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通用12篇)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通用12篇)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為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説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為爸爸,因為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通用12篇)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衞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説"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為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為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説: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為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為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湧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為索拉博去追時,“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為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為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温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2

他説——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為你追來了那隻藍色的風箏,雖然付出了某種沉重的代價,但這真的很棒,不是麼?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你閉上眼睛,然後聽到自己説。“我想我無法再面對哈桑。”

於是你把自己嶄新的手錶與阿富汗尼鈔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你大概想不到他會承認他做了一場子虛烏有的偷竊。

你説你能夠想象他們兩個在那間昏暗的斗室裏面如何的掩面哭泣,哈桑懇求阿里不要揭發你。

那麼我認為哈桑是幸福的,他也是不幸的。

他的內心一片坦蕩,從來不做令自己愧疚的事情,他成功的用自己的一切守護了你。離開後他至死沒有再見到你,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與你有着同一脈血緣。

“他只是個哈扎拉人。”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我再沒有見過令一本像這樣動人心絃的書。

犯錯。錯過。然後用一生去尋找救贖。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3

這本書是暢銷書,很多人都看過,而且很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評論與感受。而我的感受就如題目的關鍵詞:傳統、戰爭與父子情。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分為兩部分,一段是童年期,一段是成年期。先説父子兄弟情:阿米爾渴望父愛,但父親因覺得他沒有擔當,不像個男子漢,而對他非常的'疏離。後來他們為避戰亂逃至美國,父子倆相依為命地過着拮据的日子,而阿米爾在學業上成績很優秀,而讓父親感到驕傲,那段日子是父子間感情最好的時間段。後來病重的父親拖着病體為兒子到女方家求婚,直至父親去世。阿米爾有個童年夥伴哈桑,他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因為他們喝同一個人的奶長大的,他們情如手足,一起放風箏,一起做壞事,阿米爾寫故事,而哈桑是最佳的聽眾,童年最開心快樂時光都是共同擁有的。哈桑可以為阿米爾付出生命,就算如此,阿米爾還是不肯承認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就算他覺得哈桑勝於朋友的關係,但因為傳統,屈服於傳統,不能與僕人做朋友或兄弟,所以他一直都從來不敢承認哈桑在自己心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關係的決裂因為風箏比賽,阿米爾與哈桑一個是風箏手,一個是追風箏的人。而比賽勝利在望,而哈桑追藍風箏時,遇到了惡霸而遭到欺凌。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幕,但他沒有勇氣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僕人。所以他一直為此事內疚,但又無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他只想哈桑離開,只有看不到他,就可以當那一幕不曾發生,就算這事不是因自己而起,但他也將這事歸究於自己,如果沒讓哈桑追風箏,如果當時他站了出來。雖然這些事情以合理的方式出場,小小的阿米爾其實也不無法解決到問題的。但事情還是發生了,阿米爾陷害了哈桑,讓哈桑離開了這個家,看不見哈桑的阿米爾並沒有因為哈桑的離開而鬆了一口氣,反而深埋的內疚感讓自己的心更痛。

父親去世後,有天接到父親朋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讓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為救贖。重見拉辛汗,才知道哈桑是自己兄弟,因為父親無法給哈桑的愛,對哈桑的內疚的悶氣全都發泄到阿米爾身上,這就為何阿米爾無法感受到父愛的原因。一個是繼承自己一切榮耀與財富的兒子,一個是永遠只能生存在黑暗背後的兒子,做父親的在此事上無法平衡了,也一直深深內疚。無法承認哈桑的存在,也是因為傳統,因為哈桑的母親的血統在阿富汗種族中,傳統是認為低下的種族。所以公開哈桑的身份,對父親來説,將會失去一切:榮耀與財富。父親因此而向善去彌補自己的過錯。因為他説了謊,剝奪了別人知道的真相。他為此不斷贖罪,不斷去幫助有困難的人。而阿米爾回到還在戰亂中的阿富汗,就是去救出哈桑的遺孤——索拉博。阿米爾也要贖罪,為童年所做的事,他傷害了自己最重要的人哈桑,這也是在與胡塞夫決鬥時,雖然身體上受到重傷而不自覺,反倒覺得這就是解脱。放下了多年心底的痛苦,只有快樂的份了。最終阿米爾將哈桑的遺孤索拉博帶回了家,雖然孩子因恐懼會再次被送到孤兒院,將自己封閉起來,但相信假以時日,他會感受到愛的。

戰爭,讓家不成家。我只知道當年阿富汗將世界最大的佛像給摧毀了,但沒有更多的瞭解與感受,直至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沒有自由的女人,將是死路一條。在阿富汗,男人要麼被打死或戰死,家裏沒有了男人,只有老婦孺。而不能自由出來行走的女人,怎麼去照顧家庭呢?哪來經濟來源呢?沒有錢,沒有糧食,人怎麼生存下去呢?想想就感到背脊後一陣涼意,冷汗也冒出來了。靠外援還不能真正得到解救,只有讓自己自力更生才能算真正的解救。真希望這個世界能夠和平下去,沒有戰爭。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4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不知打濕過多少曾看過這篇小説的人的眼眶。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為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説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為爸爸,因為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為了捍衞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説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為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為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説: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為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為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湧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為索拉博去追時,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為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為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温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5

看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這本《追風箏的人》終於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生的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友情、善良的書。

對於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於年幼,我並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裏,那裏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裏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説他們是朋友,那為什麼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説他們是主僕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為什麼要在十幾年後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裏,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後,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儘管小説的敍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節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説有了正常的體温,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裏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後都衝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説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僕人之間的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不得不説,這些是吸引我繼續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6

我要説的是這是一個阿富汗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

十二歲的阿米爾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跟隨父親移民到了美國,在那裏上了大學,送走了爸爸,結了婚,成功的當了作家。忘年交拉辛汗二十六年後的一個電話,讓他決心回到阿富汗。埋藏了二十六年的謎底終將揭開,阿米爾內心深處在渴望救贖,但是沒有勇氣。拉辛汗告訴他,回到阿富汗,這兒有通往好人的路。就這樣故事開始……哈桑是阿米爾童年玩伴,同時也是他的僕人,比他小一歲,但是總是在阿米爾需要保護的時候,挺身而出。在種族衝突和身份差距的環境下,哈桑從未對阿米爾有過任何保留,他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讓阿米爾習慣在哈桑的庇護和照顧下,同時又害怕由於哈桑的民族和身份被玩伴所恥笑,他一直不稱哈桑為朋友。他們在阿米爾父親房子後面的山上的石榴樹上刻下證明彼此一起存在的文字。在每年冬季的風箏比賽中,哈桑每次都神奇的幫阿米爾追到風箏。阿米爾的膽怯與自私一直未能贏得父親的喜愛,然而,父親對於僕人的兒子哈桑的喜愛和勇敢的稱讚始終讓阿米爾覺得父親愛哈桑勝過愛自己。阿米爾從哈桑身上尋找自我成就與驕傲,哈桑不識字,阿米爾把書中的故事任意的改了情節讀給哈桑,哈桑對阿米爾的故事樂此不疲。

哈桑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阿米爾。在最後一次的冬季風箏比賽中,父親希望阿米爾拿到第一名,阿米爾希望通過這次比賽能取得父親的喜愛,然而膽怯的心始終無法戰勝自己,哈桑告訴他自己做的夢,告訴他湖底沒有鬼怪,讓阿米爾放心去。風箏比賽進行到最後,善良的哈桑幫助阿米爾尋找那隻藍色的風箏,為了保護阿米爾的勝利果實,哈桑被壞小子阿塞夫傷害……然而阿米爾就在衚衕的這頭親眼目睹。內心的怯懦與自私讓阿米爾跑回了家。但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無法忘卻那一幕哈桑因為自己所受到的重創與恥辱,也無法面對善良的哈桑。他深知父親最痛恨盜竊,他嫁禍哈桑盜竊,哈桑明白其中緣由,出人意料的承認了,另阿米爾感到驚訝的是最痛恨盜竊的父親居然原諒了哈桑。但是,哈桑深知無法在此繼續住下去,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離開了阿米爾的家,父親送走他們的時候掉了大顆的淚。

為你,千千萬萬遍……即便到了美國,一切童年的記憶未曾改變。……時間過去了二十六年,阿富汗的常年內戰,以及自己在美國所得到的一切,讓他經常想起那個善良的哈桑?“這兒有回到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話指引着他回到了阿富汗。然而拉辛汗卻解開了一個塵封26年的祕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善良的哈桑已死於內亂。為了救贖,阿米爾踏上尋找哈桑遺孤的道路,這一路的艱辛和無時不刻的生命危險處處提醒他,兩根手指的司機,一路的乞丐,與塔麗班武裝……阿米爾最終是否會找到哈桑遺孤……故事更加曲折。我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看着一本書《追風箏的人》。我對阿富汗不瞭解,我不知道他的歷史,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國家難以割捨的感情。每個人都有過自己的童年,那些發生過的感動。那麼小卻又那麼大。他是那麼深刻的印刻在我們的記憶裏。我為故事中曲折的情節無時不刻的流淚,那個善良的哈桑有着完美的影子,這一部描述友情、親情、國家感情的書。這個故事是如此深刻,語言如此唯美。很久,很久沒有讀過這樣的一本好書。為你,千千萬萬遍。你有這樣的一個人嗎?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7

第一次讀《追風箏的人》,就有一股強烈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不就是我嗎?

幼時的我,也有一個如哈桑般的好友。完全稱得上是形影不離。

可我有一次,帶着他去偷東西。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很刻薄的老婆婆家。平日裏,她老是訓斥我們。我們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報復她。她有一個很珍貴的手錶,我們早就覬覦它了。於是,我就去把它偷了。可當老婆婆發現的時候,我卻説是他乾的。“他明知道是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包容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許就是草叢裏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書中如是説。

是我在從中作祟,使他遭到了老婆婆的一頓毒打,使他背上了小偷的名號,使他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在世人面前。

我感受到了如阿米爾一樣的恐懼,一樣的愧疚。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直到現在,那深深的負疚和罪惡感縈繞着我,無論怎樣,難以拭去。

但讀了《追風箏的人》,我幡然醒悟了,現在還為時不晚。哈桑已逝,朋友仍存。別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後悔。當看到阿米爾鼓起勇氣尋找哈桑時,我再也坐不住了,拿起書,徑直向朋友家追去。

“我追,風吹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早已讀過這本書的他,一看到這本精美橙色封面的《追風箏的人》,心領神會的盯着我,語重心長地説:“我倆之間,無需多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是啊,為你,千千萬萬遍。”

沒有生在戰爭時代的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去挽救,去道歉的機會,還不至於懷着負罪感度過一生,抓緊機會別讓它定格成永遠的傷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只有追到了屬於自己的風箏,我們才能成為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是一份對人生命運的信服與感激。而對於我們來説,無論那隻風箏意味着什麼,就讓我們勇敢的地去追吧!

我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8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説,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説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9

阿米爾這個富家少爺所犯下的罪行,不也是一樣。在面對自己人性中的怯懦、説謊、虛偽、善嫉、矯情、邪惡、自私、自大時,他選擇的是逃避,這是一個懦弱無知少年的錯誤選擇。他也為此付出了一生,來自心靈鞭撻、愧疚、恐懼的沉痛代價。

少年之間的友誼就本是微妙的,因身份地位不同而相互之間小心翼翼的試探。可能,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命運輪盤。因為社會地位的差距,阿米對於哈桑有種先天上的優勢,因此兩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阿米便能將性格中的“惡”暴露在哈桑的面前。通過有意無意的欺負,阿米在哈桑身上抒發生活中來自父親的甚至是來自哈桑的壓力。但哈桑又帶給了他這麼多的快樂和認同,似乎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最後,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同,他甚至眼看哈桑被人強暴,而僅僅是為了保住他的藍風箏。他對哈桑感到愧疚,想讓哈桑打還他,想讓他們就此扯平,可哈桑還是什麼都不做,甚至把爛果子抹在自己的臉上,哈桑還是如此深的在包容他,信任他,愛他。他平靜的外表下掩藏着一股找不到出口的洪水,愧疚和怕人發現的寢食不安在折磨着他。但他依舊將他的惡發泄到哈桑身上,只因為他是僕人,他是弱勢的。爾後,哈桑被他逼走了,他似乎找到了平靜。

那一幕發生在追風箏大賽後的一場意外的背叛,是因為膽怯的自私性格,導致一段真切友誼的逝去。在阿米爾成年後,輾轉回到飽經戰火摧殘的阿富汗之後,發現在種族和宗教的自我本位主義下,在政權更迭的動盪下,踐踏生命都變得那般的毫不起眼。

在多年以後,有人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是父親和僕人的妻子通姦生下的不能承認的兒子。這本來還有理可循的事就變得如此荒誕不經。父親的隱瞞和有意無意的比較,哈桑和阿米之間不平等的地位,阿米的自卑自憐自傷自傲,哈桑所受的屈辱痛苦,在那個身份地位等級的社會裏,還有多多少少這樣的故事?可能這就是在社會背景下那個叫做命運的東西。因為階級和一段不可告人的祕密成為主僕,因為種族的對立和迫害醖釀了最終的悲劇……那個與他如影隨形的哈桑,那個願意為他付出一切代價的哈桑,那個在他耳邊説着“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此生卻無緣再見。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0

為你,千千萬萬遍。

看着阿米爾跑去追風箏,我心中隨即響起一句話“這就對了”。我一直相信輪迴這一説,卻也不是與什麼封建迷信有關,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多面性,這些面也有可能是相對的,就像,你拒絕別人的表白,總有一天,你也會被別人拒絕一樣。當年的哈桑不顧一切地為阿米爾追風箏,三十年過去了,阿米爾也是那樣不顧一切的去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也許阿米爾追到的風箏不如哈桑追到的藍風箏華麗,但那份濃濃的愛與追求,卻是那樣讓人感動,讓人温暖。

不知為何,總覺得被冠以國家之名的情感讓人感到沉重,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只要以國界與階級劃分,那麼一切都是空談。阿米爾的父親就是這樣悲劇式的人物。他跟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也可以説是他們家的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哈桑媽媽生下哈桑後,便出走了。阿里當然不知道這樣的事,待哈桑如同親生兒子。阿里是阿米爾的爺爺抱養的孩子,但在家裏,總是擔任僕人一樣的角色。自然哈桑也在為阿米爾一家無私的服務着,他把阿米爾當朋友,可阿米爾卻只在無人玩耍的時候,才想到家中的哈桑。阿米爾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個頂天立地、勇敢堅定地人,可阿米爾卻是個文學控,他不跟男孩子玩打鬥的遊戲,不和爸爸一起為喜愛的足球隊搖旗吶喊,只是躲在房裏看媽媽留下的書籍,相比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似乎對總是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的哈桑疼愛有加。可是他卻不敢“大張旗鼓” 去愛哈桑,因為他只是僕人的兒子。阿里因為血緣而受到非待,哈桑更是因為血緣而被非待。阿里和阿米爾一家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幾十年了也只是僕人一樣的存在。哈桑與阿米爾一家有着相同的血液卻也是阿里一樣的命運,只因身份有別,這樣不同的前提,相同的命運,不得不讓我搖頭嗟歎,多諷刺!

在我眼裏,阿米爾始終是個孩子。他崇拜自己的父親,也畏懼自己的父親--他的媽媽在生下他就死去了,他一直覺得父親因此對他懷恨在心。畢竟,媽媽是那樣一個美麗的公主,更是賢惠的妻子。我覺得我和他很像,倒不是因為身世,而是對待父親的態度,不可否認,我們愛他們,敬重他們,崇拜他們,用盡全力想達到他們對子女代的期望。可有時候,愛越深,恐懼和恨就越深。阿米爾用自己的心去做好一個父親理想中的兒子,可是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他想討得父親的歡心,卻始終不能讓父親滿意,更把這種失望轉化為對哈桑的嫉妒,甚至是憤恨。他捉弄哈桑,給哈桑讀書時用一些難懂的辭藻去取笑他。他闖大大小小的禍,讓哈桑去收場。看到這些,我沒有一點氣憤,我不想去責備阿米爾,我同情哈桑,更想怨的是阿米爾的父親--他或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善良的好人,有責任心的慈善家,寵愛妻子的好丈夫,待人和善的好鄰居,可是他絕不是一個好父親--沒有任何一個父親會因為擁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丟人,不是嗎?阿米爾有一個好榜樣,卻沒有一個好爸爸。擁有一個好榜樣很容易,有一個好爸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嗎?阿米爾總説自己是懦弱的,我卻不這麼認為,他其實只是有點自私,有點無助,可是哪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自私受到譴責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況阿米爾的自私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他只是需要一個好爸爸,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有爸爸和哈桑的家庭。因為這種需要,他付出了太多了,他劃破自己的手指,只為操控那玻璃線牽動的風箏,贏得為了取悦父親的風箏比賽;他眼睜睜的看着哈桑被強暴,只為保全那隻哈桑追到的藍色風箏,去贏得父親的關注;他撒謊説哈桑偷了自己的東西,讓哈桑和阿里離開,只為不看到哈桑,不想起自己的罪孽,讓父親多看自己一眼。他在父親迎着官兵槍口,只為阻止一個官兵對一個年輕的母親的不舉行為時,阻止了父親,只為能和父親以後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他為了父親放棄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身體的疼痛,內心的折磨,良心的不安,都是他付出的代價,最後,父親癌症去世,留給阿米爾的只有一生的歉疚和不安。

索拉雅是個好妻子,一見鍾情也不失為一種美麗的愛情,但也許作者不願再讓阿米爾的悲劇重演--他或許也不知道的沒有一個好爸爸的阿米爾,能不能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讓索拉雅的子宮背叛了它的主人。也許也是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好好地愛哈桑的兒子吧。

哈桑,,這樣一個私生子在這樣一本書裏,或許該説,在那樣一種階級壓倒一切的社會中註定是悲慘一生。也許你的生命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把你當成朋友、親人,甚至是主人,永遠為你做好一切事物,卻又那麼默默無聞,幫你實現你惡作劇的想法,替你闖下的禍背黑鍋,為你什麼都願意做,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也許你也是別人生命裏的那個人。哈桑是一個勇敢的人,他為阿米爾做的一切都堪稱是勇士,不管是幫他承擔過錯,還是替他追風箏都是如此。我想哈桑真的做到了“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幫阿米爾贏得了風箏比賽,幫阿米爾追藍色風箏,在阿米爾被人圍堵時強裝鎮靜,幫助他脱離險境------彷彿哈桑的生命已被“阿米爾”三個大字印上了永久的烙印。永遠抹不去--也許哈桑從未想過抹去。就是這樣的忠誠,為了風箏,他被曾經圍堵阿米爾的人強暴了--阿塞夫,因為哈桑是一個與他們派別不同的穆斯林。為了讓阿米爾安心,不惜放棄自己和阿里的尊嚴,離開阿米爾的家。要知道,他是看到了阿米爾的謊言,看到了阿米爾見死不救的背叛,可他還是那麼堅持地維護自己的信賴,自己的信仰。哈桑死在戰亂中,他的兒子被擄走了,遭遇和他一樣的痛苦,又是阿塞夫,這個讓小孩子都受到了極大傷害的卑鄙小人。這樣殘酷的戰爭,殘暴的階級,殘忍的宗教。

在阿米爾決定去找哈桑的兒子的時候,我是佩服他的,他終於敢於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罪孽,面對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他帶走他,接受父親的、自己的錯誤,這時的他終於是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了,我愛這樣的他!

在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説出“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輪迴很圓滿了,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他追;阿米爾的風箏是爸爸,他追;哈桑的兒子的風箏是安定,他追;我的風箏是理想的大學,我追;你的風箏,不管是什麼,也請你,追!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1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經老師介紹我才去讀的。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它吸引了。

風箏,就好像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也好象一個信使似的天使,它傳遞着美好和憧憬,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調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的靜美心態講述的記憶裏,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現在細細品來,卻又覺得意猶未盡。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説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並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着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為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為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為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為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説謊,我們也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為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他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着,愚弄着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真誠的忠貞”。這種恆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為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的質感才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這樣,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忠貞”,於是,阿米爾終於懼怕起來了,因為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説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為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救贖!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

高尚情感——那就是友情。

“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我們犯下了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的感知與良心的啟迪,我們就會決定:與其逃避或者説謊,不如毅然踏上這樣一條路——一條據説可以成為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收拾怯懦,在搶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一個失去親人面臨厄境的孩子,並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關於追風箏的人讀書感想 篇12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為一個書名,因為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説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或者説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説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説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為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説,無不為他的不幸所悲傷,為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為這一切值得嗎?他為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為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為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説。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脱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説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説,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dushu/wgyo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