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1

在中學數學課堂中,課堂提問是十分重要的。課堂提問時在教學活動中,為了保證課堂的教學任務能夠順利完成,以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為基礎設計出的一系列針對學生的問題。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方法。教師科學地處理好何處提問、提什麼問題、怎樣提問等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課堂氣氛。打造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優質高效中學數學課堂。隨着課改的深入,很多老師已經把教學設計,尤其是課堂提問設計放在了課堂預設的首要位置,但是,通過對本校的很多數學課堂經過調研之後發現,許多老師對以“問題”為中介的教學方式的理解還比較膚淺沒有能夠達到預期效果,致使課堂提問和應該有的中學數學教學理念仍存在着較嚴重的距離。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一些數學老師在提問題中的問題設計、問題導向、問題評價向三個環節出現的不妥現象進行探索和分析。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一、問題的設計要精心

每節課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都要關注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學生背景和情境對問題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困惑、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增強學生全方位數學解題能力。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如果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模稜兩可,籠統散泛,讓問題受問者不知道問題的着力點在什麼地方,不能真正領會教師的題意,結果是有問無答,或者是答非所問,從而致使課堂教學不和諧,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針對性、合理性、知識性和探究性,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正常思維,達到提問的真正目的。問題的設計要有趣味性和懸念性。趣味性的提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知識的薰陶;懸念性的問題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問題設計要有生活性和娛樂性。高中學生的知識面還不太廣,有些數學術語還沒有接觸過或不理解,因此,問題的設計不能太深奧,不能脱離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另外教師要儘可能地把設計的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要儘可能地貼近生活,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對生活有用,從而激發其強烈的學習慾望。

例如在函數的奇偶性一課的講授中,經過精心設計,教師提出了以下一套問題組合:問題情境,從生活中,我們能發現很多對稱的美,如盛開的花朵,如顯微鏡下的雪花,如湖邊的小山和它們在水中的倒影等等。

問題1:我們以前已經學習過兩種對稱,請問分別是什麼;

問題2:畫出y=1/x和y=x2的函數圖象,並從對稱角度研究看看我們能發現什麼;

問題3:把兩幅函數圖象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看成一個整體來研究,能不能從中歸納出一個y=f(x)的函數圖象?能不能從中發現生活中的對稱性?

問題4:能不能從數量關係上來解釋這種函數的對稱性關係?

這樣設置問題使教學問題在學生易於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使之適合學生智力與能力,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也剛好觸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相當不錯。

二、問題的導向性要強

提問必須有的放矢,問題的導向性要強。要能射中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師在提問時要抓住時機,尋求到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使問題提到問題的重點難點上,並且要給予一定的導向。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往往成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要害點。教師在教學的重點、學生的難點處巧妙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思維凝聚在這些知識點上,從而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點。

例如課堂中部提出這樣的問題:學校為歡度國慶準備了一場文藝演出。我們班級一共有56位同學,其中會樂器的有12人,會唱歌的有4人,會演語言類節目的有7人,會跳舞的有16人。

請問:

1)有多少同學既會跳舞又會演奏樂器?

2)班級中有多少同學什麼都不會?

3)如果其中有2個人會唱歌又會跳舞,3個人即會樂器又會語言類節目,請問有多少同學會三項以上的項目?

這個問題集合了交集並集以及集合的幾乎所有重難點,導向性十分明確。跟生活聯繫緊密。在實際使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對問題反饋的評價要多元化,科學化

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往往在問題提出後不給一點學生思考的時間就立即讓學生回答,對學生的回答只是簡單的評判“對”或“錯”,當學生回答“不準確”或“不流暢”時,為了教學過程的銜接緊湊,武斷的打斷學生的回答,換一個學生回答或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很顯然,這樣做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的作用遠沒有發揮出來,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筆者覺得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地聽完學生的回答,同時要注意隨機應變,切勿過早定音,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若有困難,作為教者應該耐心傾聽,發現明顯錯誤的時候要適時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上正路。另外,注意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説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有明顯錯誤的回答教師可以另請其他學生回答,如果發現錯誤也要讓學生自己去糾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大膽提問,讓教師或學生回答。這樣,經過換位思考,可以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把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的能力。

總之,數學有效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基本途徑。以上是我對有效課堂提問教學的粗淺認識。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2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以下是我就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信心。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需堅持從誘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使之能長久下去。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1、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

必須營造愉悦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中,使學生在情緒上引起共鳴,發現數學奧祕。

2、利用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各種手段誘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產生欲罷不能的激情。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培養自信心。

當學生取得成功時,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新課伊始,教師能否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有意義的心向,對整節課的教學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課前巧妙設計好自學思考題,併力求做到所設計的問題明確具體,“淺”中見“深”具有啟發性。

例如:在引入“過三點”的圓的新課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先在黑板上畫出圖形,然後提問:

問題:

①有一個圓鏡被打碎,現欲重新配製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鏡,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這塊殘片都帶去?

②這個實際問題若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同學們認為可轉化為什麼問題?(讓學生探索、討論)學生甲: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形鏡。學生乙:把玻璃殘片補成一個圓。

③要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必須知道什麼?這樣圖文並茂的數學情境能使學生探索的慾望油然而生,促使他們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嘗試探尋各種積極的解決方法,創造的靈感和頓悟很可能由此產生。

自學討論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步的認知過程。學生自學時我要求他們做到“三動”,即動口、動腦、動手,讓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進行《幾何》中垂徑定理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1、讓學生動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要求學生自己畫一個圓,然後任畫一條直徑,再作這條直徑的垂線。並把畫好以後的圖形剪下來,再把圖形沿着所畫的直徑對摺。

2、思考討論:①、圓是一個什麼圖形?有幾條對稱軸?②、從對摺後的圖形中你發現有相等的線段和弧嗎?並把你發現的結果寫下來。③、畫圖時,知道什麼條件?你得出的結論又是什麼?

3、檢查學生動手討論的結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結果回答問題)

4、讓學生總結出垂徑定理的內容。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強調。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認真討論,大家學習積極性很高,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徑定理。這樣,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閲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檢查自學討論的效果,迅速獲取反饋信息,並作必要的講授,以幫助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的來説,我認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不是靠增加課時,要靠提高每堂課的效益,減少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浪費。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等,每年的課程變化都要心中有數。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3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信心。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需堅持從誘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使之能長久下去。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1、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

必須營造愉悦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中,使學生在情緒上引起共鳴,發現數學奧祕。

2、利用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各種手段誘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產生欲罷不能的激情。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培養自信心。

當學生取得成功時,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新課伊始,教師能否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有意義的心向,對整節課的教學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課前巧妙設計好自學思考題,併力求做到所設計的問題明確具體,“淺”中見“深”具有啟發性。

例如:在引入“過三點”的圓的新課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先在黑板上畫出圖形,然後提問:

問題:

①有一個圓鏡被打碎,現欲重新配製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鏡,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這塊殘片都帶去?

②這個實際問題若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同學們認為可轉化為什麼問題?(讓學生探索、討論)學生甲: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形鏡。學生乙:把玻璃殘片補成一個圓。

③要重新畫一個與原來相等的圓,必須知道什麼?這樣圖文並茂的數學情境能使學生探索的慾望油然而生,促使他們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嘗試探尋各種積極的解決方法,創造的靈感和頓悟很可能由此產生。

自學討論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步的認知過程。學生自學時我要求他們做到“三動”,即動口、動腦、動手,讓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進行《幾何》中垂徑定理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1、讓學生動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要求學生自己畫一個圓,然後任畫一條直徑,再作這條直徑的垂線。並把畫好以後的圖形剪下來,再把圖形沿着所畫的直徑對摺。

2、思考討論:①、圓是一個什麼圖形?有幾條對稱軸?②、從對摺後的圖形中你發現有相等的線段和弧嗎?並把你發現的結果寫下來。③、畫圖時,知道什麼條件?你得出的結論又是什麼?

3、檢查學生動手討論的結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結果回答問題)

4、讓學生總結出垂徑定理的內容。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強調。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認真討論,大家學習積極性很高,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徑定理。這樣,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閲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檢查自學討論的效果,迅速獲取反饋信息,並作必要的講授,以幫助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的來説,我認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不是靠增加課時,要靠提高每堂課的效益,減少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浪費。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等,每年的課程變化都要心中有數。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4

課堂提問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學要精心設計的,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媒介。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

然而,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教室的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等等現象,這些不足都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現就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就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談幾點淺薄的體會。

一、精心設計提問的內容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做充足的準備,最主要的就是備課。教室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做好引導者和指導者。這時,提問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1.提問的內容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課堂提問的內容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教學的重、難點而進行的。所提的問題應該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每一次的提問都應該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利於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提問之前,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麼樣的問題,更要考慮為什麼提這樣的問題,使提問切實為教學目的服務。

2.提問的內容要有一定的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低效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提問要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探索,使學生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讓學生不但瞭解是“什麼”,更能發現“為什麼”。同時,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例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大米40噸,運進麪粉的噸數是大米的3倍,運進大米和麪粉一共有多少噸?”這時,教師可以做啟發性的提問:要求“大米和麪粉一共有多少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通過這些層層遞進的有序的啟發,引導學生抓住數量關係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提問的內容要具有趣味性

常言説得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減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問題的趣味性,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這點尤其重要。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緻,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場賽車比賽,第一輛賽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第二輛賽車的車輪是圓形的,第三輛賽車的車輪是三角形的。他們同時從同一起點同向出發,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既直觀形象,又生動活潑,不僅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並展開聯想,使學生愉快而積極地投入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二、恰當把握提問的時機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三、靈活運用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當教師設計好了提問內容,把握好了提問的時機,那為了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技巧。

1.提問的形式要多樣。

如:布懸提問,誘發學生的直接興趣;激趣提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梯度提問,化難為簡,層層遞進。

2.提問的語言要明確。

數學語言的特點就是嚴謹、簡潔、符號化,因此數學教師提問的語言既要顧及學科的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的特點,用最自然的語言表述,做到準確精煉。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於“15÷5”,教師提問:“15是什麼數?”那麼對於這樣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可能是:“15是個兩位數”、“15是個奇數”等等。原因在於教師的提問含糊不清,如果教師在提問時説:“15在這個除法算式中是什麼數?”那麼相信學生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回答。

3.課堂提問等待學生回答的時間要有所把握

教師在提問後不要急於找學生回答,而是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留給學生適當、充分的思考時間。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鑽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5

國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品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觀點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國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不再提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更加關注每個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是每個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師普遍採用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這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教師預設的問題流於表面,不能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不能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再加上教師不考慮提問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預設有效問題。對於如何預設有效的問題我自己有如下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實施素質教育之後,教師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於問題太多,學生窮於應付,看似師生互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由於問題不鮮明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更加不可能在課堂上理解整個知識產生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二、課堂不光要重提問,更要重視提問後學生的反饋

有些時候上課之前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在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於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後於學生”。“説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裏,但取決於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三、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必將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繫的知識結構。

四、課堂提問要注意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在課堂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作合適的設計,並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問題情境。如果教師選擇合適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問題情景,結合現實構建合適的數學模型,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如我在講兩直線的位置關係時,創設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中,讓同學們觀察教室內上房樑的任何一條線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條線的位置關係,因為學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去看、去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誰的答案正確,這時再進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興趣增強了,那麼這堂課的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就會感覺很困難。再比如我在講解集合的概念這一節的時候,在給出集合的性質之前,給出問題“請大家挑選出班上個子高的人”,這時肯定學生不知所措,那再問“請班上個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來”,這時學生肯定會在老師的兩次提問中找出答案。在這樣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會很快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的,最終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6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繫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複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係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説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着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準”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準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準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覆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準”,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準)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儘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着”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準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準確性。教師要善於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準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緻,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教師在出示了“小卡車、小轎車、大客車”及各有多少輛之後,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這時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提出“誰比誰多多少輛?”,緊接着,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提出了“還有誰比誰多多少輛?”、“誰比誰少多少輛?”等一大串問題。顯然學生的回答不是老師所期望的,但根本問題卻是教師的提問不夠精確和準確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

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儘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於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儘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麼關係?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係?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與聯繫”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後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於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複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於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係,並善於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鑽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學習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心得體會 篇7

國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品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觀點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國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不再提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更加關注每個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是每個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師普遍採用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這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教師預設的問題流於表面,不能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不能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再加上教師不考慮提問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預設有效問題。對於如何預設有效的問題我自己有如下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實施素質教育之後,教師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於問題太多,學生窮於應付,看似師生互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由於問題不鮮明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更加不可能在課堂上理解整個知識產生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二、課堂不光要重提問,更要重視提問後學生的反饋

有些時候上課之前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在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於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後於學生”。“説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裏,但取決於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三、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必將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繫的知識結構。

四、課堂提問要注意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在課堂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作合適的設計,並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問題情境。如果教師選擇合適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問題情景,結合現實構建合適的數學模型,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如我在講兩直線的位置關係時,創設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中,讓同學們觀察教室內上房樑的任何一條線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條線的位置關係,因為學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去看、去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誰的答案正確,這時再進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興趣增強了,那麼這堂課的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就會感覺很困難。再比如我在講解集合的概念這一節的時候,在給出集合的性質之前,給出問題“請大家挑選出班上個子高的人”,這時肯定學生不知所措,那再問“請班上個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來”,這時學生肯定會在老師的兩次提問中找出答案。在這樣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會很快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的,最終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xuexi/9y99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