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通用20篇)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通用20篇)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公園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穫頗豐。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通用20篇)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早已為子孫後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後代,在讀完後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於“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製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説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於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説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於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説:“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説過什麼,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麼。”教師如果本身沒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説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説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説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説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後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範的老師,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採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讚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並不是金庸小説裏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裏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醜陋的天性,如私慾、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説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願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2

3 月18日—20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第一天上午是音樂的來自兩岸老師的同課異構課程,下午是美術的同課異構課程;第二天是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大陸和中國台灣嘉賓的致辭與授牌儀式;第三天是一堂來自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林泊瑩的體育課。

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老師講的都是七年級教材裏的一篇《小調集萃—沂蒙山小調》,之所以選擇這一課的內容,因為兩位老師覺得,民歌曾經和人們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卻越來越遠,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田園生活,而且隨着交通的便利,人們的地域性特徵逐漸淡化,民歌就失去了發展的沃土,而且現在的孩子喜歡潮流、喜歡搖滾、喜歡周杰倫、喜歡T-Fboy,民歌逐漸走向了末路,怎樣保護保護民歌,並使它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兩位老師鼓勵老師們的學生們學習民歌,因為民歌是我們的歌,走到哪裏也不要忘了根。針對孩子們不喜歡民歌,兩位老師也給出了建議,可以把民歌進行包裝下,讓民歌更加國際化,讓孩子們更喜歡。

在互動環節中,針對我校開始勛的課程,我諮詢了來中國台灣的張萬苓老師,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剛開始開展勛的課程時,我朋友圈的家長,有的就開始質疑,家長們認為勛的課程不適合在國小開始,他們覺得勛吹起來沉悶,不符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氣質……,我就請教了張老師,問張老師:“您認為勛是否可以在國小進行開設呢?”張老師回答了四個字:“非常合適,因為勛比較便於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表演,隨時可以拿出來秀一秀,這樣就會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個問題,我問張老師:“中國台灣的國小的音樂都開設了哪些呢?”張老師回答:“中國台灣的孩子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先學習五線譜。國小階段八成的孩子會彈鋼琴,讓孩子們都學會的一項樂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是美術課,先是來自清華附小的張婷婷老師對清華附小的美術課的開展現狀,她説藝術不僅要畫出來,還要運用到生活中。清華附小低年級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感情與生活,會讓孩子們認識校園的雕塑、植物、建築等,並讓他們畫出來;中年級的孩子們會讓他們關注生活與社會,會讓他們畫一些學校附近的社區、菜市場等;高年級會讓孩子們關注歷史與文化,藉助清華大學的便利和優勢,帶領孩子們參觀清華大學,會讓他們畫出一些古老的景點,比如:清華大學的校門等。中國台灣的美術老師是採用表演的方式看圖書畫,我在現場錄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播放)視頻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羅身邊的小鳥,讓孩子進行兩分鐘的介紹米羅的作品,這樣不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還鍛鍊了孩子們的口才表達能力。

體育課是由中國台灣的體育老師林柏瑩,為大家獻上的一節精彩的體育課,在參加培訓之前,知道有一節是體育,心想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會講跑?跳?投?……但是,當我拿到主辦方發的內部資料的時候,一看是龍拳,隨即百度查閲有關龍拳的相關信息,但是並沒有任何關於龍拳的相關信息,直到聽林老師的課後我才知道,原來林老師所在的學校叫龍門中學,龍拳就是林老師自己創編的龍拳操,並且的中國台灣火的很!(欣賞有關林老師的龍拳操的視頻)龍拳操,也經歷了幾個階段,青澀期-蜕變期-成熟期。大家欣賞林老師的龍拳一步一步的改變,(視頻播放)整堂課林老師灌輸的知識並不多,只學習了龍拳的第一節動作,着重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凝聚力和體育精神。

外出學習的這幾天,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晚上回到賓館,我也會用一句話來記錄一天的所感所想,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話。一、傳統文化不是走回頭路,它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二、讓我們用童心對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三、教師的最大成就感來自學生,而體育老師的心願是看到孩子們運動後的笑臉。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週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另一種傳説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裏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

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七年級,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我喜歡過年。過年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我們在新一年裏努力學習開心成長。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4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幾千年的歷史轉變,流傳下來許多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然而歷史前進的車輪卻讓有些傳統文化消失了,這不得不説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類的損失。

之前看過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公益宣傳片,一個水晶雕刻大師正在雕刻一塊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水晶原石,然而在他的雕刻刀下,水晶石呈現出了漂亮的外表,各種栩栩如生的作品陳列在玻璃櫃中,向人們展示雕刻大師那高超的技藝。然而大師的兩種雕刻方法瀕臨後繼無人的窘境。還有一位畫唐卡的畫家,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在他的畫筆下呈現出生動的形態,但是用他的這種技法繼續畫唐卡的已經只有寥寥的幾個人了。還有許多的例子,這些無疑都是讓我們心痛的事情。看着這一幕幕,我覺得十分的辛酸,開始思考怎樣才能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我看來,弘揚傳統文化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大家攜起手來才能辦到的事情。弘揚傳統文化離不開政府和媒體的宣傳,離不開社會大眾的參與,更離不開對像我一樣的少年兒童從小的教育與培養。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5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裏面有風箏、書法、圍棋……其中一顆閃亮的珍珠就是舞獅,我今天就來介紹舞獅吧!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頭獅子都有兩個人來表演,一人獅頭,一人獅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

舞獅是在佛山起源的。據説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如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因為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把它稱呼為“年獸”。鄉民們決定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計,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樣子,再集齊勇士數十人,手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埋伏在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等年獸出現時,擊打樂器發出“咚咚”“蹡蹡”等聲音,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很驚駭,立刻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

為了慶祝紙紮獸頭及驅趕年獸的功勞,人們便在春節的時候將它拿出來舞動,並把它命名為舞獅。這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而且越傳越廣,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文化之一。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6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獨佔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後,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於首位,在這麼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繫。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並一直在進行的項目,該項目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遊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繫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繫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着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通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互聯網+”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通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台,通過比賽的方式並製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引領當今世界潮流,中華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才能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屹立於世界的巔峯。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7

生命對每個人來説只有一次,我們能生活在這個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為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因為我們的父母養育了我們,如果沒有我們親愛的父母就不會有我們的存在。我認為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們不但教會了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第一,而且還教會了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我記得最刻骨銘心的一件事:“我上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在寒假期間,也就是農曆臘月28日那天,我與父親每人背一大背籃青菜到集市上去賣,從28日凌晨3點鐘就開始出發,途中老父親由於不小心扭傷了腳,可沒辦法,老父親只得強忍劇痛,硬着頭皮一顛一簸地揹着菜繼續步行,到集市已是近10多點鐘了,可運氣還好,到下午3點鐘左右菜已全部賣完,父親清算一下賣了28元錢,老父親給了我5角錢去賣了一碗麪條充飢,可他自己還強忍飢餓,沒捨得花一分錢,直到晚上7點多鐘回到家才吃晚飯。在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講,每省下1角2錢,就夠得我在學校吃上1頓飯的錢,我們一路上談了許多,他説的最具有鼓勵的一句話,要我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有好日子過”。

那種日子真的是困難得難以形容。現在回想起來,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心寒。高興的是我們姐妹都成家立業了,再也不忍心讓父母去為我們操勞了;心寒的是想起當年父母為我們所做的艱辛和努力,含心如苦將我們撫養成人的經歷,真是心如刀絞。現在,雖然生活比以前好了幾十倍,而且,我們已是為人父為人母了,但年邁的父母仍然時時牽掛着我們,是的,“天下不牽掛兒女的父母是沒有的”這句話太真實了。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孝敬父母,不去贍養父母,不去感恩父母呢?

因此,從現在起,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和理解,使我認真吸取了前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精華事蹟,更加加深了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孝敬之心。我希望:為人子女的我們,再也不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多一點孝敬父母的機會!還是找點時間,留點空閒,帶着親人,常回家看看吧!

《三字經》裏面有這樣一句:“守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意思是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因為父母教會我們的一切,是因為老師教會我們認識數字、認識文字等等。目前,“三讀”活動激發了我學習《弟子規》的興趣,其中5、6歲的小孩,大到80、90來歲老人都咒他“不得好死”,果真如此,他有一次外出做工,站在擋牆上解小便時,不小心就摔死了,你看,老天都不容他,這就叫做“罪有應得,不得好死”。

哎!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養父母。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8

為期7天的中華傳優秀統文化學習,作為一民教育,讓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本次學習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國暑期班主任培訓為主題。培訓過程中,諸位專家從“孝道” 入手,抓住當前普遍而在的社會問題根源,圍繞《論語》、《大學》、《中庸》、《弟子規》、《孝經》、《詩經》等國學經典剖析中國古代感恩、謙卑、敬畏的三種教育方法,從仁、義、禮、智、信角度對什麼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詳細詮釋,並結合身邊的典型例子,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對現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問題作了全新的解釋,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活學活用,令在場所有教師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現場多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許多教師感動的淚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訓學習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精彩課程。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温情服務、據悉,為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為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為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温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為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説,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9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懂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將產生重要作用。它有利於改善當前社會的人際關係;有利於改善社會風氣;有利於造就優良品格;有利於培養民族精神;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改善和建立起適應我們當前社會的人與人的思維和道德標準,建造出一個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公道正派、誠實守信的和諧社會。因此,它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渴望擁有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維繫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不斷走向興盛繁榮和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不斷,生生不息,成為沒有發生過斷裂的社會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不斷進步、自強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一種源源流長,一以貫之並不斷豐富發展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團結統一的文化紐帶與精神支柱。而這種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傳統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眾多的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地用自己閃光的思想和行動來塑造和形成的,並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當今的青少年是未來的開拓者,但開拓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優良傳統的繼承者,沒有繼承作基礎,開拓進取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中華美德教育,並讓學生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藴涵着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 ,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列寧説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説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 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 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鬥號角作用。

通過這次團日活動,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我們有更加堅強的信念,我們會用行動來完成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我們一直都很棒,我們一定會更強,我們因有這樣的模範而驕傲。我們會以此為榜樣,好好學習,掌握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為能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努力。所以,我們體會到的更深刻意義就是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做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的而且應該做好的就是全心全意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思想道德教育,學習黨的根本任務,學習一切我們應該學好的,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0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已經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但一個未想到的機緣拯救了我,把我從萬丈深淵拉了上來。去年夏天,我家請來了能夠傳播民族文化拯救萬民的武強年畫,我逐漸從失落中走了出來,家裏比以往平安了許多。但由於自己過去的陰影還沒散去,在年後的日子裏又出現了不安的情形。或許有一份因緣還在等着我,不久,曹老師就來找我,把我送到了這從沒有來過的陌生地帶——正定“德寶軒”。

我是一個孤獨不願與人交往特別內向的人,年少時,因為無知誤走了邪道,染上了惡習,又錯信了外道,迷戀過大仙,背離了祖宗,遭遇了人生令我慘痛的不幸。着了異幻和惡鬼的毒害糾纏,至使自己跌跌不振,墮落了許久。來到這個古香古色的迷人小城正定,真是有着不一樣的感覺。到了“德寶軒”這個傳播民族文化的小院裏,我漸漸找回了自信,有了能夠生活下去的勇氣。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很善良,對我都很好,每一位老師都開導我,對我很熱情又很關心,我真的感覺到有家一樣的温暖。從不願與人説話、不願交往的我,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也願接觸人與人談心了。實屬這裏的正氣場有無限的強大,能夠給人以激勵,激勵人生不畏艱險;給人以奮進,讓人能夠勤奮學習,以效忠國家;給人以振奮的精神,生活再困苦,也要好好活下去。

談到使命,每個人都應該有,誰都有上天交給的要完成的任務。有使命在身,我還沒完成,怎能就輕生呢?天命難違,上天就是讓我來結這個緣,到這裏來,了業障、明因果,了知到世上是來還願了債來的。人身難得,珍惜人生的大好時光,好好做人,為去之日修個好去處。我的人生有了過失,有了污點,有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無論成大器,還是小器,我都願為民族的事業奉獻自己。我不想再有虛妄之心,但我相信,在傳播民族文化的事業裏一定有我。我發現這裏的人都漸漸很喜歡我,説我是可造之才,我可不敢這麼講,不願把弓拉得太滿。我只願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前卒,為民族的事業去衝鋒陷陣。

我祝願天下蒼生都能平安幸福,願祖國日益強大,願人民身體健康,願百姓都能合道修行,為民族的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些天的課我也沒聽好,沒法去總結,只好談了一些我這些天以來的感受與收穫,望諒解。

聽説“德寶軒”出現了一些困難,不必擔心。我相信美好的道業有神來祝福,未來肯定是美好光明的。

我總結的不好之處,請老師來批評、指正。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1

一、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説“久病牀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着媽媽説:“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説到這裏,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髮,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裏是那麼的難受,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2

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與滋養。一個民族要發展繁榮,有賴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為目標,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奉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共有精神家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學習傳統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經典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好中國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承接傳統美德。因此,今天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文化視野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範疇,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學校來説,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內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優秀傳統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田,養育學生的精神生命。對全國1500多萬名各級各類教師而言,它們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都説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兩次考察過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兩河地區參觀訪問,那裏的文化非常燦爛和輝煌,而今隕落了,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息,並且在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沒有理由數典忘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

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是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認真總結傳統文化教育成功的經驗,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學什麼就要精學,各級學校的課程內容已經較多,學生的負擔已經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精選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經典、最基礎的內容,讓學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記熟背,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要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乃至覆蓋全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取得生動活潑、特色鮮明、富於成效的研究成果,從而引領和推動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至於説,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不要有專門的教室,要不要穿長衫長袍,可不做統一要求,各地依據本地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3

這天是端午節了,但我不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媽媽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屈原的大臣,小人對皇上説了屈原的壞話,皇上不再信任屈原,就把他流放到遠方,他很悲哀就跳河殉國了。老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就往河裏扔吃的東西,最後構成了端午節。

端午節我們吃粽子,系彩繩,賽龍舟,真是熱鬧非凡呀!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端午節嗎我們吃粽子的時候別忘了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呀!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4

“歡歡樂樂迎新春,熱熱鬧鬧過元宵。”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 大街上燈火通明,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外婆家也掛起了大紅燈籠,一串下來好幾個,好像一串串冰糖葫蘆。

元宵的味道是甜的。“要煮湯圓嘍!”我被媽媽的叫聲吸引到廚房了。只見媽媽先把水燒開,然後把一個個圓得似球的湯圓放入水中,白白的湯圓一個個悄悄地鑽入了水底。大約過了幾分鐘,白白的湯圓變得晶瑩剔透,像是換了一身新衣瓽,安靜地躺在水面上。湯圓熟了,有芝麻餡和花生餡的。媽媽盛了一碗湯圓給我,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哇!軟綿綿的,甜滋滋的,好吃極了!

元宵的味道是絢爛的。“走,去放煙花囉。”舅舅拿了幾根煙花棒帶我們到小溪邊放煙花。“咻”一道道煙花像一隻只掙脱出人們手掌心的小鳥似的,一飛沖天。有的像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菊花,有的像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還有的像一朵朵七彩的雪花。煙花炸開以後,真像一顆顆五彩斑斕的流星,頓時,天空中變得光彩奪目,璀燦無比!我們高興地叫了起來……

元宵節,是甜蜜的,更是快樂的!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5

這學期我選修了傳統文化與養生這門課,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對養生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精神,不僅是在文學上,武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養生的道理,在這幾個星期的上課中,我瞭解到了陰陽八卦的奧妙,還有佛家思想的博愛精神,還有道家的思想,身體內部的器官還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動,瞭解到許多養生的方法,包括太極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學的演講,我也瞭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裝,藏傳佛教等知識,使我受益匪淺。

以前的我不是特別瞭解中國的文化,因為自己學的是工科,對歷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別有興趣,但是學習了之後我想法發生了一些改變,也產生了很多樂趣,傳統文化是我們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文化知識,內容豐富,傳達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們作為後輩,更應該瞭解併發揚這些文化,代代相傳,並能在工作和學習中真正的應用到這些,在養生中結合這些文化,是我們不僅能鍛鍊身體,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動畫版的釋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揚佛法的不易,已經佛所傳達的寬容,博愛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再者談談我對養生的看法,所謂養生,通常解釋為保養、養護生命之義。不僅是對身體的鍛鍊養護,同時也關注人類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對道德品質、精神世界的修煉與維護,在課堂上我們看過一個近一百五十歲的老人的片段,是我印象深刻,精神不僅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修身養性,還有鍛鍊身體,瞭解文化,朗誦經文,平和自己心境等方面都做到才能達到較好養生的效果。

總之這門課讓我受益匪淺,對我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我只曉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我去探索和了解,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如此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繼承併發揚其中優良的傳統,與養生等融會貫通,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服務,讓我們身心都更加健康。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6

中國的歷史悠久,傳統的文化也不計其數,如:陶瓷、布藝、書法、國畫等,而我最感興趣的就非剪紙藝術莫屬啦!我來給大家分享分享吧!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民間剪紙、窗花、立體剪紙......哇,還真是一個大家族呀,有十一口“人”呢!我知道它的家鄉在陝西,我還親眼見過那裏的民間藝人剪紙哦!我悄悄地用一塊布矇住他的眼睛,他依然可以熟練地用剪刀左一拐右一拐地剪出一幅著名的《春日喜鵲登枝》,哇,好佩服啊!

民間剪紙既簡單又節約,大家都可以試一試!我試過哦,有一次,我在剪着《雲端圖》,可是在剪朵祥雲時,我的手一滑,祥雲立刻變成了六個大蟠桃!哎喲,這可怎麼辦呀?原本優雅的畫面上出現了幾個來搗蛋的大桃子!我摸着腦門兒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點兒眉目。我想:對了!把其他圖案也變成桃園的風景吧!於是,咔嚓咔嚓,原來的金孔雀變成了神氣的孫悟空,絲帶則變成了連接桃子用的枝條,夜明珠也沒能倖免,它們也變成了碩大無比的桃子!啊哈!《雲端圖》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孫悟空和一整雨園熟透了的桃子!瞧,多有趣呀!

我愛我們祖國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愛剪紙,它值得讓我們認真地學習、並努力地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7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幹,並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後來楚國被秦國佔領,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憤之下,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湧到江邊去呼喚、打撈,向江裏投食物,倒雄黃酒,希望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所傷害。因為那天剛好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都會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這個教學活動時,覺得故事情節對中班幼兒來説有點深奧,怕引起不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就採用了提問教學法,讓幼兒一邊看圖片我一邊提出相應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着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説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8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端午節,元宵節,重陽節,除夕,清明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除夕。

因為除夕可以團聚吃團圓飯還可以壓歲錢,晚上的煙火像一枚枚信號彈五顏六色瑰麗無比有:紅的,白的,紫的,黃的,很美麗。

聽説有關於年的古事呢!相傳古的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常年在塗海居住,每到除夕的時候才會爬上岸,吞食牧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一年從,村外來了一位銀鬚飄的老人。半夜時分年闖進了村子,老人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當他準備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炸聲年渾身戰慄,不敢往前走。那位老人身披紅袍出現在年的面前,年竟然倉皇而逃,再也不敢進村了。原來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火光;三怕響聲。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貼春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什麼還要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19

為推動和促進“創城”工作的深入開展,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我國傳統節日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市五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

一是開展了 “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班會。各班通過講端午的來歷故事,講端午習俗,介紹香袋,朗誦端午詩歌,開展端午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的隊員們瞭解端午,瞭解端午習俗,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

二是利用校園廣播開展了“端午知多少”傳統節日知識宣傳、普及活動。讓學生通過查閲圖書、互聯網等,蒐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別稱、風俗等,瞭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是開展了“快樂的端午節”體驗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利用端午節假期閒暇時間與父母、長輩參與學習包粽子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弘揚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親自動手體驗中,感受着濃濃的節日氛圍,享受傳統風俗帶來的温馨和快樂

四是開展了“感受傳統文化、體驗端午風俗、弘揚傳統美德”活動,在端午節時關心老人,和爺爺奶奶吃粽子,共度端午佳節。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篇20

當離開了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趙各莊第二國小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動於那些天真純樸的孩子們精湛出色的表演,感動於學校師生良苦用心的編排策劃,傳統文化教育像一朵盛開的花朵,紮根於這所特色教育的學校。

作為社區工作者的我們,要如何倡導傳統文化教育呢?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一滴一點做起。加強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感、工作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在家庭中,我們認真孝敬父母、全心教育孩子、把傳統文化灌輸於家庭環境中,實現家庭和諧、做社會的榜樣;在工作中,我們要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理念貫穿於工作中,以淺顯易懂形式,將傳統文化引導給羣眾,做一個知書識禮、文明守信的文明公民;在社會中,我們要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內化品質、外現行動,逐步實現社會和諧。

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認真學習了傳統文化宣傳資料,尤其是觀看了同齡人獻身説法後,深受感動,感覺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學到了怎樣為人處事,特別是如何孝敬父母長輩,如何友愛兄弟姐妹,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勤學自勵,這些都給了大家很深刻的啟迪。通過學習明白了什麼是道德,什麼是真愛,什麼是孝道。同時也深深地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之人,才會去關心愛護他人,才會懂得理解尊重他人,才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大家也一致表示,在社區弘揚傳統文化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弘揚傳統文化要從一滴一點做起,從自身做起,做為一名社區幹部,要立志於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組織傳統文化圖片展覽宣傳。組織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居民黨員、羣眾骨幹到融園建材新樓,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弟子規>的圖片展覽,此圖片展以直觀、新穎的形式讓羣眾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居民對於這種直觀、靈活多樣的形式比較認可,深受歡迎,也使居民們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精神洗禮。

為進一步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區營造一種對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認同的氛圍。融園社區於20xx年6月13日在社區會議室開展了融園社區國學教育宣傳大會活動,社區內各年齡段的居民多達40人蔘加。

現在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蔓延亟待人們重温傳統禮儀,摒棄不良習慣。例如:社區獨生子女中存在着嚴重的“唯我獨尊”的心理,不尊敬師長,親情意識淡漠;受不良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分不清美醜、是非、榮辱的界限,髒話滿口,損人利己,以至做出違紀違法的事情,加之融園社區地域廣大,居民素質參差不齊,同時個人修養、公德意識亟待提高,公共環境衞生較差,居民中缺乏整體觀念,很少顧及社會影響,隨地吐痰、衣着不整隨處可見,部分居民思想道德素質較低,破壞慾強,經常破壞社會上的公共財物和社會的公共設施,這些對於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造成極壞影響。

正是基於以上現象,融園社區開展了這次國學教育宣傳大會。會上播放了石家莊傳統文化論壇精選,視頻中的一個個感人的、發人深省的案例,不能不説祖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感召力。社區居民紛紛表示説:“弘揚傳統文化是令我們高興和期待的一件事,我們從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看到了祖國的希望,看到了偉大祖國傳統道德的復古,看到了富有二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國迎來了全新的風貌。”也有的社區居民飽含熱淚的説:“我的孩子有希望了,我們一直在教育孩子上沒什麼好方法,沒想到咱們老祖先,早就給咱們想好啦!往後可要好好學習學習老祖先的文化。”

大會持續了近2個小時,不管是觀看視頻還是討論,期間沒有一個居民提前離席,觀看期間不時的響起居民的掌聲,也不時的有居民眼含熱淚。可見國學教育、聖賢文化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之必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樑都斷裂了,那怎麼談復興? 所以要重振國學,弘揚國學,繼承中國文脈,恢復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國學,學做好人、塑造品行、規範行動、感恩父母、報效祖國,從而成為棟樑之材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騰飛的需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jiaoyu/epgz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