義縣一年的水利資金不過20萬元。據初步測算,從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壩要經過大小9處懸崖、10多處峻嶺,水渠需要從離地幾百米高的大土灣巖、擦耳巖和灰洞巖的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萬個工時。草王壩才一兩百個勞力,怎麼完成這麼大的工程量?

黃大發撂下一句話:“一年修不成,修兩年;兩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換,也要幹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終於開工,57歲的黃大發帶領200多名鄉親,浩浩蕩蕩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現啞炮,黃大發準備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隨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塊剎時滿天飛。萬幸的是,碎石只擊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進行到異常險峻的擦耳巖,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險。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帶幾名黨員上到山頂,把繩子拴在大樹上,再繫到腰上,順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尋找放炸藥的合適位置。

“共產黨員怕犧牲能行嗎?先烈們拿身體去堵槍眼,我們做事就要有這種精神。”黃大發説。

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進草王壩,村裏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們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從沒見過黃大發流淚的村民發現,老支書躲在一個角落裏,哭了。

1995年,一條跨三重大山、10餘個村民組,總長9400米的水渠全線貫通,草王壩徹底告別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村民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現播州區團結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大山遮得嚴實的村莊,缺水是草王壩的窮根。千百年來,這裏的人祖祖輩輩吟唱着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村裏有一位老人叫黃大發,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較勁,他用36年的時間幹了一件事——修水渠。

黃大發,1935年出生於草王壩村,23歲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意氣風發的黃大發撂下了“狠話”:修水渠。於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裏,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可現實無比殘酷。他們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溝壁上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衝得稀巴爛……

壯志未酬誓不休。為此,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説哪裏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就立刻揹着乾糧匆匆上路,前去“取經”。

1992年的春天,黃大發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日復一日不停歇,黃大發每天帶着200多人的隊伍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於耳,殺豬擺席、搭台慶功,好不熱鬧!這是草王壩村民們最高興的一天,千百餘年的夢終於實現了!大夥簇擁着黃大發上台講話,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個字都説不出口,眼淚順着黝黑、皺褶的臉龐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幹就能把貧脱,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4月26日,大方縣民政局組織全局幹部職工在大會議室集中觀看了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蹟的報道,通過此次學習,大家被老支書黃大發“全心為民,克已奉公,苦幹實幹”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和鼓舞。

據瞭解,黃大發在任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期間,為徹底改變村子極度缺水的狀況,帶領全村羣眾對懸崖峭壁發起了挑戰。雖歷經失敗,但老支書毫不氣餒,通過學習科學技術,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跨3個村的“大發渠”,徹底解決了當地缺水難題,增加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改善了羣眾的生活。

黃大發老支書為此所做的貢獻,是當代的愚公精神,是時代的楷模。開展此次學習活動,旨在鼓勵全局廣大幹部職工學習大發精神,不怕困難,不怕艱辛,結合民政工作崗位,苦幹實幹,將“大發”精神的種子播種在全縣民政系統。

基層是個大熔爐,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優秀的基層幹部。36年,黃大發同志毅然選擇了留下來鑿渠,帶領村民一步步實現着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無悔奉獻於草王壩村,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蹟,只有那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黃大發的平凡和偉大,他被譽為“當代愚公”,就是對他最高的褒獎。黃大發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專心鑿渠,難道他就不知道鑿渠的艱辛。黃大發選擇了鑿渠,就意味着選擇了艱險,簡單的兩個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語上的輕描談寫,更需要他在行動上去落實。

愚公精神,在黃大發同志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他選擇了釋放無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對繁瑣單調的基層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驗。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上的匱乏,並不是精神上的空虛,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村民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千百年來靠天吃水的歷史,這種精神就是不畏艱險、克難攻堅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鑿渠生活中,黃大發同志默默度過了36年寶貴時光,面對失敗,勇於跟班學習;面對危險,率先站出來;鑿渠不止,奮鬥不止。他從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夥,變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

雄鷹痛苦再生,獲得了30年搏擊長空的新的利器。當人們仰望長天,讚美雄鷹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它的這番苦難。36年的鑿渠生活,在黃大發同志的身上始終釋放着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引領着草王壩村人奮勇前進,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脱貧攻堅的不屈之路。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蹟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党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幹部羣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築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為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羣山村裏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脱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藉忠誠的信仰、憑藉驚人的毅力、憑藉開展羣眾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於團結羣眾。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脱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裏的難題。他把羣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説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説服村民平靜情緒,並於當晚親自到農户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幹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户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裏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幹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羣眾路線、瞭解羣眾訴求、解決羣眾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説,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羣眾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為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幹”,説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説,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看着一堆皺皺巴巴的鈔票,黃大發流着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幹註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後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並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現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裏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幹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為,有困難黨員幹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看着離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幹”,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裏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夥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採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着説:“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麼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脱貧攻堅無退路。對於擺脱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着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着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蹟。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羣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羣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户超過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着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幹部幹,羣眾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幹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麼硬都行,自家的事怎麼軟都成”掛在嘴邊。築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着公家的水泥。家裏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説“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脱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幹凝聚貧困羣眾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看完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蹟,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對標先進,學習先進,爭做新時期艱苦奮鬥的楷模。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落實在工作上。共產黨員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堅持胸懷大局、立足本職、鋭意進取、勇於開拓、樂於奉獻。要認真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融會貫通在具體工作和實踐之中。要通過身邊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要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處處表露先進性,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幹事業。做到“平常時刻看得出、關鍵時刻衝得出、危機時刻豁得出”,各項工作跑在前、幹在先,自覺為羣眾作好表率。

繼承和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是新世紀偉大實踐的需要。今天艱苦奮鬥,明天的事業就會更美好;世世代代艱苦奮鬥不斷前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艱苦奮鬥精神,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並且堅持不懈的用艱苦奮鬥精神教育、激勵、鼓舞廣大人民羣眾克服困難、振奮精神,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真正實幹的好乾部!”

《這位當代“愚公”,在懸崖峭壁上鑿出7千米水渠,現實比神話傳説更震撼!》,4月19日,來自中國日報網的雙語新聞,早早突破10萬+的閲讀量。網頁的下面,好評如潮,點贊無數。

“感動!看得我眼睛都濕潤了,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還能叫苦嗎?”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發鑿渠。”

“感動中國就應該是這樣普通而偉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國的主流媒體把目光都放到了貴州遵義,聚焦到老共產黨員黃大發同志身上,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懸崖絕壁上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華社發佈長篇通訊《為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19日,人民日報以《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為題對黃大發事蹟進行報道;20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以《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為題,作了長達4分50秒的新聞報道。

幾天來,國家級的報紙、網站、電視台,都陸續對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蹟進行各具特色的報道。

“大發渠”的新聞報道在播州區引起強烈反響。全區黨員幹部和80多萬人民羣眾,自發地掀起了向老支書學習、向老支書看齊的熱潮。

“黨員幹部必須裝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乾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辦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鴨溪)經濟開發區的幹部魯迅雷,在參加單位組織的集中學習後,由衷地感慨道:黃大發一生只為一道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再學習,再宣傳,全區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為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播州區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堅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老支書黃大發自23歲光榮入黨並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開始,就決心為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一干就是36年,把修渠引水、帶領全村羣眾脱貧致富的責任和任務作為心中第一信念。他幹在前面、克難攻堅,讓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全村羣眾高度認可的實績譜寫了為民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就應做到自覺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做到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並轉化為幹事創業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決不鬆懈動搖,始終受得住風險和困難考驗,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踐行宗旨守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守其初心,始終不變。老黨員黃大發從入黨並選為村支書開始,就始終把羣眾冷暖記在心裏,把帶領羣眾脱貧致富掛在心上、踐行在實際行動中,始終真情服務羣眾,實現了他對羣眾立下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作保證,我拿命來換!”的錚錚誓言。廣大黨員幹部無論身在那個崗位,都應自覺做到心中時刻裝着羣眾,時刻為了羣眾,始終把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羣眾需求為導向、以羣眾呼聲為信號、以羣眾滿意為目標,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在躬身為民中不斷增添羣眾福祉。

實幹擔當守初心。擔當是立業之基、成事之要。擔當大小,體現着幹部的胸懷、勇氣、格調。老黨員黃大發面對草王壩村山高地貧、缺水少錢的艱苦環境,沒有認命,沒有叫苦,沒有退卻,他毅然選擇自學技術修渠引水,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在他的帶領下,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黨員黃大發為羣眾能吃上米飯、喝上清泉、過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難,體現了共產黨人敢於擔當的勇氣、敢於擔責的精神,令人敬佩。當前,我們正處在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幹部就應樹立敢於擔當、實幹苦幹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矛盾和問題面前不推諉,在實幹中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在實幹中破解發展難題,用實幹擔當堅守初心、永葆本色。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20多年來,翟樹全默默地踐行着“案結事了、勝敗皆服”的司法理念,堅持“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原則,以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自覺地將調解貫穿於審判工作的全過程。他致力於鑽研調解藝術,針對不同矛盾的特點、不同的當事人,採取有效的調解方式開展工作,使許多反目成仇的當事人握手言和,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學習了翟樹全同志的先進事蹟後,感觸很深。翟樹全同志的模範事蹟和崇高精神,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彰顯了我們黨的先進和優秀。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我一定要以翟樹全同志為榜樣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

一、要學他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

學習翟樹全,就是要學習他秉公執法、情繫為民的公僕情懷;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優秀品質。工作中,面對紛繁複雜的矛盾糾紛,翟樹全同志始終能夠把人民羣眾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不斷摸索、積累了豐富的調解經驗,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案結事了,贏得了羣眾的信賴。哈拉海法庭轄區範圍大,農村人口多,羣眾文化水平不高,法制觀念相對單薄,易因婚姻家庭等細微瑣事產生矛盾糾紛。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翟樹全耐心聽取雙方的理由,深入瞭解案情,用公正的審判服務羣眾。他的真情喚醒了當事人的理智,因為他付出的温暖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二、要養成勤奮敬業,踏實肯幹的好作風

翟樹全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以忘我的境界去幹好每一項工作。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他顧不得照顧家裏的親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正是靠着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先進,我覺得我們就要像翟樹全同志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恆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要養成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好品質

翟樹全同志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可貴之處在於他對待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懷着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得養成一種埋頭苦幹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一是要務實,就是要知實情、説實話、想實招、求實效。想問題,辦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為標準。二是要勤勉,就是要發揚“老黃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興夜寢,殫精竭慮。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經受住苦與累的考驗,勇挑重擔,敢於到艱苦崗位和困難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為榮,以苦為樂,永葆艱苦奮鬥的作風。

翟樹全同志的先進事蹟深深地撼動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他的人格魅力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而他所產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將轉化成我們實實在在的行動。我要以翟樹全為榜樣,認真對照檢查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實改進提高工作標準,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以更務實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説,“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一位法官、一位法院領導幹部因病去世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引起廣大司法界人士強烈反響,甚至引起黨的同志的高度讚賞,他就是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説: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乾部。他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衞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政法幹部要以鄒碧華同志為榜樣,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堅持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鋭意進取,勇於創新,樂於奉獻,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鄒碧華是何人物,有多麼偉大的壯舉,創造了什麼豐功偉績,贏得羣眾的肯定,得到領袖的讚揚?3月2日聆聽了鄒碧華先進事蹟報告會,一切有了答案。

鄒碧華同志是中國法治史中的里程碑人物。我們正在進行的依法治國進程,是從歷史、近代和現代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取得並得到執行落實。在歷史和現實中從不缺少理論家和實踐者,理論家講的分析的是事物發展規律性、重要性、原則性,實踐者強調是經驗過程、事物發展結果以及所遵循的流程。兩者往往是相差甚遠,甚至相互牴觸。一位偉大的法學家處理不好一起簡單的民事案件,一名資深的法官能夠熟練審理處理好各類案件,但黯然不知道成功背後邏輯關係。説鄒碧華同志是現代法治史中的里程碑的人物,就是基於他很好解決理論和實踐脱節分離問題,作為一名學者,他傳經佈道、著書立説,作為一名法官他審判案件、定紛止爭。在他生命中燃燒着兩團火,一團是對當事人的真情和每一起案件背後事實真相,一團是法官和事業關愛和奉獻,他用深邃理論素質和價值判斷指導所有參與司法過程中人員,遵從法治,堅守法治,將法治理念從一人一事中切入肌膚,詮釋着“讓人民羣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讓每一名法官從審判中感受到職業尊榮,他生前的法官同事説“鄒院長在長寧法院的4年,是我們重拾夢想的4年,是重燃激情的4年”。這句話足以證明他將遵從堅守法治的意義之火重新點燃,也是對之前輕視踐踏法治的否定。説他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言行改變了人們對法治尊崇。

向鄒碧華學習,學習他什麼?鄒碧華生前説“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可以改變我周圍的部分世界,我不能改變周圍所有的人,但是我可以改變周圍一部分人。”這個世界為什麼要改變,周圍的人為什麼要改變,改變什麼?我理解的是這個世界還有許多無規則、無秩序,周圍的人還有許多不遵守規則和秩序,更有甚者不遵守法治,他用生命告訴我們一個懂得尊重職業的法官,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一個擁有正確價值觀的法院,才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鄒碧華用其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理想事業,什麼是法院的正確價值觀——公平正義、崇法尚德,兩者結合,公正司法、為民司法。

鄒碧華生前所從事工作和一切讓我感悟到他另一個閃光點,也是里程碑的轉變,他將法院管理的理念從一般的管理中獨立出來。管理是科學,法院管理是一門學科,如果他不逝世,我想在他的推進和感召下,法院管理理念將迅速改變。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像他從對法治的信仰、法律的尊崇、法官的尊榮、當事人尊敬的角度來詮釋法院的管理。作為法院一名工作人員,學習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蹟,不光是學習他的精神,光有精神,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務實行動、一言關懷改變一人情緒,一事解難關注社會對法律的認識,一言一行一事長期積累起來改變人的價值觀、單位的價值觀。他説:“領導能力意味着凝聚力和戰鬥力”,可見,他對“領導”的理解不是權力和地位,而是一種責任和要求。他説:“管理能力代表着質量和效率”,他將管理提升到科學本質的要求。作為一名普通法官,學習鄒碧華愛崗、精業、敬業,他從一名書記員做起,和我們一樣,但他迅速成長,定格於上海高院副院長,不是僅僅行政職務的升遷,更是他精業、敬業的肯定。從本科畢業到碩士、博士、學者這是他精業,我們沒有,是他的時間充裕,還是他享有特權,我説都不是,是他對職業事業的尊崇,他辦理很多具有指導性的案件,我們沒有,這是智慧技巧的結合,他是一位值得我及所有信仰法治的人崇敬的人。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為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幹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為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台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軍區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為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説,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説:“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着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裏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裏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户牧民家裏出來,又進那户牧民家裏,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為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一堂45分鐘的課,老師僅主講5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進行辯論這樣的課堂,難以想象,甚至令不少家長擔憂。然而,正是從這裏走出一批競賽尖子和學科苗子。在北京十一學校,有這樣一位老師叫王春易,她教的生物課,令全年級的學生趨之若鶩,獲得100%的滿意度;她把課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只用很少的時間串講疑難問題,學生的表現卻比跟老師作筆記的傳統課堂更加優異;她已是多項榮譽集於一身的模範教師,卻從未自滿,始終通過教學改革突破自我、實現超越……

王春易教過的學生都説,王老師的講解總是用“同學們,你們體會”作開頭。每當發現同學的課堂筆記和學習心得中的亮點,她就激動不已地展示給大家説:“你看!你看!真好!真好!”從不太理解到默契配合,從被動學習到享受學習,每一個從王春易的課堂中走出的學生都最終體會到,由自己主導的學習是多麼快樂!而這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對於他們的未來人生又是怎樣的一筆財富!

這就是北京十一學校王春易老師的生物課,也是當今很多學校爭相效仿的課堂改革。王春易——北京市十一學校的一位生物教師。第一次瞭解他的事蹟是校長組織全校的教師共同學習有關她教育改革的先進事蹟,探路學習之後,我又在網上找了幾篇有關對她的報道的文章繼續認真學習、深入思考,對於她的做法和理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 紮實的教師基本功

要想成為一代名師,就要有紮實的教師基本功。當今社會,隨着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很多教師備課、上課用的教案和課件幾乎都能在網上搜索到,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上公開課前,不僅要對所上的課精挑細選,而且教案也大多是通過網絡搜索打印出來對其進行效仿,對於自己上的課很少經過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結果,課堂上生搬硬套的現象比比皆是。而王春義則不然,她專門講那些別人認為不出彩的課,對於她來説,一節公開課寫百頁手稿是常事,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磨課,一輪又一輪的創新,王春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隨便抽出其中一節課,她都可以講出彩。雖然,精彩的背後是王春易花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但是經過自己的反覆磨鍊卻練就了一身紮實、過硬的教師基本功。

二.敢於否定自我的勇氣和魄力

“講課,沒有人能超過王春易。”師生和教研員都這麼認為。但20xx年和自己學生的一次聚會,卻讓王春易動了改變自己的念頭。因為已經上了大學的幾個學生來看她,抱怨大學老師的課講得不好,老師不標明重點,自己記一摞筆記也沒用。學生的抱怨引起了王春易的反思“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同時,十一學校也將20xx年確定為課堂成長年。校長李希貴提出一句口號:“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展示的地方。”這句話也更堅定了王春易改變的信心。

從此,王春易悄然地改變了原來反響極好的課堂教學風格。她提出,教師要從自我表演的“獨角戲”戲台上悄悄隱退,轉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當主角。在她的課堂上,曾經有過的滔滔不絕的精彩講解沒有了,華麗的板書也不見了。只是在學生討論結束後,王春易才會不露痕跡地點撥一下。曾經,精彩的語言、形象的表達是她最得意之處,

但在這場教學改革中,她卻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講課,改變了多少年來既定的教育教學模式,這對於一個名師來説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啊!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質疑和困難,學生最初找不到自學的方法,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現在,課堂真的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地方。天平的兩邊,王春易最終還是偏向了學生,因為她相信能夠學會獨立學習的學生終將贏得未來。雖然,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是看到學生的成長她是幸福的。我想王春義老師這種敢於否定自我,勇於挑戰自己,顛覆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

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歷史的時針走到了20xx年,對於王春易來説,這是個特別的一年。這一年,學校提出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並將這一年定為“課堂成長年”。這次改革的大背景就是提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新課程改革,它希望學生們能夠像綠色植物一樣,主動地吸收陽光和水分。

這次改革使王春易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教育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她忽然意識到,自己需要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也許,我們真的需要一場革命,對課堂教學永恆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對習以為常的教學進行徹底反思。這一變革,使滔滔不絕的講解、填鴨式的灌輸、機械重複的訓練徹底告別了課堂。對於她來説,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從我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來看,不是學生不愛聽的課要改,不是成績不好的老師要改,而是每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師都要改革自己的課堂,特別是那些愛講、會講的老師更要改。”王春易説。

其實,真正擋住我們腳步的是我們自身的習慣、每個人內心深處多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它們幾乎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沒有人願意否定它,改變它。而今天,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這樣,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也不是簡單地從書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更不是記憶老師強調的內容。而是通過閲讀,有了感知、認識、發現和好奇,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提煉核心內容,然後有了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獲得,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這種變革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它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渠道,使他們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他們真正從課本和教室的狹小天地裏解放出來,如同魚入大海、鳥歸山林,廣泛而自由地攝取自己需要的營養。

因為熱愛,所以充實。因為付出,所以收穫。因為奉獻,所以幸福。“課堂永遠是我無悔的追求,我的生活因它而精彩,我的生命因它而美麗。”王春易老師已經足夠豐滿了,卻還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

這種趨於一般意義的“愛”成為穿越現代教育和當代教育的一種嶄新的符號,為當代中國教師提供了一種範式。從這個意義未説,王春易老師的探索具有十分深刻和深遠的價值。

“你看看吧,哪個孩子沒有創造性呢?為了考大學翻來覆去地做題,這不是折磨人嗎?本來是好苗子,能成為人材,可是,如果通過我們的教育,反而把學生的才氣磨沒了,興趣磨沒了,創造力磨沒了,怎麼能是真正的教育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永遠都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他們快樂的成長,全面的發展!”

新境界:不能只憑知識來教書,要用整個的“人”去當老師

“我不希望學生心態浮躁,相反,我告訴學生,一定要從容學習,享受人生。”

要是每天匆匆忙忙,就注意不到生命的美好了,“校園裏花開了,枝條上鑽出小芽兒來了,小葉子一天一個顏色發生着變化,多美的一件事兒啊,為什麼不去感知它呢?”

“我覺得學習是一種心如止水、需要靜下來的事兒。不能那麼急功近利,唸了書就要有分數,用了功就得馬上看到結果。這樣的話,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該是一件多遺憾的事。”

“浮躁的心態,讓學生缺失了一種對生命的擁抱,對人性的熱愛,對夢想的嚮往以及對一切未知不屈不撓的激情。”

“教育的本質,就是將學生內心深處的向美、愛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發出來,加以培養和昇華。”王春易的理想是,讓學生如坐春風,如沾化雨,不知不覺受到薰陶,從少年時起,就和優美、善意融為一體。

做老師,就不能只憑知識來教書,而要用整個的“人”去當老師。

有人説,教育的藝術在於最大限度地激勵和喚醒。學校教育有陽光,才能照亮學生的精神家園;學生心靈有色彩,才能幫助他們去發現世界的美麗。北京十一學校正在努力實施着這樣的教育理念。

李希貴曾説,在校長眼裏,教師第一。而在王春易眼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名師王春易好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理念、高超的教學技巧,讓我的學生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燈塔老人一一鍾南山

在千萬網友雲監工注視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醫院舉行交付儀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與此同時,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終齊聚,為共克難關又添了幾分信心近半個月以來,鍾南山院士幾次關鍵現身,很大程度上穩定了軍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無比特殊而且艱難的春節,沒有走親訪友,也沒有外出遊玩,大部分人都很聽勸地宅着,因為提建議的,是他。甚至於整個假期,鍾南山三個字頻頻登上熱搜,人們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斷,又有何建議。

其實,剛開始我對於鍾南山這三個字並不熟悉,但隨着這次疫情的爆發,我漸漸認識這位偉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醫敢言讓鍾南山家喻户曉,也贏得了廣泛的公眾信任。而自那以後,但凡有急性傳染病,廣東省公佈的防控組名單大多由他掛帥。即使年過八旬,也並不妨礙他走上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這一次,沒有例外。連日來,疫情防控工作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拿着標尺在測量。有質疑少數領導幹部失職不作為的,有批評捐贈物資發放不及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這天,鍾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晚,身着格子襯衫的鐘南山出現在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中,肯定了有人傳人現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坦言現在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瞭解還很不夠,同時提醒大眾戴口罩有用,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十多分鐘問答,絲毫不帶虛的。事後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時才意識到疫情已然升級,應該提高警惕,而鍾院士竟然已經是84歲高齡,視頻中完全看不出來。直面疫情、關鍵發聲,17年過去,還得是他。有媒體評價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1月18日,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接到通知連忙趕往武漢,1月19日,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從武漢飛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國務院常務會,就如何遏制疫情擴散等提出具體建議。

這位84歲的老人真的很拼,為人民、為祖國、為自己肩上的責任。他尊重事實甚於尊重的求實精神,鞠躬盡瘁的敬業奉獻精神,嚴於律已、寬以待人的博愛精神深深的打動着我們。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他來抵達武漢。有人他稱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説自己是一個醫生!

在這個灰色寂靜的假期,這位老人,他像一座燈塔照耀着萬千人民的心,也照進了我的心靈深處,使我內心燃起勤奮努力、永不退縮、敢於攀登的火焰!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黃詩燕同志為我們立起了學習的標杆,將激勵我們、鞭策我們許黨報國,奮發有為,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一、學習他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決做到對黨絕對忠誠。

要始終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經常重温黨章和入黨誓詞,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終身課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記為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牢記黨對自己多年的培養和信任,始終相信黨、依靠黨、服從黨,傾心盡力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萬眾一心加油幹,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二、學習他嚴於律己的崇高風範,始終清白做人乾淨幹事。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帶頭弘揚清風正氣,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用模範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要時刻對照黨章黨紀黨規和國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要堅持從平凡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中體現,做一個思想務實、生活樸實、作風紮實的黨員幹部;做一個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黨員幹部;做一個努力進取、任勞任怨、甘於奉獻的黨員幹部。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千山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等200餘人參加此次報告會。他們學習滕啟剛同志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把政治信仰印刻在腦海裏、落實到行動上;學習滕啟剛同志履職盡職的敬業精神,把崗位當成事業來幹,勤政務實、勇擔使命;學習滕啟剛同志一心為民的情懷,把宗旨意識融入血脈、自覺踐行;學習滕啟剛同志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把嚴於律己作為立身之本,永不褪色、永不變質。

聽取了報告會的區委政法委工作人員趙耕藝説:“千山區政法系統有這樣一個典型模範從我們隊伍中走出來,我覺得非常榮耀和自豪。同時,我失去了這樣一位好的前輩和戰友,也覺得無比痛心。作為千山區青年政法幹警,我們要接過滕啟剛的接力棒,為法治千山、平安千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將把學習宣傳弘揚滕啟剛同志的英模事蹟和崇高精神,與深入學_,與_來,與紮實推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回頭看”結合起來,大力弘揚英模精神,努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過硬隊伍,為千山區“抓發展、促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在鐵路株六複線貴州黃平縣段的谷隴鎮巖英火車站,人們每天都看到一位女同志從凌晨忙碌到深夜的身影,她就是巖英村脱貧攻堅工作志願者、中共黨員_。

_是黃平縣谷隴鎮雙山村的一名苗族姑娘,1994年1月出生,20__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7月從貴陽畢業後,20__年3月,_報名到谷隴鎮巖英村參加脱貧攻堅志願者工作以來,在決勝全面小康戰役中積極肯幹,忘我工作,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好評。特別是20__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發生後,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也隨時威脅着巖英村一帶數萬名羣眾的安危。為了積極做好疫情阻擊工作,_主動放棄春節休假時間,向黨支部和村委會請纓參與村裏設卡值哨和防疫宣傳,全力排查從武漢和其他疫區回鄉過年的人員,每次凌晨除了向村裏開展防疫宣傳外,還堅持10多個小時堅守的巖英寶老山火車站疫情防控卡口對上下列車的旅客進行體温排查和登記,個人先後完成排查5700多人次。_以舍小家、顧大眾的精神和頑強的鬥志,有力維護了當地和鄰近10餘個村的防疫安全。她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堅守,在志願者們的密切配合下,所負責的區域在阻擊疫情期間沒有出現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發生,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讚揚,被羣眾譽為火車站上最美的“防疫哨兵”。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近日,貴州省委組織部追授龍增剛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向龍增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公僕情懷、實幹精神和高尚情操。

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一絲不苟落實黨組織決定的政治品格值得我們學習。龍增剛,男,布依族,1968年5月出生, 1989年1月參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到2019年8月13日去世, 始終如一把黨的事業高於一切,始終牢記入黨時的誓言“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視事業如生命,在生命最後時刻仍然不忘我的工作,他的離世,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重於泰山。

他心繫羣眾、一心為民,真心實意為羣眾謀利益,心甘情願與羣眾共甘苦的公僕情懷值得我們學習。龍增剛始終認為“人民的事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在基層一線,他帶領幹部羣眾建水庫、修公路、抓發展、創和諧,造福了一方百姓,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愛戴。他心中始終裝着羣眾,羣眾就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為羣眾公心處事, 從不偏袒,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親友辦私事,從不違背原則打招呼,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困難和要求,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他愛崗敬業、鞠躬盡瘁,對待事業和工作“安專迷”的實幹精神值得我們學習。26年來,他始終以飽滿的精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只爭朝夕”忘我的拼搏實幹精神,在鄉鎮工作期間走遍所在鄉鎮的家家户户,在機關工作期間走遍全縣99個村,一摞厚厚的工作筆記記錄着龍增剛與羣眾情濃於水的“魚水情”,他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他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甘於奉獻、嚴於律己的高尚情操值得我們學習。“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論在擔任縣建中鎮鎮長、鎮黨委書記,還是在擔任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龍增剛同志都是一如既往辦事公道,從不偏袒,清正廉潔,嚴守黨章黨規,甘於奉獻,始終踐行“三嚴三實”,把47歲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黨的偉大事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龍增剛以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公僕情懷、實幹精神和高尚情操給予我們榜樣和正能量。我們應當自覺成為講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實踐者,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精神,嚴格按照黨章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宗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動作用,以實際行動,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征程中建功立業,作龍增剛同志式的合格黨員。

延伸閲讀:市總工會組織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

12月11日,都勻市總工會組織召開幹部職工會議集中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會議由黨組書記、副主席劉照信主持。

會上,全體幹部職工深入學習了州委州委組織部《關於開展向龍增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黔南組通〔2019〕92號)文件精神,認真回顧了龍增剛同志的生平事蹟,並圍繞向龍增剛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的主題展開了討論。

會上劉照信書記提出幾點要求:全會黨員幹部職工一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重視,自覺參與各種集中學習和專題討論活動,紮實學習深刻領會龍增剛同志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精神本質,做到學深學透;二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與學習貫徹國家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踐行“三嚴三實”結合起來,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用龍增剛同志精神作為一項長期活動貫徹日常學習生活始終,在我會形成學典型、揚正氣、作貢獻、當表率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此次學習活動與工作實際聯繫起來,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不斷增強工作能力和服務能力,紮實推進機構編制管理和全面小康創建各項工作。

通過學習,全體黨員幹部職工深深被龍增剛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所感動,紛紛結合各自工作實際,暢談了學習感受,表示要以龍增剛同志為榜樣,深入學習他堅守信念、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學習他一心為民、恪盡職守的擔當精神,學習他忠於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懷,學習他清正廉潔、永葆本色的整治品質,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羣眾、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以龍增剛同志為鏡子,對照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提升黨性修養、深化黨性鍛鍊,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龍增剛同志式的好黨員、好乾部。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2月18日(正月九年級)上午11時許,正值春節期間,貫穿石船鎮的319 國道車流量劇增,楊雪峯放棄與家人團圓,主動帶領民警、輔警在石船鎮渝長東街十字路口疏導交通。期間,楊雪峯見石船鎮人張某(男,44歲)駕駛摩托車違法超載,上前糾正其違法行為,責令其立即消除違法狀態。張某心懷不滿,出言不遜,跑回家拿來尖刀,朝正在指揮疏導交通的楊雪峯腹部、頸部連刺數刀。楊雪峯當即血流如注,但為使兇徒不傷及周邊圍觀羣眾,楊雪峯奮力與兇徒搏鬥,將其手中的兇器打落。周邊戰友聞訊趕來支援,將兇徒張某制服。楊雪峯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倒在了血泊之中,戰友們迅速將他送往醫院搶救,但因失血過多,經搶救無效於上午11時38分因公殉職。

楊雪峯從警二十一年以來,始終紮根基層、愛崗敬業、勇於擔當、忘我奉獻,用責任擔當贏得領導和同事稱讚,用熱情服務寄託親民和愛民情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過硬政治本色。

楊雪峯同志就是一個奉獻在基層、奮鬥在一線的普通交巡警,一個温情履職、心繫羣眾的人民公僕,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用平凡而短暫的一生,生動踐行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楊雪峯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我們將學習他心繫羣眾,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立足本職,努力工作,繼承他未盡的事業。

而作為公職人員的我們,工作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事業。通過對楊雪峯同志的先進事蹟,被這位“心繫羣眾、捨己為人”的基礎工作人員所感動、感染,要以楊雪峯同志為榜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羣眾的無限深情無怨無悔地做好本職工作,不忘粗心爭當羣眾的貼心人。作為青龍鄉政府的一員,我要追求高遠工作境界。把楊雪峯同志“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過硬政治本色融入到工作中,認真做好財政工作和武裝部的工作,要錘鍊嚴謹細緻、務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勤勉務實踏實地做好黨委政府安排的各項工作,當好基層組織的螺絲釘。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劉元,一個真誠、陽光、自信、進取的14歲陽光男孩,就讀於東和鄉中心學校八年級三班。自從成為共青團員的那一刻起他便意識到了他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深切的感受到共青團員不止是一個稱號,不止是一種光榮,而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為思想先進的青年的使命。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羣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進入大學以來,他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個光榮的共青團員,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作為一名團員,他積極參加團支部組織的各項活動,正確行使團章規定的權利,模範履行團員義務。

劉元同學目的明確,態度嚴謹、踏實。上課專心聽講,勤于思考,積極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能獨立地完成作業,珍惜時間,認真複習,科學安排課餘活動。考試從不作弊。歷次考試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從國小起就多次獲得校“三好學生”的光榮稱號。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中,能夠起到團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學校的讀書活動中,能積極讀書,踴躍為學校廣播台投稿。他品學兼優,是一名全面發展、出類拔萃的優秀中學生。

入國中以來,宋賢彪同學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好模範帶頭作用。他堅守:做人要堂堂正正、誠實守信,尊敬師長、樂於助人;做事要勤奮刻苦、一絲不苟,要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的良好感染和薰陶,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顆健康向上的種子,使他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這些要求更體現在他平時一點一滴,生活簡樸,拾金不昧。誠實謙虛,有錯就改,不受利誘,愛惜人格,嚴於律己,關心他人,尊重體貼父母和長輩。

劉元同學勤學苦練,刻苦鑽研知識,入校以來成績優異。他自信、大方,一直以來,他都是老師的好助手,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他能積極帶頭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集體榮譽感較強。面對同學的誤解,他總是一笑而過,不會因為同學的誤解和批評而耿耿於懷,而是誠懇的接受,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在生活上他也十分儉樸,從不鋪張浪費,也從不亂花一分錢。但是,只要哪個同學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難,他都能力盡所能的幫助解決。

劉元同學不僅要求自己進步,還主動幫助班內的學困生。遇到難題,和同學老師一起討論,幫助講解同學們遇到的不明白的問題,因此在同學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他平時作息時間安排合理,學習時認真學,玩的時候開心的玩,“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在有規律的作息生活之外,其它時間他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學習中的那份嚴肅,多了許多樂觀開朗,在繁忙的學習之餘,繪畫給了他更多的快樂,學習累時也是最好的放鬆。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他熱愛着學校的生活,更加珍惜在學校中的日子,回想這一年多走過的旅程,忙碌而充實,付出而充滿收穫。是堅持讓他進步,是堅持讓他優秀,只有堅持的人才可能到達遠方成功的彼岸,也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可能書寫人生最壯麗的一刻。

劉元同學始終信守着“他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努力做得比昨天的他更好”的青春箴言。學習要刻苦,工作需努力,做人應踏實!相信憑藉這些追求自他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優秀品質,宋賢彪同學會不斷進步,不愧為新時代優秀共青團員的代表。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肖晗20xx年從西南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後,考入四川省煙草專賣局。20xx年11月,他被組織指派到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致力於當地扶貧脱貧工作至今。

20xx年11月,當肖晗到達姐把哪打村時,他看到了一個語言不通、經濟條件落後、村社距離跨度大,每到10月就會與大雪親密接觸的貧困山村。這對於一個沒有任何鄉村生活經歷,剛走上工作崗位上的“90後”,無疑是一項無比艱鉅的任務。

初到扶貧村之時,由於語言不通,肖晗拉上村支書,一個筆記本、一支筆,走村入户,詳細瞭解貧困户家庭情況,最遠的時候他要走近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達到目的地。村支書不可能天天陪着他,接下來的日子只有靠他自己。在走訪中,大多數村民不懂漢語,加之要忙農活,肖晗吃了很多閉門羹。

身為第一書記,他事事親力親為:整理扶貧資料、農民夜校講課、為老鄉尋找產業發展門路、對彝區進行移風易俗建設……按脱貧攻堅規劃,姐把哪打村共需完成93户安全住房建設,其中易地扶貧搬遷61户。20xx年9月,村裏啟動易地搬遷工程,肖晗組織村“兩委”召開村民大會,堅持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讓老百姓搬得下、穩得住,二是堅持解決百姓“行路難,就醫難,教育難”問題,三是堅持民主選址,讓老百姓自由組合,將集中安置福利最大化。

安置房選址已定,但由於當地地理環境和經常下雨,致使工期一拖再拖。國慶期間,為按時完成脱貧攻堅任務,肖晗放棄休息,與施工方、監理方多次協調,共同確保工期的完成。20xx年1月,村裏建成易地搬遷安全住房61套,保證當地羣眾“過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讓肖晗掛心的除了異地移民搬遷工程,還有整個村的脱貧任務。全村總户數共490户、1892人,系屬彝族聚居村。其中精準識別建卡貧困户93户、351人,貧困發生率18.6%。肖晗根據貧困户的實際情況,制定全村總體脱貧規劃,在做強基礎產業、發展特色種植的基礎上,拓展增收渠道。

姐把哪打村以種植馬鈴薯、苦蕎為主,20xx年起開始逐步更換馬鈴薯種植品種。至20xx年底,全村種植青薯9號400餘畝,畝產提升600-800斤。因糧食產量提升,村裏因時制宜開展玫瑰園種植項目,種植油用玫瑰花700餘畝。

20xx年起,全村在穩固貧困人口收入,保證貧困人口糧食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注重勞動力解放,拓展增收渠道。20xx年底全村宣佈“一幫一”務工幫助指導後,村裏的富餘勞動力在技術能手和務工工頭帶領下外出務工。與此同時,村裏利用天然草場資源優勢,開展西門塔爾牛養殖。

擔任第一書記,肖晗認為自己最主要的收穫是學會與人打交道了,也更瞭解農村生活、更能吃苦,對於好的環境也就更加珍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説:“既然擔任第一書記,就有這份責任為老鄉脱貧致富。為他們修好房子,找到致富的路,為他們以後不再返貧打下紮實的根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經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擔當。作為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不應僅僅享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更有責任為這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名像肖晗這樣奮戰在扶貧工作一線的踐行者,中央的精準扶貧政策才能落到實處,我們才有希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中國夢”。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近段時間,我們通過電視、手機,一遍遍和一個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國84歲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鍾南山現在已經是國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子,可以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是那個“定海神針”,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信賴的人了。一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卻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因為在大家的眼裏,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

20__年這個春節,他不顧年事已高,在廣州、北京、武漢三地奔波,連續奮戰。他一邊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趕往防疫最前線!

當前的疫情,是病毒變異的結果。細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藥抗菌治療。但是這次的冠狀病毒因為是新型的,第一次發現,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當然了,沒有特效藥,也不是不能治,這就需要臨牀醫生很硬的醫學基本功。當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要用自己的知識、醫術去戰勝它。

鍾南山曾説,他永遠忘不了他中學老師説的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這句話,鍾南山牢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以後,不管將來幹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要想走得遠,都必須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是一種責任!我要謹記在心,創造並擁有更好的中國。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她是妻子,是媽媽,是女兒,也是一名堅守在戰“疫”一線的黨員、梘頭村村醫、馬元村婦女主任,她是__,英雄隊伍中的一員巾幗英雄,自疫情防控以來,她每天都要在相距20公里的馬元村和梘頭村往返多次,來不及好好休息,就得趕往下一個地方。第一次見到她,僅短短的一分鐘,她就接到了三個電話,忙的顧不上和我們多説一句話,可這只是24小時的一千四百四十分之一,還有多少是我們不知道的,讓我們一起深入她的日常,瞭解她的“四心”,聽聽她的戰“疫”心聲吧!

她是一名村醫

“謝謝你劉醫生,其他人都不敢靠近我們,只有你不顧個人安危,每天堅持幫我們測量體温,真是不懂怎麼感謝你,等疫情結束後,你一定要來我家吃一頓飯,表示我的謝意!”從__黃岡的返鄉人員丁學富説道。“老丁,別説什麼感謝的話,醫者仁心,這些都是我的本職工作,如果真的要感謝的話,就好好配合村裏,和家裏人一同配合村裏做好自我居家隔離”__一邊處理一次性口罩一邊説道。大年三十,村民們都忙着準備過年,對於__來説,卻是忙碌的開始,自疫情防控工作展開以來,走村串户測體温、講解病毒預防知識、處理使用過後的一次性口罩等工作就成了她日常的一部分,由於轄區內返鄉人員多,每天從家裏到梘頭村要騎車20公里,臉凍的通紅,為了儘快將返鄉人員每天的健康信息記錄好,來不及喝口熱水,就得馬不停蹄的趕往返鄉人員家中檢查身體情況。“作為村醫,在抗疫的緊要關頭我有責任守好一方安全。”正在寒風中測體温的__説道。

她是一位黨員

為了不影響馬元村的工作,白天在梘頭村入户觀察外地返鄉人員的身體情況,處理完使用過的一次性口罩後,她就得立即趕往馬元村入户宣傳,連續十日,__與鎮村幹部一起,宣傳疫情防護知識,勸解人員聚集活動,積極幫助居家隔離村民進行心理疏導,為了不影響馬元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她主動申請晚上在值班點值班。馬元和梘頭20公里的距離,並沒有影響到__履行她的職責,兩份職業、兩種責任,往往是無縫銜接,剛結束一份工作馬上又投入到另一份工作,寒夜中的“一抹紅”帶給人希望和温暖,常常在值班點值守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的__,一天見到家人的時間也就是吃頓飯的功夫了。“由於擔心返鄉人員出現異常,只要有時間能多待一會兒就會多待着,只要他們沒事了,我才能安心回家休息會兒。”__説道。

她是一名村幹部

白天在梘頭村入户觀察外地返鄉人員的身體情況,處理完使用過的一次性口罩,還得趕回馬元村,馬不停蹄地和村兩委幹部一起到馬元村入户宣傳,連續十日,__與鎮村幹部一起,宣傳疫情防護知識,勸解人員聚集活動,積極幫助居家隔離村民進行心理疏導。她還主動要求肩負起晚上值班的職責,往往是無縫銜接,剛結束一份工作馬上又投入到另一份工作,寒夜中的“一抹紅”帶給人希望和温暖,常常在值班點值守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的__,一天見到家人的時間也就是吃頓飯的功夫了。“由於擔心返鄉人員出現異常,只要有時間能多待一會兒就會多待着,只要他們沒事了,我才能安心回家休息會兒。”__説道。

她是一個女兒

家中還有一個84歲的老母親獨自一人住在黃坊鄉仍田村曹家地小組,由於哥哥也是一名村幹部,忙起來也顧不上母親。聊天中__説道:母親很支持我們的工作,常常説你們工作忙不用擔心我,我能照顧好自己,倒是你們要顧好自己,好好吃飯,等你們空了再來看我。過年到現在還未見過一面,母親也不會使用手機,也就是大年三十和哥哥通話給老母親拜了個早年,工作累一點沒關係,就是挺擔心老母親的身體狀況,天氣挺冷的,希望她能好好保暖好好照顧自己。”説到這,她已眼含淚花,原來在外人面前熱心的劉醫生、暖心的劉主任也有柔弱的一面。但是抗擊疫情以來,讓她感到挺欣慰的是往年都是“甩手掌櫃”的老公也自覺地擔負起家中的大小事務,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上她老公親自做的那一口熱飯熱菜。

“作為一名黨員,我有黨性,響應號召,抗擊疫情,人人有責;作為村醫,我責無旁貸,理應戰鬥在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婦女主任,我有責任帶領全村婦女共同抗擊疫情;作為一名女兒,我有所虧欠,沒能盡到應盡的責任,但我想母親會理解我,因為還有很多人的母親和女兒需要我的守護。”溪口鎮黨員、梘頭村村醫、馬元村婦女主任__説。

忙碌的工作並沒有壓垮她,反而讓她越~越勇,像__這樣的基層幹部我們溪口鎮還有很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消滅“硬核”病毒是每一個一線工作人員的願望,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為的就是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待春暖花開時,大家還能相聚。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偶爾翻開一份報紙,看到學習高德榮同志的一些事蹟,其實,原本身邊小事,折射的才是人的精神境界,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言傳身教,教兒有道。作為國家幹部,尤其是一個副廳級的領導幹部,兒子結婚前帶未婚妻去昆明拍婚紗照,當時高德榮也要去昆明,但小兩口硬是沒敢向父親開口搭他的公車,而是擠了一天的長途汽車。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知道,一開口就會被罵回來。蹭車和拼車的事對我們來説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但蹭的是政府的公車、拼的是父親高德榮的車,他説:“不”。相對於當今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爭上頭條的花邊新聞層出不窮,高德榮是好樣的。

秉公執法,不搞特殊。農村有個説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但是高德榮的兒子可以證明,考試的道路上,是平等的,人生的舞台是每個人的秀場。高德榮的兒子畢業後回貢山考公務員。有人想,一個副廳級領導的孩子考公務員還難嗎?可是,他兒子連考了3年才考上,沒有特殊。

心繫百姓,大愛無疆。老縣長的愛是對老百姓的愛,是心繫人民羣眾的大愛,對當年的貧困户肯阿勇,高德榮與其一直聊到口乾舌燥,還幫助肯阿勇家成為了縣裏的幫扶對象,如今肯阿勇有了像樣的住房和穩定的收入,還買了摩托車,孩子也讀上了書。對百姓,高德榮就是這麼好。

時代在發展,經濟在轉型,人心卻是不能變的,高德榮的精神事蹟是他一貫的嚴於律己,堅持的是共產黨員的行為準則,閃亮的黨心照耀雲嶺大地,值得每個人尊重和學習。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9

高軍青院長首先帶領全體教師黨員重温了_,介紹了盧永根同志的基本情況,並從學習盧永根同志的愛國主義精神、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和創業精神三個方面對教師黨員進行引導。

課堂上,高軍青院長結合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盧永根的一些愛國主義言行以及陶行知、黃大年的感人事蹟,表示隨着時代背景的變化,師德建設的和外延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任何不與時代進步和歷史背景相結合的思想都是落後的,但是無論怎樣變化,一個偉大的教育工作者始終是一名愛國者。而衡量一位教師是否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政治素質,關鍵要有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盧永根精神,首先要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要具備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師德情操,就是要學懂弄通貫徹實踐十九大精神,只有在十九大精神灌溉下的師德建設,才是符合中國當前時代精神,契合中華民族未來發展藍圖的強國教育之道。

隨後,高軍青院長還談到盧永根同志所具備的堅持原則、嚴於律己、淡泊名利等優秀品質,展示了優秀共產黨員應具有的時代風采,要求廣大黨員應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崇高品質。在師德建設過程中,不光要有規範和制度建設,更重要的是注重思想建設、人格養成和價值培養。作為黨員教師,要把黨性修養和師德修養相結合,將黨的十九大科學論斷和目標任務與自己教學工作相統一、將中國夢的實現與自己的教學理想相統一、將對社會和工作的認識與_相統一,只有這樣,師德才能從黨員的先進性當中得到最大的優化。

高軍青院長認為,脱離羣眾是一名黨員的大忌,必將發生黨性喪失和蜕變,對於教師來説,也是從來如此,脱離了學生,也就走向了歧途。“教學相長”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也與黨的幹羣關係、師生關係一脈相承。高軍青院長要求全體教師黨員要以學生為主,熱愛學生,真心為學生着想,與學生虛心平等交流,在教育教學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貢獻,從教學實踐和與學生交流當中體會十九大精神、解讀十九大精神,把盧永根同志的精神時刻記在心上,認真學習盧永根同志的愛國主義思想、共產黨員的情操和勇於創業的精神,增強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探索、踐行和完善十九大後的新時代師德。最後,全體教師黨員結合高軍青院長的黨課內容以及自主學習的情況,分別談了各自的心得體會,均表示要學習盧永根同志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學習他潛心育人、培養人才的敬業精神。

本次主題黨日活動,使文學院教師黨員更加準確地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立德樹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xuexi/qzx9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