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通用3篇)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通用3篇)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 篇1

優秀的文學作品讓我們的精神世界陽光明媚,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愉悦。樹下燈下,一書在手,時間便在那一刻凝固;讀之思之,歲月便化作一種力量。繽紛的青春有書為伴就能收穫雋永的真情。睿智的思考,讓你的花樣年華多一些感悟;多次經歷,多一點成長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通用3篇)

初讀《居里夫人》是,並不懂得居里夫人對物理研究的不懈堅持,但是在品了一遍又一遍後之後便解開了心中的點點不解。

瑪麗·居里著名的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發現釙元素,測定了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兩度獲得諾貝爾獎,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里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也是第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了學獎的科學家。

起初老師讓讀《居里夫人傳》時,看了一遍書,覺得無聊透了,可是在看第二遍,第三遍時,便覺得居里夫人真是所有女性的偶像,即使她的名字光耀着整個物理界,可是她卻視名利為糞土將自己的所有的獎牌給女兒當玩具,我剛開始只覺得是土豪啊,要我肯定當寶貝的放起來,哪還讓當玩具玩啊。近百年來,居里夫人的名字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她的形象已逐漸成為一種符號化的象徵。

我剛開始認識居里夫人是在國中的課本上,當時學了課文只覺得她很偉大,在簡陋的棚屋裏,用幾噸的礦渣只煉出了幾克的鐳,在她實驗的破舊棚子裏沒有通風排氣設備,然而進行化學分析難免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不得不搬到院子裏去做實驗,颳風下雨亦如此,奮力工作的纖細身影,才是她一生最應該被紀念的影像。

於居里夫人我只能引用她自己的話“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一件事情是有天賦的才能,並且,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情完成。當事情結束的時候,你能夠問心無愧的説‘我已經盡我所能了’”。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 篇2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關於居里夫人傳讀書感受 篇3

《論語·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講孔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為本是儒家的價值選擇,儘管孔子之後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體不變,也就是説仁是人之所為人的本質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中庸》説:“仁者,人也”;孟子説:“仁也者,人也”。東漢劉熙的《釋名》説:“人,仁也;仁,生物也。”結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來理解,仁不僅僅是人的全德,而是結合、吸納了日月、天地陰陽的之靈氣,故有人為萬物之靈、民胞物與之説。明代張信民的《印證稿》也證明了我這樣的體悟。張信民説“惟於《易傳》發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仁,蓋在天之大德曰生。而人稟此生理曰仁。故人之原出於天。而與天之大德同量同體也”。按照陰陽家《雪心賦》的説法:“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仁應該是天地和合的精氣,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因此,在我們儒家看來,人有能力體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動力、人之尊嚴、人之價值就在於創造生命,改善環境,發揮人的能力實現仁道。

儘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來性。但是因為有的人並沒有看到自己的本來性,不願意發明人的本性,甚至還沒有脱離動物的本能,是以處事做人難以安分守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勞而獲、機巧使詐剝奪他人的勞動為人。綜合之,就有崇高、偉大、平凡、平庸、貪婪、多欲、惡毒、善良、美、醜、真、假等等多樣的實在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認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過教育、生活實踐提升人生的創造力,發現自己的仁性。在儒家的視野裏,仁不僅僅是道德的範疇,還是自然宇宙秩序本來性的屬性。

而道家卻反對儒家的這種仁化自然,自然仁化,把主觀世界與外在世界一體化自然人生觀,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第五章)”。這裏有兩個問題需要追問一下,如果聽任人與社會自然變化,人的意義和價值又如何顯現呢?如果個體自然任性,這個自然任性能保證自己的安身立命嗎?“守於中”不也是一種主體的有為嗎?道家的這種看待人世間的立場,必將走向道教個人修行,以求長生不老的境地,儘管漢代黃老無為之術曾經顯赫一時,最終還是歸隱於山林之士。大概這是儒家治世、道家養身,佛家養心的歷史使然吧。無論哪一種價值取向,在儒家看來,只是一種生活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有人會問:“究竟什麼是仁呢?”孔子沒有給仁下一個邏輯的絕對的靜止的定義,孔子説了好多仁,但是還是沒有給仁下一個邏輯學意義上的定義。這也是現在習慣於西學邏輯思維難以理解的地方所在。其實,生活只能用生活來定義。生活中的人生立場、價值取向、生活理念一旦被定義,就使得生活變成了枯燥的程式,束縛了活潑潑的人生樂趣。因此,儒家的哲學不是分析的知識架構,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

基於以上對仁的一般性把握,對“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句讀就是“里仁為美”是句號或者感歎號,表示肯定判斷,裏是鄉里的意思,就是民間經常説的“鄉里鄉親”“鄉里”的意思。在周代的制度裏就有“王及諸侯國都郊內置鄉,民眾聚居之處曰裏”,這就是鄉里的來歷,現在韓國農村仍然沿用這一制度呢。“為美”就是為佳,為善,為好的意思。“為”就是以什麼為什麼。“裏”名詞使動的用法,所以説,“里仁為美”就是説選擇住處或者説選擇安居的地方以仁為最佳的選擇參考。“擇不處仁,焉得知?”處,處於,安於,居於;焉,如何,怎麼;知同智。就是説如果選擇居住的地方缺乏仁,怎麼(説自己)有智慧呢?

所以,南宋大儒朱熹説:“擇裏而不居於是(處仁)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在筆者看來,“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現實意義是求知、找工作都需要仔細瞭解、考慮一個單位的文化與教養,一個沒有教養的學校絕對不是什麼好學校,一個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絕對不是什麼可以長久的好企業,一個行政事業單位缺乏對百姓的尊重、缺乏對人的一視同仁,絕對不是什麼合格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職能部門。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容易被人忘記的是“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居家啟示是買房子一定要看所居住的鄰居周邊的關係如何,鄰居偶遇是否有微笑;還有買房子還要看房子內的結構、場域是否與所在地的氣候地理環境相適應,陰陽是否和合,等等。

總之,儒學是生活的學問,儒學即人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dushu/pe3kgw.html
專題