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精選26篇)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精選26篇)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

“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適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大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精選26篇)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從表面上看,它和其他眾多的書沒有太大的區別,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卻給現實中的人以無窮的反思。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最簡單的對應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誰動了我的奶酪》。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兩個人和兩隻老鼠住在一個迷宮裏,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找奶酪吃。老鼠每天都勤奮地找到足夠的奶酪,而人卻是耍小聰明找到奶酪。他們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有一天,兩個小人找到了一個巨大的奶酪站,小老鼠也找到了這個大奶酪。小人們心想:哈,後半輩子有福了,這塊大奶酪一定吃不完。小老鼠們像平常一樣吃着奶酪。他們就這樣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突然,有一天,那個巨型奶酪像是突然長了雙強壯的翅膀,悄無聲息地飛走了。小人們看見了,懷疑自己走錯了路,便又開始找路。找了半天,才知道大奶酪沒了。他們倆又是哭又是跳,便想一些問題,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小老鼠們看見了,只是歎了口氣,又去尋找別的奶酪去了。兩個小人就天天在這裏想問題。終於,一個人想開了,對另一個人説:“我們去找別的奶酪吧!”那個人不聽,還是在這裏歎氣。第二天,第二個人也想開了,便和第一個人找新的奶酪去了。

終於,他們倆又找到一個奶酪站,可兩隻小老鼠已經在裏面吃了很久了啦。

這本書告訴我們:遇到問題不要怨天尤人,不能被眼前的情況嚇到,一條道走不通了走另一條道。只要你滴下了汗水,就一定能吃到“成功的果實”。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3

習慣與惰性常常讓人不願意去改變,對變化的恐懼讓人不願意去接受變化,一廂情願的以為奶酪會回來的

對事對物:居安思危,先發制人,以變制變。我寧可相信當我們開始嘗試改變的時候我們失去的只是暫時的安逸與穩定,會有更大更好的奶酪在等着我們。不是非要等到上帝為我們關閉一扇門的時候才去尋找那扇窗的。學會自嘲,不斷的否定自己,否定過去,開啟屬於自己的那扇窗。

對人對情:周遭人事的更替往往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而一些感情的破裂卻往往是由於我們對對方的認知一直停留在過去。沒有意識到潛移默化般的變化,日積月累,奶酪就變質了。人總是隨着年齡環境不斷變化的,對待感情,每一天都重新認識對方,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新鮮感。隨着變化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去適應這種變化。親情如是,愛情,友情亦如是。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4

最近,我利用課後時間讀完了享譽全球的思想先鋒、演説家、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的是迷宮中,有兩個小矮人和兩隻小老鼠四個可愛的生靈尋找他們的奶酪的故事,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故事裏的“奶酪”實際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各科學習的滿分,一份安逸的工作,一種精神上的寧靜,也可以是金錢、物質、健康、榮華······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心中都有自己的“奶酪”,我們追求它,渴望得到它,但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如果我們每次都能及時調整好心態,適應變化,不怕困難重重,千難萬阻,相信它會是屬於我們的幸福。在我們擁有的時候,也要好好珍惜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

我喜愛這本充滿智慧的書,它會讓你改變思維方式,讓你知道如何來適應自己所處的充滿變化的環境,而成功的擁有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5

我很喜歡讀書,更喜歡一篇很短但令人感受不少的文章——《誰動了我的奶酪》,作者是一位醫學博士斯賓塞。約翰遜。

故事是這樣的:四個主人公的奶酪被分享一空後,兩隻小老鼠,能迅速適應變化,採取行動,而兩個小矮人則相反,直至過去了很長的時間,唧唧改變了想法,決心克服心中的恐懼,到迷宮中去尋找新的奶酪。而哼哼還在想奶酪為什麼會消失,還在等着奶酪自己回來。再尋找中的唧唧明白了許多道理,並把他們一一寫在牆上。經過千辛萬苦,無數次失敗、迷路,終於找到了大量的新奶酪。他並沒有貪婪地去享用這些奶酪,而是決定只帶上一點點,再去尋找新的奶酪。

如果説我在生活中是他們四個中的哪一個的話,我想我是哼哼與唧唧的結合。我向唧唧一樣打算着未來的一切,準備接受變化,又像哼哼一樣當變化來臨時,用有些恐懼,不能按計劃支持下去。

如果我想要做哪個角色,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唧唧這個角色,因為我知道,只有不斷改變,不斷地調整和更新自己,才能在這個茫茫的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想《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很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並引領我找到了另一個領域,取得我夢寐以求的成功。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6

在這大千世界中,無論人、物、事,都在不斷地發生着變化,社會而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如果一個人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就會被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所淘汰。

要知道地球始終是在不斷轉動的!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名叫《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使我更加深刻明白了這個道理。

書中的奶酪指的就是生命中想要得到的東西,如一份好的工作,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好的人際關係……當這些東西沒有了,被人破壞了,變化了的時候,也許有人只會竭力地喊叫:“誰動了我的奶酪”?但這本書告訴我,只要跟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才能夠站住腳,才能生存。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對《誰動了我的奶酪?》 這本書我早有耳聞。主要內容是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他們不同的追尋奶酪的事。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奶酪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我們的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這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使我們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7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很好的書,很多人推薦它,我讀後感觸很多。

故事是這樣的:四個主人公的奶酪被分享一空後,兩隻小老鼠能迅速的適應變化,採取行動。而兩個矮人則相反,直至過去很長時間,唧唧改變了想法,決定克服心中的恐懼,到迷宮中去尋找新的奶酪,而噷噷還在想自己的奶酪為什麼會消失?他還在等自己的奶酪回來。在尋找中唧唧明白了許多道理,並把它們一一刻在牆上,經過一番努力後,唧唧終於找到了許多新的奶酪,他並沒有貪婪的享用,而是帶上一小部分繼續尋找奶酪。

如果説我想要其中的一個角色,那我會選擇唧唧這個角色,因為我知道,只有不斷的迎接改變,不斷的調整和更新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時,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毛巾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從《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我明白了很多,這可能會改變我的一生,並引領我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取得夢寐以求的成功。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8

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要隨時作好奶酪被拿走的準備,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越早找到新的,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勇於冒險,接受新的美味。牢記:他們總是不斷拿走你的奶酪。

這是我最大的心得,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事情,要作好隨時應付未知變化的準備。如果有一天它突然降臨也不要恐懼,因為當你無所畏懼時,你就天下無敵了。

要學習改變,克服恐懼,享受變化帶給你的快樂,這樣你會得到輕鬆自在。

當你無所畏懼時,你該怎麼辦?

如果不改變,就接受淘汰。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9

《埋在雪下的小屋》是曹文軒先生寫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四個孩子——大野、森森、林娃、雪丫在尋找鹿的過程中,被雪埋住了。當時是在一個小木屋裏,四個孩子永不放棄,一直堅持挖雪,靠着頑強的毅力終於逃了出去。在小木屋的生活苦不堪言,四個孩子經常會捱餓,死神也在森森和大野的身上停留過,但都被克服了。

通過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就一定能在沒有吃的困難下活下去。

大野、林娃、森森三個男孩找到了一個罐頭,就在罐頭只剩四塊時,在自己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把最後四塊讓給了雪丫,在挖雪時,他們不讓學丫挖,而是讓她在牀上休息,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學丫也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在男孩子們覺得永遠也出不去時,是雪丫的朗誦聲讓他們重拾信心,堅持挖雪。在他們眼冒金星時,雪丫找到了一盒火柴,讓他們看到了光,體會了光,感受了光,他們頓時又有了力量!

平時從來沒有飢餓感的他們體會到了飢餓,體會到了食物的珍貴。平時認為有太陽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的他們,現在是多麼渴望太陽……

一個人擁有的東西直到失去時,才能體會到它的珍貴!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我很喜歡這本書!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0

《挪威的森林》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讓自己有種淡淡的感傷。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裏透露的那種淡淡地感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這裏並不以死為終結。雖然我們無奈的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他一直在尋找,對於他自己,對於直子或者綠子,他的苦悶與孤獨,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所以我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直到最後,渡邊才知道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珍惜眼前人。

其實書到最後,對於渡邊君愛不愛直子這一問題我還是搞不明白。也許那樣愛過。那麼對於綠子,渡邊是愛了?應該是了吧,因為他對綠子説過他的世界不能沒有她。也許那只是一個輕輕的承諾,但對渡邊那樣一個沉默型的男人來講應該還是發自內心的。兩份愛,一份對那已經消失去了另一顆行星與木月相戀的直子;一份對現實生活中活脱脱的綠子。最後,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綠子了。那麼渡邊是會和綠子在一起的。

我以為這本書是可以拍成電影的,我的腦海中閃過無數個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畫面,象流雲一般從頭頂緩緩而過,勾我敍述這個瀰漫着略微的悲傷的故事。然後,我慢慢的地閉上眼睛。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1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説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説新語》敍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説,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説新語》,總是囫圇吞棗着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説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着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

王朗卻説:“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説:“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2

宋詞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宋詞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與唐詩和元曲相互輝映,同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幾百年來一直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我爸爸就是一個宋詞迷,不僅自己喜歡,還要薰陶我,也給我買了一本《宋詞三百首》,要我試着背誦。一開始我不怎麼喜歡,但是後來我發現電視上有人朗誦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那麼鏗鏘有力,那麼引人奮進,簡直太美啦!於是便也拿起書本試着誦讀。

之後,在爸爸的誇讚中,感覺確實不錯,讀完之後也受益匪淺。

我非常喜歡岳飛寫的《滿江紅》,我很崇拜岳飛。這個暑假電視上正在熱播的《精忠岳飛》,講的就是岳飛精忠報國的事。岳飛是一個膽大、心細、智勇雙全、待兵如子、對待士兵不拋棄、不放棄,充滿正義感的人。我從那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中好像看到了岳飛要收復中原的堅強決心。岳飛為了保護天下人民的太平,不怕犧牲,英勇作戰。但是皇帝趙構和姦相秦檜怕岳飛功高蓋主,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斬了他。但岳飛強烈的愛國精神激勵着千百萬人奮起,該詞寫得慷慨悲壯,壯懷激烈,很多年來一直被世人所稱讚。岳飛死後,他的後代為了紀念他,都在家中掛上一面“還我河山”的錦旗。

還有好多的詩詞寫得都很棒,在誦讀的過程中,我還了解了不少人物的各種故事,學到了好多知識。

古人的知識是豐富的,宋詞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止這些,希望同學們以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以發揚光大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3

這是一本值得仔細閲讀的書。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偉大的教師,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部部教育專著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尤為人們的推崇。在教學研究及報告中,人們愛引用他的話,不能説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進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啟迪。他的書被人們廣泛接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直白的語言往往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細捉摸,便會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本書裏他説了自己平常的教學活動,列舉了許多實例,而不是讓讀者泡在大量的專業術語之中,不知所云。 這次讀《帕夫雷什中學》,主要讀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對德育的理解。他在書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並分為七個小節對德育進行論述,介紹自己的德育實踐。在這裏,我先説明一下,他的七小節的標題

1 、公民基 —— 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

2 、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徑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時期 如何發展和鞏固

4 、社會定向 — 信念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 同情心的培養

6 、培養誠實和榮譽感

7 、培養男女青年相互關係的道德美感。

從 這七個方面為學生建立一個德育體系,也為自己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標尺。 讀完德育部分,我的腦中浮現這樣幾個詞語,“共產主義思想”“公民教育”“習慣”、“體驗”“榜樣”“勞德結合”“情感”等 。 一、共產主義思想。蘇霍姆林斯基 生於 1918 年,當時俄國十月革命打響,隨後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鞏固這樣的新興制度 , 國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的,深受這樣教育的蘇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也很自然地體現了共產主義思想,他培養的人是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這樣的人必定是要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培養那些利己主義者、個性主義者。他的整個德育思想都向我們傳達共產主義信念,就好像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要 高 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一樣。圍繞社會的主流思想,進行教育應當是我們德育工作的準則。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會中,我們還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 的公民準則。基於對社會和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條準則作為起碼的道德素養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羣之中。不要忘記,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願望都會影響你周圍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間是有界限的。要檢查自己的行為問問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損害別人和不利於別人?做什麼事都要有益於你周圍的人。

2 、你在享受別人創造的財富。人們給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報德。

3、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由勞動所創造。不勞動,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導説:不勞動者,不得食。要牢記這一格言。懶漢,寄生蟲 —— 猶如吞噬勤勞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峯。學習是你的首要勞動。去上學,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個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幫助弱者和無自衞能力者。要幫助患難的同志。不損害人,要尊敬、愛戴父母 —— 是他們給了你生命,又在撫育你,希望你成為一個誠實的公民、成為心地善良的、心地純潔的人

5 、對壞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壞事、欺騙和非正義現象作鬥爭。絕不可同那種企圖靠別人去生活、損害別人、危害社會的人妥協。以上的五條原則強調利他主義,使公民和別人融洽相處,倘若人人都能有這樣基本的素養,社會上就會少了許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諧社會也是水到渠成,那樣會使美好的,但反觀我們的社會,學校教育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圍,社會的風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後,學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學校老師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幫助他們識別是非善惡,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三、習慣、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在一個人的幼年及童年時期就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學。他不是憑藉説教,而是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快樂,進而因為有快樂的體驗,而重複那些美好的品行,漸漸地形成習慣。這正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教育意義。當學生將一些良好的行為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這就已經達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樣。

人大多是會模仿的,榜樣往往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品德意志首先讓我們敬佩,進而由於對榜樣的崇拜,我們會把榜樣的價值觀當作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會做榜樣曾今做過的事或者是類似的事。我們生活中,需要這樣的榜樣,而且這些榜樣需要被人宣揚,例如,中央台每年舉辦的“感動中國”,多少人為上面的人的事蹟感動,為他們的精神所動容,無形之間,我們會明白什麼是高尚,無私。所以,榜樣的力量,由於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

這是我第一次讀《帕夫雷什中學》,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閲讀的感受。我的直覺告訴我還會再讀這本書的。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4

讀《戰爭與和平》很舒服,不僅因為作者語言描寫上的順暢,更在於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從我自己看來,作品之所以有價值閲讀,可能就在於作品能夠給予顯示以啟示,無論這種啟示是正面的借鑑還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爾和安德烈有過一場爭吵,他覺得安德烈只是為自己活着實在難以理解,他在共濟會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努力求得自身淨化,為他人,愛鄰人。從這裏,隱約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養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也有很多和中國人體驗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參戰受傷之後,想到了家裏的好,發出了我為什麼要到這裏來的疑問;安德烈也對自己參軍作戰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到底為誰作戰?這樣的一些思考在中國同樣有過發展,中國人也有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的歎息,也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於書中多處可見的關於人民戰爭、游擊戰爭十分純潔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危機關頭所發出的“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更有甚者,戰爭幾近結束之時,面對軍隊大量的減員,書中竟然會有“剩下的全是菁華”的感歎,抑或是振奮人心,一掃頹氣的激勵,這種.種不能不讓人想到長征結束後毛澤東對於中國紅軍的種.種描述。

這本書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關於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聯想。50、60年代的翻譯文學已經內化在中國現代傳統之中,不知道中國的讀者們是否從這些翻譯的經典中看到了我們久遠的傳統和不久前這個國家有幾許相似的經歷;甚至於再往年推,革命戰爭年代的人們讀這本小説是不是從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國革命學習的地方;再往後,80年代的人們熱衷於讀這些經典,比如説戰爭與和平,其中是否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並引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國現代傳統,也即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有什麼關係?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可以作為精神傳統滋養下一代?”從第一個問題看似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個問題,然而我不認為這樣,甚至於如果把這兩個問題過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會影響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如果這麼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討論的範圍也即那些文學經典,是否還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鑑學習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要反思為什麼包含了很多經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廣泛興趣?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説出很多諸如社會急速發展,誘惑越來越多之類的理由,但是對文化問題的反思可能並不能僅僅侷限在對政治、經濟問題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之中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能不能從現代的角度對這些經典進行再解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認識一些對於我們有啟示的東西。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頗熱的“國學熱”,無論這種國學熱是炒作出來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既然這股熱潮能夠出現,就説明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存在的問題,並且希望能從我們的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當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國學熱是在西方知識結構框架中對國學的解讀,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國學。我覺得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我們不能擺脱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趨勢,我們同樣能夠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傳統。推而廣之,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些曾經影響過我們或長久或短暫歷史的作品,重新解讀的意義也在此: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

再回到作品本身,從書中大段關於舞會的描寫,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對於景物場景的描寫,很明顯的顯示出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寫作的得心應手。在讀刺蝟與狐狸之前,雖然覺得書中大段所謂傳教式般的議論很是枯燥難讀,但並不覺得這是此書的敗筆,甚至覺得是自己素養不夠,才導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檔次的“精華部分”。當時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13日上課的早上還特地將第四冊最後關於歷史的探討重新細讀了一遍。由於水平的侷限,並不能發現其被貶低的原因。單從表面來講,托爾斯泰舍長就短,顯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很明顯與作者的危機意識緊密相連。這一點可能跟魯迅等文人頗為相似。張承志在《魯迅路口》的散文中,認為魯迅不走“純粹的文學道路”的願意在於魯迅的“良知”。張的觀點有偏頗的地方,但是還是很清晰的表達了魯迅以及魯迅之後的一大段時期,社會需要思想,中國需要思想。

《戰爭與和平》在中國的流行,其中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毛時代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哲學家,這時間的人當然需要思想,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從一些80年代的回憶文章特別是對於8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文章裏,很容易發現有過一段詩意的時間,結詩社、讀尼采等等,對獨立思想的追求,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90年代之後,人們不再需要詩了,好像獨立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於是通俗的文學取代了經典,也就是課上所説的,突然發現現在的人不讀“《戰爭與和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類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或許還有對社會重新啟蒙的意味。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5

看完《林則徐》這篇文章,我的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我仇恨侵略者,痛恨鴉片,憎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更崇敬“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

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侵略者利用鴉片打開了中華大門,殘害中華兒女,更霸佔中華領土,並在我中華土地上橫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正當中華民族災難當頭的時候,一位愛國愛民的官員林則徐挺身而出,為受苦受難的中華民眾出了一口惡氣。是他向道光皇帝請求前往廣州禁煙,抱着“煙片一日不禁掉,就一日不回京城”的決心,頂着重重壓力,讓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交出了所藏鴉片,燒掉了這殘害中國人民的一箱箱,是他在廣州率領大軍英勇抵抗,為打擊侵略者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就是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腐敗的清政府革職了。

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林則徐這種為了民族的振興至個人安危於不顧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我痛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更崇敬林則徐。崇敬他的智慧和勇氣,崇敬他敢於和惡勢力進行硬碰硬鬥爭的精神。一個多世紀以來,他的精神深深感召着無數正直的中華兒女。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無數抗日英雄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利益出生入死、赴湯蹈火,即使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改革開放的今天,炎黃子孫在各行各業中發奮工作,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我們高興地看到祖國正在飛速迅猛的發展,經濟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人民生活越來越紅火,尖端科技已走在世界的前列,祖國的統一大業也逐步實現,飄搖百年的香港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一切的一切怎不使我們的祖國母親更加青春煥發呢?

林則徐爺爺,我想如果你還活着的話,一定會對當年的所作所為倍感自豪,更會為有這麼多的後繼者把祖國建設得如此繁榮而欣慰不已。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6

逃亡的日子有多漫長,安寧的日子又會有多久,這是託比發出的吶喊,歲月會改變人,會讓人變得成熟、穩重。

橡樹對於只有1。5毫米的託比來説,任何樹洞都可以躲藏,可是偏偏自己從小到大的摯友背叛了託比,他無依無靠,陪着他的那片星光都為他懸起了心。

活潑、掛念父母的小託比,天真,勤快、聰明的艾麗莎,肥碩、殘暴的喬。密西,正直、陽光的尼爾。阿芒,每個角色無不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託比的民族定居在大橡樹,託比在這廣闊浩瀚的橡樹王國裏無憂無慮地成長着,他的父親為了保護橡樹的生態環境拒絕公開一項能源發明的技術問題,為此全家被流放,繼而父母被捕入獄,只有託比一個人得以逃脱,面對族人的追捕,他遇上了艾麗莎,艾麗莎想盡辦法只想讓託比見一眼離別多時的父母,故事由此開始……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託比的經歷不僅讓人打起寒顫,託比遇到了可怕的黑寡婦蜘蛛,她用尖利的爪子拍打着樹枝,恨不得立刻把他拍昏過去,用吸盤把他吸進去還不容易死裏逃生,想向奧爾梅西夫婦求助時,卻遭到了他們的背叛,喬。密西的隊伍差點就讓託比成了獄中犯人……這些都讓託比驚悸不已。

這漫長的日子還有多長,安寧的日子還有幾天結束?日趨成熟的託比讓我深有感觸,他面對困難總是能迎刃而解,持之以恆,若是我,便會因為見不到父母而傷心欲絕。託比從哪一面看都是堅強的,我認為他還是個孝子,總是想救出父母。艾麗莎也散發出一股英氣,如當年武丁皇帝的妻子婦好一樣,在面對困難時冷靜對待,讓託比一次次逃過災難,艾麗莎在我看來和託比一樣堅強。他們用自己的恆心、孝心、天不怕地不怕的英氣找到了自己最終的出路,這是讓我敬佩的。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7

其實是先想到後讀的。自從我知道了301醫院曾經是協和系統的醫院以後,我突然意識到,西醫的博大精深。看看我們國內最好的幾家醫學院,其實都是有西方人直接過來開辦的底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協和醫科。當年辦校之初,暫時不提誰出的資,只説辦學的目標:建立一所中國最好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醫學院。它的確做到了。第一任校長是一位當年只有28歲的美國醫生麥克林。在組建這個醫學院的時候,真是任人為賢。事實證明,懂事會沒有選錯人。六年之後回國,這位當年年輕的大夫任職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院長和內科教授。(不再多述他的事情,這裏只作個簡短介紹)。協和醫科自從新中國接管以後,就不可能和過去一樣與西方的醫學界有直接的聯繫了,可是協和醫科培養出來的大夫們,在新中國成立後,為北京市甚至全國的醫療機構的建立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協和東院,西院(301),都是中國西醫的最高水平代表。

我為什麼在看了不少中醫書,發現祖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以後,開始説西醫博大精深? 因為了解。或者説,真正開始瞭解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中國這個土地上的文化科學技術等等一切,是在不斷的吸收外來的成就和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其實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我們和他們,沒有絕對的界限。如果中國文化沒有吸收並蓄的能力,就不會有一個延續的發展和燦爛的文明歷史。而我們看到的,恰恰是個燦爛的文明史。西方文化,也是具有吸收並蓄能力的文化,並且這個能力非常強勁。也許任何一個文明在某一個時期,都會像海綿吸水一樣貪婪地吸收外面的東西。也會像春天的萬物,勃勃生髮。我只想看到在這塊土地上,重新展現出如此的生機。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8

“自信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源於失敗的暗示。”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因為我覺的它既適合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適合我們教育學生,同時也適合我們自己。

認真讀完《告訴孩子你真棒》這本書後,自己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整天逼着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那些對孩子‘推着、壓着、吵着、罵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自信。”

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我又何嘗不是這樣,當學生學得不如我所預期的那樣好的時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並在言語和行動中表露出來,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產生我就不是這塊料的想法,讓自信的大廈從此坍塌。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教學中對孩子説:“有進步”、“還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我真為你驕傲!”、“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積極有進步的言語暗示時,孩子就會興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臉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脱口而出:“我已經講了很多遍啦,怎麼還不會呀”、“怎麼講,你也不會明白的”、“算啦,就這樣吧”、“怎麼這麼笨啊”,對孩子的過失,做不到寬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滿,品頭論足、求全責備,給孩子帶來過多的負面信息。看到沮喪寫在孩子的臉上的時候,我們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言語和指責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心理負擔;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行為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信。

對孩子來説,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自信。看着孩子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不是為教書而教書;是不是應該多學習一些教學的藝術,像盧勤那樣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讓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環境中,讓孩子慢慢地由消極變為積極,將“你能行”變成“我能行”。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也不分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老師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老師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説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

二、幫助孩子成功,經常鼓勵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強人的自信。一個孩子,當他寫好一個字,做對一道題,正確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他都有成績的喜悦,會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為老師,給孩子幫助,讓他有點滴的成功體驗,並不是多麼難的事情。這就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中,積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不斷髮展的人,看待孩子應有全面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只看一點,不計其餘,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氣急敗壞、大發雷霆。

四、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

對於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我讀過一篇文章叫《一位母親與家長會》,文章中的母親共參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長會。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説:“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説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母親做出很自豪的樣子對兒子説“老師表揚了你,説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以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第二次家長會,國小老師對母親説:”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母親她流淚了,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説”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説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的,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兒子温順得讓她吃驚,好象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第三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國中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門,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説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説過,她相信他能取這所學校。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説:“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這位母親給予兒子的就是一種激勵的愛,使兒子總有一種做得更好的慾望。我想如果我們老師能做想那位母親那樣就教育我們的學生,那麼我們會成為非常棒的老師。

總之,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世界,讓孩子感覺今天比昨天學得好。讓孩子帶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19

近期,我讀了《再被狐狸騙一次》中的《瞎眼狐清窩》這篇文章,讓我頓時間感受到,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會有着一段感人的真愛。

這一篇文章中,寫了一隻母狐狸,叫蝴蝶斑,她和一隻叫灰背的雄狐狸結為夫妻,併產下小雌狐黃胸毛和小公狐黑鼻頭。可是,幸福的時光往往是短暫的。有一天,他們一家子出去覓食,剛走到一片草叢旁時,一隻巨蜥突然從草叢中竄出來,一口咬住了走在最前頭的雄狐黑背,有用長長的尾巴把小雌狐黃胸毛掃出去了一丈多遠,直挺挺的躺在了那裏,母狐蝴蝶斑還被巨蜥的爪子抓瞎了眼。

可誰也沒有想到,蝴蝶斑竟把她唯一的依靠——黑鼻頭清窩趕出了家中!這個問題一直困惑着沈石溪,直到有一天,他從書中知道了,原來凡事沒被清過窩的小狐狸,都智商低下,交際能力低下,獵食技藝低下,長大後很難找到配偶,就算生兒育女,後代的存活率也極低。

在我看到這段話時,心中不由得一酸,原來我錯怪了蝴蝶斑,她是一位好母親,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變成窩囊廢,寧可餓死也要把黑鼻頭趕出家門,變成一隻強壯的公狐狸。

是呀,母親總是這樣,她做的每一件事,説的每一句話,裏面總是都飽含着濃濃的母愛,不管自己的處境,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春天,給自己一個冬天,每個孩子的生日,就是每個媽媽的受難日,讓我們把春天的綠芽,種在媽媽那冬天的土地上吧!也為我們的春天抹上一聲笑聲,為媽媽的冬天抹上一絲陽光吧!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0

深夜了,一壺清茶一本好書,反思自己沉浸心靈。

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着讀着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説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 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 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 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 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着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 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彷彿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 不寧靜……

我“看”着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 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 “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1

醖釀好睡意,和朋友道了晚安,放下手機準備睡覺。剛眯上眼睛又忍不住摸出手機,刷朋友圈,刷微博,逛豆瓣。從睏倦狀態到清醒狀態,十分睡意只剩一分,想起前幾天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一直想寫未寫的讀後感,便坐起來打開電腦。

睡覺這件事兒倒是和碼字有幾分相似,它們都有即時性。如果不趁着自個兒特別困的時候入睡,之後便再難入睡。如果不趁着靈感光臨之時多碼幾個字,之後怕是很難憋出想要的內容。

文化碎片化的時代,每天被微博微信數不清的垃圾信息覆蓋,我們都進入了一個淺閲讀的狀態。安安靜靜地看完一整本書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地鐵站慌張的步伐,人們永遠在趕時間。

所以我更喜歡回老家時隨手備幾本書。因為沒有比在家那種沒有煩惱慢悠悠的節奏更好的閲讀環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我老媽所説,回家的我簡直變成了她的寄生蟲。不用洗衣做飯,不用收拾打掃,一切家務都被我那勤勞貼心的老媽承包了。

看完一部長篇小説,就好像和其中的每一個人物完成一段長長的旅程。共同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臨末分別,悵然若失。

女主安娜,美麗大方,身段迷人,舉止就是上流社會的女人們的高貴優雅。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很難不會喜歡上這樣一位可人兒。這樣的美麗剛好是導致她悲劇的基礎。

安娜在十七八歲就嫁給了老公卡列寧。一個優雅美麗的女士配上一位事業有成的男子,無論在誰看來都是極好的組合。十幾歲不懂愛是什麼的安娜就這樣迷迷糊糊的嫁給了卡列寧。每天穿上精緻的禮服穿梭於聖彼得堡的各種舞會。直到她在火車上遇見了弗倫斯基。

用現在的話説,弗倫斯基就是一位頂級的高富帥。英俊的外表,豐厚的俸祿,並且有着軍官的驍勇。兩人第一次相見,就被對方深深吸引。如果問我是否相信一見鍾情,我相信。只不過,一見鍾情從來都是男神和女神之間的遊戲。

安娜遇見弗倫斯基就像一本好書落入一個能讀懂她的人,一架鋼琴遇上一個真正能用她彈出美妙旋律的人。她開始意識到她和卡列寧之間並不是愛情,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為了結合而結合。卡列寧只是把她當作拿得出手的花瓶,可以傳宗接代的妻子。弗倫斯基卻把她當作一個真正的女人看待,愛慕她,欣賞她,疼惜她。這恰好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最為需要的。

隨着和弗倫斯基的愛火越來越旺,擺脱卡列寧束縛的慾望便越來越強烈。實在難以忍受痛苦的安娜選擇主動和卡列寧攤牌,而老公卡列寧的處理方式更加使她厭惡。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卡列寧向安娜表示只要安娜願意斷絕和弗倫斯基的關係,他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陷入愛河的安娜無法做到,兩人的關係陷入了僵局。

不顧世俗的眼光,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安娜和弗倫斯基公開出現在各種宴會上,淪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相對於男人,那個時代對於女人要嚴格得多。在大家眼裏,弗倫斯基是又征服了一個女子的極具魅力的男士,安娜則是一個拋夫棄子的墮落的女人。漸漸地,安娜被上流社交圈孤立,貴族們都以和她交往為恥,除了幾位極其要好的朋友。

然而壓垮安娜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她對弗倫斯基的猜忌。弗倫斯基仍然流連在燈紅酒綠的宴會舞會,安娜只能獨自呆在家中。久而久之,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將她吞噬。她害怕弗倫斯基愛上其他女人,她害怕自己對於他沒有了吸引力。這種害怕後期近乎畸形。

在安娜看來,她為了弗倫斯基背叛了丈夫,扔下她心愛的孩子。而他怎麼能愛上別的女人。為了報復他,讓他後悔,她在他們第一次見面的火車站結束了生命。

安娜自殺後,弗倫斯基完全變了一個人。從風度翩翩侃侃而談變得沉默不語,如同行屍走肉。戰爭爆發後,他毅然決然前赴戰場。因為,他的心早已隨着安娜死去。

很多看過小説的人都喜歡安娜,認為她美麗勇敢,敢於面對自己的感情。可我就是喜歡不上來。在我看來,安娜這個角色過於自私,且不理智。因為她的勇敢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這個故事中所有相關人的悲劇。老公卡列寧,兒子謝遼查,弗倫斯基。結局安娜一死了之,留給弗倫斯基的卻是永久的悔恨,足以徹底毀掉他。當然,作為男主介入別人家庭的弗倫斯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罪有應得。

我更喜歡小説的另一對列文和吉蒂。可以説,吉蒂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也是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女生。

她雖然魅力不及安娜,但在遇見安娜之前,花花公子弗倫斯基也是為她傾倒。她有女人的美麗,也有女孩兒的善良天真。在丈夫列文因為別人對她的仰慕吃醋時,她沒有怪丈夫小心眼兒,而是嘗試理解他的感受,並且答應了列文將客人送走的無理要求。弗倫斯基轉而追求安娜後,吉蒂生了一場大病,每每想到自己向弗倫斯基示愛沒有得到迴應就無比羞愧。一個美好的女孩當有這樣的自尊自愛。

我一直相信安娜的悲劇是註定的。一個沒有嚐到過愛情滋味的如此尤物穿梭在光怪陸離的社交圈,她怎能全身而退。

生活沒有偶然,所有結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2

紅瓦寫了“我”林冰在油麻地中學與馬水清、謝百三、劉漢林等朋友的故事。最後我們宿舍中只有馬水清和謝百三兩人上了高中。

紅瓦房為國中部,黑瓦房為高中部,這些年來一直如此。這地方的人總是對還在茅屋裏讀國小的孩子説:好好唸書,先進紅瓦房再進黑瓦房。在他們看來進紅瓦房是一個理想,進黑瓦房則是一個更大的理想。紅瓦房、黑瓦房是兩個台階——人生的兩個台階紅瓦文學的靈魂其實就在油麻地大學,稻香渡、大麥田裏。

淋冰和他的朋友在無邊的田園裏玩耍,在籃球場上競爭,在快樂中學習知識,這真是一種享受,也是我喜歡的學習方法。

堅持一種嚴肅的,對文學懷有一種敬畏之心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這是紅瓦教給我的。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3

我們一直在努力培養女兒的閲讀習慣。

起初,她還沒有上學,我們給她讀簡單的《千家詩》《三字經》,每天讀一點,也不特別逼迫她背誦,就這麼不求甚解地讀着。

後來,她稍大一點,我們調整了閲讀書目,換成童話故事,如《格林童話》《綠野仙蹤》《夏洛的網》《小王子》等。

再後來,進入國小了,根據學校的推薦和我們的引導,她開始讀各種各樣的書。

昨天下午,她一個人坐在陽台上,靠着椅背,舒舒服服的,又拿起了克利斯提昂·約裏波瓦的《不一樣的卡梅拉》。

這套書買了一年多了。我們看見它在噹噹的圖書暢銷榜上,又是五星好評,便毫不猶疑地買了下來。只是一開始女兒的識字量不夠,無法自主閲讀,必須我們讀給她聽。興許是時間長了,忘記的緣故,她又把這套書拿出來看。雖説識字依舊不多,但總算可以勉強自主閲讀了,偶有不認識的字詞或不理解的句子,她便會主動跑來問我們。

我在樓下坐了好久,上樓看見她還在讀,就讓他把書放下,我給讀。她已經讀到卡門把熱氣球當作太陽的那一篇,叫做《我去找回太陽》。

故事裏説,早上,太陽還沒有升起來,雞舍裏的小雞們都鑽到了媽媽的懷裏撒起嬌來。火雞爸爸皮迪克要開始每天的工作——叫醒太陽。卡梅利多和卡門為有這樣偉大的爸爸而驕傲。可是,第二天,天空佈滿了烏雲,無論皮迪克怎麼努力,也沒能把太陽叫醒,而且還下起了大雨。更糟糕的是,連續兩個星期,都不見太陽的蹤影。於是,皮迪克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呼喚太陽,但是太陽還是沒有被叫醒。一個月過去了,大家依舊見不到太陽。雞舍裏的小公雞們開始策劃一場陰謀,他們打算替換掉皮迪克。小雞們也開始嘲笑皮迪克。卡梅利多和卡門非常難過,為了保住爸爸的工作,也為了挽回尊嚴,他們決定與小綿羊貝里奧一起去尋找太陽。

他們拿着向日葵,在向日葵的指引下尋找太陽。他們來到田野、草地、樹叢、小山洞......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最後,他們來到了科爾貝大磨坊,在小鴨子的幫助下,他們來到蒙特菲爾兄弟的廠房,找到了一個像太陽一樣的大氣球。“太陽”帶着小雞、小鴨和小綿羊離開了陸地,飛到了自己的家。這時,皮迪克用盡平生之力,昂首向天空發出一聲鳴叫:“喔-喔-喔-喔-喔-喔-”,奇蹟發生了,真正的太陽終於也升了起來,小雞們又找回了生活中的樂趣。

在孩子的眼裏,父親似乎無所不能。因為年幼的孩子知識淺薄,父親所懂得的對他們來説都是很了不起的、深奧的知識。卡梅利多和卡門堅定地認為父親雷迪克具有能夠召喚出太陽的本領,這讓他們在小夥伴面前風光無限。妹妹卡門甚至不顧母雞不會打鳴的事實,天真地宣稱:“等我長大了,我也要指揮太陽!”。多麼可愛的一隻小雞!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和女兒都忍俊不禁。

這個故事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父親皮迪克召喚太陽一再失敗後,卡門和卡梅利多面對公雞們的陰謀和小夥伴的嘲諷所採取的態度。兄妹倆和小夥伴們幹了一架之後,毅然決絕地踏上了尋找太陽之路,而沒有像其他小雞一樣去懷疑皮迪克得能力。大多數父母都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意識:當一個孩子生活的重心從家變成學校,在學校加入了同伴、羣體。

孩子在羣體為了抬高自己會努力的向羣體靠攏,接受團體的價值觀。如果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支持,讓孩子感到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孩子輕則會產生自卑心理;重則會逐漸對父母由懷疑到失望,甚至產生怨恨。隨着參加工作,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想法越來越重,覺得自己諸多不足和父母脱不了干係,於是“拼爹”成為他們面對挫折,聊以自慰的熱門詞彙。

然而卡梅利多和卡門偏偏不是這樣的孩子,他們沒有盲從團體價值觀,堅信一定是太陽生病了。於是帶着強烈的使命感,懷揣美好的希望到處尋找太陽:田野、草地、樹林、小山洞……他們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多古怪的想法,你能看到常態背後的獨特性,這跟父母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無關係。應該説,卡梅拉家族裏的每個人都是那樣的與眾不同。特

立獨行、敢於幻想,更敢於去嘗試別人不敢想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真誠、善良、勇敢。比如,母親卡梅拉非主流地拒絕下蛋,堅信“生活中應該還有更好玩兒的事可做”,於是她決定去看海(《我想去看海》);比如,妹妹卡門出生後,開口説的第一句話竟然引用了狄奧根尼對亞歷山大帝説的那句名言:“走開,別擋了我的陽光!”(《我想有個弟弟》);比如,卡梅拉和皮迪克夫婦不顧雞舍其他小雞的反對,收容那隻穿靴子的貓(《我愛小黑貓》)。這種強烈的反叛精神讓卡梅拉一家顯得個性十足。

細細想來,古今中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彰顯這樣的反叛精神。《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巴黎聖母院》中的愛斯梅拉達、《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局外人》中的默爾索……無一不是對卑微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肯定。

只是這樣的個體價值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太容易被忽視,甚至遭到扼殺。《功夫熊貓》中的阿寶在常人的眼裏又懶又胖又蠢又笨,整天不切實際地幻想自己成為笑傲江湖的大俠。街坊鄰居都對他冷嘲熱諷。只有烏龜大師看上他,“因材施教”終將其培養成為神龍大俠。

當然,我們並不具備大師獨特的慧眼,也沒有高明的教育思想。只是,作為父母,我們要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那些似乎很難理解的個性想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要保持他的那份調皮,那份天真。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有獨特的想法和見解,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因為他們都是“不一樣的卡梅拉”!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4

工作之餘,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書籍之中尤其偏愛的就是史書和古詩詞。最近在看《史記》,這書很厚,都是文言文,讀着挺費勁,但是讀進去了也很有意思。讀到《項羽本紀》時,裏面最精彩的一節就是《鴻門宴》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的分水嶺,中國象棋也是由項羽和劉邦爭霸所演變而來的。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招賢納士,讓他統帥三軍,讓他“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欣賞,但也有一個歎惋——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但他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由此可見,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5

《紅處方》是畢淑敏首部重磅長篇心理病毒小説,它的作者畢淑敏1952年出生於新疆,1969年入伍,在高原地區服役20xx年,1980年轉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xx年後,開始從事寫作。

這部小説是畢淑敏在戒毒醫院的身感神受,也是她從醫二十餘年心靈感情的凝聚與擴散,同時,更是她查閲許多資料後寫出的心靈的處方。這部小説講述了一位端莊儒雅的簡方寧轉業後,擔任醫學泰斗的助手兼戒毒醫院院長。在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中,她讓許多吸毒者迷途知返。醫院聲譽漸隆,辛苦求得中藥祕方也開始用於研究和治療,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此時,一名女吸毒者人格變態,心生歹念,施展計謀,使女院長也染上毒癮。簡院長有着冰清玉潔的靈魂,自忖毒品又無法戒除,不願苟活於世,便以自殺的方式去殉神聖的事業。

故事是以簡方寧的好友沈若魚的親歷與見聞而展開的。沈若魚從一個吸毒者的身份“卧底”醫院,才使得吸毒病人極其內幕暴露出來。書中所揭示的毒品與吸毒者,病毒對人類身心的危害,使人不寒而慄,深受震撼。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看到那些吸毒病人喪心病狂的狀態,我深刻的感覺到毒品,病毒給人帶來的危害無可比擬。以前,也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吸毒案例。雖説也有震撼,可終究不深刻,印象不深,《紅處方》中的描寫,在加上以前看過的案例,是我對毒品更加厭惡。吸毒使他們面容、體形各方面都嚴重扭曲,他們不需要吃飯,身體只剩下皮包骨頭,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吸毒的人的樣子,不禁讓我毛骨悚然。

吸毒的人也不乏青少年,他們不是有着不良行為的不良少年,就是被人強行吸毒的人,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吸毒的少年,那些被騙的少年,我心中的警惕心便增加一分。“不和陌生人説話”“不吃陌生人給的食物”這是我們從小就記下的,如今的社會更是如此,只有自身警惕,才能防住萬一呀!

關於《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後感 篇26

這個假期,我讀完了《黃瓜國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黃瓜當了國王,但被臣民們趕了出來,在復活節時,“我”發現了他,他請求避難,後來,爸爸關心、照顧他,因為他將給爸爸一輛美國汽車、一個游泳池、一套供暖設備……其實都是騙人的!最後,爸爸得了腦震盪,黃瓜國王的謊言被識破了,尼克就把黃瓜國王送走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要欺騙別人。因為騙人總有一天會被識破的。俗話説“騙得了七年級,騙不了十五”,就是這個道理。

我記起我小時候的一件事。有一天,我比爸爸媽媽起得早,但那時的我不愛刷牙,於是就沒有刷。大約十分鐘後爸爸媽媽起牀了,他們問我是否洗臉刷牙了,我回答洗過刷過了。但爸爸媽媽看了看我刷牙用的杯子,説:“你撒謊了,你根本沒有刷牙!”我繼續騙下去:“你沒有起來怎麼知道?我刷了!”但心裏虛虛的。爸爸媽媽沒有再説什麼,只是用我的被子接了一杯水,然後倒掉。十分鐘後,杯子裏面還是濕濕的,他看了看我,問“剛才你的杯子是乾的,能説説為什麼嗎?”我的“計謀”被識破了,只能乖乖地去刷牙。刷牙時我想,如果剛才我接一杯水倒掉的話就不會被識破了,但轉念一想,爸爸媽媽一定還會有其他方法知道真相的。於是,我明白了,騙人的花言巧語總有一天會被識破的。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誠實,説話算數,不騙人,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dushu/zjdg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